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和译文

初中语文《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和译文

初中语文《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和译文
孟子见梁惠王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原文: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
原文: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译文: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在拥有万辆兵
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

原文: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名师讲题】《孟子见梁惠王二则》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名师讲题】《孟子见梁惠王二则》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15-18各题材料一: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挺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俄,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材料二: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B.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C.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D.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始作俑者,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七节》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七节》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七节》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七节周·孟子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孟子》全解全译:梁惠王上(缘木求鱼)

《孟子》全解全译:梁惠王上(缘木求鱼)

《孟子》全解全译梁惠王上缘木求鱼【原文】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⑴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⑵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

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欲辟⑶土地,朝⑷秦楚,莅⑸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⑹,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⑺有甚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曰:“邹⑻人与楚⑼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

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盍⑽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⑾,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⑿于王。

其若是,孰能御之?”【注释】⑴采色:即彩色。

⑵便(pian)嬖(bi):君王左右被宠爱的人。

⑶辟:开辟。

⑷朝:使动用法,使......来朝。

⑸莅(li):临。

⑹若:人称代词,你。

⑺殆:副词,表示不肯定,有“大概”、“几乎”、“可能”等多种含义。

⑻皱:国名,就是当时的邾国,国土很少,首都在今山东皱县东南的邾城。

⑼楚:即楚国,春秋和战国时期都是大国。

⑽盍:“何不”的合音字,为什么不。

⑾涂:同“途”。

⑿愬(su):通“诉”,控告。

【译文】孟子说:“大王的最大愿望是什么呢?可以讲给我听听吗?”齐宣王笑了笑,却不说话。

孟子便说:“是为了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吗?是为了轻暖的衣服不够穿吗?还是为了艳丽的色彩不够看呢?是为了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还是为了身边伺候的人不够使唤呢?这些,您手下的大臣都能够尽量给您提供,难道您还真是为了这些吗?”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您的最大愿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扩张国土,使秦、楚这些大国都来朝贡您,自己君临中国,安抚四方落后的民族。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翻译及赏析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翻译及赏析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翻译及赏析寡人之于国也先秦:孟子弟子录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

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

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

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

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

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

《孟⼦·梁惠王下》原⽂翻译《孟⼦·梁惠王下》原⽂翻译 孟⼦见齐宣王⽈:“所谓故国者,⾮谓有乔⽊之谓也,有世⾂之谓也。

王⽆亲⾂矣。

昔者所进,今⽇不知其亡也。

”王⽈:“吾何以识其不才⽽舍之?”⽈:“国君任贤,如不得⼈,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贤,未可也;诸⼤夫皆⽈贤,未可也;国⼈皆⽈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之。

左右皆⽈不可,勿听;诸⼤夫皆⽈不可,勿听;国⼈皆⽈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可杀,勿听;诸⼤夫皆⽈可杀,勿听;国⼈皆⽈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国⼈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母。

” 齐宣王问⽈:“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对⽈:“于传有之。

” ⽈:“⾂弑其君可乎?”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谓之⼀夫。

闻诛⼀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 齐⼈伐燕,胜之。

宣王问⽈:“或谓寡⼈勿取,或谓寡⼈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举之。

⼈⼒不⾄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对⽈:“取之⽽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有⾏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有⾏之者,⽂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也。

” 齐⼈将取燕,诸侯谋救之。

宣王⽈:“诸侯多谋伐寡⼈者,何以待之?”孟⼦对⽈:“⾂闻以七⼗⾥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畏⼈者也。

书⽈:‘汤⼀征,⾃葛①始。

’天下信之,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

⽈:‘奚为后我?’民望之若⼤旱之望云霓也。

使市者不⽌,耕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若时⾬降,民⼤悦。

书⽈:‘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征之,民以为将拯⼰于⽔⽕之中也,箪⾷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兄,系累其⼦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倍地⽽不⾏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后去之,则犹可及⽌也。

