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7课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奇妙的克隆》 精品导学案

17 奇妙的克隆 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 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1.阅读课文,体会采用小标题形式的好处和科普说明文的一般特点;2.理解说明思路,了解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3.培养收集、筛选、利用资料的能力;4.体会、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
理解说明思路,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
谈家桢(1909—2008),国际遗传学家,我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浙江宁波人。
第一课时积累字词,理清思路,把握内容1.读准字音。
繁衍. y ăn 囊胚..期 náng pēi 蟾蜍.. chán 孵.化 f ū 性腺. xiàn 胰.蛋白酶. yí méi 濒.临 b īn 分泌.mì 2.解释词义:拍案叫绝:拍桌子叫好。
形容非常赞赏。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神通广大:形容本领大,办法多(多含贬义)。
就绪:事情安排妥当。
课时要点 资料链接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重点难点相安无事:彼此和平相处,没有冲突。
夭亡:短命,夭折难能可贵: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非常可贵。
濒临:接近,临近。
悲喜交集: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3.全文约3000字,你觉得我们怎样才能快速而又准确地了解全文内容?速读课文,简要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从小标题或中心句入手介绍了克隆的定义,克隆研究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以及克隆的意义。
)合作探究阅读第一部分,思考探究:1.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明确:“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
“凡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克隆”2.这一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明确: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
克隆这一前沿科学领域,对一般人来说是很陌生很难懂的,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物,再加以细致的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给它下个定义,把它的特征清楚的展示出来,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克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7课《昆明的雨》导学案

17 昆明的雨同步作业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瓷杯里),坐了下来。
雨下大了。
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在翅膀下面,一只脚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着。
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
昆明木香花很多。
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
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
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的。
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1)对文段中“釉”“匝”的读音、笔顺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釉”读“yóu”;“匝”的笔顺为B.“釉”读“yòu”;“匝”的笔顺为C.“釉”读“yóu”;“匝”的笔顺为D.“釉”读“yòu”;“匝”的笔顺为(2)文段中横线上应填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插着站严严B.卧着立严严C.插离立满满D.卧着站严严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鲜腴:新鲜肥美。
B.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格调:指不同作家或不同作品的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
C.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密匝匝:非常浓密的样子。
D.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张目结舌: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吃惊的样子。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汪曾祺,江苏人,作家、散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B.《昆明的雨》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把记忆中的昆明雨季的景、事、物一一描述出来,表达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
C.汪曾祺的代表作品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彷徨》,文论集《晚翠文谈》等。
D.《昆明的雨》选材自由,材料看似零散,但由一条抒情主线贯穿起来,形散神聚。
4.下列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作“火炭梅”。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7课 昆明的雨(导学案)

第17课《昆明的雨》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昆明的雨的特点。
2.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体会作者说的“我想念昆明的雨”的深厚感情,理解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
【重点难点】1.理解文中昆明的雨的特点。
2.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体会作者说的“我想念昆明的雨”的深厚感情,理解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1.了解作者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
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所作小说以短篇为主,《受戒》《大淖记事》等作品浑朴自然,在清淡委婉中透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其散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耐人寻味。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
2.背景链接汪曾祺曾在昆明生活了7年,是他一生中一个重要时期。
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还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开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离开昆明后他几度千里迢迢来到昆明,寻觅自己青年时代留下的足迹……写于1984年的这篇散文《昆明的雨》便是这些“足迹”中一个鲜亮的脚印。
3.字词积累(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青头菌.()辟邪..()孟.夏()八卦.()篱笆..()黄焖.鸡()蟹.腿()..()晕倒缅甸..()鲜腴.()绿釉.()密匝.匝()()鲜艳()细菌鲜菌()鲜见()菌子(2) 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新鲜肥美。
()②夏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四月。
()③细小零碎。
()④非常浓密的样子。
()⑤睁大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的样子。
()二、探究案1.课文结构梳理2.思考探究(1)文章从一幅表现昆明特点的画开始写起,有什么妙处?(2)第2段只有一句话,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阅读3、4、5段,说说昆明的雨有怎样的特点。
(4)除了写雨,作者还描写了昆明雨季的哪些人、事、物?(5)作者写昆明的雨,为什么要着力写昆明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等?(6)作者在第10段满怀深情地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
【精品】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奇妙的克隆》导学案新人教版

