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2《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word教案

合集下载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教学目标•了解近代中国的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掌握主要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特点和影响;•理解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过程;•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生活的三位一体,与文化的关系;2.理解物质生活的含义:物质、生活、物质生活。

二、发展过程(30分钟)1.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迁;2.近代中国习俗的变迁;3.以道路、交通为切入点,详细介绍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特点和影响。

三、物质生活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30分钟)1.分析物质生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2.分析物质生活与文化的关系。

四、思考讨论(20分钟)1.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哪些影响?2.探究当前社会物质生活日新月异,习俗多彩多变的原因是什么?五、总结(10分钟)1.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2.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课堂作业1.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的影响”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总结全文论点明确、举例充分、思路清晰。

2.研究某一时期或领域的物质生活或习俗变迁,撰写一篇详实的调查报告。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既定的教育目标,我给学生展示了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过程,并让学生通过分析各个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来理解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影响。

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历史和生活的联系,学生对本课的掌握得以加深。

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生活,我安排了思考讨论环节,鼓励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

在研究一段历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认识到历史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进而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今天的社会现象。

历史人民版必修2: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及学案.doc

历史人民版必修2: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及学案.doc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I 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知识与能力】(1)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3)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2)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日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M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征。

难点: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三,教学课咏—课时四、讲授新课导入:图片导入法(旗袍)思考:浏览课本,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迁?答: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习俗风尚这四方面的变迁。

(一)服饰方面(三大阶段)1、第一个阶段一一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图片寻找)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2、第二个阶段一一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3、第三个阶段一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1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1
3.变迁背后的历史原因:分析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如何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这一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衣物、饮食、居住、交通等,探讨这些方面的变迁及其原因。讨论过程中,要求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变迁背后的历史动因。
3.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不同时期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背后的历史动因,探讨这些变迁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4.提高信息获取、整理、分析能力,通过史料研究、课堂讨论等形式,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并能够撰写相关的分析报告。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
1.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展示历史图片、文物资料,引发学生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欲。
3.作为当代青年,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发展,为推动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检验学生对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理解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教材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近现代物质生活变迁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不少于800字。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迁主题,制作一份PPT,展示变迁过程、原因及影响。每组限时10分钟,在下次课堂上进行展示。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掌握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过程及其特点,理解这些变迁背后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影响。
难点:分析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变迁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
2.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洞察力。
-深入探究: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变迁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2021必修二历史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2021必修二历史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2021必修二历史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2021必修二历史,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2021必修二历史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掌握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基本史实。

(2)通过分工合作,多渠道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整理编辑资料、展示成果,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与能力、搜集资料、分析归纳和表达的能力。

(3)通过对探究问题进行反思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通过探究“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等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全面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课前学生分组分工合作,通过上网查资料、访问调查等方式,课堂上展示成果,掌握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基本史实,构建知识体系。

(2)通过探究问题,理解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

(3)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如何传承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学生联系身边的实例、通过自我加工提出新的建议与看法来解决问题,使学生将历史知识运用于生活中,让学生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

(2)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

教学重难点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难点:运用已学的政治、经济、思想知识,分析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教学工具幻灯片。