” (节选⾃《孟⼦·梁惠王下》有删改) 词语注释: 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

《梁惠王章句上-第二节》(孟子)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梁惠王章句上-第二节》(孟子)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二节关于孟子《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第二节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

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曷丧,予及女偕亡。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第二节译文孟子去见梁惠王。

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他望着那些鸿雁和麋鹿,对孟子说:“有贤德的人也享受这种快乐吗?”孟子回答说:“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体会到这种快乐,没有德行的人即使有这一切,也没法享受。

《诗经》说:‘当文王开始规划造灵台,仔细营造巧安排。

天下百姓都来干,没有几天就建成了。

建台本来不着急,但老百姓却如子女为父母做事一样自愿,文王游览灵园中,母鹿伏在深草丛。

母鹿肥大毛色润,白鸟洁净羽毛丰。

文王国王游览到灵沼,池里鱼儿蹦得欢。

’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劳力来修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兴,把那个台叫做‘灵台’,把那个池叫做‘灵沼’,以园中有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为乐。

古代的君王与民同乐,所以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

相反,《汤誓》中说:‘太阳啊,你什么时候灭亡呢?我宁肯和你一道去死!’老百姓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即使有高台深池,珍禽异兽,他又如何能独自享受呢?”。

孟子梁惠王下全文及解释

孟子梁惠王下全文及解释

孟子梁惠王下全文及解释梁惠王,是《论语》中的一篇文章,把孟子的一些思想宣扬出来,并且给其他统治者提出一些有益的政治建议,这篇文章充分表达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其中有不少有价值的观点。

《论语》的“梁惠王下”的全文如下:子曰:“梁惠王之下,必有贤臣。

”孟子说,梁惠王统治下去,必然会有贤臣出现。

孟子对梁惠王有着高度的敬仰,他认为梁惠王是一位有能力可以引导贤臣的好国君,有此贤臣可以协助其做一些有利于国家发展的事情。

子曰:“夫佞也,贤臣唯其亡者也。

故曰:‘有贤臣,梁惠王之治也。

’”孟子说夫佞,是指广受宠信的贤臣,只有在他们失败之后,才会有真正的贤臣出现。

所以梁惠王的政治,是有贤臣可以实际帮助其运作的。

子曰:“相因而立,可以明其德;道必乾,可以昭其智;无以为而不贵其贤;可以涤其邪;无以为而不戒其非。

”孟子说,人彼此因缘而结合,可以显示出他们的德行;遵循正义,可以显示出智慧;没有任何可以掩盖善良的事情,可以消除邪恶;没有任何可以偏袒不义的事情,可以戒备不良。

子曰:“大国者,其责任之大也,大国必尽其责任,小国必择其任务。

”孟子说,大国应当尽其责任,小国则可以自行选择它们自己要承担的责任。

孟子主张大国应该有远见,不应该从细小之事,而是要发展成为一个崇尚正义、自由自在的社会。

子曰:“行邪之正,恶邪之正,安可以谋求而得之?安可以坐而得之?”孟子说,行邪之正,恶邪之正,能够如何期望能够得到?可以做些什么来得到它们?在孟子看来,只有崇尚正义,自由自在,努力奋斗,才能够获得这些正义和恶邪之分,而不是坐着等待获得。

子曰:“梁惠王之治,是以明公正也,动百姓之情,安可以不假其令?”孟子说,梁惠王的治理是以公正为本的,可以引导百姓的意愿,因此是不可能不令人称颂的。

孟子认为,统治者要想获得后代的支持,就一定要遵循正义,并且以公正的态度对待百姓,赢得百姓的尊重和支持。

子曰:“百姓之利,必使宗室有利。

”孟子说,百姓的利益,一定会带来宗室的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思想领域曾经历过一个辉煌的时代,真正的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以后任何一个时代,我们在思想领域的变革都没有当时那么巨大,形式都没有当时那么多样,内容都没有那么自由。

这个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

大家能举出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派别吗?其中的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乃至政治的影响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们分别被称为“圣人”和“亚圣”。

