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中表时间的副词
文言文中的副词有哪些

文言文中的副词有哪些
二、范围副词
1、表范围广:悉、咸、皆、尽、毕、具、胜、并、既。
2、表范围有限:但、徒、第、直、独、止、啻、惟、唯。
3、表总共或共同:凡、共、俱、并、同、相、相与。
三、时间副词
1、表过去:向、曩、尝、曾、业、业/既已、即、适。
2、表正进行或正巧方、会、适、质
3、表时间短:俄、俄而、有顷、顷刻、少顷、旋、寻、斯须、少间、未几、既而、已而。
4、表动作将发生:行、行将、且、垂。
5、表时间终结:卒、终、遂、竟。
四、情态副词
1、表动作快:立、即、遽、猝、暴、亟、乍。
2、表动作连续或反复:乃、遂、更、复、亦、辄。
3、表动作经常与持久:每、时、雅、数、亟、恒、累、素。
4、表动作短暂或特意:聊、且、姑、故、固、权。
五、肯定副词
表的确、确实:诚、信、良、必、果。
六、否定副词
表否定:弗、毋、无、勿、莫、微、未、非、匪。
七、语气副词
1、表猜测:殆、庶、几。
2、表祈使:幸、唯、愿。
3、表转折:顾。
4、表反诘:岂、其、宁、独。
八、谦敬副词
1、谦词:窃、请、敢、敬、谨。
2、敬词幸、垂、辱、惠。
中学文言文常用的时间副词

中学文言文常用的时间副词【内容摘要】对中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文言时间副词进行了分类归纳整理,帮助学生从中找到规律。
【关键词】已经发生正在进行将要发生时间短暂时间终止时间较长特定时间在古汉语的各类副词中,表示时间的副词数量最多情况也最复杂,辨析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笔者现将中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文言时间副词分类归纳整理如下,供同学们复习时参考:(一)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或过去曾经发生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已经”、“曾经”等意思。
常见的有“既、已、尝、曾、业、昔、向、曩”等。
例如:①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已经”、“……已后”的意思。
)②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刻舟求剑》)(已:已经。
)③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赵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尝:表示以前曾经发生过的某种情况,相当于“曾经”。
)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曾:相当于“曾经”。
)⑤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黄生借书说》)(业:表示时间已经过去,相当于“已经”。
)⑥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孔雀东南飞》)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兰亭集序》)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捕蛇者说》)(昔、向、曩:都是表示过去时间,相当于“过去、从前”。
)(二)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正巧遇上某种情况,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正在”“正赶上”的意思。
常见的有“正、方、会、适”等。
例如: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方”,表示动作行为正在发生或刚刚发生,相当于“正”。
)②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陈涉世家》)(“会”,表示正好遇上某一情况的出现,相当于“恰巧遇上”“正赶上”的意思。
)③时已过午,奴辈适至。
(《游黄山记》)(“适”,表示动作行为正在发生和发生在不久之前,相当于“正好”“刚刚”的意思。
)(三)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或某种情况将要出现,相当于“将、将要”等意思。
文言文副词及翻译汇总

夫文言文,古之经典,字义深奥,文法严谨。
其中副词,虽不若实词之丰,虚词之广,然亦不可忽视。
副词者,修饰动词、形容词,使语意更加明确,语气更加丰富。
今汇副词若干,并附以今译,以供学者参考。
一、始、初始,初,皆表示时间的副词,意为“开始”。
译文:开始、起初例句:始吾未尝知也。
(《论语·为政》)初,吾未尝知也。
(《论语·为政》)二、既、已既,已,皆表示时间的副词,意为“已经”。
译文:已经例句:既克,公问其故。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已而,吾丧我。
(《庄子·养生主》)三、皆、悉皆,悉,皆表示全体的副词,意为“都、全部”。
译文:都、全部例句:皆大欢喜。
(《红楼梦》)悉心研究。
(《三国演义》)四、乃、则乃,则,皆表示因果关系的副词,意为“于是、就”。
译文:于是、就例句:乃至于斯,吾知足矣。
(《庄子·逍遥游》)则天下之理得矣。
(《孟子·离娄上》)五、且、又且,又,皆表示递进关系的副词,意为“而且、又”。
译文:而且、又例句: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庄子·逍遥游》)又何患乎其不知也?(《论语·里仁》)六、遂、遂遂,遂,皆表示结果关系的副词,意为“于是、就”。
译文:于是、就例句:遂成一家之言。
(《史记·太史公自序》)遂至东海。
(《庄子·秋水》)七、故、因此故,因此,皆表示原因关系的副词,意为“所以、因此”。
译文:所以、因此例句:故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论语·为政》)因此,吾知之矣。
(《庄子·养生主》)八、乃、竟乃,竟,皆表示出乎意料的副词,意为“竟然、居然”。
译文:竟然、居然例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竟至不测之地。
(《庄子·逍遥游》)九、固、固然固、固然,皆表示肯定的副词,意为“当然、确实”。
译文:当然、确实例句:固有所待。
(《庄子·逍遥游》)固然,吾亦欲之。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常见副词

