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解剖学chapter_10_大脑皮层1
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及功能

• 端脑 • 间脑 • 脑干 • 小脑
脑的组成
端脑 (telencephalon)
端脑又称大脑 (cerebrum) 被大 脑纵裂分为2个大脑半球 (cerebral hemisphere),以胼胝体相连。在大 脑与小脑之间有大脑横裂隔开。每 个半球表面有一层灰质叫大脑皮层, 皮层下为白质,称为髓质。髓质中 埋藏一些灰质核团叫基底神经节。 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 仁核。
豆状核
豆状核:是由壳核和苍白球组合而成 的,因其外形近似板栗板,故称豆状核。 苍白球在豆状核的内侧部,借外髓板与 豆状核外侧的壳核分开,而其自身又被 内髓板分为外侧与内侧部。其宽阔的底 凸向外侧,尖指向内侧。
豆状核的外侧借薄薄的一层外囊纤维 与屏状核相隔。
豆状的内侧邻接内囊,其尖部构成内 囊膝部的外界。内囊后肢分隔着豆状核 与丘脑,内囊前肢介于壳核与尾状核头 部之间。故豆状核的前缘、上缘和后缘 都与放射冠(进出大脑皮质的重要传导 束所在处)相邻。
• 视觉性语言中枢:角回(39区),靠近 视区。此区受损时,视觉正常,但不能 理解文字符号的意义,称失读症,也属 于感觉性失语症。
二 端脑的内部结构
(一) 侧脑室 (二) 基底节 (三) 大脑半球的髓质 (四) 边缘系统
(一)侧脑室 (lateral ventricle)
大脑半球内左右对称的 裂隙,内含脑脊液,以室 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分4 部:
丘脑前核具有与内脏活动有关的 功能;丘脑内侧核可能是躯体和内 脏感觉冲动的整合中枢;丘脑外侧 核是躯体感觉通路的最后一级中继 站,它把皮肤感觉、本体感觉冲动 传向大脑皮质中央后回。
三、后丘脑
后丘脑包括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 状体。
联络纤维解剖图与DTI图对照
神经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解剖学,顾名思义,即为研究神经解剖的学问。
它是神经科学的基础,掌握神经解剖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治疗与神经系统相关的各种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核心部分,它由大脑和脊髓组成,其作用是接收、整合和传递信息,以控制身体内各个器官的正常运行。
一. 大脑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分为两个半球,左半球和右半球,两半球彼此之间通过大脑半桥相连。
大脑半球的表面被覆盖着许多大脑回和裂,不同的回和裂上有着不同的功能区,比如控制动作的前中央回,控制言语的前额叶回等等。
大脑的结构主要分为基底节、丘脑、海马体、杏仁体等多个部位,这些结构的功能各不相同。
1. 基底节基底节是大脑的一部分,它主要控制人体运动和规划动作。
它由若干个核团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黑质,它能够释放出神经递质多巴胺,促进神经元的活动,调节人体的运动和认知能力。
2. 丘脑丘脑是大脑的一部分,它位于脑中央,主要调节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它通过控制松果体、下丘脑等神经结构,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比如睡眠、食欲等。
3. 海马体海马体位于大脑的颞叶,是人类认知能力的重要部位。
它主要负责控制学习、记忆等功能。
在海马体中可以发现大量长期形成的突触,形成了神经网络,对于人类的认知和记忆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4. 杏仁体杏仁体是大脑中较为原始的结构,与大脑皮层处于不同的区域,它位于颞叶的前部。
杏仁体主要参与了情绪和记忆的形成和加工,尤其是它对于情绪的影响更为显著,可以使人产生快乐、悲伤、愤怒等不同的情绪体验。
二. 脊髓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体最重要的神经组织之一。
脊髓主要负责传递大脑发出的指令到各个部位,比如控制肌肉收缩、感觉信息的传递等等。
脊髓位于脊椎内,是一个长约45厘米的管状结构。
脊髓可分为灰质和白质两个部分,灰质位于中央,白质则位于周围。
1. 灰质灰质位于脊髓中央,呈蝴蝶状,它主要由神经元和突触组成。
解剖学第十章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PPT课件

形如四棱锥,底为菱形窝,顶朝向小脑。
2.沟通 下通脊髓中央管,上通中脑水管,
借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与蛛网膜 下腔相通。
.
22
解剖学—中枢神经
(五)第四脑室
1.位置 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的室腔,形如四棱
锥,底即菱形窝,顶朝向小脑。 2.沟通
第四脑室向下通脊髓中央管,向上与中脑水 管相通,并借第四脑室正中孔和第四脑室外侧 孔,与蛛网膜下隙相通。
.
