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如毅-略论《史记》的写人艺术
《史记》的写人艺术

《史记》的写人艺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对《史记》的中肯评价,它道出了《史记》这一鸿篇巨制文学和史学的双重价值。
其文学价值表现为:同其它文学名著一样,高度的思想性与高度的艺术性相一致——虽是写史却能引人渐入佳境、探奇揽胜、留恋往返、如沐春风。
而《史记》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结构的构造,语言的运用,人物的塑造等几个方面。
其中人物描写艺术最为突出,最能显示出《史记》不朽的艺术魅力,最为后人所称道。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此加以试述。
一、把握人物性格准确深入选择历史材料精心细致《史记》的人物描写艺术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作者司马迁对历史人物性格特征的精确深入细致地把握住和对历史材料精心精细地挑选。
作者在深入研究充分占有历史材料的基础上,凭借自己犀利的目光,敏锐的思维,捕捉、挖掘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故书中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智勇双全、胸怀宽广”,廉颇“精忠报国、知错就改”,《项羽本记》中的项羽豪爽直率,才气过人,勇有余而谋不足,目光短浅,不善用人;《高祖本记》中的刘邦精明细致,能忍辱负重,知人善用,但阴险狡诈奸毒;《魏公子列传》中的信陵君仁而下士,不耻下交,谦恭有礼;《李将军列传》中的李广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制军简易。
作者司马迁在抓取挖掘出人物性格特征之后,并没就此理会,而是精心精细地挑选历史材料回去整体表现注重人物的几件大事,有的却用生活中的琐事小事。
属前者的如作者在《项羽本记》中分散笔墨,挑选了关中起兵,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等历史大事注重了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气质和气概;在《廉颇蔺相如本纪》有关廉颇蔺相如部分,作者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合”三件事,把蔺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脱而使颇,名重泰山。
其处智勇,可以并任谓之”的性格特征整体表现得独特注重,同时对廉颇知错就改的豪放气概和风骨胸怀也给与了称赞;《李将军本纪》中对李广一生所历七十余战,作者详细地旁述了其中的三次(李广为上郡太守,率为百骑追赶匈奴射雕者,突遇匈奴军设计脱逃的事;李广出来雁门箭匈奴,兵大败阵亡,飞身夺下骑著驰走之事;李广跟从大将军卫青出来定襄箭匈奴,以四千人遭匈奴右贤王四万骑著的围困,他和亲振强弓射箭匈奴副将,始终意气自如的事。
论述史记的写人艺术

论述史记的写人艺术
摘要:
一、《史记》的人物描写特点
1.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2.善于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3.运用互见法全面展示性格特征
4.通过外貌、神情描写使人物形象具有可视性
5.对话和富有个性的语言揭示人物性格
二、《史记》人物描写的艺术价值
1.突出人物主要特点
2.强化人物性格的对比和衬托
3.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
4.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
正文:
《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脍炙人口的历史巨著,其作者司马迁凭借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和精湛的文学技巧,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使得这部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本文将从《史记》的写人艺术入手,探讨其人物描写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首先,《史记》在描写人物时,具有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司马迁在写人时,往往会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
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种方法被称为互见法。
通过这种安排,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全面,也能够让读者更加
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其次,司马迁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
他通过对人物外貌、神情、语言等方面的细腻描绘,使得人物形象具有可视性,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特别是经过作者选择提炼的典型细节,往往最能体现人物的风神和个性。
此外,司马迁在对话和富有个性的语言方面,也展现出了高超的描写技巧。
