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胶的起源和传说
关于阿胶的历史传说故事

关于阿胶的历史传说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世间流传一种非常可怕的顽疾,得病之人会因此而虚劳羸瘦、气喘心慌、四肢酸疼且不能久立,所有名医使用各种药物都不能将其医治,患病之人也只能在痛苦中吐血不止而离开人世。
老百姓们人人自危,非常恐慌,可自己或家人得了此病,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在伤心痛苦中度日。
在当时,东阿县有个貌美善良、蕙质兰心的姑娘名叫阿娇。
阿娇的母亲也得了这种怪病,看着母亲和乡亲们如此痛苦,阿娇心里很是着急。
她听说在城外东边有个药王山,山上一年四季百药盈芳,灵芝草木茵茵。
药王上山有位“神仙”他能有好多办法治愈此病。
第二日阿娇便收拾好行囊,辞别父老,一个人上路了。
对于没有出过远门的阿娇来说,能否找到这位“神仙”寻得良药?此行前途未卜……一路上阿娇翻山越岭,风餐露宿,经历千辛万苦来到了药王山。
身上带的口粮早已吃光,可是寻了几日别说神仙了,连个人影都没有。
失落的阿娇准备就这样采些草药下山时,忽然发现了一头小黑驴卧在山石上痛苦的哀叫。
善良的阿娇连忙跑上前去,小黑驴腿上有好多处创伤,伤口都在淌着血。
阿娇见此情景,赶忙用采来草药为小黑驴止血,扯了一块衣布为它包扎好。
再用采来灵芝草喂给它吃,又跑到山下担来琉璃河的水让小黑驴来饮。
在阿娇的照顾下没过多久小黑驴就痊愈了,只见它浑身上下的毛儿黑如莹漆,在阳光下犹如一匹锦缎。
阿娇心念着患病的母亲,准备与小黑驴辞别,抚摸着它那光滑的毛发,将上山寻“神仙”救村民的心事说给了小黑驴听。
刚刚晴朗的天空,顿时天气突变,雷鸣交夹,狂风大作。
这时小黑驴猛然跳起来,迎着暴风雨直冲上了山头,对天长啸一声,将驴皮脱掉,变成一条黑龙飞到了天上,对阿娇说:“你是个善良的姑娘,快拿着驴皮用阿井里水熬制去救你的母亲和乡亲们吧!” 说完便腾空而去。
阿娇对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她千辛万苦来寻找的“神仙”就是自己搭救的这条黑龙啊!阿娇将驴皮包裹好,带回了村里面。
村民们一起将驴皮晒干,褪净毛儿,按神龙说的打来阿井的水进行熬制。
关于阿胶的民间传说

关于阿胶的民间传说阿胶被称为补血圣品,性甘味平,归肺、肝、肾经,具有补血,止血,滋阴润燥的功效。
关于它的补血止血功效,有很多传说。
传说一——阿胶补血[1]在东阿一带,有一个有趣的神话故事。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民间流传着一种怪病,病人面黄肌瘦,卧床不起,直到气喘咳嗽、咯血而死。
一时间万户萧疏,村镇冷落。
当时山东东阿县有位美丽聪明的姑娘名叫阿娇,她的父母也不幸身患此病,双双去世。
阿娇不忍见众乡亲被病痛折磨,只身赴东岳泰山寻求治病药草。
一日,路过一位鹤发童颜长老。
长老告诉阿娇,病可治,药难得:要用一头小黑驴的皮,而这黑驴是老种蛟龙驹,凶猛异常。
但是阿娇想着众乡亲的病情,急忙拉着长老说:只要能救人苦难,豁出性命也心甘!长老听了,微笑点头,阿娇立刻拜师学艺。
经过七七四十九天,阿娇把七十二路剑法练精通,就拜别恩师,到深山区寻找小黑驴。
经过一番苦斗,阿娇支付了小黑驴,即按长老的吩咐,熬制驴皮。
阿娇在锅内添了八八六十四担泉水,烧了九九八十一担叠柴,熬了七七四十九个昼夜,亮晶晶,香喷喷的药胶终于出锅了。
病人服一个好一个,想找恩人致谢时,长老和阿娇都不见了。
人们说,长老是药王菩萨下凡,把阿娇带上仙山当药童了。
为了纪念阿娇姑娘,后来就把药胶叫做“阿胶”。
传说二——阿胶止血[2]相传,过去山东阿邑一带流行一种怪病,传染性极强,人和牲畜只要得了这种病,全身都会出血而死,大夫们对这种病束手无策,因而百姓死伤无数。
