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题:蓝墨水的上游在线测试(附答案)

合集下载

语文ⅱ人版第四专项版块一(听听那冷雨(节选))测控优化练习

语文ⅱ人版第四专项版块一(听听那冷雨(节选))测控优化练习

语文ⅱ人版第四专项版块一(听听那冷雨(节选))测控优化练习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仓颉.〔〕滂沱.〔〕惊蛰.〔〕蠕.动〔〕氤氲..〔〕潺.潺〔〕湿黏.黏〔〕忐忑..〔〕舐.犊〔〕羯.鼓〔〕啾.啾〔〕皑.皑〔〕沐.浴〔〕擎.天〔〕椽.木〔〕岑.寂〔〕寒濑.〔〕料峭.〔〕韵.律〔〕纤.手〔〕苔藓.〔〕万籁.〔〕孺.慕〔〕蜗.牛〔〕答案:jiétuózhérúyīnyūnchánniántǎntèshìjiéjiūáimùqíngchuáncénlàiqiàoyùnxiānxiǎnl àirúwō2.解释以下词语。

想入非非:皇天后土:氤氲:凄迷:料峭:山隐水迢:千寻:石破天惊:答案: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境界。

比喻想法脱离实际或胡思乱想。

皇天后土:天和地。

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氤氲: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凄迷:①景物凄凉而模糊。

②悲伤,怅惘。

料峭:形容微寒〔多指春寒〕。

山隐水迢:山隐藏,水遥远。

千寻:形容特别高或特别长。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石破天惊:多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3.文学常识填空。

余光中,1928年生于福建永春,1950年去台湾。

余光中是梅开四度的作家,年轻时,他自称“右手写诗,左手写文”。

他的诗歌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关于散文,他曾如此说道:“散文不是我的诗余,散文与诗是我的双目,任缺其一,世界不成立体。

”其散文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礼赞“中国是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目前他仍在“与永恒拔河”。

2021年语文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理解阅读水平练习及答案

2021年语文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理解阅读水平练习及答案

2021年语文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理解阅读水平练习及答案一、阅读短文,完成下面各题。

小岛失踪之谜①20世纪90年代第一个春天,一个自称地质学博士名叫哈斯顿·舒尔茨的人,在柏林向记者们发表了一番惊人的讲话:“我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证据,证实外星人每年都从地球上盗走15~20个位于南太平洋的小岛。

”他还说:“这些被盗走的岛屿都是无人居住的,但有人居住的岛屿被盗也只是时间问题。

”②那么,为什么外星人要盗走小岛呢?舒尔茨认为,外星人要研究地球,他们肯定会收集我们的土样。

而盗走整个岛屿,不仅能够得到土样,而且还能得到更多的研究对象,比如上千种小动物和微生物等。

③事情果真是这样的吗?澳大利亚的科学家经过多年周密的研究作出了科学的回答。

④南太平洋上有些小岛确实发生过神秘失踪的情况。

不过,造成小岛失踪的并不是什么外星人,而是一种巨大的星鱼。

⑤星鱼就是我们熟悉的海星,属于棘皮动物。

它们通常有5个腕足,但也有10个、13个、16个、20个甚至45个的。

⑥生活在南太平洋中的巨大的星鱼,直径超过1米,样子就像一只大圆盘。

它们的身体四周长有16条攫取食物用的腕足,每条腕足上都布满了毒刺。

当它们游动时,就像一只旋转的盘子,因而被当地的人们戏称为“水中飞碟”。

这种星鱼以珊瑚和珊瑚礁为口粮,而且胃口极好,一条星鱼一昼夜能够吃掉2平方米面积的珊瑚礁。

因此,当它们对珊瑚礁小岛群起而攻之时,常常会使那些小岛在不长的时间内瓦解消失。

有一些大的珊瑚岛则因为根部被咬断而成为无根之岛,在强大的海流冲击下,漂离了原来的位置。

澳大利亚科学家在空中拍摄到的一系列照片显示,有些海岛竟漂离原来位置好几海里呢!⑦原来,巨大的星鱼才是造成南太平洋上有些小岛神秘失踪的罪魁祸首。

1.提出自己的疑问(至少一处),写在文中相应位置上。

2.边默读边作批注(不少于三处),批注在文中相应位置上。

3.根据文章内容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哈斯顿·舒尔茨发表的“外星人每年都要从地球上盗走15-20个位于南太平洋的小岛”的论断是错误的。