图片。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按兴趣分成四组:服饰组、饮食组、建筑组和风俗组四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d.每位组员的贡献及心得体会。
3.完成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自主完成以下题目:
a.简述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发展脉络;
b.分析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中的一个具体案例,如手机、互联网的普及等,阐述其对社会和个人产生的影响;
c.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认识。
4.观察生活,要求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现象,并记录下来。下次课堂上,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和感受。
4.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自己所在地区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提高历史研究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2.运用历史比较法、历史归纳法等方法,帮助学生梳理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历史脉络,形成系统化的历史知识体系。
c.举例说明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对我们现在生活的影响。
2.开展课后小组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一个方面,如服饰、饮食、住房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每组需提交一份调查报告,内容包括:
a.选取的主题及调查方法;
b.调查过程中的发现和收获;
c.对所选主题的分析,包括变迁原因、影响等;
(二)教学设想
1.设想一: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具体措施:运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设想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1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时期,讨论该时期的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及其原因、影响。
2.各小组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3.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讨论中的争议点,如某些变迁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一系列练习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让学生当堂完成。
8.适时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存在的问题。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测试等方式,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9.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以身作则,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家国情怀。
10.加强课后辅导,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学习。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推荐阅读书目、历史纪录片等,拓宽他们的知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反映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图片,如服饰、饮食、住房等方面的变化,引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吗?”“这些变迁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3.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些变迁的已知知识和感受,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
1.教师从鸦片战争开始,讲述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历程,强调关键历史节点,如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
2.分析每个时期的特点,以及导致这些变迁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原因。
3.结合教材内容,详细介绍各个时期的生活习俗,如服饰、饮食、住房、交通等方面的变化。
4.通过讲解典型事例,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变迁对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以及这一变迁背后的规律。
2.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历史变迁。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实物等,为学生呈现丰富多样的历史场景,提高他们对历史的感知和理解。

人教版历史必修2《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2《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2《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教案重点:新社会生活新风尚难点:新社会生活新风尚局面出现的原因。

课前自主学习:1.受西方影响,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也在发生变化。

维新派主张“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倡_______________,深受新派人士的欢迎。

2.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把_______________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__________年.人民已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并提高了饮食水平。

政府发动了“______________工程”,城市人更讲究营养。

3.改革开放以来,衣服的人均拥有量大幅度提高。

人的着装,也从颜色的灰蓝单调走向______________,从单一的款式走向______________化。

4.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住房状况得到空前改善。

在经济发达的______________地区,楼房比比皆是。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______________”.课堂合作探究知识点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近代的发展经历了中两文明的激烈碰撞,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变化的同时,社会物质生活和习俗也发生了转变,转变的表现有哪些?1.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1)西方列强对进行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文明和生活方式。

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众多的通商口岸建立工厂,开设商店、银行,还舶来各种洋货。

②租界里的西方人在那里建起西式洋楼,开西式餐馆,乘西式轿车,把西方生活方式移植过来。

(2)清政府为杜绝列强觊觎,也在济南、武昌等人口众多、交通便利、经济比较繁荣的地区开办商埠,发展近代工商业。

(3)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商埠兴起,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

2.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1)鸦片战争前,我国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

①从当朝皇帝到达官贵人,穿长袍马褂,吃满汉美食,住深宅大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精品教案(9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精品教案(9页)

14 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程目标: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材分析】本课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在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鸦片战争以来动荡中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新生活新风尚。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国家的侵入,中国社会不仅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发生巨变,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随着中西方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碰撞和交汇,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开始走向近代化。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图片资料较多,与学生生活联系较多,容易激发学生兴趣。

但学生分析能力较弱,知识繁杂,对衣、食、住、风俗方面的变化的阶段特征和变化趋势不易掌握,宜用表格法引导学生归纳。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衣、食、住、风俗方面的变化史实;通过史料解读,学会分析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时代特点和原因。

2.过程与方法:课前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衣、食、住、风俗方面的变化的表现;利用表格法学会归纳衣、食、住、风俗方面的变化的阶段特征和变化趋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文明呈现多样性;正确看待全球化背景下文明的交融与碰撞。

【学习重难点】重点:中国近代物质生活与风俗习俗变化的史实及原因难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与风俗习俗变化的原因及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的特点【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图文教学法【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导学案学生:通过上网、向自己的家长或周围群众从吃、穿、住等方面调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活情况。

【教学过程】导入:“假如我死后百年,还能在书林中挑选,你猜我将选什么?……在未来的书林中,我既不选小说,也不选类似小说的史籍。

朋友,我将毫不迟疑地只取一本时装杂志,看看我身后一世纪的妇女服饰,它能显示给我们的未来的人类文明,比一切哲学家、小说家、预言家和学者们能告诉我的都多。

”——法国著名作家阿纳托尔·法朗士教师:我今天穿的服饰名称叫旗袍,是从何时开始流行的?生:民国时期“服饰是时代的外衣”,近现代以来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国著名作家阿纳托尔·法朗士一段讲话,直接引入“服饰是时代的外衣”,用我今天穿的服饰旗袍,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重点: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难点: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局面出现的原因。

