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合集下载

漯河传统美食

漯河传统美食

漯河传统美食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在明朝时漯河已是繁华的水陆交通要道,商埠重镇。

今天的漯河依旧美丽繁华,交通便捷,四通八达,是国家二类交通枢纽城市。

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历史悠久的漯河有哪些传统美食。

漯河传统美食:北舞渡胡辣汤北舞渡胡辣汤也算是中原老字号了。

它起源于清道光5年(公元1828年),当时山西、陕西省的商贾在此创建了一座山陕会馆,会馆落成后,大宴宾客,此间太原府的一名大厨做一道深受名流绅士称赞的汤,这道汤就是胡辣汤。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现在北舞渡的胡辣汤又分为闪家、丁家、吕家和宛家四个专业大户,其中又以北舞渡隆源斋闪记胡辣汤最为有名,他们门店外扩,生意红火,在胡辣汤市场独树一帜。

漯河传统美食:繁城牛肉驰名华夏大地的繁城洪家五香牛肉,有着四百多年的悠久历史。

正宗洪家牛肉第十六代传人洪小俊,汇传统工艺之大全,生产出“洪恩”牌软包装系列产品,色泽如初,味透骨髓,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滋补、营养丰富的大补品,它老少皆宜,适合南北风味,这一传统产品,越来越成为人民普遍欢迎的民族特色食品。

漯河传统美食:贡品麻花贡品麻花出于河南省漯河麻花庄,已沿传二百余年。

县志记载:清乾隆南巡至黄河渡口,阵风飘香,见路舍一翁烹麻花,芳香四溢,欲食之。

随士奉与皇上品尝,香酥味美,赞入御膳。

地方吏闻之,作贡品进献,受赏,钦封“麻花庄”。

漯河传统美食:临颍五香牛肉临颍五香牛肉为漯河著名小吃,主要用新鲜牛肉加入各种佐料卤制而成。

香味浓郁,牛肉爽口,色香俱全。

漯河传统美食:吴城锅盔吴城锅盔又叫锅魁、锅盔馍、干馍,是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吴城镇的特色小吃。

吴城锅盔外表斑黄,内瓤松软,醇香适口,切口砂白,能久放,便携带。

漯河传统美食:侯集肘子侯集肘子是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侯集镇的特色美食。

舞阳侯集肘子肉质肥而不腻,口感筋道味美,食后齿颊生香,风味独特,具有生肌益肤、美容养颜之功效。

侯集肘子位于舞阳侯集镇,又称“樊哙肘子”,是舞阳人久负盛名的风味小吃,它以猪前腿精心卤制而成。

漯河民俗

漯河民俗

端午节小孩佩带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防蚊虫之意, 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 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 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 珑可爱。另外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有吃粽子,煮鸡 蛋,煮蒜瓣的传统,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投江避免躯 体被鱼虾啃食而要包粽子投入江中,而现在已经演 变成为了一种节日美食流传至今。除此之外,漯河 地区还有端午当天要趁太阳升起之前到河边洗脸洗 头,已达到洗去污秽及霉运重新迎接新的一天之意。
漯河民俗于
春节期间
二十三至二十七,采办年货时间。 二十八,贴花花。即贴对联。 二十九,扫房子。除旧迎新,要把整个房子都打 扫一遍。 三十儿,迎逝者回家过年。即去墓地上坟然 后一路放着鞭炮让逝者听着声跟着回家。 晚上做福。即熬一个晚上不睡觉,说是 熬,其实就是玩。晚饭要吃饺子。 晚上十二点家家户户放鞭炮.
大年初一
村里吹唢呐,敲大鼓,舞狮子,村民逛庙会,出门游玩等等 一系列活动,热闹非凡。
走亲戚:一般嫁出去的女儿会在这天回娘家 走亲戚,娘家要设酒席来招待,并且邀请亲朋 好友一起吃,娘家的男孩子要端脸盆给女婿, 讨红包。 斗女婿:女婿随着女儿一起回家,村里熟络 的人会一起堵住女婿讨要红包,香烟或酒。
源 汇 区 花 社
舞 阳 民 间 音 乐 舞 蹈
临 颍 唢 呐
吴 城 夏 氏 姐 妹 杂 技
舞 阳 县 农 民 画
民 间 艺 术 大 赛
3515
漯河民俗
SHOW
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南,伏牛山东麓平原和 淮北平原交错地带。境内有大小河流81条,主要 河流有沙河、澧河等。现辖临颍、舞阳两县,郾 城、源汇、召陵三区和一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 发区,总面积2617平方公里,总人口 256 万。 漯河市是中原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有着优 越的地理位置,城市发展较快。在漯河,老传统 新习俗相互渗透融合,它是一个在继承传统习俗 的基础上又接受新生事物的现代新兴城市。漯河 民俗文化历史悠久,灿烂夺目,在漯河的历史上 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梳理(河南)

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梳理(河南)

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梳理河南省:民间文学类:1:木兰传说项目所在地:河南省虞城县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项目保护单位:河南省虞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文化馆合作方:地方政府2:盘古神话项目所在地:河南省桐柏县,泌阳县项目保护单位:河南省桐柏县,泌阳县文化局合作方:地方政府3:邵原神话群项目所在地:河南省济源市项目保护单位:河南省济源市邵原镇人民政府合作方:地方政府传统音乐类:1:信阳民歌项目所在地:河南省信阳市项目保护单位:河南省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作方:地方政府2:西坪民歌项目所在地:河南省西峡县项目保护单位:河南省西峡县西坪镇文化服务中心合作方:地方政府3:笙管乐.超化吹歌项目所在地:河南省新密市项目保护单位:河南省新密市人民政府合作方:地方政府4:佛教音乐.大相国寺梵乐项目所在地:河南省开封市项目保护单位:河南省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作方:大相国寺,地方政府5:锣鼓艺术.大铜器项目所在地:河南省西平县.郏县项目保护单位:河南省西平县文化馆,郏县文化局合作方.地方政府锣鼓艺术.开封盘鼓项目所在地:河南省开封市项目保护单位:河南省开封市非物质文化引产保护中心合作方:地方政府传统舞蹈类:1:麒麟舞项目所在地:河北省黄骅市河南省兰考县广东省海丰县项目保护单位:河北省黄骅市文化馆河南省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海丰县文化馆合作方:地方政府2:灯舞.苏家作龙凤灯舞项目所在地:河南省博爱县项目保护单位:河南省博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作方:地方政府3:跑帷子项目所在地:河南省汤阴县项目保护单位:河南省汤阴县文化馆合作方:地方政府4:官会响锣项目所在地:河南省项城市项目保护单位:河南省项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作方:地方政府传统戏剧:1:二夹弦项目所在地:安徽省毫州市河南省开封市,滑县山东省定陶县项目保护单位:安徽省毫州市谯城区梆剧团河南省滑县二夹弦剧团山东省定陶县两夹弦剧团合作方:地方剧团2:罗卷戏项目所在地:河南省汝南县,范县项目保护单位:河南省汝南县文化馆,范县前后店大笛戏剧团合作方:地方政府,地方剧团3:二股弦项目所在地:河南省武陟县项目保护单位:河南省武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作方:地方政府曲艺类:1:三弦书.南阳三弦书项目所在地:河南省南阳县项目保护单位:河南省南阳市说唱团合作方:地方剧团2:大调曲子项目所在地:河南省南阳市项目保护单位:河南省南阳市曲剧团合作方:地方剧团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1:八极拳.月山八极拳项目所在地:河南省博爱县项目保护单位:河南省博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作方:地方政府2:心意六合拳项目所在地:河南省漯河市,周口市项目保护单位:河南省漯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周口市心意六合拳协会合作方:地方政府,项目协会3:苌家拳项目所在地:河南省荥阳市项目保护单位:河南省荥阳市人民政府合作方:地方政府4:东北庄杂技项目所在地:河南省濮阳市项目保护单位: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作方:地方政府传统美术:1:石雕.方城石猴项目所在地:河南省方城县项目保护单位:河南省方城县文化馆合作方:地方政府2:玉雕.镇平玉雕项目所在地:河南省镇平县项目保护单位:河南省镇平县石佛寺镇人民政府合作方:地方政府3:木版年画.滑县木版年画项目所在地:河南省滑县项目保护单位:河南省滑县文化馆合作方:地方政府4:汴绣项目所在地:河南省开封市项目保护单位:河南省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作方:地方政府传统技艺类:1:钧瓷烧制技艺项目所在地:河南省禹州市项目保护单位:河南省禹州市群众艺术馆合作方:地方艺术馆2:唐三彩烧制技艺项目所在地:河南省洛阳市项目保护单位:河南省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作方:地方政府3: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宝丰酒传统酿造技艺项目所在地:河南省宝丰县项目保护单位:河南省宝丰县宝丰酒业有限公司合作方:企业4:真不同洛阳水席制作技艺项目所在地:河南省洛阳市项目保护单位:河南省洛阳市洛阳酒家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方:企业民俗类:1:民间信俗.关公信俗项目所在地:山西省运城市河南省洛阳市项目保护单位:山西省运城市解州关帝庙文物保管所河南省洛阳市古代艺术馆合作方:地方艺术馆2:洛阳牡丹花会项目所在地:河南省洛阳市项目保护单位:河南省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作方:地方政府(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漯河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漯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

