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体物理学与诺贝尔奖

合集下载

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天体物理学的成就汇总

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天体物理学的成就汇总

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天体物理学的成就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授予美国伊利诺斯州芝加哥大学的钱德拉塞卡尔(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19l0—1995),以表彰他对恒星结构和演变有重要意义的物理过程的理论研究;另一半授予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那加州理工学院的W.A.福勒(William AlfredFowler,1911—1995),以表彰他对宇宙中化学元素的形成有重要意义的核反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钱德拉塞卡尔是另一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拉曼(SirChandrasekhara Venkata Raman)的外甥,1910年10月19日出生于巴基斯坦的拉合尔,1930年毕业于印度马德拉斯大学,后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和任教。

1937年移居美国。

钱德拉塞卡尔的主要贡献是发展了白矮星①理论。

白矮星的特性是大约在1915年由美国天文学家亚当斯(W.S.Adams)发现的。

1925年英国物理学家R.H.福勒(R.H.Fowler)用物质简并假说解释了白矮星的巨大密度。

物质简并假说称,电子和电离的核在极大的压力下组成高度密集的物质。

1926年爱丁顿(A.S.Eddington )建议,氢转变为氦是恒星能量的可能泉源,这就为恒星演化理论奠定了基础。

1930年—1936年,钱德拉塞卡尔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工作期间,就投入到了白矮星的研究之中。

他找到了决定恒星生命的基本参数,通过应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利用简并电子气体的物态方程,为白矮星的演化过程建立了合理的模型,并作出了如下预测:1.白矮星的质量越大,其半径越小;2.白矮星的质量不会大于太阳质量的1.44倍(这个值被称为钱德拉塞卡尔极限);3.质量更大的恒星必须通过某些形式的质量转化,也许要经过大爆炸,才能最后归宿为白矮星。

钱德拉塞卡尔的理论解释了恒星演化的最后过程,因此对宇宙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9年他在全面研究了恒星结构的基础上出版了《恒星结构研究导论》一书,系统总结了他的白矮星理论。

历年物理学诺贝尔奖

历年物理学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中的物理学家的共性祖纳·斯万伯格院士近日应邀到杭州参加学术活动,并给浙江大学的上百名学子做了一场题为“科学的魔力———诺贝尔与物理学”的科普讲座。

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席间,中国人如何才能获得诺贝尔奖,成为听者最为关心的话题。

“我曾经在吉林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做过荣誉教授,接触过很多优秀的中国物理学家,他们的钻研精神以及积极创新的研究态度让我深受感动。

”祖纳·斯万伯格说,“中国的物理学研究正在大踏步前进,中国科学家获得这一奖项只是时间问题。

”他说,华裔物理学研究者中有好几位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这是个非常好的传统。

同时,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的飞速发展,科学研究的基础环境正在一点点好转,很多高等学府的科研机构不亚于国外。

中国的物理学研究也在不断取得进步,并在一些领域处于领先水平,尤其是基础物理学逐渐被重视起来,这些都是获奖的重要保证。

科学家获奖与所处环境条件有关作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祖纳·斯万伯格在原子物理学和激光学等领域的基础性研究以及这些领域与能源、环境、医疗等相结合的应用性研究方面造诣颇深,并对这些领域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从1998年起,祖纳·斯万伯格开始担任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委会成员。

2004年以来,他一直担任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委会主席一职。

“按照惯例,每年2月1日,各国科学院的物理学家、前任诺奖得主进行对本届的诺奖得主进行提名。

8月,名单经委员会初选后递交瑞典皇家科学院。

10月,获奖名单予以公布。

12月,举行盛大的颁奖仪式。

”作为物理学奖委员会主席,祖纳·斯万伯格熟知诺贝尔奖产生的程序。

根据历年来诺贝尔奖的获奖名单统计,从1985到2005年,共52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人中,有34位为美国人或在美国居住,占64%;47位化学奖获奖者中有28位为美国人或在美国从事研究工作,占59.6%;生理学或医学奖的46位获奖者中,有28位美国人,占46%;33位经济学奖获奖者中,有23.5位美国人(其中一人为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国籍),占71.2%。

