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暴的概念及形成原理
雷暴产生的原理

雷暴产生的原理雷暴是一种气象现象,指的是大气中强烈的电荷积累和释放过程。
雷电的产生与云层中的带电粒子、空气的云雾中水滴的形成、冰晶的碰撞等多种因素有关。
接下来,我将从云层形成、水滴形成、带电粒子的产生、碰撞以及电荷分离和释放等几个方面,详细说明雷暴产生的原理。
首先,雷暴产生的基础是云层的形成。
云层是由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象现象。
当大气中的水汽饱和并降低温度时,水汽会凝结成微小的水滴或冰晶,这些微小的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云层。
云层通常分为低云、中云和高云等不同类型。
雷暴一般形成于高积云或层状云中。
其次,水滴形成是雷暴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云层中,水汽凝结成水滴时会释放大量的潜热,使云层内的空气变暖,这使得云层内上升气流产生,并且云层逐渐增大。
同时,在云层中还存在冰晶,因为高层云层通常温度较低,超过了水以液态存在的温度,因此水汽首先凝结成微小的冰晶,然后在冰晶周围形成水滴。
此外,带电粒子的产生也是雷暴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带电粒子通常指的是在云层中飘浮的冰晶或水滴。
在云层中,冰晶和水滴会受到空气中的运动而发生碰撞,碰撞使得冰晶和水滴之间的电子和离子发生转移,从而形成带电粒子。
这些带电粒子可以是正电荷,也可以是负电荷,它们分别被称为正离子和负离子。
随后,带电粒子的碰撞也是雷暴产生的关键环节。
在云层中,带电粒子会随着上升气流的运动,逐渐聚集在一起,形成带电区域。
由于带电区域中带电粒子的数量较多,相互之间的碰撞频繁,从而导致带电粒子携带的电荷逐渐增多。
最后,电荷的分离和释放是雷暴产生的最核心过程。
在云层中,带电区域中的电荷逐渐增多,导致云层整体上带有较大的电荷。
然而,云层也和地面之间存在电势差,这种电势差会促使云层中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分别向云底和云顶方向移动,引起电荷的分离。
当电势差足够大时,一种称为“闪电”的现象出现。
闪电是气态导体,在大气中以极高速度传导电流,并且释放大量的能量,形成明亮的光和响亮的声音。
总而言之,雷暴的产生与云层的形成、水滴的形成、带电粒子的产生与碰撞以及电荷的分离和释放等多种因素息息相关。
雷暴的种类及活动特征

雷暴的种类及活动特征雷暴是一种大气现象,包含了雷电、雨水和对流云。
它是一种气象现象,在全球范围内都会发生。
雷暴是由于大气中的积聚电荷所引起的,这些电荷会在云间或云与地面之间释放,产生闪电和雷鸣声。
雷暴可参与气候系统和天气的形成,并对人类和自然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雷暴的不同种类以及它们的活动特征。
一、多暴和高暴首先我们来介绍两种主要的雷暴类型:多暴和高暴。
1. 多暴多暴是指发展在低层大气中的小型雷暴系统。
这种类型的雷暴通常发生在夏季的下午和晚上,持续时间较短,范围较小。
多暴一般由单个雷暴云组成,云顶高度一般不超过10公里,云体较小,垂直发展不明显。
多暴雷暴通常伴有强降雨、短时强风和偏大的冰雹。
2. 高暴高暴是指发展在高层大气中的较大型雷暴系统。
这种类型的雷暴通常发生在春季和夏季,持续时间更长,覆盖面更广。
高暴由多个雷暴云组成,云顶高度可超过15公里,云体垂直发展明显。
