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与莼菜教案课程精选版

合集下载

2024年简案《藕与莼菜》教案

2024年简案《藕与莼菜》教案

2024年简案《藕与莼菜》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藕与莼菜》。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掌握文章主旨,学习作者通过对比手法描绘事物特点的写作技巧;学习生词、短语,并进行词汇练习;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2. 掌握文章主旨,学会运用对比手法描绘事物特点。

3. 学习生词、短语,拓展词汇量,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涵,体会作者情感;运用对比手法进行写作。

重点:掌握课文生词、短语;分析课文结构,学习写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藕与莼菜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感想,激发学习兴趣。

2.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教师提问检查阅读效果。

3. 生词学习:学生自主查阅字典,学习生词、短语,教师进行讲解和举例。

4.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结构,讲解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的妙处,体会作者情感。

5.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典型句子为例,讲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6.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尝试运用对比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藕与莼菜》2. 生词、短语:莲藕、莼菜、清脆、爽口、对比、描绘等。

3. 课文结构:总分总4. 写作技巧:对比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对比手法,描述一种你喜欢的水果或蔬菜。

2. 答案示例:我喜欢吃苹果。

苹果色泽鲜艳,红彤彤的果皮光滑细腻,口感酸甜适中,让人回味无穷。

与梨相比,苹果的口感更加爽脆,水分更充足,营养价值也更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较为深入,能够较好地运用对比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发言不够积极,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美食的文章,了解我国丰富的饮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

藕和莼菜教案

藕和莼菜教案

藕和莼菜教案教案一:藕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藕的特点、种植方法和营养价值。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对藕的兴趣。

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藕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2. 知识讲解:简要介绍藕的特点,如外形、颜色、口感等。

然后介绍藕的种植方法,包括选择合适的土壤和水培条件,种植的季节和步骤等。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藕的种植实验。

提供藕的种子和种植容器,让学生按照教学步骤进行种植。

在课堂上观察藕的生长情况,让学生亲身体验种植的过程。

4. 讨论和总结:与学生一起讨论藕的生长过程和需要的条件,总结藕的种植要点。

引导学生思考藕的营养价值,如蛋白质、维生素等,并与其他蔬菜进行比较。

5. 拓展活动:让学生了解藕的其他用途,如制作藕粉、藕片等。

可以观看相关视频或进行小组讨论。

6. 结束:复习藕的特点、种植方法和营养价值,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案二:莼菜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莼菜的特点、生长环境和食用方法。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对莼菜的兴趣。

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莼菜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2. 知识讲解:简要介绍莼菜的特点,如外形、颜色、口感等。

然后介绍莼菜的生长环境,包括水质要求、生长温度等。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莼菜的观察实验。

提供莼菜的样本和显微镜,让学生观察莼菜的细胞结构、叶片形态等。

引导学生发现莼菜的特点。

4. 食用方法介绍:讲解莼菜的食用方法,如生食、炒菜等。

可以提供莼菜的食谱,让学生了解莼菜的多样化食用方式。

5. 讨论和总结:与学生一起讨论莼菜的生长环境和食用方法,总结莼菜的特点和营养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莼菜与其他蔬菜的区别和优势。

6. 拓展活动:让学生了解莼菜的种植和养殖方法,可以观看相关视频或进行小组讨论。

7. 结束:复习莼菜的特点、生长环境和食用方法,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尝试食用莼菜,增加对莼菜的了解。

2024年简案《藕与莼菜》教案

2024年简案《藕与莼菜》教案

2024年简案《藕与莼菜》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具体章节为第四单元《荷塘月色》中的《藕与莼菜》。

详细内容包括:文本阅读、生词学习、语法点解析、课文结构分析以及相关文化背景介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语法点,能够熟练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2. 分析课文结构,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3. 了解藕与莼菜的相关文化背景,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复杂句子结构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重点:生词、短语和语法点的掌握,课文结构的分析以及文化背景的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荷塘美景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1)让学生描述图片中的荷塘景色,激发兴趣。

(2)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课文《藕与莼菜》。

2. 文本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主阅读,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生词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语法点。