老百姓生怕传染上这种病每天都提心吊胆,寝食难安。
阿邑城里有位名叫阿姣的姑娘,不忍见乡亲们受此病的迫害,决心外出寻医问药,为百姓把病治好,使他们可以过上像以前一样的生活。
于是阿姣踏上了寻医问药之路,她不畏辛劳,跋山涉水,寻访了诸多的名医,结果还是一无所获,但阿姣并没有灰心仍然继续寻访名医。
一天,阿姣走到了泰山,在山上她遇到了一位老翁,阿姣便把自己为百姓寻医治病的事告诉了老药翁,老药翁很是感动,便告诉她此病必须用吃狮儿山上的草、喝狼溪河的水长大的毛驴的驴皮,经过煎汤熬汁服用后方能治好,得到老药翁的指点,阿姣十分感激,她开始四处寻找老药翁所说的这种毛驴,几乎问遍了狮儿山、狼溪河附近所有的人。
关于阿胶的典故

关于阿胶的典故㈠西汉《淮南子》中有“阿胶一寸,不能止黄河之浊”一语,可见秦汉时期阿胶已名闻天下。
《本草纲目》明朝医药家李时珍中说:“阿胶,本经上品,南北朝名医陶弘景《名医别录》曰:‘出东阿,故名阿胶’”。
驴皮熬制药用胶,各地叫法不一。
江浙沪叫驴皮胶,湖南一带叫驴胶,唯有山东的自古至今一直称作阿胶。
中国药典等权威医药典章将驴皮胶统称为阿胶,但是“东阿之乡盛产的阿胶”仍被公认为正宗阿胶。
㈡阿胶的传说阿胶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三宝”,因产老东阿县而得名。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将其列列为“上品”《本草纲目》称之为“圣药”,为中华民族医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阿胶既能治病,又能强身,以医疗妇女症候尤佳。
内服入肺、肝、肾三经,对阴虚、阳虚、贫血疗效甚高,且强筋壮骨并兼有美容、养颜之功效。
阿胶内含有18种氨基酸和铁、铜、钙、锰等20 余种微量元素,被视为高级滋补营养品,名扬中外。
说起阿胶,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社会流行一种无法医治的疾病,得了它便吐血而亡。
有个姑娘,名叫阿娇。
他独身去寻求治好这病的药草。
路上,一位老人告诉她:“要治好这病,非饮东阿水的驴皮不可。
”阿娇听了,心中一惊,家乡是有这一头驴,连山上猛虎恶狼都惧它三分。
驴为乌龙所变,神通广大老人见阿娇有些犹豫,转身要走。
阿娇又想起了乡亲们的痛苦,急忙恳求道:“只要能为乡亲们治好病,豁出性命我也甘心。
”老人见她心诚,便赠给她以把宝剑,并教会她剑术。
阿娇返回家乡,来到狮耳山下,那头小黑驴见了她,大口一张就要咬人,阿娇举剑便砍。
相斗间,忽然小黑驴掉头向山下奔去,原来她想使出绝招,将阿娇踢死。
阿娇早有提防,纵身一跃,跨到驴背上。
小黑驴有想打滚把阿压死,没等它停住脚步,阿娇抽出宝剑,对准小黑驴的头猛力刺去。
按照老人的吩咐,阿娇和乡亲们把驴皮剥下来,熬成了一块黄澄澄、亮晶晶、香喷喷的药胶,病人服下这药,病很快就好了。
大伙去感激阿娇,但姑娘却不见了。
关于阿胶的典故十则_阿胶的历史典故有哪些

关于阿胶的典故十则_阿胶的历史典故有哪些阿胶补血液,血能养筋,液能润滑关节。
阿胶有很多营养价值和功效,古代就有不少名人与阿胶的典故。
下面店铺给大家分享阿胶的典故,欢迎阅读。
阿胶的典故一:曹植赋诗赞阿胶曹操之子曹植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梵呗音乐的创始人,他的“七步诗”脍炙人口,他曾经做过“东阿王”,初来东阿,骨瘦如柴。
后来因为常食东阿阿胶滋补,身体受益非浅,于是感念而作《飞龙篇》:“晨游泰山,云雾窈窕。
忽逢二童,颜色鲜好。
乘彼白鹿,手翳芝草。
我知真人,长跪问道。
西登玉堂,金缕复道。
授我仙药,神皇所造。
教我服食,还精补脑。
寿同金石,永世难老。
”曹植诗中所指的仙药,就是东阿县出的阿胶。
阿胶的典故二:杨贵妃与阿胶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中,谁的皮肤最好呢?当然要数唐美人杨贵妃了。
