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桥边的老人》

合集下载

桥边的老人课教案

桥边的老人课教案

桥边的老人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桥边的老人》这篇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分析、讨论、评价文章内容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桥边的老人》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人物形象,探讨文章主题。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桥边的老人》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分析文章主题,引导学生体会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重要性。

四、教学难点:1. 深入分析课文,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2.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体会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意义。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实例,理解文章主题。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 运用情感教育法,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体会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重要性。

第一章:导入1. 课程引入:讲述一个关于关爱他人的真实故事,引发学生对关爱他人的关注。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关爱他人?如何关爱他人?第二章:课文阅读与理解1. 让学生阅读课文《桥边的老人》,理解故事情节。

2. 分析人物形象:老爷爷、老人、年轻人等。

3. 探讨文章主题:关爱他人、助人为乐。

第三章:分析与讨论1.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情节,体会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2. 开展小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第四章:案例分析1. 教师呈现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关爱与被关爱。

2. 引导学生从案例中体会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意义。

第五章:情感体验1. 让学生分享自己亲身经历或目睹的关爱他人的故事。

2. 引导学生在情感上体会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分享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高二课文《桥边的老人》教案一等奖

高二课文《桥边的老人》教案一等奖

高二课文《桥边的老人》教案一等奖1、高二课文《桥边的老人》教案一等奖一、教材编排:八单元:本教材的理念以及编排方式,都很有创意,与以往教材有着鲜明的区别。

它以小说的基本元素来区分单元,分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等八大单元。

四板块:每个单元又分为阅读、话题、思考与实践、链接。

二、这套教材有什么特色?1、在分类和编排上与以往不同。

历来讲授作品无非是在内容、形式两方面机械地做些文章,作品尽管千差万别,但分析起来都是差不多的路数。

这套教科书则致力于打破这样的框架,依据小说的一些基本特质来区分为8个单元。

以这些特质作为组织教材的“纲”,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这样的编排使本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相当于一本微缩型、简略型的外国小说史和小说创作论。

既有利于照顾到“面”,又有利于在“点”上纵深挖掘,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小说的系统性认识。

2、选文的可读性。

本来应该生意盎然的语文教育曾经在某一段时间里被扭曲得枯燥乏味。

恢复语文教育的审美活力是我们的用力之所在。

故所选文章都有较强的可读性,面孔新鲜,覆盖面和地区广,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激情,有利于使语文学习变成一种享受而不是苦差。

3、引入较新的学术成果,清洗关于文学、小说的一些陈旧认识。

有人曾经说过,教科书里的见解一般要落后于学术研究10年。

本教材致力于使新的、较有共识的研究成果进入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走出已习惯的阅读陈见,发现另样的进入作品的方式。

比如,在谈“主题”时,明确提出“小说忌讳主题鲜明,主题鲜明对于小说很难说是一个优点”。

在谈“人物”时,引入英国小说家福斯特的“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概念。

在谈“虚构”时,区分“事实”与“真实”,明确指出“呈现事实不是小说的目的,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

4、深入浅出。

本书的难度按照高中生的中等水平设置。

其中许多话题其实牵涉的理论问题已经比较深入,但尽量采取较为浅显的表达方式来表述,多举例,多提示,少纠缠名词术语,使学生既易于进入,又知堂奥尚深,可以激发进一步的探究兴趣。

桥边的老人获奖教案

桥边的老人获奖教案

桥边的老人获奖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欣赏桥边的老人获奖作品;引发学生对桥边老人获奖的思考和讨论。

1.2 教学内容:展示桥边的老人获奖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作品的特点和魅力;邀请学生分享对作品的感受和思考。

第二章:作品背景介绍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桥边的老人获奖作品的背景和创作动机;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2.2 教学内容:介绍桥边的老人获奖作品的背景和创作动机;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与时代背景的关联;邀请学生分享对作品背景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作品主题探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桥边的老人获奖作品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主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2 教学内容:探讨桥边的老人获奖作品的主题;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主题与现实生活的关联;邀请学生分享对作品主题的思考和感受。

第四章:作品形式与技巧分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桥边的老人获奖作品的形式和技巧;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桥边的老人获奖作品的形式和技巧;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艺术价值;邀请学生分享对作品形式和技巧的观察和感受。

