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第四课 学案1生产与经济制度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四课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四课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四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基本原理,了解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和政策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市场经济的意义和作用,树立正确的市场经济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二、教学内容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和特点。

2.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和政策措施。

3.市场经济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和政策措施。

2.难点:如何理解市场经济的意义和作用。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黑板、粉笔。

2.投影仪、PPT课件。

3.教学视频、案例分析资料。

五、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学生日常生活中与市场经济相关的例子,引导学生回忆与市场经济相关的概念。

2.教学策略: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和政策措施。

3.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市场经济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六、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学生日常生活中与市场经济相关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市场经济的概念和特点。

2.讲授新课:讲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和特点,介绍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和政策措施,引导学生理解市场经济的意义和作用。

3.巩固练习:提供一些与市场经济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加深对市场经济的理解。

4.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和政策措施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市场经济观念。

七、评价与反馈1.设计评价策略:通过小组报告、口头反馈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

八、作业布置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加深对市场经济的理解。

2.收集一些与市场经济相关的新闻或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3.思考市场经济的意义和作用,写一篇短文进行总结。

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1第4课《生产与经济制度》学案

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1第4课《生产与经济制度》学案

第一节《发展生产满足消费》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⑴理解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⑵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我国的工作中心、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

⑶理解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积极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的学习,学会从实例中分析生产的决定作用,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学习重难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汉法学案导学法知识梳理:一、生产决定消费1.生产决定消费。

(1)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状况决定的。

(2)生产消费。

表现为:①生产决定消费的。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

(3)生产的重要性: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

(1)消费拉动、促进发展。

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2)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作用。

(3)一个新的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的出现和成长。

(4)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社会再生产。

(1)环节:包括、分配、交换、四个环节。

(2)各环节之间的关系: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与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和。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同落后的之间的矛盾。

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1)现实原因: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决定的,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的需要。

(2)理论依据: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要求。

(1)要牢牢抓住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一心一意。

(2)全面提高素质。

(3)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4)全面深化。

合作探究探究一:唐朝生活VS 21世纪的生活如果你在外购物消费,你能够购买什么商品?选项:(小组一)唐代老百姓:(小组二)21世纪当代老百姓:如果你想要联系在远方的亲戚,你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小组三)唐代老百姓:(小组四)21世纪当代老百姓:如果你想要学习,你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小组五)唐代老百姓:(小组六)21世纪当代老百姓:如你在市场上遇到国外西洋轿车,你是否有能力消费购买?(小组一)唐代老百姓:(小组二)21世纪当代老百姓:以上探究个说明生产决定消费的哪些表现?探究二:自学探究,并归纳生产影响消费的体现。

《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配套课件:第二单元 第四课 学案2生产与经济制度

《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配套课件:第二单元 第四课 学案2生产与经济制度

诱思·自主学习区
学案2
一、公有制为主体 1.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 根本 经济特征,是社 会主义经济制度的 基础 。 本 学 案 2.内容:公有制经济包括 国有 经济、 集体 经济以及混合所有 栏 制经济中的 国有 成分和 集体 成分。 目 开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 关
成分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和集体成分 社会全体劳 部分劳动者 含义 动者共同占 共同占有生 有生产资料 产资料
本 提示:混合所有制经济中既包括公有制经济(可以是国有经济或集 学 案 体经济),也包括非公有制经济(私营、外资经济等),只有公有制 栏 目 经济或只有非公有制经济存在,都不能称为混合所有制经济。 开 关
诱思·自主学习区
学案2
3.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途径 (1)必须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
诱思·自主学习区
学案2
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 掌握着国家的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地位 经济命脉,在 和作 国民经济中起 用
部分,体现共同富裕 原 公有制经 则,吸收社会资金,缓 济的重要
主导 作用
解 就业压力 ,增加公共 组成部分 积累和国家税收
诱思·自主学习区
学案2
判断:股份制经济就是混合所有制经济。
营”属于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的一种形式,因为家庭联产承包 后,所有权未发生变化,土地等仍为集体所有。
诱思·自主学习区
4.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 (1) 公有 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学案2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 命脉 ,对经济发展起 主导 作用。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控制力 上,即体现在控制 国民经济 发展方向 、控制经济运行的 整体 态势、控制重要 稀缺资源的能力上。 判断:(1)公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人教版)高一政治导学案:必修一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第一框

(人教版)高一政治导学案:必修一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第一框

(人教版)高一政治导学案:必修一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第一框学习目标---导航一、学习目标正确分析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理解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生产决定消费;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难点: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基础梳理-----预习(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________;生产决定消费的________;生产决定消费的__________;生产为消费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消费能调节生产,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产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消费为生产_________________并提高___________________,提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社会再生产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

其中,________________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_____________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纽带;__________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三)大力发展生产力1.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1)从根本上来看,这是由生产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所决定的。

_____________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哈发展的基础。

(2)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四课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四课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四课教案本文将为您介绍高中政治必修一第四课的教案内容。

第四课是《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本课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本质等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历程。

第一部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本部分主要介绍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原则等。

学生将学习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内涵和特点,了解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区别。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学生将能够理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第二部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部分主要介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和内涵。