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漯河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漯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

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漯河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漯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漯河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10.26•【字号】漯政[2012]103号•【施行日期】2012.10.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漯河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漯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漯政[2012]103号)各县区人民政府,漯河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直属及驻漯各单位:市文化新闻出版局确定的漯河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项和漯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 项已经市政府批准,现予公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各县区政府、各有关单位要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附件:漯河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漯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二○一二年十月二十六日附件漯河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3项)一、民间文学(4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41Ⅰ-6 许慎传说漯河市42Ⅰ-7 岳飞郾城抗金传说漯河市43Ⅰ-8 刘累养龙传说临颍县44Ⅰ-9 左胡玄故事传说舞阳县二、传统美术( 1 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45Ⅱ-3 舞阳泥塑舞阳县三、传统音乐(1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46Ⅲ-4 临颍古乐临颍县四、传统舞蹈(2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47Ⅳ-11虎舞(贾太石老虎会)临颍县48Ⅳ-12二鬼摔跤临颍县五、传统技艺(2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49Ⅷ-12马店菜刀煅制技艺源汇区50Ⅷ-13中原木雕技艺临颍县六、传统医药(3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51Ⅸ-5张氏入耳灵散临颍县52Ⅸ-6王氏牵正膏药临颍县53Ⅸ-7中医针灸(魏氏针灸疗法)召陵区漯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 2项)一、传统舞蹈(1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7Ⅳ-5狮舞(大墓罗狮傩会临颍县田古东狮舞)郾城区二、传统医药(1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35Ⅸ-1中医妇科(李氏中医妇科)源汇区(注:以上扩展项目名录的序号、编号均为第一、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序号和编号)。