孔子大家都非常熟悉,而对他的再传弟子孟子就可能不太了解了。

有谁能说说孟子的有关情况。

二、关于孟子:
1.孟子其人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2.《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3. 孟子思想
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思考:为什么孟子的思想会被后世接受呢?]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

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

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

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
4.《孟子》的时代意义
当时的社会背景: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时代意义: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

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

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

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

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

5.“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
富国强兵。

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

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 历史到底在什么时候青睐于“王道”,至今都不得而知。

孟子是继承了孔子的儒学思想发展而成为一整套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的。

《史记》也曾记载“孔子明王道,于七十余君,莫能用”的事实。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1. 教师和学生分别读问话和答话,其他学生默读
2. 分男女两组分别读问话和答话。

思考:
1. 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孟子说服对方实行仁政,实现王道)
2. 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保民而王)
依据第一部分内容,可分三层,教师做点拨分析:
第一层:开头至“则王乎”。

齐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霸道”开端,而孟子巧妙地将话题转向谈论“王道”。

孟子引入话题的方法:
(1)避而不答:孟子托辞“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避开齐宣王的问题而不回答。

(2)转移话题:孟子又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想谈的“王道”上去,婉转地说:“无以,则王乎?”使宣王难以拒绝。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远疱厨也”。

孟子就宣王“以羊易牛”一事肯定宣王有不忍之心,有“保民而王” 的思想基础。

以其自身行为证明施行王道甚么高不可攀的难事,建立宣王施行王道的信心。

孟子以“百姓皆以为爱也”一句使齐宣王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紧接着又替他开脱,以“臣固知王之不忍”与之作对比,表明自己很了解宣王,博得了宣王的信任。

孟子再进一步为宣王辩解:首先指出以羊易牛一事中,羊和牛其实没有区别,同样是“无罪而就死地”,指出宣王思想行为上的矛盾,又一次使他陷入自己也不能解释的困境中,一直逼得齐王说出“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的话来。

然后再进一步为他辩解,先分析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原因﹕1.眼见那牛惊慌颤抖的样子,不忍杀它。

2.没有见到羊受惊的样子,故以羊换牛。

指出这足以说明他有仁慈怜悯之心。

最后点明“以羊易牛”一事与行仁政的共通点﹕皆有怜悯仁爱之心;皆有不忍见其它生命受苦及被杀害之心。

而这正是“保民而王”的基础。

解决了齐王缺乏信心的问题。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

: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齐桓王已经承认了自己有不忍之心,相信自己可以行仁政。

孟子于是就势举出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等例子说明齐桓王只恩及禽兽,却功不至于百姓,这是不肯行王道,而并非“不能”做到。

他劝说齐宣王应把“不忍”之心,扩展至恩及百姓,统一天下的事业上去。

接着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推恩。

推恩的方法﹕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2.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举斯心加诸彼,把恩惠推广开去。

推恩的效果﹕推恩可以“莫之能御”,天下无敌。

推恩可以使天下运于掌上。

推恩足以保四海。

推恩可以如古之人,能超越常人。

不推恩则无以保妻子。

三、布置学生朗读第二部分
学生熟读课文、自行翻译。

依据第一部分的方式总结规律。

教师点拨,检查重点词句翻译。

四、提出问题,共同讨论。

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乐意地表示要去实行,孟子面对的又一问题是什么(揣测齐宣王此时的心理)?面对这一情况,孟子又是怎样使齐宣王最终说出“我虽不敏,请尝试之”的?
教师点拨:孟子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一激,使齐宣王说出心中想法,再解释齐宣王“大欲”之意,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逼出齐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 然后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
国是多么愚蠢,再以邹楚之战类比以一齐而战诸侯,指出齐胜绝无可能。

生动的比喻,到位的类比分析,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

使他看到欲王天下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发政施仁”。

这一部分主要从反面论述了不施仁政的严重危害。

最终让齐宣王认识到:必须行王道。

附板书设计:一、可以行王道,三层:1、引入话题。

2、揭示基础。

3、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二、必须行王道,反面论证。

文章来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