第五章:创意与表达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激发创作灵感,培养创新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表达方式展现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思考;鼓励学生通过绘画、写作、讨论等表达方式展现自己的思考和感受;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和体验。

第六章:作品与文化价值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桥边的老人获奖作品的文化价值;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与文化背景的关系。

6.2 教学内容:探讨桥边的老人获奖作品的文化价值;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与文化背景的关联;邀请学生分享对作品文化价值的理解和感受。

第七章:作品与社会意义7.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桥边的老人获奖作品的社会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与社会现象的联系。

7.2 教学内容:探讨桥边的老人获奖作品的社会意义;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与社会现象的关联;邀请学生分享对作品社会意义的思考和感受。

桥边的老人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桥边的老人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第4页
每逢放学时候,附近那所小学,就有稠 厚人群,糊在铁门前,好似风暴前蚁穴。那 是家长等着接各自孩童回家。
在远离人群地方,有个人,倚着毛白杨, 悄无声息地站着,从不张望校门口。直到有 一个孩子飞快地跑过来,拉着他说,爸,咱 们回家。他把左手交给孩子,右手拄起盲杖, 一同横穿马路。
第5页
重点赏析二
桥 边


海 明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7
年上学期
第2页
背景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佛朗哥叛军展开鏖战。海明威不但 与许多美国著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 班牙人民正义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 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 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 《丧钟为谁而鸣》。
第12页
最终,‘我’作为故事叙述者讲述仅仅是 ‘我’所见所闻,对其它人物感受只能推测, 这对读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心理,玩味故 事内涵。比如,在小说末尾,当‘我’再次催 促老人离开,而老人却无力起身时动作描写和 语言描写:老人‘摇摆了几步,向后一仰,终 于又在路旁尘土中坐了下去’,那时我在照看 动物,他木然地说,可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 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这一切都是客观地展现出 来,关于老人在战争中命运和老人对现实情感 等,都需要读者借小说信息推导出来。
第一人称 (显示)
①身临其境,亲切自然 ②缩小读者与作品距离 ③表示流畅,口语化
第9页
她也是一个漂亮感人姑娘,好象因为命运 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家里。她没有陪嫁资产, 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体面人认识她,了 解她,爱她,娶她;最终只好跟教育部一个小 书记结了婚。
她不能够考究打扮,只好穿着朴朴素素, 不过她以为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身分似。 因为在妇女,漂亮、丰韵、娇媚,就是她们出 身;天生聪明,优美资质,温柔性情,就是她 们唯一资格。

高二语文精品教案:《桥边的老人》(人教选修之《外国小说欣赏》)

高二语文精品教案:《桥边的老人》(人教选修之《外国小说欣赏》)

《桥边的老人》原创教学实录和感受教学过程师:请你用一个词来描述一下这座桥,就一个词。

生:这是一座希望之桥。

因为桥的这一头是危险,那一头连接着生命。

生:我用“和平”。

因为桥的这一头战火纷飞,而那一头是和平。

(教师纠正:是“短暂的安宁”。

)生:我用“留恋”。

老人一生都在桥的这头照看着动物,他舍不得过桥,对桥的这一头充满的留恋。

(教师订正:“留恋”这个词和桥有没有关系?)师(总结):桥的这一边,战火纷飞,老人留下来就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而只要过了桥,至少可以获得短暂的安宁。

可以说,一座桥,分隔了生和死,是一座“生死桥”,是一座“奈何桥”。

可是老人他却没有过桥。

桥对老人究竟意味着什么呢?生:过了桥就可以得生。

师:过桥就可以得生,一位76岁的老人连这个简单的事实都不明白吗?可为什么在“我”从前线走了一个来回回来以后,老人还坐在原位呢?连“我”这个滞留在最后的人也走了,他还是久久地坐了下来,老人到底想干什么呢?PPT: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可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来。