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统计表种类基本类型项目名称申请单位传承

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统计表种类基本类型项目名称申请单位传承

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统计表种类基本类型项目名称申请单位传承人审批时间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1.武术1.1拳种、器械1711.1.1少林功夫河南省登封市释永信2006年第一批1.1.2武当武术湖北省十堰市武当特区赵剑英2006年第一批1.1.3回族重刀武术天津市曹仕杰2006年第一批1.1.4沧州武术河北省沧州市石同鼎、吴连枝2006年第一批1.1.5杨氏太极拳河北省永年县杨振河、韩会明2006年第一批1.1.6陈式太极拳河南省焦作市王西安、朱天才2006年第一批1.1.7邢台梅花拳河北省邢台市张西岭2006年第一批1.1.8沙河藤牌阵河北省沙河市胡道正2006年第一批1.1.9峨眉武术四川省峨眉山市张林2009年第二批1.1.10紅拳陕西省刘存2008年第二批1.1.11八卦拳河北省廊坊市任文柱2008年第二批1.1.12形意拳河北省深州市韩其昌、王福元2008年第二批1.1.13鹰爪翻子拳河北省雄县陈正才2006年第二批1.1.14八极拳河南省博爱县马德行2010年第二批1.1.15心意拳山西省晋中市梁晓峰2008年第二批1.1.16心意六合拳河南省漯河市、周口市吕延芝、买西山2008年第二批1.1.17五祖拳福建省泉州市张晓峰2008年第二批1.1.18查拳山东省冠县张振山2008年第二批1.1.19螳螂拳山东省莱阳市林栋柱2008年第二批1.1.20苌家拳河南省荥阳市陈万里、苌松华2008年第二批1.1.21岳家拳湖北省武穴市2008年第二批1.1.22蔡李佛拳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梁旭勇2008年第二批1.1.23拦手门天津市河东区张文仲2010年第三批1.1.24通背缠拳山西省洪洞县康小亮2011年第三批1.1.25地术拳福建省精武保安培训学校林在培2011年第三批1.1.26佛汉拳山东省东明县李义军2011年第三批1.1.27孙膑拳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安丘市2011年第三批1.1.28肘捶山东省临清市申孝生2011年第三批1.1.29十八般武艺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10年第三批1.1.30华佗五禽戏安徽省亳州市董文焕2011年第三批1.1.31撂石锁河南省开封市沈少三2011年第三批1.1.32八卦掌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八卦掌研究会孙志均2011年第三批1.1.33“张三”功夫北京市朝阳区文化委员会张晓航2007年第二批1.1.34孙式太极拳北京市西城区体育总会孙婉容2011年第三批1.1.35吴式太极拳北京市大兴区兴丰街道办事处张全亮2010年第三批1.1.36六合拳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六合拳研究会2011年第三批1.1.37通背拳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通背拳研究会李占华2011年第三批1.1.38三皇炮捶拳北京市石景山区武术协会贾云清2011年第三批1.1.39意拳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意拳研究会姚承光2011年第三批1.1.40华佗五禽戏安徽省亳州市董文焕、刘时荣2006年第一批1.1.41晰扬掌安徽省亳州市颜勇2008年第二批1.1.42自然门武术福建省福州市20第二批07年1.1.43南少林宗鹤拳福建省福州市方长玉、方长灿2007年第二批1.1.44永泰虎尊拳福建省福州市林章营2007年第二批1.1.45香店拳福建省福州市王华南、严孟永2007年第二批1.1.46八井拳福建省福州市2007年第二批1.1.47新土安五祖拳福建省厦门市邱武耀、邱大昕2007年第二批1.1.48厦金宋江阵福建省厦门市王文艺2007年第二批1.1.49泉州南少林五祖拳福建省泉州市周焜民2007年第二批1.1.50上杭女子五枚拳福建省龙岩市丘龙秀、丘金莲2007年第二批1.1.51福建南少林地术拳福建省精武保安培训学校胡成武2009年第三批1.1.52福建传统詠春拳福建省福州市郑忠2009年第三批1.1.53畲族武术(盘柴槌)福建省霞浦县蓝大瑞2009年第三批1.1.54南安蛇脱壳古阵法福建省南安市傅子嘉2009年第三批1.1.55连城拳福建省连城县黄奎祥、黄炎林2009年第三批1.1.56崆峒派武术(甘肃)平凉崆峒文武学校王镖2008年第二批1.1.57高台通背捶、八虎棍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桑俊斌2010年第三批1.1.58秦安壳子棍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高世定2010年第三批1.1.59天启棍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2010年第三批1.1.60蔡李佛拳广东省江门市陈忠实2006年第一批1.1.61咏春拳广东省江门市冯振2006年第一批1.1.62勾林贵州省天柱县2005年第一批1.1.63侗族月牙铛贵州省天柱县2006年第一批1.1.64苗族武术贵州省麻江县2010年第三批1.1.65游氏武术贵州省赤水市2010年第三批1.1.66布依族棍术贵州省贞丰县危泗洲2010年第三批1.1.67泊头六合拳河北省沧州泊头市石同鼎2006年第一批1.1.68武氏太极拳河北省邯郸永年县2006年第一批1.1.69文安八卦掌河北省廊坊文安县郭振亚2006年第一批1.1.70孟村八极拳河北省沧州孟村回族自治县吴大伟2007年第二批1.1.71劈挂拳河北省沧州市王志海2007年第二批1.1.72燕青拳河北省沧州市陈敬宇2007年第二批1.1.73查滑拳河北省沧州市王元祥2007年第二批1.1.74长洪拳河北省邯郸成安县王绍廷2007年第二批1.1.75南托雷氏武术河北省石家庄灵寿县雷新堂2007年第二批1.1.76大名县佛汉拳河北省邯郸大名县陈振山2007年第二批1.1.77陈村查拳河北省邯郸邱县石秀峰2010年第三批1.1.78梅花拳河北省衡水深州市2010年第三批1.1.79梅花拳河北省邢台威县张文洲2010年第三批1.1.80心聚六和软手通臂拳河北省廊坊霸州市通臂拳研究会2010年第三批1.1.81通臂拳(五行通臂拳) 河北省廊坊香河县赵建国2010年第三批1.1.82通臂拳(太极通背拳) 河北省廊坊三河市2010年第三批1.1.83通臂拳(沧州通臂拳) 河北省沧州通臂劈挂拳研究总会贾勃生2010年第三批1.1.84通臂拳(南宫开河少林散手通背门) 河北省邢台南宫市2010年第三批1.1.85固安戳脚河北省廊坊固安县金玉恒2010年第三批1.1.86安次区南关村少林武术河北省廊坊安次区周志成2010年第三批1.1.87太极拳(杨氏太极拳老河北省廊坊大城县赵永胜、李会宁2010年第三批架)1.1.88府内派传统杨氏太极拳保定府内派传统杨氏太极拳文卢淑惠2010年第三批化研究会1.1.89微水武术河北省石家庄井陉县2010年第三批1.1.90弹(谭、潭)腿河北省沧州沧县回梦海2010年第三批1.1.91弹(谭、潭)腿河北省邢台临西县2010年第三批1.1.92沧县传统武术河北省沧州沧县王志海2010年第三批1.1.93河间左把大奇枪河北省沧州河间市杜居峰2010年第三批1.1.94贾氏青萍剑河北省沧州黄骅市贾肇山2010年第三批1.1.95黄骅五虎棍河北省沧州黄骅市王双生2010年第三批1.1.96青县麒麟拳河北省沧州青县刘连俊2010年第三批1.1.97苗刀河北省沧州通臂劈挂拳研究总会郭瑞祥2010年第三批1.1.98圈头村少林会河北省保定安新县2010年第三批1.1.99八趟掩手河北省保定安新县2010年第三批1.1.100清河曦阳掌太平拳河北省邢台清河县牛海岭2010年第三批1.1.101太极拳河南省焦作市陈小旺、陈正雷2006年第一批1.1.102黄派查拳河南省开封市2009年第二批1.1.103通背拳(通臂拳) 河南省偃师市、焦作市解放区、焦作市中站区2009年第二批1.1.104梅花拳河南省内黄县、清丰县杨彦明、雷怀玉2009年第二批1.1.105小尚炮捶(炮拳) 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张西方2009年第二批1.1.106圣门莲花拳河南省商水县程守业2009年第二批1.1.107两仪拳河南省沈丘县段保华2009年第二批1.1.108昆仑派无极门武功哈尔滨师范大学孙学孟2008年第二批1.1.109陈氏健身功黑龙江省归国华侨联合会2008年第二批1.1.110熊门拳湖北省京山县徐菠2008年第二批1.1.111武当纯阳拳武汉市武昌区汪兆辉2008年第二批1.1.112苗族武术(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龙正勋2008年第二批1.1.113大成拳湖南省邵阳市张礼义2008年第二批1.1.114张家界鬼谷神功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李军2008年第二批1.1.115梅山武术湖南省新化县晏西征2008年第二批1.1.116沛县武术江苏省沛县邓守超2006年第一批1.1.117殷巷石锁赛力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王道泉2008年第二批1.1.118阳湖拳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杨金孝2008年第二批1.1.119彭祖导引养生术江苏省徐州市房丹才2008年第二批1.1.120袁州南庙武术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市2010年第三批1.1.121高安字门拳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2010年第三批1.1.122金州梅花螳螂拳(六合棍) 