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十)·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十)·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和阶级结构的变化一、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

”(一)近代前期矛盾的变化1、第一阶段(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本阶段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这社会两大矛盾互相转化,更迭地起主导作用。

先是民族矛盾,主要是英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居主导地位;后是阶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中国人民大众的矛盾占主导地位。

1840年前后,欧美资本主义迅速崛起,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

而当时中国在清朝的统治下,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政治腐败,经济衰落,社会矛盾尖锐,危机四伏。

为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场,英国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英国的殖民扩张要求和清政府的闭关自守政策,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战前,这种矛盾集中在鸦片问题上。

因此,围绕鸦片问题上的矛盾和冲突,直接引发了战争的爆发。

而英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府蓄谋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则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战争是以清政府的失败宣告结束的。

随着《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开始丧失。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则利用侵略特权,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所以,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原来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从此,中国进入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人民肩负着反对外国侵略、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鸦片战争以后,英法不满足于既得利益,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扩大侵华权益,制造借口,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

浅析中国近现代社会主要矛盾

浅析中国近现代社会主要矛盾

浅析中国近现代社会主要矛盾1000字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可以归纳为两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斗争的矛盾。

首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核心矛盾之一。

在清朝末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由于封建经济落后,科技水平低下,人民生活水平极为贫困。

在这种情况下,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压迫和侵略,民族危机愈发加剧。

为了让中国摆脱危机,不少人士开始反思旧有制度和经济体系的局限性,并提出了要“救国必先救民”的观点。

毛泽东更是提出了“消灭剥削阶级,实现社会主义”这一口号,明确表示要消除封建制度,推动社会进步。

这些观点的共同点就是要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提高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

其次,阶级斗争的矛盾也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重要矛盾之一。

随着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渐形成,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转型期,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就变得尤为激烈。

以辛亥革命为例,它的最终目的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确立中华民国。

其中一个重要的动力就是革命党人对清末特权阶级的不满和反抗。

此后,中国逐渐演化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场。

革命的农民和工人纷纷发动了自己的斗争,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综上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阶级斗争矛盾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不论是提出“救国必先救民”的民主革命,还是“消灭剥削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都是在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提高生产力,消除社会矛盾。

这些从历史中汲取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今天的中国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是宗族家长制。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

2.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派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一帝国主义的入侵,把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把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4.社会阶级成分的变化
近代中国诞生的工人阶级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中国资产阶级也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其中,有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另一部分是民族资本家。

5.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第一,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第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高一思政必修3(2019版)政治与法治_第一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教材内容分析

高一思政必修3(2019版)政治与法治_第一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教材内容分析

第一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教材内容分析(一)内容结构分析本课由引言和两框构成。

引言是本课的导入,阐述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团结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推进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事业,使学生通过认识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和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的历史成就,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第一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讲述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人民反对压迫、抵御侵略的斗争中,为了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出路,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各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自己的方案。

在比较与鉴别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方案和主张,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

两框的逻辑关系是:第一框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第二框阐述的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

两框共同说明中国共产党执政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一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以一个“探究与分享”导入,包括三目。

“探究与分享”阐述了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的革命经历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为了配合“探究与分享”的内容,教材提供了一幅图片。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即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下午3点,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林伯渠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开始。

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在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中,毛泽东按动电钮,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广场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28年的光辉历程。

“探究与分享”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引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的实例,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的兴趣,使其学会在思考中得出符合历史、符合逻辑的结论。

略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应对举措

略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应对举措

略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应对举措随着时代的变迁、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结构的演变,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最初的阶级斗争,经历了社会民主主义时期的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到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和谐与发展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阶级斗争,而是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综合矛盾。

一、社会阶层的分化和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是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需要采取何种应对措施?当前,社会阶层的分化越来越严重,贫富差距也越来越明显。

贫富分化的加剧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社会不公、贫困、失业等,而这些社会问题反又加剧了贫富差距的扩大。

因此,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应对措施:1.法律保障。

政府应加强监管,加大惩治贪污、贿赂、非法行贿等问题的力度,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减少阶层差距的加剧。

2.加强民生建设。

政府应加大投入,解决住房、教育、医疗等问题,实现公共服务的均衡化。

3.提高教育水平。

教育是最有效的贫困突破方式,政府应实施全民教育,并提高教育质量,保证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4.加强就业培训。

政府应加强对就业培训的管理,并鼓励企业为农民工等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和职业知识普及。

当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也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

应对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环保措施。

政府应该加强环保的监管和管理,制定更为严格的环保法规,厉行环保教育普及,建立全国性的环保部门。

2.加强资源利用管理。

政府应该发展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模式,加强对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管理,建立资源征收与节约使用的机制。

3.加强技术研发。

政府应该促进环境保护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鼓励企业利用环保技术,减少污染排放。

4.调整结构产业。

政府应该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行业资源约束,响应环保与技术需求。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主要矛盾也在变化,社会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不断创新理念、优化政策,让人民群众受益,推动社会和谐与进步。

