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白居易《览卢子蒙侍御旧诗,多与微之唱和》鉴赏
白居易《答微之》诗词注释与评析

白居易《答微之》诗词注释与评析
答微之
微之于阆州西寺,手题予诗。
予又以微之百篇,题此屏上。
各以绝句,相报答之。
君写我诗盈寺壁,我题君句满屏风。
与君相遇知何处,两叶浮萍大海中。
【注释】
微之:见《赠元稹》注。
阆州:今四川阆中、苍溪一带。
浮萍:常用来比喻人的漂泊不定。
【评析】
元稹被贬通州,白居易被贬江州,虽远隔万里,友情却丝毫不减,常“通江唱和”。
此诗首二句叙述了互相题写诗句之事,看似平常,却饱含了相互倾慕、刻骨相思的深情。
后二句,写及相见的渺茫:他们各自过着浮萍一样的人生,就像在大海中漂泊,居无定所,更不知何时相见。
其中,蕴含了对友人相聚的渴望,也道出了人生飘零四处、不由自主的无奈。
浅切自然,真情流露,易读却不易学。
名句赏析: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名句赏析: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名句出处】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诗文注释】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渑池:今河南渑池县。
知何似:知道像什么。
老僧:当地僧人,名奉闲。
坏壁:是残破的墙壁。
蹇驴:跛脚的驴。
【作者素描】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全诗大意】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道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
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
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背景点击】嘉祐元年(1056),苏轼、苏辙兄弟进京赴考,路过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时,曾在县中寺庙内借宿,并在室内壁上题诗。
嘉祐六年(1061),苏轼被派到凤翔府(今陕西凤翔)任职。
十一月,兄弟二人在郑州分手。
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
当苏轼路过渑池旧地重游时,当年寺中的奉闲和尚已经去世,壁上的题诗也荡然无存。
苏轼写下此诗,作为苏辙一诗的应和。
【全诗品赏】这首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
起句即不拘一格,突兀非常,仿佛从天而降,挑起连续两联的议论。
与元九书 阅读答案附翻译

与元九书(节选)白居易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
则知仆宿昔之缘,已在文字中矣。
及五六岁,便学为诗。
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
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
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也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又自悲矣。
家贫多故,年二十七方从乡赋。
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
及授校书郎时,已盈三四百首。
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其实未窥作者之域耳。
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
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
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
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月请谏纸。
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进闻于上。
上以广宸聪,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
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又请为左右终言之。
凡闻仆《贺雨诗》,众口籍籍,以为非宜矣;闻仆《哭孔戡诗》,众面脉脉,尽不悦矣;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闻《登乐游园》寄足下诗,则执政柄者扼腕矣;闻《宿紫阁村》诗,则握军要者切齿矣!大率如此,不可遍举。
不相与者,号为沽名,号为诋讦,号为讪谤。
苟相与者,则如牛僧孺之戒焉。
乃至骨肉妻孥,皆以我为非也。
其不我非者,举世不过三两人。
有邓鲂者,见仆诗而喜,无何而鲂死。
有唐衢者,见仆诗而泣,未几而衢死。
其余即足下。
足下又十年来困踬若此。
呜呼!岂六义四始之风,天将破坏不可支持耶?抑又不知天之意不欲使下人病苦闻于上耶?不然,何有志于诗者不利若此之甚也!然仆又自思,关东一男子耳,除读书属文外,其他懵然无知,乃至书画棋博,可以接群居之欢者,一无通晓,即其愚拙可知矣!初应进士时,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旧;策蹇步于利足之途;张空拳于战文之场。
《越中览古》《苏台览古》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越中览古》《苏台览古》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①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4分)
【参考答案】:要点:《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②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2分)
【参考答案】:要点: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对比赏析】:
《越中览古》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怀古之作。
此诗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越王勾践还宫的情况;结句突然一转,说过去曾经存在过的一切如今所剩下的只是几只鹧鸪在飞。
全诗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
《苏台览古》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此诗描写了姑苏台的今昔变化,突出了春光依旧,而穷奢极欲的帝王已无处寻觅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
全诗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旨意遥深,感人肺腑。
高中课外常见古诗赏析

