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角色成就的艺术大师_名人故事

合集下载

名人梅兰芳励志故事

名人梅兰芳励志故事

名人梅兰芳励志故事梅兰芳(1894-1961),本名澜,又名鹤鸣,小名裙子、群子,字畹华,一字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搜索,艺名兰芳原名梅澜,祖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

他是卓越的戏曲家,京剧表演艺术家,我国传统戏曲的代表。

青年时代从艺在京剧表演艺术上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后来又勇于革新,编演新戏,使京剧在各方面都出现了新面貌。

他所创立的“梅派”艺术,继往开来,影响深远。

他还是让京剧走向世界的先行者,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大师。

梅兰芳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品德高尚,演技精堪,在艺术界和人民群众中享有极高声望。

刻苦学艺梅兰芳出生在一个京剧世家。

他的祖父梅巧玲是早期京剧的名演员,是演旦角的。

父亲梅竹芬也是京剧演员,在梅兰芳四岁那年就去世了。

伯父梅雨田是有名的琴师和笛师,为京剧、昆曲伴奏,会戏很多。

梅兰芳在长辈的熏陶下,从小就喜欢看戏、听戏梅兰芳的励志故事梅兰芳的励志故事。

八岁的时候,他开始学戏了,学的也是旦角。

男孩子学旦角,扮演女角色,唱、念、做,都要模仿女性,用假嗓唱、假嗓说。

这就需要刻苦练习。

一开始他的天赋条件并不好。

有时候一出戏,老师教了多时,他还没有学会。

有一次,一位老师见他学得慢,生气地说:“不行,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就放弃了他————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梅兰芳脸红了。

他下决心一定要学出样子来,就用心琢磨、反复学。

一段唱,一般唱六七遍就会了,他却要唱二三十遍。

渐渐地,他练出了一条又宽又亮又圆润甜美的好嗓子,唱出来让人特别爱听。

成名之后,他有一次又见到最早教过他的老师。

老师不好意思地说:“我那时候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您别这么说。

”梅兰芳说,“我受您的益处太多了,当初要不是挨您一顿骂,我还不懂得奋发上进呢!”梅兰芳小时候,眼睛有点近视,眼皮下垂,眼珠也缺少神气。

而旦角在台上的眼神特别重要。

怎么办呢?后来他养了几只鸽子。

每当鸽子飞起来后,他就用眼睛随着鸽子飞翔而转动,越望越远。

这样天长日久,他的眼睛,毛病没有了,变得特别有神,直到老年,在舞台上演出,还是光彩照人梅兰芳的励志故事故事有些人总以为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是天赋条件好,其实应主要归功于他的刻苦学习,努力钻研。

6个古今中外名人励志故事

6个古今中外名人励志故事

6个古今中外名人励志故事励志名人故事篇一每个人都有失败的时候,失败不能决定个人才能,更不能决定个人运气,而真正决定命运的是面对失败的立场,看看这些曾经高考落榜的名人是如何面对失败的。

落榜后胜利典型,俞敏洪新东方教导科技团体董事长俞敏洪,曾在1978年和1979年两次参加高考,都名落孙山。

但怀抱着“一直面对失败的人,成功的机会比一般人多得多”的信心,终于在1980年又一次参考,考取北京大学。

他努力捉住每次得之不易的机会,终于,在他第一次被美国签证官拒签25年后,“新东方”在美国上市。

落榜后求职典范,汤唯汤唯诞生于一个艺术家庭,母亲施西凤曾是浙江乐清小著名气的演员,父亲汤余铭是个画家。

1997年汤唯高考落榜,父母让她进了职业模特队。

但他们提出:“要想真正在演艺圈有前程,还得有文明,在考上大学之前,不准谈恋爱!”在职业模特队,天天练习、表演结束,别的女孩忙于恋爱、逛街,汤唯却捧起了书。

经由3年不懈尽力,20某某年她终于考入中心戏剧学院导演系。

落榜后求职典范,蒋雯丽蒋雯丽因《牵手》、《中国式离婚》而大红大紫,然而,当年这个心怀幻想的女孩儿竟然高考(微博)落榜,而后被调配到安徽蚌埠的自来水厂当工人。

蒋雯丽后来回想道:“我感到我是一个很不认命的人。

”当时,蒋雯丽给厂里组织文艺上演,一个舞台总监跑过来对蒋雯丽说,我看你表示力不错,能够去考电影学院。

这是蒋雯丽第一次据说电影学院。

后来,她就这样“自认为是”地真的去考试了,没想到文化课高考落榜已经加入工作的她最后居然考上了!落榜后求职范例,郭晓冬从沂蒙山区走出来的郭晓冬笑称自己是“有名的北漂”,在考上北京片子学院前,他曾经当了三四年的“北漂”,当过雕刻工人,养过虾,当过邮递员、歌手、主持人……原来过着与娱乐圈不搭边的生涯,可是机会偶合被友人拉去一起报考北京电影学院,成果一试就给刷了下来了。

