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优秀6篇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优秀6篇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优秀6篇化学平衡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讨论明确由于反应可逆,达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小于100%。

通过掌握转化率的概念,公式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的意义。

平衡的有关计算(1)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

例1 445℃时,将0.1l I2与0.02l H2通入2L密闭容器中,达平衡后有0.03lHI生成。

求:①各物质的起始浓度与平衡浓度。

②平衡混合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

引导学生分析:c始/l/L 0.01 0.05 0c变/l/L x x 2xc平/l/L 0.0150+2x=0.015 l/Lx=0.0075l/L平衡浓度:c(I2)平=C(I2)始-℃C(I2)=0.05 l/L -0.0075 l/L=0.0425l/Lc(H2)平=0.01-0.0075=0.0025l/Lc(HI)平=c(HI)始+℃c(HI)=0.015l/Lw(H2)=0.0025/(0.05+0.01)通过具体计算弄清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小结】①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的关系,只有变化浓度才与方程式前面的系数成比例。

②可逆反应中任一组分的平衡浓度不可能为0。

(2)转化率的有关计算例2 02lCO与0.02×100%=4.2%l水蒸气在2L密闭容器里加热至1200℃经2in达平衡,生成CO2和H2,已知V(CO)=0.003l/(L·in),求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及CO的转化率。

℃c(CO)=V(CO)·t=0.003l/(L·in)×2in=0.006l/La=℃c/c(始)×100%=0.006/0.01×100%=60%【小结】变化浓度是联系化学方程式,平衡浓度与起始浓度,转化率,化学反应速率的桥梁。

《第二章 第二节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二章 第二节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平衡的观点,掌握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2. 能够分析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掌握温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

3. 培养运用化学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观点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理解化学平衡挪动的原理,掌握温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化学平衡相关实验器械、PPT课件等。

2. 准备实验材料:化学试剂、反应容器等。

3. 准备案例:选择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化学平衡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平衡原理进行分析。

4. 准备习题:设计一些关于化学平衡的练习题,用于稳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起首回顾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化学反应会放热,有些会吸热,并通过演示实验(如H2还原CuO)让学生观察。

接着提出化学平衡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建立化学平衡。

2. 讲授新课(1)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和特征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和特征,如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等。

通过举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特征。

(2)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这部份内容相对较难,需要教师详细讲解。

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然后通过讨论和教师演示实验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改变温度、压强和浓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同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这些影响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化学平衡的挪动这部份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需要教师详细讲解。

可以让学生回顾前面的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改变条件使已建立的化学平衡发生挪动。

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或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挪动的影响。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1)如何判断一个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2)如何通过改变条件使已建立的化学平衡发生挪动?(3)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是什么?4. 教室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化学平衡的定义和特征、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和化学平衡的挪动等。

化学平衡教案

化学平衡教案

化学平衡教案引言: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它描述了反应物和生成物在给定条件下的相对浓度、压力或其他物理性质的稳定性。

了解化学平衡对于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将介绍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平衡常数的计算和平衡位置的影响因素。

一、化学平衡的定义化学平衡指的是在封闭系统中,化学反应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状态的现象。

在平衡状态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压力等物理性质保持不变。

二、平衡常数的计算平衡常数(Keq)是描述化学平衡程度的指标,它表示了反应物浓度与生成物浓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平衡常数可以通过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之比计算得到。

1. 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对于一般的化学反应:aA + bB ⇌ cC + dD其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eq = [C]^c[D]^d / [A]^a[B]^b其中,[A]、[B]、[C]、[D]分别表示反应物A、B和生成物C、D的摩尔浓度。

2. 平衡常数的意义平衡常数越大,说明反应物的浓度较低,生成物的浓度较高,反应偏向生成物一侧。

反之,平衡常数越小,说明反应物的浓度较高,生成物的浓度较低,反应偏向反应物一侧。

三、影响化学平衡位置的因素化学平衡位置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压力、浓度和催化剂等。

