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唐诗赏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原文译文鉴赏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原文|译文|鉴赏'《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晚年的作品。
表现了诗人狂放不羁的性格以及政治理想破灭后想要寄情山水的心境。
全诗风格豪放飘逸,境界雄奇瑰玮,笔势错综变化。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译文我本是像那个接舆楚狂人,高声唱着凤歌去嘲笑孔丘。
手里拿一根镶绿玉的棍杖,大清早辞别著名的黄鹤楼。
攀登五岳寻仙道不畏路远,这一生就喜欢踏上名山游。
秀美的庐山挺拔在南斗旁,九叠云屏像锦绣云霞铺张,湖光山影相互映照泛青光。
金阙岩前双峰矗立入云端,三叠泉如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峰瀑布与它遥遥相望,重崖叠嶂耸云霄莽莽苍苍。
翠云红霞与朝阳相互辉映,鸟儿也飞不过吴天广又长。
登高远望天地间壮观景象,大江悠悠东流去永不回还。
天上万里黄云变动着风色,江流波涛九道如雪山奔淌。
我喜欢为雄伟的庐山歌唱,这兴致因庐山风光而滋长。
闲时观看石镜使心神清净,谢灵运足迹早被青苔掩藏。
我要早服仙丹去掉尘世情,修炼三丹和积学道已初成。
远远望见仙人正在彩云里,手里捧着芙蓉花朝拜玉京。
早已约好神仙在九天会面,希望迎接你一同邀游太清。
注释(1)谣:不合乐的歌,一种诗体。
卢侍御虚舟:卢虚舟,字幼真,范阳(今北京大兴县)人,唐肃宗时曾任殿中侍御史,相传“操持有清廉之誉”(见清王琦注引李华《三贤论》),曾与李白同游庐山。
(2)楚狂人:春秋时楚人陆通,字接舆,因不满楚昭王的政治,佯狂不仕,时人谓之“楚狂”。
体现李白豪放的诗

体现李白豪放的诗
《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夜宿山寺》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写作要点:这是首送别诗,充满 诗情画意。首联工对,写 得别开生面。先写作别处 的山水:青山横亘外城之 北,白水环绕东城潺流。 此两句以“青山”对“白 水”,“北郭”对“东城 ”。“青”、“白”相间, 色彩明丽。“横”字刻出 山之静态,“绕”字画出 水之动态。如此描摹,挥 洒自如,秀丽清新。中间 二联切题,写分手时的离 情别绪。前两句写对朋友 飘泊生涯的关切,落笔如 行云流水,舒畅自然。后 两句写依依惜别的心情, 巧妙地以“浮云”、“落 日”作比,来表明心意。 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尾联更进一层,抒发难舍 难分的情绪。化用:《诗 经·小雅·车攻》“萧萧 马鸣”句,嵌入“班”字, 写出马犹不愿离群,何况 人乎?烘出缱绻情谊,真 是鬼斧神工。 诗写得新颖别致,丰 采殊异。色彩鲜艳,语言 流畅,情意宛转含蓄,自 然美与人情美水乳交融, 别是一番风味。
[1]梦游天姥(mǔ)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yíng)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tāi)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shàn)溪(。谢公宿(sù)处今尚在,渌(lù)水荡漾清猿啼。脚著(zhuó)谢公屐(jī),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yǐn)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yù ),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luán)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huǎng)惊起而长嗟(jiē)。惟觉【jué】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qí)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古诗三首

返回
古诗三首
李白
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 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 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 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 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 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 最伟大的诗人。
李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诗三首
静夜思
望庐山瀑布 赠汪伦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佳作欣赏
返回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佳作欣赏
返回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佳作欣赏
关于李白霸气豪放的诗

关于李白霸气豪放的诗
李白霸气豪放的诗有很多,以下为您推荐: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唐诗赏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原文译文赏析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原文|译文|赏析'《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晚年的作品。
