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两首》导学案
《古诗两首》导学案

1.搜集古人咏叹秋天的诗。(师生)
2.自学生字词,尝试理解诗中不懂的字词;熟读课文。(学生)
3.搜集作者杜牧、张继的资料,了解诗人。(师生)
4.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走进古诗(用时:3分钟)
1.鼓励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古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山行》这首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远处的景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近处的景色。全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学法,练习书写(用时:8分钟)
6.引导学生看图,说说作者在山上行走,看到了什么,这些景物怎么样?
1.自由朗读古诗,同时画出生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2.赛读古诗,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交流生字记忆方法,重点学习:“径”左窄右宽;“霜”上扁下长。
4.小组内再读古诗,结合预习、查字典、看插图,试着读通古诗。与组内讨论字词的意思。
2.引导学生结合预习介绍诗人,补充资料。
3.揭示本课学习目标。
1.朗读课题,书空“泊”。
2.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组内交流诗题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枫桥:苏州城外的一个地方。诗题的意思:夜晚,在枫桥停船靠岸。)
7.填空。
(1)《枫桥夜泊》中“泊”的意思是______,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自由朗读品悟,体会山中秋景迷人,读后交流感受。(山中景色迷人,诗人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15_《古诗两首》导学案

15.《古诗两首》导学案第一课时《饮湖上初晴后雨》编者:李兆凤班级:组名:姓名:导学目标:1、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的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根据重点词语理解并能说说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心情,激发学习古诗的愿望。
导学重难点:1、重点是理解诗句意思,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2、难点是体会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导学过程:一、简介诗人苏轼,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自主学习1、读懂题目湖:饮湖上:初晴后雨:2、放声自由朗读诗歌,认识生字。
3、同桌互读正音、评点。
4、把诗中生字工整漂亮地抄写三遍,再读两遍,并结合注释了解它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
(1)学习“水光潋滟晴方好”,感受晴天西湖的明朗美。
潋滟: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诗意。
(2)学习“山色空蒙雨亦奇”,感受西湖雨天的朦胧美。
空蒙:亦:奇: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诗意(3)品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体会作者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感悟西湖的“淡妆亦美,浓抹亦美”。
相宜:西湖晴天美,雨天也美,怎么形容呢?诗人想到了用()这位美人来表达自己对它的赞美之情——西湖就像风姿万千的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那么美。
6、根据诗歌内容填空:诗中描写了西湖在()和()时的不同美景,晴天时(),景色正好,雨天时(),景色也奇妙,面对西湖如此令人心醉的美景,作者用了一个巧妙的比喻,把()比作(),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是那么美丽,借此表达自己对西湖的()。
三、小组交流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不懂的问题。
四、全班展示1、全体同学积极、有序地向全班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2、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不懂的问题。
五、巩固达标1、背诵并默写诗歌。
《古诗两首》导学案、教案

《古诗两首》导学案班级小组姓名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诗3个生字,正确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会背诵《元日》,理解《元日》诗意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自主学习1、我能把本课的3个生字正确美观地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我认为这几个字书写时容易出错。
2、我会默写这首诗并写出诗意。
,。
,。
三、小组合作: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四、学完后我的收获是?疑惑是?第二课时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诗1个生字,正确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会背诵《江雪》,理解《江雪》诗意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自主学习1、我能把本课的1个生字正确美观地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2、我会默写这首诗并写出诗意。
,。
,。
三、小组合作: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四、学完后我的收获是?疑惑是?《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案主备人:卜燕妮协备人:吝春艳年级:四学科:语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诗3个生字,正确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会背诵《元日》,理解《元日》诗意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会背诵《元日》。
难点:理解《元日》诗意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无比璀璨的明珠,寥寥数字,却饱含着诗人深厚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自主学习: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中“自主学习”,教师巡回点拨。
3、合作学习:学生组内合作完成导学案中“合作探究”,师适时点拨。
4、展示交流:学生在班内交流导学案中“合作探究”。
5、点拨拓展:说说关于“关于节日”的诗句。
6、课堂检测:完成导学案中“课堂检测”。
六、教学反思:《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案主备人:卜燕妮协备人:吝春艳年级:四学科:语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诗1个生字,正确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会背诵《江雪》,理解《江雪》诗意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古诗两首》导学案

