烟囱高度的设计1

合集下载

烟囱设计总说明

烟囱设计总说明

设计总说明一:本工程设计烟囱总高度102m,出口内径2.0m,基本风压0.55KN/m²,地面粗糙度类别为B类,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水平地震设计基本加速度为0.2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Ⅱ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50kpa,基础埋深为4m,烟气温度为150℃~250℃,烟气腐蚀性等级为无腐蚀,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烟囱的安全等级为二级。

二:设计依据《烟囱设计规范》GB50051-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01《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105-2001三:烟囱型号3.1烟囱编号:YC100/2.0-0.55-2-150-b3.2筒壁型号选用:TB100/2.0-13.3基础型号:J100/2.0-4四:主要建筑材料4.1 混凝土4.1.1 筒壁:高度为102m,烟囱采用C35。

4.1.2 基础:采用C30。

4.1.3 垫层及散水:C15。

4.1.4 混凝土宜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配制。

4.1.5 混凝土的水灰比不宜大于0.5。

4.1.6 混凝土水泥用量不应超过45kg/m³,不应低于300kg/ m³(C35)。

4.1.7 环境类别为二(b)类时,混凝土最大氯离子含量分别不应大于0.3%、0.2%和0.1%。

4.18 混凝土最大碱含量不应大于3.0kg/ m³。

4.2 钢筋:HRB335级钢筋,fy=300N/mm²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要求。

钢烟囱计算书1

钢烟囱计算书1

1 设计依据:2 烟囱资料:钢烟囱高度H 22.000(m)11.0上部外径d 1 2.000(m) 4.000(m)下部外径d 2 2.000(m)2个上部壁厚t 112(mm)20.500(m)下部壁厚t 212(mm) 1.500(m)钢材牌号Q235215.000(N/mm 2)截面面积A 174946(mm 2)3.70E+07(mm 3)截面面积A 274946(mm 2) 3.70E+07(mm 3)旋转半径i 1703(mm)63旋转半径i 2703(mm)63重力荷载代表值G E 214(kN)自振周期(按烟囱规范):T 1=0.26+0.0024H 2/d=1.188(S)3 竖向荷载计算:重力标准值G k167(kN)47(kN)备注:z—计算高度ν—脉动影响系数z/H—相对高度μz —风压高度系数φz —振型系数βz —风振系数μs —风荷载体型系数ξ—脉动增大系数ωk —风荷载标准值 ωk =βz μs μz ω02.89(kN/m)466(kN.m)4 横风向风振计算:自振周期T 1 1.188截面直径D2.0001.293Kg/m 3斯托罗哈数S t0.21.68H/d 平台直径平台个数上部高度顶部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H底部风荷载弯矩标准值 M 1k =ωk1H 2/3长细比λ2空气密度ρβz =1+ξνφz /μzf t长细比λ1平台活荷标准值Q k截面抵抗矩W t1截面抵抗矩W t2烟囱顶部风荷载标准值ωk1=ωk d 1钢烟囱计算书(自立式)《建筑结构荷载设计规范》 GB50009-2001(2006)《高耸结构设计规范》 GBJ 135-90《烟囱设计规范》 GB50051-200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下部高度临界风速v cr =D/T i S t 8.430.2(m/s)雷诺数R e =69000vD 1.2E+065 地震荷载计算:抗震设防烈度:6加速度:0.10g结构阻尼比δ:0.01地震分组:第一组场地类别:IV 查表 剪力修正系数εC 0.75αmax 0.04特征周期T g (s)0.35下降斜率调整系数ε10.03阻尼调整系数ε2 1.520.970.05011.000(m)117.9(kN.m)8.0(kN)6 荷载组合:271.8(kN)651.9(kN.m)283.7(kN.m)0.8验算荷载N=271.8(kN)M=651.9(kN.m)7 截面荷载计算:1. 强度验算γx =1.151.518.9<ft=215满足!329.6>σ=18.9满足!2. 稳定验算11251882查表φ=0.65523.5<ft=215满足!8 地脚螺栓选择:螺栓布置所在圆直径d 02300(mm)12(个)螺栓材质Q23536(mm)71.8(kN)选用M36P=114.3(kN)(螺栓布置见附图)9 基础局部受压应力: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 C 30βl =3混凝土f t1.430.6<2.9满足!10 烟囱顶部位移:fmax=11ql 4/120EI=8.1258424mm H/fmax=2707.4116>100满足!顶部风速V h =(2000μH ω0/ρ)1/2螺栓直径d e非地震组合 M=1.4×M 1k 地震组合 M=1.3×M 2k +0.2×1.4×M 1k弯矩设计值σ=N/φA 2 +M/W t2(1-0.8N/N EX ) (N/mm 2)螺栓数量n 筒壁局部稳定 0.4E t t 2/k/d 2 (N/mm 2)局部抗压调整系数k N ex =π2EA/(1.1λ2)(N)截面抗震调整系数γRE =底部地震剪力标准值 V 2k =εC α1G E 底部地震弯矩标准值 M 2k =α1G E H 0混凝土局部压应力σcbt =N/A+M/W=荷载分布影响系数ω螺栓所受最大拉力为:P max =4M/nd 0-N/n=ωβlft=地震影响系数α1=(Tg/T)γε2αmax 衰减指数γ烟囱顶至重心距离h 03.E+05<=Re<3.E+06, 发生超临界范围的共振,可不做处理!可不考虑竖向地震作用!0.675σ=N/A 2 +M/(γx W t2) (N/mm 2)轴力设计值 N=1.35G k +1.4×0.7×Q k非地震组合控制。

