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外国文学)28法国新小说

合集下载

法国文学著作

法国文学著作

法国文学著作法国文学是世界文学中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之一,作为欧洲文化的瑰宝,法国文学以其深刻的思想、精湛的文艺技巧和美丽的语言风格,吸引了全球许多读者的关注。

今天我们来说说法国文学中的一些经典著作,它们代表着法国文学的精髓,是必读之作。

一、《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的瑰宝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建筑之一。

该书是作家雨果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十五世纪巴黎市的社会状况和价值观,同时也展示了雨果壮丽的想象和叙事能力。

塔谷斯,维克多·雨果笔下的男主角,身世低微,但有着纯净的内心和对真爱、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

这部小说用宏大的想象力和深情的笔触,刻画了巴黎起伏的河畔、神秘莫测的巴黎圣母院,和一个看似平凡却终究不凡的塔谷斯,通过一生的奋斗和各种经历,描绘了法国中世纪的历史和人文背景,及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浮士德》《浮士德》是约翰·沃夫冈·冯·歌德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卓越的艺术造诣之一,被誉为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作。

这部小说在文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而且它不仅让作者在德国文学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劳,也对世界文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故事讲述了浮士德这个爱财而纵欲的医生在求知的过程中造成一系列的错误,导致他的灵魂被恶魔所占据。

这部小说中不仅包含了情感、哲学、宗教等各种元素,也代表着当时德国社会的文化风格和价值观念,是世界文学史中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一。

三、《贞德》《贞德》是法国文学巨匠伯纳·莎翁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剧本以贞德作为主人公,展示了她带领军队战斗的传奇人生。

该剧本主题深刻、情节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政治和历史背景,也是伯纳·莎翁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贞德这个人物魅力相当的大,她作为一个女性,在一个古老的、男性主导的社会里,勇敢而坚定地去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为之而奋斗。

在作者的笔下,贞德不仅是一位英雄,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这部作品广为流传,并被改编成电影、歌剧、音乐剧和舞台剧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影响了无数后来者。

对法国“新小说”的认识及解读

对法国“新小说”的认识及解读

对法国“新小说”的认识及解读关键词:法国;“新小说”;认识;解读对于法国的“新小说”而言,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发展起来的,其文化的价值性、特点性充分代表了法国当代小说的文化创作理念,而且,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展现西方人的创作观念,为小说创作方式的革新提供支持。

研究中可以发现,法国新小说派的代表人物有有罗伯·格里耶、西蒙等,他们认为,在传统小说创作的过程中,由于小说艺术的停滞性,为新文化的注入造成了严重影响,所以,在“新小说”创作的过程中,通过人物、情节以及时间等内容的综合创新,充分展现了人物形象创设的价值理念,为法国小说的创新提供了支持,展现出文化的价值特点,同时,也为文化的传承及价值的创新提供了支持。

1法国“新小说”的特点1.1介绍性短文通过对法国“新小说”的研究分析发现,由于受到当时社會环境的影响,出现了介绍性短文,在“新小说”的创作过程中,会通过对评论性话语的分析,提出小说中的现实主义性的文学内容。

例如,在《法国新小说派“新”在哪里》的小说中[1],对传统小说创作内容进行了分析,并将新小说的创作进行了定位,最终目的是使“新小说”的创作摆脱现实困境,在客观上进行写作特点的展现,排除社会因素的限制,逐渐提升“新小说”创作的价值性。

1.2 小说的艺术内涵在传统小说创作的过程中,主要将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反映现实等描写方法作为重点,这种创所思想在“新小说”创作中不能得到运用。

对于“新小说”的创作者而言,他们在作品创作中认识到世界的荒诞特点,所以,在作品中会将人物的思想解放,并将小说作为一种记录客观事实的形式。

而且,在新小说艺术分析中,通常会采用颠倒时空、内心与外界重叠等创作手法,充分展现出反现实的主义特色[2]。

2法国“新小说”的解读2.1淡化人物性格,解构人物特征对于法国传统的小说创作方法而言,在作品创作中,会将人物的性格作为描写的重点,并刻画出人物的基本形象,整个过程中会将人物的姓名、年龄、性别等进行细致性的描写,并刻画人物的形象,通过对人物的全面塑造,可以为小说的创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大学外国文学考试(习题卷6)