最鲜作文素材:2020年诺贝尔奖事迹盘点

最鲜作文素材:2020年诺贝尔奖事迹盘点

最鲜作文素材:2020年诺贝尔奖事迹盘点2020年诺贝尔奖陆续公布。

下面的得主事迹,既是全人类的骄傲,也是我们在写作中可以引用的优质素材!1.生理学或医学奖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哈维·詹姆斯·阿尔特(Harvey J. Alter)、迈克尔·霍顿(Michael Houghton)和查尔斯·赖斯(Charles M. Rice)这三位伟大的科学家,奖励他们为抗击血源性丙型肝炎做出的决定性贡献。

血源性肝炎是一个全球性的重大健康问题,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最主要原因。

阿尔特发现丙型肝炎。

随着科学进步,因输血造成的乙肝感染率大幅降低,不过输血仍然会造成约10%的受血者感染肝炎,让人困惑。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阿尔特和同事对这一现象开展了深入研究,发现这些肝炎既不属于甲肝乙肝。

阿尔特等人通过黑猩猩实验,证明这种新肝炎具有传染性。

这,就是后来被正式命名为丙型肝炎。

霍顿筛选并确认了丙肝病毒。

1977年,霍顿在伦敦国王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1988年,霍顿和同事从感染肝病的黑猩猩血液中提取DNA,对每个DNA片段进行鉴定,结果幸运地筛选出与丙型肝炎表面抗原匹配的DNA片段,却发现这个DNA 片段并不属于黑猩猩。

他们推测这一DNA片段属于丙肝病毒,而且通过实验加以证实。

赖斯为丙肝药物的研发打开了通道。

1981年,查尔斯·赖斯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从1993年开始,赖斯发现在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末端有一个此前未被识别的区域,对病毒复制很重要。

通过用药干扰这个区域,可以阻止病毒复制。

这为防治丙肝药物的研发打开了新的通道。

多亏了这三位科学家,让我们如今可以使用针对丙肝病毒的高度敏感的血液检测,这些方法基本上消除了世界上许多地区的输血后肝炎,大大改善了全球健康状况。

他们的发现也使得针对丙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得以迅速发展。

导致这种疾病在历史上第一次可以被治愈,这给从世界人口中根除丙型肝炎病毒带来了希望。

全球十大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科学家

全球十大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科学家

虽 然 尽 管 詹 姆 斯 ・ 森 、弗 兰 贝尔奖 第 一次 授历 中记载 , 巴 西斯 ・ 克里 克 的理 论 研 究加 速 了这 内尔 的导 师 休 伊 什 以及 同事 马 丁 ・
赫恰 勒 也是 哈 勃望 远镜 的创立 人 之
迈特纳指导亨实验 ,并且最终发现 研 究 被提 名 。但 是 ,有 一位 评 审委 论基 础 ,但 爱 因 斯坦 在 有 生之 年 未
了核 子分 裂 。但是 ,亨独 自公 开 了 员近乎固执地认为 ,遗传物质存在 能给 出有 效 证 明 ,导 致 他 没 能 因为 这 项 发现 ,并 没有 提 及迈 特 纳 的贡 于 蛋 白质 中 ,D A 是 遗 传 物 质 赖 相对 论 而获 诺 贝 尔物 理 学 奖 。 巴赫 N只
2 0 年 , 戴 维 斯 、 小 芝 以及 02
另 一 位 科 学 家 里 卡 多 ・ 尼 科 因 为 贾 太 阳中微 子 相 关研 究 ,分享 了该 年
国 物 理 学 会 首席 科 学 家 菲 利 普 ・ 舍 弗 兰 西斯 ・ 里 克 、詹 姆 斯 ・ 克 沃森 等 度 诺 贝 尔物 理 学奖 ,唯 独 巴赫 恰 勒
国 。 迈 特 纳 移 居 到 了 瑞 典 ,仍 然 获 诺 贝尔 奖提 名 。费尔 德 曼称 ,起
诺 贝尔物 理 学 奖可 以说 是 最戏
通 过 邮件 和 亨继 续 合作 。她 的 自传 初 ,艾弗 里 由于 对 于抗 原 的研 究工 弄 人 的 。最 著 名 的 当数爱 因斯 坦 的 和 两位 科 学 家 来往 的 邮件 显 示 ,是 作 而 获 提 名 ,后 来 是 因 为 对 D A N 的 相 对 论 ,它 动 摇 了牛 顿物 理 学 的理
蟹 l l瓣 黧l l

