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秋雨散文的特点

合集下载

论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论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论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何蔚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摘 要:余秋雨散文有着独有的特点,善于以真实的情景故事来表达文章的主题。

文章大多取自现实生活,跟进时代步伐,以独特的视角剖析都市人的人性弱点,采用各种的手法抒写内心情怀。

关键词:散文;艺术特色;主旨作者简介:何蔚(1984-),女,硕士研究生,讲师,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系语文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40-01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作家、散文家。

其代表作有《何谓文化》、《中国文脉》、《山河之书》、《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吾家小史》、《君子之道》、《冰河》、《山居笔记》、《霜冷长河》《文化苦旅》等。

余秋雨善于运用美妙的语言文字、优美的句子、深邃的情致,将读者引入作者创造的情绪和情感中,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启迪哲思。

善于引古颂今,怀古抒情,在历史的文化长中游走,咏古怀旧,其散文风格大气磅礴、立意深远。

余秋雨的散文有着独特的书写手法,有着独有的特点,本文将对其艺术特色进行简单的论述,以下围绕三个特点展开。

一、善于创造情景,将表达的主旨缩影在一个场景中,利用简单的情景剧来抒发情感。

作者的散文没有浮华的文字,直抒胸臆的地方不多,为书写情感,作者往往会创造一个个小的场景,生动而形象,让读者在阅读时不会因为某些文章里深奥的哲理而感到疲惫。

会在一个个简单的故事情节中,领悟其中的观点。

被创作的真实而又被作者赋予了新的观念的情节所吸引,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观点的认可。

如作者的散文集《霜冷长河》中的街市,这篇散文作者就展示了一个大家熟悉的地方街市,通过写街市里发生的一个个事情来引出关于善良的哲理,为了讲“善良”这个熟悉而又抽象的话题,作者没有用一大堆富有哲理的语句来讲什么是善良,也没有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事情才叫善良,而是讲述一个又一个故事,通过人们的行为来告诉我们关于善良的涵义。

余秋雨散文赏析

余秋雨散文赏析

余秋雨散文赏析余秋雨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文化评论家,也是文化名人。

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触动了很多读者的心灵深处。

他的散文作品以深情、婉约、温暖著称,其作品中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本文将对余秋雨散文进行赏析。

余秋雨散文作品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

他的散文作品多以家庭生活、亲情、友情等生活琐事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感人的语言,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转化为文字的韵律与情感的共鸣。

例如他的作品《幸福的力量》中,他讲述了一个简单而温馨的家庭故事,描述了父亲、母亲和孩子之间的深情厚爱。

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他将读者带入到这个家庭的生活中,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这样的描写方式让读者深受感动,引起了读者对亲情、家庭的思考与思索。

此外,余秋雨的散文作品还常常融入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他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思考,提炼出了许多关于人生和人性的真理和智慧。

在他的散文作品《奔跑吧,年轻人》中,他写道:“如果你年轻,你就要无畏地理想地去奔跑,即使跌倒了,也立刻站起来,而且奔跑得更快。

”这个简洁而又有力的句子道出了人生中的坚持和奋斗的重要性。

他通过这样朴实的语言,向年轻人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这样的智慧和思考不仅能够给读者带来启示,也为读者提供了人生的指南针。

此外,余秋雨的散文作品还常常融入了对传统文化与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他通过对古典文化的研究和理解,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浓厚古典气息的作品。

他的散文作品《梅岭文社》中,他讲述了一个关于文人雅集的故事。

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叙述和描写,他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古典的文人氛围中,让读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情趣。

他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表达表明他对文学艺术的深入热爱和追求。

总的来说,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以其情感真挚、哲理深刻和对传统文化的追求而受到读者的喜爱。

他的作品不仅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也能够给读者带来快乐和启发。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真谛,从而在家庭、亲情、友情、人生等方面得到启示和教益。

余秋雨散文赏析

余秋雨散文赏析

余秋雨散文赏析余秋雨,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备受推崇的文化名家。

他以深邃的思考和独特的文风打动了无数读者,成为了中国散文界的瑰宝。

本文旨在对余秋雨的散文进行赏析,探讨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余秋雨的散文以其耐人寻味的文字和深度的思考而著称。

他善于以诗意的笔触描绘细腻的情感,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考,给读者一种行云流水的阅读体验。

他的散文作品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表达,更是一种灵魂的呈现。

他对生活的关怀与热爱,对人性的思辨和探索,都渗透在他的文字中。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涵盖了多个主题,比如生活、人情、文化等等。