学生姓名:授课教师:
年级:辅导科目:语文
授课日期
年月日
时间
课程名称
章节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
通论五:副词
学习目标
1.掌握副词在文言句子中的性质和语法作用。
2.能够区分句子中具体的副词属于什么类别。
3.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副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内容
副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可以表示行为或状态的各种特征,对谓语起修饰作用,作句子的状语;但是,它不能单独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实事,同时副词一般不能独立存在,更不能脱离谓语,它总是依附于谓语。
译文:只有善德不足以处理国家的政务,只有法令不能够让自己发挥作用。徒:仅仅,只是。
17.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 《荀子·非相》
译文:人之所以成为人,并不只是因为有两只脚而身上没有毛,而是因为他(对各种事物的界限)都有所区别。特:只是,仅仅。例句:特与小儿戏耳。
18.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 《史记·孙膑》
11.齐悉复得其故城。 《史记·燕召公世家》
译文:齐国全部重新得到他所丢失的旧城。悉:悉数、全部。
12.为勇者尽之于军。 《韩非子·五蠹》
译文:一切勇力都必须用到从军打仗上。尽:副词作动词,全部用到。
13.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兰亭集序》
译文: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毕、咸:全、都。
15.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岛同。(陆游《示儿》)
16.徒善不足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
17.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荀子·非相》
18.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膑》
文言文中的虚词

文言文中的虚词。
一般来说,古文中的虚词主要包括:(1)副词:①程度副词:如:稍、略、少、益、弥、愈、尤、加、滋、殊、颇、极、至、甚、绝、良、酷②范围副词:如:皆、举、尽、咸、悉、俱、毕、率、凡、偕、共、并、但、唯、止、独、徒、仅、啻(chì) ③时间副词:如:既、业、已、曾、尝、初、向、昔、适、方、会、立、且、将、欲、常、素、雅、俄、旋、乍、暂、忽、猝(cù)、须臾、未几、无何④情态副词:如:诚、良、信、必、固、实、渐、稍、徐、遽(jù)、竟、终、卒、果、故、徒、几、乃⑤语气副词:如:庶(shù)、唯、幸、其、岂、殆、宁、庸、庶几⑥否定副词:如:不、弗、未、勿、莫、无、毋、非、匪、否、靡⑦谦敬副词:如:窃、辱、伏、幸、敢、请、敬、谨、枉、猥(2)介词:如:于、乎、以、为、与、自、从、由、因、用、至、当、缘、见、被、比、方、值(3)连词:①表并列:如:与、及、且、而、以、亦、载……载②表承接:如:而、则、因、遂、乃、而后、若夫③表递进:如:而、且、而况、尚况、非独……亦、不惟……而又、非惟……抑亦④表选择:如:抑、如、若、其、且、将、其……其、宁……将、非……则、不……则⑤表因果:如:以、为、因、由、故、缘、以故、是故、由是、所以……以⑥表假设:如:若、苟、而、如、即、向、使、向使、设使、假令⑦表条件:如:乃、纵、无、即、则、然则、纵……尚、纵令……亦⑧表转折:如:但、然、而、则、顾⑨表取舍:如:孰若、孰与、与其……毋宁、与其……孰若、与…不如、与……宁、宁……无、宁…不(4)部分代词:①人称代词:如:吾、我、余、女、尔、而、若、其、彼、伊、予、汝、乃、之②指示代词:如:此、是、兹、斯、其、夫、之、彼③疑问代词:如:谁、孰、何、曷(hé)、胡、恶、安、焉④无定代词:如:或、无、有、莫(5)语气词:如:者、也、兮、矣、焉、耳、而、云、乎、邪、耶、哉、欤(6)谦词:如:诸、焉、盍、叵文言文中常见的18个虚词(一)用作连词。
文言文常用副词含翻译