辽宁省大连市2008第二批金州区年1.1.123辽阳逍遥门武功辽宁省辽阳市文圣区段宏伟2008年第二批1.1.124何家棍宁夏吴忠市何金德2006年第一批1.1.125张家枪宁夏吴忠市张红安2008年第二批1.1.126回族武术—鱼尾剑宁夏银川市王梁2008年第二批1.1.127梅花拳山东梅花拳学会冯建武2006年第一批1.1.128文圣拳山东省汶上县2006年第一批1.1.129子午门山东省梁山县宋义祥2006年第一批1.1.130徐家拳山东省新泰市徐勤启2006年第一批1.1.131大洪拳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郓城县樊庆斌2006年第一批1.1.132二洪拳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郓城县2006年第一批1.1.133二郎拳山东省巨野县刘信江2006年第一批1.1.134崂山道教武术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匡如湖2006年第一批1.1.135济南形意拳山东省济南市杨遵利2006年第一批1.1.136傅士古短拳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2006年第一批1.1.137临清潭腿山东省临清市2006年第一批1.1.138吴式太极拳山东省莱州市修占2006年第一批1.1.139戚家拳山东省蓬莱市2006年第一批1.1.140牛郎棍山东省乳山市2006年第一批1.1.141螳螂拳山东省栖霞市、青岛市崂山区2008年第二批1.1.142心(形)意拳山西省晋中市梁晓峰、刘根泉2006年第一批1.1.143形意拳山西省太谷县形意拳协会2008年第二批1.1.144 文水绵拳山西省文水县左家拳总会2008年第二批1.1.145 南少林五行拳山西省万柏林区体育总会李国瑞2008年第二批1.1.146 傅山拳法山西省尖草坪区傅山文化园张希贵2008年第二批1.1.147 华山拳陕西省华阴市华山太极武术协会2008年第二批1.1.148古本易筋十二势上海市嘉定区严蔚冰2008年第二批1.1.149练功十八法上海市练功十八法协会庄建申2008年第二批1.1.150青城武术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文化馆何道君2008年第二批1.1.151峨眉盘破门武术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武术协会陈建国、郭建章2008年第二批1.1.152土家余门拳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文化馆石秀明、丁耀庭2008年第二批1.1.153绿林派武术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文化馆2008年第二批1.1.154霍氏练手拳天津市2006年第一批1.1.155北仓少练老会天津市屈宝祥2006年第一批1.1.156北少林武术天津市商宝良2006年第一批1.1.157无极拳天津市东丽区2008年第二批1.1.158鲍式八极拳天津市北辰区鲍雅齐2008年第二批1.1.159李式太极拳天津市武清区2008年第二批1.1.160毕式"一指禅"拿手推天津市和平区彭飞2008年第二批1.1.161独流通背拳天津市静海县孙金生2008年第二批1.1.162中塘向氏武术重庆市黔江区向国胜2006年第一批1.1.163荣昌缠丝拳重庆市荣昌县姚玉堂2008年第二批1.1.164洛阳心意六合拳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孙友恒2006年第一批1.1.165小尚炮拳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张西方2006年第一批1.1.166九宫八卦阵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2006年第一批1.1.167罗汉拳河南省新乡市杜习东、杜宾2006年第一批1.1.168梁山武术山东省梁山县2006年第一批1.1.169水浒拳山东省菏泽市冯占领2006年第一批1.1.170长拳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2006年第一批1.1.171太祖拳河北省沧州市体育局2006年第一批2.游戏2.1竞技游戏(13)2.1.1朝鲜族跳板、秋千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2006年第一批2.1.2鄂温克抢枢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哈森其其格2008年第二批2.1.3土族轮子秋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2008年第二批2.1.4朝鲜族拔草龙吉林省安图县2008年第二批2.1.5冰上阿日嘎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巴图巴雅尔2006年第一批2.1.6布鲁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满都拉2008年第二批2.1.7打梭宁夏海原李成林2006年第一批2.1.8泾源回族“赶牛”(回族木球)宁夏泾源县2008年第二批2.1.9湟中县却西德哇村古老游戏青海省湟中县政府郭祖成2006年第一批2.1.10三雄夺魁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区文化馆2008年第二批2.1.11维吾尔族转轮秋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2008年第二批2.1.12打陀螺(云南)景谷县文化馆、双江县文化馆、双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08年第二批2.1.13瑶山秋千浙江省淳安县2008年第二批2.2智能游戏(27)2.2.1围棋中国棋院、北京棋院2008年第二批2.2.2象棋中国棋院、北京棋院2008年第二批2.2.3蒙古族象棋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2008年第二批2.2.4围棋北京市体育局2006年第一批2.2.5中国象棋北京市体育局2006年第一批2.2.6六洲棋淮南市蔡涛2008年第二批2.2.7民间棋艺贵州省正安县、望谟县2010年第三批2.2.8六道大方地棋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沈丘县2009年第二批2.2.9鹿棋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2008年第二批2.2.10满族欻嘎拉哈吉林省吉林市2006年第一批2.2.11朝鲜族象棋吉林省延吉市洪性彬2008年第二批2.2.12朝鲜族尤茨吉林省汪清县2008年第二批2.2.13朝鲜族花图游戏吉林省汪清县金一2008年第二批2.2.14 阿木尔巴伊斯呼朗阿鲁科尔沁旗(蒙古康乐牌)2006年第一批2.2.15 蒙古鹿棋通辽市、阿拉善左旗、鄂尔多斯市2006年第一批2.2.16 鄂温克鹿棋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2006年第一批2.2.17 吉日格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2006年第一批2.2.18 诺日布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2006年第一批2.2.19 沙嘎游戏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乌拉特中旗、苏尼特左旗2008年第二批2.2.20 啪日吉游戏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2008年第二批2.2.21 方棋宁夏同心马金玉2006年第一批2.2.22 藏族棋艺青海省文联2006年第一批2.2.23 动物棋山西省乡宁县文化馆2008年第二批2.2.24 竞技麻将天津市和平区2008年第二批2.2.25 青海藏族围棋西藏2006年第一批2.2.26 新疆方棋乌鲁木齐市2006年第一批2.2.27 哈萨克族多依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裕民县2008年第二批2.3助兴游戏(13)2.3.1赛马会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2008年第二批2.3.2叼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楚县2008年第二批2.3.3叼羊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县陶汉2010年第三批2.3.4姑娘追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县艾萨吾列2010年第三批2.3.5蒙古马耐力赛内蒙古自治区新巴尔虎左旗2006年第一批2.3.6蒙古族赛驼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2006年第一批2.3.7打瓦游戏山西省永和县文化馆2008年第二批2.3.8塔吉克族牦牛叼羊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2008年第二批2.3.9哈萨克族赛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富蕴县2008年第二批2.3.10哈萨克族叼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富蕴县2008年第二批2.3.11哈萨克族姑娘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河县2008年第二批2.3.12宁阳斗蟋山东省宁阳县文化馆2006年第一批2.3.13斗鸡山东省菏泽市2006年第一批3.