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5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

合集下载

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培养和药敏试验

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培养和药敏试验

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培养和药敏试验龚岳【期刊名称】《养猪》【年(卷),期】2017(000)006【总页数】3页(P108-110)【作者】龚岳【作者单位】滨海新区塘沽动物卫生监督所,天津滨海新区 3004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8.282.61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为革兰氏阳性球形细菌,显微镜下排列成葡萄串状,无芽孢、鞭毛,大多数无荚膜,是常见的引起食物中毒的致病菌,常见于皮肤表面及上呼吸道黏膜。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37℃,最适生长pH 7.4。

平板上菌落厚、有光泽、圆形凸起,直径1~2 mm。

血平板菌落周围形成透明的溶血环。

金黄色葡萄球菌有高度的耐盐性,可在10%~15%氯化钠(NaCl)肉汤中生长。

可分解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产酸不产气,甲基红反应阳性,VP反应弱阳性[1]。

许多菌株可分解精氨酸,水解尿素,还原硝酸盐,液化明胶。

在干燥环境中可存活数月;在空气中存在,但不繁殖。

耐热性强,加热70℃1 h或80℃30 min不被杀死;耐低温,在冷冻食品中不易死亡;耐高渗,在含有50%~66%蔗糖或15%以上食盐食品中才可被抑制。

日常生活中,人之间的接触或打喷嚏,被猫、狗咬伤等,尤其是猪群大规模饲养中,如果不注意人和易感动物的交叉感染,都可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

此外,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能通过食物、水源、毛发和其他接触方式传递给人,对公共卫生造成了严重威胁[2]。

本试验采集患病猪只患处脓汁、渗出液、伤口分泌物、血液、尿液、粪便等不同样品,分离培养和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并进行生化试验和药敏试验,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先锋V、庆大霉素、氯霉素、四环素、青霉素、链霉素和红霉素的耐药性。

细菌分离培养与药敏试验于2016年9月中旬至9月底在天津农学院动物医学实验室进行。

1.2.1 培养皿的准备(1)将30个培养皿清洗干净,并用蒸馏水冲洗、晾干。

实验5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

实验5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

实验5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1 目的和要求(1)掌握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方法(2)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各检验步骤的依据及原理2 基本原理金黄色葡萄球菌进入人体内,可引起局部的痈疾和蜂窝组织炎,还可以引起肺炎、心肌炎、骨骼炎、肾盂肾炎等系统化脓性感染,甚至可发展成败血症。

此外,食品中生长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食品卫生中的一种潜在危险,因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是中会产生肠毒素,食用后将引起食物中毒,这在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中,仅次于沙门氏菌和副溶血弧菌。

因此,检验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实际意义。

绝大多数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血琼脂平板上产生金黄色色素,菌落周围有透明的溶血圈,在厌氧条件下能分解甘露醇产酸,产生血浆凝固酶和耐热的DNA酶。

3 实验材料3.1 检样乳与乳制品(如奶粉、消毒乳)、肉制品、饮料3.2 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藤黄八叠球菌斜面培养物。

3.3 培养基7.5%氯化钠肉汤、肉浸液肉汤、血琼脂平板、Baird-Parker氏培养基3.4 试剂与染色剂无菌生理盐水、兔血浆、革兰氏染色液等。

3.5 仪器与其他用具无菌吸管(1mL、5、10)、无菌试管、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显微镜、均质器、恒温箱等。

4 检样程序5 操作步骤5.15.1.1样品的处理称取25 g 样品至盛有225 mL 7.5 %氯化钠肉汤或10 %氯化钠胰酪胨大豆肉汤的无菌均质杯内,8000 r/min~10000 r/min 均质 1 min~2 min,或放入盛有225 mL 7.5 %氯化钠肉汤或10 %氯化钠胰酪胨大豆肉汤的无菌均质袋中,用拍击式均质器拍打 1 min~2 min。

若样品为液态,吸取25 mL 样品至盛有225 mL 7.5 %氯化钠肉汤或10 %氯化钠胰酪胨大豆肉汤的无菌锥形瓶(瓶内可预置适当数量的无菌玻璃珠)中,振荡混匀。

5.1.2 增菌和分离培养5.1.2.1 将上述样品匀液于36 ℃±1 ℃培养18 h~24 h。

兽医微生物学习题及答案

兽医微生物学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1.什么是菌落?了解菌落有何实际意义?2.绘出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图。