著名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曾这样描述杨贵妃的皮肤:“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凝脂”就是说杨贵妃的皮肤非常细嫩光滑。
什么使杨美人有如此令众多女性羡慕甚是嫉妒的肌肤呢?唐代诗人肖行澡一语道破天机:“暗服阿胶不肯道,却说生来为君容”。
据说当年为了皮肤细嫩光滑,杨贵妃每天都吃一道药膳,也是一个民间验方,叫“阿胶羹”其主要原料是:阿胶250克,黄酒250克,核桃肉150克,黑芝麻150克,冰糖250克。
阿胶是“补血圣药”,另外像这里边的核桃仁,还有黑芝麻都有润肤黑发,延缓衰老的作用,这样几种东西配置在一起制作成的阿胶羹,是一道非常好的美容药膳,它能够养血润肤,美容养颜,延缓衰老。
阿胶的典故三:虢国夫人与阿胶明代的朱克生却笑说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说她一天三盏地吃东阿阿胶是为了取悦唐明皇:虢国夫人娥眉长酥胸如兔裹衣裳东莱阿胶日三盏蓄足冶媚误君王阿胶的典故四:东阿阿胶与法国耶稣教传教士在清朝宫廷为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服务长达四十多年的法国传教士巴多明,对中药曾有多年观察研究。
他向法国科学院写信,详细描述过冬虫夏草、三七、大黄、当归、东阿阿胶等药材,还寄去了样本。
【阿胶的起源及阿胶文化】

阿胶的起源及阿胶文化阿胶(Ejiao,英文名:Colla Corii Asini),为马科动物驴的皮去毛后熬制而成的胶块,原产于山东,已有两千多年的应用历史,与人参、鹿茸一起被誉为“中药三宝”,又称“傅致胶”(《神农本草经》),盆覆胶(陶宏景),驴皮胶(《千金方·食治》)。
典故:傅氏僧仁(阿胶鼻祖)早起前汉,傅氏僧人拾贵门所弃牲皮煮济荒民,一时心急火武,无意煮至乌胶,民食体健。
后辈尊称此胶物曰“傅氏胶”又为“傅致胶”(“致”与“制”互通)。
后世偶有医家煮胶选上等胶品皆印“傅氏僧仁”铭念先祖以示纯品。
这可以告诉我们为何被称之为“傅致胶”,也可以说明阿胶的来历与发明人。
阿胶性味甘、咸、平,质润无毒,入肝、肾、肺三经,为滋阴养血,补肺润燥,强壮益气,化痰定喘,止血安胎不可多得的良药。
阿胶与其他药材相配伍,可治疗多种疾病,功效奇特,素来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历代医书、本草对阿胶都有详细的记载。
经现代科学化验,阿胶中含有明胶蛋白、硫、钙,其蛋白质水解后能产生很多人体所必须的胺基酸,比如:色胺酸(Tryptopan)、离胺酸(Lysine)、组胺酸(Histidine)、精胺酸(Arginine)等等。
现代医学研究还证明,阿胶在止血、促进钙的吸收、抗休克、预防和治疗进行性肌营养障碍等方面均有独特疗效。
阿胶最初产于山东东阿。
东阿阿胶历来名冠天下,直至今日。
“东阿阿胶”几成阿胶的代名词。
如今,阿胶不只在山东出产,除西藏以外,全国各个省市几乎都有药厂生产阿胶。
但其历史、产量及规模都无法与山东阿胶相比。
因此,阿胶文化的中心在山东,本文所讨论的阿胶文化的地理范围也仅限于山东。
第一节胶的应用起源胶是一种种类很多,用途也很广的物质,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以及日常生活中。
阿胶,是一种药用皮胶。
其生产应用由来已久。
我们要探讨阿胶的应用起源,就不得不从胶的应用起源说起。
那么,人们是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阿胶的呢?先秦文献显示,古人很早就已经认识并开始使用胶了。
阿胶历史图文解说