2021年郴州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

2021年郴州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
(选自《新民晚报》)
17. 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文中“种子”的含义。
18. 精读第(5)-(11)段,并在第(11)段后的横线处补写一句。
19. 品读第(17)段中的划线句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批注。 永远不要小觑了一粒种子的力量,它能穿越寒冬,也能破崖而出。就算它被埋在了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心底,也定然能在某个春天,挣脱一切桎梏,冒出动人心魄的嫩芽。 我的批注:
注:《月亮村的月亮》一文中“月亮”既指叫“月亮”的人,也指天上的月亮。
(一)理解标题意义
常见题型
(1)文章为什么以此为题? (2)分析本文题目的含义/作用。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4)换成另一个标题好不好?
技法点拨: 答标题的含义:看要求,答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答标题的作用:1、表明写作对象;2、概括主要情节;3、贯穿
(一)理解标题意义
标题 意义
标题的含义 标题的作用
知识梳理
表层含义 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意思。
深层含义 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1、表明写作对象; 《范爱农》 2、概括主要情节; 《草船借箭》 3、贯穿全文的线索;《羚羊木雕》 4、透露情感主旨; 《白杨礼赞》 5、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一米长的爱》 6、一语双关。《月亮村的月亮》
概括与浓缩。思考标题的好处,既要分析其表层含义,又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深层含意。如从“现 在看来……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可知,“端午的阳光”也指屈原 精神的光芒;从“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可知,“端午的阳光”还指 端午节的文化之光,即屈原的爱国精神像阳光一样,映照进后人的内心。
(选自《人民日报》,原文有删改)

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

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

历史第I卷选择题一、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同30分)1、历史:①甲骨文②司母戊鼎③秦陵兵马俑④园形方孔钱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2、穿越时空隧道,去体验半坡人的原始农耕生活。

你不能够体验到的是A吃上用陶器煮熟的猪肉B穿着麻布缝制的衣服3、跟随曹操征战多年的士兵,在一次战斗中受伤,需要实行外科手术,应该请谁为他医治4、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下列哪些措施有效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①册封达赖、班禅②设置驻藏大臣③设立西域都护④设立宣政院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5、四大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四大发明中直接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的是:①火药②造纸术③印刷术④指南针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6、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隋文帝时,开科举制的先河B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C唐朝科举的常设科目是进士科和明经科D戊戌变法期间,科举制度被废除7、某导演拍摄了一部反映北宋社会生活的电视剧,请找出与史实不符的内容A东京市民到“瓦子”(瓦肆)看戏B人们过元旦(春节)挂年画。

贴“桃符”、放鞭炮、往来拜年C街道两旁酒店、茶楼比比皆是D艺人在街头说唱小说《水浒传》中的故事8、“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古代对外交往中体现了这一优良传统的是:①丝绸之路②鉴真东渡③戚继光抗倭④郑和下西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9、2009年2月26日,圆明园被盗文物鼠首、兔首铜像以2800万欧元在法国被高价拍卖。

这两件文物是在近代哪次侵华战争中流失海外的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0、标志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1、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

今年五月,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团访问大陆,拜谒中山陵,重游民国旧都。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蓝墨水的上游陈启文①汨罗江,是湘江在湘北境内最大的一条支流。

他有两个源头,一个源出江西修水,另一具源自湖南平江,这两股支流在平江城西合流之后,从东南向西北流到这里,就要流到洞庭湖口了。

离湖口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水潭--河泊潭。

我知道,我已走到了屈原投江的地方。

屈原在这里写完《离骚》的最后一章,就投江了。

可怜屈子,想死也死不了,投江后怎么也沉不下去。

他顺着河流漂了一阵,又被水浪推回了岸边。

他在这里嚎啕了一阵,仿佛突然清醒过来了,但不是清醒了怎么活,而是清醒了怎么死。

这次,他在衣裤里填满了泥沙,他和这些泥沙一起沉了下去。

他给这里创造了一个地名--沉沙港。

②早先的沉沙港,早已被土埋了。

我记得这里有一个渡口,可以一直渡到河那边的屈子祠,一个人站在对岸看着这条河流,眼睛里流露出某种神圣的哀伤。

那是屈原,一尊默然矗立的雕像。

在老百姓那里,他不是一个诗人,而是一个好人,一个实诚人。

越是好人特少的年代,他就越是被人想起。

③还有杜甫。

杜甫也是一个好人,一个实诚人。

他坐着一条船,从湘江到汨罗江,然后他好像是在这里迷路了。

他一路上可遭罪了,但他不想死,可他还是死了,他是饿死的。

杜甫墓,就在汨罗江上游的平江境内。

这两个诗人以不同的死亡方式,把湘江的一条支流,变成了一个伟大民族诗歌的上游,--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④第一次读到余光中这句诗,我正在这条河边求学,我们那个学院,正处在平江青冲到汨罗古镇长乐之间,同我故乡的那条大河相比,那时的汨罗江,碧清碧清的,感觉比空气更清澈,更透明。