3.比较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及化学组成的差异。

4.试述脂多糖及外膜蛋白的组成及功能。

5.叙述细菌核体与真核细胞核的异同。

6.解释荚膜的概念及其功能。

7.S层是什么样的结构?8.试述鞭毛的结构和功用。

9.菌毛的本质、分类及功能如何?10.叙述芽胞的结构、功能及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的原因。

11.根据鞭毛、芽胞为何能鉴别细菌?12.什么是革兰染色?有何意义?其染色机制如何?13.试述应用电镜观察细菌有哪些特点和限制?第二章1.细菌菌体分裂为什么只需较短时间?2.细菌的生长曲线如何确定?有何意义?3.试述细菌生长的各个期的特点。

4.培养基有哪些种类?各有何用途?6.生物被膜有何特点?7.何谓密度感应系统调控?举例说明其作用。

8.试述益生菌及益生元的概念及应用价值。

9.何谓菌群失调?保持动物正常菌群有何重要意义?10.试述悉生生物学和悉生动物的概念、实验动物分类(包括定义)以及培育实验动物的意义。

第三章1.何谓灭菌、消毒、防腐?举例比较它们的异同。

2.试述影响微生物的主要物理因素及其实用价值。

3.试述各种热力灭菌法的方法原理及其主要用途。

4.根据对微生物的灭活作用可分为哪些类型?列举常用的辐射方法及其杀菌原理和应用。

5.试述滤过除菌的概念及其应用。

第四章1.什么是柯赫法则?如何从分子水平解释柯赫法则?2.试述致病菌侵入宿主细胞的主要过程。

3.什么样的细菌能内化入胞?意义何在?4.什么是细菌外毒素?其基本特性及组成如何?5.什么是类毒素?有何用途?6.试述内毒素的来源、组成、致病意义及检测方法。

7.比较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异同点。

第五章1.何谓细菌遗传?细菌变异?2.概述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3.质粒有哪些主要特点及类型?4.试述毒力岛的概念及特点。

5.在自然条件下细菌的基因转移重组主要方式有哪几种?6.什么叫转化?试述转化的一般过程。

检测牛奶中是否感染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并鉴定

检测牛奶中是否感染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并鉴定

实验检测牛奶中是否感染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并鉴定实验目的1、认识金黄色葡萄球菌;2、学习运用PCR方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

实验原理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属于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无芽孢、鞭毛,大多数无荚膜,革兰氏染色阳性。

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37°C,最适生长pH7.4,干燥环境下可存活数周。

平板上菌落厚、有光泽、圆形凸起,直径1~2mm。

平板上菌落厚、有光泽、圆形凸起,直径1~2mm。

血平板菌落周围形成透明的溶血环。

金黄色葡萄球菌有高度的耐盐性,可在10~15%NaCl肉汤中生长。

微生物学方法是鉴定牛奶中病原菌的“金标准”,传统方法是进行细菌分类培养,通过生化试验、血清型、各种酶试验分析细菌的表型特点。

对牛奶中病原微生物培养需要很长时间用生化试验的方法进行种属特异性的鉴定至少需要48h以上传统的鉴定技术时间较长,从国外进口诊断试剂费用相对较高。

因此,本文建立了直接从牛奶中鉴别病原菌的PCR检测技术,这种快速、准确、有效、直接从牛奶中检测致病菌的方法将为检验检疫、食品安全质检系统以及兽医检疫提供技术支撑,从而为乳制品病原菌的检测提供一定的帮助。

建立一种直接从牛奶中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CR快速诊断方法。

方法是根据已发表的金黄色葡萄球菌16-23SrRNA特异性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引物,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从牛奶中直接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CR方法。

结果是与细菌的常规分离方法相比,PCR 法敏感性高与其它型葡萄球菌无交叉反应,特异性达100%,检测细菌基因组DNA最低浓度为35ng/L(纳克每升),能在5h内对送检的牛奶样品直接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测定,可用于乳制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

所以,建立了一种直接从牛奶中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CR快速诊断方法。

实验仪器、试剂与材料仪器:冰箱、摇床、显微镜、PCR反应管、PCR仪、微量加样器、高速离心官、水平电泳槽、恒压电泳仪和凝胶自动成像系统、紫外检测仪、电热恒温水浴槽。