现代天文学与诺贝尔物理学奖

现代天文学与诺贝尔物理学奖

现代天文学与诺贝尔物理学奖打开文本图片集诺贝尔奖中并没有专门设立天文学奖,那么天文学最终是如何融入到诺贝尔奖这个大家庭的呢?天文学与诺贝尔物理学奖又有着什么样的渊源呢?闻名于世的“诺贝尔奖”,每年一次授予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以及一些人文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人,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然而,诺贝尔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天文学奖项,这导致了20世纪前70年天文学的成就与诺贝尔奖无缘。

由于天体物理学的发展,特别是天文观测所发现的许多物理特性和物理过程是地面上的物理学实验所无法实现的,宇宙及各种天体已成为物理学的超级实验室。

天体物理学的一些突出成果有力地推进了物理学的发展,这样,天文学成就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成为很自然的事了。

诺贝尔奖与天文学的尴尬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mhard Nobel,1833年10月21日~1896年12月10日)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

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

诺贝尔在他的遗嘱中提出,将部分遗产(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内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

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于建行300周年之际,提供资金增设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于1969年开始与其它5种奖同时颁发。

诺贝尔奖还有一个规定,即只有先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诺贝尔奖评委会委员、特别指定的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评委会特邀教授才有资格推荐获奖的候选人。

由于没有设立诺贝尔天文学奖,在很多年里,天文学家既没有推荐权,也不会被人推荐。

在这个世界公认的科学界最高奖面前,天文学和天文学家的处境不免有些尴尬。

天文学与物理学相互促进天文学是研究地球之外天体和宇宙整体的性质、结构、运动和演化的科学,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世界基本规律的科学。

研究各种物质形态都会形成相应的物理学分支,其中包括研究天体形态和特性的天体物理学。

【名人故事】被嘲讽出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名人故事】被嘲讽出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名人故事】被嘲讽出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是一个关于被嘲讽出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故事长度字数不足2000字,但希望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有着无数为人类作出伟大贡献的名人。

诺贝尔奖就是世界公认的最高荣誉之一,它每年颁发给在科学、文学和和平领域做出非凡贡献的人士。

有一个名人却因为被嘲讽而迅速走红。

他就是前苏联的天体物理学家安德烈·格奥尔基耶维奇·罗杰海(Andrey Geim)。

1972年,格奥尔基耶维奇出生在一个风景如画的莫斯科市郊的小村庄里。

他从小就表现出了卓越的数学才能,年轻时就赢得了莫斯科大学的教育奖学金,为他的未来铺平了道路。

格奥尔基耶维奇在学术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

他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理论,解释了星系形成和演化的奥秘。

2004年,格奥尔基耶维奇和他的学生康斯坦丁·诺沃肯科发现了一种非常奇特的物质,被他们命名为“石墨烯”。

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组成的二维材料,拥有极高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强度,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石墨烯的发现让世界为之震惊,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2005年,格奥尔基耶维奇和诺沃肯科凭借石墨烯的发现成果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的获奖却并不被所有人认同。