课前自主学习:1.受西方影响,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也在发生变化。

维新派主张“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倡_______________,深受新派人士的欢迎。

2.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把_______________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__________年.中国人民已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并提高了饮食水平。

政府发动了“______________工程”,城市人更讲究营养。

3.改革开放以来,衣服的人均拥有量大幅度提高。

中国人的着装,也从颜色的灰蓝单调走向______________,从单一的款式走向______________化。

4.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住房状况得到空前改善。

在经济发达的______________地区,楼房比比皆是。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______________”.课堂合作探究知识点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近代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中两文明的激烈碰撞,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变化的同时,社会物质生活和习俗也发生了转变,转变的表现有哪些?1.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1)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文明和生活方式。

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众多的中国通商口岸建立工厂,开设商店、银行,还舶来各种洋货。

②租界里的西方人在那里建起西式洋楼,开西式餐馆,乘西式轿车,把西方生活方式移植过来。

(2)清政府为杜绝列强觊觎,也在济南、武昌等人口众多、交通便利、经济比较繁荣的地区开办商埠,发展近代工商业。

(3)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商埠兴起,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

2.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1)鸦片战争前,我国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

①从当朝皇帝到达官贵人,穿长袍马褂,吃满汉美食,住深宅大院。

②平民百姓则粗食布衣,住普通民居。

(2)鸦片战争后中国服装、饮食、建筑、社会风俗等的变化①服装的变化: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渐渐进人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辛亥革命后,出现了中山装。

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服装五花八门,有人穿西服,有人穿粗布大衫,还有人穿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

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流行于大城市中。

②饮食的变化: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惯,南方人喜吃米饭、海鲜;北方人喜欢面食、肉类。

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中城市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

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建筑的变化:鸦片战争后,在中国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设立了外国人的使领馆区,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了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婚丧风俗的变化: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主张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后.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⑤礼仪的变化: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交礼仪逐渐采用了西方的握手、鞠躬,以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在称呼上,逐步采用平等的“先生’’‘‘同志"代替了“老爷”、“大人"等称谓。

]⑥历法节日的变化:辛亥革命后,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以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并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3)近代中国广大农村仍处于落后、封闭的状态。

因此,传统的风俗习惯依然在农村沿袭下来。

易忽略点提示“断发易服”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请求朝廷下令“断发易服”。

他把断发易服提到强国程度。

1910年,清政府颁布了准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法令。

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直到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才颁布剪辫易服等法令,许多地方成立了剪辫团,大力推行剪辫,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而人们也可以根据各自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经济能力,随心所欲地选择和设计自己喜爱的服饰。

【例1】下列不属于鸦片战争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变迁原因的是 ( )lA.西方列强舶来各种洋货 B.租界里西方人把其生活方式移植过来C.洋务派的倡导 D.清政府发展近代商业【变式题1】下列对中国近代服饰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历届政府都反对进行服饰改革 B.中国近代服饰逐渐被完全西化C.服饰改革的潮流首先从青年学子开始兴起 D.民国期间服饰逐渐走向社会中下层民众知识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被人们视为命根子的票证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代之以信用卡等各类消费卡,人们的消费方式、消费观念有了重大转变,是什么引起了这些变化?新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化还表现在哪些方面?1.改革开放前的新生活新风尚(1)物质生活①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分得土地、住房,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社会福利也在不断增加,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②后来,国家对粮食等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保障了人民基本物质生活需要,但多数人尤其是农民的温饱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2)风俗习惯从20世纪50一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2.改革开放后的新生活新风尚(1)背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表现①物质生活吃: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府实施“菜篮子工程”,进一步提高人们的饮食水平城市人注意合理的膳食结构,粗粮和绿色食品受到喜爱各地餐饮业也飞速发展穿:衣服人均拥有量大幅度提高,色彩走向五彩缤纷,款式走向多样化城市年轻人服饰已融人国际潮流,服装店也迅猛发展住:农民纷纷兴建新房;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人们居住面积大大提高不少人甚至追求设备先进、环境优美的舒适住宅②风俗习惯a.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且方式多样化,体现了生活质量的提高。

