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续书谱》释读(九)
姜夔《续书谱》原文、译文2

【原文】用笔用笔不欲太肥,肥则形浊;又不欲太瘦,瘦则形枯;不欲多露锋芒,露则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则体不精神;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左高右低,不欲前多后少。
欧阳率更结体太拘,而用笔特备众美,虽小楷而翰墨洒落,追踵钟、王,来者不能及也。
颜、柳结体既异古人,用笔复溺于一偏。
予评二家为书法之一变,数百年间,人争效之,字画刚劲高明,固不为书法之无助,而魏、晋之风规,则扫地矣。
然柳氏大字,偏旁清劲可喜,更为奇妙,近世亦有仿效之者,则浊俗不除,不足观。
故知与其太肥,不若瘦硬也。
【译文】用笔不要太肥,太肥了字形就浑浊;也不要太瘦,太瘦了字形就憔悴;不要多露锋芒,锋芒太露,字就不稳重;不要深藏棱角,不见棱角,字就没有精神;不要上面大,下面小;不要左边高,右边低;不要先占地位多,后占地位少。
欧阳询的书法,结体虽太拘束,但用笔独具众美,就是小楷,笔墨也潇洒利落,上追钟王,后来人是谁也及不上他的。
颜柳结体,既与古人不同,用笔又陷于偏执。
我说这两家书派是书法的变体,几百年来,人们争相效学,固然其笔画的刚劲高明,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不能说毫无帮助,可是魏晋人的风格规模,究已扫地无遗。
至柳氏的大字偏旁,清劲可喜,更为奇妙,近代也有效学的,那就免不了俗和浊,变得毫不可观,所以说字与其写得肥,还不如写得瘦些好。
【解读】这一段主要讨论书法用笔的肥瘦问题。
关于这一问题,古代书家多有讨论。
所谓“古肥而今瘦”,常与“古质而今妍”对举。
诗圣杜甫关于开元之前书法“书贵瘦硬”的判断,常被人误解为所有的书法都应该以瘦硬为上。
杜甫在其论书诗《李潮八分小篆歌》中,写到:苍颉鸟迹既茫昧,字体变化如浮云。
陈仓石鼓又已讹,大小二篆生八分。
秦有李斯汉蔡邕,中间作者寂不闻。
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
姜夔《续书谱》原文、译文4

【原文】用墨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
行草则燥润相杂,润以取妍,燥以取险。
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
笔欲锋长劲而圆,长则含墨,可以运动,劲则有力,圆则妍美。
予尝评世有三物,用不同而理相似:良弓引之则缓来,舍之则急往,世俗谓之揭箭;好刀按之则曲,舍之则劲直如初,世俗谓之回性;笔锋亦欲如此,若一引之后,已曲不复挺,又安能如人意耶!故长而不劲,不如弗长;劲而不圆,不如不劲,纸、笔、墨,皆书法之助也。
【译文】凡写真书,墨要干些,但不可太干;写行、草书墨要半干半湿。
墨湿所以求姿媚,墨干所以求险劲;墨过浓,笔锋就凝滞,墨太干,笔锋就枯燥,这些道理学者也不可不知。
笔要锋长,要劲而圆。
锋长则蓄墨多,利于运转,劲则有力,圆则妍美。
我曾说世上有三样东西,功用不同而道理相近:好的弓拉开时缓缓地过来,一放手就很快的弹了回去,世俗叫作“揭箭”。
好的刀一按就弯曲,一放手又挺直如初,世俗叫作“回性”。
笔锋也要这样。
如弯曲后不能回复挺直,又怎能指挥如意呢?所以笔锋虽长而不劲,不如不长;虽劲而不圆,不如不劲。
要知纸、笔、墨三者都是写字的主要助力啊。
【解读】关于书法工具的选择使用,历来有两种对立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书法学习不用特意选择工具,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该精挑细选。