大学外国文学考试(习题卷6)

大学外国文学考试(习题卷6)第1部分:单项选择题,共78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单选题]拉伯雷的代表作品是___________。

A)《巨人传》B)《新生》C)《十日谈》D)《歌集》答案:A解析:2.[单选题]《浮士德》是( )。

A)史诗B)小说C)诗剧D)诗体小说答案:C解析:3.[单选题]《红与黑》的标题中“红”象征着______。

A)教会B)流血C)热情D)军队答案:D解析:4.[单选题]拜伦最突出的思想特征是A)主张博爱和人道.B)主张民主和人道C)崇尚自由和叛逆.D)主张博爱和感化答案:C解析:5.[单选题]拜伦塑造的第一个拜伦式英雄是( )。

A)哈洛尔德B)康拉德C)曼弗雷德D)该隐答案:A解析:6.[单选题]拜伦受到歌德的《浮士德》的影响创作的诗剧是( )。

A)《曼弗雷德》B)《唐璜》C)《该隐》D)《海盗》答案:A解析:7.[单选题]在其作品中描绘了一个神话式的理想社会“黄金国”的作家是:A)莫尔B)康帕内拉C)伏尔泰D)柏拉图答案:C解析:8.[单选题]文艺复兴时期的对话体幻想小说《乌托邦》的作者是A)罗伯特·格林.B)李利C)托马斯·莫尔.D)马洛答案:C解析:9.[单选题]《伪君子》深刻地揭露了_______势力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A)教会B)知识分子C)贵族D)资产阶级答案:A解析:10.[单选题]陀思妥耶夫斯基称为“犯罪的心理报告”的作品是( )。

A)《两重人格》B)《地下室手记》C)《罪与罚》D)《死室手记》答案:C解析:11.[单选题]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旗手是A)拜伦.B)雨果C)雪莱.D)乔治·桑答案:B解析:12.[单选题]代表波德莱尔象征主义成就的诗集是A)《萌芽》.B)《恶之花》C)《妇女乐园》.D)《无言罗曼斯》答案:B解析:13.[单选题]古希腊神话大体可分为神的故事和__________两大部分。

第11章 新小说

第11章 新小说
1955年,他开始担任午夜出版社的文学 顾问,同年,他的《窥视者》出版,获得 了法国当年的“批评家”奖,并引起了文 坛一场激烈的论争。罗伯格里耶由此而成 为一位闻名遐迩的作家。
1961年,罗伯格里耶与著名导演阿兰·雷 斯内合作,推出了新浪潮电影《去年在马 里安巴》,此后,罗伯格里耶不仅写电影 剧本,而且亲自担任导演,带着摄制组到 世界各地拍片。
罗伯-格里耶:“新小说不是一种理 论,它是一种探索。”
但新小说作家仍然有一些相近的美学追求与艺术个性。
2022/12/31
二、“新小说”之“新”的表现
新小说是对小说本体的追求 新小说之“新”首先体现为一种文艺精神和小说观念的革新。小 说的本体性就是小说之所以是“小说”的那种特性,也就是小说 与其他文类不同的独立性表现。要体现小说的本体性,就要将小 说的潜在可能性更进一步地发挥出来。在内容上,新小说受到了 现象学的影响。在形式上,新小说也更注重小说形式的实验性。
2022/12/31
第二节 罗伯-格里耶
一、最具反叛色彩的新小说家
2022/12/31
阿兰·罗伯格里耶是公认的新小说派领袖。
1922年,罗伯格里耶出生于法国西部的 海港城市布勒斯特;从国立农学院毕业后, 曾进入国立统计学院工作。1948年,罗 伯格里耶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于是毫 不犹豫地辞职,来到塞纳马恩省波阿布德 朗地区,一边在生物实验室工作,一边写 小说。
2022/12/31
二、“新小说”之“新”的表现
在形式上,探索叙述的本质功能
新小说在艺术上做出了多种实践,其常见手法包括: ➢ 在描写方式上,重视“客观性”。 ➢ 在时空观上,受意识流小说影响,打破传统的理性叙事线索,采
用主观的意识流形式,用心理时空取代物理时空,叙述过程中时 空任意跳跃。 ➢ 在语言上,追求表达的客观性,反对带有主观感情与说明性的词 汇,摒弃任何人格化的描写,清除以人为中心的比喻。