他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观察力,将这些主题融入到他的散文中。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然、乡土文化和传统价值的追溯和探索。

他用文字刻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精神,它们在他的散文中犹如一幅幅精美的图画,令人陶醉其中。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在文风上多变而富有活力。

有时他选择细腻温情的抒发,有时又倾向于深邃严谨的思辨。

他的散文有时会给人以平静宁和的感觉,有时又让人感到激情四溢。

无论采用何种风格,他都能够准确地抓住读者的心弦,引起读者共鸣。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一直以来都受到了读者的喜爱,不仅在国内,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广泛传播。

他的文字充满了情感和智慧,具有超越国界和文化的力量,让人们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感受到共同的情感和人性。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陈述,更是一种美的追求和审美的体验。

他以艺术的眼光审视世界,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将复杂的情感和思考展现给读者。

他的散文穿越时间和空间,让人们感受到人类生活的普遍性和共性。

综上所述,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备受推崇。

他的文字浸润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心灵的滋养和启迪。

阅读余秋雨的散文,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思考人生的意义。

无论是在文字还是在思想上,余秋雨的散文都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惊喜和启发。

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三、余秋雨散文的主题不断超越传统观念
(1)作家的散文创作一般都会受制于心情影响,体裁也具有厚重的中国传统语言色彩特点,余秋雨散文一般都有一个主题,然后开展对于蒙昧和野蛮讲述,对立面就是文明,写作主旨就是对于文明召唤,但是同时也会受到传统文化观念影响,在传统观念基础上不断需要对于主题进行升华。首先最主要体现就是在山水古迹中寻找文化意蕴内涵,余秋雨散文大多都是景物命名,但是同时也非常关注以往自然现象问题,更多是个人感情表达,运用他深邃眼界,透过对于事物现象分析,提高对于自然景观背后文化内涵深刻体会和领悟,这种最主要方法就是对于景观背后历史文化了解,更加注重的景观背后人文特色和艺术价值。然后通过对于自然景观体现的时代精神赞扬,抒发作者个人感情表达,运用文字记录在散文中,这种写作手法开启了中国现代散文艺术新艺术表现空间。
(3)在余秋雨散文中展示了中国文明历程发展现状,但是没有受到来自于民族、政治和地域因素影响,作者的散文一般都会站在一个更加高远角度,公平的对于中国文化发展历史进行讲述,比如作品《一个王朝的背静》中深刻的批判了姓氏和民族正统性质,作者提出对待历史人物需要用诚实的理性态度分析,不能受制于任何外在因素影响,导致分析判断错误问题。
(2)在散文创作过程中也会运用独特视角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不会受制于传统文化框架,特别是对于中国山水风古迹描述,更加注重对于人道主义精神和渗透思想领悟,比如《都江堰》中作者表述,“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而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種灵动的生活。”这就非常气势浑宏的表现了都江堰伟大历史价值,堪比长城伟岸雄奇壮观,也充分说明了余秋雨的散文来源于传统文化,深刻突破了传统文化紧固,具有更深刻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2)余秋雨的散文最核心成分就是议论,同时兼顾抒情笔法表述,做到抒情和议论相互结合,使得散文更加充分智慧和情趣,让读者能够在理性的思考中获得精神上享受,比如在作品《阳关雪》中描述的“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就是运用了抒情和议论相互结合方法,让读者更加深刻体会中国文化苦难经历,这也是中国文人特别独有的悲剧性命运特点,散文不断讲述文明、文化和遗落问题,使得散文更加具有艺术魅力,同时更加提高散文抒情特点,以及让读者能够更加理性思考历史文化问题。

余秋雨的散文特点

余秋雨的散文特点

余秋雨的散文特点余秋雨的散文特点余秋雨散文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有着异常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这一组熠熠闪光的系列散文中,有两个“新质”尤为引人注目:“无疆”的行走文化和历史遗迹中的废墟文化。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余秋雨的散文特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余秋雨的散文特点一、余秋雨先生生平分析著名的作家余秋雨出身学者,并且具有非常丰富的游历经验,他的足迹遍布华夏的大地,并且还走遍了欧亚的大陆。

他写的散文主要依托于游记,有叙事有写景,并且把文化与历史渗透其中,将现代与传统进行了整合,不但蕴涵了丰富的情感,而且还充满理性,借助于山水风物对民族的文化进行探求,把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地表现出来。