实际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所谓不择纸笔并不等于使用劣质材料。
清代重臣、著名书家刘墉说得好:“所谓不择纸笔者,不刻意求好。
古人纸笔之精,今人想不到也。
”较早的关于书写工具挑选的故事,发生在曹操与韦诞之间。
据说魏武帝曹操在建成三都宫观时,命令当时的著名书家韦诞题名。
韦诞提出要选择张芝笔、左伯纸以及自己监制的韦诞墨,才能够“逞径丈之势,方寸千言。
”诸如此类的故事在书法史上并不少见。
在本段的论述中,姜夔也注意到了工具的重要性:“纸、笔、墨,皆书法之助也。
姜夔《续书谱》及释文、解读(全)

姜夔《续书谱》及释文、解读(全)姜夔(1155-1221),南宋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字尧章,曾隐居浙江武康,与白石洞天为邻,因号白石道人,又号石帚。
时逢秦桧当国,一生不仕,往来于鄂赣皖苏间,卒于杭州。
他精于音律,工诗词,其诗风格高秀,词尤精深华妙,音节文字,冠绝一时,极为后世所推崇,为南宋杰出词人,甚至比拟为诗中的杜工部。
著作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大乐议》、《琴瑟考》、《绛帖平》、《禊帖偏旁考》、《续书谱》等。
姜夔精通书法艺术,《书史会要》评其书艺为:“迥脱脂粉,一洗尘俗”,因其在书法艺术上有精深的修养,发为文字,则为达识之言。
宋谢采在续书谱序》中有云:“白石生好学,无所不通,书法得魏晋古法,运笔遒劲,波澜老成,尤好临习《定武兰亭序》。
其所作《绛帖平》,考据精博,使览者识其真伪,通其义理,然后究其点滴,对翰墨有所补益。
”后人认为:“宋人论法帖者米芾、黄长睿以下,互有疏密,论者谓姜氏之评在米、黄之上,可见其研习之精湛。
所著《续书谱》一书,尤为学书者所称道。
”《续书谱》一书,已收入《四库全书》艺术类中,《提要》云:“是编乃其论书之语,曰《续书谱》者,唐孙过庭先有《书谱》故也。
”可知姜氏此书,乃进一步阐发《书谱》所述书法理论而有所研讨,议论精到,用志刻苦,素为书家所重。
近人邓散木作《续书谱图解》,认为:“此乃书法学习必读。
”有云:“姜白石的续书谱》,用通俗的散文格调,将《书谱序》的精意,归纳起来,作了具体介绍,再结合自己的实践,对真、行、草书的书写和学习方法、技巧以及用笔、用墨、结体、临摹等的各个方面,都做了科学分析,还举很多例子来作说明,说理浅显,不作高论,所以它不是空洞的理论文章,而是《书谱序》的注脚,又是《书谱序》的发展。
”给予《续书谱》以充分的肯定。
关于该书版本,《四库全书提要》作了扼要说明:“此本为王氏《书苑补益》所裁,凡二十则:一曰总论,二曰真书,三曰用笔,四曰草书,五曰用笔,六曰用墨,七曰行书,八曰临摹,九曰书丹,十曰情性,十一曰血脉,十二曰燥润,十三曰劲媚,十四曰方圆,十五曰向背,十六曰位置,十七曰疏密,十八曰风神,十九曰迅速,二十曰笔锋。
姜夔《续书谱》原文、译文7

【原文】迟速 迟以取妍,速以取劲。
必先能速,然后为迟。
若素不能速而专事迟,则无神气;若专务速,又多失势。
笔势 下笔之初,有搭锋者,有折锋者。
其一字之体,定于初下笔。
凡作字,第一字多是折锋,第二、三字承上笔势,多是搭锋。
若一字之间,右边多是折锋,应其左故也。
又有平起者,如隶画;藏锋者,如篆画。
大要折搭多精神,平藏善含蓄,兼之则妙矣。
【译文】下笔慢,所以求姿媚,下笔快,所以求险劲,但必须先要能快,然后再慢。
如果本来写不快,还要刻意求慢,字就没有精神;如果专求快速,又往往会举止失措。
下笔之初,有用搭锋起笔的,有用折锋起笔的,整个字的体势,决定于初下笔的时候。
大凡第一字,多数用折锋,第二、三字承接第一字笔势,所以多用搭锋。
如在一个字里,右面多用折锋,是为了照应左边的缘故。
(前面所说,是上下的,即字与字之间的折搭呼应关系。
这里所说,是左右的,即一个字里的折搭呼应关系。