各大气排放标准对排气筒高度的规定1

各大气排放标准对排气筒高度的规定1

各大气排放标准对排气筒高度的规定《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新建污染源排气筒高度一般不应低于15m,还应高出周围200m半径范围内的建筑5m以上;排放氯气、氰化氢和光气的排气筒高度不应低于25m。

15+5+(200)、25+5+(200)(氯气、氰化氢、光气)《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 GB21900-2008排气筒高度不应低于15m,排放含氰化氢气体的排气筒高度不应低于25m;排气筒高度应高出周围200m半径范围内的建筑5m以上。

15+5+(200)、25+5+(200)(氰化氢)《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4554-93排气筒最低高度不得低于15m。

《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9078-1996各种工业炉窑烟囱(或排气筒)最低允许高度为15m;当烟囱(或排气筒)周围半径200m距离内有建筑物时,烟囱(或排气筒)高度还应高于最高建筑物3m以上。

15+3+(200)《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14《合成革与人造革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 21902—2008一般排气筒高度不应低于15m,并高于周围200m半径范围的建筑3m以上。

15+3+(200)《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3223-2011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规定烟囱高度最低限值。

《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20426-2006除尘设备排气筒高度应不低于15m。

15+《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915-2013总结:1、综合排放标准:(1)最低15m,低于15m,排放速率严格50%执行;(2)与烟囱高度对应的污染物排放速率须满足排放标准要求,还应高出周围200m范围建筑物5m以上,若高度达不到要求。

排放速率严格50%执行;(3)1、排放氯气、氰化氢和广汽的排气筒高度不应低于25m,硬性规定。

2、工业炉窖大气排放标准基本要求与《大气综合排放标准》一样,不同的是要求烟囱高出周围建筑物3m,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严格50%执行。

烟囱设计一般规定

烟囱设计一般规定

烟囱设计一般规定3基本规定3.1设计原则3.1.1烟囱结构及其附属构件的极限状态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1烟囱结构或附属构件达到最大承载力,如发生强度破坏、局部或整体失稳以及因过度变形而不适于继续承载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2烟囱结构或附属构件达到正常使用规定的限值,如达到变形、裂缝和最高受热温度等规定限值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3.1.2对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应根据不同的设计状况分别进行基本组合和地震组合设计。

对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应分别按作用效应的标准组合、频遇组合和准永久组合进行设计。

3.1.3烟囱应根据其高度按表3.1.3划分安全等级。

表3.1.3烟囱的安全等级注:对于高度小于200m的电厂烟囱,当单机容量大于或等于300MW时,其安全等级按一级确定。

3.1.4对于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烟囱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应按下列公式的最不利值确定:式中:γo——烟囱重要性系数,按本规范第3.1.5条的规定采用;γGi——第i个永久作用分项系数,按本规范第3.1.6条的规定采用;γQ1——第1个可变作用(主导可变作用)的分项系数,按本规范第3.1.6条的规定采用;γQj——第j个可变作用的分项系数,按本规范第3.1.6条的规定采用;S Gik——第i个永久作用标准值的效应;S Q1k——第1个可变作用(主导可变作用)标准值的效应;S Qjk——第j个可变作用标准值的效应;ψcj——第j个可变作用的组合值系数,按本规范第3.1.7条的规定采用;γL1、γLj——第1个和第j个考虑烟囱设计使用年限的可变作用调整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采用;R d——烟囱或烟囱构件的抗力设计值。