1. 温度对平衡位置的影响根据Le Chatelier原理,温度升高会使平衡位置向反应物一侧移动,而温度降低则会使平衡位置向生成物一侧移动。

这是因为反应的放热(放热反应)或吸热(吸热反应)特性导致。

2. 压力对平衡位置的影响对于气相反应,增加压力会使平衡位置向物质数较少的一侧移动。

反之,降低压力会使平衡位置向物质数较多的一侧移动。

对于液相和固相反应,压力变化对平衡位置的影响较小。

3. 浓度对平衡位置的影响增加反应物浓度会使平衡位置向生成物一侧移动,减少反应物浓度会使平衡位置向反应物一侧移动。

增加生成物浓度或减少生成物浓度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4. 催化剂对平衡位置的影响催化剂可以加速反应速率,但不会改变平衡位置。

高中化学平衡理论教案

高中化学平衡理论教案

高中化学平衡理论教案
主题:化学平衡理论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了解平衡位置受影响因素等内容。

时间:2学时
教学内容:
1. 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
2. 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3. 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
教学步骤:
一、导入(15分钟)
向学生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化学反应中为什么会有平衡的现象发生。

二、讲解化学平衡的概念(20分钟)
1. 介绍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生成物和反应物浓度不再发生明显变化的现象。

2. 讲解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例对平衡位置的影响。

3. 解释平衡位置移动的过程,引入平衡常数的概念。

4. 讲解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三、练习和讨论(30分钟)
让学生进行练习,计算不同反应的平衡常数,以加深他们对平衡常数的理解。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因素会影响平衡位置。

四、总结(15分钟)
总结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强调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

五、课堂小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复习课堂所学知识。

教学方式:讲解、练习、讨论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教材
教学要求: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练习和讨论来评估学生对化学平衡理论的掌握程度。

高中化学平衡章节的教案

高中化学平衡章节的教案

高中化学平衡章节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定义。

2. 了解平衡常数和反应商的意义。

3. 掌握计算平衡常数和反应商的方法。

4. 理解平衡常数对平衡位置的影响。

5. 能够利用Le Chatelier原理预测平衡位置的变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化学平衡的概念、平衡常数和Le Chatelier原理的应用。

难点:平衡常数的计算和Le Chatelier原理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分析;示范演示,引导实践。

教学准备:1. 化学平衡的实验设备及试剂。

2. 平衡常数和反应商的计算方法。

3. 相关实验数据和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化学平衡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

二、讲解化学平衡(15分钟)1. 介绍化学平衡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平衡常数和反应商的概念。

3. 分析平衡常数对平衡位置的影响。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实验员示范一组化学反应过程,并记录实验数据。

2.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平衡常数和反应商。

3. 学生讨论实验结果的意义,并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四、活动讨论(15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理论知识讨论平衡位置的变化。

2. 学生结合Le Chatelier原理预测不同情况下的平衡位置。

五、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布置相关练习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应用。

但可能需要更多实例来加深学生对平衡常数和Le Chatelier原理的理解。

下节课可以加强相关习题训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化学平衡_教学设计_第一课时

化学平衡_教学设计_第一课时
课题
化学平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通过例证事实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以及特点,并能够据此特点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掌握平衡时反应物转化率的计算。同时通过对不同反应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数据的研究,寻找规律,归纳得出平衡常数的概念和
表达式,理解平衡常数可以定量的表示反应限度。
素材1:给出CO(g) + H2O(g) CO2(g)+H2(g)在800℃时反应体系中不同投料下各物质的平衡浓度。
素材2:457.6℃ 时反应体系 H2(g)+I2(g) 2HI(g)中不同投料时,各物质平衡时的浓度。
学生通过对数据的观察运算,对数学关系式的不断修正,最终得出化学平衡常数及其表达式。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状态的特点和判断方法;平衡常数表达式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和平衡常数表达式的得出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6分

一、可逆反应
【引入】合成氨工业氨气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氨的需求量日益增长。提出问题: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呢?只要尽力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生产效率就一定高吗?
C. 容器内的压强不再变化
D. 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再变化
E. 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活动4】根据化学平衡状态的特点思考,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化学平衡状态,说出分析理由。
10
分钟
三、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的得出
【活动5】规律的探寻:化学平衡的改变,有规律可循吗?不同的化学平衡状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1分