例如前面所引的“妙、孤”二字,因其“女”旁、“孑”旁写到末笔“ノ”,笔势已尽,故右边的“少”、“瓜”皆用折锋起笔,余可类推。
)又有平起的,像隶书的横直画;有藏锋的,像篆书的点画。
主要是折锋、搭锋,字多精神,平起藏锋,笔多含蓄,能兼用之方妙。
【解读】迟速就是快慢,书写的速度直接影响到书写的效果,书写时的节奏也是用笔的一个重要方面。
用笔节奏与行笔中速度的快慢密切联系。
与西方书写用纸相比,手工制造的中国书画用纸显得粗糙而不光滑,这样就导致毛笔书写有更大的摩擦力,不像在机制纸上那么快捷。
又因为纸张的吸水性,所以用笔必须保持相当快的节奏。
速度与节奏的不同,就产生了书写中的一系列变因,效果也不断变化。
过快或者过慢的速度容易使节奏变化少,难以产生生动的作品。
一般而言,楷书、篆书、隶书可以用相对接近的速度与节奏来完成。
而优秀书家写篆书、隶书、楷书时,也有行草的意趣。
由速度、节奏变化带来感染力的作品多为行草书。
说到行草书的书写速度,很容易让人想到“匆匆不暇草书”这一千古名句。
续书谱原文及译文

《续书谱原文及译文》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看看《续书谱》的原文和译文。
《续书谱》可是一部很重要的书法理论著作呢。
咱们先来看看原文的一部分:“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
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钟元常,其次王逸少。
今观二家之书,皆潇洒纵横,何拘平正?” 这段话是在说,大家都认为真书要写得平正才好,但这其实是一种比较普通的看法,也是唐朝人的不足之处。
从古至今,真书写得最神妙的,要数钟繇,其次是王羲之。
看看他们俩的书法,那都是潇洒纵横的,哪里拘泥于平正呢?接下来是译文:“楷书以平正为好,这是世俗的言论,也是唐人书法的失误之处。
从古至今楷书的神妙,没有人能超过钟繇,其次是王羲之。
现在看这两个人的书法作品,都是潇洒奔放、纵横自如的,哪里受到平正的拘束呢?”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有个小朋友很喜欢书法,一开始他总是追求把字写得平正,可是怎么都写不好。
后来他看到了《续书谱》里的这段话,明白了书法不只是平正,还有更多的变化和韵味。
于是他开始大胆地发挥,字也越写越好了。
咱们再看一段原文:“草书之体,如人坐卧行立,揖逊忿争,乘舟跃马,歌舞擗踊,一切变态,非苟然者。
” 这是说草书的形态,就像人坐、卧、行、立,作揖、谦逊、愤怒、争斗,乘船、骑马,唱歌、跳舞、捶胸顿足,各种各样的姿态变化,不是随便形成的。
译文就是:“草书的字体形态,如同人坐、卧、行走、站立,作揖、谦逊、愤怒、争斗,乘船、骑马,唱歌、跳舞、捶胸顿足,所有的形态变化,都不是随意形成的。
”比如说,同学们在欣赏草书作品的时候,就可以想想这段话,去感受其中丰富的变化。
同学们想想,如果不了解这些原文和译文,我们能真正理解书法的奥秘吗?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很难找到方向。
而有了《续书谱》的原文和译文,就像有了一盏明灯,能指引我们更好地欣赏和学习书法。
假设我们要写一幅书法作品,了解了《续书谱》,是不是就能写出更有韵味的字呢?好啦,今天关于“续书谱原文及译文”就讲到这里,希望同学们能从中学到知识,对书法有更深的理解和热爱!。
姜夔《续书谱》: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左高右低,不欲前多后少