高暴雷暴通常伴有强降雨、强风、冰雹和龙卷风等强烈天气现象。
二、雷雨过程雷暴的活动特征除了种类外,还表现在其雷雨过程中。
1. 准备阶段在雷暴发生之前,大气经历准备阶段。
这是一种条件性不稳定的大气状态,垂直温度递减,潜热释放等因素开始发挥作用。
此阶段积聚电荷和提供上升气流的能力逐渐增强,为雷暴的发展奠定基础。
2. 积聚阶段在准备阶段之后,大气积聚了足够的正负电荷。
正电荷会积聚在云顶,而负电荷积聚在云底。
随着电荷的积聚,电场也逐渐增强。
3. 电汇阶段当正负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时,电场的强度达到一个临界值,电荷之间的电压差引发闪电放电。
闪电通过云内和云与地之间的通道传导,从而释放电荷。
闪电放电过程中的高温和高压使空气迅速膨胀,产生震耳欲聋的雷鸣声。
4. 消散阶段电汇阶段后,雷暴的活动逐渐减弱。
云内的电荷逐渐平衡,并且雷雨现象逐渐减弱,直至消散。
这个阶段往往伴有弱雨或毛毛雨。
三、不同地区的雷暴特征雷暴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和特征也会有所不同。
1. 热带地区的雷暴热带地区的雷暴通常会伴随着剧烈的降雨和强风。
雷暴基础知识

雷暴:雷电是积雨云强烈发展阶段产生的闪电雷鸣现象,气象上称之为雷暴.雷暴发展的三个主要条件:(1)非常湿润的空气(干燥空气没有水分子,水分子摩擦运动才产生雷暴)(2)潜在的大气不稳定性(气体运动)(3)靠近地面的空气产生上升的运动地闪类型_正闪击雷(正电荷到地面)、负闪击雷(负电荷到地面)雷暴的半径为10~20公里,速度20~30公里,雷鸣距离为15公里(超过15公里观测场观测不到会记为无雷暴,所以观测场有局限性的,所以用闪电定位系统弥补)有闪电产生就叫雷暴日,不管是多少次闪电,雷暴是通过耳朵观测的雷暴持续时间:温带的弱雷暴1小时;夏天强雷暴约为3小时以上起电(放电):地球携带5X105库伦(电荷单位)净负电荷,产生向下的大气电场,的地表场强(米/伏)值约130伏。
所以高层大气相对于地面约+30万伏的平均电位。
特点:时间段、范围广、频率高雷暴形成其实就是闪电的形成南方雷暴比西北雷暴强、多(看三个条件,南方湿润)闪电可在云内(云内闪)、云间(云际闪)、云地(云地闪)之间产生现在云内、然后才到地面一般在云内、云间闪电、云地闪只占6分之1雷暴统计特征:我国每年雷暴日为70天,主要在南部地区雷暴日数4个等级少雷(<15)西藏;中雷(15-40)中部地区;多雷(41-90)南方;强雷(>90)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云中电压击破空气中水分子到达地面就是闪电,那个地方容易被击穿,则闪电往那个方向走,分支为走错路(缺少水分和电荷),打不穿了。
主通道吸收的水分多,吸收的电荷也多中和:云中的负(正)电荷流向大地时,大地的正(负)电荷就主动去迎向它。
迎向点就是容易遭雷击的地方(高楼、湖边、楼角),每增加一米,闪电击穿的距离就减少600千伏电视塔遭雷击,还会影响周边的电力系统,因为会产生电磁脉冲,所以买楼不要在超高层建筑周边。
雷也会想,我不打巨人我打谁。
一般打高、湿的大的闪电直径到1米,小的几十厘米球雷:带电荷的球体,随空气而动,比较少见,碰到金属会产生爆炸雷达拼图:红色——雷暴能产生闪电地方(>50db),绿色、蓝色——雷暴不能产生闪电(5db~30db)。
第五章雷暴

五、下击暴流
