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合集下载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课时安排:45分钟教学对象:高中地理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及重要性;2. 掌握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 了解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我国的人口政策。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人口空间变化的基本概念、原因及影响;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口空间变化实例;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人口空间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2. 投影仪或白板;3. 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地图展示我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口分布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2. 讲解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及重要性解释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强调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说明人口空间变化对于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性。

3. 分析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阐述不同地理环境下人口分布的特点。

4. 讲解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介绍人口迁移的概念,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如经济、政策、社会等,并以我国为例,说明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 讨论人口空间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讨人口空间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城市化、资源分配、生态环境等方面。

三、课堂练习与拓展1. 课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人口空间变化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我国的人口政策及其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四、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人口空间变化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2. 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开展课堂讨论;3.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4.学生在探究人口空间变化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争议性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口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能力。
5.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合作意识不强、探究精神不足等问题,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本节课的教学将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1)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2)人口分布不均对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影响;
(3)如何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5.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6.结合现实案例,进行课堂小结,强化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知识点的掌握。
7.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身边的人口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学生对人口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应用掌握程度不一,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2.学生在地图阅读和分析方面存在一定困难,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人口分布特点。
3.学生对于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认识不足,教师应通过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的空间变化概念,理解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掌握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等基本人口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应用。
2.学会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我国及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掌握人口迁移的规律,提高地理信息的解读能力。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讲解。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设计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设计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设计第一章: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与重要性1.1 教学目标: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人口空间变化的定义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口空间变化的定义和原因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人口空间变化案例1.4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询问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人口空间变化的重要性讲授人口空间变化的定义和原因分析案例:给学生发放案例材料,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1.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理解程度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能力第二章:人口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2.1 教学目标: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理解各种因素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2.2 教学内容:人口自然增长率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政策交通运输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各种因素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各种因素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2.4 教学活动:讲授人口自然增长率、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政策和交通运输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各种因素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并分享讨论结果2.5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各种因素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的理解程度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的掌握程度第三章:人口空间变化的主要类型3.1 教学目标: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主要类型理解各种类型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3.2 教学内容:城市化农村人口外流人口迁移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各种类型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图片展示法:展示各种类型人口空间变化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3.4 教学活动:讲授城市化、农村人口外流和人口迁移的特点图片展示:展示各种类型人口空间变化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3.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的主要类型的理解程度图片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各种类型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的掌握程度第四章: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4.1 教学目标: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理解各种影响对不同领域和人群的作用4.2 教学内容: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对资源环境的影响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口空间变化对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和资源环境的影响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人口空间变化对不同领域和人群的影响4.4 教学活动:讲授人口空间变化对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和资源环境的影响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人口空间变化对不同领域和人群的影响,并分享讨论结果4.5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的理解程度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对不同领域和人群的影响的掌握程度第五章: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策略5.1 教学目标:了解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策略理解各种策略的实施方法和效果5.2 教学内容:经济发展策略社会保障策略环境保护策略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策略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策略的实施方法和效果5.4 教学活动:讲授经济发展策略、社会保障策略和环境保护策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策略的实施方法和效果,并分享讨论结果5.5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策略的理解程度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策略的实施方法和效果的掌握程度第六章:人口空间变化的数据分析6.1 教学目标:学习如何收集和分析人口空间变化的数据理解数据分析在研究人口空间变化中的应用6.2 教学内容:数据来源:人口普查、统计年鉴、卫星图像等数据分析方法:定量分析、空间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数据的来源和分析方法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数据分析和处理软件6.4 教学活动:讲授数据的来源和分析方法实践操作:让学生使用数据分析和处理软件,进行人口空间变化的数据分析6.5 教学评估:数据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数据的分析能力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数据分析方法和应用的理解程度第七章:人口空间变化的国际比较7.1 教学目标:了解不同国家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分析不同国家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策略7.2 教学内容: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比较分析不同国家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不同国家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和应对策略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国家人口空间变化案例7.4 教学活动:讲授不同国家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和应对策略案例分析:给学生发放案例材料,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和应对策略7.5 教学评估: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不同国家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和应对策略的理解程度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国际比较的掌握程度第八章:人口空间变化的前景与挑战8.1 教学目标:了解人口空间变化未来的发展趋势认识应对人口空间变化面临的挑战8.2 教学内容:人口空间变化的发展趋势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的挑战讲授法:讲解人口空间变化的发展趋势和应对挑战的方法讨论法:让学生讨论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策略8.4 教学活动:讲授人口空间变化的发展趋势和应对挑战的方法讨论:让学生讨论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策略8.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发展趋势和应对挑战的理解程度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策略的掌握程度第九章:人口空间变化案例研究9.1 教学目标:学习如何进行人口空间变化的案例研究理解案例研究在研究人口空间变化中的应用9.2 教学内容:案例研究方法:定性与定量研究、数据收集与分析等人口空间变化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研究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案例研究的方法和步骤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进行案例研究9.4 教学活动:讲授案例研究的方法和步骤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人口空间变化的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报告:评估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案例研究的理解程度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案例研究方法和应用的理解程度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教学目标:总结人口空间变化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展望未来人口空间变化的研究方向10.2 教学内容:人口空间变化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未来人口空间变化的研究方向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口空间变化的主要内容和观点以及未来研究方向讨论法:让学生讨论对未来人口空间变化研究的展望10.4 教学活动:讲授人口空间变化的主要内容和观点以及未来研究方向讨论:让学生讨论对未来人口空间变化研究的展望10.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总结与展望的理解程度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未来人口空间变化研究方向的掌握程度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与重要性2. 人口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和类型3. 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及其对不同领域和人群的作用4. 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策略及其效果5. 人口空间变化的国际比较和前景与挑战难点:1. 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的深入理解2. 数据分析方法在研究人口空间变化中的应用3. 人口空间变化案例研究的具体实施和分析4. 对未来人口空间变化研究方向的探索和展望。