姜夔《续书谱》: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左高右低,不欲前多后少南宋书法家姜夔在《续书谱》中说:“用笔不欲太肥,肥则形浊;又不欲太瘦,瘦则形枯;不欲多露锋芒,露则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则体不精神;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左高右低,不欲前多后少。
”这段话中包含了书法“结字”的秘密。
当然姜夔是从反方面来说的。
把这段话反过来转为正面的说法,也就是写字应该“上小下大,左低右高,前少后多。
”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汉字的结字呢?我们分别来说一下其中的原因。
第一,上小下大。
写字应该“上小下大”,这样结字会比对称书写才更好看。
很多人们通常以为应该上下平均的东西,其实把它改为下面比上面略大,看起来才会更好看。
比如说人的上下嘴唇看似是对称的,其实下嘴片要比上嘴片厚,这样才符合审美的规则。
把这个规律放到书法里,也就是写字要遵从“上小下大”的原则。
比如说书法里经常讲究的间距均匀,其实在高明的书法家那里间距是不均匀的。
以上下间距为例,它要写成上小下大的形式才更好看。
董其昌就这样说。
明朝书法家董其昌说:“作书所最忌者,位置等匀。
且如一字中,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
王大令之书,从无左右并头者。
右军如凤翥鸾翔,似奇反正。
”这是为什么呢?其原因可以用“重心”理论来解释。
按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由于地球重力是向下的,所以在审美心理上下结构的字要想获得一种平衡感,字的重心就要往上提。
这就是傅以新在《书法结体研究》中说“人眼的视觉中心偏高”。
以“十”字为例,它横线下的竖画就要长于横线上的竖画。
竖画在下的字,为了显得更好看,一般就得秀出“大长腿”。
第二,左低右高。
那么对于左右结构的字来说呢,它的处理上要左低右高。
以人体审美来说,人的左脸比右脸好看,所以照相时,往往向右侧身露出左脸这样才更好看。
这大概是因为人的心脏位于人体中心偏左一点的位置,所以睡觉是为了不压迫左边的心脏,人们多右侧卧而睡。
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这样的话,右脸会受到一定的压迫,造成它没有左脸好看。
古代名家书论品评——姜白石《续书谱》之总论

古代名家书论品评——姜白石《续书谱》之总论姜白石,名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南宋著名词人,精音律,工诗词,擅书法。
书论《续书谱》是其重要的书论著作。
与唐孙过庭《书谱》,可谓是中国书法理论史上的双璧之作,是每一个学书者不可不读的书学宝典。
《续书谱》顾名思义,就是对孙过庭《书谱》作进一步的完善和总结。
姜白石《续书谱》凡二十条目,分论书体,用笔,用墨,临摹,章法,神釆气韵,等有关书学的各个方面,结合自已学书的切身体会,在孙过庭《书谱》的原有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论证。
姜白石精通书艺,在书法上有着极深的造诣,发而为文,句句金玉良言,议论精到,断非泛泛之论,空洞说词。
今逐一详加述评,与众师友共勉励。
《续书谱》总论“真行草书之法,其源出于虫篆,八分,飞白,章草等。
圆劲古淡,则出于虫篆,点画波发,则出于八分,转换向背则出于飞白,简便痛快,则出于章草。
然而真行与草,各有体制。
欧阳率更,颜平原辈以真为草,李邕,西台以行为真,亦以古人有专工正书者,有专工草书者,有专工行书者,信乎其不能兼美也。
或云草书千字,不抵行书十字,行草十字,不如真书一字。
意以为草至易而真至难,豈真知书者哉!大抵下笔之际,尽仿古人则少神气。
专务遒劲则俗病不除,所贵熟习精通,心手相应,斯为美矣,白云先生,欧阳率更书诀,亦能完其梗概,孙过庭论之又详,可参稽之。