尔后的郭晓冬持续“北漂”,时隔一年后他决议再给本人最后一次机遇,于是第二次测验郭晓冬顺利过关,正式成为北京电影学院1996级表演系本科生。

梅兰芳“笨鸟先飞”刻苦学习的励志故事

梅兰芳“笨鸟先飞”刻苦学习的励志故事

梅兰芳“笨鸟先飞”刻苦学习的励志故事梅兰芳(1894-1961),本名澜,又名鹤鸣,小名裙子、群子,字畹华,一字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搜索,艺名兰芳原名梅澜,祖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

他是卓越的戏曲家,京剧表演艺术家,我国传统戏曲的代表。

青年时代从艺在京剧表演艺术上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后来又勇于革新,编演新戏,使京剧在各方面都出现了新面貌。

他所创立的“梅派”艺术,继往开来,影响深远。

他还是让京剧走向世界的先行者,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大师。

梅兰芳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品德高尚,演技精堪,在艺术界和人民群众中享有极高声望。

刻苦学艺梅兰芳出生在一个京剧世家。

他的祖父梅巧玲是早期京剧的名演员,是演旦角的。

父亲梅竹芬也是京剧演员,在梅兰芳四岁那年就去世了。

伯父梅雨田是有名的琴师和笛师,为京剧、昆曲伴奏,会戏很多。

梅兰芳在长辈的熏陶下,从小就喜欢看戏、听戏。

八岁的时候,他开始学戏了,学的也是旦角。

男孩子学旦角,扮演女角色,唱、念、做,都要模仿女性,用假嗓唱、假嗓说。

这就需要刻苦练习。

一开始他的天赋条件并不好。

有时候一出戏,老师教了多时,他还没有学会。

有一次,一位老师见他学得慢,生气地说:“不行,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就放弃了他梅兰芳脸红了。

他下决心一定要学出样子来,就用心琢磨、反复学。

一段唱,一般唱六七遍就会了,他却要唱二三十遍。

渐渐地,他练出了一条又宽又亮又圆润甜美的好嗓子,唱出来让人特别爱听。

成名之后,他有一次又见到最早教过他的老师。

老师不好意思地说:“我那时候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您别这么说。

”梅兰芳说,“我受您的益处太多了,当初要不是挨您一顿骂,我还不懂得奋发上进呢!”梅兰芳小时候,眼睛有点近视,眼皮下垂,眼珠也缺少神气。

而旦角在台上的眼神特别重要。

怎么办呢?后来他养了几只鸽子。

每当鸽子飞起来后,他就用眼睛随着鸽子飞翔而转动,越望越远。

这样天长日久,他的眼睛,毛病没有了,变得特别有神,直到老年,在舞台上演出,还是光彩照人。

名人伟人成功励志的故事

名人伟人成功励志的故事

名人伟人成功励志的故事成功就像踢足球,即使是最好的球员也会失球,球被挡回来的机会总是比进球的机会要多得多。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名人成功背后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名人成功背后的故事篇1:小泽征尔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交响乐指挥家。

在一次世界优秀指挥家大赛的决赛中,他按照评委会给的乐谱指挥演奏,敏锐地发现了不和谐的声音。

起初,他以为是乐队演奏出了错误,就停下来重新演奏,但还是不对。

他觉得是乐谱有问题。

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坚持说乐谱绝对没有问题,是他错了。

面对一大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他思考再三,最后斩钉截铁地大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委席上的评委们立即站起来,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在发现乐谱错误并遭到权威人士"否定"的情况下,能否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

前两位参加决赛的指挥家虽然也发现了错误,但终因随声附和权威们的意见而被淘汰。

小泽征尔却因充满自信而摘取了世界指挥家大赛的桂冠。

名人成功背后的故事篇2:斯坦尼夫斯基故事《自信——照耀我们成才的明灯》俄国著名戏剧家斯坦尼夫斯基,有一次在排演一出话剧的时候,女主角突然因故不能演出了,斯坦尼夫斯基实在找不到人,只好叫他的大姐担任这个角色。

