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传感器与传感系统的发展及应用.
2024年智能传感器

智能传感器智能传感器是一种集成了传感器、微处理器、计算和通信技术的设备,它能够感知、处理和传递环境信息,为各种应用提供智能化服务。
本文将介绍智能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主要类型、应用领域以及发展趋势。
一、基本概念智能传感器是一种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传感器,它不仅能够感知环境信息,还能够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实现对环境的智能监测和决策。
智能传感器通常由传感器、微处理器、存储器、通信接口等部分组成,它们通过协同工作,实现对环境信息的全面感知和处理。
二、工作原理智能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结果输出三个环节。
传感器采集环境信息,将其转换为电信号;然后,微处理器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出有用信息;智能传感器将处理结果通过通信接口输出,供其他设备或系统使用。
三、主要类型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智能传感器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智能传感器类型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声音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等。
这些传感器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以满足不同的监测需求。
四、应用领域智能传感器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工业自动化、智能家居、环境监测、医疗健康、交通物流等。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智能传感器可以用于生产线上的质量检测、设备故障诊断等;在智能家居领域,智能传感器可以用于室内环境监测、安全防范等;在环境监测领域,智能传感器可以用于大气、水质、土壤等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在医疗健康领域,智能传感器可以用于生理参数的监测、疾病诊断等;在交通物流领域,智能传感器可以用于车辆监测、货物跟踪等。
五、发展趋势总结智能传感器作为一种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传感器,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传感器将不断进步,实现更加智能化的监测和决策。
一、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应用智能传感器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们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之一。
在生产线上的质量检测环节,智能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产品的尺寸、重量、颜色等参数,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
智能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

智能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智能传感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智能传感器是一种能够对环境中的信息进行感知和采集,并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传输的设备。
本文将探讨智能传感器的原理以及它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一、智能传感器的原理智能传感器的原理主要包括传感器的感知、采集、处理和传输。
1. 感知感知是指传感器通过各种传感原理获取环境中的信息。
传感器可以利用光电效应、磁敏效应、声波传感等原理感知光线、温度、压力、湿度等多种环境参数。
2. 采集采集是指传感器将感知到的信息转化为电信号或数字信号。
传感器内部的电路和传感元件会将感知到的信息进行转换,如将光信号转化为电流或电压信号。
3. 处理处理是指传感器对采集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
传感器内部的处理器会对信号进行滤波、放大、数字化等处理操作,以提高信号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4. 传输传输是指传感器将处理后的数据传输到外部设备。
传感器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将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云端等,以供进一步的分析和应用。
二、智能传感器的应用智能传感器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下面以几个典型领域为例进行介绍。
1. 工业领域在工业领域,智能传感器被广泛应用于生产过程的监测和控制。
例如,在汽车制造过程中,智能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机器的运行状态和温度变化,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此外,智能传感器还可以用于检测机器的维护需求,提前预警,减少停机时间。
2. 城市管理智能传感器在城市管理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垃圾处理方面,智能传感器可以监测垃圾桶的填充程度,及时提醒相关部门进行清理,提高垃圾处理的效率。