法国小说名著大全书单(含诗歌、戏剧、哲学社科类)

法国小说名著大全书单(含诗歌、戏剧、哲学社科类)

法国小说名著大全书单(含诗歌、戏剧、哲学社科类)1、《悲惨世界》雨果2、《巴黎圣母院》雨果3、《九三年》雨果4、《笑面人》雨果5、《红与黑》司汤达6、《约翰.克利斯朵夫》罗曼.罗兰7、《名人传》罗曼.罗兰8、《人间喜剧》全集巴尔扎克9、《欧也妮.葛朗台》巴尔扎克10、《高老头》巴尔扎克11、《贝姨》巴尔扎克12、《邦斯舅舅》巴尔扎克13、《幻灭》巴尔扎克14、《交际花盛衰记》巴尔扎克15、《驴皮记》巴尔扎克16、《幽谷百合》巴尔扎克17、《纽沁根银行》巴尔扎克18、《搅水女人》巴尔扎克19、《农民》巴尔扎克20、《朱安党人》巴尔扎克21、《三十岁的女人》巴尔扎克22、《包法利夫人》福楼拜23、《茶花女》小仲马24、《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25、《小王子》圣.埃克苏佩里26、《鼠疫》加缪27、《局外人》(异乡人/陌生人)加缪28、《西西弗神话》加缪29、《基督山伯爵》大仲马30、《三个火枪手》大仲马31、《蒙梭罗夫人》大仲马32、《王后的项链》大仲马33、《暗店街》莫迪亚罗34、《田园交响曲》安德烈.纪德35、《窄门》安德烈.纪德36、《人间食粮》安德烈.纪德37、《伪币制造者》安德烈.纪德38、《背德者》安德烈.纪德39、《基本粒子:一本非物理学著作》乌勒贝克40、《莫泊桑短篇小说选》莫泊桑41、《漂亮朋友》(俊友)莫泊桑42、《一生》莫泊桑43、《新爱洛绮丝》卢梭44、《忏悔录》卢梭45、《吝啬鬼》莫里哀46、《伪君子》莫里哀47、《情人》杜拉斯48、《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杜拉斯49、《你好,忧愁》萨岗50、《老实人》伏尔泰51、《巨人传》拉伯雷52、《萌芽》左拉53、《小酒店》左拉54、《娜娜》左拉55、《刺猬的优雅》妙莉叶·芭贝里56、《佛兰德公路》克洛德西蒙57、《灵山》高行健58、《一个人的圣经》高行健59、《蒙田随笔全集》蒙田60、《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儒勒.凡尔纳61、《地心游记》儒勒.凡尔纳62、《海底两万里》儒勒.凡尔纳63、《八十天环游地球记》(环游地球80天)儒勒.凡尔纳64、《神秘岛》儒勒.凡尔纳65、《生命里最美好的春天》马克·李维66、《偷影子的人》马克·李维67、《幸福的另一种含义》马克·李维68、《拉封丹寓言》拉封丹69、《费加罗的婚姻》博马舍70、《卡门》(嘉尔曼)梅里美71、《秃头歌女》(戏剧) 尤涅斯库72、《椅子》(戏剧) 尤涅斯库73、《犀牛》(戏剧) 尤涅斯库74、《列那狐传奇》M·H·吉罗夫人75、《熙德》高乃依76、《贺拉斯》高乃依77、《拉摩的侄儿》狄德罗78、《都德短篇小说选》都德79、《小东西》都德80、《磨房书简》(磨坊信札)都德81、《人生拼图板》乔治·佩雷克82、《潜水钟与蝴蝶》(随笔) 多米尼克·鲍比83、《沽名钓誉的人》(贩卖荣誉的商人)马瑟.巴纽/帕尼奥尔84、《居里夫人自传》艾芙.