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语言赏析篇
齐己《早梅》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齐己《早梅》的阅读答案及赏析齐己《早梅》的阅读答案及赏析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注释:①齐己:唐末著名诗僧。
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
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
② 望春台:既指观赏春景的高台,又喻指京城。
孤根:孤独的根(1)你觉得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3分)答:“一”字用得最好。
梅花开于百花之先,已见其“早”;而“一枝”又先于众梅,就更显示出此梅不同寻常,就更加突出了题中“早”字。
(3分)。
(2)诗人早年曾热心于功名,颇有抱负,然而科举失利,时有怀才不遇之感。
尾联语意双关,“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
诗人这样写,含蓄地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愿?(3分)答:含蓄地表达了他不甘寂寞孤独,希望能在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
(3分)3.在诗人齐己笔下,“早梅”具有的特点?请概括作答。
(2分)答:不畏严寒,傲然独立(清丽脱俗,素雅高洁)。
(一点1分,共2分。
语意相近即可)4.诗歌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后将其中的“数枝”改为“一枝”,请谈谈这样修改的妙处。
(2分)答案:将“数枝”改为“一枝”,照应题目,突出其开放之“早”(1分),显示出“早梅”的不同寻常,更突出它傲然独立的个性(1分)。
(语意相近即可)5、这是一首咏梅诗,试具体分析首联运用的艺术手法,并指出首联和颔联是怎样照应题目的。
(5分)答:(1)首联以对比(反衬)的手法,描写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
先将梅花和“万木”相对照,严寒的冬季,万木经受不住寒气侵袭,枝干快要摧折,而梅花却能凝结了地下暖气于根茎,回复了生意。
或者答:以万木“冻欲折”夸张说法有力反衬出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
(手法1分,分析2分)(2)首联“孤根独暖”,说明梅花开在百花之先,颔联“一枝独开”强调这“一枝”又开在众梅之前。
6、颈联侧重描写梅花的什么特点?本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6分)答;颈联侧重写出了梅花的姿色和风韵。
人教版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题--赏析语言——理解句子含意赏析语言艺术(含答案)

任务突破练10赏析语言——理解句子含意,赏析语言艺术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窗花舞张金凤是谁在乌黑的窗棂上铺展一派春意?是谁在漫天飞雪里开出一枝红梅?是谁经过剪刀轻灵的裁剪,给家中增添喜气洋洋的期待?——是窗花。
我去赶年集,总是特意寻找窗花。
那手工剪出的红窗花,每一幅都经由一双灵巧的手抚摸过,充满智慧和爱意;剪刀裁出的线条简约而质朴,有着人间烟火的气息。
窗花承载着我美好的记忆。
幼时乡下的冬日,红彤彤的炭火盆旁,女人守着针线笸箩,用小剪刀在红纸上勾画自己的梦。
剪了一辈子窗花的奶奶,头白了,耳背了,眼花了,可仍能剪窗花。
她说,剪刀有眼睛,心里有图谱。
她戴着花镜盘腿而坐,小巧的剪刀在指尖轻盈地旋转、舞蹈。
左旋右转之间,一朵朵美丽的窗花在她手中慢慢绽放:牡丹花团硕大,富贵华美;荷花在清澈的野塘袅袅出水,鲤鱼蹦出水面;怀抱大鲤鱼的胖娃娃,肉嘟嘟的脸上带着笑;园圃中,菜花尖上有蝴蝶、蜻蜓生动地伫立……剪着剪着,奶奶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光,勾起了她对劳动岁月的记忆,嘴角笑起两朵花儿。
她剪出肌腱有力的农夫扬鞭驱健牛耕田,剪出忙于秋收的老者赶着满载的马车走在回家的路上。
她也剪出悠然自得的休憩场景:戴斗笠的老人垂钓于湖畔,一圈圈细红的曲线就是湖水的涟漪;摇蒲扇的奶奶、纳鞋底的妇人在大树下安详地微笑,用故事拴住一帮穿肚兜的娃娃……日头升上来又落下去,窗棂纸暗下去又亮起来。
那些盛开在笸箩里的窗花,耐心地等着好日子到来。
除夕的日子要重新封窗。
棂子窗的木头骨架早被烟火熏染得结实而黝黑,初秋封上去的窗纸已经泛黄。
它们被风摩挲过,被寒雨拍打过,被麻雀的嘴啄过,被小孩子的手指尖捅破过,一个个生动的日子都在它们身上留下痕迹。
到年关,女人们刮掉旧窗纸,给窗棂掸去尘埃,贴上崭新的白纸。
那雪白的新窗纸,将覆盖过往日子里的辛劳,给平实的生活增添浪漫。
新封的窗太素淡了,像茫茫的雪野,要开些花儿才有生机。
过了年,春天就到了,是应该红红火火地开着花迎接它。
《浪淘沙 云藏鹅湖山》《锦瑟》《凉州词》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章谦亨《浪淘沙•云藏鹅湖山》阅读答案及全词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浪淘沙·云藏鹅湖山①章谦亨②台上凭栏干,犹怯春寒。
被谁偷了最高山?将谓六丁③移取去,不在人间。
④却是晓云闲,特地遮拦。
与天一样白漫漫。
喜得东风收卷尽,依旧追还。
⑤注释①鹅湖山在今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境内。