实验五微生物大小的测定

实验五微生物大小的测定

实验五微生物大小的测定实验五微生物大小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 学会测微尺的使用和计算方法。

2. 学习用测微尺对细菌和酵母菌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内容:1.认识测微尺,学习目镜测微尺的标定。

2.测定细菌和酵母菌菌体的大小。

三、实验材料和用具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的菌种斜面。

香柏油、擦镜液。

显微镜、目镜测微尺、镜台测微尺、擦镜纸。

四、操作步骤l.测微尺的构造显微镜测微尺是由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接物测微尺组成,目镜测微尺是一块圆形玻璃片,其中有精确的等分刻度,在5mm刻尺上分50份。

目镜测微尺每格实际代表的长度随使用接目镜和接物镜的放大倍数而改变,因此在使用前必须用镜台测微尺进行标定。

镜台测微尺为一专用中央有精确等分线的载玻片,一般将长为1mm的直线等分成100个小格每格长0.0lmm即10μm,是专用于校正目镜测微尺每格长度的。

2.目镜测微尺的标定把目镜的上透镜旋开,将目镜测微尺轻轻放在目镜的隔板上,使有刻度的一面朝下。

将镜台测微尺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使有刻度的一面朝上。

先用低倍镜观察,调焦距,待看清镜台测微尺的刻度后,转动目镜,使目镜测微尺的刻度与镜台测微尺的刻度相平行,并使两尺左边的一条线重合,向右寻找另外一条两尺相重合的直线。

3.计算方法标定公式:目镜测微尺每格长度(μm)=两条重合线间镜台测微尺的格数×10/两条重合线间目镜测微尺的格数例如,目镜测微尺20个小格等于镜台测微尺3小格,已知镜台测微尺每格为10μm,则3小格的长度为3×10=30μm,那么相应地在目镜测微尺上每小格长度为3×10÷20=1.5μm。

用以上计算方法分别校正低倍镜、高倍镜及油镜下目镜测微尺每格实际长度。

4.菌体大小的测定将镜台测微尺取下,分别换上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玻片标本,先在低倍镜和高倍镜下找到目的物,然后在油镜下用目镜测微尺测量菌体的大小。

先量出菌体的长和宽占目镜测微尺的格数,再以目镜测微尺每格的长度计算出菌体的长和宽。

金葡菌表型实验

金葡菌表型实验

2.2.5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相关表型实验方法2.2.5.1生长曲线的测定(1)从37 ℃培养16-20 小时的新鲜平板中挑取一个单菌落,接种至含有1ml TSB 的10 ml 培养管中。