《第17课奇妙的克隆》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学习准备: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开辟()脊椎()率先()频率()潜在()濒临()挽救()繁殖()渗透()免疫()问题探究:1、《奇妙的克隆》一文用了四个小标题,从哪些不同的侧面说明克隆?①克隆是什么?作者把这门科学技术说得浅显易懂。
首先,从我们容易理解的常见的生物现象写起,“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
”把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
接着,从词源上追溯“克隆”的原意,让我们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的含义。
文章对克隆的介绍又进一步,从植物“克隆”写到动物的“克隆”。
②克隆鲫鱼出世前后。
这一节是对克隆实验的简要介绍和说明。
③克隆绵羊“多利”。
这一节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多利”的诞生过程,并揭示了克隆羊的成功的重大意义和巨大反响。
④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提出了牵涉到道德伦理问题的冷峻思考。
2、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作诠释和引用。
举例子:列举植物、动物界当中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作诠释: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引用: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克隆试验”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这一节有两种顺序:一是从中国的“克隆试验”写到外国的“克隆试验”,这样安排突出反映了我国科学家在克隆研究中的成就和贡献;二是写“克隆试验”从鱼类、两栖类再到哺乳类,体现了科学家们“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是一个不断求索探究的过程,同时也为下文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行文的铺垫。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奇妙的克隆》导学案(含答案)

17.奇妙的克隆学习目标——整体感知文意,根据阅读要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理解这样安排的好处。
——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的科学性。
名师讲析【文学常识与背景知识】1.作者简介谈家祯,著名遗传学家。
他在1996年第ll期《中学生科技》上发表科普短文《奇妙的克隆》。
2.背景资料(1)无性繁殖在植物界,有分身本领的成员是很多的。
柳树、甘薯、葱、蒜等,都是利用它们的分身术进行无性繁殖的。
现代生物学家探明,植物体的每个细胞都有着可发育成整个机体的基因,人们若能设法刺激细胞,起用细胞中的这些基因,便可将任何一个植物细胞培育成一株植物体。
美国的斯图尔教授在1958年将胡萝卜捣碎,用生长素等化学物质处理,结果胡萝卜细胞萌发成了一株株胡萝卜苗。
采用这种魔术般的技术,一个胡萝卜就可种几十亩。
现在,分身术又前进了一大步:将人参细胞放在大型发酵罐里,让它们迅速繁殖,如同把细菌放在发酵罐里生产抗菌素那样生产人参。
从此人类开了工业化生产药用植物的先河。
如今,细胞分身术不再是科学家手里的“专利”。
据统计,可用于生产的试管苗植物已达上百种。
现在需要科学家回答的问题是:动物细胞能不能像植物细胞那样进行无性繁殖呢?英国有几位科学家已着手解答这个问题,生物学家格登完成了青蛙无性繁殖的实验。
他用蝌蚪身体细胞遗传基因繁殖的青蛙,跟自然界的青蛙毫无区别。
牛津大学有两位专家所做的一项兔子无性繁殖的研究课题,说明哺乳动物的分身术也是有可能实现的。
这两位专家将兔子的身体细胞用分身术产生了一些胚胎,胚胎开始了细胞分裂,但目前还不能进一步发育成为兔子。
(2)克隆技术克隆是人工诱导下的无性繁殖,就是“复制”“拷贝”生物。
它是用机械的方法,把一个“供体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另一个“受体细胞”的去除了细胞核的细胞质内。
核移植采用的供体细胞有两种,它们有本质的不同。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17中国石拱桥第二课时 导学案

17《中国石拱桥》导学案班别:学号:姓名:成绩:1、了解说明文的基本常识。
2、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解作者怎样抓住特征来说明事物。
3、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体会它们的作用。
说明文知识学习: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2明什么事物),别、下定义、引资料、列图表、摹状貌等)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南到北等;3、逻辑顺序:从因到果、从整体到局部、从一般到特殊、从主到次等)。
第二课时一、温故而知新1.提问: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2.提问:本文在介绍中国石拱桥时,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结构的?3、请说说下列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1)全长50.82米,桥长265米,由16米到21.6米()(2)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象虹。
()(3)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惟妙惟肖。
()(4)唐朝的张嘉贞说:“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5)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凶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未出过事。
()(6)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
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就叫联拱石桥。
()二、精读精练: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
(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
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
(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
人教版初二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奇妙的克隆》导学案讲学稿反思