竞技3.1技巧竞赛(24)3.1.1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2006年第一批3.1.2蹴鞠山东省淄博市2006年第一批3.1.3马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2008年第二批3.1.4满族珍珠球吉林省吉林市2008年第二批3.1.5传统箭术青海省乐都县2008年第二批3.1.6赛龙舟湖南省沅陵县,广东省东莞市,贵州省铜仁市、镇远县 2011年第三批3.1.7花毽山东省青州市2010年第三批3.1.8蹴球(踢石球)北京市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协会,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乡政府2007年第二批3.1.9珍珠球首都体育学院2011年第三批3.1.10瑶族民间陀螺竞技贵州省荔波县谢友明2007年第二批3.1.11苗族射弩贵州省织金县、普定县王仁爱2007年第二批3.1.12赛龙舟贵州省铜仁市、镇远县2010年第三批3.1.13涞水踢球河北省保定涞水县2006年第一批3.1.14珍珠球承德围场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2007年第二批3.1.15达斡尔族传统体育竞技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吴晓辉2008年第二批3.1.16蒙古族射箭吉林省前郭县哈斯巴根(马玉清)2008年第二批3.1.17分宜洋江赛龙舟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黄团生、邹大明2006年第一批3.1.18乘马射箭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巴音岱2008年第二批3.1.19乐都南山射箭青海省乐都县鲍仁欠本、李尖参2008年第二批3.1.20五通桥龙舟竞技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体育总会2006年第一批3.1.21锡伯族射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2008年第二批3.1.22吹枪云南省麻栗坡县文化馆2008年第二批3.1.23嘟哒哒云南省龙陵县文化馆2008年第二批3.1.24木洞龙舟重庆市巴南区2006年第一批3.2赛力竞技(20)3.2.1蒙古族搏克内蒙古自治区苏乙拉、李巴特尔2006年第一批3.2.2天桥摔跤北京市宣武区2008年第二批3.2.3沙力搏尔式摔跤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图日格日勒2008年第二批3.2.4满族二贵摔跤河北省隆化县2008年第二批3.2.5挠羊赛山西省忻州市崔富海2008年第二批3.2.6掼牛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韩海华2010年第三批3.2.7帽山满族二魁摔跤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乡政府彭明术2006年第一批3.2.8天桥摔跤北京傅氏天桥宝三民俗文化艺术团2007年第二批3.2.9老北京跤艺老北京跤艺民俗表演团双德全2007年第二批3.2.10万人扯绳赛甘肃省甘南州临潭县2006年第一批3.2.11侗族摔跤贵州省黎平县韦海光2006年第一批3.2.12朝鲜族摔跤吉林省延吉市李勇2008年第二批3.2.13蒙古族那达慕吉林省前郭县高柏杰2008年第二批3.2.14达斡尔颈力赛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2006年第一批3.2.15达斡尔摔跤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2006年第一批3.2.16达斡尔扳棍赛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2006年第一批3.2.17羌族推杆(四川)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局、阿坝州汶川县文化馆陈仕琼、汪清寿 2008年第二批3.2.18维吾尔族且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岳米曼·艾米拉2008年第二批西普湖县3.2.19维吾尔族葫芦人绊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勒县2008年第二批3.2.20彝族摔跤楚雄州、元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石林县文化馆2008年第二批4.其他4.1游艺与杂技 1214.1.1吴桥杂技河北省吴桥县王保合2006年第一批4.1.2聊城杂技山东省聊城市王峰2006年第一批4.1.3天桥中幡北京市傅文刚2006年第一批4.1.4抖空竹北京市宣武区张国良、李连元2006年第一批4.1.5维吾尔族达瓦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迪力·吾休尔2006年第一批4.1.6宁德霍童线狮福建省宁德市陈新发、胡金超2006年第一批4.1.7土族轮子秋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张守生2008年第二批4.1.8左各庄杆会河北省文安县张家棣2008年第二批4.1.9戏法黑龙江省杂技团2008年第二批4.1.10建湖杂技江苏省建湖县卜树权2008年第二批4.1.11东北庄杂技河南省濮阳市宗学成2008年第二批4.1.12宁津杂技山东省宁津县刘俊昌2008年第二批4.1.13马戏安徽省宿州市李正丙2008年第二批4.1.14风火流星山西省太原市2008年第二批4.1.15翻九楼浙江省杭州市、东阳市2008年第二批4.1.16调吊浙江省绍兴市2008年第二批4.1.17苏桥飞叉会河北省文安县狄希朋2008年第二批4.1.18高杆船技浙江省桐乡市罗华文2010年第三批4.1.19花毽山东省青州市李贤臣2010年第三批4.1.20口技北京市西城区牛玉亮2010年第三批4.1.21北京天桥中幡北京付氏天桥宝三民俗艺术团付文刚2006年第一批4.1.22北京抖空竹北京宣武区文委、宣武区广内街道办事处张国良2006年第一批4.1.23南窖水峪中幡北京市房山区南窖乡政府王延福2007年第二批4.1.24北京鬃人北京市西城区文化馆白大成2007年第二批4.1.25通州大风车通州区西集镇政府,通州区文化馆梁俊2007年第二批4.1.26九曲黄河阵灯会(北京)密云县文化馆刘纪华2007年第二批4.1.27口技(北京)爱韵文化艺术中心成加强2011年第三批4.1.28傅氏幻术(北京)魔幻天空工作室傅腾龙2011年第三批4.1.29民间杂技马戏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宿州市埇桥区李正丙2006年第一批4.1.30叶村叠罗汉安徽省黄山市歙县2008年第二批4.1.31建瓯挑幡福建省南平市祝石梁2006年第一批4.1.32武平民俗绝技福建省龙岩市蓝可凤、蓝如柱2006年第一批4.1.33宁德霍童线狮福建省宁德市陈新发2006年第一批4.1.34仁山拉线狮福建省福州市2007年第二批4.1.35长乐琴江台阁福建省福州市张建海2007年第二批4.1.36泉州台刂狮福建省泉州市杨式取、卢武定2007年第二批4.1.37高抬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2006年第一批4.1.38秦腔獠牙特技表演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吕明发2008年第二批4.1.39二鬼打架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龚天材2010年第三批4.1.40澄海灯谜广东省汕头市2006年第一批4.1.41舞狮技艺广西省藤县、田阳县李永茂2007年第一批4.1.42壮族抢花炮广西省邕宁区2010年第三批4.1.43德江土家舞龙贵州省德江县2006年第一批4.1.44麻山绝技贵州省望谟县刘帮林2007年第二批4.1.45布依族高台狮灯贵州省兴义市2007年第二批4.1.46仡佬族高台舞狮务川仡佬族自治县道真仡佬族自治县申克纯2007年第二批4.1.47寨英滚龙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文华仙2007年第二批4.1.48仡佬族打蔑鸡蛋贵州省平坝县道真仡佬族自治县王良国2007年第二批4.1.49古典戏法贵州省杂剧团秦文华2007年第二批4.1.50傩技―上刀山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田如平2010年第三批4.1.51赤水独竹漂贵州省赤水市2010年第三批4.1.52长坝狮灯贵州省金沙县2010年第三批4.1.53布依族铁链械贵州省花溪区2010年第三批4.1.54抵杠贵州省平坝县王焕德2010年第三批4.1.55攀崖技艺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2010年第三批4.1.56布依族器乐演奏绝技贵州省平塘县杨宗培2010年第三批4.1.57岩鹰高跷贵州省黄平县2010年第三批4.1.58黎族传统游艺与体育竞技活动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文化馆2009年第三批4.1.59香河安头屯中幡河北省廊坊香河县刘贺伶2007年第二批4.1.60上刀山河北省邯郸涉县2007年第二批4.1.61左各庄杆会河北省廊坊文安县2007年第二批4.1.62正定高照(中幡)河北省石家庄正定县郭建兵2007年第二批4.1.63安次区黄漕飞叉河北省廊坊安次区卢克明2010年第三批4.1.64中幡河北省廊坊安次区吴西凤2010年第三批4.1.65井陉县南良都斗火龙河北省石家庄井陉县吴三丑2010年第三批4.1.66抬阁河北省石家庄灵寿县2010年第三批4.1.67曲阳擎阁河北省保定曲阳县陈平均2010年第三批4.1.68大营社火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2006年第一批4.1.69浚县民间社火河南省浚县2006年第一批4.1.70打铁花河南省确山县杨建军2006年第一批4.1.71马街书会河南省宝丰县2006年第一批4.1.72东西常骂社火河南省灵宝市2006年第一批4.1.73猴艺河南省新野县赵增举2009年第二批4.1.74余家杂技河南省项城市余帅2009年第二批4.1.75黑龙江传统魔术黑龙江传统魔术省杂技团2006年第一批4.1.76浠水杂技湖北省浠水县2008年第二批4.1.77扎故事岳阳市汨罗市、益阳市桃江县詹儒珍2006年第一批4.1.78益阳虾子起拱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鲁运生2008年第二批4.1.79朝鲜族“柶戏”吉林省图们市金一2008年第二批4.1.80永吉民间游艺走五道吉林省吉林市2008年第二批4.1.81金坛抬阁江苏省金坛市2006年第一批4.1.82建湖“十八团”杂技江苏省建湖县2006年第一批4.1.83丰城岳家狮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刘国平2006年第一批4.1.84井冈山全堂狮灯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市2010年第三批4.1.85芦溪年丰狮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2010年第三批4.1.86大刀张举刀拉弓杂技表演艺术辽宁省锦州市韩向阳2010年第三批4.1.87走马驯养技艺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2008年第二批4.1.88南营武术杂技宁夏青铜峡2006年第一批4.1.89魔术—仙人摘豆宁夏银川市杨国强2008年第二批4.1.90杂技—飞叉宁夏银川市张树林2008年第二批4.1.91东阿杂技山东省东阿县2006年第一批4.1.92太谷绞活龙山西省太谷县文化艺2008年第二批。