4
解剖学—中枢神经 第一节 中枢神经系统 一、脊髓
(一)位置
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在平枕骨大孔处与脑相连 ,下端在成人平第1腰椎体下缘。新生儿下平第3腰 椎,故临床常在3、4或4、5腰椎之间进行穿刺。
.
5
解剖学—中枢神经
(二)外形
脊髓为细长而前后略扁的圆柱状结构,长40—45cm。主 要外形可归结为六纵沟、二膨大、一圆锥、一终丝。 1.六纵沟 :前正中裂1、后正中沟1、前外侧沟2、后外 侧沟2。 2.二膨大 :颈膨大和腰骶膨大。 3.一圆锥 :脊髓末端变细,呈圆锥状,称为脊髓圆锥。 4.一终丝 :脊髓圆锥下续为终丝,周围被马尾包绕。
(3)侧角:含有内脏运动(即自主神经)
交感神经元的胞体,此角只存在于T1~L3节段。
在骶段(S)2~4节段相当于侧角位置,有副交感神经元的胞体
。
.
10
2.白质
解剖学—中枢神经
位于灰质周围,由上行、下行的纤维束构成。被表面纵沟分
为三部,即前索、外侧索、后索。
(1)前索:上行纤维是脊髓丘脑前束,下行纤维束是皮质脊
主要包括视交叉、视神 经、视束、漏斗、乳头 体等。
.
24
解剖学—中枢神经
下丘脑的主要核(1团)视上核:分泌加压素
中枢神经解剖学(63页)

脊髓主要的纤维束
内部结构 ㈡白质
3.下行纤维束
⑴皮质脊髓束 ①皮质脊髓前束:
同侧大脑皮质锥体细胞 锥体交叉 皮质脊髓侧束 同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谢谢大家
2021/4/26
66
•
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021/5/16202 1/5/162 021/5/1 6May -2116-M ay -21
•
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2021/5/162 021/5/1 62021/5/16Sun day , May 16, 2021
•
13、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 己。202 1/5/162 021/5/1 62021/5/16202 1/5/165 /16/202 1
脊髓后角的纤维联系
前后角的纤维联系
闸门控制学说
脊髓白质
内部结构 ㈡白质
1.固有束: 2.上行纤维束 3.下行纤维束
外侧索
后索
外侧索
前 索
内部结构
㈡白质
1.固有束:
紧贴灰质表面,分 别位于三个索内。主要 由后角细胞轴突构成, 行程不超越脊髓。
功能:联系脊髓不同 节段,完成节段或节段 间的反射。
传导躯干四肢本体觉及精细触觉2脊髓小脑束传导非意识性本体觉调节肌张力协调运动3脊髓丘脑束传导躯干四肢浅感觉痛温触压觉4脊颈丘脑束传导毛发的运动觉温度触压觉5脊髓网状束参与脊髓网状丘脑系维持意识觉醒状态6脊髓顶盖束将痛温觉信息传至顶盖引起头颈转向反射7脊髓橄榄束传导皮肤感觉和本体觉参与橄榄小脑系8脊髓皮质束参与构成浅反射的长传导途径9脊髓脑桥束传递外感觉冲动至小脑的中转传导束10脊髓前庭束将皮肤和关节的信息从胸核传至前庭核11内脏感觉束传递内脏感觉至丘脑完成内脏内脏反射脊髓主要的纤维束2
大脑皮层名词解释

大脑皮层名词解释
大脑皮层是大脑的表面层,也被称为脑的灰质区域。
它是大脑最外层的一层薄而折叠的组织,由神经元细胞体和其它支持细胞组成。
以下是一些大脑皮层中常见的名词及其解释:
1. 前额叶(Frontal lobe):位于大脑前部,主要参与决策、思维、执行功能、社交行为和运动控制等高级认知功能。
2. 顶叶(Parietal lobe):位于大脑上部,主要负责感觉信息的处理,如触觉、温度和位置感。
3. 颞叶(Temporal lobe):位于大脑的侧面,主要涉及听觉、记忆、视觉识别和情绪等方面的功能。
4. 枕叶(Occipital lobe):位于大脑后部,主要负责视觉信息的处理和分析。
5. 运动皮层(Motor cortex):位于大脑的额叶,负责控制和调节肌肉运动。
6. 感觉皮层(Sensory cortex):位于大脑的顶叶,参与感觉信息的接收和处理。
7. 皮层杂质区(Association cortex):包括额叶、顶叶和颞叶的部分区域,负责高级认知功能、多感官整合、学习和记忆等。