尽管石墨烯的发现引起了全球的轰动,但由于格奥尔基耶维奇之前在学术界的嘲讽行为,很多人对他们的成果持怀疑态度。

在众目睽睽之下,有人对他们说,诺贝尔奖应该给予那些有远见卓识的人,而不是给予一个曾经被嘲讽出来的人。

格奥尔基耶维奇并没有因此而气馁。

他并不气愤于人们对他们的批评和质疑。

他对此耸耸肩,微笑着向他们告别,他只知道他们的声音不会改变他的成果。

在颁奖典礼上,格奥尔基耶维奇发表了一篇感言,他说:“我深感荣幸能够荣获这一殊荣,我要感谢我的家人和同事们对我的支持和鼓励。

我也要感谢那些曾经嘲讽我的人,正是他们推动我走向科学顶峰。

我希望我的成果可以帮助我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关于天体物理的国际奖项名称

关于天体物理的国际奖项名称

关于天体物理的国际奖项名称诺贝尔物理学奖(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一项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国际奖项,用于表彰在物理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这个奖项是诺贝尔奖的一部分,由瑞典工业家阿尔弗雷德·贝尔纳尔·诺贝尔设立。

从1901年开始,每年都会颁发该奖项。

天体物理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宇宙中的天体、宇宙起源和演化等问题。

因此,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评选标准非常严格。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该奖项应该颁发给在物理学领域做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科学家。

因此,获奖者通常是通过在实验室中进行创新的研究,或者通过提出重要理论来推动物理学的发展。

过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中,有许多与天体物理学相关的重要发现被表彰。

例如,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詹姆斯·皮布尔斯、迈克尔·迪伦·梅约尔和迪迪尔·基尔彻斯,以表彰他们对宇宙中心引力现象的发现。

他们通过研究引力波的产生和传播,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为宇宙物理学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诺贝尔物理学奖还曾经颁发给研究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科学家。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宇宙早期的余辉,对研究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1989年,乔治·斯穆特、罗伯特·威尔逊和阿诺·彭齐亚斯因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总的来说,诺贝尔物理学奖是表彰在物理学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的最高荣誉之一。

在天体物理学领域,该奖项已经多次颁发给对宇宙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他们的发现和理论推动了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这些奖项的表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天体物理学的发展和重要性,鼓励更多的科学家在这一领域进行前沿研究。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安德烈娅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安德烈娅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安德烈娅•盖兹:我喜欢成为榜样作者: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21年第03期2020年10月6日,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英国科学家罗杰·彭罗斯因证明黑洞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直接结果而获奖;德国科学家赖因哈德·泽尔和美国科学家安德烈娅·盖兹因在银河系中央发现一个超大质量致密天体而获奖。

安德烈娅·盖兹是继居里夫人、梅耶和唐娜·斯特里克兰之后第四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女科学家,也是诺奖历史上首位女天体物理学家。

1969年7月20日,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从阿波罗11号上走下来,将人类脚印刻在了月球上。

其時4岁的安德烈娅·盖兹被这一幕深深震撼了。

她向母亲宣布:“我将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女孩!”开明的父母尊重了她的想法,还给她买了一架望远镜。

进入中学后,安德烈娅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她至今记得高中时班里墙上贴了一篇文章说,科学研究表明男生比女生更擅长数学。

盖兹不服,数学课上她向男生发起了挑战。

至于谁赢了,盖兹笑着说:“我做的很不错。

”也是在高中,她遇到了人生的第一个榜样——她的化学老师,“她是我有史以来遇到的唯一一个女性科学导师。

”化学老师严谨的逻辑与理性的思维让安盖兹看到了从事科学的女性的魅力,也让年轻的盖兹相信,女性可以投身科学。

1987年,盖兹进入麻省理工学院。

当她发现物理学更可能帮助自己实现理想时,果断换了专业。

大学期间,盖兹到天文台帮忙,被那里的氛围所吸引,无论是硬件维护还是软件编写,她都渴望学习。

当她发现从宇宙深空中发来的X射线时,脑中浮现了一个想法:一些射线源可能是黑洞。

“我完全被黑洞迷住了,我爱上了这份职业。

”1994年,对黑洞的持久迷恋吸引她入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在这里,她有机会用上位于夏威夷莫纳克亚山凯克天文台的10米口径望远镜。