另外,智能传感器还可以感知交通状况,优化红绿灯的控制,减少交通堵塞。
3. 医疗领域在医疗领域,智能传感器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医疗的精确性和便捷性。
例如,智能传感器可以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等生理参数,并将数据传输到医生的终端设备,实现远程监护和诊断。
此外,智能传感器还可用于智能床垫,监测患者的睡眠质量,提供个性化的睡眠建议。
智能柔性传感器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

2、机械稳定性:超柔性PDMS复合材料具有很高的机械强度和弹性,可以承 受较大的变形,从而提高传感器的耐用性。
3、可塑性强:通过改变PDMS的配方和制备工艺,可以定制不同规格和形状 的传感器,以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
智能柔性传感器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分为多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 是应变式柔性传感器和电容式柔性传感器。应变式柔性传感器是通过测量材料的 形变来感知和传递信息的,具有测量范围广、精度高等优点,但是对材料的性能 要求较高。电容式柔性传感器则是通过测量电容值的变化来感知和传递信息的, 具有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耐用性强等优点,但是在测量时要保持干燥和清洁, 否则会影响测量结果。
四、柔性直流输电应用前景
1、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可以有效地连接清洁能源发电 站与电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降低碳排放。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 增加,柔性直流输电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改善电网稳定性:柔性直流输电的快速响应能力和独立控制功率传输的 能力使其在电网故障时能够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提高电网的稳定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柔性压力传感器应用研究
在柔性压力传感器中,超柔性PDMS复合材料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制造传感器的 感应元件和电路。这些感应元件通常由具有高度敏感性的材料制成,如应变片或 电容传感器。通过施加外部压力,这些元件会产生相应的电信号变化,从而实现 对压力的测量。
利用超柔性PDMS复合材料制造的感应元件和电路具有以下优点:
1、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随着电力需求的增长和清洁能源的普及,柔 性直流输电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在欧洲,德国的Trans Bay Cable项目和瑞典的NordLink项目都是大型的柔性直流输电项目,用于连接 北海和大陆电网。
论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

传感 器 技 术 与 自动 控 制 技 术 密 不 可 分 , 在 成 化 , 也可 以把 传 感 器 和后 续 电路 集 成 化 , 而 扶
-
3- 0
科
科 技 论} jl 坛
论传 感器 技术 的应用及其发展
张 建 召
( 张家港市中亚特种变压 器制造有限公司, 苏 张家港 25 0 ) 江 16 0
摘 要: 传感器作为一种能够完成检测任务的测量装置 , 在许 多 领域 中具有广泛应 用。 详细阐述 了 传感器技术在 工业生产、 日常生活、 科技军事
等领域 中的具体应 用, 并论述 了传感器技术在各方面的发展趋势。 关 键 词 : 感 器 ; 测 ; 展 趋 势 传 检 发 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减少干扰 , 提高灵敏度 , 实现传感器的生产 自 动 1概述 221传感器技术普遍应用于家用电器 , .. 如 化 。 传感器是将各种非 电量 ( 括物理量 、 包 化 35传感器的多维化 . 冰 学量 、 生物量等 ) 按一定规律转化成便于处理和 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像机的 自动对 焦 ;空调 、 电饭煲等 的温度检测 ; 遥控接收的红外检测 目前 的传感器技 术仅 限于单 一点 量的测 传输的另一种物理量( 一般 为电量 ) 的装置。广 箱、 量, 而未来 的传感器将 突破零维 、 瞬问的单_量 义地讲 , 传感器是获取和转换信息 的装置。 一般 等 。 222办 公商 务中的扫描仪 和红外传输数 检测方式, .. 在时间上实现广延 , 空间上实现扩 由敏感元件、 转换元件、 信号调节与转换电路组 张( 三维) 检测量实现多元, , 检测方式实现模糊 据装置等也采用了传感器技术 。 成, 有时还要提供辅助电源 。 2 3 医疗卫生事业中的数字体温计 、 . 2 电子 识别 如利用电子扫描方法 , 把多个传感器单元 ? 传 感器作 为重要 的检测器件 , 种类繁 多 , 就可以研究一维 、 二维以至三维空间 但可以按 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分类 ,例如按输 入 血压计 、血糖测试仪等设备同样是传感器技术 做在一起 , 的测量问题 ,甚至向包含时间系的四维空间发 量可分为温度 、 、 压力 位移 、 速度、 加速度 、 湿度 、 的产 物 。 展。X射线 的 C T就是多维传感器的实例 。 23科技军事 中的应 用 . 声压 、 噪声 、 浓度 、H值等 。 P 传感 器技术 的发展推 动 了科 学技 术的进 a . 6传感器的多功能化 2传感器技术 的应用 在许多工程应用领域 ,我们需要同时测量 传 感器技术是 利用各 种功能材料 实现信 步。目前传感器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 其特点是结构 简单 、 便于携带 、 易 大量的参数或数据 ,这就需要选用数量和种类 息检测 的一门应用技术 , 涉及到检测原理 、 材料 地 面传感 器。 