中国近代的社会巨变及其启示1、巨变表现(1)社会性质上:从一个

中国近代的社会巨变及其启示1、巨变表现(1)社会性质上:从一个

8)思想文化上:由盲目自大转为向西方学习。 )思想文化上:由盲目自大转为向西方学习。 9)政治制度上:由封建君主专制到资产阶级 )政治制度上: 民主共和, 民主共和,由国民党一党专政到中共领导下 的多党合作的人民民主专政。 的多党合作的人民民主专政。 2、百年巨变的启示 、 一部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它警醒我们: 一部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 后就要挨打,闭关必然落后。 后就要挨打,闭关必然落后。一个国家只有 对外开放才能不断进步, 对外开放才能不断进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 林。 一部近代史又是一部抗争史,它告诉我们: 一部近代史又是一部抗争史,它告诉我们:
•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 独火器(指武器 指武器——引者注 万不能及。……中国 引者注)万不能及 独火器 指武器 引者注 万不能及。 中国 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 材料二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 材料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 地权 • 请回答: 请回答: • ⑴请根据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材料分别代表了近 请根据所学知识, 代中国历史上哪三种政治主张? 代中国历史上哪三种政治主张 (6分) 分 材料一: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分 材料一: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2分) 材料二:实行改革, 材料二:实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专 。(2分 材料三:推翻清政府, 政。( 分)材料三: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 级共和国。( 分) 级共和国。(2分 。(
8、191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现代化建设道 、 年以后, 年以后 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路,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浅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浅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浅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者:夏钧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26期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已由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现状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历史证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因此,针对这一变化,我们需要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许多新要求。

关键词: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针对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到“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由此可见,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对我们党把握今后工作的重点,制定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所谓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的矛盾体系中,往往有一种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只有抓住了主要矛盾,才能找到工作的重点,而把握了工作的重心,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回顾近代以来我们党取得的每一次伟大胜利,无不是建立在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正确认识的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而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当时的国情出发。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认清国情,最重要的就是搞清楚现实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清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它的变化。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多次发生变化,正是因为我们党对主要矛盾变化的准确把握,才有了革命建设一次次伟大胜利的取得。

1.2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与主要矛盾的变化

1.2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与主要矛盾的变化

l 二者关系
Ø 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 的原因;
Ø 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 基础。
u 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过
Ø 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沦为 Ø 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 Ø 甲午战争:大大加深 Ø 八国联军侵华:完全沦为
(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1939年,毛泽东等:《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主要特点
u 关于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
途等。
u 关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
u 不是简单的思想论战、理论论
战和学术论战,而是一场关系
中国革命前途的大论战。
1.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
l 共产国际及中国共产党内部关于 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论争
Ø 瞿秋白、张闻天《=》陈独秀 l 以陶希圣为代表的“新生命派”
u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 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 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u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 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和统 治支柱。
u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 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 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u 中国历史上有没有经过”
u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Ø 原始社会 Ø 奴隶社会 Ø 封建社会 Ø 资本主义社会 u 陶希圣、李季、王礼锡、王宜昌
等 Ø 中国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了封建
社会; Ø 秦以后至清的2000多年是一个特
殊的“商业资本主义” Ø 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跨入了资本
主义
3.关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问 题的论战
1934~1937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复习专题总汇1专题一: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和阶级结构的变化一、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

”(一)近代前期矛盾的变化1、第一阶段(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本阶段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这社会两大矛盾互相转化,更迭地起主导作用。

先是民族矛盾,主要是英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居主导地位;后是阶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中国人民大众的矛盾占主导地位。

1840年前后,欧美资本主义迅速崛起,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

而当时中国在清朝的统治下,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政治腐败,经济衰落,社会矛盾尖锐,危机四伏。

为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场,英国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英国的殖民扩张要求和清政府的闭关自守政策,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战前,这种矛盾集中在鸦片问题上。

因此,围绕鸦片问题上的矛盾和冲突,直接引发了战争的爆发。

而英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府蓄谋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则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战争是以清政府的失败宣告结束的。

随着《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开始丧失。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则利用侵略特权,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所以,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原来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从此,中国进入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人民肩负着反对外国侵略、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鸦片战争以后,英法不满足于既得利益,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扩大侵华权益,制造借口,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

这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故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不仅没有解决中外民族矛盾,反而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太平天国运动由此爆发。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完成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盘剥百姓。

不堪忍受煎熬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

因此,随着鸦片战争的结束,国内的阶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迅速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一度激化了的中外民族矛盾,暂时缓和下来,退居于从属的地位。

所以,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打击的目标是清政府。

2、在第二阶段(19世纪60年代至1901年)本阶段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经过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清政府调整了统治政策,奉行“中外和好”,以共同镇压人民革命。

实行两项举措:一、设立总理衙门,管理外交;二、推行洋务运动,以求“自强”。

但好景不长,“中外和好”的局面,一次又一次地被打破。

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早在60年代,西方列强通过总理衙门的设置,逐步控制了清政府的内政外交。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向帝国主义过渡,它们加紧了对中国邻邦和边疆地区的侵略,造成了中国的边疆危机。