②章谦亨(生卒年不详)字牧叔,一字牧之,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绍定间,为铅山令,为政宽平,人称生佛,家置像而祀,勒石章岩,以志不忘。
历官京西路提举常平茶盐。
嘉熙二年(1238),除直秘阁,为浙东提刑,兼知衢州。
③六丁:认为六丁(丁卯、丁巳、丁未、丁酉、丁亥、丁丑)为阴神,为天帝所役使;道士则可用符箓召请,以供驱使,道教中的火神。
④,此为词的上阙。
我站在观景台倚着栏杆观赏鹅湖山,春天的寒意还让人心生怯意。
放眼望去,啊!是谁把最高的山峰偷走了?难道是神仙将它移到了天上么?⑤,此为词的下阙。
原来是云彩闲来无事,故意将它给遮住了啊!让它就像天空一样白茫茫一片。
还好东风吹来,将山原样的追回来了。
(注:古文诗词讲究意境,现代白话直接翻译很难表达,难免直白晦涩。
此处只是给出一般意思,更深的意境还望读者细细品读。
)试题(1)有人说,“偷”字在词中最为传神,试加以分析。
(3分)(2)作者观赏鹅湖山时的心情怎样?试作简要赏析。
(5分)【参考答案】:1.鹅湖山本来是被云遮住的,作者却说是被神“偷”去的,想象丰富,构思新奇,幽默而有情趣,运用拟人手法,照应了题目中的“藏”字。
(意对即可)2.喜悦、悠闲。
作者冒“春寒”去观赏鹅湖山,但因云遮雾罩暂未见到,作者将此看成有人将高山“偷”去。
刚设想是“六丁”将它搬离人间,却又觉是“晓云”闲来无事,顽皮遮拦,转眼间风吹云散,作者认为是风又为自己把山追了回来,整首词透露出作者悠闲、喜悦的心情。
(言之有理即可)【赏析】:构思趣谈这阕词,给人印象最深的当是它的构思。
“云藏鹅湖山”本是极平常的自然现象,但出现在作者笔下,劈头就是“被谁偷了最高山?将谓六丁移取去,不在人间。
班婕妤《怨歌行》阅读答案及赏析

班婕妤《怨歌行》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怨歌行汉乐府民歌班婕妤新裂②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作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③夺炎热.弃捐④箧笥⑤中,恩情中道绝。
①选自《相和歌.楚调曲》。
②“新裂”,是说刚从织机上扯下来。
③飙:bi āo急风。
④捐:抛弃。
⑤箧笥:qièsì箱子。
(1)“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这一句诗有何寓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2)“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是怎样抒情的?请简要赏析。
(4分)【参考答案】:(1)以团扇比喻女子,扇子可置于怀袖之中,天气炎热时可随时取出摇动,顿生微风,使人爽快。
(2分)表达了女子蒙受恩宠时的满足,同时也说明女子只不过是供男子的欢娱之物,表达了女子被玩弄的悲哀和辛酸。
(2分)(2)运用比喻、象征的艺术手法,语义双关。
“秋节”隐含韶华已衰,“凉飙”象征另有新欢,“炎热”,比喻爱恋炽热。
(2分)团扇在夏季受主人宠爱,转瞬间秋季将临,凉风吹走了炎热,也就夺去了主人对自己的爱宠,表达了女子担心好景不长,朝不虑夕的心理。
(2分)附①这一篇旧以为班婕妤诗,或以为颜延年作,都是错误的。
今据《文选》李善注引《歌录》作无名氏乐府《古辞》。
属《相和歌·楚调曲》。
②裂:截断。
“新裂”,是说刚从织机上扯下来。
③素:生绢,精细的素叫做纨。
齐地所产的纨素最著名。
④皎:译作“鲜”。
⑤团圆:译作“团团”。
⑥秋节:泛指秋季。
⑦飙:biāo急风。
⑧捐:抛弃。
⑨箧笥:qièsì箱子。
简析这诗用扇来比喻女子。
扇在被人需要的时候就“出入怀袖”,不需要的时候就“弃捐箧笥”。
旧时代有许多女子处于被玩弄的地位,她们的命运决定于男子的好恶,随时可被抛弃,正和扇子差不多。
本篇《文选》、《玉台新咏》、《乐府诗集》均收?,并题班婕妤作。
但因《汉书》本传未载其曾作怨诗,而《文选》李善注又引《歌录》云:“《怨歌行》,古辞。
杨万里《新柳》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杨万里《新柳》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杨万里《新柳》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杨万里《新柳》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新柳》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余光中《乡愁》原文阅读及赏析

余光中《乡愁》原文阅读及赏析余光中《乡愁》原文阅读及赏析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
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下面是收集整理的余光中《乡愁》原文阅读及赏析以供大家学习。
《乡愁》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赏析1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
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
《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
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
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