3.1.5对安全等级为一级的烟囱,烟囱的重要性系数γo不应小于1.1。

3.1.6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时,作用效应基本组合的分项系数应按表3.1.6的规定采用。

表3.1.6基本组合分项系数注:用于套筒式或多管式烟囱支承平台水平构件承载力计算时,永久作用分项系数γG 取1.35。

烟囱高度标准

烟囱高度标准

烟囱高度标准
烟囱是工业生产中常见的设施,用于排放废气和烟尘。

烟囱的高度对于环境保护和空气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制定了一系列的烟囱高度标准。

本文将就烟囱高度标准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首先,烟囱的高度标准是根据烟囱排放的废气和烟尘的性质来确定的。

一般来说,燃烧清洁燃料的工业设施,其烟囱高度可以适当降低。

而对于燃烧污染物较多的工业设施,其烟囱高度则需要相应提高,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其次,烟囱高度标准还受到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的影响。

在气象条件不利的情况下,烟囱排放的废气和烟尘容易滞留在地面附近,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因此,在气象条件不利的地区,烟囱的高度标准会相应提高,以确保废气和烟尘能够及时排放到高空中,减少对地面环境的影响。

此外,烟囱高度标准还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

各国针对工业废气排放都有着严格的法律法规,规定了烟囱的高度标准以及废气排放的限值。

因此,在设计和建造烟囱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确保烟囱的高度符合标准,废气排放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总的来说,烟囱高度标准是根据废气和烟尘的性质、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以及法律法规的要求来确定的。

合理的烟囱高度标准能够有效减少废气和烟尘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空气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设计和建造工业烟囱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确保烟囱的高度符合标准,达到环保和排放标准的要求。

总结一下,烟囱高度标准是保护环境和空气质量的重要措施,合理的烟囱高度能够有效减少废气和烟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因此,在设计和建造烟囱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标准和法律法规的要求,确保烟囱的高度符合标准,达到环保和排放标准的要求。

烟道阻力损失及烟囱计算1

烟道阻力损失及烟囱计算1

15.烟道阻力损失及烟囱计算烟囱是工业炉自然排烟的设施,在烟囱根部造成的负压——抽力是能够吸引并排烟的动力。

在上一讲中讲到的喷射器是靠喷射气体的喷射来造成抽力的,而烟囱是靠烟气在大气中的浮力造成抽力的,其抽力的大小主要与烟气温度和烟囱的高度有关。

为了顺利排出烟气,烟囱的抽力必须是足够克服烟气在烟道内流动过程中产生的阻力损失,因此在烟囱计算时首先要确定烟气总的阻力损失的大小。

15.1 烟气的阻力损失烟气在烟道内的流动过程中造成的阻力损失有以下几个方面:摩擦阻力损失、局部阻力损失,此外,还有烟气由上向下流动时需要克服的烟气本身的浮力――几何压头,流动速度由小变大时所消耗的速度头——动压头等。

15.1.1 摩擦阻力损失摩擦阻力损失包括烟气与烟道壁及烟气本身的粘性产生的阻力损失,计算公式如下:t m h dL h λ=(mmH 2O) )1(2h 0204t gw βγ+= (mmH 2O) 式中:λ—摩擦系数,砌砖烟道λ=0.05L —计算段长度,(m )d —水力学直径)(4m uF d =其中 F —通道断面积(㎡);u —通道断面周长(m );t h —烟气温度t 时的速度头(即动压头)(mmH 2O);0w —标准状态下烟气的平均流速(Nm/s );0γ—标准状态下烟气的重度(㎏/NM 3);β—体积膨胀系数,等于2731; t —烟气的实际温度(℃)15.1.2 局部阻力损失局部阻力损失是由于通道断面有显著变化或改变方向,使气流脱离通道壁形成涡流而引起的能量损失,计算公式如下:)1(2020t gw K Kh h t βγ+==(㎜H 2O) 式中 K —局部阻力系数,可查表。

15.1.3 几何压头的变化烟气经过竖烟道时就会产生几何压头的变化,下降烟道增加烟气的流动阻力,烟气要克服几何压头,此时几何压头的变化取正值,上升烟道与此相反,几何压头的变化取负值。