修改天文台的软件,冒着破坏仪器的风险,做一些在仪器设计功能之外的事情——观测银河系中心的黑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12-15
高能天体辐射机制
5
2 天体物理学与诺贝尔奖
2.1 天体物理学与诺贝尔奖
从历史上看,物理学的发展与天文学(特别是天体物理学)的发展是密 不可分的。比如万有引力作为物理学的一条基本定律,就直接发源于天 文学的研究。 诺贝尔奖创立于1901年,旨在奖励那些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有重大 成果或发现并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重大影响和贡献的人。虽然有不少 天体物理学家在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和发现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 和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由于当时诺贝尔奖中并没有设立天文学奖, 以及诺贝尔奖委员会界定物理学奖的范围等原因,在1976年以前始终没 有一位天体物理学家捧得诺贝尔奖的奖章。即使如此,从1913年开始天 体物理学家们就一直被提名为诺贝尔奖者,很多天体物理学家如George E. Hale、E.P. Hubble等都曾被多次提名为诺贝尔奖获奖人。
2012-12-15
高能天体辐射机制
10
2.2.3 黑洞 黑洞是这样一种天体:由于其极大的引力场作用,就连光子也无法逃脱, 以至我们目前无法观测到它们[5]。不过,我们却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感 受到它的存在,比如我们发现黑洞可以使通过周围的光线发生弯曲现象。 黑洞形成跟白矮星和中子星一样,很可能也是由恒星演化而来的。 “黑 洞”是本世纪最具有挑战性、也最让人激动的天文热点之一,许多科学 家正在为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而辛勤工作着,新的理论也不断地提出。有 科学家研究表明黑洞并不完全是“黑”的,它也可向外辐射能量——霍 金辐射[4,6] 。
2012-12-15
高能天体辐射机制
9
2.2.2 引力波 引力波是以波动形式传播的引力场。1916年,爱因斯坦基于广义相对论预言, 在有的坐标参考系中(不是所有的坐标参考系),加速的质量可能有引力波 存在[4]。引力波的存在与否直接影响到广义相对论的正确与否。但探测引力 波是极不容易的。20世纪70年代初期,韦伯曾宣称他的探测器发现了引力波, 但是没有得到其他人的证实,所以这一结果没有得到公认。后来,一些天文 学家们宣称,他们间接地发现了引力波。首先引起大家注意的是双星系统。 但由于两颗相互绕转而快速运动的恒星产生的波动引力场可以带走的能量极 小,这种效应非常难以被探测到。1978年末,一个射电天文学家小组宣布他 们探测到了双脉冲星的能量变化,并且与由引力波所预期的能量变化值是相 等的。这是一个证明引力波存在的间接证据。1978年底,泰勒、麦卡洛奇和 福勒宣布他们发现引力波存在的第二个间接证据。 但是,直到现在引力波仍 然没有被直接探测到。不过由于间接的探测以及坚实的理论基础都表明它们 可能被探测到,世界上正有越来越多的科学投入到引力波的探测活动中。
2012-12-15
高能天体辐射机制
8
2.2.1 暗物质和暗能量 暗物质和暗能量是当代宇宙学的两大未解之谜,可以说是它们决定着宇宙学 的最终命运。暗物质和暗能量是一种似乎充满整个宇宙而又看不见的成分, 它们占了宇宙整个物质构成的绝大部分。根据研究估计:宇宙中暗物质和暗 能量分别占75%和23%左右,可见物质只占很小的比重[3]。对暗能量,人们 虽知道它的存在,但不知道它是什么。暗能量更是奇怪,它可以使物质的质 量全部消失,完全转化为能量。据估计,暗能量是已知物质能量的14倍以上。 为了探索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秘密,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正在这个领域努力工 作着,而且已经从理论和实验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终 将有一天会揭开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神秘面纱。
2009年国际天文年网站: /
2012-12-15