他通过对话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同时,他还善于运用富有个性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总之,《史记》的人物描写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结合作品,论述史记的写人艺术

结合作品,论述史记的写人艺术(原创实用版)目录1.史记的概述2.史记的写人艺术特点3.史记写人艺术的具体表现4.史记写人艺术的影响和价值正文【史记的概述】《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脍炙人口的历史巨著,作者是西汉的历史学家司马迁。
全书共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约 3000 年的历史。
在《史记》中,司马迁不仅对历史事件进行了详尽的叙述,更以其独特的写人艺术,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使得《史记》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史记的写人艺术特点】《史记》的写人艺术具有以下特点:1.真实性:司马迁在刻画历史人物时,力求真实,不虚美,不隐恶。
他以客观的态度,全面地展现了历史人物的个性特点和行为举止。
2.个性化:司马迁在描绘历史人物时,注重个性化,使得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
他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出人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立体性:司马迁在刻画历史人物时,注重历史的纵深感,将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展现了人物的立体形象。
【史记写人艺术的具体表现】在《史记》中,司马迁的写人艺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表现:1.生动的肖像描写:司马迁善于通过人物的肖像描写,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如《项羽本纪》中对项羽的描写:“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通过这一描写,展示了项羽的英武和勇猛。
2.传神的言行举止:司马迁在描绘人物时,注重人物的言行举止,通过具体的事件和言行,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如《陈涉世家》中陈胜的号召:“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言行,充分展现了陈胜的豪情壮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3.深刻的心理描绘:司马迁擅长深入人物内心,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如《滑稽列传》中,司马迁通过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绘,成功地展现了滑稽人物的智慧和机智。
【史记写人艺术的影响和价值】《史记》的写人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历史文学作品提供了典范。
同时,《史记》中生动的人物形象,也为后世的文学、戏剧、影视等艺术形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论述史记的写人艺术

史记的写人艺术引言《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其中的写人艺术尤为突出。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论述《史记》的写人艺术,探讨其在描绘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性格和展现历史风貌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1. 描绘人物形象《史记》以纪传体形式呈现了丰富多样的历史人物形象。
作者司马迁通过精心构思和生动的描写手法,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每个人物的外貌特征、身世背景以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
首先,在描绘外貌特征方面,《史记》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
比如,在描述刘邦时,作者称其为“髦士”,这一词语既表达了刘邦豪爽大气、机智过人的性格特点,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在描写项羽时,则使用了“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形象,以突显其狡黠多变的个性。
其次,在揭示人物身世背景方面,《史记》通过详细的家世和官职背景介绍,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成长环境和历史地位。
例如,在描写刘邦时,作者详细叙述了他的出身贫寒、曾经做过小吏等经历,使读者对刘邦从一个普通人成长为霸业一统天下的英雄事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在展现人物关系方面,《史记》通过对人物之间亲友、师徒、敌对等关系的描述,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每个人物在历史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和影响力。