(1)教师讲解生词、短语。

(2)学生跟随教师朗读,巩固记忆。

(3)例句讲解,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所学。

4. 课文结构分析:分析课文的结构,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

5. 文化背景介绍:介绍藕与莼菜的相关文化背景。

(1)教师讲解藕与莼菜的文化意义。

(2)学生分享对藕与莼菜的认识。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仿写课文句子,进行巩固。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藕与莼菜》2. 生词、短语、语法点:藕:莲藕、荷藕莼菜:莼菜、莼叶语法点:定语后置、主谓倒装3. 课文结构:描述荷塘美景——表达思乡之情——赞美藕与莼菜七、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题:(2)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藕和莼菜教案

藕和莼菜教案

藕和莼菜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中藕和莼菜的特点。

(2)学会分析作者通过藕和莼菜所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的思乡情怀。

(2)让学生懂得珍惜家乡的美好,关注家乡的变化和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藕和莼菜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2)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来表现主题的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如何让学生将对故乡的情感与自身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产生共鸣。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关键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点拨法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特别想念的家乡美食?为什么会想念它?(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作者就通过两种家乡的特产——藕和莼菜,表达了他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2、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重点讲解易错字和多音字。

3、整体感知(1)思考:文章围绕藕和莼菜写了哪些内容?(2)学生交流,教师总结:作者先写了故乡的藕,再写了故乡的莼菜,最后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精读课文(1)学习描写藕的部分①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故乡藕的句子,说说故乡的藕有什么特点。

②引导学生抓住“数量多”“鲜嫩”“洁白”等关键词,体会故乡藕的美好。

③对比作者在上海见到的藕,说说有什么不同,感受作者对故乡藕的喜爱。

(2)学习描写莼菜的部分①自由朗读描写莼菜的段落,思考莼菜有什么特点。

②引导学生从莼菜的形状、颜色、口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藕与莼菜教案

藕与莼菜教案

藕与莼菜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藕和莼菜的特点、种植和食用方法;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表达和操作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对农作物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藕和莼菜的特点和营养价值;2. 掌握藕和莼菜的种植和食用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实物:藕和莼菜的实操材料;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PPT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通过问学生对藕和莼菜的了解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了解藕(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藕的图片及相关信息,让学生了解藕的形态特点、生长环境、种植方法等。

3. 了解莼菜(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莼菜的图片及相关信息,让学生了解莼菜的形态特点、生长环境、种植方法等。

4. 实操部分(20分钟)教师将藕和莼菜的种子、土壤、盆、水等实操材料分发给学生,引导学生一起进行藕和莼菜的种植实验。

5. 讨论交流(10分钟)学生观察实验结果,讨论藕和莼菜的生长状态和影响因素,并就藕和莼菜的特点和种植过程进行交流。

6. 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总结藕和莼菜的特点、种植和食用方法,并让学生将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7. 拓展应用(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藕和莼菜的营养价值,并以小组形式让学生分别制作一道藕菇汤和莼菜炒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8. 课堂测试(5分钟)教师设计简单的选择题对学生进行测试,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藕和莼菜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不仅知道了它们的形态特点和生长环境,还了解了它们的种植和食用方法。

通过实操实验的过程,学生切实感受到了农作物种植的过程和一些关键因素的影响。

通过课堂上的交流和讨论,学生锻炼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拓展应用环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了对藕和莼菜的理解,并且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藕与莼菜》教案

《藕与莼菜》教案

《藕与莼菜》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藕与莼菜》。

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藕与莼菜的特点、生长环境和营养价值,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了解家乡风土人情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藕与莼菜的特点、生长环境和营养价值。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了解家乡风土人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藕与莼菜的特点、生长环境和营养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文课件、藕与莼菜的图片或实物。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课堂讲解(15分钟)教师利用PPT或课文课件,讲解藕与莼菜的特点、生长环境和营养价值。

讲解过程中,注意举例说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4.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包括填空、选择和简答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小组讨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你们家乡有哪些特色蔬菜?它们的特点和生长环境是什么?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家乡的特色蔬菜。

六、板书设计藕与莼菜特点:生长环境:营养价值: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描述藕与莼菜的特点。

2. 请写一段话介绍你家乡的一种特色蔬菜,包括特点、生长环境和营养价值。

答案:1. 藕与莼菜都是我国传统的特色蔬菜,藕质脆嫩、多汁,莼菜则口感滑嫩、营养价值高。

2. 我家乡的特色蔬菜是菠菜,它生长在湿润的土地上,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价值很高。