一、表时间、频率的副词1. 即:立即,马上。
例:即墨守战,三年而城不下。
(《史记·田单列传》)2. 乃:于是,就。
例:乃拔剑起舞,剑歌数行。
(《史记·项羽本纪》)3. 俄而:不久,一会儿。
例:俄而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白居易《琵琶行》)4. 顷之:不久,一会儿。
例:顷之,有人自南方来,云:“君之病在肠胃间,导引吐纳可得治。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5. 未几:不久。
例:未几,孙权破荆州,杀刘琮,众将咸欲奉备以自保。
(《三国演义》)6. 甫:刚刚,才。
例:甫中元节,余方还家,未及启程。
(《聊斋志异·促织》)二、表程度、状态的副词1. 极:非常,极其。
例:君臣相得,极欢而散。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2. 颇:相当,颇多。
例:夫赵王之弟,新于王后,其宠幸颇衰。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3. 甚:非常,很。
例:乃大惊,曰:“甚矣,汝之不惠!”(《庄子·秋水》)4. 颇:稍微,略微。
例: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杜甫《月夜忆舍弟》)5. 皆:都,全部。
例:乃悉罢诸侯置守,遂定宗庙、社稷。
(《史记·秦始皇本纪》)6. 皆:共同,一起。
例:皆大欢喜,遂成姻亲。
(《聊斋志异·画皮》)三、表条件、假设的副词1. 若:如果,假如。
例:若夫隐逸之士,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者,必也圣贤乎?(《庄子·逍遥游》)2. 乃:才,方才。
例:乃知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3. 即:就,便。
例:即更刮目相待。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4. 便:立刻,马上。
例:便觉头目清新,精神爽快。
(《聊斋志异·促织》)5. 倘若:如果,假使。
例:倘若果有此事,吾当助你一臂之力。
(《水浒传》)6. 岂:难道,岂能。
例:岂不闻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逍遥游》)通过以上对文言文常用副词的介绍,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言文中的时间词

• • • • • • •
一、时间名词 (一)、时段 旱晨:朝、旦、夙、晨 天亮:晓、曙、熹、平明、质明 中午:亭午、日中、晌午 傍晚:暮、日暮、薄暮 夜晚:夕、暝、宵、暮(莫)夜
(二)、日 • 当天:即日、是日 • 整天:尽日、终日、竟日、经日
• 第二天:旦日、明日、翌yì 日、逾日 • 另外某一天:别日、异日、他日 • 旦旦:天天 旬:十天 兼旬:二十 天
7、一向、平素:素、宿、雅。如:“安帝雅 闻衡善术学。” 8、暂且:聊、且、暂、姑。如:“且暂还 家。” 9、恰逢、正好:会、正、适、畅好。如“会 其怒” 10、屡次、连续:数、亟qì、累、屡、迭、 频、亘、骤(骤还有“迅疾”“突然”之 意。) 11、很久:久之、良久 12、“方”的意思是:正、当、正当、刚刚。 13、比:近来。如:“比得软脚病。”
(二)、表示现在的时间词
1、现在:而今、今者、今兹 如“今兹捧袂mèi” 2、立刻、马上:立、即、旋、登即、旋即、即 便 如“登即相许和” 3、不久:寻、既而、已而、无何、未几、顷之 4、一会儿、片刻:间、俄、顷、俄而、俄顷、 少时、少间、少顷、少焉、有间、有顷、移时、 斯须、顷刻、须臾、晷guǐ刻。 如:“俄而百 千人大呼。”“哀吾生之须臾。” 5、才、刚:初、甫、乍、新、始、恰。如: “遥襟甫畅。” 6、刚才:向、适。如:适得府君书。”
• (三)、表示未来的时间词
• 将要、即将:且、将、欲、行、方、 今、行将。如:“感吾生之行休。” • 异日:将来。如:“异日图将好景” • 无日:没有多少日子 • 少日:不多日
(三)、月 期月:一整月 (四)、年 • 年:载、岁、秋 • 整年:经年、终岁 • 期年:满一年 积年:好几年
• 迩ěr年:近年
副词文言文