例如,在描写项羽与刘邦之间的关系时,作者生动地展现了二人既是战友又是死敌的复杂情感,让读者对两位历史巨擘之间错综复杂的纠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塑造人物性格《史记》不仅描绘了丰富多样的历史人物形象,还通过精准的心理描写和细腻的情感刻画,塑造了每个人物独特的性格特点。
首先,《史记》通过对人物言行举止和内心活动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个性特征。
例如,在描写刘邦时,作者通过描述他豪爽大气、喜欢饮酒作乐的行为举止,展示了他乐观开朗、善于交际的性格;而在描写项羽时,则通过细腻地刻画他的忧愁沉郁、多疑敏感等心理状态,表现出他内心深处的复杂性格。
其次,《史记》通过对人物与历史事件之间关系的揭示,突显了他们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角色背后隐藏的性格特点。
结合作品,论述史记的写人艺术

结合作品,论述史记的写人艺术一、史记的概述《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史学巨著。
全书共130篇,分为本纪、书、世家、列传四部分,作者司马迁以严谨的历史观、独特的写作手法和精湛的文学素养,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古代社会历史画卷。
二、史记的写人艺术特点1.人物形象的立体性《史记》在人物塑造上具有鲜明的立体性。
作者不仅关注人物的英勇事迹,还深入挖掘他们的日常生活、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
如项羽,既有英勇善战、豪气干云的一面,又有儿女情长、优柔寡断的一面。
2.人物性格的深刻挖掘《史记》善于通过具体事件、言行举止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如曹操,通过描绘他决策果断、机智过人、善于用人等优点,使读者感受到一个英勇智慧的领导者形象。
同时,也不回避曹操的缺点,如疑心重重、残忍无情等,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
3.人物关系的丰富展现《史记》在描绘人物时,注重展现他们之间的关系。
如《孟子荀卿列传》中,孟子与荀卿的学术争论,既展现了两位儒家大师的才华,又揭示了他们之间的友谊与尊重。
这种丰富的人物关系,使史记的人物世界更加多姿多彩。
4.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史记》注重表现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
如李斯,从一介草民攀爬至秦国宰相,权倾一时,最后却因赵高陷害而身败名裂,被五马分尸。
这种大起大落的人生际遇,使人物形象更具戏剧性。
三、史记中的代表性人物分析如《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韩信,文章通过描绘韩信忍辱负重、善于策划、英勇善战等特点,展示了韩信作为一位军事家的卓越才能。
同时,通过对韩信与刘邦、项羽等历史人物之间的互动,展现了韩信在楚汉争霸中的重要地位。
四、史记写人艺术对后世的影响《史记》的写人艺术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人物形象的立体性、性格的深刻挖掘、人物关系的丰富展现以及命运的跌宕起伏等特点,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如《红楼梦》、《水浒传》等名著,均可见到《史记》的影子。
五、总结《史记》作为一部史学巨著,其写人艺术独具匠心。
略论《史记》的写人艺术

物 的个 性 , 生平 的早 期经 历、 但 次要行 为在刻 画人
物性格 方面也 绝非 闲笔 , 们总 是 以正 面突 出或 它 侧 面烘 托 、 暗示 的 方 式 , 为人 物性 格 的某 种 阐 成
以前 , 没有专 写个 人 的传 记 。他独 能窥 见 人 的一 生是 活生生 的整体 , 若把 它 分系在 ‘ 以事 为纲 ’ 的 记载上 就算 了事 , 那就破 坏 了这个 整体 , 异支解 无 了这个 人物 。所 以他每 用多种多样 的方式 来写传
体例 ,史 记》 《 的纪传 体 在写 人上 有 突 出而鲜 明的 优点 , 而为大量 成 功 塑造 历史 人 物 形象 提 供 了 从
型化。先秦史著的描写对象主要是人的活动 , 以 人事 见史 , 以人事 明理 , 以与历 史事件 有关 的人 所
的言 语 与行 为 , 了先 秦史 著 主 要 的描 写 内容 。 成 但 由于它 注重 于事 , 物虽有一定 形象性 , 人 但终不
附经间出, 于文为约 , 而氏族难明。及史迁各传 , 人始区详而易览 , 述者宗焉。 [(5 ”1P7 ]1 )
其次 ,史记》 《 的纪传 体有 利 于人物 形 象 的典
、
形 式
所谓纪传体 , 是指 以人物为纲 , 以时间为 纬, 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体裁 。它 最重 要 的特点 是 突 出了人 在 历 史上 的地位 , 以大 量 的人物传记 为 中心 内容 , 记 言 和记 事进 一 步 把 结合起来。纪传体 的创立者是司马迁, 史记》 《 是 我 国古代 第一部 纪传体通 史 。作 为一 种新 的叙史
集中的, 左传》 如《 中也有人物形象, 由于编年 但 体结构, 分年记事的局限 , 分散于各年的行事所显
论《史记》的写人艺术

论《史记》的写人艺术
论《史记》的写人艺术:
第一,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史记》写人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