80年代,法国占有越南,签订《中法新约》。

90年代,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完成,同时加强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列强强占以重要港口为中心的“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在瓜分狂潮中迟来一步的美国,为自己的长远利益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就是由于列强侵略的步步加剧,并不断地提出新的特权要求,中外“和好”合作的局面被打破了,先后出现了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顽固派支持、利用义和团对抗列强;列强组成八国联军侵华。

此时的清政府已丧失抵抗能力,“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

在这一阶段,清政府与列强的关系经历了“和好”到再对抗,最后完全投降的过程。

面对列强的侵略和瓜分,中国社会各阶级、各种政治力量都作出了反应。

广大爱国官兵为捍卫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尊严,前赴后继,奋起抵抗。

在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涌现出不少的民族英雄。

为维护清朝的统治,地主阶级的洋务派,试图“师夷长技以自强”,推行洋务运动。

19世纪末,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把学习西方文化和抵抗侵略、挽救民族危亡、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结合起来,推动维新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运动。

此时,光绪帝出于夺取最高权力和不作“亡国之君”的意图,启用维新派实行变法。

“百日维新”刚结束,作为民族矛盾总爆发的义和团运动,在山东揭开了序幕。

“扶清灭洋”的口号,既集中体现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性及阶级局限性,又突出反映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矛盾的激化。

帝国主义组成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采取先“抚”后“剿”,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

以上事实从不同角度说明,在第二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外国资本主义(以后发展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社会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确立,就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侵华政策的制定,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侵略,以及中国社会的发展,清政府的对策和人民的探索、抗争,诸种因素合力的结局。

3、第三阶段(20世纪初到1919年)本阶段是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上。

《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完全投降了帝国主义,成为依靠帝国主义、维护封建统治的“洋人朝廷”;而帝国主义也调整了侵略政策,“以华治华”,利用清政府作侵略工具,由军事侵略转变为较“温和”、隐蔽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侵略。

与此同时,清政府的重要税收来源(如海关、常关和盐税),都成了赔款的担保,国家财政日益困难,于是更加紧了对人民的搜刮。

因此,国内的阶级矛盾更加尖锐。

这就使得人民大众与清朝统治者的矛盾又上升,居于主导地位。

这种高涨的反清情绪,把资产阶级革命派推上了政治舞台。

20世纪初,在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的基础上,各地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

随之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

它提出了完整的革命纲领,以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为己任。

同盟会一方面开展与保皇派的论战,一方面组织、发动多次武装起义,把斗争矛头直接对准清政府,促进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

为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但结果适得其反,它削弱了清政府自身的统治基础,引发了革命大风暴的来临。

此时,立宪派在四川组织保路运动。

革命派利用保路运动创造的有利时期,发动了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的成功,成为向清朝封建统治总攻击的突破口。

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以上事实告诉我们: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集中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政府的对立和抗争上。

辛亥革命只是赶走了清朝皇帝,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军阀的官僚统治,代替了清政府的皇帝贵族的专制统治。

从此,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的统治时期。

北洋军阀的统治暗无天日,对外出卖国家主权,对内专制独裁,人民怨声载道。

帝国主义又先后以袁世凯、段祺瑞作为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

这时中国国内的阶级矛盾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其斗争的焦点是共和与反共和、真共和与假共和的斗争。

这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继续较量。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先后掀起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

反映在思想、文化上,则是稍后的新文化运动。

(二)第二阶段1、第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和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年5月至1927年7月),北洋军阀与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时期(从1919年5月至1923年底),这一矛盾集中反映在五四运动和中共“二大”制定的纲领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帝国主义分赃会议,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引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

慑于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的声威和压力,北洋军阀政府被迫罢免曹、章、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成为列强争夺的重要目标。

华盛顿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沿用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中国的盟的。

这样,中国又回到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

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操纵下,中国各派军阀展开更为激烈的争夺,引发多次大规模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政局陷入极度的混乱之中。

严酷的现实使中国共产党开始认真分析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中共“二大”指出,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的性质是民主主义的革命。

根据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简言之,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可见,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北洋军阀统治集团身上,而帝国主义则是它的总后台,是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在国民大革命时期,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称北伐战争时期(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中国仍处于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表现为北洋军阀统治集团与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国有所发展的民族工业,重新受到列强的压制。

在帝国主义策动下,军阀混战继续扩大,战火弥漫全国大多数省份。

“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愿望。

在这种形势下,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勃然兴起。

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针对社会问题明确提出:对内要打倒军阀,召开国民会议;对外要“推倒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

作为国民大革命高潮的北伐战争,同样以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为目的。

五卅运动,掀起了反帝斗争的新高潮。

“三•一八”惨案,表明段祺瑞执政府与帝国主义公开勾结,镇压人民。

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个军阀。

它的胜利进军,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

帝国主义公开干涉中国革命,先后制造“万县惨案”、“一•三惨案”和“南京惨案”。

中国人民给予坚决回击,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

可见,在北伐战争时期,尽管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北洋军阀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但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也是社会主要矛盾之一。

当时在民主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特别是争夺军队领导权的斗争异常尖锐;在中共党内正确路线与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的斗争亦十分激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