居里85、《长夜行》塞利纳86、《茫茫黑夜漫游》塞利纳87、《冰岛渔夫》皮埃尔·洛蒂88、《菊子夫人》皮埃尔·洛蒂89、《魔沼》乔治·桑90、《侯爵夫人》乔治·桑91、《莫普拉》乔治·桑92、《握手》莫里亚克93、《爱的荒漠》莫里亚克94、《蛇结》莫里亚克95、《克莱芙王妃》拉法耶特夫人96、《人都是要死的》波伏瓦97、《巴黎的秘密》欧仁·苏98、《恭顺的妓女》萨特99、《恶心》萨特100、《自由之路》萨特101、《不一样的卡梅拉》约里波瓦102、《胡萝卜须》儒勒·列纳尔103、《黄矮人》多尔诺瓦夫人104、《白猫》多尔诺瓦夫人105、《青鸟》多尔诺瓦夫人106、《书信集》塞维涅夫人107、《阿达拉》夏多布里昂108、《基督教真谛》夏多布里昂109、《墓畔回忆录> 夏多布里昂110、《橡皮》罗伯格里耶111、《吉娜》罗伯格里耶112、《灰姑娘》夏尔·贝洛113、《小拇指》夏尔·贝洛114、《鹅妈妈的故事》夏尔·贝洛115、《危险的关系》拉克洛116、《蒂博一家》杜·加尔117、《苦炼》(熔炼)尤瑟纳尔118、《被遗忘的士兵》盖伊.萨杰119、《安德洛玛刻》(昂朵马格)拉辛120、《流浪的星星》勒克莱齐奥121、《饥饿间奏曲》勒克莱齐奥122、《诉讼笔录》勒克莱齐奥123、《战争》勒克莱齐奥124、《哈德良回忆录》玛格丽特·尤瑟纳尔125、《波那尔之罪》阿纳托尔·法郎126、《黛依丝》阿纳托尔·法郎127、《普吕多姆诗选》普吕多姆128、《恶之花》(诗集)夏尔·波德莱尔129、《巴黎的忧郁》夏尔·波德莱尔130、《米斯特拉尔诗选》米斯特拉尔131、《策兰诗集》策兰132、《圣琼·佩斯诗选》圣琼·佩斯133、《致埃莱娜十四行诗》彼埃尔·德·龙沙134、《醇酒集》阿波利奈尔135、《兰波诗选》兰波法国哲学社科类名著大全书单1、《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古斯塔夫·勒庞2、《爱弥尔:论教育》卢梭3、《昆虫记》法布尔4、《乌托邦》尼古拉斯·卡尔5、《第二性》波伏瓦6、《论美国的民主》托克维尔7、《道德箴言录》拉罗什福科8、《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9、《思想录》帕斯卡尔10、《自杀论》涂尔干11、《存在与虚无》萨特12、《禁闭》萨特13、《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卢梭14、《社会契约论》卢梭15、《规则与惩罚》米歇尔·福柯 9.216、《创造进化论》亨利·柏格森17、《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狄德罗。

法国现代文学作品

法国现代文学作品

法国现代文学作品
法国现代文学作品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包括了许多著名的小说、诗歌、剧本和散文。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马塞尔·普鲁斯特的长篇小说《追忆逝水年华》,以描写主人公的成长、爱情和社交生活为主线,展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社会的精神面貌。

另外,安德烈·纪德的长篇小说《失乐园》和弗朗茨·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也是法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品。