菠菜的叶子绿油油的,口感鲜嫩,非常适合做汤或凉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藕与莼菜》,学生了解了藕与莼菜的特点、生长环境和营养价值,培养了热爱家乡、了解家乡风土人情的情感。

藕和莼菜教案

藕和莼菜教案

藕和莼菜教案目录•课程介绍与目标•藕的基本知识•莼菜的基本知识•藕和莼菜的烹饪技巧•藕和莼菜的文化内涵•课程总结与展望01课程介绍与目标藕和莼菜概述藕属于睡莲科,是一种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

其根茎肥大,呈圆柱形,内部有多数纵行通气孔道,节部缢缩,上生黑色鳞叶,下生须状不定根。

莼菜属于睡莲科的一种水草,其嫩叶可供食用。

莼菜本身没有味道,胜在口感的滑嫩,为珍贵蔬菜之一。

了解藕和莼菜的生物学特性、生长环境、营养价值等相关知识。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掌握藕和莼菜的烹饪技巧,能够独立完成相关菜品的制作。

培养学生对中华美食的热爱,传承和弘扬中华饮食文化。

030201课程目标与要求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藕和莼菜的生物学特性、生长环境、营养价值;藕和莼菜的烹饪技巧及菜品制作。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

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02藕的基本知识藕的起源与分布起源藕,又称莲藕,是一种起源于亚洲的水生植物,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

分布藕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中国、印度、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在中国,藕的栽培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南方各省。

藕的形态特征与生长环境形态特征藕的地下茎肥大呈圆柱状,内部有多个通气孔道。

叶片浮于水面,呈圆盘形,表面绿色,背面灰绿色。

花单生于花梗顶端,花瓣多数,嵌生在花托穴内。

生长环境藕喜欢生长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适宜生长在水深30-150厘米、水流缓慢的淡水湖泊、池塘、沼泽等水域中。

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富含有机质的肥沃黏土为宜。

藕的营养价值与药用功效营养价值藕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C、维生素B1、B2以及钙、磷、铁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其中,藕粉是良好的滋补品,具有健脾开胃、益气补血的功效。

药用功效中医认为藕性寒、味甘,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散瘀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热病烦渴、吐血、衄血、尿血等病症。

《藕与莼菜》教案设计

《藕与莼菜》教案设计

《藕与莼菜》教案设计2019-12-23《藕与莼菜》教案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故乡的风物最让人牵记的莫过于小时候吃过的东西了,叶圣陶先生是我们熟悉的作家,他对故乡的怀念也寄托于两样他儿时吃过得的东西——藕与莼菜,在离开故乡的日子里,只要想到吃到他们,就勾起他们的故乡情。

本文借用的写作手法在散文中被称为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

二、初读课文1、读文词语积累:雪藕濯待价而沽欣羡稻穗濡湿欢愉抑郁憧憬蛰伏浑凝2、圈划文中描写藕与莼菜的句子。

3、故乡的藕与“这里”的藕有何区别?与邻舍送我的藕又有何区别?故乡的藕多而普通,洁白而鲜嫩;“这里“的藕被奉为“珍品”,并非普通百姓所能购买到的。

故乡的藕洁白鲜嫩无渣,邻舍送的藕被满锈斑,决无鲜嫩之感。

4、故乡的莼菜有怎样的特点?“本身没有味道”,“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另人心醉”5、摘出文中由藕过渡到莼菜的语句。

说说文中藕与莼菜的共同点。

“因为想起藕,又联想到莼菜。

”两者都是故乡特有的风物,并且都有特殊的风味。

三、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作者所想的是故乡的藕和莼菜,为什么还要写身处异地所接触的藕与莼菜?(1) 将故乡的藕与莼菜与自己所处异地的藕与莼菜进行对比,衬托出故乡藕与莼菜的鲜嫩美味。

(2) 为点明藕、莼菜牵动思乡之情作铺垫。

2、文中哪里直接表达了作者睹物思乡,浓浓的乡情?(1)读最后两节。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①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

作者是真的“不恋故乡”吗?②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作者是否真的“不明白”?③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吗?作者恋恋的到底是什么?(3)这两节从内容上看,是作者直抒胸臆,十分直白地说:“觉得故乡可爱极了”,并指出故乡是我“所恋的”;所以,可将它看作是对前文描述的升华。