生:老人想要保护那些动物,让小动物们脱离危险。

师:他就那么坐着,就能保护、照顾小动物吗?生:老人是对未来感到迷茫,所以他在犹豫。

师:他迷茫……他坐着想干什么呢?生:他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所以才坐着。

生:老人他自己全部的人生意义就是照顾小动物,现在他要离开了,所以他在徘徊。

师:既然如此,老人当初就不用离开家,那不是挺好的吗?生:所以老人才会要挣扎啊!生:桥的这一边是老人的家园,他不想离开的,可是是上尉叫他走的。

老人在桥边守望。

生:文章很多处写到了老人养的动物。

桥的这便有那么多他养的动物,可以说是代表了他的家乡。

当“我”问他从那儿来,老人是笑着说“圣卡洛斯”的;而当我告诉老人卡车是开去巴塞罗那的,老人说“那边我没有熟人”。

因此老人坐在这里,他是舍不得他的家乡。

桥的那一边虽然可以活命,却不是老人要去的地方。

《桥边的老人》公开课优质课课件一等奖外国小说欣赏选修课ppt课件

《桥边的老人》公开课优质课课件一等奖外国小说欣赏选修课ppt课件
纪实…… (6)表现手法:诗体、书信体、章回体、意识流
15
• 人物描写手法: 按内容:语言 动作 肖像神态 心理 细节 环境 (景物) 按技巧:工笔 白描 侧面 正面
• 环境:自然与人文(社会) • 情节模式:
完整模式: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尾声 一般模式: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16
海明威(l899~1961),美 国小说家。1954年因中篇小说 《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整体感知
• 首段进行__场__面___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__环__境_。 • 主体部分由__对__话____构成情节。 • 最后一段交待_结__局___,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
又有一定的反讽意第一段,感受大战即将来临时的场 面,大战之前是什么场面?用一个简单的 词语概括。
的形象,把握课文的主旨。
13
关于小说
14
• 四大文学体裁:小说、散文、诗歌、剧本
• 概念: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和 环境的描写来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题的 叙事性文学体裁。
• 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 分类: (1)按篇幅:长、中、短、微 (2)按创作原则: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3)按时代:古代小说、现代小说、当代小说 (4)按国家:中国小说、外国小说 (5)按题材:言情 武侠 科幻 魔幻 侦探 历史
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 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 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1。9
积累字词
蹒跚 轮辐 撇下 嘎嘎 脚踝 踯躅 踟蹰 踌躇
pán shān
lún fú piē xià gā gā huái zhízhú ~~街头 chíchú ~~不前

《桥边的老人》优质课PPT

《桥边的老人》优质课PPT

他坚韧,不吝惜人生;他 坚韧,不吝惜自己。……值得 我们庆幸的是,他给了自己足 够的时间显示了他的伟大。他 的风格主宰了我们讲述长长短 短的故事的方法。他将是我永 远怀念的朋友。他的去世让举 国上下沉浸在哀痛之中。—— 弗罗斯特
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 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肯尼迪
零度写作海明威在其作品中很少直接表露自己对人物和事件的态度甚至对人物的行为动机和心理状态也很少进行解释和说明而只是客观地照相式地描绘出人物在某种感情支配下本能的乃至下意识的活动造成富有实感的画面使读者从这种直接经验中去体味隐藏着的思想感情
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
作家作品:
“硬汉子”
欧内斯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 美国作家和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 家之一,出生于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 帕克,是美国“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 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于奥克帕克的瓦 隆湖边,像他父亲那样,从小,他就爱好打猎、 钓鱼、在森林和湖泊中露营等。高中毕业之后, 拒绝入读大学的海明威,到了在美国举足轻重的 《堪城星报》(Kansas City Star)当记者,正 式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在《堪城星报》工作了6 个月的过程中,海明威受到了良好的训练。
二战结束后,他获 得一枚铜质奖章。1948 年,海明威与战时通讯 记者玛丽·维尔许·海 明威(Mary Welsh Hemingway)开始了他的 第四次婚姻,不久重返 古巴。1953年,他以 1952年完成的《老人与 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 ; 1954年,《老人与海》 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 文学奖。1961年7月2日, 因不堪病痛折磨,海明 威在他爱达荷州凯彻姆 的家中用猎枪结束了自 己的生命,享年62岁。