她给我生命中留下了最美好的一段记忆。

在恍惚如梦的追忆之中,每天黄昏我都要去那条河里去游泳。

那里的河滩,平缓,辽阔,河水在河中静静流淌,河床的颜色极为鲜艳,那里有各种植物,有各种动物,它们大都是水陆两栖的,属于生命中最暧昧的种群。

河床上最多的植物是木蓿,一种匍匐生长的野菜,一种牲口最爱吃的野菜。

重庆市万州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重庆市万州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度(上)教学质量监测九年级语文试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注意事项:1.请在答题卡上作答,不得在试卷上作答。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考号填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第一部分 诗歌【任务一 寻觅生活的诗意】如何在柴米油盐的生活中寻得诗意,抵达梦想的远方?爱写诗的环卫工人黄新生用热爱和坚持道出了秘ju é( )。

黄新生从小喜欢读书写作,高考失利后,因家庭生活ji é( )据,只能踏上打工之路,但对文学的热爱却与日俱增。

工作之余,她每天都要捧书畅读,常常附庸风雅,有了灵感就进行创作。

半辈子的风雨,都被她写进了诗里。

______。

可见,不忘心中的热爱,有文学的濡养、用梦想做指引,以乘风破浪的勇气、持之以恒的坚守,去驱散生活的晦暗,是在平凡生活中诗意栖居的不二法门。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4分)濡( )养晦( )暗秘juéjié据2.文段中画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A .与日俱增B .附庸风雅C .持之以恒D .不二法门3.在横线上填入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而她只会用“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坚韧勉励自己日复一日地坚持②在黄新生身边,也不乏这样的质疑③不懈的追求和奋斗,成就了如今的黄新生,拿起扫帚能养家糊口,放下扫帚能纸上放歌④用“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的纯粹去等待最终厚积薄发的绽放⑤打工人写诗有什么用A .①③④⑤②B .⑤④③①②C .⑤②①④③D .②⑤④③①【任务二 感受经典的诗情】古典诗歌酒(1)今日听君歌一曲,______。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2)______,玉盘珍羞直万钱。

李白《行路难》(其一)(3)__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4)______。

鬓微霜,又何妨!现代诗歌(1)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艾青《我爱这土地》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月(5)但愿人长久,______。

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东北育才学校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高三语文科试卷答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

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

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

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

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

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

《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

《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

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

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

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

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

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

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渔父和屈原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

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

新高考语文 2021届小题必练5 信息类文本阅读+古代诗词鉴赏+默写+语言文字应用 学生版

新高考语文  2021届小题必练5 信息类文本阅读+古代诗词鉴赏+默写+语言文字应用 学生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1933年英国学者利维斯等人在《文化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中首次使用了“媒介素养”的概念,指出媒介对青少年可能造成负面影响,需要对信息进行识别和批判。

直到20世纪80年代,媒介与信息素养教育才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

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早,以抵御文化侵袭和适应多元文化特征为出发点,安大略省最先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其教育大纲指出,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对媒体本质、媒体常用技术和手段以及这些技术手段可能产生的效应的认知力和判断力,1989年,该省教育部发布了《媒介素养:资源指南》。

1991年加拿大成立了“加拿大媒介协会”(CAME),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和教育培训。

同一时期美国也成立了“媒介素养中心”(CML),2005年的一份报告中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的五个核心问题,并将五类问题和子问题与基础教育阶段的语言、数学、卫生、社会学习相关联,受到广泛关注。

美国CMI提出的媒介素养的五个核心问题是,一,谁制造了信息;二,它使用了怎样的技术手段来吸引我的注意力;三,不同的人对这条信息可能会有怎样不同的理解;四,这条信息含有/隐含了怎样的价值、生活方式或观点;五,为什么会发出这条信息。