余秋雨运用华丽的语言、优美的风光、非常生动的故事以及充满风趣的议论把厚重的历史包装了起来,成为销售量最大的文化食品,受到文学界的一致好评,并且深受人们喜爱。

余秋雨的每一首散文都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其中都有很多创新的路子,给当代散文的创作作品带来很大的影响。

二、关于余秋雨的散文特色的具体分析第一,我们国家的历史主题都非常鲜明,余秋雨的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主题鲜明,无论是我们国家的历史,还是文化的追溯,主题都非常的鲜明,他的散文创造性非常强,并且把历史与文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把对文化那些沉重的反思与文化古迹的沧桑以及山水的艺术融合起来,例如余秋雨开始在甘肃就创作出文化苦旅-莫高窟、文化苦旅-道士塔、文化苦旅-阳前雪,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余秋雨对文化、历史、人物以及山水的反思,以及所表达的文化感受,包括他对我们国家传统历史以及文化的一些思考。

所以,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不但是鲜的,而且也是活的,并且深深的'扎根在人们的心里。

第二,文化的内涵非常的深刻,通过余秋雨的众多的散文,可以看出他思考了几大文明,虽然没有超出众多的哲人的思考,但是,他用自己的笔传达着自己的思考,文明是怎样衰落的,文明是否能够重新更生,我们又应该怎样面对自己的文明,我们中华文明是怎样对别的文明进行参考的等等,余秋雨接触的人格、文化、民族、历史以及文明等主题,在现代的社会里都是需要重新建设、重新神视的,余秋雨在这样重建与审视中运用散文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声音,期待建立的文化人格更加健全。

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

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

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余秋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国际知名的‎学者和作家‎,其作品以散‎文为主,主要特点是‎散文小说化‎,语言通俗宏‎大,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

其散文小说‎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注重故‎事情节的构‎建,故事情节完‎整生动;二是历史现‎场还原式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

主要采用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对抽象概念‎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

秋雨的散文‎篇幅普遍偏‎长,能吞吐古今‎,驰骋中外,具有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

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

其散文的核‎心表达方式‎是议论,但又多与抒‎情融合,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地方‎正是来自这‎种用抒情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

具体来说,其散文技法‎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善用修‎辞手法。

恰当使用修‎辞手法,能增加文章‎的文采,丰富文章的‎感染力,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余秋雨的散‎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比喻、引用等。

(一)排比。

如在《苏东坡突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又如《三峡》:“历史在这儿‎终结,山川在这儿‎避退,诗人在这儿‎萎谢。

”点评:排比修辞就‎是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余秋雨散文创作特点论文

余秋雨散文创作特点论文

试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特点摘要:曾经兴盛一时的散文创作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之后便陷入困境,这种困境一直到90年代以后才出现了复苏的景象。

究其原因不难看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无疑成为催生这一时期散文重新焕发生机并获得重大突破的关键力量之一。

余秋雨通过对历史深沉的理性感悟,把自身对历史、人文关怀以及自然之美进行了形象的融合,这也形成了余秋雨创作风格的构成要素。

对其创作风格的特点进行探讨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余秋雨,了解其散文创作的真正魅力所在。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创作特点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阅读余秋雨的散文读者可谓是享用了一顿文化大餐,读者不仅可以听故事、学艺术而且可以探历史、寻文化,在其作品中感受哲、史、思、艺的文化魅力,也正是这样丰富的内涵使得余秋雨的散文容量宏大、内涵深广、篇幅较长其中也蕴藏着做种独具特色的写作手法。

对余秋雨的解读,无论是从饱含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苦旅》的角度、亦或是阐述立身处世的《霜冷长河》、还是对比几大文明的《千年一叹》,都可以感受到余秋雨散文集创作中的金典之处,这些作品品也成为了新时期散文文化回归的先河。

在余秋雨先生的众多散文作品中都蕴含着它独特送的创作风格,具体来说可归结为以下几点:一、通过游历山水名胜把握文化的脉络在创作的过程中,余秋雨有着明确的写作目标,始终本着意气为先的原则,按照主题先行的风格来创作。

它的散文,看似在写山水,其实,究其本质,是在进行文化寻根。

他散文中的山水,所发挥的只是背景作用,是为了衬托而出现的,而真正的创作目的所在是要从山水中找寻生命之真谛、寻求文化之根源,用一句很形象的话来形容,就是:余秋雨的散文是“走”出来的。