于37 ℃振荡培养(转速220 RPM)过夜。

(2)1:100 将菌转接入含有50 ml TSB,MH 或PN 培养基的250 ml 烧瓶中,37 ℃震荡培养(转速220 RPM)。

(3)每小时测量各瓶OD600 数值,至细菌进入稳定期数值基本不再改变(约12 小时)。

2.2.5.2 自溶实验(1)从37 ℃培养16-20 小时的新鲜平板中挑取单菌落,接种至TSB 培养基中,于37 ℃振荡培养至指数中期。

(2)离心10 min,回收细胞。

(3)用PBS 洗细胞,重复三次。

(4)将细胞重悬于等量含有0.05% (W/V)Triton X-100 的Tris-HCl (pH 7.5)缓冲液中。

(5)将细胞重悬液于30 ℃振荡培养(转速220 RPM)。

(6)从测量零时开始,每隔30 min 测量OD600 的值,直到OD 值降到初始值的一半以下。

2.2.5.3 生物膜实验(1)从37 ℃培养16-20 小时的新鲜平板中挑取单菌落,接种至含有1 mlTSB 的10 ml 培养管中。

于37 ℃振荡培养(转速220 RPM)过夜。

(2)将过夜培养的金葡菌按照1:100 的接种量接种至新鲜TSB 培养基,混匀。

(3)将混合接种物分装至96 孔板(Costar 3599),每孔或者24 孔板(Costar 3524),每孔。

在37 ℃恒温箱静置培养。

(4)培养一定时间后,取出孔板,弃掉上清,并用水轻柔地洗孔板三次。

(5)每孔加入(96 孔板)或(24 孔板)结晶紫染色液,常温下静置15 min 染色。

(6)弃掉结晶紫染色液,用水轻柔地洗孔板三次,吹干。

(7)拍照,用酶标仪检测OD560 度数。

2.2.5.4 alpha 溶血素检测(1)从37 ℃培养16-20 小时的新鲜平板中挑取单菌落,接种至含有1 mlTSB 的10 ml 培养管中。

实验五-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概述

实验五-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概述
▪ 大多数菌株产生类胡罗卜素,使细胞 团呈现出深橙色到浅黄色,色素的产 生取决于生长的条件,而且在单个菌 株中可能也有变化
生物学特性
---菌体形态及培养特征
▪ 好氧生长的细胞产生接触酶;
▪ 产生蛋白酶、脂肪酶、磷脂酶、脂酶和溶 菌酶,大多数菌株可水解天然的动物蛋白, 例如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卵白、酪朊和 多肽类如明胶,水解脂类、吐温类和磷脂 蛋白质,并释放脂肪酸;
▪ 作为人和动物的常见病原菌,其主要存在于人和动物的鼻 腔、咽喉、头发上,50%以上健康人的皮肤上都有金黄色 葡萄球菌存在。因而,食品受其污染的机会很多。
▪ 传播媒介为被该菌污染的食品,主要为淀粉类(如剩饭、 米面、粥等)、牛乳及乳制品,以及鱼、肉、蛋类等。被 污染的食物在室温20℃-22℃放置5小时以上时,病菌大量 繁殖,并产生肠毒素。
检测步骤
---分离
▪ 血平板:金黄色葡萄球菌可 以产生溶血素,因此在血平 板上产生明显的溶血环。
▪ 血平板上其典型菌落呈金黄 色,有时也为白色,大而突 起,圆形,不透明,表面光 滑,有溶血圈。
检测步骤
---分离
▪ BP平板: ✓ 胰蛋白胨、牛肉膏和酵母膏提供碳源、氮源、硫、
维生素和痕量矿物元素 ✓ 丙酮酸钠是一种生长促进剂 ✓ 亚碲酸盐对除金黄色葡萄球外的其他能分解卵黄
污染的控制
▪ 防止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食品
✓ 防止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奶及其制品的污染:如牛 奶厂要定期检查奶牛的乳房,不能挤用患化脓性 乳腺炎的牛奶;奶挤出后,要迅速冷至-10℃以下, 以防毒素生成、细菌繁殖。奶制品要以消毒牛奶 为原料,注意低温保存。
污染的控制
▪ 防止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食品
✓ 对肉制品加工厂,患局部化脓感染的禽、畜尸体 应除去病变部位,经高温或其他适当方式处理后 进行加工生产。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原理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原理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原理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的原理是通过培养和鉴定来确定细菌是否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具体步骤如下:
1. 培养:将样本在含有富含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常见的琼脂培养基上能够快速生长并形成典型的黄色菌落。

2. 鉴定:通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和特征性实验来确认细菌的身份。

金黄色葡萄球菌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 革兰氏染色:呈阳性,即菌体呈紫色。

- 非运动性:无鞭毛或鞭毛不活跃。

- 产生黄色色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够产生一种特殊的黄色色素,使得菌落呈现金黄色。

3. 确认:通过进一步的检测,如凝胶酶试验和DNA鉴定等,来进一步确认菌株是否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可以引起多种感染,如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和食物中毒等。

通过对其进行准确快速的检验可以帮助医生进行针对性治疗和控制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5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
1 目的和要求
(1)掌握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方法
(2)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各检验步骤的依据及原理
2 基本原理
金黄色葡萄球菌进入人体内,可引起局部的痈疾和蜂窝组织炎,还可以引起肺炎、心肌炎、骨骼炎、肾盂肾炎等系统化脓性感染,甚至可发展成败血症。

此外,食品中生长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食品卫生中的一种潜在危险,因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是中会产生肠毒素,食用后将引起食物中毒,这在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中,仅次于沙门氏菌和副溶血弧菌。

因此,检验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实际意义。

绝大多数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血琼脂平板上产生金黄色色素,菌落周围有透明的溶血圈,在厌氧条件下能分解甘露醇产酸,产生血浆凝固酶和耐热的DNA酶。

3 实验材料
3.1 检样乳与乳制品(如奶粉、消毒乳)、肉制品、饮料
3.2 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藤黄八叠球菌斜面培养物。