阿胶起源与历史(图文解说)东阿盛产阿胶,上达皇家贵戚,中至名流贵族,下达商贾市民之家,阿胶千百年经久不衰,是历代名医大家的必用之物,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三大宝”,被历代骚人墨客妙称“仙药、灵丹、妙药、圣药”在我国的外交史上,东阿的道地阿胶与瓷器,丝绸、茶叶,一直被定为礼交上品,被世人誉为“中国四大国礼”,并随着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茶马古道,晋商商道,传播四方,留下诸多的传说和故事。
那么,阿胶是谁发明的?阿胶为什么会出自东阿?阿胶有什么样的历史?我们还是跟着走进百年堂探寻历史,揭开阿胶神秘面纱吧……“胶”的发现和使用胶是一个种类很多,用途极广的物质,广泛应用于工业相纸、建筑粘合剂、营养奶粉、以及食品果冻等日常生活的一种必不可缺的东西。
阿胶,是一种药用皮胶,生产应用由来已久。
人们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阿胶呢?探讨阿胶的应用起源,就不得不从“胶”的应用起源说起了。
我国制胶历史悠久。
据研究,约在距今1万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伴随着陶制烹煮器的出现,原始社会人们食物匮乏,人们经常需要吃兽皮,生吃不易咬食,就煮熬食之,在熬煮兽皮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两种现象:其一,是人们发现,久烹兽皮,其汁液会浓缩成一种黏稠物,这种糊状物冷却后会粘住搅拌用的棍子或新石器时代彩陶罐“锅铲、勺子”,并且坚牢难破,于是人们就发现了“胶”这种物质,然后用以制造弓弩等。
据先秦文献《孙子兵法》等记载:胶首先是制造弓弩的重要军事物资,很早就被人们重视。
据考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胶的质量鉴别和制法已有相当经验。
其二是人们在偶然食用胶之后,发现它不但美味,可以果腹,还能让身体变得更强壮,甚至治疗一些疾病,于是胶又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药物。
药胶的起源,限于历史条件,没有准确的记录。
但它就像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那样,被人们口耳相传,代代延续。
我国先秦典籍《周礼·考工记·弓人篇》是最早明文记载“胶”的古代文献,其云:“鹿胶青白,马胶赤白,牛胶火赤,鼠胶黑,鱼胶饵,犀胶黄。
阿胶的起源和传说

阿胶的起源和传说“圣药”阿胶的起源阿胶,又名傅致胶、贡胶、驴皮胶,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三宝,在《神农本草经》中被称为上品,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被称为圣药,药用历史已有2 500多年。
它以主产于山东省东阿县而出名,以质量稳定、疗效显著闻名于世,千百年经久不衰,而且日臻完善。
胶的起源,虽不像植物类药有神农尝百草一类的可资征引,但可以推想,大抵在我国原始氏族公社繁盛的新石器时代,伴随着陶制烹煮器的出现,人们通过食用禽兽肉类,逐渐发现久烹兽皮,其汁液可渐浓缩成一种黏稠物,用以粘合物件,干燥后坚牢难破,于是就发现了“胶”这种物质,并用以制造弓弩等。
兽皮本可食用,胶亦可食用,人们食用胶后,发现可以治疗某些疾病,于是胶又渐成为一种药物。
当然,这种发现并非一蹴而就,最初是偶然发现,其后又经过先民们的不断摸索、实践,最终有了较成功的经验。
据先秦文献《孙子兵法》等记载,胶首先是制造弓弩的重要军事物资,很早就被人们重视。
至此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胶的质量鉴别和制法已有相当经验。