全诗风格豪放飘逸,境界雄奇瑰玮,笔势错综变化,诗韵亦随着诗人情感的变化几次转换,跌宕多姿,极尽抑扬顿挫之美,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唐代:李白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译文我本是像那个接舆楚狂人,高声唱着凤歌去嘲笑孔丘。
手里拿一根镶绿玉的棍杖,大清早辞别著名的黄鹤楼。
攀登五岳寻仙道不畏路远,这一生就喜欢踏上名山游。
秀美的庐山挺拔在南斗旁,九叠云屏像锦绣云霞铺张,湖光山影相互映照泛青光。
金阙岩前双峰矗立入云端,三叠泉如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峰瀑布与它遥遥相望,重崖叠嶂耸云霄莽莽苍苍。
翠云红霞与朝阳相互辉映,鸟儿也飞不过吴天广又长。
登高远望天地间壮观景象,大江悠悠东流去永不回还。
天上万里黄云变动着风色,江流波涛九道如雪山奔淌。
我喜欢为雄伟的庐山歌唱,这兴致因庐山风光而滋长。
闲时观看石镜使心神清净,谢灵运足迹早被青苔掩藏。
我要早服仙丹去掉尘世情,修炼三丹和积学道已初成。
远远望见仙人正在彩云里,手里捧着芙蓉花朝拜玉京。
早已约好神仙在九天会面,希望迎接你一同邀游太清。
注释谣:不合乐的歌,一种诗体。
卢侍御虚舟:卢虚舟,字幼真,范阳(今北京大兴县)人,唐肃宗时曾任殿中侍御史,相传“操持有清廉之誉”(见清王琦注引李华《三贤论》),曾与李白同游庐山。
楚狂人:春秋时楚人陆通,字接舆,因不满楚昭王的政治,佯狂不仕,时人谓之“楚狂”。
李白古诗《江上吟》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此诗以江上的遨游起兴,表现了诗⼈对庸俗、局促的现实的蔑弃和对⾃由、美好的⽣活理想的追求。
下⾯是⽆忧考分享的李⽩古诗《江上吟》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江上吟》 唐代:李⽩ ⽊兰之枻沙棠⾈,⽟箫⾦管坐两头。
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有待乘黄鹤,海客⽆⼼随⽩鸥。
屈平辞赋悬⽇⽉,楚王台榭空⼭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亦应西北流。
【译⽂】 在⽊兰为桨沙棠为⾈的船上,吹箫笛等乐器的歌妓分别坐两头。
船中载着千斛美酒和美艳的歌妓,任凭它在江中随波逐流。
天上的仙⼈也要等待黄鹤才能在太空翱翔,我这个海客则是坦荡⽆忧的与⽩鸥嬉游。
屈原的词赋⾄今仍与⽇⽉争光,永垂不朽;⽽楚王曾建宫观台榭早已荡然⽆存。
我诗兴浓烈之时,落笔可摇动五岳,诗成之后,啸傲之声,直凌越沧海。
功名富贵若能常在,汉⽔恐怕就要西北倒流了。
【注释】 江上吟:李⽩⾃创之歌⾏体。
江,指汉江。
此诗宋本、王本题下俱注云:⼀作“江上游”。
⽊兰:即⾟夷,⾹⽊名,可造船。
枻:同“楫”,⾈旁划⽔的⼯具,即船桨。
⽊兰枻、沙棠⾈:形容船和桨的名贵。
⽟箫⾦管:⽤⾦⽟装饰的箫笛。
此处指吹箫笛等乐器的歌妓。
樽:盛酒的器具。
置:盛放。
千斛:形容船中置酒极多。
古时⼗⽃为⼀斛。
妓:歌舞的⼥⼦。
乘黄鹤:⽤黄鹤楼的神话传说。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西黄鹤⼭上,下临江汉。
旧传仙⼈⼦安曾驾黄鹤过此,因⽽得名。
⼀说是费⽂祎乘黄鹤登仙,曾在此休息,故名。
海客:海边的⼈。
随⽩鸥:⼀作“狎⽩鸥”。
屈平:屈原名平,战国末期楚国⼤诗⼈,著有《离骚》《天问》等。
台榭:台上建有房屋叫榭。
泛指楼台亭阁。
楚灵王有章华台,楚庄王有钓台,均以豪奢。
兴酣:诗兴浓烈。
五岳:指东岳泰⼭,西岳华⼭,南岳衡⼭,北岳恒⼭,中岳嵩⼭。
此处泛指⼭岳。
凌:凌驾,⾼出。
沧洲:江海。
古时称隐⼠居处。
汉⽔:发源于今陕西省宁强县,东南流经湖北襄阳,⾄汉⼝汇⼊长江。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山僧醉此间,香醇玉清酒,
朝阳微凉送孤舟归。
江上渔歌报旧时客,
深处竹树依依凉。
翠乌低垂含霞帔,
芙蓉浸雨芳无限。
山高水又远,
心中渔火映日沉。
雨落西山陈画台,
烟绕杏花点翠毫。
吹开浣纱散青丝,
娉婷欲嫁双河流。
醒来皆是空梦里,
月牙映残花对寒。
残花初恋霏雨梦,
云端落香蝶凄风。
湖畔芦苇飘金露,
风轻柳绿浅碧烟。
谁怜翠袖怨何人,
梨花黄昏行乡船。
雨声萧萧落洞庭,
春山暗淡凝清霜。
竹势休开叶交萦,
月影轻映暗香阵。
携壶倚征马,
银烛渐衰蹙残花。
心多慨嗟哀,
应将对此望江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眼
思路结构
入梦缘由 现实天姥,高大雄峻 梦到剡溪,清幽寂静 白天景象,壮美奇绝 夜间景象,离奇险怪 神仙洞府,灿烂辉煌 仙人盛会,其乐融融 梦境消失,无限留恋
蔑视权贵,反抗现实
梦游历程
惊梦长叹
思考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 居士。原籍陇西成纪,出生于中亚西域 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 约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 江油)。其父李客(或谓真名不详,“ 客”是对外来者的泛称),不求禄仕而 家境富裕,所以人们猜想他可能是一位 巨商。李白的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 的。
思考:写了什么事?在文中有何作用? 心惊梦醒,好梦不常。 由幻想转到现实。引出诗人内心的 感慨。
鉴赏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思考:这层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有对人生的伤感,逃避现实、消极 处世的一面。
鉴赏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的诗歌
五、李白的诗歌充满热烈的人生之恋。
他的诗往往于旷放中洋溢着童真 般的情趣,如:“两人对酌山花开, 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朝有意抱琴来。”,“袖长管催欲 轻举,汉中太守醉起舞。手持锦袍覆 我身,我醉横眠枕其股。”
李白的诗歌
六、李白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感受力,他 善于把自己的个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 使他笔下的山水丘壑也无不具有理想化的 色彩。