学生将学习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国情。

通过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和任务的分析,学生将能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殊性和必要性。

第三部分:社会主义本质本部分主要介绍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包括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等。

学生将学习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实现共同富裕。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学生将能够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和作用。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内容和特点,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和内涵,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要求。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的重要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历程,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和理解。

希望本教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高中政治必修一的内容,提高政治素养和社会主义观念。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四课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四课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四课教案教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四课《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一、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概念及特点;2.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发展;3.掌握社会主义道路和本质;4.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概念;2.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发展;3.社会主义道路和本质。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梳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区别。

2.新课呈现(1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概念的内涵及区别。

(2)教师呈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发展。

通过讲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演变,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制度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

(3)教师介绍社会主义道路和本质,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通过长期奋斗取得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总依据、总根据。

3.深化理解(20分钟)(1)学生小组讨论:就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进行探讨。

教师给予适时的引导和辅助。

(2)学生展开讨论后,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通过点评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进行思考。

4.拓展应用(2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研讨,讨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不足,及其与其他政治制度的比较。

(2)各小组选择代表发言,展示研讨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5.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概括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概念、特点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的促进作用。

6.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关键概念与思想。

四、教学方式和方法:1.教学方式:讲授、讨论、研讨。

2.教学方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展示报告法、综合分析法。

五、教学辅助工具和资源:1.课件、幻灯片等多媒体设备;2.相关教学资料和文献。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四课第1课时发展生产知足消费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四课第1课时发展生产知足消费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第1课时发展生产知足消费1.理解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重点)2.准确熟悉生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决定作用,知道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踊跃意义;(难点)3.了解社会主义低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我国的工作中心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

1.生产决定消费的四个表现。

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四个表现。

3.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方式。

4.“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和“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有何不同?5.想一想:随着动画片的出现,连环画册退出了人们的生活。

这说明了什么道理?一、判一判:1.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是由个人的主观愿望决定的。

( )2.消费的对象必需生产出来,才能消费。

( )3.所有的消费都能增进生产的发展。

( )4.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 )5.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 )二、重难点冲破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的决定作用是第一名的,消费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生产处于主导地位。

二者彼此推动,互为动力。

2.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的导向作用示用意:3.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先进技术: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三要素,发展先进技术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要求之一。

1.“破窗理论”是一个俏皮的经济学名词,原意是玻璃被打坏,虽然有损失,但由此引发的玻璃制造、建筑等行业的受益,会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

“破窗理论”主要表现了( )。

A.生产和分派的辩证关系B.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C.互换和消费的关系D.消费与生产的关系2.微信等电话即时交流模式盛行一时,消费者的需求为电话运营商推出即时电话短信服务提供了契机。

这说明( )。

A.消费方式决定生产方式B.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C.消费决定生产的对象D.生产水平决定消费水平3.电话的利用愈来愈普及,人们对电话的功能和通信服务的要求也愈来愈高,这使得4G(第四代移动通信)应运而生,随着4G时期的到来,一个由设备生产、终端制造、信息服务等组成的庞大产业链正在壮大。

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1导学案及答案(全册)

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1导学案及答案(全册)

高一政治导学案《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一课时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课型:新授课使用时间星期【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①知道商品的含义②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③知道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④理解货币的本质⑤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⑥理解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⑦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2、能力目标:①透过现象认识商品、货币的本质的能力②历史地看待货币产生和发展的能力③综合认识货币职能的能力④正确判断、识别有关商品和货币的经济现象的能力⑤联系人们对待货币的不同看法,说明应当如何对待金钱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增强平等意识②增强爱护人民币的情感和辨别假币假钞的意识,增强法治意识③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课标导学】(一)商品X k b 1 . c o m1、含义商品是用于。

2、基本属性(1)使用价值含义:使用价值是指。

(2)价值含义:商品的价值就是指。

商品交换实质上是。

(二)货币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得多。

2、货币的含义货币是从中分离出来,地充当的。

3、货币的本质是。

一般等价物的含义:。

4、货币的职能(1)含义: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它是的体现。

(2)根源:在于货币的。

(3)基本职能①价值尺度A.含义:货币所具有的其他一切商品的职能。

B.计量单位:C.价格的含义:通过一定数量的表现出来的。

D.特点: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货币,只需要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A.含义:货币充当的职能。

B.商品流通的含义、公式及对生产者的启示:含义:以为媒介的。

公式:启示:C.特点: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用的货币,不能用的货币。

(4)其他职能:、、5、货币流通规律:(三)纸币1、产生。

2、含义。

纸币是。

3、纸币的优点4、纸币发行规律w w w .x k b 1.c o m(1)发行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第1课时发展生产满足消费一、生产与消费1.生产决定消费具体包括生产决定消费的________,决定消费的________,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为消费创造________。

人类消费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和服务都靠生产创造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________;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____________。

3.社会再生产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

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起________作用的环节;________和________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________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再大也不能说是决定作用;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是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方针的理论依据。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1.原因(1)从理论上看,是因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从现实上看,是由社会主义的________、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

(3)从意义上看,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____________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不断增强____________,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措施(1)要牢牢扭住____________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必经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________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____________不相适应的部分。