先秦典籍《周礼·考工记·弓人》即对此有所记载。
如对胶的品种指出“鹿胶青白、马胶赤白、牛胶火赤、鼠胶黑、鱼胶饵、犀胶黄”。
对胶的质量鉴别提出“凡相胶,欲朱色而昔,昔也者,深瑕而泽,轸而博廉”。
即鉴别胶,以色红赤、带光泽、有纹理、成团块状又具锋利的棱角者为好。
对胶的熬制,要求做到“鬻胶欲熟,而水火相得"即制胶要熬熟透,锅中用水和锅下用火要适当。
如果再从上述胶的品种由“犀胶”深究下去,由于犀牛皮特别厚韧。
先秦时主要用以制作将士的护甲,以至滥肆捕杀,春秋以后犀牛在中原绝迹。
而这里尚言“犀胶”,表明周代以前中原大地犀牛相当多时,人们曾用犀牛皮制胶,亦足以说明我国制胶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
阿胶自面世以来,一直都被皇家视为宫廷滋补圣品,更是达官显贵、巨富商贾、乡绅名流家中常备的滋补物和上流社交层相互送礼饴赠的首选。
阿胶含有明胶原、骨胶原、多肽、蛋白质及金属钙、钾、镁、锌、铁等27种元素,蛋白质水解能产生18种以上氨基酸,这些都是人体营养重要物质,因此阿胶对于补气血、养阴生津、美容润肤、抗衰老、延年益寿等具有无以伦比的效果。
阿胶名称之由来1

阿胶名称之由来南朝梁代陶弘景《名医别录》曰:“出东阿,故曰阿胶也。
”阿胶是从最初用兽皮煎煮熬制成的胶发展演变而来,“胶”在发明之初主要是用于制造弓弩和粘接器物等而非药用。
阿胶的药用始见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医帛书《五十二病方》。
据考,《五十二病方》成书于战国或更早,说明阿胶的药用在我国至少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
早期的阿胶是以牛皮为主要原料,兼用猪、骡等多种皮制成的。
我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记载:“(阿胶)生东平郡,煮牛皮作之,出东阿”。
清代吴仪洛《本草从新》载有“真胶产于古齐国之阿地。
”清末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辨》曰:“阿胶出山东东阿县,以纯驴皮、阿井水煎之,故名阿胶。
其色光洁,其味甘咸,其气清香,此真阿胶也。
”由此我们知道,阿胶自古以来就是东阿的特产,所以它的名字就叫做“阿胶”。
东阿,春秋称“柯邑”,后改称“阿”,秦置“东阿县”,始有此称。
那为什么称“东阿”呢?这也是有原因的。
因古代的山东境内北有黄河,南有济水蜿蜒东流,河流弯曲的地方久而久之形成高地,故日“阿”。
《说文》:“阿,大陵(大土山)也”。
在赵者日“西阿”,在齐者日“东阿”。
《水经注》载:“应仲瑗曰:有西,故称东。
魏封曹植为王国。
”阿胶是东阿一地所产的道地药材,其名称来自其产地名称,这是符合祖国医药传统的。
中药材的“道地”,又称“地道”。
所谓“道地药材”是指在特定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
中医在选择一种药材入药时,为了保证其疗效经常把药材的出产地与药材名字并称,久而久之形成了许多惯称,比如云木香即是指云南所产的木香,浙贝母即是浙江所产的贝母,广藿香即是广东所产藿香,又如党参、秦皮等等,皆是如此。
阿胶也是其这样,而且由于阿胶产地的独特性,在漫长历史中,优质的阿胶总是与东阿一地紧紧相随,“阿胶”逐渐也就成了这一药材的专有名称了。
这一历史现象恰好说明了阿胶的药效与其产地的紧密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因阿胶滋腻,有碍脾胃消化功能,因此有胃部胀满、消化不良、饮食不香,属中医学脾胃虚弱者应慎用阿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胶的起源和传说“圣药”阿胶的起源阿胶,又名傅致胶、贡胶、驴皮胶,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三宝,在《神农本草经》中被称为上品,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被称为圣药,药用历史已有2 500多年。