1997年中国社科院卜卫发表的《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是我国内地较早介绍媒介素养研究的论文。

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始关注媒介素养教育并出台相关文件和行动指南。

(摘编自《“媒介素养”教育的价值》)材料二:当我们天真地打开脸书(Facebook)给一个朋友发留言、消息时,我们很可能当时并不会意识到那些正在影响我们思想、观点、行为和世界观的力量。

如果不具备媒介素养,个体很可能成为那些不诚实、不健康的媒介习惯的牺牲品。

当涉及物质财产和个人问题时,人们会懂得隐私的概念,不会轻易告诉他人自己智能手机的密码及支付密码。

但是我们还没有明白或意识到,我们在网上做的所有事情都正在被有关平台收集、分析,并用来创建一个非常准确的用户个人资料,然后被卖给出价最高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题:蓝墨水的上游在线测试(附答案)
阅读题:蓝墨水的上游
蓝墨水的上游陈启文
①汨罗江,是湘江在湘北境内最大的一条支流。

她有两个源头,一个源出江西修水,另一个源自湖南平江,这两股支流在平江城西合流之后,从东南向西北流到这里,就要流到洞庭湖口了。

离湖口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水潭——河泊潭。

我知道,我已走到了屈原投江的地方。

屈原在这里写完《离骚》的最后一章,就投江了。

可怜屈子,想死也死不了,投江后怎么也沉不下去。

他顺着河流漂了一阵,又被水浪推回了岸边。

他在这里嚎啕了一阵,仿佛突然清醒过来了,但不是清醒了怎么活,而是清醒了怎么死。

这次,他在衣裤里填满了泥沙,他和这些泥沙一起沉了下去。

他给这里创造了一个地名——沉沙港。

②早先的沉沙港,早已被土埋了。

我记得这里有一个渡口,可以一直渡到河那边的屈子祠,一个人站在对岸看着这条河流,眼睛里流露出某种神圣的哀伤。

那是屈原,一尊默然矗立的雕像。

在老百姓那里,他不是一个诗人,而是一个好人,一个实诚人。

越是好人特少的年代,他就越是被人想起。

③还有杜甫。

杜甫也是一个好人,一个实诚人。

他坐着一条船,从湘江到汨罗江,然后他好像是在这里迷路了。

他一路上可遭罪了,但他不想死,可他还是死了,他是饿死的。

杜甫墓,就在汨罗江上游的平江境内。

这两个诗人以不同的死亡方式,把湘江的一条支流,变成了一个伟大民族诗歌的上游,——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④第一次读到余光中这句诗,我正在这条河边求学。

我们那个学院,正处在平江青冲
到汨罗古镇长乐之间,同我故乡的那条大河相比,那时的汨罗江,碧清碧清的,感觉比空气更清澈,更透明。

她给我生命中留下了最美好的一段记忆。

在恍惚如梦的追忆之中,每天黄昏我都要去那条河里游泳。

那里的河滩,平缓,辽阔,河水在河中静静流淌,河床的颜色极为鲜艳,那里有各种植物,有各种动物,它们大都是水陆两栖的,属于生命中最暧昧的种群。

河床上最多的植物是木蓿,一种匍匐生长的野菜,一种牲口最爱吃的野菜。

埋头吃草的水牛,有鲜绿的草汁从它们的嘴边流出来。

那时这里有很多的树和鸟,鸟落到了枝头,枝头上便有了歌唱。

听见鸟唱,但看不见乌。

鸟躲在绿荫里。

它旁边可能还有一只。

我听见另一只鸟,在唱。

每天黄昏,当我们赤膊走向河流时,一行行碧树,全都默不作声地披着霞光,每一片叶子轮廓分明。

一泓清泉,就被这样一大片碧绿的树掩映着,水中投下斜长的树影,水于是透明,碧绿。

而河流总是愈明净,愈深邃。

干净的河水里,晃动着我们年轻的身影,晚霞透过繁茂的枝叶照在我们身上,那时我们的身影也是干净的。

是的,我曾潜入很深的水里,那么深,也有神奇的阳光照进来,照亮了水底下的动物和植物,一条条鱼闪亮的鳞片,在最深的地方闪烁出来。

还有风,神奇的风,仿佛从另一个世界刮过。

我之所以对这一切感到神奇,只因为我是人,我误入了一个不属于我的世界,很快我就支持不住了,我从水底下冒了出来,而我纯粹因为好奇的短暂进入,已给那个碧清碧清的世界制造了一场不小的恐怖,那一泓清泉突然变得浑浊了,很多的鱼惊恐万状地跳起来,它们可能被我搅浑的水呛着了,想换口新鲜空气。

