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2)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6课三国鼎立三国鼎立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1)时间:公元200年(2)作战双方:袁绍与曹操(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

(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3)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曹操二、赤壁之战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1)时间:公元208年(2)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2)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

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女数万口。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1) 220 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 221 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3) 222 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024年初一历史上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2024年初一历史上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2024年初一历史上学期教学工作总结一、工作概况____年上半年是我作为初一历史教师的第一个学期,全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本学期的班级共有四个班,共计180名学生。

在勤奋和努力的同时,也充分借鉴了以往的经验和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有趣、生动的历史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今年上半年的初一历史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对历史感兴趣的兴趣。

2. 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4.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和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1. 古代历史本学期的古代历史主要包括了夏、商、周三代,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重要事件。

通过讲解古代历史的起源、演进和变革,帮助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认识到历史对于现实的影响。

2. 中国历史中国历史的学习主要包括了秦朝、汉朝、唐朝和宋朝等重要时期。

通过讲解这些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发展和演变,培养学生对于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3. 世界历史世界历史的学习主要包括了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等重要时期。

通过介绍这些时期的文化、科技、探险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和进程,培养学生对于世界文明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将历史知识融入到故事和案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历史文献和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开展小组合作活动,通过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学习能力。

4. 多媒体辅助使用多媒体教具,如图片、视频、PPT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和背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成果评价1. 学生成绩通过平时作业、小测验和期中期末考试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学生的历史成绩相对较好,超过80%的学生取得了优秀和良好的成绩。

2. 学生反馈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积极提问和思考,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部编七年级上历史教学工作总结5篇

部编七年级上历史教学工作总结5篇

部编七年级上历史教学工作总结5篇部编七年级上历史教学工作总结1初一下学期,本人任教初一年级_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工作。

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工作情况总结。

一、本学期实施的措施及成效1、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为了能更好的讲好历史课,我购买并阅读了很多历史方面的书籍,比如历史知识成语故事从书、历史基础知识手册、初一历史优化练习等等。

在备课前,我将这些书里的相关内容仔细的看一遍,过滤出与知识点比较贴近又能结合实际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精心的组织起来,参照教学大纲及教参、教案,尽量使历史教学即符合大纲要求又充满乐趣。

2、精心设计学生练习。

根据学科特色和学生特点,精心准备课堂练习,设计开放性课外习题,制作历史手抄报、电脑报,历史手工制作等,使学生动手动脑。

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给予不同的评价,正确引导学生,耐心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取得了学生的信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3、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

4.优化课堂教学,采用多种多样的教法。

如分析法、讨论法,自学、阅读等方式,使学生有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5、严抓课堂纪律,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了,并且养成了主动复习、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分层,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减低问题难度,增强其自信心。

6、按质按量完成了本学期__课基础知识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重点、难点,抓住基础点,讲清了重大历史事件,评析了重要历史人物,使学生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掌握了从远古到南北朝的重要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内容。

7、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通过对历史文化、经济等成就的讲授,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教会学生客观分析历史人物,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行了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教育;进行了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2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2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一、新课标标准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

二、内容分析秦汉的大一统在中国历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确立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和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观念,造就了全民族的政治文化认同心理。

光武帝刘秀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重整封建统治秩序,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出现了繁荣景象。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导致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三、教学目标1.知道东汉建立的基本概况、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及其影响。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和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3.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讲授新课1.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1)教师活动阅读材料,说说西汉后期的政治状况如何?百姓生活状况怎样?材料1:日日撞亡秦之钟,听郑卫之乐,驰骋干戈,纵恣于野,不恤百姓。

——东汉·荀悦《汉纪》材料2:大兴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民)饥馑……死于道,以百万数。

——东汉·班固《汉书·谷永传》(2)学生活动政治状况:政治腐败,大兴徭役赋税社会状况: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3)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73的第二段,完成下列表格填写?(4)学生活动(5)教师活动根据材料,分析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及其作用?材料1:刘秀连续下达了六道释放奴婢的命令,解决了战乱之后土地荒芜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材料2: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

省减刑罚,还多次宣布释放刑徒,即“见徒免为庶民。

材料3:光武帝下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另外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

材料4:东汉政府把羌人内迁,把南匈奴内迁,把乌桓内迁,把鲜卑内迁。

初中历史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初中历史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初中历史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学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结合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要求,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追求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历史学习的起步阶段,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尚处于感性阶段,缺乏对历史事物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由于历史学科涉及的知识点较为繁杂,而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需要教师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困惑和疑问,需要教师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七年级上册历史的基本知识点,包括中国史的部分内容,如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等。

使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这些时期的历史基本线索和重要事件,形成清晰的历史脉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引导学生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力量,从而更加珍惜和尊重自己的历史文化。

四、教学内容及重难点1. 教学内容:本学期主要讲授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材,包括中国史的部分内容,如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等。

结合教材内容,适当补充相关的历史知识和背景材料,以丰富学生的历史视野。

2. 重点:重点讲授七年级上册的历史基础知识和重点事件,如夏商周的起源和封建社会的形成等。

通过深入学习,使学生掌握这些重要的历史知识点,为今后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 难点: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将抽象的历史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历史情境和人物形象,以及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2(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2(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2(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秦统一中国》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秦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重点阐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文字描述,又有插图和地图,便于学生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可能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可能存在记忆上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掌握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史实;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史实;2.教学难点:统一六国的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的历史知识,了解秦国统一六国的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秦国统一中国的思考,如:“秦国为什么能够统一六国?”“秦始皇是如何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等。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向学生展示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以及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史实。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讨,分析秦国统一六国的原因,以及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抢答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秦国统一中国和中央集权制度的掌握程度。