副词,是汉语中的一种虚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或整个句子,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方式、程度、时间、地点等。
在文言文中,副词的使用非常丰富,具有很高的修辞价值。
本文将对文言文中的副词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一、方式副词方式副词主要用来修饰动词,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
在文言文中,方式副词有“乃”、“方”、“始”、“终”、“遂”等。
1. 乃:表示事情的进行有一定的顺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于是”、“然后”。
例如:“吾闻诸夫子: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2. 方: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例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3. 始:表示动作开始。
例如:“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4. 终:表示动作结束。
例如:“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5. 遂:表示事情顺利地进行。
例如:“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二、程度副词程度副词主要用来修饰形容词或其他副词,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的程度。
在文言文中,程度副词有“甚”、“颇”、“稍”、“尤”等。
1. 甚:表示程度很高。
例如:“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颜渊》)2. 颇:表示程度适中。
例如:“子曰:‘贫而无谄,富而不骄,何如?’”(《论语·卫灵公》)3. 稍:表示程度较低。
例如:“子曰:‘君子不器。
’”(《论语·子路》)4. 尤:表示程度最高。
例如:“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论语·述而》)三、时间副词时间副词主要用来修饰动词,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
在文言文中,时间副词有“将”、“既”、“曾”、“久”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中表时间的副词
一、表示过去时间的
“昔、向、曩”意思是“过去”、“从前”,都是副词。
例如:“昔作女儿
时”(《孔雀东南飞》);“向之寿民”(《察今》);“曩与吾祖居者”(《捕蛇者说》)。
“初、始”意思是“当初”,都是副词。
例如:“初,鲁肃闻刘表卒”(《赤
壁之战》);“燕赵之君,始有远虑”(《六国论》)。
“已、既”意思是“已经”,“既”也可以翻译成“……之后”,都是副
词。
例如:“舟已行矣”(《刻舟求剑》);“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曾、尝”意思是“曾经”,都是副词。
例如:“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
行》);“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适、向”意思是“刚才”,都是副词。
例如:“适得府君书”(《孔雀东南飞》);“向察众人之议”(《赤壁之战》)。
二、表示现在时间的
“今”意思是“现在”,名词。
例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方’意思是“正”、“正在”,副词。
例如:“方欲行”(《狼》)。
“会”意思是“恰巧”、“正好”,副词。
例如:“会宾客大宴”(《口技》)。
三、表示将来时间的
“将、行将、欲”意思是“将要”,“且”意思是“将要”、“将近”,都是副词。
例如:“公将战”(《曹刿论战》);“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四、表示较长时间的
“长、久”意思是“长久”,形容词。
例如:“死者长已矣”(《石壕吏》);“始尔未为久”(《孔雀东南飞》)。
“常、每、辄”意思是“经常”,副词。
例如:“千里马常有”(《马说》);“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辄倾数家之产”(《促织》)。
“素”意思是“一向”,副词。
例如:“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五、表示时间快速、短暂的
“立、即”意思是“立即”,副词。
,例如:“立诛杀曹无伤”(《鸿门宴》)“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
“遽、亟”意思是“急忙”、“赶快”,副词。
例如:“遽扑之”(《促织》);“趣越兵亟入关”(《陈涉世家》)。
·
“俄、俄而、俄顷、少顷、少时、少间、须臾、斯须”意思是“一会儿”副词。
例如:“俄见小虫跃起”(《促织》);“俄而千百人大呼”(《口技》);“俄顷风定云墨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口技》);“少时,一狼径去”(《狼》);“少间,帘内掷出一纸片”(《促织》);“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斯须就毙”(《促织》)。
“食顷”意思是“一顿饭工夫”。
例如:“食顷,帘动”(《促织》)。
“暂”意思是“暂时”,副词。
例如:“卿但暂还家”(《孔雀东南飞》)。
·
“旋、寻、未几、无何、既而、已而”意思是“随即”、“不久”,副词。
例如:“旋见鸡伸颈摆扑”(《促织》);“寻病终”(桃花源记));“未几,夫购声起”(《口技》);“无何,宰以卓异闻”(《促织》);“既而敌行益迩”(《冯婉贞》);“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
六、表示时间终止的
“终、竟、迄、卒”意思是“终于”,副词。
例如:“赵亦终不予秦壁”(《廉颇蔺相如列传》);“竟杀蛟而出”(《周处》);“迄无济”(《促织》);“卒相与欢”(《廉颇蔺相如列
传》)。
七、表示特定时间的
“曙、质明”意思是“天刚亮时”、“黎明”,名词。
例如:“自昏达曙”(《促织》);“质明,避哨竹林中”(《{指南录}后序》)。
“朝、旦、晓、夙”意思是早晨,名词。
例如:“朝晖夕阳”(《岳阳楼记》);“旦辞爷娘去”(《木兰诗》);“晓驾炭车辗冰辙”(《卖炭翁》);“夙夜忧叹”(《出师表》)。
“亭午”意思是“正午”,“夜分”意思是“半夜”,都是名词。
例如:“自非亭午夜分”(《三峡》)。
“旦日、翌日”意思是“明天”、“第二天”,名词。
例如:“旦日飨土卒”(《鸿门宴》);“翌日送宰”(《促织》)。
“他日”意思是“另外的一天”、“有一天”,“后日”意思是“以后的一天”、“改日”。
例如:“他日,驴一鸣”(《黔之驴》);“后日送之”(《西门豹治邺》)。
“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晦”指农历每月最后一日,都是名词。
例如:“朝菌不知晦朔”(《庄子》);“此七月望日事也”(《祭妹文》);“七月既望”(《前赤壁赋》);“戊申晦”(《登泰山记》)。
“旬”意思是“十天”,名词;“兼旬”意思是“二十天”。
例如:“旬乃还第”《记王忠肃公翱事》);“伤肤,兼旬愈”(《狱中杂记》)。
“期月”意思是“一
个月”,“期年、岁”意思是“一年”,“载”意思是“年”。
例如:“期月之间”(《后汉书·耿纯传》);“行之期年”(《左传·襄公九年》);“岁赋其二”(《捕蛇
者说》);“五载复还”(《张衡传》)。
“明年”意思是“第二年”,例如:“越明年”(《岳阳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