它以主产于山东省东阿县而出名,以质量稳定、疗效显著闻名于世,千百年经久不衰,而且日臻完善。
胶的起源,虽不像植物类药有神农尝百草一类的可资征引,但可以推想,大抵在我国原始氏族公社繁盛的新石器时代,伴随着陶制烹煮器的出现,人们通过食用禽兽肉类,逐渐发现久烹兽皮,其汁液可渐浓缩成一种黏稠物,用以粘合物件,干燥后坚牢难破,于是就发现了“胶”这种物质,并用以制造弓弩等。
兽皮本可食用,胶亦可食用,人们食用胶后,发现可以治疗某些疾病,于是胶又渐成为一种药物。
当然,这种发现并非一蹴而就,最初是偶然发现,其后又经过先民们的不断摸索、实践,最终有了较成功的经验。
据先秦文献《孙子兵法》等记载,胶首先是制造弓弩的重要军事物资,很早就被人们重视。
至此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胶的质量鉴别和制法已有相当经验。
先秦典籍《周礼·考工记·弓人》即对此有所记载。
如对胶的品种指出“鹿胶青白、马胶赤白、牛胶火赤、鼠胶黑、鱼胶饵、犀胶黄”。
对胶的质量鉴别提出“凡相胶,欲朱色而昔,昔也者,深瑕而泽,轸而博廉”。
即鉴别胶,以色红赤、带光泽、有纹理、成团块状又具锋利的棱角者为好。
对胶的熬制,要求做到“鬻胶欲熟,而水火相得"即制胶要熬熟透,锅中用水和锅下用火要适当。
如果再从上述胶的品种由“犀胶”深究下去,由于犀牛皮特别厚韧。
先秦时主要用以制作将士的护甲,以至滥肆捕杀,春秋以后犀牛在中原绝迹。
而这里尚言“犀胶”,表明周代以前中原大地犀牛相当多时,人们曾用犀牛皮制胶,亦足以说明我国制胶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
阿胶自面世以来,一直都被皇家视为宫廷滋补圣品,更是达官显贵、巨富商贾、乡绅名流家中常备的滋补物和上流社交层相互送礼饴赠的首选。
阿胶含有明胶原、骨胶原、多肽、蛋白质及金属钙、钾、镁、锌、铁等27种元素,蛋白质水解能产生18种以上氨基酸,这些都是人体营养重要物质,因此阿胶对于补气血、养阴生津、美容润肤、抗衰老、延年益寿等具有无以伦比的效果。
自古以来,东阿的阿胶和瓷器,丝绸、茶叶,被定为外交国礼,随着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茶马古道,晋商商道,传播四方,留下诸多的传说和故事。
被世人誉为“中国四大宝”——瓷器,丝绸、阿胶、和茶叶。
阿胶卓越的滋补功能,神奇美容养颜效果,强大的保胎调经功能,补血止血效果和补虚、滋阴润肺的功效,及其阿胶特殊的水火相济的制作工艺,被历代名医视为有血有肉有情之物,特别是阿胶丰富的氨基酸含量比人参鹿茸还丰富,被誉为“滋补三大国宝”。
中医药工作者通过选取650部代表性中医典籍进行检索统计,其中303部有阿胶的记载应用,典籍上溯神农本草,下至民国医案,经研究统计汇总,相关的阿胶医方共达3200余方次,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中医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著《本草纲目》中称其为“圣药”。
在分类整理过程中,发现约有1000余方次用于妇科类疾病,580余方次用于肺痨咳嗽等呼吸系统,890余方次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有100余方次用于血症并治与广谱止血,有100余方次用于补益通治,其余方剂为外科等杂症。
可见阿胶应用极广。
阿胶,性平、味甘,入肺、肝、肾三经,是一味补血止血的良药,主治血虚萎黄、呕血、便血、尿血、崩漏及阴虚肺燥咳嗽等。