他的大姐以前只是一个服装道具管理员,现在突然出演主角,便产生了自卑胆怯的心理,演得极差,引起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烦躁和不满。

一次,他突然停下排练,说:―这场戏是全剧的关键;如果女主角仍然演得这样差劲儿,整个戏就不能再往下排了!‖这时全场寂然,他的大姐久久没有说话。

突然,她抬起头来说:―排练!‖一扫以前的自卑、羞怯和拘谨,演得非常自信,非常真实。

斯坦尼斯拉斯夫基高兴地说:―我们又拥有了一位新的表演艺术家。

‖ 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为什么同一个人前后有天壤之别呢?这就是自卑与自信的差异。

【励志故事】中国名人梅兰芳的励志故事

【励志故事】中国名人梅兰芳的励志故事

中国名人梅兰芳的励志故事在清末民初的北京城,有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巷尾坐落着一户普通人家,那便是梅兰芳的出生地。

那时的他,名叫梅澜,只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男孩,与邻家孩童无异,谁又能预见到,这个看似平凡的孩子,日后会成为名震中外的京剧大师呢?梅澜自幼便对戏曲有着浓厚的兴趣,每当村头有戏班子搭台唱戏,他总是第一个跑去占座,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台上,仿佛要将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腔都刻进心里。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让他轻易踏上这条艺术之路。

因为嗓音细弱,身形也不够挺拔,初次尝试登台时,他遭到了观众的嘲笑和师傅的严厉批评。

“你这孩子,天生就不是唱戏的料!”师傅的话像一把锋利的刀,深深刺痛了梅澜的心。

那晚,他独自坐在月光下,望着远处灯火阑珊的戏台,心中五味杂陈。

难道,自己的梦想就这样被一句“不适合”击碎了吗?不,绝不!梅澜心中燃起了一股倔强的火焰。

他开始更加刻苦地练习,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他已站在院中,对着镜子练习发声,一遍又一遍,直到喉咙沙哑;夜晚,当星辰点缀夜空,他仍在灯下练习身段,每一个转身、每一个步伐,都力求精准完美。

为了矫正身形,他甚至用绳子将双腿绑在柱子上,忍受着疼痛,只为能在舞台上站得更稳、更直。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梅澜已长成了英俊的青年,而他的名字,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梅兰芳。

这一次,他不再是那个被人嘲笑的小学徒,而是京城里炙手可热的京剧新星。

他的表演,细腻而不失力度,深情而不失韵味,每一次登台,都能引来观众的阵阵掌声和喝彩。

然而,梅兰芳的励志之路并未就此平坦。

一次,他受邀到外地演出,却因水土不服,突发高烧,声音沙哑得几乎说不出话来。

面对即将到来的演出,他心急如焚,却又不愿让观众失望。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尝试用新的唱腔来演绎角色。

这一改,不仅让梅兰芳成功克服了嗓音问题,更意外地开创了一种全新的京剧风格,被誉为“梅派”。

从此,梅兰芳的名字响彻大江南北,他的表演艺术更是被后人誉为“国粹之光”。

关于梅兰芳的励志小故事

关于梅兰芳的励志小故事

关于梅兰芳的励志小故事梅兰芳(1894-1961),本名澜,又名鹤鸣,小名裙子、群子,字畹华,一字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搜索,艺名兰芳原名梅澜,祖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

他是卓越的戏曲家,京剧表演艺术家,我国传统戏曲的代表。

青年时代从艺在京剧表演艺术上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后来又勇于革新,编演新戏,使京剧在各方面都出现了新面貌。

他所创立的“梅派”艺术,继往开来,影响长远。

他还是让京剧走向世界的先行者,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大师。

梅兰芳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品德高尚,演技精堪,在艺术界和人民群众中享有极高声望。

刻苦学艺梅兰芳出生在一个京剧世家。

他的祖父梅巧玲是早期京剧的名演员,是演旦角的。

父亲梅竹芬也是京剧演员,在梅兰芳四岁那年就去世了。

伯父梅雨田是有名的琴师和笛师,为京剧、昆曲伴奏,会戏很多。

梅兰芳在长辈的熏陶下,从小就喜欢看戏、听戏。

八岁的时候,他开始学戏了,学的也是旦角。

男孩子学旦角,扮演女角色,唱、念、做,都要模仿女性,用假嗓唱、假嗓说。

这就需要刻苦练习。

一开始他的天赋条件并不好。

有时候一出戏,老师教了多时,他还没有学会。

有一次,一位老师见他学得慢,生气地说:“不行,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就放弃了他梅兰芳脸红了。