漯河导游词

漯河导游词

漯河导游词一、介绍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被誉为“西洛古都,豫南明珠”。

漯河市境内有众多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包括茅山、老君山、涡河湿地公园、香山公园、安义古镇、银杏景区、青山岭公园等。

漯河的山水和人文资源,同时体现漯河的深厚文化积淀和独特魅力,是您不可错过的旅游胜地。

二、景点介绍1. 茅山茅山位于漯河市北部,是全国道教名山,也是河南省文化旅游重点景区之一。

茅山山势险峻,是中国南方登高健身的好地方。

因茅山收伏妖魔,尤以李天真和唐僧的泼醒孙悟空、送走白骨精灵而著称,游客们可以在山下的“茅山庙”了解到茅山道教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2. 老君山老君山位于漯河市东北部的临颍县,以其山高水秀而著名,是河南省地质公园。

这里山势奇峻,林木茂密,有多处古迹,古建筑及山水胜景,包括有“锁龙潭”、“神仙墓”、“油烟洞”、“显圣观”、“玉皇宫”等人文景观,还有十里张赵奇峰,古树名花,赏景极佳。

3. 涡河湿地公园涡河湿地公园位于漯河市区,是中国北方最大的人工湿地公园,也是国家4A级景区。

这里水草丰茂,鸟类繁多,是鸟客们的天堂,您可以在这里近距离观察雁鸭等野生动物,还可以骑自行车、划船等多种方式体验自然之美。

4. 香山公园香山公园位于漯河市区中心,是漯河市的市级公园。

公园内有悠闲的新建筑、参天的古树和碧绿的草坪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

您可以在此欣赏优美的自然景色,漫步于青翠的小路上,也可以找个地方坐下来,享受市区繁华与自然宁静相融的美好时光。

三、文化介绍漯河周边有许多具有历史文化遗产的地方,比如壶口遗址、洛阳龙门石窟、洛阳白马寺等,这里有众多的博物馆和文化场馆,比如河南博物院、河南大剧院等等,都是值得您一游的地方。

四、美食介绍漯河美食以地方特色为主,鱼汁肉丸、岳阳楼麻花、手抓饼等都是当地著名的特色美食。

另外,漯河的湖鲜味道也是不能错过的,美食推荐:油盐湖大闸蟹、草鱼、鲢鱼、五色鱼、鱼头罐汤等。

五、旅游须知1.建议5月至10月之间前往,天气适宜。

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民间音乐(19项)34Ⅲ-1板头曲(南阳市)35Ⅲ-2中州筝派(河南省艺术研究院)36Ⅲ-3筹音乐(许昌市)37Ⅲ-4司马懿得胜鼓(温县)38Ⅲ-5超化吹歌(新密市)39Ⅲ-6唢呐(沁阳市)40Ⅲ-7大铜器(西平县、遂平县、郏县)41Ⅲ-8开封盘鼓(开封市)42Ⅲ-9武陟盘鼓(武陟县)43Ⅲ-10官会响锣(项城市)44Ⅲ-11轧琴(舞钢市)45Ⅲ-12信阳民歌(信阳市)46Ⅲ-13郑王词曲(沁阳市)47Ⅲ-14西坪民歌(西峡县)48Ⅲ-15武德镇抬鼓(温县)49Ⅲ-16洛阳海神乐(洛阳市)50Ⅲ-17黄河号子(河南黄河河务局)51Ⅲ-18中州大鼓(新乡县)52Ⅲ-19大相国寺梵乐(开封市大相国寺)四、民间舞蹈(15项)53Ⅳ-1火龙舞(孟州市)54Ⅳ-2苏家作龙凤灯(博爱县)55Ⅳ-3高抬火轿(沁阳市)56Ⅳ-4齐天圣鼓(灵宝市)57Ⅳ-5回民秧歌(项城市)58Ⅳ-6大仵民间舞蹈(柘城县)59Ⅳ-7跑帷子(汤阴县)60Ⅳ-8花挑舞(固始县)61Ⅳ-9艾庄铜器舞(许昌县)62Ⅳ-10豫西狮舞(洛阳市大里王狮舞、巩义市小相狮舞)(洛阳市、巩义市)63Ⅳ-11麒麟舞(兰考县、睢县)64Ⅳ-12火绫子(商城杈伞舞)(商城县)65Ⅳ-13双人旱船舞(临颍县)66Ⅳ-14沈丘回族文狮舞(沈丘县)67Ⅳ-15内乡县衙春节岁时节令“打春牛”(内乡县)五、民间戏剧(22项)68Ⅴ-1豫剧(河南省艺术研究院)69Ⅴ-2曲剧(河南省艺术研究院)70Ⅴ-3越调(周口市、许昌市)71Ⅴ-4大弦戏(滑县、濮阳县)72Ⅴ-5罗卷戏(汝南县、滑县、内黄县、通许县、范县、邓州市)73Ⅴ-6目连戏(南乐县)74Ⅴ-7道情(太康县)75Ⅴ-8宛梆(内乡县)76Ⅴ-9四平调(商丘市、濮阳县)77Ⅴ-10大平调(濮阳县、滑县、延津县)78Ⅴ-11皮影戏(灵宝市、罗山县)79Ⅴ-12杠天神(新蔡县)80Ⅴ-13怀梆(沁阳市)81Ⅴ-14清丰柳子戏(清丰县)82Ⅴ-15河阳花鼓戏(孟州市)83Ⅴ-16二股弦(武陟县)84Ⅴ-17光山花鼓戏(光山县)85Ⅴ-18淮调(安阳县)86Ⅴ-19扁担戏(新蔡县)87Ⅴ-20扬高戏(三门峡市)88Ⅴ-21二夹弦(开封市、睢县、滑县、延津县) 89Ⅴ-22落腔(内黄县、辉县市、长垣县、淇县) 六、曲艺(8项)90Ⅵ-1河洛大鼓(洛阳市)91Ⅵ-2河南坠子(河南省艺术研究院)92Ⅵ-3王屋琴书(济源市)93Ⅵ-4灶书(固始县)94Ⅵ-5丝弦道(平舆县)95Ⅵ-6锣鼓书(三门峡市)96Ⅵ-7三弦书(南阳市)97Ⅵ-8大调曲子(南阳市)第二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共154项,合并后为125项)三、传统音乐(8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23 Ⅲ—20 小咚鼓艺术(新乡市凤泉区)24 Ⅲ—21 啸乐(口哨音乐)(新乡市)25 Ⅲ—22 杨韩村乡唱秧歌(清丰县)26 Ⅲ—23 桐柏山歌(桐柏县)27 Ⅲ—24 淅川锣鼓曲(淅川县)28 Ⅲ—25 锣鼓十八番(潢川县)29 Ⅲ—26 沙河船工号子(漯河市)30 Ⅲ—27 丹江号子(淅川县)四、传统舞蹈(22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31 Ⅳ—16 卧拐秧歌(兰考县)32 Ⅳ—17 九连灯(新安县)33 Ⅳ—18 曹屯排鼓(洛阳市)34 Ⅲ—19 鱼灯花社舞(舞钢市)35 Ⅳ—20 吕村战鼓舞(安阳县)36 Ⅳ—21 金龟舞(鹤壁市)37 Ⅳ—22 马皮舞(获嘉县)38 Ⅳ—23 独脚舞[独腿高跷](获嘉县)。