集治疗保健于一体,有病治病,无病防病。
具有补血、止血、滋阴润燥的功能,在治疗血液病及滋补方面表现出独特的治疗效果,被称为“血液的保护神”、“固体代血浆”。
《神农本草经》将阿胶列为“上品”,相传神农氏尝百草,发明中药。
药分上、中、下三品。
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
上品主养生,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轻身益气,不老延年。
曹植初到东阿,骨瘦如柴,受人指导服食阿胶,受益非浅特有感而作《飞龙篇》赞美阿胶“授我仙药,神皇所造。
教我服食,还精补脑。
寿同金石,永世难老”。
才高八斗的“东阿王”曹子建说的“仙药”就是阿胶。
东阿道地阿胶,1500多年来皆作为贡品进贡皇帝,因此又有“贡胶”之称。
为此东阿也有“阿胶之乡”、“贡胶之乡”美称。
与景德镇,茅台镇被誉为“中国三大名镇”。
《医宗金鉴》特别强调“参茸入方,如君临天下,君无儿戏,非病勿服”。
而阿胶“性平味甘,虚寒血亏者宜久服之,本固自无忧吝”的记载。
其性平甘缓,可长期服用。
“药圣”李时珍盛赞阿胶为圣药,李时珍生长于明代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这个时间段内的医学风气是强调“以人补人”,最有名的大补之药是秋石、紫车河等,李时珍对这种风气极为厌恶,所以牵涉到大补之类的药材,也惜字如金,不肯轻易赞美。
在《本草纲目》中一万多个药方,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唯独在“发明”条目里,引用了杨士瀛的评价:“阿胶育神,人参益气”,称阿胶“疗吐血、血淋、尿血、肠学风、下痢。
女人血病、血枯、经水不调、无子、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症。
男女一切风病,骨节疼痛,水气浮肿,虚痨咳嗽喘急,肺痿唾脓血,和血滋阴,除风润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调大肠,圣药也”。
并将阿胶列在人参之前,这么高的评价,极其罕见!。
清代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直接说阿胶是“血肉有情之品,滋补最甚”。
民国医家黄杰熙直接以“妙药”盛赞阿胶:“人之病虽多,不外水火气血之病,真阿胶滋补潜流血脉之力甚大,故为妙药”。
众所周知,东阿的地下水属阴,驴皮为阳,阿胶需浴水火而生,故阿胶功效神奇系因为阿胶是阴阳相济之物!最关键的是阿胶还是五行齐占之物,熬制讲究金木水火土五行齐占,要用金锅银铲,桑木材,阿井水,猛火文火相佐, 经过七七四十九道工艺,加上东阿天然的晾胶气候,遂炼成阿胶。
中国中药数万种,阴阳相济,五行齐占之物,天下唯此一物!东阿道地阿胶,1500多年来皆作为贡品进贡皇帝,因此又有“贡胶”之称。
为此东阿也有“阿胶之乡”、“贡胶之乡”美称。
与景德镇,茅台镇被誉为“中国三大名镇”。
阿胶的几个民间传说:阿桥:唐朝时,阿城镇上住着一对年轻的夫妻,男的叫田铭,女的叫阿桥。
两人靠贩驴过日子。
阿铭和阿桥成亲五年后,阿桥有了身孕,不料,阿桥分娩后因气血损耗,身体很虚弱,整日卧病在床,吃了许多补气补血的良药,也不见好转。
阿铭听人说驴肉能补。
心想,让阿桥吃些驴肉,也许她的身体会好起来。
于是,就叫伙计宰了一头小毛驴,把肉放在锅里煮。
谁知煮肉的伙计嘴馋,肉煮熟了,便从锅里捞出来吃。
其他伙计闻到肉香,也围拢来吃,这个尝尝,那个尝尝,一锅驴肉不大会儿全进了伙计们的肚里。
这下,煮肉的伙计着了慌,拿什么给女主人吃?无奈,只好把剩下的驴皮切碎放进锅里,倒满水,升起大火煮起来。
熬了足有半天功夫才把皮熬化了。
伙计把它从锅里舀出来倒进盆里,却是一盆浓浓的驴皮汤。
汤冷后竟凝固成粘糊糊的胶块。