法国现代诗歌的代表人物包括保罗·瓦莱里、阿图尔·隆伯、让·科克托和让·杜贝蒙等。

他们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深度,常常反映了法国社会的现实和人类的内心世界。

法国现代剧本也有着独特的魅力,充满了人性的深度和社会的批判性。

莫里斯·梅特林的剧本《加里加利医生》、让·保罗·萨特的剧本《蒯恩》和维克多·雨果的剧本《莫里斯·泰尔尤》等作品都是法国现代剧本的代表作。

最后,法国现代散文也有着独特的价值,包括阿尔贝·加缪的散文集《夏天》和卢梭的散文集《随笔集》等作品,反映了法国现代文学的多样性和深度。

- 1 -。

法国现代文学作品

法国现代文学作品

法国现代文学作品法国作为欧洲文化中心之一,其文学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准和重要的地位。

法国现代文学以其丰富多彩的风格和主题,展现了现代人类基本的情感、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其中有些作品具有深邃的内涵和广泛的影响力。

本文将介绍法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些代表作品,并分析其主题、风格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远古时代的孩子们》《远古时代的孩子们》是法国著名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代表作品之一。

小说以1950年代印度尼西亚暴乱为背景,描述了一个欧洲人家庭在印度尼西亚居住的故事。

小说的主要人物包括一位女教师、一对年轻夫妇以及一些印度尼西亚人。

小说描述了个人情感、政治和文化冲突、种族问题以及殖民主义等主题,展现了人在文化和政治交流中的困境和矛盾。

小说以玛格丽特·杜拉斯特有的简洁、优美的语言写作,流畅的叙述和反复出现的象征性意象,是法国小说中独具特色的作品。

它具有深刻的人文主义、批判思维和悲剧性渲染的特点,无论在文学技巧还是在主题探讨上,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2.《追忆似水年华》《追忆似水年华》是法国文学巨匠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代表作品之一。

小说以一个叫做庇尔伯特的男人回忆自己的青春岁月为主线,展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上层社会的生活、人际关系以及辉煌与衰落的变迁。

小说以独具特色的文学手法和深邃的观察力,揭示了人类的悲欢离合、生死轮回、时间流逝的本质,是一部具有重大文化价值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难度系数较高的方式写作,采用大量的反复描写和纪念性镜头,营造了浓厚的文学氛围。

它以心理分析为基础,深入揭示了人类的内心世界,同时探讨了人类的文明和思想的发展历程。

这部作品不仅对法国文学界影响深远,而且对世界文学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迷雾之夜》《迷雾之夜》(La Nuit des brouillards)是法国作家米歇尔·布扎娃的代表作品之一。

它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法国为背景,描述了一个法国青年的艰苦求生之路。

新小说派是20世纪5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一个新的现代文学...(共22页)

新小说派是20世纪5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一个新的现代文学...(共22页)

新小说第一节概述新小说派是20世纪5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一个新的现代文学流派。

至60年代,这一文学流派在法国文坛上形成了一种势力,掀起了一阵不大不小的浪潮,风行一时,受到广泛的注意。

特别是到了60年代后期,新小说派的作品销路(xiāolù)倍增,被译成多种文字,影响遍及欧美,成为战后西方具有代表性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一、新小说(xiǎoshuō)派的形成及基本特征20世纪(shìjì)上半叶,悲剧不断在欧洲国家上演,1939-1945年的战争留下了残酷的痕迹:欧洲大地遍体鳞伤,人们精神受到无情摧残,原子弹在广岛爆炸造成(zào chénɡ)的后果是阴暗的预兆,人道主义幻想的破灭证实了现代世界的脆弱。

法国人一向骄傲自信,他们对德国开战不久即全线崩溃的惨痛教训是不会忘记的。

战败的损失和被占领的痛苦深深铭刻在他们的心底。

战后,法国地位被削弱,政局动荡不安,物质生活艰难,以及战争的阴影等,无不使法国人感到悲观失望。

50年代中期,法国的经济(jīngjì)虽然已经开始复苏,可惜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能解决精神危机,年轻一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别混乱。