四、小结
梳理本节课所学重点内容
给出数据,引导学生思考,提高效率除了考虑速率问题,还需要考虑反应的限度问题。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8篇)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8篇)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8篇)一、什么是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在宏观条件肯定的可逆反响中,化学反响的正、逆反响速率相等,反响物和生成物各组分浓度不再转变的状态。

可用ΔrGm=ΣνΑμΑ=0推断,μA是反响中A物质的化学势。

依据勒夏特列原理,如一个已达平衡的系统被转变,该系统会随之转变来抗衡该转变。

化学平衡是—种动态平衡。

一般用可逆反响中正反响速率和逆反响速率的变化表示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

化学平衡的本质:正反响速率等于逆反响速率。

二、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适宜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规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等环节。

三、化学平衡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当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平衡教学设计(通用9篇),欢送大家借鉴与参考,盼望对大家有所帮忙。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本节是选修模块根本概念、根本理论学习的中间环节,担当着对前面学问的回忆、总结以及深化和提升学生熟悉化学讨论及应用价值的双重任务;为培育学生分析、处理试验数据以及从数据中获得信息、总结规律的力量奠定了根底。

同时,化学反响的限度是熟悉化学反响的一个必不行少的维度,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高一《必修2》中已经学习了可逆反响、化学平衡状态等相关学问,只从定性角度讨论一个可逆反响到达平衡状态时的特征。

定量分析对学生而言是个难点,因此本节课采纳循序渐进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将一个个数据最终转化成学生能够理解的规律和概念。

三、设计思路:“化学平衡常数”是纯理论课,比拟抽象,为帮忙学生理解把握化学平衡常数,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及其方法,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的主动探究法,对每一学问点,根据“探究(观看)讨论(思维)运用(迁移)”的认知规律,安排教学活动,设计主要分为三个认知层次:一、整体感知概念,通过学生计算沟通研讨及思索和教师的点拨先对化学平衡常数有个整体的熟悉,得出任意反响的化学平衡表达式;二、深入理解概念,通过对表格数据的分析及稳固练习的分析强化化学平衡常数的留意事项;三、迁移应用概念,会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展简洁的计算。

《主题二 第三节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化学高教版农林牧渔类

《主题二 第三节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化学高教版农林牧渔类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和数据分析,学会分析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树立化学平衡观念,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概念、化学平衡常数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及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恒温水槽、烧杯、试管、温度计、数据记录表。

2. 实验药品:碘化氢气体、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铁溶液、硫酸铜溶液等。

3. 多媒体课件:化学平衡的相关图片、动画和视频。

4. 教室布置:黑板、白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引入:(1) 回顾初中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

(2) 提出本节课的主题——中职化学课程《化学平衡》。

(3)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钢铁的腐蚀、工业生产中的反应控制等。

2. 讲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1) 化学平衡的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化学反应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2) 化学平衡的特点: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

(3) 化学平衡的判断方法: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变化以及各物质的状态进行判断。

3. 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1) 温度:在一定的条件下,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2) 压强: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3) 浓度:增加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加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4) 催化剂:催化剂不影响化学平衡的移动,但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4. 化学平衡常数:(1) 定义:生成物浓度的幂次方乘积除以反应物浓度的幂次方乘积。

(2) 意义:表示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之一。

5. 如何实现化学平衡状态的调节和控制:(1) 找出导致化学平衡发生移动的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彭红霞
一、教材分析:
化学平衡是高中化学教材的重要理论之一,是学习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卤化烃的水解、酯的水解的基础,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化学平衡是一个重要的化学概念。

但是,化学平衡概念比较抽象,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也具有一定难度。

因此,能否使学生建立起清晰的化学平衡的观点是本节教学成功的关键。

二、化学平衡教学设计
(1)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2)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3)培养学生根据实验事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GAGGAGAGGAFFFFAFAF
(4)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内因与外因、现象与本质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教学过程:
(一)讨论请同学们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在饱和蔗糖溶液中,加入蔗糖还会溶解吗?是不是溶解停止了?并设计一个实验加以证明。