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
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
第二,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
司马迁善于使用对比衬托的方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有不同篇章人物之间的对比,也有正反对比。
《史记》的写人艺术是指《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
不但不同类型的人物迥然有别,就是同一类型的人物,形象也罕有雷同。
《史记》同类人物形象之间尚有如此明显的区别,不同类型人物形象之间更是形成巨大的反差,鲜明的对照,人物的个性在差异、区别中得到充分的显示。
同是以好士闻名的贵公子,信陵君和其他三公子在人格上高下之别,而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也各有各的风貌。
史记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论述史记的写人艺术

论述史记的写人艺术
《史记》是中国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史书,被誉为中国古代传统历史编纂的巅峰之作。
在《史记》中,司马迁运用了独特的写人艺术,使得史书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形象鲜明。
首先,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不同人物的描写非常细腻入微,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性格、思想、行为等方面的特点。
例如,《史记》中的刘邦被塑造成一个粗野而机智的人物,曹操则具备着冷酷无情的一面。
这些个性特点的凸显使得史记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活的情感。
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情感描写非常细腻,通过描绘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动机。
比如,在《史记》中对项羽的表述中,展现了他的傲慢和英雄气概,以及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这样的情感描写使得历史人物更加立体、丰满,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他们。
另外,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具有生动的行为描写。
司马迁在描写历史人物的行为时,善于运用细节描写,使人物的举止动作更加真实可信。
这种写实的描写方式能够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历史人物的存在感和历史事件的真实性。
例如,在史记中对于韩信、李斯等人的行为描写中,司马迁通过具体的细节描述,生动地展示了他们的才智、决断力和胆识,使得读者更容易将其形象真实呈现在眼前。
总的来说,史记的写人艺术之所以卓越,源自于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精湛的叙事技巧。
他能够准确地抓住历史人物的个性特点、情感状态和行为特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行文,使得史记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令读者陷入其中,感受历史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史记》的写人艺术摘要: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古代写人文学的光辉典范。
文章认为《史记》的写人艺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采用了纪传体,为写人开创了有效的艺术形式,二是采用互现法与聚焦法,为写人解决了历史真实与性格凸显的矛盾,三是娴熟运用各种技法,为写人提供了艺术的方法手段。
关键词:《史记》;写人艺术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古代叙事文学的伟大丰碑,其最大的艺术成就就是写人。
一部《史记》,上起帝王将相,下到卜日倡优,所写人物约四千多个,其中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的就有上百人之多,其所写人物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可谓空前绝后,可以这样说,中国写人文学的第一次高峰就是伴随着《史记》的诞生而出现的,因此,分析、研究《史记》的写人艺术,意义非同小可。
一、采用了纪传体,为写人开创了有效的艺术形式所谓纪传体,是指以人物为纲,以时间为纬,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体裁。
它最重要的特点是突出了人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大量的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把记言和记事进一步结合起来。
纪传体的创立者是司马迁,《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作为一种新的叙史体例,《史记》的纪传体在写人上有突出而鲜明的优点,从而为大量成功塑造历史人物形象提供了体式上、文体上的保障。