《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
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
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
语文高考第4部分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45 赏析语言之炼句——“法”“情”合一,玩赏佳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服兵役劳役或因公外出都叫“行役”,“鼓鼙”泛指战争。首联
是指战乱平定后,裴侍御来潭州公干,现在要回去了。 B.颔联写裴侍御一路所经之地,沿途风景优美,洞庭与武陵水陆并举。
“移”与“出”两个动词写出了裴侍御行程的轻快。 C.“离魂”指分离的愁绪,“别梦”指离别后的思念之梦,“关西”借
炼句题考的一般都是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句子,熔铸了作者强烈感 情的句子。这种句子赏析题是一种综合性、自由度大的赏析题型,是近 几年高考的热点题型。它主要从表达技巧出发,有的句子运用修辞手法, 有的句子运用表现手法。一般而言,高考所选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 色的句子,鉴赏就是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来。
点拨关键
根据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颈联在结构中起到 “转”的作用(也不可一概而论)。这个“转”,主要表现在两点:内容 的转变、表达的转变。当然,在结构上也有照应标题、前后呼应或为下 文做铺垫的作用。
宋代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说:诗的“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 发句好尤难得”。一首好诗往往奇思妙构,常在诗的首句即由天而降, 令读者眼陡然为之一亮,神顿然为之一振,心急情迫,必欲尽快读完全 诗。
注 时苏轼被贬惠州,途经鄱阳湖的南康。
鉴赏 八月秋高,苏轼南下,舟渡长湖,在南康登望湖亭眺望。先入目的是万 象萧条的一派衰秋之大景;再细看,就见到秋风紧急,吹饱了船帆,暮霭沉沉, 笼罩着一座孤零零的山头。这种萧疏的秋景,和作者万里投荒的心境,已经融 合为一,读者也不知是秋色触发了他的愁思,还是他心头的寒风吹饱了征帆, 胸间的乌云笼罩着孤山。景与情已经结合成了诗的意象,荡漾出无尽悲凉的气 氛,浸染着读者的心绪。 从这一股氛围里,终于霜钟一样撞出了作者撼人心胸的慨叹:“许国心犹在, 匡时术已虚。”报国之志犹存,而济世已经乏术了。前句是说的真情,后句却 是发的牢骚。苏轼有许国之心,也有匡时之术,可惜不被重用,报国无门,心 中极愤然。用一“虚”字,看似自谦自责,其实是体现着“怨而不怒”的君子 气度,而它所传达出来的复杂感情,却更耐人寻味。
《去蜀》《江南逢李龟年》《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缀古诗怀家》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杜甫《去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去蜀杜甫五载客蜀郡①,一年居梓州。
如何②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
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
[注]①蜀郡,成都。
②如何,岂料。
潇湘游:将往荆楚游历。
万事:从前之事。
残生:后半生。
大臣:指郭子仪。
(1)简要分析“白鸥”意象的作用。
(4分)(2)“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参考答案】:(1)以“白鸥”自喻,(1分)写自己像江上白鸥一样飘泊、无依;(2分)营造一种凄清、伤感的意境。
(1分)(4分。
意思对即可)(2)国家安危自有大臣负责,自己何必老泪长流!(1分)既有对自己的宽慰,(1分)又表达出位卑忧国的情怀。
(2分)(4分。
意思对即可)译文:在成都客居了五年时间,其中一年还是在梓州(四川三台)度过的。
当前到处兵慌马乱,关山交通阻塞,我为什么反要远潇湘作客呢?回顾平生万事,一无所成,可头上发丝已由白转黄,表明身衰体弱之极;而展望此去前程,又是那么渺茫难测,只能以抱病残生象江上白鸥一样到处飘泊了。
国家安危的大计,自有当政的王公大臣支撑,我这个不在其位的寒儒何须杞人忧天,枉自老泪长流呢!【赏析】:《去蜀》作于公元765年(唐代宗永泰元年)。
杜甫因友人去世,他在蜀中失去依靠而离开成都,在乘船东下途中写下此诗,该诗总结了诗人在蜀五年多的全部生活,笔调堪称恢宏寥阔。
首联“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
蜀,广义指四川,此诗专指成都,这句诗是说诗人在成都客居了五年时间,其中一年还是在梓州(四川三台)度过的。
次联说:当前到处兵荒马乱,关山交通阻塞,我为什么反要远潇湘作客呢?这是以设问的语气表达难言的隐衷,是问自己,也是问一切关心他的亲友。
言下之意是自己是知道时局如此纷乱不宜远行的,表隐衷而出以设问,无奈与愤激之情自见。
在严武当政时期,为了照顾诗人贫困生活,曾表荐他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但诗人性忠直难被群僚所容,时受讥讽,因此不久坚决辞职归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