高能天体辐射机制
2
获奖人
获奖原因
获奖年份 1936年 1967年 1970年 1974年 1974年 1978年
发现从地球外来的宇宙射线 奥地利物理学家维克 托·伏兰兹·赫斯 核反应理论及建立恒星能源理论 美国物理学家汉斯·奥 尔布雷克特·贝蒂 瑞典物理学家汉内斯· 奥 磁流体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体物理的研究 洛夫· 戈斯塔· 阿尔文 成果 英国射电天文学家马 对射电天文学的开创性贡献特别是创造出综合孔径射电望 丁· 赖尔 远镜 英国射电天文学家安东 射电天文学的成就并对发现和确认脉冲星起了决定性作用 尼·休伊什 共同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美国射电天文学家阿 诺· 阿伦· 彭齐亚斯和罗伯 特· 伍德罗· 威尔逊 对恒星结构及其演化理论的贡献 美国天文学家苏布拉马 尼亚姆· 钱德拉塞卡 美国核物理学家威廉· 福 对宇宙中形成化学元素的核反应理论的实验成果 勒 美国天文学家约瑟夫· 胡 共同发现脉冲双星 顿· 泰勒和拉塞尔· 艾伦· 赫 尔斯 美国的小雷蒙德· 戴维斯 在宇宙中的微中子研究中做出卓越贡献 和日本的小柴昌俊 美国的里卡多· 贾科尼 发现了宇宙X射线源 美国天文学家约翰· 马瑟 和乔治· 斯穆特
高能天体辐射机制
授课教师: 范忠辉 fanzh@ 云南大学物理科学技术学院
荣膺“诺贝尔奖”的天文课题
举世闻名的“诺贝尔奖”中没有天文学这一项,但实际上天文学奖已经 包括在物理学奖之中。 在“诺贝尔物理学奖”中,从1936年到2006年的80个年度中,共有12 项是“天文课题”,16人获奖。这些获奖的天文课题,对当代天文学和 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见下表:
2012-12-15 高能天体辐射机制 12
2.2.5 星系形成和演化
恒星结构与演化、星系形成和演化,以及宇宙的起源是天体物理学研究的三个 基本方向[8]。目前,恒星的结构演化和宇宙起源的大爆炸模型这两大基本理论 已被越来越多的观测事实所证实。但是,作为构成宇宙基本单元的星系是如何 形成与演化的仍然是一块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重要领域[9]。目前的星系形成和演 化理论认为,星系和宇宙大尺度结构都是由宇宙早期极其微小的结构发展而来 的[10]。近年来,国际上已建成和在建的重大设备和计划都以该领域为主要科 学目标,其观测波长覆盖了整个电磁波段,如:射电波段上的 VLBA,毫米和 亚毫米波段上的 SCUBA、SMA、ALMA,近红外和红外波段的 SIRTF、 NGST,可见光波段的 HST、Keck、Gemini、VLT、SUBARU以及 SDSS,X 波段上的Chandra、XMM、AstroE2、Plank、MAP,以及 γ 波段上的 CGRO、 GLAST等。在人员方面,国际上超过一半的天文学家置身于该领域的研究, 每年的科研成果占整个天体物理总产出的一半以上。作为星系形成和演化理论 的唯一模板,银河系结构和演化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以银河 系研究为主要目标之一的国内外重大项目也在陆续推进,如 SDSS / SEGUE (美国),RAVE(澳大利亚),LAMOST(中国),GAIA(欧洲空间局)等。 这些基于海量观测数据进行的科学研究项目必将为认识银河系结构和演化作出 重大的贡献。
2012-12-15
高能天体辐射机制
7
2.2 几个未来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天体物理学课题 尽管在天体物理学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已经取得了很多可喜成就,但还有许许 多多的奥秘正等着我们去探索。在众多天体物理课题中,暗物质和暗能量、 引力波、黑洞、地外文明、星系形成与演化等课题成了科学界面临的重大挑 战。由于这些问题的理解关乎众多科学的基础,这些问题得到解决之时,很 可能就是天体物理再次获得诺贝尔奖等最高科技奖项之日。下面我们分别对 其中几个进行简要介绍。
2012-12-15
高能天体辐射机制
6