8. 连接纤维(Fiber tracts):位于大脑皮层下方的白质区域,通过神经纤维连接不同的脑区,实现信息传递和协调。
这些名词解释只是大脑皮层中一小部分常见的结构和功能,大脑皮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结构,还有许多其他结构和功能与其相关。
解剖学——大脑皮层(一)

解剖学——大脑皮层(一)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由脊髓和脑组成,脑包括大脑、间脑、小脑和脑干。
仔细观察大脑,你会发现它其实由两个几乎对称的半球(称为大脑半球)和基底神经节(也称为基底核)组成。
此外,每个大脑半球主要被分为四个主要的叶: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以及一个在深部容易被忽视的岛叶。
如果我们在冠状面切开大脑半球,也就是从左到右将大脑分为头端和尾端,我们可以看到大脑皮层。
这是大脑半球的最外围区域,由包含数十亿个神经元细胞体及其树突的灰质组成。
一个细胞体和它的树突,连同它的轴突和突触末端,共同组成了一个结构,这就是神经元。
神经元允许与神经系统内的其他神经元进行信息处理和交流。
灰质得名于肉眼观察时的灰黑色外观。
在灰质深处是白质,它由与灰质细胞核相连接的含有髓磷脂的轴突组成。
白质得名是因为轴突的髓鞘化使这个区域在肉眼检查时呈现白色外观。
最大的白质束是胼胝体,它在两个大脑半球之间发送信号,本质作用是把两个大脑半球连接在一起。
在整个大脑皮质下可以发现许多灰质团,这些灰质团包含被称为基底神经节的神经元细胞体,这些也被称为基底核。
基底神经节由尾状核和壳核、苍白球、丘脑底核和黑质组成。
纹状体包括尾状核和豆状核,豆状核是指壳核和苍白球。
基底神经节的所有结构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通路。
在这些基底神经节之间传输的包括白质传入和传出轴突束,最值得注意的是内囊。
内囊是密集的白质(轴突)的集合,它划分纹状体,就像大脑皮层、脑干和脊髓之间信息流动的高速公路。
通常,大脑右半球发送和接收来自身体左侧的信号,而大脑左半球发送和接受来自身体右侧的信号。
现在观察大脑的外表面,我们可以看到大脑皮层并不是平坦的,而是覆盖着许多称为脑回的褶皱,这些褶皱被称为脑沟和裂隙分隔开。
(脑沟相对于裂隙更浅。
)这些脑回和脑沟的一个功能是让大脑皮层自行折叠,使其能够容纳在脑颅的小空间内,就像手风琴闭合时的折叠一样!这种皮层折叠的第二个优点是,它有效地增加了表面积,使更多的细胞核被填充到皮层中。
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及功能PPT课件

.
28
1.联络纤维(association fiber)
联络纤维:是联系同侧半球内各部分皮质 的纤维。其中短纤维联系相邻脑回称弓状纤维。 长纤维联系本侧半球各叶,其中主要的有:
①钩束,呈钩状绕过外侧裂,连接额、颞两叶 的前部;
②上纵束,在豆状核与岛叶的上方,连接额、 顶、枕、颞四个叶;
③下纵束,沿侧脑室下角和后角的外侧壁走行, 连接枕叶和颞叶;
豆状核的外侧借薄薄的一层外囊纤维 与屏状核相隔。
豆状的内侧邻接内囊,其尖部构成内
囊膝部的外界。内囊后肢分隔着豆状核
与丘脑,内囊前肢介于壳核与尾状核头
部之间。故豆状核的前缘、上缘和后缘
都与放射冠(进出大脑皮质的重要传导
束所在处)相邻。
.
27
(三)大脑半球的髓质
1.联络纤维:是联系同侧半球内各部分皮质的 纤维。 2.连合纤维:是连合左右半球皮质的纤维。 3.投射纤维:是联系大脑皮质与皮质下结构的 上、下行纤维。
• 第Ⅱ躯体运动区和补充运
• 第Ⅱ躯体运动动区区:位于 中央前、后回下面的岛 盖皮质,管理上下肢运 动,但没有头部代表区。
• 补充运动区:位于半球 内侧面中央旁小叶的前 方,额上回的内侧面。
. • 第Ⅱ躯体运动区和补充 18
(三)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
• 视区:枕叶内侧面距
状沟两侧的皮质(17
区),一侧视区接受
④扣带,位于扣带回和海马旁回的深部,连接 边缘叶的各部;
⑤额枕束,起自额极,在上纵束的深面,尾状
核的外侧向后,靠近侧脑室中央部,呈扇形终
止于枕叶和颞叶。
.