科学和工艺加工 3个主要影响因素。传感器技 于埋伏和伪装 , 可用于飞机空投、 火炮 发射或人 繁多传感器来实现功能 ,才能够完美而准确地 术作为 国家综合科研水平的代表 ,而传感器技 工 埋 伏 到交 通 线 上 和 敌人 出现 的 地段 ,用来 执 反 映客观事物和环境。多功能化意味着把多种 术的具体应用是传感器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途 行预警、 面搜索和监视任务。 地 当前的军事领域 参数的检测 功能集成在一种传感器中 ,从而在 声响传感器 、 不影响系统 功能的前提下降低生产成本、减小 径和方法。 通过对传感器技术应用的研究 , 我们 使用的传感器主要有震动传感器 、 不仅能够了解传感器技术的发展现状 ,而且能 磁性传感器 、 红外传感器 、 电缆传感 器、 压力传 体积 ; 提高传感器的稳定性 、可靠性等性能指 感器和扰动传感器等。传感器技术在航天领域 标 。 够对其未来 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 21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 中的作用更是举 足轻重 , 用于火箭测控 、 飞行器 3 5 . /传感器的智 能化 当前, 智能化传感器开始与人工智能相结 2. . 1传感器技术是产品检验和 质量控 制 测控等 。 1 通过对传感 器技术的不断推新 以及在各领 合, 创造出各种基于模糊推理 、 人工神经网络、 的重要手段 , 同时也是产品智 能化的基础 。 传 感器技术在 工业生 产领域 中广 泛应用 域 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相关行业和部门的 专家系统等人工智 能技术的 高度智能传感器, 且已经在 家用 电器方面得到利用。 相信未来将 于产品 的在线检测 , 如零 件尺寸、 产品缺陷等 , 技术水平 , 促进了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 3 传 感 器技 术 的发展 趋 势 会 更加成 熟。智能化传感器将数据 的采集 、 存 实现了产 品质量控制的自动化 ,为现代 品质管 理提供了可靠保障。 另外 , 传感器技术与运动控 31新 材 料 的 开 发应 用 . 储、 处理 等一体 化 , 自身带有微型计算机 , 还具 诊断、 远距离通信 、 自动调节零点和量程等 制技术 、 过程控制技术相结合 , 应用于装配定位 传感 器材料是传感器技术的重要基 础和前 备 自 等生产环节 , 促进 了工业生产的 自动化 , 提高 了 提 ,加大新材料的研发力度是传感 器技术发展 功能。基 于模糊理论的新 型智能化传感 器和神 的必然要求 。 虽然半导体材料 以其灵敏度高、 响 经网络技术在智能化传感 器系统和发展 的重要 生产效率 。 21 .. 2传感器技术在智 能汽车中的应用 日 应速度快 、 体积小、 质量轻且便于实 现集成化的 作用 , E 也 l 益受到了相关研究人员的极大重视。 新 月异 。 优点 , 仍将在传感器技术应用中占有 主要地位 , 传感器发展趋势是相互交叉 、渗透和相辅相成 传感器 作为汽车 电子 自动化 控制 系统 的 但是陶瓷 、 高分子 、 生物 、 智能材料等新 型材料 的。事实上 , 这远不能完全描绘传感 器的前景。 信 息源 、 关键部件和核心技术 , 其技术性 能将直 的开发与应用, 不仅扩充了传感器 的种类, 且改 虽然传感器只是一个"vl 4  ̄ 的装置 ,但它涉及的 接影响到汽车 的智能化水平 。目前普通 轿车约 善 了传感 器 的性能 ,拓 宽了传感 器 的应用 领 学科非常广泛 。 如物理 、 化学 、 生物、 医学 、 电子、 需要安装几 十至近百只传感器 ,而豪华轿 车上 域 , 在传感器技术应用中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 。 材料 、 工艺等。 相信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研究的深 32新 工 艺 、 技 术 的应 用 - 新 传感器的数量更是多达 两百余只 。 入, 都会对传感器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 发动机部分主要安装温度传感器 、 压力传 传感器 的制造过程中采用 了精密细微加工 结 束 语 感器 、 转速传感器 、 流量传感器 、 气体浓度 和爆 技术 , 极大地提高了传感器 的性能指标 , 同时微 传感器技术是 当今世界迅猛发展的高新技 震传感器等 ,它们需要 向发动机的电子控制单 电 子 工 艺 、微 机 械 加 工和 超 精 密 加 工等 先 进 制 术之一,它与计算机技术 、通 讯技术共同构成 备 元( C ) 供发动机的工作状 况信息 , E U提 对发动 造 技 术 在 各 类 传 感 器 的 开 发 和 生 产 中 不 断 普 本世纪信息产业的三大支柱技术 , 受世界各 机的工作状况进行精确控制。 及, 也带来 了传感器技术微型化的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 必将作 为本世 纪重点技 汽车底 盘使用 了车速 传感器 、踏板传感 术加以发展 。国内外仪器仪表的市场容量逐年 33利用新的效应开发新型传感器 . 器、 加速度传 感器、 节气门传感器 、 发动 机转速 传感器技术的出现始于我们对 自然界 中的 上升 , 即使在 2 0 年也处 于高位运行 , 09 传感器 传感 器、 水温传 感器 、 油温传感器等 , 而实现 物理效应 、 从 化学效应 、 生物效应等 的认知。随着 技术必将走在现代工业 的前列。 了控 制变速 器系统 、 悬架系统 、 动力转 向系统 、 我们认识程度的加深 ,必将 为提高传感器性能 参 考 文 献 制动防抱死 系统等功能。 和拓展传感器的应用范围提供新 的可能。 …秦 宪军. 电传 感器技术的发展趋 势及 应 用 光 车身部分安 装有温度 传感器 、湿度传感 3 传感 器 的集 成 化 A 实 例【1 气 时代 ,0 1 J电 . 20 . 器、 风量传感器 、 日照传感 器、 车速传感器、 加速 传感器检测技术必将 向多功能 和多点检测 ff 津 . 感 器技 术 应 用 综 述 及 发 展 趋 势探 讨 2陈 传 度传感器 、 测距传感器 、 图像传 感器等 , 有效地 方 向发展。 同样 功能的传感器集 成化 , 从而使X 『I 创 新 导报 . 0 . 寸 J科技 l 2 8 0 .