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目标】1.理解人口数量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趋势2.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差异和成因,并理解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人口政策;3.运用图表分析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并比较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和空间的差异;4.通过学习,能读懂并分析人口增长坐标图;同时能辩证地认识人口增长的不同状况采取的人口政策也不同。

【教学重点】分析并比较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教学难点】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三个指标【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比较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人口的空间变化实际上非常常见,广义的空间变化甚至包括你们从家里来学校上学,我们主要要求认识人口的迁移。

阅读课文,找出人口迁移的含义,看看以下几种情况哪些属于人口的迁移:1、春节期间,许多人回家过年2、黄金周,许多人乘着假期外出旅游3、我国内地农民赴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打工4、胡锦涛赴美进行国事访问5、钱学森赴美留学,新中国成立后归国生:略【板书】一、人口的迁移【新课讲授】1、国际人口迁移读图:国际人口迁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向(分二战前和二战后两个时期)问题:分析世界人口迁移的规律,可能的影响因素及其带来的影响。

(学生讨论分析)归纳:2、国内人口迁移读P9图“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分析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相比,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大规模人口流动的原因和影响。

【教师承转】刚才我们学习了人口迁移,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板书】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新课讲授】人口为什么要迁移呢?人口迁移究竟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人口是否从某一个地区迁移到另外一个地区,要看迁入区是否有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可能因环境或个人的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

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地,经济的和社会的因素的综合反映。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人口的空间变化的概念和特点;2.培养学生分析人口的空间变化的能力;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及统计数据分析人口的空间变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1.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和特点;2.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3.运用地图及统计数据分析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学难点:1.如何运用地图及统计数据分析人口的空间变化;2.如何评价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不足之处。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教师将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地图投影到投影仪上,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然后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中国人口的空间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吗?”二、新知讲解(2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人口的空间变化的概念和特点,向学生解释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匀的原因。

2.教师将工业化、城市化和交通运输等因素介绍给学生,并分析这些因素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30分钟)1.教师通过地图展示、统计数据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近几十年来中国人口的空间变化情况,并讨论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2.教师给学生提供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空间变化案例,比如印度、美国等,让学生运用地图及统计数据分析其人口的空间变化情况,并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四、小组讨论(20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国家或地区,运用地图及统计数据分析其人口的空间变化情况。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各国或地区的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特点,并向全班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

五、总结(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人口的空间变化的概念、特点及影响因素,并指导学生总结人口空间变化的评价标准。