2024年初一上学期历史工作总结模版(二篇)

2024年初一上学期历史工作总结模版(二篇)

2024年初一上学期历史工作总结模版本学期的历史工作主要围绕着中华文明的源流与发展、现代史和世界史知识的学习展开。

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活动,我努力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认知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教学设计与准备在本学期的历史教学中,我注重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案和教学活动,确保教学过程的流畅和有效。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我运用图片、PPT、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2.组织实地考察。

我组织学生参观了当地的历史博物馆和纪念馆,使他们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文明的传承。

3.开展团队合作活动。

我设计了小组合作项目,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来研究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本学期的历史教学内容包括中华文明的源流与发展、现代史和世界史的学习。

1.中华文明的源流与发展。

我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时期和重要人物。

2.现代史的学习。

我通过教材和其他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培养他们对现代中国的认知和理解。

3.世界史的学习。

我通过教材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趋势,提高他们对世界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我注重启发式教学和问题导向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

三、课堂管理与评价在课堂管理方面,我注重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评价方面,我注重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仅注重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还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教与学的问题与反思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反思和改进。

1.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虽然我在教学中尽可能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有时候还是有些僵硬,需要更加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2024年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2024年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2024年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2024年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中,我主要负责教授七年级学生有关古代历史的知识。

通过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首先,在内容安排方面,我按照教材的要求和学科知识体系,科学合理地安排了各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我注重将历史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使得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并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知识。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素养,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历史事件,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

再次,在评价和反馈方面,我注重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和改进。

我在考试和作业中设置了不同难度的题目,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小组合作、展示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历史能力。

最后,我还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积极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与家长的密切合作,我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并能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调整。

综上所述,通过这一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我深刻认识到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和挑战,同时也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不断学习和进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历史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七1班七2班科任:
一、基本情况概述
本学期我任教的班级是七1班和七2班。

在紧张而有序的节奏中临近期末,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伏案反思,感慨很多。

从一个对教育教学不甚了解的新人到对本职业的点滴感知,无不记载着一个有着执着教学寻求的教师的成长的印记。

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渐渐发展到以逻辑思维为主的思维活动。

初一学生能够学习一些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但思维多停留于事物表面。

在这一学期中,学生对历史都透露出兴趣,但通过几次考试可以看出学生基础不扎实,对于掌握的知识不会灵活运用。

由于这届七年级分班导致学生成绩差距大,后进生与优秀生成绩差距明显。

二、本学期完成的教学任务和内容
1、按质按量完成了本学期所有课程的基础知识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重点、难点,抓住基础点,讲清了讲清了重大历史事件,评析了重要历史人物,使学生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掌握了从原始社会到南北朝的重要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内容。

2、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通过对历史文化、经济等和成就讲授,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教会学生客观分析评价历史人物,例如:秦始皇、曹操等人物。

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行了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教育;进行了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

提高了学生思想觉悟。

三、采用的教学措施和教学方法
1、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历史教学环境。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分析回答问题,倡导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探索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各种课堂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制作历史课件,辅助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历史教学活动。

6、加强课外辅导和晚自习指导,协调班级发展
四、本学期取得成绩或成果
本学期,无论是阶段性考试还是期中考试,近半数学生成绩较稳。

我自己也不断钻研业务,积极总结经验教训、促进教学教法的进一步成长与提高。

通过一段时间对历史的了解和教师对学生答题技巧的培训,从每一次考试可以看出七年级学生的答题一次比一次规范,大部分学生对历史这门科目充满求知欲和对我的喜爱。

五、本学期教学过程中呈现的亮点
1.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从陌生到基本了解。

2.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历史体现出了浓烈的兴趣。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4、学生的答题越来约规范。

六、本学期存在的问题和主要的原因
1、自身的业务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不断更新。

社会瞬息万变,教学方法也必须不断追寻更新,我将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提升自己。

2、学生的自主自觉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成功。

培优扶差工作做得还不够扎实,优差生的差距还很大。

3、积极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4、教学方式不够多样化,原因是教师掌握的教学方式有限。

七、改进的措施和方法
1、对于如何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师需要做好课前“三备”: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
备学生:就是指用学科的眼光去了解班级特征、观察学生对于本学科的爱好程度和接受程度,并实时的为备教法提供信息参考。

备教材:就是指教学工作者要对自己所用的教学参考书要了解得清晰、深刻、透彻。

学生所接受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教材和老师的讲解,老师对于知识的把握不清晰、了解不深刻、讲解不透彻,学生就很难接受,并且还会对学科产生厌烦情绪。

多听课,勤学习,善反思。

不管什么层次、什么学科的听课,我都会尽量抽时间去听,这样不仅开阔了思路,也为备课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2、对于培优辅差做的不到位的情况,下学期需要重视尖子、鼓励后进,
优差结合,整体推进。

八、今后努力的方向
1、坚持不懈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争取用最大的努力把学生教好。

2、历史这门科目范围非常广,从人的起源一直到当今社会。

在教学的过程中对老师知识的储备是一种挑战,老话常说:教师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所以在今后要多看古今中外的各类书籍,不断的提高自己,学生在学,老师也在学。

3、每个学生都有其个性,面对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所以今后我要调整自己的心态,面对比较有个性的学生不能用硬的方法,要感化学生。

希望通过老师在各个方面的不断改进,学生能在学校快乐学习,老师也能快乐教学。

学习并没有那么痛苦,关键在于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老师对学生的教学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