智能传感器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展望

收稿日期:2016-08-15;修回日期:2016-09-05作者简介:尤政,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方向为微纳技术及其空间应用,电子信箱:yz-dpi@引用格式:尤政.智能传感器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展望[J].科技导报,2016,34(17):72-78;doi:10.3981/j.issn.1000-7857.2016.17.010智能传感器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展望尤政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北京100084摘要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各种智能传感器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智能传感器在传统传感器的基础上还具有丰富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提供更综合的功能。
本文介绍了常用的温度、压力、惯性、生化和RFID 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及其在物联网、虚拟现实(VR )、机器人、医疗健康等产业升级和创新应用中的关键作用,并对智能传感器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智能传感器;微机电系统;物联网;产业化智能传感器(smart sensor )指具有信息检测、信息处理、信息记忆、逻辑思维和判断功能的传感器。
相对于仅提供表征待测物理量的模拟电压信号的传统传感器,智能传感器充分利用集成技术和微处理器技术,集感知、信息处理、通信于一体,能提供以数字量方式传播的具有一定知识级别的信息。
自美国宇航局(NASA )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智能传感器的概念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智能传感器已成为传感器技术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工业及技术科研能力。
在当前智能时代的推动下,传感器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不仅在《中国制造2025》、《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及欧盟、美国、韩国、新加坡等推进的智慧城市等战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而且也在物联网、虚拟现实(VR )、机器人、智能家居、自动驾驶汽车等产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多功能复杂自动、测控系统以及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物联网的兴起与发展,愈发凸显了具有感知、认知能力的智能传感器的重要性及其大力、快速发展的迫切性。
智能传感器发展现状

智能传感器发展现状智能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知和收集各种环境信息的装置,包括温度、压力、湿度、光强、声音等。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智能传感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下面将从技术的发展、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智能传感器的发展得益于技术突破。
传统的传感器依靠人工收集信息,但是智能传感器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参数和算法,自动感知和处理环境信息。
这主要得益于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
例如,现在的智能手机上已经配备了各种传感器,如陀螺仪、加速度计等,可以实现自动旋转屏幕、智能手势操作等功能。
其次,智能传感器的应用领域相当广泛。
目前,智能传感器已经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智慧城市等领域。
在智能家居中,智能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居住者的环境信息,如温度、湿度等,从而实现智能调节环境的功能。
在工业自动化中,智能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提供数据支持决策和维护。
在智慧城市中,智能传感器可以监测交通流量、空气质量等信息,实现城市交通管理和环境保护等功能。
最后,智能传感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智能传感器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医疗健康领域,智能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生理参数,并与医疗设备和云平台进行数据交互,实现远程医疗、智能诊断等功能。
在智慧农业领域,智能传感器可以监测土壤湿度、氮氧等参数,提供精准农业的支持。
此外,智能传感器还可以应用于无人驾驶、智能物流等领域。
总之,智能传感器在技术的推动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应用。