几何压头的计算公式如下:)(y k j H h γγ-=(㎜H 2O )式中 H —烟气上升或下降的垂直距离(m )k γ—大气(即空气)的实际重度 (kg/m 3)y γ—烟气的实际重度(kg/m 3)图15.1 为大气中每米竖烟道的几何压头,曲线是按热空气算出的,烟气重度与空气重度差别不大时,可由图15.1查取几何压头值。

烟囱设计规范5.2.1条

烟囱设计规范5.2.1条

5.2 风荷载5.2.1 基本风压按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规定的50 年一遇的风压采用,但基本风压不得小于0.35kN/m基本风压按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规定的50 年一遇的风压采用,但基本风压不得小于0.35kN/m2。

对于安全等级为一级的烟囱,基本风压应按100 年一遇的风压采用。

5.2.2。

对于安全等级为一级的烟囱,基本风压应按100 年一遇的风压采用。

5.2.2 计算塔架式钢烟囱风荷载时,可不考虑塔架与排烟筒的相互影响,可分别计算塔架和排烟筒的基本风荷载。

5.2.3 塔架式钢烟囱的排烟筒为两个和两个以上时,排烟筒的风荷载体型系数,应由风洞试验确定。

5.2.4 当烟囱坡度≤2%时,对于钢筋混凝土烟囱、钢烟囱(不含塔架式钢烟囱)应按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规定验算横风向风振影响。

当按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判断烟囱可能出现跨临界强风共振时,对于第1 振型横风向风振,当烟囱顶端设计风压值hω,满足(5.2.4-1)式时,烟囱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仍由顺风向设计风压控制。

hω≥221104. 0hcrβξω+(5.2.4-1)1600211crυω=(5.2.4-2)式中hω——烟囱顶端风压设计值(kN/m2);1crυ——第1 振型对应的临界风速(m/s),按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规定计算;1 ξ——风振计算时,第1 振型结构阻尼比,钢筋混凝土烟囱取0.05,钢烟囱取0.01;hβ——烟囱顶端风振系数,按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第33 页@ 筑龙网 《烟囱设计规范》资料编号:GB50051-2002 @的规定计算。

5.2.5 当不满足(5.2.4-1)式时,第1 振型横风向风振可能起控制作用,应计算横风向风振效应(弯矩和剪力)。

1 横风向风振锁住区,最不利起点高度1H 按下列公式计算:1)当1.31crυ≤hυ时:aHH/ 11) 3 . 1 (=(5.2.5-1)2)当1.31crυ>hυ时:ahcrHH/ 111)(υυ×=(5.2.5-2)2 临界风速时,在10m 标高处对应的顺风向基本风压10crω,可按下列公式计算:2)当1.31crυ≤hυ时:直接取10m 高度处的基本风压值。

高层民用建筑内走道的自然排烟1

高层民用建筑内走道的自然排烟1

高层民用建筑防排烟工程设计有关问题探讨中国消防在线| 时间:2008-01-17 | 文章来源:山西吕梁| 作者:山西任丽丽摘要:探讨了高层建筑内的防排烟设计关键词:高层建筑;防排烟设计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高层民用建筑已从大中城市发展到中小城市,并且朝着大型化、高层化、多功能化的方向发展,火灾所带来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越来越大。

而在大量的火灾实例统计数字表明,火灾中爱烟害直接致死的约占80%以上,在高层建筑中,由于烟囱效应作用的影响,由于火灾产生的烟气浓度黑、温度高,危害性比一般建筑更加严重。

如何使火灾时烟气少生产甚至不产生;如何使火灾烟气控制在火灾发源地而不蔓延扩散出去;如何使火灾烟气迅速地最大限度地排除到安全的地方;如何在疏散通道上保证实现防烟安全区,这些问题使防排烟工程设计成为建筑防火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就高层民用建筑防排烟工程设计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高层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施设置范围《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5版)中规定:凡建筑高度度超过24米的新建、扩建和改建的高层民用建筑及其相连的且高度超过24米的裙房当中没有防烟楼梯间及消防电梯的;地下一层、四层及四层以上设有歌舞厅、卡拉OK厅(含具卡拉OK功能的餐厅)、夜总会、录像厅、夜映厅、桑拿浴室(除洗浴部分外)、游艺厅(含电子游戏厅)、网吧等歌舞娱乐放映场所;设有地下商店的建筑均应进行防、排烟设计。