从表达上看,文字委婉曲折,进退收纵,几经吞吐,给人以纡回百折、变幻多端而不离其宗之感,从而解开了“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之谜,也剖析了藕与莼菜同怀乡之情的'内在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藕与莼菜教案课程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藕与莼菜》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中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2、体会文中流露出的作者对家乡的依恋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本文中对比和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2、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了解作者在藕与莼菜中寄托的感情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特别喜欢的美食,吃到这种美食的时候会想起什么
同学们想到了许多东西,那我们来看看叶圣陶老先生在吃到藕与莼菜时想到了什么,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呢
二、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着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

•《稻草人》(小说,早年童话集)1923
•《倪焕之》(长篇小说)1928
•《古代英雄的石像》(童话)1931
•《文心》(教育)(与夏丏尊合着)1934
•儿子:叶至诚、叶至善
•孙子:叶兆言、孙女:叶小沫
三、请同学简介文章内容
明确:作者由偶然的吃藕引发绵绵的联想:从餐桌上雪白的藕片联想到故乡清秋出产的藕,由家乡的藕想到上海的藕,接着又由藕自然联想到家乡的莼菜,寄托了对家乡深沉的思念。

四、具体分析
(一)纠正读音
濯(zhuó)拣(jiǎn)担(dàn)嚼(jiáo)贾(gǔ)沽(gu)埠(bù)譬(pì)(二)理解“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
明确:思念家乡的情感至深,只要一点点小小的触发就可以撩起作者的乡愁,睹物思乡,这物是最具家乡特色的藕。

开篇扣题,由藕转到家乡,字句简练。

(三)理解对比手法和借物抒情手法的运用

•家乡:鲜嫩玉色的长节的、洁白、清淡的甘美、普遍于家家户户
•上海:数量不多、豪华公子、硕腹巨贾享用、瘦得像乞丐的臂和腿、涩得像未熟的柿子
满被着许多锈斑、没有鲜嫩的感觉
莼菜
•家乡:日餐一碗
•上海:非上馆子就难以吃到
•在对比中,作者借藕与莼菜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怀念,这种写作手法是借物抒情•作者以朴实平易的语言,运用对比和借物抒情的手法,通过对故乡的藕与莼菜的描写,真实而又生动地表达了怀念故乡的情感。

•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或物,激起思乡之情,即借物抒情。

作者笔下的藕与莼菜正是因为融入了乡思而有了特别的意味。

(四)难点语句分析
明确:第三段“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功夫不再作别的要求”为什么孩子会有这种表现
答:这句话写的是孩子觉着这来自故乡的藕很好吃,吃得很满意,以至于吃完了半个钟头还不想再吃别的东西或做别的事。

这样写表面上写的是眼前的藕,实际上是与上文我吃这藕的反映作比较,孩子没有吃过故乡新鲜的藕所以觉着这藕好吃,我吃过故乡的新鲜的藕所以觉得这藕难吃,这样侧面写出故乡的藕的新鲜甘美。

明确:“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作者真的是向来不恋故乡吗
①从句子本身来看,作者并不是真的不爱故乡,耀是故意輑样胄的目皀是为丆衬托“故丁可爱极丆”。

②仌深専意三看$过去对攅乡的思念,与今日迸发的思乡之情相比,不深也不足
五、课内牵引
:1.《社戏》中结尾处写到“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过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你能理解作者的感觉吗如何理解
答:并不是那豆或那戏特别好吃好看,而是附着在那豆和那戏上的情感让我永生难忘,并且那情感和那个夜晚一样永不能再,于是那豆和那戏成为我的留恋。

2.王维的《杂诗(其二)》中写到“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按理说,难得见到来自故乡的友人,想问的要问的该问的事情很多,可为什么作者一概不问,却问窗前的梅花开了没有
答:梅花代表了故乡,成为自己思念故乡的载体,问梅花即问故乡,这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六、拓展延伸
回想一下,曾有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在想到它,你又会想起谁
七、作业
•1、写一写你印象最深的家乡的事物,运用对比手法和借物抒情的手法(字数400字左右)
•2、将《藕与莼菜》中不太熟悉的字词摘录在练习本上(不少于五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