但它们活泼跳跃的样子却是人类很欣赏的,甚至觉得是很诗意的。

⑤那些年我写了很多诗。

⑥但现在,这条河流已经毫无诗意和灵气了。

河里漂满了船,但不是为屈子招魂的龙舟,
也不是杜甫坐过的那一叶扁舟,那是淘金船,挖沙船。

金子是好东西,现在,沙子也变成了好东西。

我一路上看到的是坍塌的江岸,连绵的沙堆,倾倒在河谷里的垃圾。

更有大量的矿砂、尾堆,把这条河流挤得越来越逼仄,汨罗江只剩下了半边水,半条命了。

这条昔日的黄金水路,现在几乎看不到一条渡船,船已经很难走通了,连河流自己也走不通了。

那如水的温柔,被日复一日地逼得严厉起来,河岸被她日夜冲刷得支离,破碎,江畔的农舍,田地,正在裂开了一道道缝,河边的土路,狭窄而倾斜,也是到处布满了裂缝。

这条路,正在被人类走成一条真正的绝路,你感到它随时都会断裂,塌陷,随时都会跌入更深的疯狂。

⑦不仅是汨罗江。

我已经穿越了无数的河流,都已经很难觅见一泓清泉了。

流失的不仅是水土,我感到血管里的血也在流失,——渴。

渴得最厉害时,嗓子里有腥甜的味道,那其实是血的味道。

血是腥甜的,只有最干渴的旅人才能感觉到。

1.文章第⑥段“这条路,正在被人类走成一条真正的绝路”,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真正的绝路”的含义。

(本题分数:2分)请填写答案:(请在横线上填写答案)答案为:为了私利不惜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不顾惜传统文化,这是一条破坏家园破坏文化之根的绝路。

2.文章第⑤段说,“那些年我写了很多诗”,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我”写了很多诗的原因。

(本题分数:4分)请填写答案:(请在横线上填写答案)答案为:①汨罗江因两位诗人而与民族诗歌联系在一起,作者在此求学,接受了这种人文精神的熏陶,被激起了创作激情。

②泪罗江畔风光秀美,景物充满生机和诗意,启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

3.文章最后一段在行文上有什么作用?段中写了“我”的一种感受,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这种感受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本题分数:4分)请填写答案:(请在横线上填写答案)答案为:①在行文结构上有画龙点晴、深化主题的作用。

②表达了“我”对自然景观、美丽家园及人文景观、传统文化遭到破坏的痛惜之情,对自然资源和人文之根干涸的焦急和忧虑,意在提醒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麻木了自身的灵魂。

4.作者在第④段对自己读书时的泪罗江景色作了详细的描写,请从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的角度对划线处进行简要赏析。

(本题分数:5分)请填写答案:(请在横线上填写答案)答案为:①绘声绘色。

运用视觉、听觉感受,先写泪罗江周围的碧树鸟鸣,再写汨罗江水的清澈透明,给人一种由远及近的层次感、立体感。

②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汨罗江的环境有了灵动的特点,给人以鲜活的动态感。

③语言优美灵动,简洁明快,联想丰富,如“鸟”、“碧树”、“霞光”、“清泉”等许多意象都充满了诗意。

5.作者第③段中说:“这两个诗人以不同的死亡方式,把湘江的一条支流变成了一个伟大民族诗歌的上游。

”请结合我国古典诗歌的相关知识,联系文章的主旨对这句话的含意作深层次的探究。

(本题分数:5分)请填写答案:(请在横线上填写答案)答案为:①屈原理想破灭主动求死,杜甫屡屡遭罪饥寒交迫而死,一个是浪漫主义,一个是现实主义。

②“上游”既可以指二者有着为后代诗歌创作提供创作动力与典范的能力,也可以指他们艺术成就上的高度。

③我们应当继承与发扬二者代表的精神成就,而不应该急功近利、只停留在无休止的物质追求的泥淖中,二者代表的精神成就应当成为我们后人生存与发展的动力之源。

上一试题:阅读题:保存“时间记忆”的脑部细胞下一试题:古诗文阅读题:照玄上人诗集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