直到1976年天体物理学被诺贝尔奖委员会界定属于物理学奖范畴,天体物 理学家才正式登上了诺贝尔奖领奖台。到2006年10月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 天体物理学家J. Mather和G. Smoot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已经是天体物理领 域第8个年度,第11个天体物理项目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3]。事实上,诺贝尔奖 授予天体物理项目似乎是从开始的“不情愿”逐渐发展到今天的“理所当然” 的。1967年,Hans Bethe因“对核反应理论研究的贡献,特别是他对恒星能源的 发现”获奖,这样的说法尽量将他的贡献拉到传统物理学那边,隐约体现了一 种“不情愿”将诺贝尔奖颁给天体物理项目的思想。之后40年里,竟有8个年度、 11个天体物理项目、15位天体物理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在有近百个 分支学科的物理学领域内是空前的。现在看来天体物理学内容获奖似乎已经成 为“理所当然”的了。 除了上述15位天体物理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外,其实还有很多天体物理学家 获得了其它国际高级科学奖项如邵逸夫奖和Gruber奖[2]。这些奖项和诺贝尔奖 一起向世界宣示了天体物理学在现代科研中的重要地位和前景。目前世界上越 来越多的人正积极地投入到天体物理的研究中,很多大学都建立天体物理研究 机构。在国内,除了中国科学院建立的几大天文台外,很多大学也已经建立了 天文系或天体物理研究中心,正在为世界天体物理研究的发展做出贡献。
2012现状
天体物理学包括实测天体物理学、理论天体物理学、太阳物理 学、太阳系物理学、恒星物理学、恒星天文学、星系天文学、宇宙 学、宇宙化学、天体演化学、射电天文学、空间天文学、高能天体 物理等分支学科。起初人们都是在地球上利用简单的光学望远镜开 展天体物理研究的,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天体物理学的研究内 容、方法和手段都在不断扩展。目前,人们已经在使用紫外、红外、 X射线、γ射线望远镜进行观测和研究,并已发展为全波段观测。另 外,人们进行观测的位置已经从地球上发展到太空中,甚至有人设 想将来在月球、火星上开展天体物理观测。可以说在空间技术高度 发展的今天,天文观测研究已由地面观测进入空间时代 。
2012-12-15
1983年 1983年 1992年
2002年 2002年 2006年
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
高能天体辐射机制
3
天体物理学与诺贝尔奖
1 天体物理学概况
1.1 天体物理学的发展 天体物理学是将物理学和天文学融合而成的一门学科,它已经成了天文学和 物理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天文自古就在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 要的位置,巴比伦的泥碑,古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甲骨文,都记载了人类对浩 瀚苍穹的思索和向往。人类对天体的观测和认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但在人类 社会文明的进程中,天文学的研究范畴和天文的概念都在不断进步和发展。为此, 我们首先对天文学做一个概括描述。 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基础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宇宙。起初,人们主要 是通过观察天体的存在、测量它们的位置来研究它们的结构,探索它们的运动和 演化的规律,从而扩展人类对广阔宇宙空间中物质世界的认识。那时候天文研究 实际上处于一种“描述研究”的状态。到十八世纪老赫歇耳开创恒星天文学,人 们开始用物理学内容和方法来研究天文学现象。从此,天文学中逐渐形成了一门 新的学科——天体物理学。这门新兴学科应用物理学的技术、方法和理论来研究 天体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物理状态和演化规律。自十九世纪中叶,分光学、 光度学和照相术等三种物理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天体的观测研究以后,人们对天体 的结构、化学组成、物理状态的研究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天体物理学开 始成为天文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