未来,智能传感器有望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作用,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传感器技术的五大发展趋势

传感器技术的五大发展趋势一、智能化。
一个方向是多种传感功能与数据处理、存储、双向通信等的集成,可全部或部分实现信号探测、变换处理、逻辑判断、功能计算、双向通讯,以及内部自检、自校、自补偿、自诊断等功能,具有低成本、高精度的信息采集、可数据存储和通信、编程自动化和功能多样化等特点。
另一个方向是软传感技术,即智能传感器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目前已出现各种基于模糊推理、人工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技术的高度智能传感器,并已经在智能家居等方面得到利用。
二、可移动化,无线传感网技术应用加快。
该技术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技术评论》杂志评为对人类未来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十大新兴技术之首。
目前研发重点主要在路由协议的设计、定位技术、时间同步技术、数据融合技术、嵌入式操作系统技术、网络安全技术、能量采集技术等方面。
迄今,一些发达国家及城市在智能家居、精准农业、林业监测、军事、智能建筑、智能交通等领域对技术进行了应用。
三、微型化,MEMS传感器研发异军突起。
随着集成微电子机械加工技术的日趋成熟,MEMS传感器将半导体加工工艺(如氧化、光刻、扩散、沉积和蚀刻等)引入传感器的生产制造,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并为传感器微型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目前,MEMS传感器技术研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向:(1)微型化的同时降低功耗;(2)提高精度;(3)实现MEMS传感器的集成化及智慧化;(4)开发与光学、生物学等技术领域交叉融合的新型传感器。
四、集成化,多功能一体化传感器受到广泛关注。
传感器集成化包括两类:一种是同类型多个传感器的集成,即同一功能的多个传感元件用集成工艺在同一平面上排列,组成线性传感器(如CCD 图像传感器)。
另一种是多功能一体化,如几种不同的敏感元器件制作在同一硅片上,制成集成化多功能传感器,集成度高、体积小,容易实现补偿和校正,是当前传感器集成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五、多样化,新材料技术的突破加快了多种新型传感器的涌现。
智能传感器应用

智能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知环境并将数据传输到计算机或其他设备的智能设备。
它们可
以用于各种应用,包括工业、医疗、农业、环境监测等领域。
下面我们将介绍智能传感
器的应用。
工业应用
智能传感器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们可以用于监测机器的运行状态、温度、湿度、压力等参数,以及监测工厂的环境条件。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智能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医疗应用
智能传感器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它们可以用于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体温等,以及监测医院的环境条件。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提高医疗质量。
农业应用
智能传感器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它们可以用于监测土壤的湿度、温度、光照等参数,以及监测作物的生长情况。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管理农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环境监测应用
智能传感器在环境监测领域中的应用也非常重要。
它们可以用于监测空气质量、水质、噪音等参数,以及监测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政府和公众更好地了解环境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环境。
总之,智能传感器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环境和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传感器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福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按60亿计算,大概
需要300年才可能出现
重复的指纹。因此,想
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指
纹几乎是不可能的。
指纹图像的获取 取像设备主要有以下4种类型: ▲光学取像设备(例如微型三棱镜矩阵) ▲压电式指纹传感器 ▲半导体指纹传感器 ▲超声波指纹扫描仪。
指纹的基本纹路图案:基本纹路图案有环形、弓 形和螺旋形,如图15所示。其他指纹图案都是基于这 三种基本图案衍生而成的。
(1)温差感应式指纹传感器