雷暴云的强烈下降气流达到地面,向四周围猛烈散开, 雷暴云的强烈下降气流达到地面,向四周围猛烈散开, 引起地面或近地面≥18m/s以上的雷暴大风 以上的雷暴大风, 引起地面或近地面≥18m/s以上的雷暴大风,这种强下降气 流就是下击暴流。 流就是下击暴流。 它的水平尺度一般为4—10千米,常引起低空强烈的水 它的水平尺度一般为4 10千米, 10千米 平和垂直风切变,严重影响低空飞行活动。 平和垂直风切变,严重影响低空飞行活动。 微下击暴流: 微下击暴流:在下击暴流的整个直线气流中常嵌有直径 不足4千米的小尺度辐散型气流,其地面风速达22m 22m/ 以上, 不足4千米的小尺度辐散型气流,其地面风速达22m/s以上, 称微下击暴流或微下冲气流。 称微下击暴流或微下冲气流。 这种微下击暴流能诱发出极强的垂直风切变和水平风切 对飞行威胁特别大,它所带来的强风, 变,对飞行威胁特别大,它所带来的强风,对地面设施会造 成严重破坏。 成严重破坏。
四、闪电
电场强度:3百万伏/米 电场强度: 百万伏/ 电流强度: 20万安培 电流强度:3万—20万安培 20 瞬间气温:1.5—3万度 瞬间气温:1.5 3
对飞行危害最多的, 对飞行危害最多的, 是雷暴的强大电场 电场。 是雷暴的强大电场。
闪电的危害: 闪电的危害:
强大电流通过机身,飞机的某些部位,如天线、机翼、 1. 强大电流通过机身,飞机的某些部位,如天线、机翼、 尾翼、雷达天线罩等,易遭雷击。 尾翼、雷达天线罩等,易遭雷击。机身易被电流击成小洞或凹 形斑点。非金属材料遭破坏。 形斑点。非金属材料遭破坏。 2. 闪电点燃油箱中的气体,造成燃烧或爆炸。 闪电点燃油箱中的气体,造成燃烧或爆炸。 强大的电场可使无线电通信中断, 3. 强大的电场可使无线电通信中断,电子设备受到干 个别部件磁化,磁罗盘出现误差,全罗盘指向雷暴。 扰,个别部件磁化,磁罗盘出现误差,全罗盘指向雷暴。 4. 可导致飞行员夜间眼睛短时失明。 可导致飞行员夜间眼睛短时失明。 外界气温± ℃范围内,又遇雨和乱流时,易造雷击。 外界气温±5℃范围内,又遇雨和乱流时,易造雷击。 避免办法:应距云体 千米 千米外 应选择± ℃ 避免办法:应距云体40千米外,应选择±5℃高度范围外 飞行。 飞行。
雷暴与电荷分布的关系分析

雷暴与电荷分布的关系分析雷暴是一种自然现象,它通常伴随着强大的电荷分布。
雷暴不仅给人类带来了观赏和震撼,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危险和破坏。
为了更好地了解雷暴和电荷分布之间的关系,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雷暴的形成过程。
雷暴的形成主要受到大气条件和环境的影响。
当大气中的水蒸汽饱和并凝结成云时,云中的水滴或冰晶与空气碰撞,形成冰雹或雨滴。
在这个过程中,云中的负电荷和地面的正电荷产生了紧密的耦合。
当云中的负离子数量足够多时,它们会与地面的正离子发生相互作用,产生电流,从而形成闪电。
这种电荷分布是雷暴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电荷分布对雷暴的影响。
在雷暴过程中,云中的电荷分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研究结果,云中的负电荷通常聚集在云的底部,而正电荷则分布在云的顶部。
这种电荷分布会导致电场不断增强,进而形成雷电。
同时,云中的电荷分布也会影响闪电的强度和方向。
通过观测和分析雷暴云中的电荷分布,科学家们可以预测雷电的发生位置和频率,以提前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此外,雷暴和电荷分布还与大气中的气候变化和天气模式有关。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雷暴和电荷分布的特征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炎热潮湿的夏季,气候条件更容易形成雷暴,因为热空气会上升形成云层,并引发大量的电荷分布。
