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练习题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例题和知识点总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生态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神奇的存在。
其中,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维持稳定和平衡的关键环节之一。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且通过一些例题来加深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首先,咱们得搞清楚啥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简单来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这些化学元素包括碳、氮、磷、硫等等。
物质循环有三大类型,分别是水循环、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水循环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地球上的水通过蒸发、降水、地表径流等过程不断地在大气、陆地和海洋之间循环。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生命就无法存在。
气体型循环的代表是碳循环和氮循环。
碳在大气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二氧化碳被转化为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然后经过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等又回到大气中。
氮循环稍微复杂一些,氮气在雷电等作用下可以转化为能被植物吸收的氮化合物,然后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转化,最终又回到大气中。
沉积型循环的典型例子是磷循环。
磷主要存在于岩石和土壤中,通过风化等作用释放出来,被植物吸收利用,然后再经过食物链传递,最终在动植物残体和排泄物分解后,又回到土壤和岩石中。
了解了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咱们来看几个例题。
例题 1: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狼的数量减少会对碳循环产生什么影响?解析:狼数量减少,食草动物的数量可能会增加,导致植物被大量食用。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就会减少,从而影响到碳从大气进入生物群落的过程。
例题 2:如果某地大量开采磷矿,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磷循环会有怎样的影响?解析:大量开采磷矿会导致磷迅速从岩石和土壤中释放出来,超过生态系统的正常需求和处理能力。
这可能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同时也会打破磷在生态系统中的正常循环平衡。
下面咱们来总结一下物质循环的重要特点。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练习题

知识点一碳循环1.如图是生态系统中某元素循环的模式图,对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这是碳元素的循环B.A与B两种生物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C.图中缺少化学燃料的燃烧D.该物质循环只在某生态系统内进行答案 A解析图中B是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成分。
物质循环是在生物圈范围内进行的。
煤和石油属于化学燃料。
2.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决定作用的关键环节是() A.微生物的分解作用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C.动物的呼吸作用D.煤和石油的燃烧答案 B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而无机环境中的CO2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转化为有机物,才能被消费者利用。
生产者和消费者中的有机物一部分可以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将碳回归到无机环境中。
还必须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CO2,返回无机环境。
因此选B。
3.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甲、乙、丙各代表()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答案 A解析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首先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被合成有机物进入生产者体内,再通过食物链流到各级消费者体内,各营养级部分有机物流到分解者,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再释放到大气中,同时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也产生二氧化碳,直接回到大气中。
知识点二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4.如图是两个生态系统中腐殖质总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这两个生态系统分别是()A.A是热带草原,B是热带雨林B.A是热带雨林,B是温带草原C.A是冻土苔原,B是热带雨林D.A是冻土苔原,B是温带草原答案 C解析腐殖质是落叶等与土壤的混合物,含有大量的未完全分解的动植物残体。
对这些残体进行分解的是分解者,分解者在热带雨林中的数量和种类最多,因此在该环境中,腐殖质的数量少,而矿质元素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高。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作业

第五章第3节一、选择题1.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
“→”表示碳的流动方向,其中代表分解者的是(D)A.①B.②C.③D.⑤[解析]根据①与③之间的双向箭头判断:①是生产者,③是大气中的CO库;根据2①②④的碳都流向⑤,可进一步判断:②是初级消费者,④是次级消费者,⑤是分解者。
2.下列有关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B)A.碳循环伴随着能量流动B.分解者不参与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C.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碳循环密切相关D.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解析]分解者可以将有物碳转变为无机碳3.在一般情况下,关于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主要渠道的正确图解是(D)[解析]碳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无机环境中的碳元素通过生产者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内有机物中的碳元素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重新返回无机环境。
4.如图中a、b、c、d表示某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箭头表示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C)A.a和c包含了所有生物群落B.c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c2的能量就越少C.d不一定是原核生物D.a的含量减少将减缓温室效应[解析]由图中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可判断a、b、c、d分别是生产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消费者、分解者。
其中d(分解者)也可能是某些动物,因而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生物群落应包含该区域内所有的生物,即a、c、d;按能量流动效率一定来计算,C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C2的能量就越多;a(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可见,a的含量减少将加剧温室效应。
5.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C)A.X1过程的完成必须依赖于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完成物质合成与能量转化B.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C.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D.秋季Z1、Z2、Z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将全部转变为Z过程释放的CO2中的碳[解析]A项中,X过程包括化能合成作用和光合作用。