《古诗两首》导学案课题4、古诗两首所属单元第一单元课时本课教学 3 课时主备人李蕊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初步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初步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自主调整[温故知新]1、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
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2、关于苏轼、杜牧你了解多少?3、我会填。
(可参考课文填写——课件出示)赠刘景文(苏轼宋)()()()()擎雨盖,菊残犹有()()()。
()()()()(),正是()()()。
山行(杜牧唐)()()寒()()径斜,()()()。
停()()()(),霜()()()。
4、我能快速记住下列生字菊:部首(),结构(),组词()。
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
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
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4、我能读准字音,读好词语(小黑板出示)赠送姓刘擎雨盖残:部首(),结构()组词()。
君:部首(),结构()组词()。
橙:部首部首(),结构()组词()。
橘:部首(),结构()组词()。
径:部首(),结构()组词()。
斜:部首(),结构()组词()。
5、展示朗读古诗(再次课件出示补充好的两首古诗)[导学释疑]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自主学习——自我展示)2、《赠刘景文》中荷花、荷叶、菊花各有什么特点?荷尽菊残的时候还有什么呢?(自主学习——自我展示)3、这么优美、这么丰富的秋天给人们带来的是什么呢?(有感情地诵读——自我展示)4、《山行》一诗中写了寒山、——、——、人家、枫林和——六种景物(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古诗两首导学案

课题
9、古诗两首
课时
两课时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会认会写生字“促、深”会写“亿、异、逢、佳、倍、遥、遍、插”生字。
2.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3.背诵诗句。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导学过程
一、通,读正确。
2、同桌互读。要求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并互相说说古诗的意思。
二、合作探究
(约7分钟)
1、小组讨论第一句古诗的意思?
2、小组讨论第二句古诗的意思?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4、用“促、深”组词。(注意“促”与“捉”相比较;“深”与“探”的比较)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这首古诗知道远在他乡的游子每逢过节的时候都如此的想念家乡以及自己的亲人,感受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课后反思:
三、展示交流
(10分钟)
1、组内比赛诵读古诗。
2、从古诗中那几个字可以看出诗人孤独寂寞,非常思念亲人
四、达标检测
(10分钟)
1、给下列字换偏旁组成新字,再组成词语。
倍()()遥()()
遍()()
2、默写两首古诗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这首古诗知道秋天是个迷人的季节,感受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古诗词两首导学案

5、《古诗两首》导学案【教材分析抓诗理】《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游山西村》是一首朴实自然的山村记游诗。
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目标制定重发展】1、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重点)4、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以及生活积累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5、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美,理解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教学难点)【课前准备重自主】1、古诗我会读: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通顺,画出诗的节奏。
(1)我会读写生字词岭(lǐng)峰(fēng)只缘(zhǐyuán)浑(hún)莫(mò)腊(là)不识(bùshí)(2)我会查字典“缘”字用部首查字法查,应查部首,再查画。
第四笔是,名称是,第五笔是,名称是。
请在横线上抄写5遍:。
在字典中,“岭”的解释是;“峰”的解释是。
你能根据根据字典的解释和自己的理解画出“岭”“峰”的简笔画吗?(3)我会组词并说一句话。
疑()腊()浑()2、查阅资料,收集整理:(1)诗人苏轼、陆游的相关资料、写作背景(2)读一读《盲人摸象》的故事3、分组合作学习,试着理解诗中的词义、句意,不懂的地方可以问问小组的其他同学。
《古诗两首》导学案