3.3 培养基7.5%氯化钠肉汤、肉浸液肉汤、血琼脂平板、Baird-Parker氏培养基
3.4 试剂与染色剂无菌生理盐水、兔血浆、革兰氏染色液等。

3.5 仪器与其他用具无菌吸管(1mL、5、10)、无菌试管、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显微镜、均质器、恒温箱等。

4 检样程序
5 操作步骤
5.1
5.1.1样品的处理
称取25 g 样品至盛有225 mL 7.5 %氯化钠肉汤或10 %氯化钠胰酪胨大豆肉汤的无菌均质杯内,8000 r/min~10000 r/min 均质1 min~2 min,或放入盛有225 mL 7.5 %氯化钠肉汤或10 %氯化钠胰酪胨大豆肉汤的无菌均质袋中,用拍击式均质器拍打1 min~2 min。

若样品为液态,吸取25 mL 样品至盛有225 mL 7.5 %氯化钠肉汤或10 %氯化钠胰酪胨大豆肉汤的无菌锥形瓶(瓶内可预置适当数量的无菌玻璃珠)中,振荡混匀。

5.1.2 增菌和分离培养
5.1.2.1 将上述样品匀液于36 ℃±1 ℃培养18 h~24 h。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7.5%氯化钠肉汤中呈混浊生长,污染严重时在10%氯化钠胰酪胨大豆肉汤内呈混浊生长。

5.1.2.2 将上述培养物,分别划线接种到Baird-Parker 平板和血平板,血平板36 ℃±1 ℃培养18 h~24 h。

Baird-Parker 平板36 ℃±1 ℃培养18 h~24 h 或45 h~48 h。

5.1.2.3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Baird-Parker 平板上,菌落直径为2 mm~3 mm,颜色呈灰色到黑色,边缘为淡色,周围为一混浊带,在其外层有一透明圈。

用接种针接触菌落有似奶油至树胶样的硬度,偶然会遇到非脂肪溶解的类似菌落;但无混浊带及透明圈。

长期保存的冷冻或干燥食品中所分离的菌落比典型菌落所产生的黑色较淡些,外观可能粗糙并干燥。

在血平板上,形成菌落较大,圆形、光滑凸起、湿润、金黄色(有时为白色),菌落周围可见完全透明溶血圈。

挑取上述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及血浆凝固酶试验。

5.1.3 鉴定
5.1.3.1 染色镜检: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排列呈葡萄球状,无芽胞,无荚膜,直径约为0.5 μm~1 μm。

5.1.3.2 血浆凝固酶试验:挑取、Baird-Parker平板或血平板上可疑菌落1个或以上,分别接种到5 mL BHI和营养琼脂小斜面,36 ℃±1℃培养18 h~24 h。

取新鲜配置兔血浆0.5 mL,放入小试管中,再加入BHI 培养物0.2 mL~0.3 mL,振荡摇匀,置36℃±1℃温箱或水浴箱内,每半小时观察一次,观察6 h,如呈现凝固(即将试管倾斜或倒置时,呈现凝块)或凝固体积大于原体积的一半,被判定为阳性结果。

同时以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和阴性葡萄球菌菌株的肉汤培养物作为对照。

也可用商品化的试剂,按说明书操作,进行血浆凝固酶试验。

结果如可疑,挑取营养琼脂小斜面的菌落到5 mL BHI,36 ℃±1℃培养18 h~48 h,重复试验。

病原性葡萄球菌多数产生血浆凝固酶,非病原性的一般不产生。

因此,该法是判定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

5.2 金黄色葡萄球菌Baird-Parker平板计数
5.2.1 样品的稀释
5.2.1.1固体和半固体样品:称取25 g样品置盛有225 mL磷酸盐缓冲液或生理盐水的无菌均质杯内,8000r/min~10000 r/min均质1 min~2 min,或置盛有225 mL稀释液的无菌均质袋中,用拍击式均质器拍打1min~2 min,制成1:10的样品匀液。

5.2.1.2 液体样品:以无菌吸管吸取25 mL样品置盛有225 mL磷酸盐缓冲液或生理盐水的无菌锥形瓶(瓶内预置适当数量的无菌玻璃珠)中,充分混匀,制成1:10的样品匀液。

5.2.1.3 用1 mL 无菌吸管或微量移液器吸取1:10 样品匀液1 mL,沿管壁缓慢注于盛有9 mL 稀释液的无菌试管中(注意吸管或吸头尖端不要触及稀释液面),振摇试管或换用1 支1 mL 无菌吸管反复吹打使其混合均匀,制成1:100 的样品匀液。