高中生物高频考点及答案32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考点规范练3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一、选择题1.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下列哪项不属于负反馈调节?()A.草原鼠的数量上升引起蛇的数量上升,使鼠的增加受到抑制B.草原被蝗虫采食后,草原植物再生能力增强,减缓植物种群数量的下降C.森林局部着火破坏了部分植被,但空地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幸存植物能迅速萌发生长D.池塘被倾倒大量污水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引起水质变差2.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叫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给予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B.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C.某生态系统中某个种群数量增多,能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仍然保持河水清澈,这说明其抵抗力稳定性强3.雌蚕蛾能释放一种性引诱剂,可以把3 km以外的雄蚕蛾吸引过来。
虽然每只雌蚕蛾所释放的性引诱剂的量不足0.01 mg,但雄蚕蛾仍能对其作出反应。
有趣的是雄蚕蛾对密封在玻璃瓶中的雌蚕蛾虽然看得见,却无动于衷。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使雄蚕蛾作出反应的性引诱剂属于化学信息B.信息的传递有益于生物种群的繁衍C.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都是由生物产生的D.说明性引诱剂具有高效性4.下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D.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5.某湖泊因大量排入污水,藻类过度繁殖,引起水草(沉水植物)死亡,随之大量浮游动物及鱼类等死亡,水体发臭。
污染初期,某小组分别于早晨6时和傍晚18时在该湖泊的同一地点、同一水层取得甲、乙两组水样,测得甲组pH为7.3,乙组pH为6.0。
2020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练习:课时作业1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含答案

课时作业1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有关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含碳有机物B.分解者在生物圈的碳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D.碳循环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流动【解析】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含碳有机物和二氧化碳。
分解者将生物体中的含碳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气体,可以全球范围内流动。
二氧化碳形成含碳有机物,能量储存;含碳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能量释放。
【答案】 A2.下列有关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B.分解者不参与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C.碳元素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群落D.碳在生物群落中沿着食物链(网)进行流动【解析】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A正确;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可见其参与了碳循环,B错误;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固定为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碳,碳元素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群落,C正确;碳在生物群落中沿着食物链(网),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D正确。
【答案】 B3.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B.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这条食物链中,碳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的C.大气中的CO2要变成含碳有机物只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D.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而消失【解析】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故A正确。
在生物群落中碳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故B正确。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要变成含碳有机物主要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还可以通过化能合成作用,故C错误。
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会打破碳循环,生态系统会被破坏而消失,故D正确。
【答案】 C4.右图为生物圈碳循环过程示意图,甲~丁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⑦表示过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⑤、⑥表示细胞呼吸B.①和②的速率基本相等C.甲→丙→丁构成捕食食物链D.③、④、⑦过程中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解析】根据碳循环示意图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二氧化碳库,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食物链表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故C错误;①代表光合作用,②⑤⑥代表呼吸作用,故B错误;正常情况下,①的速率大于②的速率,故B错误;碳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故D正确。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题目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题目1. 在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主要途径不包括:A. 光合作用B. 呼吸作用C. 枯枝败叶的分解D. 动物的排泄物2. 氮循环过程中,哪个过程将有机氮转化为无机氮?A. 固氮作用B. 硝化作用C. 反硝化作用D. 氨化作用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包括哪些基本环节?A. 生产、消费、分解B. 生产、分解、物质循环C. 生产、消费、分解、物质循环D. 生产、分解、物质循环、能量流动4. 在生态系统中,哪个过程使得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A. 呼吸作用B. 光合作用C. 硝化作用D. 反硝化作用5. 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不包括:A. 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B. 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C. 促进能量流动D. 调节生物地球化学过程6. 下列哪个过程不属于物质循环?A. 光合作用B. 呼吸作用C. 枯枝败叶的分解D. 动物的排泄物7.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指:A. 生物体内的物质交换B.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C.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D.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8. 在生态系统中,哪个过程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A. 呼吸作用B. 光合作用C. 硝化作用D. 反硝化作用9. 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A. 循环性B. 连续性C. 单向性D. 开放性10. 在生态系统中,哪个过程使得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A. 呼吸作用B. 光合作用C. 硝化作用D. 反硝化作用11.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指:A. 生物体内的物质交换B.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C.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D.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12. 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不包括:A. 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B. 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C. 促进能量流动D. 调节生物地球化学过程13. 下列哪个过程不属于物质循环?A. 光合作用B. 呼吸作用C. 枯枝败叶的分解D. 动物的排泄物14. 在生态系统中,哪个过程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A. 呼吸作用B. 光合作用C. 硝化作用D. 反硝化作用15. 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A. 循环性B. 连续性C. 单向性D. 开放性16. 在生态系统中,哪个过程使得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A. 呼吸作用B. 光合作用C. 硝化作用D. 反硝化作用17.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指:A. 生物体内的物质交换B.