《古诗两首》导学案学生姓名班级组号评价等级【学习目标】1.正确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3.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学习重点】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学习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导课:请同学们抢答古诗的意思,作者简介等。
(约4分钟)【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
(独立完成、同伴互助、小组内解决。
13分钟)1.初读古诗,理解词义(大声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古诗语言的韵律节奏美。
遇到不认识的字词通过查字典或与同伴交流,读完后完成下列练习并两两相互检查并纠错)。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
《游山西村》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
(1)缘”共___笔,第四笔是_____。
组词:____、______(2)我能结合注释理解下列词语。
题:______ 只缘:______ 不识:______ 山西村:______ 莫:______ 浑:______豚:_________ 疑:______2.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古诗的诗意。
(2)脍炙人口的古诗名句往往内涵深刻,耐人寻味,我知道了古诗《题西林壁》中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山西村》一诗景物描写中也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读《题西林壁》,我体会到,是说明诗人不能认清庐山真正面目的原因。
通过读《游山西村》,想画面,知道了“,”这两行诗句描写了山西村的美景。
二、合作探究。
(先自己分析,然后在组内按a_b_c_D顺序展开交流,每个组员都要积极主动发言,控制好时间,小组长负责对组员评价。
10分钟。
)1.通过读《题西林壁》,从这首诗中我不仅能感受到庐山的美,而且还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俗话说:“旁观者清,当事者迷。
20、《古诗两首》导学案(第二课时)

4.师板书课题。(20送元二使安西)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精讲点拨
(一)自主
探究
我能自主探究并与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2、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老师)
学习难点:
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预习准备:
收集送别诗。
学 习 过 程
环节
学案
导案
复习引入
(一)预习
检测
背诵送别诗。
教师指导,小组长组织完成后,引导展示。
(二)导入
感知
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2.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导学案设计
课 题:
20、送元二使安西
课 型
新 授 课
年级
四 年
执教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练习反馈
比比谁的反应快
1.___________________,客舍青青柳色新。
2.使:________。
3.浥这个字读________。
4.柳树的颜色是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乡偶书》是()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写的。
这首诗写诗人
回到久别的()时的心情。
六、学后反思:
自我评价:(打:“√”)今天的课堂中,你对哪项工作最满意?
书写倾听合作展示测评
学校七一路学校年级二科目语文学生姓名
年级主任翟福莲主备人赵建琼学科组长石梅课型精读
学习内容25.古诗两首课时二二次备课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认8个生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4.通过朗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学会生字新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导学案流程:
一.复习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2.齐背《回乡偶书》全诗。
二.学生自读,学习生字词
1.自由朗读,画出生字,看拼音读准字音。
2.学会书空练习生字,比一比,谁记得快。
3.给生字组词。
4.指导写字。
三.导读古诗,了解大意
1.学习第一、二句。
(l)看图,指导读第一、二句。
(2)理解词语。
乘舟:乘船。
闻:听见。
踏歌:用脚踏地打拍子唱歌。
(3)讲解诗句意思。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
李白乘船正准备出发,忽然听到岸上传来用脚踏节拍的声音。
2.学习第三、四句。
深千尺:并不是有一千尺深,在这里形容水极深。
(3)讲解诗句意思。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桃花潭水即使有千尺之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友情深厚。
(4)指名读,想象这一句诗描绘了诗人与朋友间的什么感情?
四.朗读课文,注意节奏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五、达标检测
1.我会默写古诗,并填空。
李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赠汪伦》是()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这首诗表达了()之间的深情厚意。
诗中表现朋友情深的诗句是()。
2.下面是九个成语,请在空格里填上“两”或者“二”。
()全其美三心()意势不()立
一干()净三天()头一穷()白
三长()短接()连三数一数()
3.我会查字典。
要查的字部首除去部首还有几画读音在字典的哪一页查的字母偶
衰
乘
客
六、学后反思:
自我评价:(打:“√”)今天的课堂中,你对哪项工作最满意?
书写倾听合作展示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