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圣才出品】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2版)配套模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2版)配套模拟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癸丑报灾”2.“苏报案”3.“拒检运动”4.“红中社”5.邹韬奋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1.简述王韬的办报主张与思想。
2.简述我国新闻业务在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中的发展。
3.民国初年,《申报》在企业化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1.试论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内容与特点。
2.论述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3.试论延安整风期间《解放日报》的改版及其对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意义。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癸丑报灾”答:“癸丑报灾”是指袁世凯对民初报业的大肆迫害与摧残的事件。
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政府借军事胜利之淫威,把国民党诬指为“乱党”,大规模地摧残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以及其他异己报刊。
凡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一律被扣上“乱党报纸”的罪名而遭查封,一些本来拥袁的报纸也被殃及。
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较之民国元年的500家锐减300多家,北京的上百家报纸也只剩下20余家,史称“癸丑报灾”。
2.“苏报案”答:“苏报案”是中国新闻史上有名的报案。
《苏报》创刊于1896年6月26日,1899年后被当时在政治上倾向改良派的革职官员陈范所接办。
1903年5月,章士钊出任《苏报》主笔。
6月,《苏报》刊文介绍邹容撰写的《革命军》,发表章士钊署名“爱读革命军者”的论说《读(革命军)》和章太炎所作《革命军序》,公开倡言革命。
同时,《苏报》还在“新书介绍”栏介绍章太炎撰写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以《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为题摘登了其中部分文字,不仅痛斥康有为“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主张,还以轻蔑的口吻直呼光绪帝为“载活小丑”。
这一切,当然为清政府所不能容忍。
6月30日,清政府由上海租界工部局发出拘票,对陈范、章太炎、邹容等7人实行拘捕,章太炎等被捕,邹容闻讯后自动投案。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1)殷墟甲骨卜辞带有新闻的成分。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两种接近于新闻传播的形式——情报信和“悬书”。
(3)甲骨卜辞、情报信、“悬书”虽然传递了一定的信息,但均与新闻传播相距甚远。
(4)先秦时的新闻传播几乎完全依赖口头形式。
(5)以书面形式传播新闻开始于汉代。
其典型方式是颁发诏书。
但汉代还没有专用于新闻传播的媒介。
(6)原始形态的新闻传播活动缺乏一定的目标、规模和系统性。
只有当报纸这一传播媒介产生之后,人类的新闻传播才能称得上是完全意义上的新闻传播。
(7)关于原始形态报纸产生的确切时间,学术界存在着较大争议。
①一种观点认为,早在商周之际,我国即有报纸的萌芽。
如王安石曾经把《春秋》称为“断烂朝报”,意为残缺的政府公报。
②有人认为采诗官采集《诗经》是古代的采访活动,《诗经》中的许多民歌反映了当时我国社会的变迁,带有新闻成分。
③一种观点认为,我国汉代已有报纸。
理由是:汉代各郡、国在京都设“邸”,而“邸”的主要任务就是向诸侯或藩镇通报消息、传递文书。
因后来出现的原始报纸,大多由“邸”这样的机构颁布,据此认为,汉代已有邸报。
(8)以上观点缺乏充足的史料依据,很难视为科学论断。
据目前材料,中国的古代报纸产生于唐朝。
二、我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1)唐代出现报纸,与进奏院制度的实行密切相关。
唐代中期各藩镇在京都设邸,后改称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
进奏院的负责人为进奏官,亦称邸官、邸使或邸吏。
邸是地方上在京城设立的办事处,其任务是上呈章奏,下报上情,传发信息。
由于地方非常需要了解中央信息,这便出现了“进奏院状报”。
(2)“进奏院状报”是由进奏官发至地方藩镇的原始状态的报纸。
其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
这种“进奏院状报”之类的报纸,在唐人的许多著作中均有记载。
比较详细的材料要数唐人孙可之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读开元杂报》为研究中国古代报纸的起源提供了可靠的材料。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详细版)

中新史笔记(框架+考点版)(参考《中国新闻事业史》丁淦林、《中国新闻通史》刘家林)(加灰底的条目为考过的真题)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露布:又称露报。
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在战国时期就有“露布”,是进行宣传鼓动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方式。