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C.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D.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18. 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不包括:A. 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B. 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C. 促进能量流动D. 调节生物地球化学过程19. 下列哪个过程不属于物质循环?A. 光合作用B. 呼吸作用C. 枯枝败叶的分解D. 动物的排泄物20. 在生态系统中,哪个过程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A. 呼吸作用B. 光合作用C. 硝化作用D. 反硝化作用21. 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A. 循环性B. 连续性C. 单向性D. 开放性22. 在生态系统中,哪个过程使得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A. 呼吸作用B. 光合作用C. 硝化作用2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指:A. 生物体内的物质交换B.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C.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D.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24. 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不包括:A. 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B. 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C. 促进能量流动D. 调节生物地球化学过程25. 下列哪个过程不属于物质循环?A. 光合作用B. 呼吸作用C. 枯枝败叶的分解D. 动物的排泄物26. 在生态系统中,哪个过程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A. 呼吸作用C. 硝化作用D. 反硝化作用27. 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A. 循环性B. 连续性C. 单向性D. 开放性28. 在生态系统中,哪个过程使得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A. 呼吸作用B. 光合作用C. 硝化作用D. 反硝化作用29.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指:A. 生物体内的物质交换B.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C.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D.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30. 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不包括:A. 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B. 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C. 促进能量流动D. 调节生物地球化学过程31. 下列哪个过程不属于物质循环?A. 光合作用B. 呼吸作用C. 枯枝败叶的分解D. 动物的排泄物32. 在生态系统中,哪个过程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A. 呼吸作用B. 光合作用C. 硝化作用D. 反硝化作用33. 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A. 循环性B. 连续性C. 单向性D. 开放性34. 在生态系统中,哪个过程使得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A. 呼吸作用B. 光合作用C. 硝化作用D. 反硝化作用35.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指:A. 生物体内的物质交换B.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C.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D.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36. 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不包括:A. 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B. 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C. 促进能量流动D. 调节生物地球化学过程37. 下列哪个过程不属于物质循环?A. 光合作用B. 呼吸作用C. 枯枝败叶的分解D. 动物的排泄物38. 在生态系统中,哪个过程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A. 呼吸作用B. 光合作用C. 硝化作用D. 反硝化作用39. 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A. 循环性B. 连续性C. 单向性D. 开放性40. 在生态系统中,哪个过程使得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A. 呼吸作用B. 光合作用C. 硝化作用D. 反硝化作用41.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指:A. 生物体内的物质交换B.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C.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D.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42. 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不包括:A. 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B. 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C. 促进能量流动D. 调节生物地球化学过程43. 下列哪个过程不属于物质循环?A. 光合作用B. 呼吸作用C. 枯枝败叶的分解D. 动物的排泄物44. 在生态系统中,哪个过程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A. 呼吸作用B. 光合作用C. 硝化作用D. 反硝化作用45. 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A. 循环性B. 连续性C. 单向性D. 开放性46. 在生态系统中,哪个过程使得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A. 呼吸作用B. 光合作用C. 硝化作用D. 反硝化作用47.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指:A. 生物体内的物质交换B.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C.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D.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48. 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不包括:A. 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B. 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C. 促进能量流动D. 调节生物地球化学过程49. 下列哪个过程不属于物质循环?A. 光合作用B. 呼吸作用C. 枯枝败叶的分解D. 动物的排泄物50. 在生态系统中,哪个过程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A. 呼吸作用B. 光合作用C. 硝化作用D. 反硝化作用。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3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作业含答案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基础巩固1.下列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CO2和有机物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叫作碳循环B.生产者与分解者的部分生理活动是完成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C.能量为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提供动力D.湖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在该生态系统内独立地进行解析: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形式进行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湖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在该生态系统内独立地进行。