伙计尝了一块,倒也可口,于是把这驴皮胶送给阿桥吃。
阿桥平时喜吃素食,不曾吃过驴肉,尝了一口,直觉得喷香可口,竟然不几餐便把一瓦盆儿驴皮胶全吃光了。
几日后奇迹就出现了,她食欲大增,气血充沛,脸色红润,有了精神。
事隔年余,那位伙计的妻子也分娩了。
由于家里贫穷,于怀胎期间营养不足,生产时几次昏倒,分娩后气血大衰,身体十分虚弱。
伙计找来了郎中开了许多补药,吃了也不管用。
伙计忽然想起阿桥吃驴皮胶那回事儿来。
于是,便将头年煮驴肉熬驴皮的事儿向阿铭阿桥夫妻细说了一遍,并向他们夫妻借头毛驴。
阿桥见伙计为妻子重病着急的样子,便给了他一头试试,伙计牵了匹毛驴回家宰了,把驴皮熬成胶块给妻子吃。
果然不几日,妻子便气血回升,肤肌红润,大有起色了。
自此后,驴皮胶大补,是产妇良药,便在百姓们中间传扬开了。
阿铭阿桥开始雇伙计收购驴皮熬胶出卖,生意十分兴隆。
有些庄户,见熬驴皮胶有利可图,也相续熬胶出售。
可只有阿城当地熬出的胶才有疗效,其他地区制作的没有滋补功能,引起纠纷。
官司打到县里,县太爷带着郎中先生来到阿城调查,经过实地探测,发现阿城镇水井与其他地方水井不同,比一般水井深,水味香甜,水的重量也沉重许多。
县太爷十分惊喜,才知道驴胶补气补血,除驴皮之外,还赖此得天独厚的井水。
于是下令:只准阿城镇百姓熬胶,其他各地一律取缔。
县令还将驴皮胶进贡唐王李世民。
李世民赏给年迈体弱大臣,吃后都夸此胶是上等补品。
李世民大喜,差大将尉迟恭巡视阿城镇。
尉迟恭来到阿城,赏给阿铭阿桥金锅银铲,召集匠人将阿城井修葺一新,并在井上盖了一座石亭,亭里竖立了石碑。
至今,碑文“唐朝钦差大臣尉迟恭至此重修阿井”的字样,仍依稀可见。
传说故事:在东阿一首流传了近千年的民谣,一语道破了阿胶绝密天机的民谣唱道:“小黑驴,白肚皮,粉鼻子粉眼粉蹄子,狮耳山上来打滚,狼溪河边去饮水,城里大桥遛一遭,冬至宰杀取了皮,熬胶还得阿井水。
”这首民谣也不知在东阿传唱了多少年,狮耳山、狼溪河、白肚皮的小黑驴,正是这一方灵山秀水、聪慧勤劳的人们熬制出驰名中外、药食兼备的阿胶。
乡间小曲一语道破了阿胶的四大天机:所选驴种必须是黑驴;必须放驴狮耳山,饮水狼溪河;时间必须是冬至日;必须用阿井水。
这是为什么呢?据传两千多年前,东阿县城边的一个小村子里,有个黑大汉,能飞檐走壁,行风聚雨,夜里到村子里抢掠女子,闹得天昏地暗,人人恐慌。
这村边有座庙,庙里住着个傅老和尚,膀大腰粗,武艺高强,暗暗拿定主意,除掉这个黑大汉,为民消灾。
一天夜里,随着一阵狂风,那黑大汉悠然落地,正欲撞门,那和尚大喝一声:“黑贼哪里走!举棒便打。
黑大汉转身打架,从山下打到山上,直杀得天转地颤,那和尚汗如流水,气喘吁吁,体力渐热而不支。
煞时一道闪电划破天空,一声空鸣,将那黑大汉击倒在地,血流四溅。
这时,天已发亮,那和尚定睛一看,原来是头健壮的黑驴,他正饿的肚肠直叫,顾不得许多,取刀剥其皮,割其肉,煮而食之,一气吃光,浑身顿觉有无穷的力量,斑斑白发变成乌丝,满面红光由如童颜,村人无不称奇。
时下,一村妇分娩后流血不止,生命垂危,请郎中诊治无效。
其夫去向傅氏和尚求驴肉以救生,无奈以食光。
那和尚灵机一动,说:“食其肉有奇效,驴皮长在驴肉上,焉能无效,不妨试之。
”随之刮皮添水,举火煮之。
心急火武,水气蒸干,驴皮变成一锅稀粥,冷后成胶,其夫将胶切给村妇吃后,精神日渐好转,又过了七日,痊愈如初。
此后,体弱多病的人,皆向那傅和尚讨要胶吃,个个筋骨健壮。
后来其他的村民们知道以后,也如法熬制吃,人人身强体壮。
人们为纪念和尚的恩德,将其胶称为佛胶,到后世。
人们骂和尚叫“秃驴”,故改称为驴胶。
到明朝后,人们发现驴皮胶确实比牛皮胶好,就都把正宗的驴胶称阿胶了传说故事:唐代《元和郡县治》记载了一个关于唐朝皇帝派大将尉迟恭“官封阿井”的故事。
唐太宗年间,唐太宗在金銮宝典坐朝,突然听说东阿县一个小小的县令公然敢命令:只准许阿城的百姓熬阿胶,其它各地的熬胶庄户一律取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