他下决心一定要学出样子来,就用心琢磨、反复学。

一段唱,一般唱六七遍就会了,他却要唱二三十遍。

逐步地,他练出了一条又宽又亮又圆润甜美的好嗓子,唱出来让人特别爱听。

成名之后,他有一次又见到最早教过他的老师。

老师不好意思地说:“我那时候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您别这么说。

”梅兰芳说,“我受您的益处太多了,当初要不是挨您一顿骂,我还不懂得奋发上进呢!”梅兰芳小时候,眼睛有点近视,眼皮下垂,眼珠也缺少神气。

而旦角在台上的眼神特别重要。

怎么办呢?后来他养了几只鸽子。

每当鸽子飞起来后,他就用眼睛随着鸽子飞翔而转动,越望越远。

这样天长日久,他的眼睛,毛病没有了,变得特别有神,直到老年,在舞台上演出,还是光彩照人。

契诃夫:善于写小人物来反映生活的小说大师

契诃夫:善于写小人物来反映生活的小说大师

契诃夫:善于写小人物来反映生活的小说大师1. 引言1.1 契诃夫:善于写小人物来反映生活的小说大师契诃夫,俄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被誉为“小说大师”。

他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刻的思想赢得了读者的青睐,被视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契诃夫的作品以描写小人物为主,通过对小人物的塑造来反映生活的真实面貌。

他深刻而细腻地刻画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展现出他对人性和生活的独特见解。

契诃夫的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或憨厚善良,或狡诈阴险,或懦弱胆怯,或刻薄阴郁,但每一个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生动的特征。

他通过这些小人物来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人物,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多彩和复杂。

契诃夫的小说具有强烈的现实感,他的描写细腻入微,让人仿佛置身于故事中所描述的场景之中,感受其中的喜怒哀乐。

契诃夫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他通过小人物形象来探讨人性的复杂性,揭示现实生活中的众多问题和矛盾。

他关注社会的种种现象和人们的行为举止,通过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来表达对社会的思考和批判。

契诃夫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探讨和对生活的思考,让人感受到深沉的情感和思想的冲击。

契诃夫的小说成就和影响深远而广泛,他的作品被誉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影响了后世众多作家和读者。

他对小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对生活的真实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文学史上的永恒之光。

2. 正文2.1 契诃夫的作品中小人物形象的塑造契诃夫在其作品中,善于通过对小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的小人物形象往往是普通人,生活在俄罗斯社会的底层,他们可能是农民、小商贩、工人等,他们的生活并不起眼,但却承载着整个社会的生存压力和生活困境。

契诃夫通过对这些小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他们内心的复杂和矛盾。

他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他们的生活环境、生存状态以及心理变化,使读者能够深入地了解到这些普通人的内心世界。

在契诃夫的作品中,小人物形象通常是故事的主角或主要角色,通过他们的经历和内心独白,读者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挣扎、困惑、渴望和痛苦。

小角色,大作用——谈《牡丹亭》中的陈最良

小角色,大作用——谈《牡丹亭》中的陈最良

68品 评小角色,大作用——谈《牡丹亭》中的陈最良张婷婷《牡丹亭》中的陈最良虽然是一个次要人物,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汤显祖的精心塑造下,他连接着剧情,使整部作品的结构显现得更加完整与严谨,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牡丹亭》原名《还魂记》,创作于1598年,是明代戏曲大师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浪漫传奇的爱情故事。

《牡丹亭》中,汤显祖成功地塑造了很多重要的经典艺术形象,如杜丽娘、柳梦梅等。

其中有一个小角色——私塾先生陈最良,通过汤显祖的精心塑造,这个颇受争议的人物却成了一个关键性的人物,而且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于这个小角色,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赏析,会产生不同的见解。

不可置否的是,这么一个小人物却在整部戏剧中自始至终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正如德国诗人海涅所说:“在一切大作家的作品里面,根本无所谓配角,每一个人物在他自己的地位上都是主角。

”那么陈最良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有人说他精神空虚,顽固不化,是一个非常可怜的小人物;也有人说他是个十足迂腐的儒士,缺情寡感;还有人说他“腐儒不腐”,爱护学生,忠心耿耿,知恩图报。