相反,在干燥的冬季,雷暴的发生率较低,因为缺乏湿度限制了云的形成和电荷分布的积累。
除了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对雷暴和电荷分布也有相当的影响。
根据地形和地质条件的不同,雷暴和电荷分布的频率和强度也会有所变化。
例如,山区的雷暴活动通常比平原地区更频繁,因为山脉可以加速空气上升和云的形成,从而促进电荷分布的积累。
此外,地球上的不同地区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电磁辐射和地磁场的差异,这也会影响雷暴和电荷分布的发生。
综上所述,雷暴和电荷分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电荷分布是雷暴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雷暴活动和电荷分布也受到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中高考地理知识时事热点总结:雷暴(含习题专练)

一、雷暴的概念及特征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性天气。
它产生在强烈发展的积雨云中,伴有强烈的阵雨或暴雨,有时伴有冰雹和龙卷。
雷暴来临时一般会带来以下天气变化气温雷暴来临气温下降气压雷暴移来之前气压一直下降雷暴临近时气压开始上升风雷暴移来之前风向雷暴吹去;雷暴移来,风向雷暴前方吹去;冷空气中心过后,风吹向雷暴后方阵雨阵风后,一般是强度较大的阵雨雷电云与地面、云与云间都会出现闪电。
雷暴虽然是一种强烈的天气,但它的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单个雷暴的生命史一般不超过2小时。
Ø积云阶段:云中没有降水和下沉气流出现;Ø成熟阶段:有降水和下沉气流出现;Ø消亡阶段:云中以下沉运动为主、上升减弱二、雷暴的种类及活动特征根据形成雷暴的冲击力可以分为:热雷暴、地形雷暴、锋面雷暴。
1热雷暴由热力对流产生的雷暴称热雷暴夏季:白天,地面受热不均而形成;晚上,热雷暴也可能在高空出现。
冬季:热雷暴可能出现在沿海地区;当冷的潮湿空气移动到暖海面上时形成。
特征:范围小、孤立分散、各个雷暴云间通常有间隙,有明显的日变化;大陆上:多出现在午后至傍晚,入夜后逐渐消散。
海洋湖泊:出现在夜间或黎明,白天减弱和消散。
2地形雷暴暖湿空气在山脉迎风坡被迫抬升形成常很快形成,雷暴云沿山脉走向成行出现而不大移动,且面积较大;云中气流剧烈,降水强度大,有时还会降冰雹;云底高度较低,常能遮住整个山头。
3锋面雷暴冷暖空气相遇形成冷锋雷暴冷空气强烈冲击暖湿不稳定空气而形成,锋面坡度大、移动快、暖空气不稳定、湿度大时,有利于冷锋雷暴的形成。
准静止锋雷暴由暖湿不稳定空气沿锋面上升,或由低层气流辐合上升而形成;范围较广,持续时间长,多产生在后半夜,白天减弱或消散。
暖锋雷暴不如冷锋雷暴强烈,与准静止锋雷暴相似,夜间出现更多些。
三、图解雷暴的分布与危害四、避雷常识雷暴发生时您如果还在户外,要注意下面几点:(1)不宜在山顶、山脊或建筑物顶部停留。
雷暴的形成以及对飞行的影响

雷暴的形成以及对飞行的影响摘要:雷暴是指伴有雷鸣和闪电的强对流性天气系统它一方面是春末和夏季许多地区主要的降水源另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每年都要造成重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搭乘飞机出行已经是很普遍的事,然而雷暴天气会给飞行带来严重的危害。