需要设置防排烟的部位有:1、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2、一类建筑和高度超过32米的二类建筑的下列部位:长度超过20米的内走道;面积超过100平方米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房间;高层建筑的中庭和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室;封闭式避难层;3、设置在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及四层以上的歌舞娱乐放映场所;4、设置在地下一、二层的商店。

二、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合用前室的防排烟设计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合用前室防排烟方式有自然排烟和正压送风防烟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在同一部位仅可以使用一种,不可两者并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专业/班级环境工程091班姓名/学号 XXXXXXXXXXX 指导老师xxxxxxxxxx浙江树人大学生环学院二O一三年一月目录第一章总论---------------------------------------------------------------------3第一节设计任务和内容--------------------------------------------------------3第二节基本资料-----------------------------------------------------------------4第二章烟囱高度设计工艺原理及结构--------------------------------------4第一节烟囱高度设计的工艺原理------------------------------------------------4第二节影响烟囱设计高度的因素------------------------------------------------5一、计算公式-------------------------------------------------------------------5二、气象参数---------------------------------------------------------------------------5三、烟流出口速度V S-------------------------------------------------------------------5四、烟气的干、湿沉降-----------------------------------------------------------5五、烟囱的散热------------------------------------------------------------------------5第三节烟囱的基本结构-----------------------------------------------------------------5一、砖烟囱-------------------------------------------------------------------------------------------5二、钢烟囱--------------------------------------------------------------------------------------------6第三章烟囱高度设计计算-----------------------------------------------------6第一节烟囱高度的计算方式选择----------------------------------------------------------------61.按地面最大浓度计-------------------------------------------------------------------------------62.按地面绝对最大浓度计算----------------------------------------------------------------------63.按一定保证率的计算法-------------------------------------------------------------------------74.P值法-----------------------------------------------------------------------------------------------7第二节设计参数说明---------------------------------------------------------------------------------7第三节烟囱高度的计算-----------------------------------------------------------------------------7第四节烟囱设计注意事项----------------------------------------------------------------------------8第四章平面结构图设计---------------------------------------------------------------------------9参考文献-------------------------------------------------------------------------------------------------------9 附图第一章总论现如今,大气污染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生存,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越高,其污染就越重,危害也就越大。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浓度,除了取决于排放的总量外,还同排放源高度、气象和地形等因素有关。

污染物一进入大气,就会稀释扩散。

风越大,大气湍流越强,大气越不稳定,污染物的稀释扩散就越快;相反,污染物的稀释扩散就慢。

在后一种情况下,特别是在出现逆温层时,污染物往往可积聚到很高浓度,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

降水虽可对大气起净化作用,但因污染物随雨雪降落,大气污染会转变为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

地形或地面状况复杂的地区,会形成局部地区的热力环流,如山区的山谷风,滨海地区的海陆风,以及城市的热岛效应等,都会对该地区的大气污染状况发生影响。

烟气运行时,碰到高的丘陵和山地,在迎风面会发生下沉作用,引起附近地区的污染。

烟气如越过丘陵,在背风面出现涡流,污染物聚集,也会形成严重污染。

在山间谷地和盆地地区,烟气不易扩散,常在谷地和坡地上回旋。

特别在背风坡,气流作螺旋运动,污染物最易聚集,浓度就更高。

夜间,由于谷底平静,冷空气下沉,暖空气上升,易出现逆温,整个谷地在逆温层覆盖下,烟云弥漫,经久不散,易形成严重污染。

位于沿海和沿湖的城市,白天烟气随着海风和湖风运行,在陆地上易形成“污染带”。

早期的大气污染,一般发生在城市、工业区等局部地区,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大气中污染物浓度显著增高,使人或动、植物受到伤害。

6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采取了控制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或采用高烟囱使污染物扩散,大气的污染情况有所减轻。