王思任的《批点玉茗堂牡丹亭词叙》说道:“杜丽娘之妖也,柳梦梅之痴也,老夫人之软也,杜安抚之古执也,陈最良之雾也,春香之贼牢也,无不从筋节窍髓,以探其七情生动之微也。

”这里所说的“雾”,应该就是陈最良性格的矛盾性和不确定性。

可见,作家以超凡的艺术功力,让大家看到一个性格多样、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

就文本来看,整部剧作共55出,其中写陈最良的情节就有13出。

汤显祖之所以花费大量的笔墨去塑造他,是有用意的。

首先,陈最良是杜丽娘情思泛起的始作俑者。

作为大家闺秀,杜丽娘失去了自由之身,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整天被禁锢在房中。

只因白天多睡了一会儿,严苛的父亲杜宝就觉得丽娘失了家教,于是就想请个先生,教她知书达礼,约束其心。

陈最良就是这个时候去竞聘杜丽娘的私塾先生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角色成就的艺术大师
北京的隆福寺、地安门一带的茶馆每天有这样一位爷出现:身穿长袍马褂,腰带上挂了一十三件零碎:挖耳勺子、烟荷包、鼻烟壶、玉佩、丝穗儿……蓄着须留着指甲,抬手兰花指。

手提贼亮的鸟笼,笼子里一对黄鸟。

这天他一进茶馆就马上有跑堂的出来招呼:您老来了,您还是老规矩?
他一边挂上鸟笼子,一边说:嗯,老规矩。

说着撩起长袍的后襟儿坐下来。

这时一个腰杆儿笔挺、岁数很大的老茶客过来悄声问他:在下动问,爷,您老是正红旗还是镶黄……他一怔,马上抬手朝西山方向一指,那位好像马上明白过来,连连说:“啊,正红,我这算找到同
旗的了!”
这一幕不是老舍《茶馆》里的镜头,是1983年发生在北京某茶馆的真事,这是黄宗洛老师为了演松二爷这个角色,体验生活时发生的一幕。

黄老师不仅研究旗人习俗,还观察体验他们的生活,他每天用松二爷的身份去应对,才有了那个以假乱真的松二爷,他演活了这个形象。

不论在国内,在欧洲,在日本,黄宗洛在《茶馆》中演的这个“松二爷”,都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他登台演《茶馆》的时候,喝茶那节戏他从来不是比划,都是真的喝。

他自己带着茶叶,戏台上:他正喝着茶,“怎么着,大清国真的要完?”一下子就把茶真的喷了,每场都这样,从来没有一丝马虎。

彩头一下子就出来了,很生动。

还有演到最后被抓那里:“王掌柜,您给我照应点儿,我那个黄鸟,我给您送家去。

我走了,抓走了,那鸟谁管呢!您给照应点儿我那黄鸟!”观众“哗”一下就乐了。

“王掌柜,您好!……行,我好、太太好、托您福,少爷好、生意好……”就这么几句台词,但他演得心甘情愿,演得有滋有味。

黄老不仅在这个角色中如此,就是在其他角色中也如此,大家都记得《笑傲江湖》里有个名医叫平一指。

前几年,黄老曾在电视剧里客串这个小角色,全部的戏不过几分钟,可他的表演却让人过目不忘。

《笑傲江湖》里人物动感很强,他就偏不动,门帘一掀,他就直直地、眼皮耷拉着走了进来,给令狐冲把脉,只伸出一根小指,江湖名医形象跃然而出。

就为了这么一个简单的客串角色,黄老师不仅找了原著去看,还跑了很多中医医院,去观察那些有绝活的老中医的行事做派,甚至请朋友介绍到几个老牌中医那里去就诊,就是为了体验他们的行动特点。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院长、著名导演邓止怡评论说:“人艺不仅有于是之这样的演员,也有以黄宗洛为代表的这样的演员,他们哪怕一点戏也要翻过来倒过去琢磨,让角色在自己身上活起来。


黄宗洛在电影《活着》中饰演葛优的父亲,在电视剧《大宅门》中饰演常公公,这些龙套角色都给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黄宗洛老师演了大半辈子戏,成功塑造了数百个形形色色的角色,其中却大多是配角,他自己戏谑为“百丑图”。

但他从来不怠慢这些小角色,认真对待每一个角色,使得每一个角色都有了自己的特点和生命力,为“只有小角色,没有小演员”这句话做了绝佳的诠释。

央视名嘴敬一丹称他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演员,是演艺界的奇人、龙套大师”。

跑龙套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没出息,只要辛勤耕耘持之以恒,终归会搞出名堂来,成为一代宗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