2.为探究落叶是否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下列实验设计中,错误的是( C )A.可选择带有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筛选出落叶和土壤B.将落叶平均分成两份,置于网兜中C.把土壤分成两组,对照组土壤进行接种微生物处理,实验组土壤不做处理D.将落叶连同网兜分别埋入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土壤中,观察落叶腐烂情况解析:土壤中已含有大量微生物,无需专门接种,对照组土壤不做处理(自然状态),实验组土壤应进行处理,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3.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C )A.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B.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C.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完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D.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解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大气中二氧化碳中的碳转化为有机物中的碳,只是碳循环的一部分,并没有完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4.碳循环是生物圈物质循环的最主要部分,如图是碳循环过程图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A.随着工业的发展,①过程的加剧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节能减排主要是控制该过程B.参与②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通过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可以增强③过程,能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D.①②③过程中,都伴随着能量的循环转移、利用和释放解析:①②③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转移、利用和释放,能量不能循环利用。
生态环境的物质循环过程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生态环境的物质循环过程例题和知识点总结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生态环境中的物质循环是维持生命活动和生态平衡的关键。
物质循环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物流系统,让各种元素在生物、大气、水和土壤等环境要素之间不断流动和转化。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一些例题来深入理解生态环境的物质循环过程,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碳循环碳是生命的基本元素之一,碳循环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系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例题 1:假设在一个封闭的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每年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了 100 吨的碳,而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总共释放了 80 吨的碳。
那么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碳储量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增加或减少了多少?答案: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碳量大于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释放的碳量,所以碳储量增加了。
增加的量为 100 80 = 20 吨。
知识点:1、碳循环的主要过程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燃烧和分解作用。
2、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有机碳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作用和燃烧等过程又返回大气。
3、人类活动,如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和砍伐森林,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加剧了温室效应。
二、氮循环氮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重要元素。
例题 2:在一个农田生态系统中,农民每年施入 50 千克的氮肥(以氮元素计),农作物吸收了 30 千克,土壤中残留了 10 千克,通过淋溶和挥发损失了 5 千克,其余被微生物固定。
那么微生物固定的氮量是多少?答案:施入的氮肥总量减去农作物吸收的、土壤残留的、淋溶和挥发损失的量,即为微生物固定的氮量:50 30 10 5 = 5 千克。
知识点:1、氮循环包括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等过程。
2、固氮作用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可被植物利用的氮化合物,如氨。
3、氨化作用将有机氮转化为氨,硝化作用将氨转化为硝酸盐,反硝化作用则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返回大气。
4、人类活动,如过度使用氮肥,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点一碳循环1.如图是生态系统中某元素循环的模式图,对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这是碳元素的循环B.A与B两种生物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C.图中缺少化学燃料的燃烧D.该物质循环只在某生态系统内进行答案A解析图中B是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成分。
物质循环是在生物圈范围内进行的。
煤和石油属于化学燃料。
2.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决定作用的关键环节是() A.微生物的分解作用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C.动物的呼吸作用D.煤和石油的燃烧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而无机环境中的CO2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转化为有机物,才能被消费者利用。
生产者和消费者中的有机物一部分可以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将碳回归到无机环境中。
还必须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CO2,返回无机环境。
因此选B。
3.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甲、乙、丙各代表()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答案A解析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首先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被合成有机物进入生产者体内,再通过食物链流到各级消费者体内,各营养级部分有机物流到分解者,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再释放到大气中,同时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也产生二氧化碳,直接回到大气中。
知识点二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4.如图是两个生态系统中腐殖质总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这两个生态系统分别是() A.A是热带草原,B是热带雨林B.A是热带雨林,B是温带草原C.A是冻土苔原,B是热带雨林D.A是冻土苔原,B是温带草原答案C解析腐殖质是落叶等与土壤的混合物,含有大量的未完全分解的动植物残体。
对这些残体进行分解的是分解者,分解者在热带雨林中的数量和种类最多,因此在该环境中,腐殖质的数量少,而矿质元素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高。
5.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
由此推知,该反应器() A.能够实现物质循环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C.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D.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答案B解析菌种在有氧条件下使污染物快速分解,所以主要分解的是有机物。
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圈范围内,生态系统中必须有生产者,这样才有能量的输入。
知识点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B.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C.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D.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只能单方向流动,不能循环。
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独立进行的两个过程B.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相互依存的两个过程C.物质循环的进行需要能量的推动D.能量流动的载体是各种有机物答案A解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物质循环的进行需要能量的推动,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时是以各种有机物为载体的。