高烟囱排放虽可降低污染物的近地面浓度,但是把污染物扩散到更大的区域,从而造成远离污染源的广大区域的大气污染。

随着环保事业的发展,工厂的烟囱已经不单纯是一个排烟装置,而发展成为控制大气污染保护环境的一个设备。

因而烟囱高度的计算,也不冉单纯从满足工艺生产的需要进行计算,而是还要从环保的要求进行计算确定。

文章着重阐述了烟囱高度的计算模式( 其计算方法分为二步: 第一步, 烟囱抬升高度; 第二步, 依照大气扩散的数学模式以保证大气质量为标准来确定必要的烟囱高度。

) 以及计算模式中输入参数(气象参数、烟流出口速度V S、烟气的干、湿沉降等) 的讨论。

第一节、设计任务和内容烟囱高度的设计:第一步, 烟囱抬升高度; 第二步, 依照大气扩散的数学模式以保证大气质量为标准来确定必要的烟囱高度。

并画出烟囱示意图。

第二节、基本资料地处丘陵的某炼油厂要进行扩建,拟新建一烟囱排放污染物。

烟囱排放条件为:出口内径3 m,出口速度15(12、10、18、20) m/s,排放温度140℃,大气温度17℃,H 2S 排放量7.2 kg/h 。

离该厂2500 m 处有一城镇,大气中H 2S 的现状浓度为0.5 μg/m 3。

为使该城镇中H 2S 浓度低于10μg/m 3,要建多高的烟囱才能满足要求?设计风速取1~3 m/s 。

第二章 烟囱高度设计工艺原理及结构第一节 烟囱高度设计的工艺原理高架连续点源的典型代表就是孤立的高烟囱。

烟囱的作用除了利用热烟气与环境冷空气之间的密度差产生的自生通风力来克服烟气流动阻力向大气排放外,还要把烟气中的污染物散逸到高空之中,通过大气的稀释扩散能力降低污染物的浓度,使烟囱的周边的环境处于允许的污染程度之下。

事实证明,烟囱愈高,烟气上升力愈强,燃料燃烧也愈好,污染物可以在离地面较高的大气中扩散,再加上高空风速大,稀释能力强,可使大气污染程度减轻。

当然,烟囱的高度并非愈高越好,当烟囱高度超过一定的高度后如果再增加其高度,对地面浓度的降低收效就很小,而烟囱造价却随高度增加而急剧增大。

烟气从烟囱排出以后,由于受惯性力(烟速的作用)和浮升力(温度的作用)的综合作用向纵向扩散,即抬升一定的高度:又由于炯气还受大气风力和湍度梯度的作用使炯气横向扩散(见图1)。

因此烟囱高度的计算方法分为以下二步: 第一步:计算烟气抬升高度△H 。

第二步:依照大气扩散的数学模式以保证大气质量为标准来确定必需的烟囱几何高度H S 。

图1 烟囱高度计算图烟囱的作用在于使其根部产生足够吸力来克服加热系统阻力(包括分烟道阻力)及下降气流段浮力,使炉内废气排出,空气吸入.炉内上升气流段浮力则有助于气抬升高度ΔH烟囱几何高度H S烟囱有效高度H体流动,烟囱根部吸力靠烟囱内热废气的浮力产生,其值高度和热废气与大气密度之差决定的。

烟囱的工艺设计主要是根据加热系统的阻力和浮力确定烟囱根部吸力的需要值,并据此计算烟囱的高度和直径。

烟囱的直径取决于废气通过烟囱的阻力和烟囱的投资费用。

烟囱的高度使产生的浮力保证烟囱根部有足够的吸力,并足以克服废气通过烟囱的阻力,还要考虑备用的吸力及根据气压进行必要的校正。

烟囱的设计应合理地确定烟囱高度,做到既减少污染又不浪费。

因为高烟囱虽然非常有利于污染物浓度的扩散稀释,但烟囱达到一定高度后,再继续增加高度对污染物落地浓度的降低已无明显作用,而烟囱的造价也近似地与烟囱高度的平方成正比。

因此,烟囱高度设计的基本要求是,在排放源造成的地面最大浓度不超过国家规定的数值标准下,使得建造投资费用最小。

第二节影响烟囱设计高度的因素一、计算公式烟囱高度设计中,选择适当的计算公式是准确确定烟囱高度的必要条件。

除了上述介绍的以外,还有一些计算公式。

这些公式对地形地貌及气象条件的依赖性很强,且计算结果差别也很大。

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按高斯模式的简化公式。

二、气象参数主要的气象参数有风速和扩散参数。

近地面的风速是影响大气扩散和烟囱高度的重要因素。

,随着风速的增大,一方面增强了大气对污染物扩散稀释的能力,直接使地面最大浓度值减小;另一方面减小了烟流的抬升高度,降低了烟囱有效高度,反而使地面最大浓度值增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