比较典型的就是《千年一叹》一文,这是一篇自序,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理解起来是这样的:相比较于笔端,我个人更加注重脚步;相比较于文章,我个人更关注生命;相比较于精细,我个人更倾向于粗糙。

余秋雨的散文被誉为文化大散文,他的作品在创作中注重的是文化的含量、其取材往往与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自然事物和人文景观相联系,常以文化的视角观照生活,作品往往附着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自觉的文化意识。

浅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浅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335典型说话2020年第10期二十世纪末,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商业大潮猛烈冲击着中国社会。

中国社会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波及中国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各个方面。

这一时期对于余秋雨散文的评论,大多侧重于思想内容的剖折,而忽略了其艺术特色的系统性阐述,基于以上写作背景,本文拟就此作一系统性论述。

1 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散文作为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文学体裁,历来以“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著称,“以小见大”是它在选材立意上的基本原则。

但余秋雨不同,他的散文也会写山水风景、风土人情,但却更喜欢选取大场景,大题材,表现大主题。

站在历史的峰巅,余秋雨像一位哲人,他用理性的目光注视着一代王朝几朝天子缓缓远去的背影,发出了这样的赞叹:“满族是中国的满族,清朝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纵观全部中国古代史,清朝的皇帝在总体上还算比较好的,而其中的康熙皇帝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之一;他与唐太宗李世民一样使我们这个现代汉族中国人感到骄傲。

”把一个“背影”放在一个统治了中国数百年历史的王朝身上,把一个王朝的背影和一个民族的情感阻隔放在一起进行观照,呈见余秋雨散文选材上与立意上的“大手笔。

“大气魄”!2 小说式的叙事形态余秋雨散文中的大部分篇章都是通过具有传奇色彩,或曲折或哀婉的故事来把握主题的,从而使文本呈现出浓郁的小说气息。

在余秋雨散文中,存在着大量的小说因素。

《牌坊》、《腊梅》、《家住龙华》诸篇以小说形态来结构全文,文中所叙之事皆作者亲身经历。

《风雨天一阁》有惊心动魄的家族秘史,《这里真安静》有神秘诡异的坟地,它们都戏中有戏,奇中生奇,高潮迭起,令人读来欲罢不能,至于《柳侯祠》、《庐山》、《三峡》、《十万进士》等大部分篇目,则均有墨客骚人以及形形色色的名人(包括神、仙、僧人、妓女等)的种种流风余韵和奇闻秩事,成为文本中一个个兴奋点。

3 戏剧结构方式和电影艺术手法的运用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如果不涉及到它的结构,肯定不完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余秋雨散文的特点容提要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界出现了散文热,涌现出许多作家和他们的新作。

其中有一位作家,其作品掀起了全国性的新散文写作潮流,同时引起了文学界褒贬不一的议论。

他就是余秋雨,其作品将散文艺术有机的融合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史学当中,深入浅出的将深奥的历史文化展现于世人,表现出了一种历史浓郁的厚重感与沧桑感。

以其独特的审美取向、文化取向、语言取向和价值取向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并独步文坛。

本文结合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及其部分作品,就其体裁、文化意识、语言、表现形式等四方面探讨其散文创作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文化艺术特点余秋雨是学者出身的作家,也是一位游历丰富的作家,他不仅走遍了华夏,还游遍了欧亚大陆。

他的散文以“游记”为依托,写景与叙事中渗透历史与文化、整合传统与现代、蕴涵情感与理性,立意高远、温良敦厚,凭借山水风物探求民族文化的底蕴、传统文化精神及人生秘谛,表现出强大深厚的文化反思、理性批判和现代精英知识分子人格重构的启蒙精神。

余将厚重的历史用华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优美的风光,风趣的议论包装起来,一下成了最畅销的文化食品,不仅在文学学术界,更受到大众的喜爱。

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直至《霜冷长河》、《千年一叹》,余秋雨开创了余氏文化散文的新路子,对当代散文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他的集子里,无不闪耀着他那语言运用、历史功夫和思想蕴的极致,这是他文章的精华和气脉所在,也是始终令人动情、沉思、惊觉的根源。