漯河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漯河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漯河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心意六合拳所属地区:河南·漯河·临颖县分享到新浪微博心意六合拳心意六合拳是我国传统的内家拳之一,是中华武术的瑰宝。

明末清初,河南洛阳马学礼遇一隐士传授此拳,其得艺弟子马三元是漯河市临颖县繁城镇人氏,数百年来此拳世代相传。

后来流传国内外的形意拳和意拳都是由心意六合拳衍变而成。

心意六合拳的内容有:心意把、十大形、四把捶、六合刀、六合枪组成。

其中心意把是由十个动作组成一个动作为一把;十大形是模仿十种动物(龙、虎、猴、马、鸡、燕、鹞、蛇、熊、鹰)的真意内涵,一个动作为一形。

心意六合拳的特点是动作简单,内涵丰富,集养生健身,技击为一体,小孩、成年人、老年人都可习练受益,通过锻炼使人体全身内外达到高度协调配合。

心意六合拳的练法有定式和动式两种。

定式是在静止状态下,规范动作,掌握要求,增强肌肉力量;动式是在定式的基础上,做运动练习,在快速运动的情况下,仍能掌握要领要求,达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最后在千变万化的动态情况下,仍能作到周身内外紧密配合,发放自如。

心意六合拳的动作快而刚猛,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技击性强,数百年来被拳家视若珍宝。

1991年,日本组团到河南学习此拳,省体委聘吕瑞芳老师负责传授,日本代表团回国后,在日本杂志上刊登专辑,封面上打出“心意六合拳中国武术之核心”的字样,可见此拳的重要价值。

近年来,漯河市举办了三百年来的首次全国心意六合拳研讨会和两次影响很大的邀请赛,通过交流,打破了数百年的保闭局面,并且在我市成立了“心意六合拳研究会”,把心意六合拳的理论、拳术套路和器械套路整理成书,由“中华武术展现工程”制作面向全国出版发行教学光盘一套。

虽然在普及推广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对此优秀拳种的普及和发展状况仍不理想,存在着失传的危险,急须进一步的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此项古老而优秀的拳种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继承发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漯河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心意六合拳所属地区:河南·漯河·临颖县分享到新浪微博心意六合拳心意六合拳是我国传统的内家拳之一,是中华武术的瑰宝。

明末清初,河南洛阳马学礼遇一隐士传授此拳,其得艺弟子马三元是漯河市临颖县繁城镇人氏,数百年来此拳世代相传。

后来流传国内外的形意拳和意拳都是由心意六合拳衍变而成。

心意六合拳的内容有:心意把、十大形、四把捶、六合刀、六合枪组成。

其中心意把是由十个动作组成一个动作为一把;十大形是模仿十种动物(龙、虎、猴、马、鸡、燕、鹞、蛇、熊、鹰)的真意内涵,一个动作为一形。

心意六合拳的特点是动作简单,内涵丰富,集养生健身,技击为一体,小孩、成年人、老年人都可习练受益,通过锻炼使人体全身内外达到高度协调配合。

心意六合拳的练法有定式和动式两种。

定式是在静止状态下,规范动作,掌握要求,增强肌肉力量;动式是在定式的基础上,做运动练习,在快速运动的情况下,仍能掌握要领要求,达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最后在千变万化的动态情况下,仍能作到周身内外紧密配合,发放自如。

心意六合拳的动作快而刚猛,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技击性强,数百年来被拳家视若珍宝。

1991年,日本组团到河南学习此拳,省体委聘吕瑞芳老师负责传授,日本代表团回国后,在日本杂志上刊登专辑,封面上打出“心意六合拳中国武术之核心”的字样,可见此拳的重要价值。

近年来,漯河市举办了三百年来的首次全国心意六合拳研讨会和两次影响很大的邀请赛,通过交流,打破了数百年的保闭局面,并且在我市成立了“心意六合拳研究会”,把心意六合拳的理论、拳术套路和器械套路整理成书,由“中华武术展现工程”制作面向全国出版发行教学光盘一套。

虽然在普及推广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对此优秀拳种的普及和发展状况仍不理想,存在着失传的危险,急须进一步的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此项古老而优秀的拳种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继承发扬。

双人旱船舞所属地区:河南·漯河·临颖县双人旱船舞临颍县南街村的双人旱船舞是由单人旱船舞演变而来,是由两个坐船女、一个老梢公和一个撑船女,表演渔家在打鱼时,遇到的不同情景故事,具有河南地方戏剧形式的舞蹈。

双人旱船舞起源于清末,师承五代,迄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由于此舞运用了大量的地方戏的调子、动作、又因舞姿活泼、衣着考究、道具美观、舞步不俗、动有意思、静有图样,使双人旱船舞既可地摊表演,又可登台演出。

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民国二十七年,该舞在漯河市演出时,外国记者曾多次拍照,老艺人李水长,把照片存至1983年失传。

片上印有民国二十七年字号。

1947年刘邓大军南下路径临颍,为了欢迎大军,临颍军民专门在城北关大操场举行双人旱船舞的表演。

1951年随军记者李季,著有《出击》一书,书中叙述了大军进入临颍县城时,临颍人民用双人旱船舞欢迎部队的景况。

1957年该舞参加许昌地区民间舞蹈会演,获二等奖。

并代表许昌地区,参加河南省第三届民间舞蹈会演,获一等奖。

在郑州演出结束后,苏联专家和翻译同演员亲切握手,亲吻祝贺演出成功。

著名豫剧大师常香玉、陈素真也慰问了表演双人旱船舞的所有成员。

通过郑州会演确定参加全国民舞会演,因女演员突发病未能参加。

当时的河南日报第一版正中,还刊登了双人旱船舞的表演剧照。

由于历史的原因,双人旱船舞停演了好多年。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由于精神生活的需要,南街村民1987年又重新组织起了这一民间舞蹈,其阵容超过了任何历史时期,连续几年在漯河市民间艺术大赛中,获特等奖,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享有胜誉。

铜器舞所属地区:河南·漯河·源汇区铜器舞铜器舞又叫“八大扇”——因主奏乐乐器为四扇大铙、四扇大镲而得名。

该舞流传在漯河市源汇区问十乡一带,印板王、问十、董庄、草河李等村,皆有铜器会。

据印板王的老艺人黄海东讲,铜器舞源于清朝末叶太平天国年间,距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

据印板王村领舞人李明德说:开始只打铜器不舞,但有“捂”、“亮”、“撂”、“托”等手势动作。

后来,为了使表演更加热闹,增加了“跨”、“跳”、“蹉”、“跑”等步法及“穿插”、“剪子鼓”、“自转”、“急跳”、“走马灯”等调度。

分段落段,段与段之间用音乐及领舞独舞衔接,就有五十多年的历史。

另外,今天的“八大扇”是由原来的“四大扇”(两扇大铙、两扇大钹)变化来的,伴奏乐器原来只有一面小堂鼓、一面大锣,一对手钹、一面小锣,当时叫“四大件”。

现在已增加到“九大件”。

铜器舞的音乐共分七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自己的名称及特色,第一段:一铙;第二段:小花镲;第三段:别子;第四段:剪子鼓;第五段:三五铙;第六段:走马灯;第七段:大花镲。