高中课外常见古诗赏析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元)张伯淳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
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
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
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蓁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
洗耳为渠听。
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
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
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
②蓁,一种弦乐器,如筝。
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
(2)(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答案:①上片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从琵琶演奏的正面描写,写了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②下片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从琵琶演奏听者方面来描写,写了听者的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三峡吟(宋)徐照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1)这两首诗都以猿声来写愁。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答案:①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抒情,借用《楚辞》中的典故来写行旅中的愁。
②第一首以“那堪”直接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未展芭蕉(唐)钱珝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金)元好问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还未展开状态的植物,均以芳心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答案:第一首:1、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
2、想像: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
中考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与元微之书》含答案

中考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与元微之书》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①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
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
青萝为墙援②,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
大抵若是,不能殚记。
每一独往,动弥旬日③。
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
不唯忘归,可以终老。
此三泰④也。
让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秦以先奉报。
(选自白居易《与元微之书》【注释】①东西二林:指庐山的东林寺和西林寺。
②墙援:篱笆墙。
③动弥旬日:常常满十天。
④泰:安适。
⑤此信写于白居易在唐代元和年间被贬江州(今九江市)时期。
微之,即元稹,白居易的好友。
20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爱不能舍.(2)大抵若是.(3)平生所好.者(4)不唯.忘归20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B.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C.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D.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203.将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
(2)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
204.本文是情景交融的山水小品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答案】201.(1)离去、离开。
(2)这样(3)爱好、喜欢(4)只、只是202.D 203.(1)于是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材,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
(2)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信,一定更加挂念盼望,现因此亲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先作呈报。
204.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水的热爱之情;对挚友元微之的怀念和知足常乐、随遇而乐的旷达之情。
【解析】20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四川专用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5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