雷暴发生和发展机制与条件的研究,能让飞行更好的避免雷暴带来的伤害。
关键词:雷暴飞行冰雹雷击灾害雷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强雷暴常伴随大风、大雨或冰雹,它不仅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雷击还可造成伤亡、引起火灾、建筑物倒塌、电子设备还能被感应雷损坏等。
因此天气预报的分析和工业、农业、计算机网络等都离不开准确的雷暴资料。
1 雷暴的形成条件由对流旺盛的积雨云引起的,伴有电闪雷鸣的局地风暴,称为雷暴。
雷暴是由强烈的积雨云产生的,形成强烈的积雨云需要三个条件:(1)生厚而明显的不稳定气层。
(2)充沛的水汽。
(3)足够的冲击力。
我国雷暴天气多出现在夏季和秋季,南方多于北方,我国南方偶有冬季出现,山区多于平原。
根据不同的大气条件和地形条件一般将雷暴分为热雷暴锋雷暴和地形雷暴三大类1.1 热雷暴主要是由于局地强烈受热,使地面迅速增温,在大尺度天气系统比较弱的情况下,由近地面气层的超绝热层结形成而发展成的热雷暴多发生在炎热季节的午后到傍晚,云的演变一般为淡积云浓积云积雨云1.2 锋雷暴主要是冷气团和暖气团相遇,冷空气排挤暖而湿的空气,并把它抬升起来,使那个地方的天气发生急剧地变化锋根据冷暖空气流动的情况分暖锋雷暴和冷锋雷暴且以冷锋雷暴为主,冷锋的冲击力量锋前暖湿空气的状态直接决定冷锋雷暴生成与否如果观测到了系统云钩卷云,一般预示着天气将要变化,可能产生锋面雷暴1.3 地形雷暴在山岭地区特别容易产生雷雨当暖空气经过山坡被强迫上升时,在山地迎风的一面空气沿山坡上升,到一定高度变冷而形成雷云;但到了山背风的那一面,空气沿山坡下沉,温度升高,雷雨消散或减弱。
2雷暴来临时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2.1 气温变化雷暴产生之前,测站一般被暖湿空气所盘踞,所以常会感到闷热;雷暴发生时,积雨云中下沉的冷空气代替了原来的暖湿空气,所以温度骤然降低夏季,一次强的雷暴过程常可使气温下降10 以上;随着雷暴远离测站,降水结束,气温又慢慢开始回升。
5.1雷暴的结构和天气

飑锋后的大风区,小冰雹则会
随斜升扭转气流沿砧状云顶抛 出,落在距离云体几千米以外
的地方。
龙 卷
04年9月6日下午香港机场出现龙卷
形如漏斗, 高逾数百米, 时速62公里, 两辆小货车 被卷上半空, 1人受伤。
1975年11月12日,北卡罗莱纳州罗利机 场发生一起B-727飞机严重损伤事故, 139名乘客中1人重伤。 当时,飞机在200英尺高度上遇到暴雨, 飞机按仪表着陆系统着陆,在100英尺 高度上,飞机“钻进了一堵水墙,当时 曾企图再加大推力。然而油门毕竟已推 到头了。在距跑道入口282英尺处以 1400英尺/分的下降率坠地,飞机接地立 即弹起,并向跑道右侧滑出4150英尺。
(一)强雷暴云的结构
• 强雷暴云的结构表现为云体
内有稳定、强大的升降气流
强烈雷暴的气流结构
•
强雷暴云的气流结构,使上升气流和下 降气流能同时并存且维持相当长时间
(二)强雷暴过境时的 地面天气
飑 : 大气中风突然急剧变 化的现象称为飑 在飑出现时, 风向急转,风速剧增。
强雷暴的天气
强雷暴过境时的地面天气
图 6-10 飑线示意图
一次美国东部地区飑线(SQL)
飑线风暴的特征
一般长度为几十—几百千米,宽 度为几公里—几十公里。
飑线过境时的强烈对流天气在一 个地点只能维持几十分钟,最多 1~2小时,但整个飑线系统可维 持几小时至十几小时。
飑线云图
复习与思考题
强烈雷暴为什么会维持 稳定强大达几个小时?