同时余秋雨又是一个争议最多的作家,可以说在全国出现了一种“余秋雨现象”。

近年来,他受到批评也是空前的,有从质问余秋雨为什么不忏悔;有人评说余秋雨的散文程式化,虚假化;有人抨击余秋雨好为人师,处处以学者、导师身份说教。

如今,余秋雨已辍笔散文创作。

在我看来,我们应该从其散文创作脱颖而出的道路中,对散文文体探索与尝试上所体现的创新意义出发,感受其作品对文化所体现的积极意义,领略他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综观余秋雨散文,我认为余秋雨散文创作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突破传统体裁模式文学体裁往往是在作品产生后,人为的硬性规定的结果。

古人言:文岂有常体?但以有体为常。

正因为文常有体,人们便分门别类把文章划分成各种体裁,而一旦划分好体裁,人们就容易量锅下米,在写作中不知不觉的忠实于体裁的写法要求来约束自己。

散文,是文学的一大样式,散文的概念和涵义是随时代的变化而不同。

发展到当代散文,则专指与小说、诗歌、戏剧文学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短小精悍、题材广泛,形式自由、灵活,不需要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不要求语言的韵律性,只要达到形散而神不散就行。

由于当时的环境,九十年代的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心灵。

因此,呼唤自我,呼唤真情,抒发自身性灵的作品比比皆是,由于容的相似,为数众多的作品都挤向了一个方向,散文越写越小,其容上虽五花八门,但离不开身边琐事,表达方式上似乎眼花缭乱,然而,余秋雨对于散文传统模式有了较大的突破与创新,为散文创新开辟了新道路,拓展了新领域。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篇幅宏大。

古典散文等同于“小品文”,即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以小见大”是它在选材立意上的基本原则,形成了简约的审美规。

读余秋雨散文的给人的感觉就是磅礴大气、容纳古今、气象万千的鸿篇巨制。

《文化苦旅》31篇中,以都江堰最短,也有3500余字,《风雨天一阁》有16000余字。

《遥远的绝响》14000余字、《东坡突围》有10700余字、《一个王朝的背影》近13012余字,连《柳侯祠》最短,也有2800余字,这些篇目的特点是字数多、容量大、历时长。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吞吐古今、驰骋万里,仿佛他作品里的“三叠泉”,裹挟着自然的冲击力,雷霆海啸般翻卷而来,带给人审美的强烈震撼,仿佛长河落日的圆融气派,又仿佛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令人荡气回肠,从精神上为之一振。

其实,长篇散文的出现是散文发展的必然趋势,篇幅短小的文体规极制约了散文的表现容,使许多过程长的、容量大的、情节复杂的重大题材被排斥在外。

林语堂曾指出:好散文必须具有容纳充分发挥才能的篇幅和轮廓,必须改变迫于生产力落后而形成的简约、削足适履的旧观念。

可见,余秋雨散文的出现迎合了散文的发展趋势。

2、题材广泛。

余秋雨的散文涉及领域众多,政治(一个王朝的背影探讨清王朝的功过)、经济(遥望叙说票号的兴蓑)、文化(千年庭院走进书院文化的收藏)、艺术(莫高窟和青云谱随想探寻艺术的流变)、科考(十万进士品说科举制度的利弊)、旅游(品味山水风光的涵),几乎无所不包。

古今中外,天马行空,丝毫没有没有时空的限制。

从地域看,余不仅走篇了中华,而且游历了欧亚大陆,长江黄河三山五岳都被他调遣,关山大漠名胜古迹都任他叙说。

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文艺复兴的故乡都进入了他的笔端。

从时间讲,他喜欢穷本溯源,莫高窟壁画,都江堰水利,天一阁藏书,三峡风光都是从古到今,洋洋洒洒,尉为大观。

余秋雨散文突破了传统散文的框架,颠覆了周作人、林语堂的“休闲模式”,“朔的说教模式”等,又形成了新的大散文模式,但一旦形成模式,大批余氐散文应运而生,又将文化大散文推向困境,走向蓑微,预示着文化大散文的终结,因为散文本质上是最个性化最直逼人心灵的文体,一旦僵化,就自然失去其生命力。

但余氐散文对散文创作的贡献在当代文学创作史上是不可否认的,其弊端和局限也值得认真分析和消解。

`二、强大深厚的文化意识1、以独特的视角探索文化他创造性地将秀丽的山河、丰富的人文景观与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其现代性的理性批判相融合,抒发满腔的文人情怀。

形象化的追忆和再现,让读者思绪万千。

山水只是背景,只是表象。

他要从山水中寻找生命的真蒂,文化的根源。

他的文章如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走出来的,诚如他在《千年一叹》自序中说的,“与笔端相比,我更看重脚步;与文章相比,我更关注生命;与精细相比,我更倾情粗糙。