李白的诗歌
二、李白的诗歌丰富和发展了盛唐诗歌中 英雄主义的艺术主题
“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 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 府移文书》),就是他最执着的人生 信念。”表现在历史中建立辉煌功业 、积极创造自我价值的人生愿望。同 时,这也成为时代理想的人格化写照 。
李白的诗歌
三、李白把排难解纷的济世理想和纵放不 羁的个性自由统一起来,以求得圆满的人 生。
鉴赏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思考:
“飞”表现了追求什么? 自由自在
“照”和“送”写出什么? 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 一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谢公屐:《南史·谢灵运》记载:谢灵 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备有 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 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
例如他笔下的黄河、长江,奔腾咆哮,一 泻千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登高 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他笔下的山 峰高耸峻拔,峥嵘奇峭:“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李白的诗歌
七、李白自由解放的思想情操和具有平民 倾向的个性,还使他能更深入地开掘社会 生活中的各种人情美。 有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有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有心心相印、情投意合的爱情 有人物交往中的天真情态 还有能摆脱等级意识污染的纯真友情
鉴赏
诗人为什么与明月、影子这 些无情之物相约? 诗人不愿与污浊的社会同流 合污,因此才感到孤独,才与明 月、影子为友。
衬托手法的运用
以乐衬哀,以闹衬寂
整首诗从表面看来,诗人 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 无限的凄凉。
小结
这首诗运用奇妙的想象描写了一个以月、影 为伴的诗人酣饮歌舞的奇特场面。 诗人将无生命的自然物化为有生命有情感的 人,和它们一同饮酒、唱歌、起舞,并且还要和 月亮结成亲密无间的好友,充分反映了诗人孤傲 、清高、狂放不羁的情怀。 这首诗正是诗人对世俗厌倦、对现实失望的 反映,是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不能施展才能, 终身不得志的痛苦心情的流露。全诗以动写静, 以热闹写孤独,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梦游天姥吟留别
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筠 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 施展才能,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 ,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 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 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 。“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离开长 安后,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州话别,准 备南游吴越,临行作本诗,借以表白心情。本 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排挤出京第二年,借梦游, 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豪放飘逸 的李白诗
豪放
即豪迈奔放。 就抒情主体而言,表现在诗的风格 上往往具有: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 像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 达;气吞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 狂荡不羁。 就描写的对象而言,则是:气势峥 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
飘逸
李白诗歌中的飘逸是指其风格的: 体气轻扬,志向凌云,形影飘忽,磊落 不群,风姿洒脱,神情闲逸。 但是李白的飘逸决不是弃世,更不 是玩世,他的飘飘欲仙是不摒弃尘俗的 ,是一种玩味人生的手段而已。李白性 格中的狂傲,是指狂荡不羁,倜傥不群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不是疯狂、 癫狂,是指不畏权贵,不随流俗,一身 傲骨,浑身正气。
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 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 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 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 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 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 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推眉折 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不满现实,不趋 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作者介绍