b.注意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也在逐步形成。

【例2】下列对不同时期人们的衣着描述错误的是 ( )A.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也发生变化,人们随处可见穿着绿色军服的青少年B.“开国大典”时有不少穿着旗袍的妇女观C.20世纪50年代的机关干部穿着中山装、人民装D.20世纪80、90年代随处可见穿着西服、夹克衫的男子【变式题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穿”来说,不正确的是 ( )A.人均拥有量大幅度提高B.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C.全国人民的服饰融入国际潮流D.服装店迅猛发展巩固测试1.戊戌变法时,社会上流传一首打油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

脚跟形式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对该诗,下列说法 ( )①诗中涉及服饰改革和不缠足两种社会现象②当时不缠足运动推广普及很快A①②都正确 B.①②都不正确C.①正确,②不正确 D.①不正确,②正确2.近代的农村和现代的农村在社会生活方面最大的不同是( )A.饮食习惯 B.婚姻习俗 C.温饱问题 D.住宅方面3.下列生活情景符合历史实际的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广州、上海的买办穿中山装B.辛亥革命之后,农村女子依旧缠足C.戊戌变法期间,人民在庆祝元旦的到来D.在国民临时政府时期,广大的农村不能发现使用洋火4.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上出现了新生活和新风尚,其根本原因是 ( )A.人民当家作主 B.国家比较稳定C.农民的土地问题得以解决 D.社会的不断进步5.下列表述不符合实际的是 ( )A.从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B.中国人民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是在1987年C.恩格尔系数下降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下降D.1995年,政府启动了“安居工程”6.从晚清的长袍马褂至西装革履,从六七十年代“祖国河山一片蓝”到今天的五彩缤纷,服装的变化反映了 ( )①社会经济的发展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③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④中国与世界联系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7.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着。

”材料不能反映出中国近代( ) A.学习西方的渐进性 B.物质文化的多元性C.社会生活的包容性 D.社会生活的多样性8.中国近代生活习俗变化最大的是上海,其原因主要是( )A.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产生的区域之一B.上海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最发达C.上海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D.买办的作用9.以下饮食现象近代以后才出现的是 ( )A.端午节吃粽子 B.以红薯、玉米为主食C.酿制葡萄酒 D.喝咖啡10.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政治运动经常开展,这也影响到了当时人们的取名,例如,赵卫红、钱建国、孙跃进、李文革等。

一般而言,以上四人中按年龄由大到小排在第二位的应该是( ) A.赵卫红 B.钱建国 C.孙跃进 D.李文革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取火之物,向用火石,其色青黑,以铁片擦之,即有火星射出,与纸吹相引而生火,人家莫不备之;光绪乙未、丙申之际。

始改用火柴,俗称“自来火”,为欧洲之输入品。

夜间取光,农家用篝(俗称油盏),城镇用陶制灯檠,家稍裕者,则用瓷制或铜锡制者。

有婚丧事,则燃烛,光绪中叶后,多燃煤油灯,而灯檠遂归淘汰。

洗面擦身之布,旧时多用土布,有用高丽布者已为特殊,其布仿于高丽,质厚耐久。

自毛巾盛行,即下至农家,亦皆用之。

洗面去垢,曩日皆用本地所产之皂荚,自欧美肥皂行销中国后,遂无有皂荚者。

计时之器,仅有日晷仪,用者亦不多,购买外洋钟表者尤为稀少;自轮船、火车通行,往来有一定时刻,钟表始盛行。

箱箧之类,乡间盛行板箱,中上人家则用皮制者,嫁妆内所备多用殊漆,余则用广漆;光宣之间,西式提箱仿造于沪地,于是旅客多购用之。

一一黄苇、夏林根《近代上海地区方志经济史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2)从材料中分析人们生活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案,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