(使学生明确:(1)当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和结晶仍在进行,但蔗糖的溶解速率和结晶速率相等,处于溶解平衡状态。

(2)溶解平衡状态是在该条件下蔗糖的溶解量达到最大值)动画模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当水箱进水的速度与出水的速度相等时,水箱中的水位保持不变,处于平衡状态。

(强化溶解平衡是动态平衡)
2.这个溶解平衡状态是如何逐渐建立的?引导学生分析:蔗糖从溶解开始到平衡状态的过程中蔗糖浓度的变化情况,并要求学生画出v-t图。

(帮助学生从化学反应角度建立和理解溶解平衡状态的概念)
GAGGAGAGGAFFFFAFAF
3.当蔗糖达到溶解平衡状态时,如果改变外界条件(如加入水或加热)会出现什么情况?(理解动态平衡是相对的)(二)提出学习的课题———化学平衡
讨论在一密闭容器中通入2molSO2和1mol18O2,加入
V2O5并加热。

若隔一段时间后做同位素示踪检测,在哪些物质中存在18O原子?经过足够长的时间,最终能否得到
2molSO3?为什么?(从定量的角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可逆反应的特点:(1)在正反应进行的同时逆反应也在进行;(2)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

)讲解因此,对一个可逆反应来说,不仅涉及反应进行的快慢问题,还涉及反应进行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前一个问题是化学反应速率问题,而后一个问题是化学平衡问题。

GAGGAGAGGAFFFFAFAF
(三)学生讨论
1.反应开始时,反应物CO、H2O(g)的浓度和生成物CO2、H2的浓度如何?正反应和逆反应的反应速率如何?(v、v都用同一物质来表示)
2.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怎样变化?正、逆反应的速率怎样变化?画出正、逆反应的速率随时间变化图形(v-t图),如图2的示。

3.当v正=v逆时,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讲解一定条件下,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也就是该可逆反应在该条件下反应进行的最大程度。

(四)剖析和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并与溶解平衡比较
GAGGAGAGGAFFFFAFAF
思考结合上述分析,请你给化学平衡状态下一个定义,并分析化学平衡状态具有哪些特征?(启发学生剖析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谁?化学平衡状态的前提、核心、结果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1)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这时反应是否停止了?(强调v正=v逆≠0,平衡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
(2)为什么达到平衡状态时反应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强调动和静以及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3)化学平衡状态是不是永恒不变的?(强调化学平衡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平衡;强调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板书化学平衡状态特征
(1)动:动态平衡;(2)等:v正=v逆;(3)定:各组分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4)变:如果外界条件发生改变,原有的化学平衡状态将被破坏。

GAGGAGAGGAFFFFAFAF
比较溶解平衡与化学平衡的建立有何异同?(增强学生的认知结构)
讨论小结化学平衡状态可以从正、逆两个方向建立,只要在相同条件下,按照一定的量配比,不管可逆反应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达到的平衡状态是相同的。

(五)思考练习巩固和深化化学平衡概念
讨论
1.在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的可逆反应:
请判断下列各情况是否说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GAGGAGAGGAFFFFAFAF
(1)反应物浓度等于生成物浓度。

(2)容器中N2、H2、NH3的浓度之比为1∶3∶2。

(3)单位时间生成nmolN2,同时生成3nmolH2。

(4)反应混合体系的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5)H2的生成速率等于NH3的生成速率。

(6)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2.若将0.008molCO、0.008molH2O(g)、xmolCO2和xmolH2通入容积为1L的密闭容器里,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加热到800℃达到的化学平衡状态,与在相同条件下通入0.01molCO 和0.01molH2O(g)达到的化学平衡状态相同。

则x等于多少?
四、课后记载
1.学生对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还是比较好,但是对概念的理解运用解答题目就比较吃力,还待进一步理解巩固练习。

GAGGAGAGGAFFFFAFAF
2.除了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以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36366 8E0E 踎35920 8C50 豐'8;L023056 5A10 娐xV21716 54D4 哔j<37706 934A 鍊
GAGGAGAGGAFFFFAFAF
GAGGAGAGGAFFFFAFA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