”在其第一部散文集《文化苦旅》中,破落而沉重的道士塔(《道士塔》);宏大而广袤的莫高窟(《莫高窟》);“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的(《白发》);“已成为一种极端艰难,有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的天一阁(《风雨天一阁》)等等,这一个个古老的物象在历史的沉浮间越发凝重和深厚。

正如他在《文化苦旅`自序》中说:“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水’”而在《山居笔记》中,作者所触及的也正是一些中国历史中的痛楚,如《一个王朝的背影》演绎了王朝兴衰的辉煌与悲凉,《乡关何处》抒发了深厚的乡关情怀与困惑等等。

而其世纪之交的《千年一叹》更是超越国界,向人们展示了更为宏大的历史文明画卷。

从希腊、埃及、以色列、约旦到伊拉克、伊朗、印度、尼泊尔,最后回纵观其散文,可以说,他似乎在于历史的对话与共鸣间,自觉地将学者的文化意识,富之于笔端,在山水古迹间找到了自己情感的契合点,以开阔的思路,品评历史精魂,让文化之风拂过读者的心灵,激起具有现代意义的新思索。

2、关注中国文人、知识分子的人格精神余秋雨清楚的知道,知识分子对于文化传承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风雨天一阁》中,他写道:“钦的选择,碰撞到了我近年来特别关心的一个命题:基于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或者倒过来说,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

”他呼唤建立健全的人格,而这一呼唤对于当代知识分子来说未尝不具有深意。

在《西湖梦》中,作者以一个“介入型”知识分子的良知和使命感,委婉地批判了“不能把那种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的知识分子,充满了当代知识分子入世的精神,敢想敢为的作风。

在余秋雨的笔下,还闪现出一大批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东坡、仲淹、柳宗元等。

他们都是才华横溢而又命运多蹇的人,他们因富有才华和个性而不容于朝廷,受到小人的诋毁,他们的生命力受到挤压和摧残。

但是,无论他们处在怎样的险恶条件之下,都有不变的文化良知。

恶劣的环境没有折服他们,相反,反而磨练了他们的意志,激发他们更大的智慧。

作者通过对传统文人的悲剧性命运的展示,使人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国的文明史是一部苦难深重的文明史,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和专制制度及愚昧野蛮不断进行抗争的搏斗史。

三、极致的语言表现力语言是文章的载体,最能体现作者的文学功底,表现作者的文风和个性。

余秋雨的散文语言表现为华丽典雅、重视色彩、旁征博引,叙述、议论、描写融会贯通,充溢着一种贵族气质。

如《阳关雪》中对古战场的描写:“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

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

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

随着一阵烟土,又一阵烟土,都飘散远去。

”整齐的句式,严谨的句子,生动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尤其是引用了王维的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使人仿佛看到唐人风,沉思历史的沧桑。

在《三峡》中引用了余光中的《寻白》“酒入愁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写出了白的诗情,也写出了白的人格。

《东坡突围》一文的语言更是典雅绮丽,文中引用了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尽了东坡真正精神上的孤独。

尤其是结尾对成熟的论述更高一筹:“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生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在修辞运用上更是得心应手,比喻、夸、拟人、借代、排比、设问、反问等无处不在,极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用得最多的是排比,“这里的流水太清,这里的桃花太艳,这里的弹唱有点撩人,这里的小食太甜,这里的女人太俏,这里的茶馆太多,这里的书肆太密,这里的书法过于流丽,这里的绘画不够苍凉遒劲,这里的诗歌缺泛易水壮士低哑的喉音。

”(白发)用一串排比形象地表现了的风俗和历史。

像这种排比句在每篇文章中都有,有如长洪大波,山崩海啸,气势宏大,极富感染力。

余的语言也有平实朴素的一面,如在《家在》描写好友用了“人越来越瘦,学术论文越发越多,脸色越来越难看,文章越写越漂亮。

”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但同样感人。

应当说,作为一名大文化散文的写作者,余秋雨的散文语言别有意味,令人耳目一新。

他的语言言简意赅,字约意丰,并且非常注重语句之间的抑扬顿挫、音节上的铿锵悦耳,具有声音美、意象美以及句法美,从简单又简约的普通文字中发掘出他人所无可比拟的独到品质,构造他特有的语言品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