六、拓展(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当前人口空间变化面临的挑战和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七、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学生完成一篇关于中国人口空间变化的调研报告,并鼓励学生结合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深入研究。

教学资源准备:1.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地图2.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空间变化数据和地图资料3.投影仪、计算机、演示文稿软件教学评价方法:1.学生的观察和描述;2.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汇报;3.学生的调研报告评价。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关注人口空间变化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人口空间变化的定义和含义。

2. 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3. 人口空间变化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活动:1. 引入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人口分布的差异和变化。

2. 引导学生讨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如经济发展、城市化、政策等。

3. 分析人口空间变化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如人口迁移、资源分配、环境压力等。

第二章: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地理环境下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差异。

教学内容:1. 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概述。

2. 不同地理环境下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差异。

3. 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活动:1. 引入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让学生思考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2. 分析不同地理环境下人口分布的特点,如气候、地形、水资源等。

3. 引导学生讨论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应用,如城市规划、资源开发等。

第三章:人口迁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原因。

2. 引导学生分析人口迁移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人口迁移的定义和分类。

2. 人口迁移的原因,如就业、教育、家庭等。

3. 人口迁移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如劳动力市场、城市发展、文化融合等。

教学活动:1. 引入人口迁移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人口流动的现象和原因。

2. 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引导学生关注不同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3. 讨论人口迁移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如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城市的扩张等。

第四章: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分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进程。

2. 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化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定义和进程概述。

2. 城市化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如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等。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地理课时:5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其原因。

(3)了解城市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观察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2)运用数据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

(3)调查了解当地城市人口分布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关注。

(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人口迁移的原因。

2. 难点:人口迁移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人口空间变化对环境资源的挑战。

四、教学方法1. 地图观察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2. 数据分析法:运用数据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

3. 调查法: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当地城市人口分布的特点。

4. 讨论法:分组讨论人口迁移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以及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对策。

五、教学过程第1课时: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1. 导入新课:展示我国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3. 知识讲解:讲解我国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如自然条件、经济发展、交通运输等。

第2课时:人口迁移的原因1. 导入新课:展示我国人口迁移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人口迁移的原因。

3. 知识讲解:讲解人口迁移的原因,如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政策引导等。

第3课时:城市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1. 导入新课:展示城市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城市人口分布的特点。

3. 知识讲解:讲解城市人口分布的成因,如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等。

第4课时:人口迁移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迁移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3. 知识讲解:讲解人口迁移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如人口迁移带来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等。

第5课时: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对策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对策。

2022年精品 《人口的空间变化》名师优秀教案

2022年精品 《人口的空间变化》名师优秀教案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二、教学重点1.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和移民的流向。

2.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和移民的流向。

三、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原因。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五、课时安排建议用时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建议]建议教师列举一些人口迁移的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及其影响。

[情境导入]据外电报道,联合国与叙利亚地方官员2021年2月6日称,主要包括妇女与儿童在内的1500多名叙利亚人近日逃离霍姆斯,前往黎巴嫩避难。

【思考】叙利亚难民形成的直接原因是什么?1.识记: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2.理解: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应用:学会评价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学生用书[P9~P10]一、人口的迁移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分类错误!3.国际人口迁移1方向①19世纪以前错误!错误!错误!②第二次世界后错误!错误!错误!2意义①19世纪以前: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②第二次世界后: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

4.国内人口迁移1古代:受脆弱的农业经济、、自然增长等影响而迁移。

2新成立以来[图表导读]1.读教材图1.8第二次世界以后国际人口迁移,据图答复以下问题。

1从大洲方面分析,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方向如何变化?为什么?2二战后,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迁出地区。

为什么?3据图归纳,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新特点。

提示:1世界人口主要是从拉丁美洲、亚洲、非洲流向欧洲、北美、西亚、北非等地。

欧美经济兴旺,收入高;西亚、北非石油资源丰富,资源开发,收入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人口人口空间变化的常见形式
2.让学生理解影响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
重点难点
影响人口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最近几年人口问题一直是高考地理的常考知识点,尤其是人口的空间迁移更是高频考点,今天咱们就来研究人口空间变化的相关内容。