指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大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
古时战场上士兵快马加鞭,高举露布,一路传递捷报,可以说是古代报纸产生以前,时效性、公开性最强的传播媒介。
2.“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3.邸报:又名进奏院状报、朝报、邸状等,是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
指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
它发源于唐朝的进奏院状报,在宋代开始被称为“邸报”,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至明代,内容更为丰富,还有农事、天象、灾害报道和社会新闻。
邸报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和军事战报。
邸报的特征:①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②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③发行与传递不同于现代报纸,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
4.进奏院状:是我国唐朝由进奏官不定期从都城向地方藩镇传发的、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报纸,是官报的雏形。
它的内容主要涉及皇帝活动、诏旨、官吏任免、臣僚章奏和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读者主要是各地的藩镇和诸道长官,带有某种上行公文的色彩。
其特点是不定期、无报头。
5.“敦煌进奏院状”:现存最古老的报纸,发行于公元887年,是唐僖宗时期,由驻京的归义军进奏院发回给归义军节度使的进奏院状。
内容是进奏官员收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的性质,区别于传统的官文书,且具有“新闻信”的性质。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发展变化【圣

第十二章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发展变化12.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台湾及抗战期间日占区新闻事业的畸变1.台湾地区新闻事业殖民化的加深(1)代表性报刊①《台湾日报》《台湾日报》于1897年5月8日创刊于台北,创办人为川村隆实。
《台湾新报》与《台湾日报》分别掌握在不同政治派系的手中,互相攻讦不休,新任台湾总督支持守屋善兵卫收买两报,合并为《台湾日日新报》,于5月1日在台北试刊,6日正式创刊。
该报为日刊,早出两大张,晚出一大张。
有鉴于当时台湾民众大多不懂日文,该报开始创设中文栏,1903年后在中文栏内加印中文刊头“台湾日日新报”,1905年扩大为中文版,1911年11月中文版停刊。
②《台湾新闻》《台湾新闻》的前身是《台湾日日新报》的台中分社,1901年5月1日改组为《台中每日新闻》,日、中文并用,1903年3月改名为《中部台湾日报》,1907年10月定名为《台湾新闻》,直至1944年被合并。
③《台南新报》的前身是《台澎日报》,1899年6月15日创刊,1903年改组为《台南新报》。
除上述官方御用报纸外,迁居台湾的各界人士还出版了一批民办报纸,对台湾殖民统治当局常有批评之辞,有的还因此而遭到迫害。
④《台湾青年》1920年7月16日,台湾同胞创办的第一份报刊《台湾青年》在日本东京创刊,标志着台湾同胞办报活动的兴起。
《台湾青年》为中、日双语月刊,蔡培火任发行人兼编辑人。
自1922年4月起,《台湾青年》改名为《台湾》,分别出版中文、日文两种版本。
1923年4月扩充改组为《台湾民报》,于4月15日在日本东京创刊,编辑人为林呈禄。
原《台湾》则改为纯日文的杂志继续出版至1924年6月。
《台湾民报》以提倡汉文、推广祖国文化为宗旨,每期4开4小张,全部用中文,初为半月刊,同年10月改为旬刊,翌年7月起改为周刊。
1926年7月16日,该报获准在台湾销售,同年8月1日迁至台湾本岛出版。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七章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

第七章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与党营新闻事业的发展第一节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及其特点一、新闻统制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国民党是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政党。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后改组为共产党人可以个人身份参加的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在国外帝国主义和国内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下,于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并迅即在南京另立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
接着,国民党内的汪精卫集团以及其他派系也相继背叛革命,同南京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合流。
以蒋介石集团为核心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打着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的招牌,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实行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因此,人们习惯于将南京国民政府称之为国民党政府,将其统治的地区称之为国民党统治区。