”真行草书的用笔方法出自篆书,飞白,八分章草。
真行草书虽各有体制,用笔之理一也。
圆劲古淡出于虫篆,点画波发出自八分,转换向背出于飞白,简便快捷出于章草。
有人认为,草书千字不抵行草十字,行草十字不抵真书一字,意思是草至易而真最难!这是真懂得书法吗?真行草各有所短,各有所长,岂可以简易繁难而较其长短!欧阳询,颜真卿以真书的笔法写草,李邕,西台以行书的笔法写楷,古人有的专工楷书的,专工草书的,专行书的,这是不能诸体兼善的缘由啊!偏工易就,尽善难求,不能兼善者有所不逮。
行笔作字,尽仿古人,囿于古法则弊于拘束,不能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缺乏书写的激情与性灵,其字就会没有神采可言。
姜夔《续书谱》方法论评析

姜夔《续书谱》方法论评析《续书谱》是一部南宋书法理论著作,在中国书法理论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在整个中国书法创作实践相对式微的南宋,这样论述全面而又鞭辟入里的书法理论著作可谓是雪中送炭,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作者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终生未入仕途,以布衣自居,浪迹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江西、江苏、安徽一带,姜氏无论对诗、词、音乐还是书法都有所研究和探索,著有《白石道人歌曲》、《琴瑟考古图》《续书谱》、《诗说》、《白石道人诗集》等。
姜夔虽以书法理论闻名于后世,但其书法创作实践造诣亦令人高山仰止,上溯魏晋风尚,近追北宋意韵,用笔稳健雄强而不失文人风度,实乃不可多得的实践与理论俱佳的书家。
其书法遗留后世的有《禊帖偏旁考》、《绛帖平》、《续书谱》等。
二、《续书谱》研究的主要问题及方法1、《续书谱》研究的主要问题《续书谱》的《总论》里面提到无论真书、行书还是草书的笔法,都可溯源于篆书、八分(亦曰分书或分隶)、飞白、章草等。
圆劲古朴的地方,出自篆书;点画撇捺,出自八分;转锋换笔,有向有背,出自飞白;简便痛快,出自章草。
然而不论真书、草书和行书,各人有自己的体制,如欧阳询、颜真卿他们是用真书的笔法来写草书的;李邕、李建中他们是用行书的笔法来写真书的。
只因古人有的专工真书,有的专工草书,有的专工行书,确没有能兼顾其美的。
有的人说:“一千个草字,抵不上十个行草,十个行草,抵不上一个真书。
”意思以为草书最易,真书最难,这岂是真心懂得书法的话?大抵下笔时如完全模仿古人,字就缺乏精神;如一味讲求挺拔,又无法铅洗俗气,所贵熟练精通,心手相应才是最佳。
白云先生和欧阳询的《书诀》,对这问题,颇能得其大体,(唐朝)孙过庭说得更具体,都可以作为参考。
2、《续书谱》研究的主要方法《续书谱》作为中国古代一部书法理论著作,属于艺术大类的范畴,如果按照现存的三大分类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进行归类,它应当属于广义的人文科学一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姜夔《续书谱》释读(九)
翻译邓散木解读曹建
【原文】方圆
方圆者,真草之体用。
真贵方,草贵圆。
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参之以方,斯为妙矣。
然而方圆、曲直,不可显露,直须涵泳一出于自然。
如草书尤忌横直分明,横直多则字有积薪、束苇之状,而无萧散之气。
时参出之,斯为妙矣。
【译文】方圆,是真书和草书的形体本象和书写效果的统一。
真书体势贵方正,草书体势贵圆转;方正的体势用笔要参圆转,圆转的体势用笔要参方正,这样才妙。
但方圆曲直,又不可过于显露,必须含蓄而出于自然。