他自幼读书就广为涉猎,所谓:“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 奇书,作赋凌相如”。 李白年轻时仗剑任侠,《与韩荆州 书》云:“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 李白还很早就向往游仙问道的生活 :“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十八 、九岁时,李白曾隐居于戴天大匡山。
作者介绍
李白二十岁遇到苏颋,又深得这位 “朝廷大手笔”、文章巨公的赞赏。开 元十二年(724)秋,李白“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他从峨嵋山沿平羌江南 下,到荆门、游洞庭,接着又到了金陵 、广陵和会稽等地,不久回舟西上,寓 居郧城,当时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在江 陵遇到他,夸许他“有仙风道骨,可与 神游八极之表”。
李白的诗歌
一、李白的诗歌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
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 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 去拥抱整个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 受,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把握现 实而又不满足于现实,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 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 现自身的价值。如果说,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 诗风的主要特征,那么,李白是以更富于展望 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作者介绍
天宝十四载( 755 )安史之乱爆 发,李白避地东南,来往于宣城、当 涂、金陵、溧阳一带。后隐居于庐山 。当时玄宗之子永王璘率师由江陵东 下,“辟书三至”,以复兴大业的名 义恭请李白参与其戎幕,李白遂满怀 热忱毅然从戎。不料肃宗李亨和永王 璘之间又祸起萧墙,李璘军败被杀。
作者介绍
李白也因此获罪下狱,不久被长流夜 郎,李白溯江西上,至巫山时遇赦放 还。这时他已年近六十,但仍壮心未 已,上元二年( 761 ),又一次踏上 征途,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平叛军队, 途中因病折回。宝应元年( 762 ), 李白病死于当涂族叔李阳冰家,结束 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他对人生道路的设计是分两步进 行的:首先是建立奇功伟业,而功成 之后,却又不贪恋富贵名位,而以“ 五湖”、“沧州”为家,向往自由的 生活。
李白的诗歌
四、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李白的个性之活 跃和解放是少有的。
他一生不以功名显,却高自期许, 以布衣之身而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 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 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 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李 白反权贵的思想意识,是随着他的生活 实践的丰富而日益自觉和成熟起来的。
月下独酌四首
(其一)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天宝初年,作者那 时胸怀壮志,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供 奉翰林。许多人都妒贤嫉能,对李 白大加排挤和诋毁。唐玄宗只是让 李白侍宴陪酒,并没有重用他的意 思,所以李白感到孤独、愤懑,以 酒消愁,写下了本诗。
鉴赏
诗人是一人饮酒还是与人共饮?
为什么要写成“三人”?具体是 哪三人?
作者介绍
开元十五年,他娶故相许圉师孙女 为妻。三年后,即开元十八年(730) ,李白由南阳启程入长安,这时他正好 三十岁。李白初入长安为期约三年。他 隐居在终南山,广为交游,希望得到王 公大人的荐引,却未能如愿以偿,终于 怏怏离去。
作者介绍
开元二十年(732)夏,李白沿 黄河东下,先后漫游了江夏、洛阳、 太原等地。二十四年,又举家东迁, “学剑来山东”,后又漫游河南、淮 南及湘、鄂一带,北登泰山,南至杭 州、会稽等地,所到之处,形诸吟咏 ,诗名远播,震动朝野,最后连天子 也被惊动了。
鉴赏
青冥浩荡不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思考:天门打开后的景象如何?仙人盛 会给人感觉?
光明一片,济济一堂,呈现一个相 敬相爱、雍雍穆穆的极乐世界,也是诗 人梦寐以求的梦游高潮。
鉴赏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思考:诗人为何提到“谢公”?
鉴赏
谢灵运是南朝时期著名的山水派诗人 ,他热衷政治仕途,但到了刘宋时代,他 的仕途地位受到威胁,不很顺利;后来他 干脆辞官,领着僮仆门生几百人游山玩水 ,以排遣政治上的不满。谢灵运与李白一 样,也是空有满腔抱负,却在政治上饱受 打击,都有政治上的不满。所以,李白借 谢灵运来写自己,也表达了自己要效仿谢 灵运寄情山水、鄙弃俗世。
消极因素 诗人也流露出人生如 梦和逃避现实的思想,表 现出消极的一面。这是作 者在当时社会里陷入重重 矛盾之后无可奈何的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