【探究新课】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的概念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一般具备三个条件:
人们通常把人口迁移是否跨越行政界线作为判断是否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的标准。

如图所示,A、B、C分别代表国内三个不同的行政区,D代表国外。

由A
1
到B
1,B
2
到C
1
,C
1
到A
1
都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由B
1
到B
2
不属于人口迁移,属于
人口流动;由A
1
到D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特点主要流向原因意义
19世纪以前以集团性、大批
的移民为主
由旧大陆到新大

欧洲的殖民主义
扩张
客观上开发了新
大陆、传播了工
业文明,也改变
了人种的空间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定居移民减少,
短期流动的人口
增多
从发展中国家流
向发达国家
各国经济发展不
平衡
调整了人力资源
空间分布格局
3.我国的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灾害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
同的历史时期,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不同,会导致人口迁移的方向、特点及目的存在差异,具体分析如下表:
时期古代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
80年代中期
80年代中期以来
影响因素行政力量、战争、自然
灾害
计划经济体制、户籍管
理制度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特点大批移民有计划、有组织自发的、流量大
流向迁往社会环境和自然
条件较好地区
从东部向中部;从东
部、中部向西北、东北、
西南
中部向东部,西南、西
北向中部、东部
目的逐水草而居,逃避战
争、自然灾害等
开发工业基地、垦荒、
支援边疆建设
务工、经商,寻求更好
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
收入
意义①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②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③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民工潮和民工荒是当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有的人口迁移现象。

大量的农民工涌向东部沿海城市,引发民工潮;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东部沿海一些城市开始出现民工荒。

其造成的社会影响和引起的社会问题都值得关注,这也将是高考考查的方向之一。

民工潮民工荒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
原因经济发展速度快,收入高,
就业机会多
收入低,农村劳动力
过剩
收入差距缩小,
工作环境差
产业转移,
国家重视
“三农”
利缓解劳动力紧张状况,促进
经济发展
缓解人地矛盾,改善
农村经济,促进乡镇
企业发展
子女教育,
赡养老人,
农业发展

犯罪率增加,住房紧张,交
通拥挤,增加就业压力,环
境质量下降
留守儿童教育难,老
人负担重
工厂停产图示法分析20世纪80年代前后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疑难剖析: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因素的综合反映,具体归纳如下:
方法突破: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三、人口迁移的影响
有利影响不利影响
迁入地①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②促进商品
流通和经济的发展;③促进第三产业
的发展
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
的难度。

尤其在住房、交通、卫生、
教育、城市环境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迁出地①加强了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
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
展;②缓解当地人地矛盾;③可以更
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
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
发展
【典例剖析】
1.下图分别为1978~2010年,甲、乙、丙、丁四地区人口变动情况统计图以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丁两地人口增长速度日趋缓慢
B.乙、丁两地人口总量不断增加
C.乙地区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D.丁地区外来劳动力日趋增多
(2)图中最可能反映当前山东半岛人口变动情况及原因的是( )。

A.甲②⑥ B.乙④⑤ C.丙①④ D.丁①③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丁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迁移差额率呈上升趋势。

第(2)题,山东半岛气候适宜,经济发展迅速,人口机械增长较快,但自然增长率较低。

答案(1)D (2)D
2.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所示2000年中国人口流动特征是( )。

①上海和江苏迁入人口之和与四川迁出人口大致相等②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比重约为22% ③图中人口迁出的6个省份均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④图中人口迁入的6个省份均位于东部经济地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对迁入区的影响是( )。

①提高城市化水平②改善环境质量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④增加交通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第(1)题,上海和江苏迁入的人口比例之和与四川迁出人口比例大致相等,但人口数不一定相等;从图中看,农村向其他第三产业转移的人口就达到22%;图中迁出的6个省份中,江西、安徽、河南都位于第三级阶梯;图中迁入的6个省份都位于东部沿海经济地带。

第(2)题,农村大量劳动力迁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化水平提高,可以促进迁入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城市交通的压力,影响城市环境质量。

答案(1)C (2)D
【课堂小结与布置作业】
本节课咱们剖析了人口空间变化的相关内容,关键在于理解影响人口空间变化的因素以及人口空间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下课之后把《高频考点》上与本节内容相关的习题做完。

【教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