与国民党的一党专政相应,国民党的新闻统制思想与政策也开始形成并不断发展。
1928年,国民党提出了“以党治报”的方针,要求国统区所有的新闻事业,包括非国民党的新闻事业,都必须接受国民党的思想指导和行政管理。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统治面临严重的危机。
为了对付日益发展的进步新闻宣传活动,国民党统治集团大量汲取了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法西斯主义的新闻思想与经验,以进一步严密控制新闻界。
一是效法法西斯主义的“国家至上”的原则,利用民族危机,大肆鼓吹和提倡“国民”、“国家”、“民族”等抽象观念,进行所谓的“民族主义的新闻建设”,凡是反对国民党的新闻宣传,一律以危害“国家”、“民族”利益为由予以取缔与镇压。
二是加强新闻界自身的控制力量,利用新闻的力量来实行所谓的“科学的新闻统制”(引自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新闻科报告《本党新闻政策之确立与发展》,载《新闻宣传会议记录》,1934年3月),“科学的新闻统制”按照法西斯主义的原则改造新闻事业,将国民党的新闻事业和非国民党的新闻事业统筹规划、统一管制。
新闻传播学考研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考研真题

新闻传播学考研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考研真题1、清华大学考研真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18新闻与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618新闻与传播史论一、名词解释(5×9=45)1.精确新闻学2.棱镜门事件3.拟态环境4.二级传播理论5.尼尔·波兹曼6.观点的自由市场7.蒙太奇8.美国便士报运动9.史量才二、简答题(15×3=45)1.当前中国媒介融合的内涵与意义。
2.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3.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环境的变化。
三、论述题(20×3=60)1.分析微博等社交媒体对中国社会发展与转型的影响。
2.经典传播理论在当下互联网时代还适用吗?举两个例子。
3.关于大V责任运动,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618新闻与传播史论一、名词解释(5×9=45)1.精确新闻学答:精确新闻学又称精确新闻体、精确新闻报道,是指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运用调查、实验和内容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收集资料、查证事实,从而报道新闻。
由美国学者、新闻记者菲利普·迈耶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
其特点是用精确的数据、概念来分析新闻事件,尽可能避免主观的、人为的错误,从而使新闻报道更加客观、公正、令人信服。
这一新闻报道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风行于美国新闻界,后传遍世界各国新闻界。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新闻界开始运用这种新闻报道理论和方法报道新闻信息。
2.棱镜门事件答:棱镜门事件是指发生在2013年的美国情报局泄密事件。
2013年6月,前中情局职员爱德华·斯诺登将两份绝密资料交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诸多秘密被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
过去6年间,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一直在进行数据挖掘工作,从音频、视频、图片、邮件、文档以及连接信息中分析个人的联系方式与行动。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圣才出品】

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古代新闻信息传播的早期形式1.从口语传播到标识传播(1)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是口语、标识这两种新闻信息传播形式。
这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也概莫能外。
(2)在口语传播工具发展的基础上,人们又发明了木铎等音响传播工具。
木铎是一种木舌金铃的发声器具,为中国古代所特有。
(3)先民们不仅使用口语传播形式,同时还使用标识传播形式。
标识传播的具体手段,有结绳、画图、雕刻、烽烟、旌旗等等。
2.文字传播:早期新闻信息传播的完备形式(1)文字传播及其各种表现形式的问世,是古代新闻信息传播活动趋于成熟的标志。
(2)殷商时代,文字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并成为当时重要的新闻信息传播手段。
(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制订出一套全国统一的新文字——小篆,基本消除了以文字形式向全国发布新闻信息的障碍,文字传播开始真正成为一项面向黎民百姓的新闻信息传播手段。
而皇帝发布的诏书开始成为传播官方新闻信息的主要形式。
新闻信息传播的物质载体以竹简、木简和绢帛为主。
(4)文字的出现,还提高了标识传播水平,出现了露布等新的新闻信息传播手段。
露布,是文书不加检封、公开发布的意思,大约出现在秦汉时代,东汉末年时成为发动战争前讨敌檄文的别称和战争胜利后宣扬战绩的捷报。
露布这种手段因其时效迅速、影响立竿见影而被沿用了1000多年。
二、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1.古代报纸的诞生(1)自唐代起,一种被后人称为“邸报”的古代报纸开始出现。
这一中国封建王朝传播新闻信息的主要手段,在性质上与近代意义上的报纸最为相似,直至清王朝的覆灭而最终消亡。