首先,《史记》的纪传体有利于人物形象的鲜明而完整。
先秦史著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零散而不集中的,如《左传》中也有人物形象,但由于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分散于各年的行事所显示出的人物性格特征,必须要经过读者的重新组合才能构成比较完整的人物形象,且每个人物的描写是以是否参加事件来决定的,往往只选取其参加事件的有关言语行动,这在人物的一生中只是表现其性格发展中的某一个方面。
而《史记》对人物的描写,是建立在对人物整个一生行为的概括上,是建立在对人物一生性格特征发展的提炼上,以集中而清晰的传记形式表现出来,人物形象因而是鲜明而完整的。
刘勰说:“观夫左氏缀事,附经间出,于文为约,而氏族难明。
及史迁各传,人始区详而易览,述者宗焉。
”[1]( P157)其次,《史记》的纪传体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典型化。
先秦史著的描写对象主要是人的活动,以人事见史,以人事明理,所以与历史事件有关的人的言语与行为,成了先秦史著主要的描写内容。
但由于它注重于事,人物虽有一定形象性,但终不能达到“典型”的程度。
《史记》传记的描写对象主要是活动的人,以人见史来达到对历史的再以识。
如茅坤说:“学者读《李斯传》,不必读秦纪矣”,“太史公次四人线索(四人指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才知赵之兴亡矣。
”[2](P280)《史记》要写人,就要选择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人的特征和人际之间的相互关系,选择那些足以体现这些特征与关系的现象,它不是简单甚至被动地再现历史生活,而是精选、组合最富有特征的历史生活观象,即进行艺术典型化工作;《史记》还吸收了先秦史传文学记言记事的艺术长处,并创造了多方面刻画人物的艺术方法,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揭示人物性格的发展,表现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史记》概括社会生活本质特征的深刻性是空前的,在完整地表现人物复杂的矛盾、冲突方面也是空前的。
王伯祥曾说:“在司马迁以前,没有专写个人的传记。
他独能窥见人的一生是活生生的整体,若把它分系在‘以事为纲’的记载上就算了事,那就破坏了这个整体,无异支解了这个人物。
所以他每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写传记。
就这一点看,可以说司马迁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第一个发现‘典型人物’的人。
”[3](P9)二、互现与聚焦,为写人解决了历史真实与性格凸显的矛盾纪传体例确定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有关人物生平行事方面材料的取用与安排问题。
由于历史事件的纷繁复杂和人生经历的丰富多彩,一个人的性格可能是多方面的,甚至有时是割裂的,这就给史学家出了很大的难题:只写某个方面,不符合历史的真实,都写,又有损人物性格的鲜明性与完整性,于是司马迁采取了一种聪明的办法:当历史真实与人物性格凸显出现矛盾的时候就采用“互见法”,当二者协调统—的时候则采用“聚焦法”。
所谓“互见法”,一种较普遍的解释是,“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
[4](P14)如在《魏公子列传》中,司马迁细致详尽地写魏公子如何与监门侯赢、屠者朱亥交往,如何与隐身于博徒卖浆者流中间的毛公、薛公交往,如何“能以富贵下贫贱”,以“贤能屈于不肖”,把魏公子的好士品格写得溢彩流光,映古照今,而把拒绝庇护秦相范雎的仇人魏其,致使其自刭而死的懦弱行为写到了《范雎蔡泽列传》中,从而突出了魏公子的主导性格,保证了人物鲜明统一的美学风貌。
再如《高祖本纪》。
此传主要描写一代英主刘邦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等正面的性格特征,而他的贪财好色、猜忌功臣、傲慢悔臣、寡情薄义等性格弱点,则分别放在《项羽本纪》、《萧相国世家》、《魏豹彭越列传》、《郦生陆贾列传》、《樊郦滕灌列传》等传中加以侧面表现。
通过“互见法”,司马迁既留给我们真实的历史,又让我们看到了生动、鲜明而又完整的人物形象。
所谓“聚焦法”,是指以人物性格为中心,选取材料不避小大、巨细兼收的选材方法。
材料的大与巨是指人物生平的主要经历、重要建树等,材料的小与细是指人物生平的早期经历或者相对次要的活动与行为。
主要经历固然会有力地展现人物的个性,但生平的早期经历、次要行为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也绝非闲笔,它们总是以正面突出或侧面烘托、暗示的方式,成为人物性格的某种阐释。
例如在《陈丞相世家》中,有关陈平的主要经历,司马迁所组织的材料都与陈平的奇计异谋有关。
譬如别魏去楚投到刘邦麾下之后,帮助汉高祖脱荥阳之围;设下计谋,智擒韩信;伪事吕后,韬光养晦,吕后一死,则与周勃“合谋”,灭吕安刘。
主要经历之外,对于陈平的早年行止,司马迁亦有所取,如贫中娶妻、社祭分肉等。
这两件事体现出早年的陈平即已有奇行远志,预示了以后陈平能够屡以奇计异谋建功应该是自然而然的。
再比如李斯。
李斯个性的最大特点是贪求富贵、迷恋富贵,其主要经历中的事迹材料都与此有关。
为了把李斯的精神个性表现得更加鲜明,司马迁还取用了李斯早年为郡中小吏时观鼠兴叹的一段经历。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段经历是李斯精神个性形成的一个契机,它注定了李斯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追名逐利,居高位而不舍,因此是“闲笔不闲”。