目睹现实,国内外矛盾的不断激化,资本主义世界正在渐渐解体,他们失去了精神支柱,失去了信仰,在心灵深处留下的只有恐惧与悲观。

动荡的时代给这一代人造成了严重的精神危机,他们要以反抗来揭示虚伪,一种新的文学力量在法国文坛蓄势待发。

二次大战后至50年代初的法国文坛,以萨特、加缪、波伏瓦等人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小说占统治地位。

他们追求人道主义理想,认为人的存在在这个崩分离析的世界上变得虚无了,但“真诚的人”不应屈服于此。

唯一可行的选择即是反抗,为能明晰的传达自己对世界人生的哲理思考,他们基本沿用了传统艺术手法,作品一般都有确定的人物和连贯统一的故事情节。

但更为年轻的一代小说家们对此不满,因为“亲身经历了纳粹在全欧制造的大动乱的这一代人,后来又目睹共和国以至于社会主义者每日每时在印度支那事件以及后来的突尼斯事件、阿尔及利亚事件中搞得焦头烂额,完全背离了自己的主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国新小说
阿兰·罗布—格里耶(1922- ) 娜塔丽·萨洛特(1902-1999) 米歇尔·布托(1926- ) 克洛德·西蒙(1913- )
非新小说: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1903-1987) 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1996) 米歇尔·图尼埃(1924- )
理论: 罗兰·巴尔特(1915-1980) 德里达(1930-2004)
阿兰·罗布—格里耶(1922一 )
生于法国西部滨海城市布勒斯特,就读于巴 黎国立农学院,后在殖民地蔬菜水果研究院 任职,长期居北非及中美洲。《橡皮》(1953) 《 窥 视 者 》(1955)《 嫉 妒 》(1957)《 迷 宫 》 (1959)《幽会的房子》(1965)《纽约革命计划》 (1970),电影小说《去年在马里安巴》。
罗布—格里耶任顾问的巴黎子夜出版社出版 许多新小说,新小说家又被称为“午夜派”, 另外“反小说派”、“客观派”、“新现实 主义”。围绕新小说文学观辩论日趋激烈。
60至70年代,大胆革新获广泛认同,创作活 跃并得到理论总结。1985年西蒙获诺贝尔文 学奖,标志西方文学界对历史地位最终肯定。
3 2020/10/4
理论家。论文集《创立一种新小说》。认为 巴式小说适应稳定的以人为中心的时代,人
赋予外界物体以象征意义,如一张空椅子意
味某人已离去或将到来,缺席或等待。而今
急剧多变的物质世界令人难以把握,写真实
必须剔除物质世界由人附加的东西,还表象
以原形,让物体和姿势首先存在,才能谈意
义或象征。如椅子先写它物理特征,长宽高,
颜色、木料、位置、光影等等。
6
2020/10/4
《嫉妒》体现罗布—格里耶小说观。 首先,题目是双关语,词法文原义既是嫉妒,
又是百叶窗。叙述者怀嫉妒从百叶窗中窥视。 一个男人既是叙述者又是介入者,介入只是
从餐桌上三副餐具,露台上三个酒杯显示出 来。他怀疑妻子与叫弗兰克的邻居暖昧,当 弗兰克来家吃饭或喝饮料时便暗中窥视。 没有故事,唯一事件是妻子随弗兰克的汽车 进城,在外过了一夜,原因不详。 日常情景,餐桌上露台上场景一再重复,既 无传统小说开场,也无高潮,更无结局。人 物只有表象、姿势,没有传统小说心理或性 格,谈话内容无非天气、健康、汽车抛锚、 一本未读完小说等。小说时间不确切,时序 颠倒穿插。地点大约是非洲一个白人种植园。
“她”,“他们”,“她们”,剩下的只是
微妙的心理活动。
10
2020/10/4