如草书,更忌笔画横直分明,横直多了,字就像柴堆、苇束般的排列,就没有疏朗的气象,要随时变换才好。
【解读】我在云峰山看过《郑文公碑》的原石,并不似康有为所说的为圆笔之极轨,其方笔特征十分明显。
这种对于方、圆的误读,纵然有着版本的差别,但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方圆”问题颇具哲学意味。
姜夔“方圆者,真草之体用”、“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参之以方”的观点准确地揭示了方圆之间的关系。
明代项穆也认为:“真以方正为体,圆奇为用;草以圆奇为体,方正为用。
”“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
”从形态上讲“真贵方,草贵圆”。
换句话说,楷书多用方笔,行草则将楷书的方折变而为圆转,充分印证了孙过庭《书谱》所谓“草贵流而畅”的观点。
晚清以来,受碑学影响的书法家误读了这种“方圆”关系,而在行草书创作中,将行草书写得如同楷书一样有着方折的意味。
这或许正是清代晚期行草书水平低于晋唐宋元的重要原因之一。
周星莲《临池管见》中说:“古人作书,落笔一圆便圆到底,落笔一方便方到底,各成一种章法。
《兰亭》用圆,《圣教》用方,二帖为百代书法楷模,所谓规矩方圆之至也。
”的说法一度成为关于“方圆”问题的代表性观点。
在《圣教》刻本与《兰亭》墨迹之间比较,这种说法貌似有理。
但是,仔细探究起来,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众所周知,《圣教》为怀仁和尚集王羲之书而成,而其集字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兰亭序》。
换句话说,几乎《兰亭序》中的所有字形都被收入《圣教》。
因此,我们还不能简单地赞同周星莲的观点。
就技法而言,如果将方笔、圆笔理解为笔画形态,那么,方笔多用侧锋,圆笔则
多用中锋。
因此,有人认为,篆书多用圆笔,隶书多用方笔。
前人选择东汉后期的一些隶书名碑来学习的时候,常常夸张经过刻工加工后的方形起收笔,被认为是方笔的点画,必须依靠侧锋才能写出,如《张迁碑》中的点画。
对于隶书侧锋偏激的理解,容易忽略中锋在隶书中的使用,进而影响人们对于隶书的认识。
实际上,隶书中也有很多圆笔,如《石门颂》。
如果把圆笔作为点画的形态,这种圆笔完全可以用中锋来完成。
相反,侧锋与中锋的配合,才能保证隶书风格不至于狂怪,而趋于凝练厚重。
关于方圆笔的另外一个理解就是“体方而用圆”。
所谓“体方”,主要看其外形;“用圆”则指用笔。
理解“用圆”,可从赵之谦的感受说起。
赵之谦认为“内功读书、外功画圈”。
“外功画圈”可理解为书写过程是在空中与纸上的许多点画所形成的圆圈中来完成的,而起、收笔正是构成这些圆圈的线条的横截面。
在这个意义上,书写能够保证其连贯性与鲜活度。
《经石峪金刚经》可谓“体方而用圆”的典型。
字内的笔画搭配,往往取决于笔势的呼应,这种呼应关系的处理,来源于许多空中用笔,由此带来的含蓄性,往往导致了整幅作品气韵上的闲适。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评价《经石峪金刚经》:“若有道之士,微妙圆通,有天下而不与,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气韵穆穆,低眉合掌,自然高绝,岂暇为金刚怒目耶?”
由于版本的不同,《续书谱》各条先后顺序有别。
邓散木先生翻译此文所依据的是《佩文斋书画谱》本,《临摹》以下为《方圆》条,与《四库全书》本不同,可参考《四库全书〈续书谱〉提要》中关于版本的比较。
此次刊发,以邓散木先生所引《佩文斋书画谱》本的顺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