三、娴熟运用技法,为写人提供了艺术的方法手段为了达到以人写史、以人抒情的目的,司马迁娴熟地运用了各种有效的艺术技巧与方法,把人物形象刻画得饱满丰厚,气韵生动,形神兼备。
下面列举四种主要的技法:(一)在对比中写人这是司马迁惯用的一种手法。
《史记》中的《列传》,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传,一类是合传。
类传是合传的一体。
在类传中,司马迁不动声色地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在异同比较中准确地呈现出各自的性格特征。
例如《酷吏列传》写的是一组出手猛、下手重、用法严苛的酷吏,一共是十二人。
把十二人并置到一起,彼此之间的个性差异就显得很突出:郅都不避豪强,以“酷”为忠;赵禹为人廉倨,“据法守正”;王温舒嗜杀成性而又趋炎附势;杜周“专以人主意指为狱”;张汤舞智多诈又廉洁能干。
另外《刺客列传》、《滑稽列传》等类传,司马迁对其中的每一人都能写出自己的特点,写出相互之间的同中之异。
专传之中,司马迁对对比手法的运用也格外自觉。
如《陈丞相世家》:“高后欲立诸吕为王。
问王陵,王陵曰:‘不可。
’问陈平,陈平曰:‘可。
’”在这里,司马迁通过王陵的憨直对比突出了陈平的圆滑与善于自保。
又如《李将军列传》,司马迁将李广与程不识的带兵风格进行了对比,李广的特点是简易宽缓,程不识的特点是严整精细。
通过这样的比较,司马迁突出了“李广之略”,强调了“李广才气,天下无双”。
(二)在冲突中写人这也是司马迁比较喜爱的手法。
司马迁很清楚:矛盾越尖锐,冲突越激烈,人物的性格就越“暴露”,人物的形象就越鲜活,所以,司马迁很喜欢在动态中写人,很喜欢把人物放置到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中,让人物去作充分的自我“表演”。
如蔺相如。
蔺相如是大智大勇之人,他的智勇就是在一连串的矛盾冲突中展现出来的。
以渑池会为例,明人凌稚隆评论道:“相如渑池之会,如请秦王击缶,如召赵御史书,如请咸阳为寿,一一与之匹配,无纤毫挫于秦,一时勇敢之气,真足以褫秦人之魄者,太史公每于此等处,更著精神。
”[5]再比如飞将军李广。
司马迁一次次地把李广置放在以少敌多、寡不敌众的情境下:遭遇战、脱险战、突围战,危机时刻,生死关头,李广总能镇定从容,临危不俱,或全身而退,或力战克敌,从而展现了李广的智勇与才情。
(三)通过心理描写来写人为了“复活”历史人物,使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司马迁不但叙述人物的外在行为,而且直接地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吕不韦列传》写道:“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
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
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
”一“怒”之后,马上一“念”,最后“遂献其姬”,写出了吕不韦权衡利弊、忍痛割爱的心理活动,生动表现了他精打细算、投机钻营的商人本质。
《准阴侯列传》写道:“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
”韩信杰出的军事才能对于猜忌成性的刘邦来讲,一直是一个心腹之患,所以,吕后杀掉韩信,刘邦首先感受到的是如释重负之喜,可是韩信这样的功臣、军事人才的无辜而死,刘邦又不能不怜之惜之。
一句“且喜且怜之”,把刘邦复杂的心理与性格刻画得极其准确。
(四)运用个性化语言来写人这也是司马迁比较重要的一种写人手法。
可以这样讲,《史记》人物形象的鲜明生动是与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密切相关的。
如《高祖本纪》:“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
汉王伤匈,乃扪足曰:‘虏中吾指!’”为了稳定军心,把“伤胸”说成“中指”,仓促之间就能作出这样的反应,刘邦其人的随机应变能力确实是超乎常人的。
王温舒是杀人不眨眼的酷吏,因为春天已至,按照汉家制度春夏不能用刑,于是他顿足叹曰:“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真可谓言为心声,言如其人。
司马迁写上流社会人物,其声口如此,写下层人物的语言也同样精彩。
《滑稽列传》中,“始皇尝议欲大苑囿,东至函谷关,西至雍、陈仓。
优旃曰:‘善。
多纵禽兽于其中,寇从东方来,令糜鹿触之足矣’。
”优旃的语言不同于一般人的正言直谏,显然带有自己的身份特点。
南朝宋人裴松之说:“史迁纪传,博有奇功于世”,[6](P180)学者刘大杰说:“屈原的赋,司马迁的文,杜甫的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在这三方面的高峰;又好象三条大河,在封建社会灌溉各代文学的田园。
”[7](P161)《史记》的写人艺术永远光照千古,泽披后世!参考文献:[1]刘勰.文心雕龙[M]. 徐正英, 罗家湘,注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8.[2]茅坤.茅坤集[G]. 张梦新,张大芝,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3]王伯祥. 史记选·序例·注[G].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凌稚隆, 李光缙.史记评林·卷八一(影印本) [M].于亦时,整理.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8.[6]陈寿. 三国志·卷六·注[M].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 1982.[7]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