小 说 《 陌 生 人 肖 像 》(1948)《 马 尔 特 罗 》 (1953)《行星仪》(1959)《金果》(1964)《傻 瓜们说》(1976)《你不爱自己》(1989)等。
《金果》获国际文学奖。没有故事,没有人 物,没有中心叙述者,有的只是话语声音, 而说话人却隐没在浓雾中,话语成了主角。
1 2020/10/4
新小说
二战后文学变革。 1948年萨洛特《陌生人的肖像》是战后小说
变革最早信号。序预言式提出“反小说”。 这部作品及美籍俄纳博科夫、英伊夫林·沃,
法纪德《伪币制造者》等,都有用“小说本 身来否定小说的特点”,否定性决定这类小 说可称为“反小说”。但未引起公众注意。 真正认识到序言意义是50年代后期。一片与 传统决裂,一切重新开始的喧嚣声中,一批 带明显“反小说‘’特征的作品问世,汇聚 成一股革新力量。这些作品后被称为新小说。
种特殊的倾向性。比喻人与人的关系中,话
语等外界刺激也会引起一种细微朦胧的原始
内心活动,不同于心理小说的心理,不是理
性的,既不分析感情,也不说明行为动机或
解释性格。这种难以捕捉的内心活支柱。
《向性》这本短篇集中,人物及故事都已消
失,甚至连姓名也没有,只有代词“他”,
一次社交聚会众人对刚出版的《金果》议论 纷纷,毁誉不一,有的五体投地誉大喜大悲 杰作,有的称地震海啸一样振聋发聩传世, 有的说平庸乏味矫揉做作晦涩难懂。杰作还 是败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各有各的判断 标准。一场热闹谈话后就结束了。
书中充满对夸夸其谈、自诩风雅的话语的讽 刺,对文学判断标准的思考,但整部作品气 氛像萨洛特其他小说一样,沉浸一片喋喋不 休的话语及尚未外化的内心话语的潮水之中。
2 2020/10/4
1953年, 罗 布 — 格 里 耶 发 表 似 侦 探 小 说 的 《橡皮》。翌年《窥视者》。读者冷淡但专 家关注,巴尔特和布朗肖评说。文学史看作 新小说发端。分获费内翁奖和批评家奖。
不久实验得响应,1957年布托尔《变》获雷 诺多小说奖,翌年奥利埃出《排演》获梅迪 奇小说奖。标志价值得到认同。
8 2020/10/4
娜塔丽·萨洛特(1902--1999)
生于俄知识分子家庭。后随父定居巴黎。曾 在巴黎大学读英语,后赴英德读历史文学及 社会学。1922年巴黎大学攻法律。1925年婚 后与丈夫从事律师工作。1939年起专门写作。
1956年,新小说令人瞩目,发表《怀疑的时 代》,新小说重要文献。认为今天的小说应 摆脱故事和人物,它们都僵化,标签式,为 欺骗读者而虚构。认为小说应在日常生活表 层下捕捉人们内心活动,提示其奥秘,顺乔 伊斯和普鲁斯特的足迹去发现真实复杂的内 心世界。
7 2020/10/4
小说突出一个直观的、实在的世界。 不论是房屋的位置、结构:门窗、露台、柱
子、栏杆、地砖、墙壁,还是家具:椅子、 书桌、餐桌、酒杯,还是人物的姿势:如食 指、无名指、中指的动作,都以科学实验报 告语言作精确客观的描绘,如形状、质地、 颜色、方位、角度、光滑度、纹理、光影等。 墙上有个斑点,是一支被捻死的蜈蚣,当初 怎样被捻死,如何留下痕迹,痕迹的形状与 颜色,痕迹的淡化等,这一切一再重复,每 次略有不同,仿佛是挥之不去的顽念,令读 者感受到物质世界的魔力。
9 2020/10/4
罗布—格里耶着重于物体及姿势的表象,着 重于“看”,萨洛特着重于内心颤动,着重 于“听”,仿佛坐在窃听器前,紧闭双眼, 聆听某个陌生人朦胧的、断续的内心颤动。
1939年《向性》被认为是50年代新小说先驱。
词可概括小说特点。向性是植物生理学词汇,
表示在外界如光线刺激下,植物机体产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