29
联络纤维解剖图与DTI图对照
.
30
2.连合纤维(commissural fibers)
《人体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

《人体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由脑和脊髓的组成,(脑和脊髓是各种反射弧的中枢部分)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最主体部分。
中枢神经系统接受全身各处的传入信息,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的运动性传出,或者储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
人类的思维活动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中文名中枢神经系统外文名Central Nervous System组成成分脑和脊髓性质人体神经系统的最主体部分介绍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是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包括位于椎管内的脊髓和位于颅腔内的脑;其位置常在动物体的中轴,由明显的脑神经节、神经索或脑和脊髓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成分组成。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大量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有机地构成网络或回路;其主要功能是传递、储存和加工信息,产生各种心理活动,支配与控制动物的全部行为。
组成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的脑位于颅腔内,脊髓位于椎管内。
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从胚胎时身体背侧的神经管发育而成。
神经管的头端演变成脑,尾端成为脊髓。
神经管腔在脑内的部分发展演变成为脑室,在脊髓部分演变成为中央管。
脑在开始时是3个脑:前脑泡、中脑和菱脑泡,以后又衍化成为端脑、间脑、中脑、小脑、脑桥和延髓。
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内许多神经纤维是有髓鞘的,它们聚集在一起时,肉眼观呈白色,称白质。
相反,神经细胞体集中的部位,肉眼观呈灰色,由大量神经细胞体和树突上大量突触组成,称灰质。
中枢神经系统内由功能相同的神经细胞体集聚组成的,具有明确范围的灰质团块叫做神经核。
在脊髓中进行的神经活动,主要是按节段进行的反射性活动;但脊椎动物的许多活动都带有整体性,这有赖于脑与脊髓之间联系来完成。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出现了许多纵向走行的神经纤维束。
在脑和脊髓的左、右两侧之间也有许多连合纤维,其中最粗大的是大脑两半球之间的胼胝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枕叶
视觉加工为主
岛叶
细胞构筑3层;与视区没有联系,主要与嗅觉、边缘 和杏仁等联系。人类的岛叶功能不清楚,可能与内脏 感觉和运动有关。
1. 侧脑室(lateral ventricle)
三 大脑内部结构
侧脑室位于半球内,左、右各一.
形状不规则,可分为中央部、前角、后角和下角4部。
2. 基底核 (basal nuclei)
从进化上看,新皮层的6层结构是由古皮层的3层结构衍生 而来的,其中II、III层的进化晚,分化程度高,在人类的大 脑皮层中最发达。第III层小锥体细胞的轴突主要是本半球 皮层内的联络纤维,古皮层没有这一层结构。第IV层的颗 粒细胞主要接受来自丘脑的特异性核团神经元的传入,在 各个初级感觉皮层中得到最好的发育。第V和VI层属于运动 性皮层。
二 大脑半球外形与分叶
大脑半球cerebral hemisphere可分为3面3极,即隆凸的上外侧面、平直 的内侧面和凹凸不平的下面;前端突出的部分为额极,后端突出的部 分为枕极,在外侧面,向前、下突出的部分为颞极。
半球表面有许多深浅不等的沟 sulcus,沟与沟之间的隆起,称为脑回 gyrus,重要的沟有:①外侧沟lateral sulcus,位于半球上外侧面,是由前 下行向后上的深沟。
位于髓质内,因靠近脑底,故名。
纹状体 corpus striatum:包括尾状核和豆状核