唐代孙樵撰写的《经纬集》中一篇题为《读开元杂报》的短文,是现存最早的一份述及朝政公报的历史文献。
据这篇短文记载,在唐开元时期,朝政简讯每天条布于宫门之外,有人将这种朝政简讯抄录后传往外地。
100多年后,这类手抄件尚流传在襄樊地区。
孙樵把这类朝政简讯的抄件称为“开元杂报”。
《中国新闻事业史》名词解释题和问答题

1、黄远生--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之一,以写新闻通讯风长,曾主编过《少年中国》和《庸言》》杂志,后任上海《时事新报》和《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撰写大量揭露军阀政府黑暗统治的通讯,大受读者欢迎,黄远生的政治态度反对国民党,支持进步党对袁世凯抱幻想,1915年被人认作帝党刺杀于旧金山。
提出新闻记者应该“四能”(能想、听、能跑、能写)并身体力行。
2、于右任--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报刊活动家。
1907年在上海创办同盟会第一家大型日报“神州日报”1909年至1910年在上海相继创办“民吁日报”、“民吁主报”。
他创办的报纸在揭露贪官污吏,揭露帝国主义侵华阴谋和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3、章太炎--和国近代著名革命家思想家和报亓政治家,早年担任《时务报》、《经世报》等报刊的编辑和主笔。
1903年在“苏报案”中名声大噪。
1906年后主编《民报》成为“以文章排满的骁将”。
晚年“既离民众,渐入颓唐”。
4、梁发--第一个参加近代化中文报刊编辑、出版工作的中国人。
基督教徒宣传基督教,1815年参加了《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出版编辑工作,著有《救世撮要解略》、《劝世良言》、《圣课时》等,其中《劝世良言》对洪秀全有很大影响。
5、王韬--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参加过《六合众谈》编辑工作,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循环日报》、撰写大量政论文章,鼓吹变法自强,主要著作有《遁叟谰言》、《弓叟园文录》、《园文录外编》等。
6、梁启超--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
1895和康有为进京会试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并在北京主编了《万国公报》、《中外纪闻》1896年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大力宣传维新变法,名噪一时,戊戍政变后逃亡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鼓吹保皇立宪。
7、邹韬奋--1922年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1935年11月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1936年6月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1937年8月在上海创办《抗战》三日刊,1938年7月担任《全民抗战》主编,他是一名卓越的政论家、出版家著名的新闻记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9.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
(1)1927年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后,立即实行以统制为本的新闻政策,并利用政权的力量、通过法律手段,很快就建设起一个以统制为本的新闻法律制度,简称新闻统制制度。
(2)1928年国民党政府建立不久即发布开放“言禁”的通电。
同时又提出“以党治报”的方针,要求国统区所有新闻事业都必须接受国民党的思想指导和行政管理。
据此,国民党及其所谓国民政府制定与颁行了一大批实行新闻统制的法律、法令,建立新闻统制制度。
(3)“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统治面临严重的危机。
为了对付日益发展的进步新闻
宣传活动,国民党统治集团大量汲取了德、意等国家的法西斯主义的新闻思想与经验,以进一步严密控制新闻界。
①效法法西斯主义的“国家至上”的原则,利用民族危机,大肆鼓吹和提倡“国民”“国家”“民族”等抽象观念,进行所谓的“民族主义的新闻建设”,凡是反对国民党的新闻宣传,一律以危害“国家”“民族”利益为由予以取缔与镇压。
②加强新闻界自身的控制力量,利用新闻的力量来实行所谓的“科学的新闻统制”,即按照法西斯主义的原则改造新闻事业,将国民党的新闻事业和非国民党的新闻事业统筹规划、统一管制。
据此,国民党政府自1932年起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新闻检查的法令,将出版后审查制度改为出版前检查制度,史称新闻检查制度。
(4)国民党统治建立之时,正是中国广播事业进入蓬勃发展之日。
广播法规的制定与颁行,也是国民党当局在这一时期新闻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28年7月,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公布《无线电台管理条例》,并设立无线电管理处,管辖中国境内和国际间包括广播电台在内的全部无线电事业。
相关的职能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令对广播电台的经营做出规定。
2.抗战爆发后新闻统制制度的日趋强化
战时新闻检查法令的大量颁布和战时新闻检查制度的日趋完备,是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新闻统制立法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抗战爆发后,鉴于中国进入战时状态,国民党政府“名正言顺”地颁发了一系列战时新闻检查法令,建立和健全战时新闻检查制度。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的新闻统制思想和政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国民党政府虽然在表面上多次作出给予人民言论出版自由的许诺,但并不准备将这些许诺付诸实践,而是继续其对新闻界实施全面统制的反动政策,制定与颁发新闻统制法规,强化新闻统制制度。