专题05 古代诗歌阅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古代诗歌阅读(2024·四川·成都七中高二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经杜甫旧宅雍陶浣花溪里花多处,为忆先生在蜀时。
万古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诗。
沙崩水槛鸥飞尽,树压村桥马过迟。
山月不知人事变,夜来江上与谁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途经浣花溪畔,不禁触景生情,“忆”字干脆点出对杜甫的追忆之情。
B.斯人已去,而今徒见旧宅却不再有新诗,“千金无复”突出对杜甫的推崇。
C.颈联中“迟”字内涵丰富,既有马行迟缓之意,又暗含着作者的主观情感。
D.山月不知人事变迁,夜晚照旧徘徊江上,作者借月之有情反衬人之无情。
2.诗中“沙崩水槛鸥飞尽”一句,是由杜甫《客至》中“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一联化用而来,请简要赏析这样写的妙处。
【答案】1.D 2.①引发对杜甫草堂生活的联想,暗含追慕之意;②鸥鸟飞尽凸显草堂今昔变更,传达出人事变迁的伤感;③眼前景与杜甫诗奇妙联结,意味深长而无斧凿之痕。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歌内容的实力。
D.“借月之有情反衬人之无情”理解有误,尾联是说自然永恒而人事多变,抒发的是对杜甫的怀念,应是借“月之无情反衬人之有情”。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表达效果的实力。
“沙崩水槛鸥飞尽”意思是“锦江沙岸倒塌,草堂的水槛损毁,鸥鸟也已飞尽”。
本句从“旧宅”入笔,遥接杜诗所写物态,古今勾连,见出常变之景。
诗人联想到杜甫《客至》中“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引发对杜甫草堂生活的联想,暗含追慕之意。
此处“鸥飞尽”反用其意,槛崩鸥走,以见旧宅的荒芜。
鸥鸟飞尽凸显草堂今昔变更,传达出人事变迁的伤感。
眼前景与杜甫诗奇妙联结,意味深长而无斧凿之痕。
(2024·四川凉山·高二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高考语文诗歌读理解《郡圃春晚 》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读理解《郡圃春晚》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郡圃春晚韩琦注溶溶春水满方塘,栏槛风微落蕊香。
尽日杨花飞又歇,有时林鸟见还藏。
沉疴不为闲来减,流景知从静处长。
欲战万愁无酒力,可堪三月去堂堂。
(注)韩琦,北宋名相。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闲居相州时的作品。
9.下列时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捕绘春水溶溶、落蕊飘香的景象,“满”写出春水平岸的气象。
B.杨花尽日飞又歇,林鸟时见时藏,虚实结合,映射出诗人内心的情感。
C.虽然生活闲静,诗人的病情没有减轻,内心也没有得到真正的放松。
D.诗歌描绘了郡圃的一派暮春景色,情景交融,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0.后人评价韩琦诗作“随时抒兴,亦多寄托遥深”。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9.B10.①“随时抒兴”体现在诗人由眼前春光逝去,产生伤春之愁;由自身已至暮年,沉疴难愈,产生伤己之愁。
②“寄托遥深”体现在诗人赋闲在家,时光难熬,有为国效力之心,却年老多病,万愁萦身,诗中蕴含深深的无可奈何之情。
【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虚实结合”错误,杨花尽日飞歇,林鸟时见时藏是作者观察到的景象,是实写。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随时抒兴”可理解为即景抒情。
诗歌前四句写溶溶的春水满池塘,微风送来几缕淡淡的清香,这是栏杆旁的春花正在随风飘堕;杨花一整天都被风吹起又落下,林中鸟儿一会出现一会又隐藏身影在树中。
这两联描写春天的将逝。
接下来写久治不愈的病并没有因为空闲而减退一分,在空闲时分才知光阴漫长;想要驱赶这万千愁绪,无奈因病无法饮酒,让这三个月时间白白流逝,哪里能承受。
诗人由眼前春光逝去,产生伤春之愁;由自身年老多病,产生伤己之愁。
是为“随时抒兴”。
“寄托遥深”即浅层情感下深藏的感怀。
诗人曾为一国之相,如今闲居相州;晚春之愁和病体无力让诗人不由“万愁”升起:赋闲在家,白白流逝,想要国效力,却又年老多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白居易《览卢子蒙侍御旧诗,多与微之唱和》鉴赏
览卢子蒙侍御旧诗,多与微之唱和。
感今伤昔,因赠子蒙,题于卷后
白居易
昔闻元九咏君诗,恨与卢君相识迟。
今日逢君开旧卷,卷中多道赠微之。
相看泪眼情难说,别有伤心事岂知?
闻道咸阳坟上树,已抽三丈白杨枝!
白居易晚年与“香山九老”之一的卢子蒙侍御交往,一天,翻阅卢的诗集,发现集子里不少诗篇是赠给元稹的。
而此时元稹已去世十年了。
白居易不禁心酸,他迅速把诗集翻到最后,蘸满浓墨,和着热泪,在空白页上写下了这首律诗。
诗一开始,全是叙事,好象与卢子蒙对坐谈心。
诗句追溯往事,事中自见深情。
头两句,把三十多年前与微之论诗衡文,睥睨当世,谈笑风生的情景,重新展现在眼前。
接下去,三、四句写今日与卢君聚首,共同披阅他的诗卷,也只是平平常常的叙事。
然而,情景一转,诗集中突然跳出了元微之的名字,眼前便闪现出微之的影子,诗情也就急转直下,发为变徽之音。
五、六两句,转入正面抒情。
“相看”一句,描绘了一瞬间的神态:两个老人,你望着我,我望着你,老泪纵横,却都不说一句话。
诗篇至此,一种无声之恸,已够摧裂肺肝,而全诗也已经神完气
足了。
最后两句,诗人又用“闻道”一语领起,宕开诗境,跳到了微之坟上。
墓木拱矣,黄土成阡;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岁月的流逝是这样快,悼念之情又怎能不这样深?
这首诗,直抒胸臆,纯任自然,八句一气贯串,读起来感到感情强烈逼人,不容换气。
全诗用“四支“韵,本来是不十分响的韵部,到了诗人笔下,却变得浏亮哀远,音乐效果特别强烈。
古来怀友的名篇,共同的特点是真挚、深刻。
白居易此诗是悼亡友,在真挚、深刻之外,又多了一重凄怆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