桥边的老人优秀教案一等奖二

桥边的老人优秀教案一等奖二

桥边的老人优秀教案一等奖二《桥边的老人优秀教案一等奖二》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桥边的老人优秀教案一等奖二教学目标:1、叙述的角度对于故事内容和题旨呈现的的作用。

2、叙述的减法(简洁)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

设计理念:由叙述的角度来切入对小说的阅读理解,引导同学深入思考叙述的简洁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及对主旨呈现的不同作用。

教学重点:叙述的减法(简洁)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

课前准备:1、请学生了解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及创作。

2、自读文章,体验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的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一篇短篇小说。

说起海明威,我想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这句话:“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

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这出自什么作品?明确:老人与海海明威曾经在他的作品《老人与海》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强悍的老人形象——“硬汉子”圣地亚哥。

这个古巴老渔民在海上苦斗了84天,终于制服了一只比他的船还要大几倍的马林鱼。

然而,成群的鲨鱼却轮番袭击,吞食老人的捕获物。

老人决不屈服,用鱼叉、船桨等排名抗击了三天三夜。

最后,马林鱼还是只剩下一付骨架。

老人虽然未能战胜厄运,但他确实一位精神上的强者。

他留下了一句响当当的名言“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2、海明威也正是凭借《老人与海》获得了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大家知道海明威在创作上有何特点?明确: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

”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

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

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欣赏他用简洁明快的语言为我们叙述的故事及人物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桥边的老人》
教学目标:
1.了解叙述视角,体会它与“冰山理论”的关联。

2.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冰山理论”在作品中的体现。

3.培养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朗读中体验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悟小形象大主题。

教学难点:言简意丰与“冰山理论”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一.导入
通过一组战争图片的对比,去感受战争的残酷。

向牺牲的将士们致敬,同时铭记在战争中无辜受害的百姓。

引出桥边的老人,指出作者以小形象反映大主题的学习要点。

活动2【导入】简介作者
二.简介作者
谈谈你所认识的海明威。

引出“老人与海”的名句。

活动3【活动】朗读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正音。

踯躅踟蹰踌躇
活动4【讲授】初识文本
四.初识文本,了解“视角”。

1.“我”是什么人?
明确:“我的任务是……到了什么地点”“那天是复活节……埃布罗挺进”可推测“我”也许是战地记者,也许是与法西斯对立的阵营中的战士
2、这篇短小的小说就是由“我”来讲述的。

请大家思考:用“我”第一人称来讲述这个故事,有什么好处?而“我”讲述的是一个陌生人的故事,用第一人称有不好的地方吗?
可能出现的答案:
(1)由“我”来讲述故事,给读者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

(2)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这个老人的身份、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点拨]叙述者只能局限于自己的所见所闻,这种讲述故事的视角便是有限视角。

但作者海明威正是用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的,他隐藏了一些内容,使得叙述简洁。

活动5【讲授】再读文本
五.再读文本,了解“冰山理论”在作品中的体现。

1.什么是冰山理论。

这种有限视角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他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所有被省略的东西,读者都会通过想象加以联接与弥补。

2.合作探究隐藏在人物形象下的冰山。

分组分角度讨论,步骤:质疑、析疑、交流。

角度一:从桥边的场面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出场。

角度二:从人物的对话中感受老人的生存状态。

角度三:从小说的结尾去推断人物的命运。

3.师小结:在战火纷飞的大背景下,一位普通的老者出现了,他微小,微小到只想养几只动物,他低贱,低贱到晚年想有几只动物陪伴的愿望都被击碎了。

从中我们看到了老人对生命的珍视,明里赞颂了拥有朴素人性的老人,暗里却隐藏了对发动战争者的控诉。

活动6【活动】小结
六、课堂总结
许多优秀的作品其实就是一幅画,一切被省略的东西都是可以连接和弥补的。

“冰山理论”让读者既可以从“我”的角度体验故事,也可以发挥想象,推测每一个人物的心理,极大地丰富了故事的内容。

这是现代小说对读者提出的要求。

活动7【练习】小练笔
七、小练笔
以“那个春天,木棉花一朵朵地砸下来,我倚在窗边,又看到那位扎着马尾辫的女孩,神情专注”为开头写一段文字,叙述力求简洁且有丰富的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