主奏乐器是:大铙、大钹、伴奏乐器有大堂鼓、大锣、手钹、小锣等。

领舞化丑脸,头上包黄扎巾(像太平军那样),上身穿蓝褂子、白内衣,下身穿黄彩裤,腰束浅青腰带,白布补袜,黑软底革靴。

大铙演奏者化黑脸,大钹演奏者化红脸,头上都包黄扎巾,上身穿白褂子,下身穿黄彩裤,腰束浅青腰带,白布袜、黑软底靴。

主要道具是一面竹节小鼓(班鼓),一根击鼓和指挥用的竹钢小棍,是领舞兼指挥的工具。

按照问十村一带的民俗,铜器舞于冬闲在大街通衢及广场空地演出,重大节日在舞台上亦可表演,第一段,调度线较短,多用“亮”钹手势及“跨”、“换”步法,节奏稍平缓。

第二段,突出“穿插”的调度形式和大钹花齐奏手法及“跳”、“蹉”等步法。

第三段,突出“捂”、“撂”、“托”等击奏手法。

第四段,突出走“剪子鼓”的调度形式,演员在走动中表演。

第五段,突出大铙的不同击奏手法,调度线最短,表演气氛热烈。

第六段,全曲一百七十二小节,其中一百一十九小节运用“走马灯”似的调度形式表演,突出“跳”的步法和领舞“自转”的调度形式。

第七段,是全舞的高潮,动作幅度大,节奏稍快,气氛热烈,大钹加花击奏的手法,得到完美的体现。

铜器舞的表演,有着特殊的风采和韵味:第一:动律一致,分段演出;第二:领舞指挥,风趣幽默;第三:相辅相成,珠联壁合。

一九八五年四月,中国舞蹈家协会河南分会与河南省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办公室,对该舞录了像。

脑阁所属地区:河南·漯河·舞阳县脑阁脑阁花社,民间艺术的瑰宝,承载着百姓的希望和理想。

在舞阳县流传三百多年的“众社龙为首,龙社不挡脑阁道”的说法,印证了“脑阁”的鼎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脑阁”,又叫扶婴社,顾名思义,就是将婴儿置于肩上、头上,扶婴而舞,既有原始杂技的因素,又有民间舞蹈的成分。

每付梃子为一个家庭单元,儿女在上玩耍,父亲在下扭舞,母亲在旁边伴舞,每次表演阵容为10至16付梃子。

它起源于夏代的一种祭祀活动,到明朝末年,从祭祀活动中逐渐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特的花社活动。

据记载,清朝舞阳县舞泉镇北街村著名艺人有周有得、赵世杰,后经本村周林、周亭、周保、周德伟等传人将此艺术形式发扬光大,成为方圆几百里群众喜爱的著名花社。

北街“脑阁”,其旗帜为黑色,极为罕见,据考,黑色是夏代至唐宋时的正统色彩,北街“脑阁”黑色旗帜保留了原生态文化成分,每次表演前,必先到街中五道庙祭祀,以示对先民的尊崇。

它对研究民间传统文化的渊源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脑阁”最重要的道具有大人背缚之用的铁坎件和用来扶婴的梃子,梃子插在铁坎件上,梃子又分单头和双头,双头梃子上面可站2名婴儿表演,此外还有用来接送婴儿上下梃子及维持秩序的叉子和去梃子时用的铁锤,道具均为铁制红布包裹,配合天衣无缝,相得益彰。

北街“脑阁”表演时多达16副梃子,和着鼓、锣、桡、钗等打击乐的节拍,以八字步或剪子步翩翩起舞,婴儿多扮演为悟空、八戒、青蛇、白蛇、上八仙等,表扬节目有“二郎担山”、“天女散花”、“梁祝”、“桃园三结义”等,演者上下协调,惟妙惟肖,观者如痴如醉。

北街“脑阁”因有婴儿表演,家家户户都积极参与,具有独特的传承性,从自娱自乐到凝聚一心,“脑阁”赋予了北街更多的文化内涵。

龙舞所属地区:河南·漯河·郾城分享到新浪微博龙舞漯河市郾城何庄青龙会起源于清光绪年间,先是村里的知名人士何发明、何同顺等人积极倡导组织发起的龙灯会,在每年的春节闹元宵期间表演,还在各个庙会、名人祝寿、做生意人开业庆典等进行巡回演出,倍受人们的喜爱,期间的舞龙高手有何俊举、何俊芳等人。

他们在农闲时一方面习武强身,一方面舞龙弄珠,因群众对这一象征吉祥的龙灯非常喜爱,又加上当时舞龙人的敬业,长时间的演练切磋,何庄村的龙灯会逐渐发展起来,并在当时漯河、郾城等周边地区经常巡回演出,逐渐形成影响。

民国年间,又以何国钦、何本立、何宝德为首的第二代舞龙人。

在原来基础上又进一步的发扬光大,无论演员队伍、服饰、道具都较原来有了壮大和更新。

1966年文革年后,曾因多种原因中断演出了二十年的时间。

直到1996年又以时任何庄村村委书记何长勋为首,何宝德、何玉德、何玉坤等人为技术教练,并由原来的一条龙舞增加为现在的两条龙舞,表演套路以前光是在地上玩“龙翻身”、“就地十八滚”等又增加了“龙走独木桥”、“龙翻山”、“高山决斗”等,现有套路表演不下十余种,何庄青龙会是郾城区民间舞蹈中的一支奇葩。

青龙会的龙是青龙,舞龙者自身穿青彩衣,舞蛛蛛者身穿红彩衣,乐队着黄彩衣,现有70多人,本舞的锣鼓伴奏,有快、慢、轻、重的强烈区别,但不受节奏限制。

玩蛛蛛者带领青龙开始恭贺跑场子,然后进行套路表演,如“就地十八滚”、“龙走独木桥”、“龙翻山”、“龙钻节”、“走八孔桥”“龙钻山洞”、“高山决斗”、“耍大夔(kui)等十余种套路。

已成为何庄村周围数十里,漯河境内村民百姓最喜爱的一支民间表演队伍。

狮舞所属地区:河南·漯河·郾城分享到新浪微博狮舞漯河市郾城“东关狮子会”成立于1897年,是由吴聚才(1877年出生)从南阳拜师学艺归来组建,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东关狮子会”起初叫“东关故事会”,以“双狮舞”为主打节目,另外还配有“竹马”、“二鬼绊跌”(又叫二鬼摔跤)、“九节鞭”等节目,整场演出大约要三四个小时。

其中“双狮舞”共分:“玩灯”(灯,又叫绣球,夜晚可亮),“耍棍”、“狮子吃碟子”等三部分组成;“狮子吃碟子”是整个舞蹈的精彩之处,罗汉宴请宾客,桌子上摆放十六个分别装有鲜美菜肴点心的碟子,狮子偷吃罗汉去护,整个舞蹈围绕着一偷一护展开表演,狮子每吃一盘点,就地翻滚,连续数次,直到桌子上的菜肴盘点全部吞完。

罗汉大怒,手执神禅训斥狮子,狮子自觉惭愧,又将菜肴原封不动一一吐回。

这一系列的舞蹈动作表演中,十六个盘点在狮子腹中不翻不烂,原样吐回,十分精采,表演中,狮子与罗汉撒娇、咬耳朵、啃脚,用屁股撅罗汉,罗汉则用神禅撬嘴,掐脖子、捶背、揉胸等一番嬉戏,妙趣横生,令观众捧腹大笑。

特别是到了晚上玩耍时,双狮两眼发光,随着舞步,伴着鼓点,一明一暗,神吃妙吐之后,还能吐出带火的莲花灯,让人观后拍手叫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