人教版初二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奇妙的克隆》导学案讲学稿反思《人教版初二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奇妙的克隆》导学案讲学稿反思》这是一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人教版初二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奇妙的克隆》导学案讲学稿十七奇妙的克隆【学习目标】1、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学习重点】了解克隆这一科技成果。
【学习难点】学习科学家在科学的道路上锲而不舍、不断攀登的精神。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音译为克隆。
实际上,英文的Clone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
如今,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
克隆也可以理解为复制、拷贝,就是从原型中产生出同样的复制品,它的外表及遗传基因与原型完全相同。
2、走近作者谈家桢先生是国际著名遗传学家,我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谈家桢先生于1909年出生于浙江宁波,1930年获苏州东吴大学理学士,1932年获北京燕京大学理硕士,1936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哲学博士。
1937年就任浙江大学生物系教授,。
1952年任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
1961年起曾先后担任遗传所所长,复旦大学副校长,生命科学院院长和校长顾问等职务。
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4、相关链接1997年2月,绵羊多利诞生的消息披露,立即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这头由英国生物学家通过克隆技术培育的克隆绵羊,意味着人类可以利用动物身上的一个体细胞,产生出与这个动物完全相同的生命体,打破了千古不变的自然规律。
什么东西可以克隆?应该说有生命的都可以克隆。
这难道不奇妙吗?5、课前准备(1)结合课后练习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石拱桥》导学案3

《中国石拱桥》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2、了解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把握石拱桥的特征。
能力目标:1、了解说明对象,把我对象特征,学习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一赵州桥、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解说明顺序,探究说明的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1、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学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学时一、导学:请说说你都见过那些桥。
过渡:刚才同学们说了各种材质的桥和各种各样的桥,那么你了解中国石拱桥吗?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走上中国石拱桥。
二、检查预习、引入文本1、认识作者:本文作者___________是我国著名的_______专家。
他几十年致力于桥梁的设计、研究和教学工作。
30年代,他主持设计和修建了____________大桥;50年代又参加了____________________大桥的设计工作。
他写过大量的介绍桥梁知识的书籍和文章,本文就是介绍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文章。
2、注音:洨河匀称张鷟佥河堤3、解词:古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惟妙惟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惟,______________;肖,___________绝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崇:___________________。
三、自学尝试,交流反馈:整体感知课文。
1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它共同的特点是:(1)、历史________;(2)、形式______;(3)、结构__________.2、课文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先说明_____________的特点,再以_________桥和________桥为例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奇妙的克隆》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培养严谨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培养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习惯。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搜集作者及关于克隆知识的资料。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繁衍.()囊.胚期()蟾蜍
..()蝌.蚪()鄞.县()性腺.()胰蛋白酶.()分泌.()濒.临()孵.化()
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繁衍:濒临:
神通广大:拍案叫绝:
相安无事:难能可贵:
课堂探究
1.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2.“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3、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究竟什么叫做“克隆”?课文的有关介绍,用简洁的语言对它下个定义。
(2、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3、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出来吗?
(4、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在文中找出。
(5、“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6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科研人员的努力?体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在学习中,我们该如何做?
当堂检测
一、辩论会
克隆猴的成功意味着克隆人本身没有技术障碍,于是就有一位法国女科学家布里吉特·布瓦瑟利耶大胆的提出了克隆人的设想,克隆人在这个世界进入新世纪之后似乎正款款向人类走来,意美权威科学家相继宣布携手共同展开克隆人的努力,英国政府也解除了克隆人类最初级胚胎的禁令,从而打开了一个神秘的克隆人的禁区。
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那么,你赞成克隆人技术吗?
我们来一场小辩论好不好?注意辩论的要求。
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及理由,语言要简明扼要,要针锋相对。
二、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分泌(mì) 渗透(sèn) 胚胎(pēi)
B.两栖(xī) 乳腺(xiàn) 哺乳(bǔ)
C.脊椎(jǐ) 爪蟾(chán) 濒临(bīn)
D.草莓(méi) 繁衍(yǎn) 匍匐茎(jìng)
(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
(这里指想象,假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