(1)抗战胜利之初,国民党政府在广大的收复区以“除奸”为名,堂而皇之地实行新闻统制政策,重建新闻统制制度。
(2)1946年内战爆发后,特别是1947年内战发展到最后激战阶段后,国民党当局借口非常时期,颁布了一大批非常法规,将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剥夺殆尽,将新闻统制制度强化到令人恐怖的程度。
二、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迅速建成
1.国民党新闻事业网基本格局的形成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并在南京建立了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后,由国民党控制的新闻力量十分薄弱。
为了宣传新政权、控制社会舆论的需要,国民党立即开始着手建设以报刊、广播电台、通讯社三大新闻媒体为主体的党营新闻事业网。
(1)以《中央日报》为中心的党报网的建设
①北伐战争胜利在望之际,国民党中央于1927年3月22日在汉口发刊《中央日报》。
该报作为国民党中央的机关报,由国民党中央党部宣传部主持社务,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顾孟余兼任社长,共产党员沈雁冰、杨贤江等担任编辑工作。
当时国共合作尚未破裂,汉口《中央日报》以“领导全国民众实现国民革命”为宗旨,曾发表过大量反对蒋介石背叛革命
行径的报道与文章。
②汉口《中央日报》停刊后,南京国民党中央方面开始筹划将该报在上海复刊,以成为南京方面的御用工具。
1928年2月1日,《中央日报》在上海复刊。
③1929年2月1日,南京《中央日报》正式出版,序号接上海《中央日报》,作为国民党中央机关报,隶属于中央宣传部,由中宣部部长叶楚伧兼任社长。
④1929年1月1日,国民党中央直辖党报《华北日报》在北平创刊,以作为国民党中宣部在华北地区的宣传中枢。
该报由国民党中央委员李石曾等组成报务委员会,沈君匋任经理。
⑤1930年1月10日,国民党中宣部在北平发刊英文《北平导报》,由刁作谦、张明炜等主持社务。
该报是国民党中央直属的唯一一份外文报纸。
⑥在汉口,国民党中央直辖党报《武汉日报》于1929年6月10日创刊,日出3大张,由胡伯玄任总编辑。
此外,国民党省、市以及经济状况较好的县的各级党部,国民党控制的政、军、宪、警部门,也办起了一大批党报或准党报。
一些在社会上有一定文化影响力的国民党员还以个人名义办报,壮大国民党的新闻宣传力量。
(2)以“中央通讯社”为中心的通讯社网的建设
国民党着力发展的通讯社是中央通讯社。
1924年4月1日,国民党的中央通讯社在广州创建并正式发稿,由国民党中宣部主管。
1926年10月,中央通讯社随国民党中央党部迁往武汉;1927年5月6日,蒋介石集团攻占南京,另一个中央通讯社开始在南京发稿;之后,直到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后武汉
的中央通讯社宣布取消,出现了两个中央通讯社并存的怪事。
1928年后,中央通讯社开始向外扩展,于8月在北平创建中央通讯社北平分社,随后又创建了武汉分社,将其触角伸入华北、华中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
(3)以“中央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广播电台网的建设
中国的无线电广播电台的出现与发展,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
国民党集团在其政权建立甫始,就认识到广播电台所具有的巨大的宣传效用,并开始筹建国民党的广播电台网。
1928年8月1日,即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开幕之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在南京开播。
在国民党中央筹建中央广播电台的同时,国民党省、市党部及政、军、警等部门也开始筹建当地的广播电台。
浙江省广播电台是最早建立的国民党地方广播电台,1928年10月开始播音。
(4)小结
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党的党营新闻事业网的基本格局初步形成。
①党报网,以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为中心,以中宣部创建并在一些重要城市出版的中央直辖党报为主干,还包括国民党省、市乃至县的党政军警部门创办的各级党报,以及国民党员以个入名义出版的准党报;
②通讯社网,以中央通讯社为中心,包括中央通讯社各地分社和国民党在地方的党政军警部门以及国民党员个人创办的一批通讯社;
③广播电台网,以中央广播电台为中心,包括国民党省、市乃至县的党政军警部门以及
个人创办的各级广播电台。
2.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进一步强化
(1)对中央日报社和党报系统的整顿
国民党中央对其党报系统的改进与整顿,从中央日报社开始。
1932年3月,国民党中央决定中央日报社实行社长负责制,由程沧波任社长,改变了过去中宣部长兼而不管、报社内部矛盾百出的局面。
1932年9月,国民党中央又通过决议,各中央直辖党报的社长也都改为专任,并开始对在地方出版的中央直辖党报和省市地方党报进行改组与整顿,使国民党党报走出党部大门。
(2)对中央通讯社的整顿
国民党中央对中央通讯社的改进与整顿,始于1932年5月。
国民党中央任命中央宣传部总干事萧同兹担任社长,负责改组事宜。
萧同兹上任后,向国民党中央提出“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3条办社方针并得到准许。
(3)对广播电台的整顿
国民党中央还对广播电台进行改进与整顿工作。
国民党的中央广播电台建成后不久,由于发射功率较小,且仅用中波广播,电波只能及于东南少数省份,因而陈果夫等早在1928年冬就提出了扩大发射功率的计划,向德国西门子公司订购了功率为75千瓦的全套广播设备,并扩建新台。
1932年5月,中央广播电台新台正式建成,发射功率增至75千瓦,成为当时亚洲发射功率最大的广播电台。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