尾状核caudate nucleus呈“C”形弯曲的蝌蚪状,分头、体、尾3部,围绕 豆状核和丘脑,伸延于侧脑室前角、中央部和下角的壁旁。
脑的水平切面
豆状核 lentiform nucleus位于岛叶深部,在水平切面和额状切面上均呈尖向内侧的楔 形,并被两个白质薄板分为3部:外侧部最大,称壳 putamen;内侧的2部合称苍白 球globus pallidus。尾状核头部与豆状核之间借灰质条索相连,外观呈条纹状,故两 者合称纹状体。苍白球在鱼类已有,出现较早,称旧纹状体。壳和尾状核称新纹状 体。
中枢神经解剖
大脑皮层
大脑源于胚胎前脑泡的两侧部,由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组成,是行为和 感觉、思想和情绪、学习和记忆的最高级中枢。
半球的表面是细胞体所在的灰质区,被称为大脑皮层。依大脑皮层表面 沟回将大脑皮层划分为5个脑叶。
依结构和功能的相对性把大脑皮层分为52个脑区(Brodmann分区);
依细胞和纤维构筑把大脑皮层分为6层,大脑皮层是运动、感觉、 意识、情绪、语言、学习和记忆的高级中枢。大脑两半球的结构和 功能是不对称的。
在纤维的联系上。所有传入纹状体的纤维都终止于新纹状体。它们的 传出纤维除少数至黑质外,都终止于旧纹状体(苍白球):苍白球是 纹状体的传出部,由它发出纹状体的传出纤维。
传入纹状体的纤维来自大脑皮质(主要是额叶和顶叶)和黑质。来自黑质 的纤维,携带黑质神经元合成的多巴胺至新纹状;来自大脑皮质额叶的纤 维,将发动躯体运动的信息传至纹状体;最后由苍白球的传出纤维直接传 至背侧丘脑(腹外侧核和腹前核),再投射至额叶皮质。这样即将修正后 的信息反馈至额叶皮质,对发动的运动进行调节。
2. 分层
分子层:为第I层, 位于皮层的表面,
约占皮层总厚度的 10%。层内细胞和纤 维的数量较少,所
含的细胞主要有水
平细胞和较小的颗 粒细胞; 外颗粒细胞层:为 大脑皮层第II层,占 皮层总厚度的 9%。 层内细胞主要是小
型颗粒细胞和少量 小型锥体细胞
外锥体细胞层:为大脑 皮层第III层,占皮层总厚 度的30%,层内含有大量 锥体细胞;
皮层的深部是走行神经纤维的白质区,又称髓质。髓质内埋藏着基底神经节。
左右大脑半球有纤维连和,最主要的连和纤维是胼胝体。半球内有侧脑室,左 右侧脑室通过室间孔相连,并与第三脑室相通。
从进化的角度看,大脑皮层分为古皮层、旧皮层和 新皮层。随着进化,新皮层在大脑皮层中的比例越 来越高。人类大脑皮层中96%是新皮层。从功能的 角度看,大脑皮层有3种类型:初级感觉运动皮层、 感觉运动联络皮层和高级联络皮层。
内颗粒粒细胞;
内锥体细胞层:为大 脑皮层第V层,又称大 锥体细胞层,约占皮 层总厚度的20%,由大、 中、小锥体细胞密集
构成,最大的锥体细 胞被称为 Betz细胞; 多型细胞层:为大脑 皮层第VI层,又称梭形 细胞层,占皮层总厚 度20%,内含梭形细胞。
顶叶
初级躯体感觉皮层:中央后回,Brodmann1,2和3区 味觉区:中央后回下端 顶上小叶:Brodmann5和7区 顶下小叶:Brodmann39和40
颞叶
新皮层包括听区Brodmann41和42区;颞中回(21区 )和颞下回(20区)是视觉联络皮层。此外,还有海 马、内侧颞叶等古旧皮层的结构。
②中央沟central sulcus,位于上外侧面。由半球上缘中点稍后起始, 行向下前,几达外侧沟。此沟常绕过半球上缘延至半球内侧面,此沟 的特点是完整而不间断。③顶枕沟parietooccipital sulcus, 位于内侧面, 起自中央沟上端与枕极连线的中点,行向下前,在胼胝体后方不远处, 与距状裂接连。
大脑半球借上述的三沟,分为五叶:额叶是中央沟以前、外侧沟以上的部 分,位于颅前窝内。枕叶,是顶枕沟以后的部分,位于小脑上方。顶叶, 是中央沟与顶枕沟之间,外侧沟以上的部分、位于顶骨深方。颞叶,是外 侧沟以下的部分,位于颅中窝内。脑岛,位于外侧沟深部,又称为岛叶。 各叶表面都有重要沟回。
额叶
初级运动皮层:中央前回,Brodmann4区为主; 额眼区: Brodmann6、8和9区,眼肌随意运动; 前额皮层: Brodmann9、10、45和46区等 语言区:优势半球
一 大脑皮层的细胞构筑及分层
1. 细胞构筑
锥体细胞:为大脑皮层所特有,是 皮层最重要,最多的神经元,占皮层 神经元总数的一半以上,有大、 中、小三种; 星型细胞:又称颗粒细胞,是皮 层内另一种数量多的细胞,大部 分属于中间神经元。颗粒细胞的 胞体小; 梭形细胞:又称多型细胞,多位 于大脑皮层的深层,是大脑皮层 内另一种传出神经元。胞体呈梭 形; 水平细胞:数量少,仅见于皮层 的浅层,是皮层内联络神经元; Martinotti细胞:多见皮层的深层, 胞体较小,呈梭形、三角或多角 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