8.下列与生态系统功能相关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的驱动B.物质与能量在生物与环境之间循环流动C.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死亡分解是碳循环的一部分D.全球气候变暖与地球上大气中碳的收支不平衡有关答案B解析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的往返循环,能量流动是动力,但能量不能循环,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能力提升9.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但是在某些国家有时会对寒带地区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
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 A.消灭森林病虫害B.刺激树木种子萌发C.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答案C解析寒带地区温度低,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弱,对有机物的分解能力低,致使残枝落叶大量积累,而不能及时分解,使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出现了障碍。
对残枝落叶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既能保证微生物有足够的食物,又可以加速残枝落叶的分解,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0.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图中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C.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D.农业生产中的中耕松土可以增大⑤过程答案C解析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③过程表示呼吸作用,A表示分解者,中耕松土对过程③有促进作用。
11.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A.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C.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便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答案C解析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指生产者总的同化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不等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能量作为物质循环的动力。
12.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f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B.该图中有三条食物链C.图中的a一定是自养生物,b、c、d、e一定是异养生物D.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传到b答案B解析因为研究对象为碳循环,所以要考虑生物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只有生产者才能吸收二氧化碳,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要产生二氧化碳,所以a为生产者,b为分解者,f为无机环境,图中只有一条食物链,B项错误。
13.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碳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B.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图中E生物数量大量减少,推测短期内与之相邻的两个营养级生物数量发生的变化是D增多,F减少C.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包括图中的D、E、F、BD.A→C过程中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F→B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答案C解析分析图形,A、B、D、E、F均有箭头指向C,则C是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库。
A、C之间为双向箭头,A为生产者。
A、D、E、F均有箭头指向B,则B为分解者,D、E、F为消费者。
图示中包含的食物链为A→D→E→F,故E减少,短时间内D增多,F减少。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14.如图甲为一个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示意图;表乙是对图甲中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能量流动情况调查结果;图丙是该生态系统中人类对物质与能量的利用情况部分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问题:(单位:×102 kJ·m-2·a-1)(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三个,分别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图甲中的“→”仅表示二氧化碳的流动方向,则不会存在的过程有____________。
(2)若图甲表示碳循环示意图,则D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①过程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乙中的Pg表示同化作用固定的总能量,Pn表示生物体内储存的能量,则R表示的生物学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平方米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102 kJ。
(4)图丙表示人类在草原上放养牲畜的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关系。
答案(1)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学燃料的燃烧③④⑦(2)非生物的物质(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光合作用(3)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的呼吸量870.7(4)能量流动解析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三个: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和化学燃料的燃烧;能直接利用二氧化碳的只有生产者;各营养级生物所同化的总能量除了在自身体内储存外,还用于呼吸作用、传递给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但最终都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人工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15.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
请据图回答:(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________________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2)X与甲中图示生物类群的能量来源不同,X代表的生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Y的细胞结构与丙中图示生物不同,Y的细胞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气中的CO2在甲中图示的________处(在a~d中选择)合成有机物;含碳有机物在甲中图示的________处(在a~d中选择)可以分解为CO2。
(4)化学燃料除燃烧外,还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途径产生CO2。
答案(1)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2)化能自养细菌(或硝化细菌等)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3)c a和b(4)微生物的分解解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或某些化能自养型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常见的有硝化细菌等),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等有机物。
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被各级消费者所利用。
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呼吸作用,又把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被分解者所利用,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也返回到大气中。
另外,由古代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煤和石油等,被人们开采出来后,通过燃烧把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也加入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
由此可见,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
在植物细胞中,二氧化碳在叶绿体中被利用,又可通过呼吸作用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产生。
个性拓展16.探究课题:土壤中农药的分解主要是依赖土壤的物理因素的作用,还是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探究准备:几种有代表性的土壤,较大的容器若干个,灭菌仪器、检测仪器、喷壶、敌草隆(一种除草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