(三)强雷暴云的种类
1.多单体风暴
2.超级单体风暴 3.飑线风暴(飑线)
1. 多 单 体 风 暴
由多个处于不同阶段的雷 暴单体组成的有机整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暴的概念及形成原理
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性天气。
它产生在强烈发展的积雨云中,伴有强烈的阵雨或暴雨,有时伴有冰雹和龙卷。
产生雷暴的积雨云,称做雷暴云。
【雷暴发生的条件】
雷暴会在大气不稳定时发生,并且会制造大量的雨水或冰晶。
通常其发生有三种特定情况:
地球大气层低空带的湿度很高,这可以由露点温度观察得到
高空与低空的温度差异极大,亦即是气温递减率极大
冷锋(使暖气团抬升)受到外力的逼迫而汇聚
对流天气的形成条件①水汽条件充沛的水汽
②对流的形成
不稳定层结大气中需要有大量的不稳定能量存储
抬升条件足够的冲击力
对流发展的决定因素
不稳定层结
(大气的不稳定能量)
阻挡层的破坏:地面加热、有组织的垂
直运动
抬升条件
(对流冲击力)
热力:自由对流或热力对流
动力:地形抬升、锋面抬升
系统性的上升运动:槽线、切变线、低
压、低涡
PS:阻挡层是指温度递减率很小、等温或逆温的气层。
又称:稳定层、等温层、逆温层,还常称“暖盖”。
作用:①限制、抑制对流的发展;②积聚不稳定能量,使积聚的不稳定能量集中释放。
【雷暴的分类】
根据冲击力可以将雷暴分为:热雷暴、地形雷暴、天气系统雷暴(锋面雷暴、冷涡雷暴、空中槽和切变线雷暴、副热带高压(太高)西部雷暴)
地形雷暴:它是暖湿不稳定空气在山脉迎风坡被强迫抬升而形成的雷暴。
在山岭地区,当暖空气经过山坡被强迫上升时,在山地迎风的一面空气沿山坡上升,到一定高度变冷
而形成雷云;但到了山肪背风的那一面,空气沿山坡下沉,温度升高,雷雨消散或减弱。
特别是在滨海的山岳地带,近海的一面山坡上便常易有雷雨发生,这是由于海风潮气特重的缘故。
热雷暴:因热力抬升作用而形成,多发生在单一气团内部。
常常出现在大陆夏季闷热、无风和晴朗的夏天的午后。
锋面雷暴:在两个大的气团移动的界面上,也就是在冷气团和暖气团相遇的锋面上发展起来的雷暴。
这时冷空气总在暖空气下面,排挤暖而湿的空气,并把它抬升起来,于是引起当地的天气的急剧变化。
冷锋、暖锋、静止锋上都可产生雷暴,但以冷锋雷暴出现最多,强度也较强,而暖锋雷暴较少。
【雷暴的生命周期】
雷暴的生命周期有三个阶段,分别是积云阶段、成熟阶段及消亡阶段。
积云阶段:云较四周的空气暖和,因此云内部的空气加速向上升,并很快升到温度远低于凝点的高度。
所以四周大量的小水点、冰晶或雪片向云内汇聚,这时只有不断增强的上升气流而没有下降气流。
成熟阶段:积雨云变得越来越大,甚至会进入平流层。
不过水滴及冰晶会因为过重,使得上升气流并不能承托其重量,而开始落下,其表面所产生的摩擦会带动四周的空气向下沉,并逐步增强下坠力从而产生下降气流,乱流中的水滴、冰晶互相摩擦,产生电压,放电时会产生闪电和雷声。
这时便会出现滂沱大雨并且伴有雷电或上升下降乱流,而若下降气流极强则可能会降雪或冰雹。
而由高空下降的冷气流在到达地面时会水平展开,这时很易会生成猛烈阵风。
升降气流的转换通常很快(15-30分钟)消亡阶段:上升气流逐渐消失,这时雷暴主要受到已变弱的下降气流影响。
云里大部分的水点被释出,已无力再降雨,而雷暴亦逐渐消失。
决定雷暴单体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因子是升降气流的变化。
当上升气流旺盛而水滴还不大时,雷暴处于发展阶段;
当水滴增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下沉气流出现,雷暴发展到最旺盛时期;
当下沉气流在云中占主要时,消散阶段就到了
【一般雷暴过境时的地面天气】
气温:雷暴来临气温下降
气压:雷暴移来之前气压一直下降雷暴临近时气压开始上升