________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其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基础达标知识点一生产与消费1.上海市委党校教授袁秉达说:“科学发展观强调让老百姓分享改革成果,解决了一个‘发展生产为了什么’的问题,过去,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弄得太清楚,现在弄清楚了: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美好生活而发展生产。

”这位教授主要阐明的意思是() A.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B.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C.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D.消费是生产的目的2.2010年10月21日至24日,第八届中国国际网络文化博览会在北京展览馆举办,本届网博会的主题为“网络改变未来·文化妆点生活”。

网络正越来越多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没有远程网络技术的发展,就没有足不出户、快捷方便的网络教育、网络医疗、网络服务,就没有人们对神奇网络的强烈向往。

这表明()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3.由于我国众多城市缺水严重,水价节节攀升,人们消费观念的更新,海尔停产了非节水型洗衣机而代之以国家A级标准洗衣机。

这说明()①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②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在买方市场上,消费决定生产④生产与消费相互影响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4.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发展生产。

只有蛋糕做大了,分给每个人的才能更多更好,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才能提高。

这说明()A.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B.主观愿望决定消费需求C.消费水平受物价总水平的影响D.只要生产发展,社会就能和谐5.由青藏铁路公司和外商合作投资1.5亿美元打造的青藏铁路“五星级”豪华旅游专列,于2010年9月1日正式开行。

青藏铁路的成功修建,使西藏地区成为人们新的旅游热点,同时旅游热潮又带动了西藏经济的快速发展。

这说明()A.生产决定消费B.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C.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D.生产与消费相互作用6.第16届亚运会于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在中国广州进行。

亚运会举办期间,广东旅游、商贸、交通、通讯、传媒、餐饮等是受益行业,旅游、商贸活动将进一步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这是因为()A.生产方式决定消费方式B.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C.消费热点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D.生产是消费的目的知识点二大力发展生产力7.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

下列观点与材料中的观点所表达的思想基本一致的是() A.人们的消费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B.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C.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D.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胡锦涛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据此回答8~10题。

8.材料可以传达出的信息是()①发展生产力是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手段②发展生产是为了满足消费③生产决定消费④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9.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①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②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③在短时间内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④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10.下列手段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是()①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②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③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④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据此回答11~12题。

1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要客观依据是()A.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方针政策B.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C.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当前国际形势和国际竞争的实质1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①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②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③是坚持改革开放的立足点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权宜之计A.①②③B.②③④综合提升13.2011年在全球经济日益复苏的情况下,中央要求把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长期战略方针和根本着力点,增加有效需求,加强薄弱环节,充分发挥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

(1)简要说明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经济学依据。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14.粮价是百价之基,“一头猪拱起CPI”。

最新市场信息表明,猪粮价格比回到盈亏平衡点6∶1以上。

2010年8月份GPI达到3.5%,11月份CPI达到5.1%创年内新高。

目前,最大的收入分配失衡,是城乡差距。

2009年,我国基尼系数接近0.5的国际警戒线,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8年的3.32扩大为3.33。

国家从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入手,稳步扩大农村需求,成为扩大内需举措的新亮点。

为什么要把促进农村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答案知识清单一、1.对象方式动力物质资料的生产 2.目的劳动力 3.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决定分配交换消费二、1.(2)本质主要矛盾(3)物质技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综合国力 2.(1)经济建设(2)生产力经济基础改革课时作业1.D[“为了让老百姓过上美好生活而发展生产”是材料的核心句。

]2.D[材料能够反映出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

] 3.C[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但是不决定生产,故③错误。

]4.A[生产决定消费,B说法错误;C不符合题意;D说法绝对化,应排除。

]5.D[铁路修建——新的旅游热点,体现了生产决定消费;旅游热潮——经济的快速发展,体现了消费的反作用。

A、B、C都不完全符合题意。

]6.C[旅游、商贸活动将进一步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体现了消费的反作用,说明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A、B不符合题意;D错误。

] 7.B[材料强调了发展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8.A[材料没有体现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故④不正确。

]9.C[③的说法是错误的。

]10.D[选项中提供的措施都有利于发展生产力。

]11.B[要求选择客观依据,只能从我国的国情考虑。

]12.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长期的战略方针,不是权宜之计。

]13.(1)①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②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要求。

(2)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要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②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

必须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提高整体消费水平。

③物价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

国家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稳定物价,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为消费者创设良好的消费环境。

(其他可选用的观点: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倡导科学、理性消费。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的消费意愿,促进消费的健康发展) 解析本题是年度内的重点知识,需要高度关注。

第(1)问较简单,即考查消费的反作用。

第(2)问比较综合,既要充分联系前面所学教材知识,又要适度引入时政性语言,为自己的答案增加色彩。

14.(1)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促进居民消费有利于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当前,农村居民收入不容乐观,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才能真正拉动经济增长。

解析本题考查消费的反作用等知识点,回答本题可以从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影响消费的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教材题解1.(1)列举你所知道的新产品,畅谈计算机、DVD和网络等高科技产品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提示利用计算机上网找资料、看新闻、购物、娱乐等,用DVD看电影、听音乐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