它是基于温度感应的原理而制成的,每个像素都相
当于一个微型化的电荷传感器,用来感应手指与芯片 映像区域之间某点的温度差,产生一个代表图像信息 的电信号。 典型产品:美国Atmel公司的FCD4B14 。
可在0.1s内获取指纹图像(时间一长,手指和芯片
就处于相同的温度了) 。
世界上第一个智能传感器是美 国霍尼韦尔(Honeywell)公司在
1983年开发的ST3000系列智能压
力传感器。它具有的多参数传感
(差压、静压和温度)与智能化的信
号调理功能 。
2、智能传感器的四大功能
具有自校准和自诊断功能。
具有数据存储、逻辑判断和信息处理
功能
具有组态功能,使用灵活
具有双向通信功能,能直接与微处理
出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人,
●即使相貌酷似的孪生兄弟姐妹,或同一个人 的十指之间,指纹也存在明显差异。 ●指纹的这一特点,为身份鉴定提供了客观依 据。
每人的十指指纹都不相同,每个指纹一般都
有70-150个基本特征点,在两枚指纹中只要有
12-13个特征点吻合,即可认定为同一指纹。而
以此找出两枚完全一样的指纹需要120年,人类
FCD4B14的外形、引脚和安装图分别如图 17、图18、 图19所示。
(a)DIP-20陶瓷封装;(b)COB封装 图17 FCD4B14的外形图
(a)表面倾斜式;(b)将传感器装在靠边缘处 图18 FCD4B14的安装图
FCD4B14型指纹传感器的内部电路框图如图18所示。
图19 FCD4B14的内部电路框图
无法在ATM机上取钱;电脑中的重要资
些情况:钥匙丢了,进不了门;密码忘了,
料被他人非法复制了;手机被他人盗
用……, 以上这一切都与身份识别有关。
这些都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麻烦甚至损失,
生物识别的技术核心 在于如何获取这些生物特征,并将其 转换为数字信息,存储于计算机中,利用 可靠的匹配算法来完成验证与识别个人身
在2003年~20020年期间,智能传感器的国际市场销售量将
以每年20%的高速度增长。
智能传感器可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商业、交通、环境
监测、医疗卫生、军事科研、航空航天、现代办公设备和 家用电器等领域。
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
1. 传感器技术(信息采集)——“感官” 2. 通信技术(信息传输) ——“神经” 3. 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大脑”
智能传感器的定义及功能 1、智能传感器的定义 目前,关于智能传感器的中、英文称谓尚未完全 统 一 。 英 国 人 将 智 能 传 感 器 称 为 “ Intelligent Sensor” ; 美 国 人 则 习 惯 于 把 智 能 传 感 器 称 作 “Smart Sensor”,直译就是“灵巧的、聪明的传感 器”。 所谓智能传感器,就是带微处理器、兼有信息 检测和信息处理功能的传感器。
(a)环型;(b)弓型;(c)螺旋型 图15 3种基本纹路图案
指纹识别过程: 指纹采样 → 指纹图像预处理 → 二值化处理 → 细化, 纹路提取 → 细节特征提取 → 指纹匹配(即指纹库的查 对)。如图16所示。
图16 指纹识别过程
自动指纹识别系统框图
离线部分 特征提取 登记
指纹数 据库
特征提取 传感器 在线部分 匹配 结果
指纹识别系统的电容传感器发出电子 信号,电子信号将穿过手指的表面和死性 皮肤层,直达手指皮肤的活体层(真皮层), 直接读取指纹图案。由于深入真皮层,传
器(μP)或单片机( μC )通信。
3 智能传感器与传感系统的特点 智能传感器采用自调零、自补偿、自校准 等多项新技术,能达到高精度指标。 美国BB(BURR-BROWN)公司:XTR 系列精密电流变送器,转换精度 ±0.05%, 非线性误差±0.003%。
配套样一
智能传感器的最大特点就是将传感器检测信息的 功能与微处理器的信息处理功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从一定意义上讲,它具有类似于人工智能的作用。 需要指出,这里讲的“带微处理器”包含两种情 况: (1)将传感器与微处理器集成在一个芯片上构成 所谓的“单片智能传感器” (2)传感器能够配微处理器。 显然,后者的定义范围更宽,但二者均属于智能 传感器的范畴。
智能传感器与传感系统 的发展及应用
中国矿业大学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工业自动化07-10
陈寇忠
智能传感器与传感器系统 的发展及应用
• • • • 1 智能传感器的定义、功能与特点 2 生物识别技术 3 传感器的发展前景 4 结语
目前,传感器正从传统的分立式,朝着单片集成化、智 能化、网络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据光电行业开发协会(OIDA)作出的最新预测,
(2)电容感应式指纹传感器 由电容阵列构成 内部包含9万只微型化电容器 基本工作原理:当用户将手指放在正面时,皮肤 就组成了电容阵列的一个极板,电容阵列的背面 是绝缘极板。由于不同区域指纹的脊和谷之间的 距离也不相等,使每个单元的电容量随之而变, 由此可获得指纹图像。
指纹识别目前最常 用的是电容式传感器, 也被称为第二代指纹识 别系统。它的优点是体 积小、成本低,成像精 度高,而且耗电量很小, 因此非常适合在消费类 电子产品中使用。 右图为指纹经过处理后 的成像图:
份的过程。
生物传感器
生物识别技术是人体生物特征进行身份鉴别
的技术。要求这些特征具有“人各有异”、
“终身不变”和“随身携带”这三大特点。
生物识别系统的组成如图14所示。
图14 生物识别系统的组成
●指纹具有惟一性(随身携带、无法复制、人 人不同、指指相异)。 ●根据指纹学理论,将两个指纹分别匹配上12 个特征时的相同几率仅为1/1050。因此,至今找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