风:雷暴移来之前风向雷暴吹去;雷暴移来,风向雷暴前方吹去;冷空气中心过后,风吹向雷暴后方
阵雨:阵风后,一般是强度较大的阵雨
雷电:雷暴云中,云与地面、云与云间都会出现闪电。
雷暴形成条件+环境条件(中低层有合适强
度的垂直风切变+低层暖湿、中层干冷)=强
雷暴
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有稳定、强大的升降气
流,升降气流同时并存,互不干扰,且相互促进,维持相当长时间。
【强雷暴的分类】
根据根据大气的不稳定性及不同层次里的相对风速,将雷暴主要分为四种,分别为单体雷暴、多单体雷暴、飑线及超级单体雷暴。
而后三种都属于强雷暴:
单体雷暴(Single cell storms)是在大气不稳定,但只有少量甚至没有风切变时发生。
这些雷暴通常较为短暂,不会持续超过1小时。
在平日亦有很多机会看到这种雷暴,因此亦被称为阵雷。
多单体雷暴(Multicell storms)由多个单体雷暴所组成,是单细胞雷暴的进一步发展而成的。
这时会因为气流的流动而形成阵风带,这个阵风带可以延绵数里,如果风速加快、大气压力加大及温度下降,这个阵风带会越来越大,并且吹袭更大的区域。
飑线(Squall line),有时亦称线飑。
是指带状的雷暴群所构成的风向、风速突变的一种中至小尺度的强对流天气,通常伴随或先于冷锋出现。
其破坏性很强大。
超级单体雷暴(Supercell storms)是在风切变极大时发生的,并由各种不同程度的雷暴组成。
这种雷暴的破坏力最大,并且有30%可能性会产生龙卷风。
在超级单体雷暴的发生同时,可能会有大雷雨的发生。
大雷雨为风速每小时90公里以上的雷暴。
这些雷暴同样可以有闪电及傍沱大雨,但更易造成洪水泛滥,阵风及龙卷风,但定义随不同国家而有所改变。
【关于雷暴形成原因的总结】
基本条件水汽条件(低空急流、湿舌)
不稳定层结
上升运动
普通雷暴
转换条件中低层垂直风切变生命期长的雷暴或强雷暴
增强条件高空辐散;地形生命期长的强雷暴
PS:风切变指大气中不同两点之间的风速或风向的剧烈变化。
根据两点高度之间的差异,风切变可分为水平和垂直两大类。
垂直风切变是指垂直于地表方向上风速或风向随高度的剧烈变化,强烈的垂直风切变的存在可造成桥梁楼房坍塌、飞机坠毁等恶性事故,给人类生活
造成严重影响。
此外,还可以令热带气旋难以生成,或可迅速破坏成熟的热带气旋,甚至令
其消散,可谓是热带气旋的大敌。
在雷暴天气中,并不是风切变越强越有利。
太强的风切变会将大量雨滴带至更大地区
蒸发,冷却不能集中在主要的下沉区域,使下沉气流不如中等强度切变时强,对暖湿空气的
抬升也没有中等强度切变时强太强风切变高空带走的水滴多,故而使降水效率减小。
一般雷
暴云底到云顶风切变为。
强风暴也仅为*10-3m/s。
【雷暴的发生频率】
雷暴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发生,甚至发生在两极和沙漠地带,但通常在低纬度的地方(特
别是热带雨林地区)会较频繁地发生,可以每日都会发生。
在亚热带和温带等中纬度地区,
雷暴则通常会在夏季的下午或傍晚发生,有时在冬季也会受冷锋影响而有短时性雷暴。
乌干
达及印尼为全世界雷暴发生最频繁的地方,除此之外,在美国中西部及南部州份会发生威力
最强烈的雷暴,因为这些雷暴会与冰雹或龙卷风一起发生。
至今为止,全世界从未出现过雷
暴的地区只有南美洲智利北部的阿他加马沙漠,该地因气候过于干燥和难以形成雨云才会未
出现过雷暴。
【雷暴的文化特征】
在古老的文明里,雷暴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不论是中国古代、古罗马或美洲古文明皆有
与雷暴相关的神话。
欧美人认为“雷电是上帝之火”,中国古代信奉“雷公”、“电母”。
2017
年
2
月
3
日
本
性
之
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