5.2.1.4 按5.2.1.3 操作程序,制备10 倍系列稀释样品匀液。

每递增稀释一次,换用1 次1 mL 无菌吸管或吸头。

5.2.2 样品的接种
根据对样品污染状况的估计,选择2 个~3 个适宜稀释度的样品匀液(液体样品可包括原液),在进行10 倍递增稀释时,每个稀释度分别吸取1 mL 样品匀液以0.3 mL、0.3 mL、0.4 mL 接种量分别加25 g(mL)样品+225 mL 稀释液,均质45 h~48 h入三块Baird-Parker 平板,然后用无菌L棒涂布整个平板,注意不要触及平板边缘。

使用前,如Baird-Parker平板表面有水珠,可放在25 ℃~50 ℃的培养箱里干燥,直到平板表面的水珠消失。

5.2.3 培养
5.2.3.1.在通常情况下,涂布后,将平板静置10 min,如样液不易吸收,可将平板放在培养箱36 ℃±1℃培养1 h;等样品匀液吸收后翻转平皿,倒置于培养箱,36 ℃±1 ℃培养,45 h~48 h。

5.2.4 典型菌落计数和确认
5.2.4.1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Baird-Parker 平板上,菌落直径为2 mm~3 mm,颜色呈灰色到黑色,边缘为
淡色,周围为一混浊带,在其外层有一透明圈。

用接种针接触菌落有似奶油至树胶样的硬度,偶然会遇
到非脂肪溶解的类似菌落;但无混浊带及透明圈。

长期保存的冷冻或干燥食品中所分离的菌落比典型菌
落所产生的黑色较淡些,外观可能粗糙并干燥。

5.2.4.2 选择有典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的平板,且同一稀释度3 个平板所有菌落数合计在20 CFU~200 CFU 之间的平板,计数典型菌落数。

如果:
a)只有一个稀释度平板的菌落数在20 CFU~200 CFU之间且有典型菌落,计数该稀释度平板上的典型菌落;
b)最低稀释度平板的菌落数小于20 CFU 且有典型菌落,计数该稀释度平板上的典型菌落;
c)某一稀释度平板的菌落数大于200 CFU 且有典型菌落,但下一稀释度平板上没有典型菌落,应计数该稀释度平板上的典型菌落;
d)某一稀释度平板的菌落数大于200 CFU 且有典型菌落,且下一稀释度平板上有典型菌落,但其平板上的菌落数不在20 CFU~200 CFU 之间,应计数该稀释度平板上的典型菌落;
以上按公式(1)计算。

e)2 个连续稀释度的平板菌落数均在20 CFU~200 CFU 之间,按公式(2)计算。

5.2.4.3 从典型菌落中任选5 个菌落(小于5 个全选),分别按5.3.2 做血浆凝固酶试验。

5.2.5 结果计算:
公式(1):
式中:
T——样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数;
A——某一稀释度典型菌落的总数;
B——某一稀释度血浆凝固酶阳性的菌落数;
C——某一稀释度用于血浆凝固酶试验的菌落数;
d——稀释因子。

公式(2):
式中:
T ——样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数;
A1——第一稀释度(低稀释倍数)典型菌落的总数;
A2——第二稀释度(高稀释倍数)典型菌落的总数;
B1——第一稀释度(低稀释倍数)血浆凝固酶阳性的菌落数;
B2——第二稀释度(高稀释倍数)血浆凝固酶阳性的菌落数;
C1——第一稀释度(低稀释倍数)用于血浆凝固酶试验的菌落数;
C2——第二稀释度(高稀释倍数)用于血浆凝固酶试验的菌落数;
1.1——计算系数;
d ——稀释因子(第一稀释度)。

6 试验结果与报告
6.1 结果判定
(1)形态和染色反应符合葡萄球菌特征,血浆凝固酶阳性,报告“发现致病性葡萄球菌”。

(2)形态和染色反应符合葡萄球菌特征,血浆凝固酶阴性,报告“发现非致病性葡萄球菌”。

6.2 报告要求
列表记录实验过程中各步骤结果,并据此做出结论。

7 思考题
为什么采用血浆凝固酶试验来决定葡萄球菌致病和不致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