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文言文教材
大学语文《论语》五则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论语》的基本内容,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2. 培养学生阅读古代经典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3.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 《论语》五则的内容及其思想内涵。
2. 文言文阅读技巧。
教学难点:1. 《论语》五则中部分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翻译。
2. 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所蕴含的道德观念的把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论语》的作者、成书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生平事迹。
二、阅读《论语》五则1. 让学生阅读《论语》五则,注意理解文言文句式和词语含义。
2. 针对重点句式和词语进行讲解,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
三、讨论与交流1. 让学生就《论语》五则中的内容进行讨论,如孔子的教育思想、道德观念等。
2.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论语》五则的理解和感悟。
四、总结1. 总结《论语》五则的主要内容,强调孔子及其弟子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2. 强调学习《论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儒家思想。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论语》五则的理解程度。
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论语》五则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二、深入学习1. 针对上节课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讲解和探讨。
2. 分析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引导学生理解其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三、案例分析1. 选取《论语》五则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2.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如何将儒家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论语》五则的主要内容,强调孔子及其弟子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应用。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论语》五则的内容理解和翻译能力。
2. 学生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所蕴含的道德观念的把握程度。
大学语文(第三版)散文-冯谖客孟尝君-文档资料

第二单元 植根思想的沃土
二十六
冯谖客孟尝君
冯谖和孟尝君的形象
冯谖为孟尝君营造“三窟” 冯谖与孟尝君形象的现实意义 先抑后扬、一波三折的情节安排
三、课文内容提要及问题设计 (二)问题设计
2 1.冯谖和孟尝君的形象 3.冯谖为孟尝君营造“三窟” . 冯谖与孟尝君形象的现实意义 4 先抑后扬、一波三折的情节安排 ( 1)矫命焚券,为君市义——表现冯谖的远见和胆识。 5. .人物语言的含蓄 “客无好也”、“客无能也”——写豪士沦落,埋 冯谖能脱颖而出的原因有两个: 本文构思奇妙,在于欲扬先抑:先写 冯谖看到在齐国权力交替中孟尝君需要稳定的后方,先为孟 没世间。对冯谖这样“无好”、“无能”的人,孟尝君 本文齐王的语言比较含蓄,一 一是内因,自己首先要炼就过硬的甚 客“无好”、“无能”,又写他无功要禄, 尝君收买人心。当孟尝君被废除相位,赶回封地后,百姓 却“笑而受之”,可见其善养士,广收人才的性格特点。 般出现在不好明言或不便明言之时。 至是超常的本领;然后要具备坚强的 “迎君道中”,证明冯谖的远见;冯谖不怕孟尝君怪罪,敢 造成一种无能无德的心理错觉;然后异峰 冯谖三次弹铗,抒发英雄落难,遭人轻贱的不平之 自信力,该出手时就出手,不避自荐; 如“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这 于“矫命”,表现其心底无私的赤胆忠心和不凡的魄力。 突起:冯谖自荐收债,惊人的“市义”之 气。一再要求提高待遇,表现了高度的自信和不甘屈居 做事要大胆、果决,勇于开拓,不存 (2)游说梁王,谋复相位——表现冯谖非凡的政治才能。 是想罢免孟尝君的托词。本意是恐孟 举,妙计连出的造“三窟”。一波未平, 人下的性格。对冯谖的要求,连“左右”都由“笑之” 冯谖深知,就当时的情势,让废除了孟尝君相位的齐王收回 私念。二是外因,即有识才的孟尝君。 一波又起,出人意外、引人入胜:使一个 尝君政治势力扩大,决定废除其相位, 而“恶之”,孟尝君却有求必应。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 成命是不可能的,就设计使梁王争聘孟尝君,通过微妙的心 孟不听对冯谖的贬抑,不恼冯谖的要 有远见卓识、果决、智慧、率性倜傥的豪 将其赶回封地去。含蓄的说法可顾及 突出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性格。 理战术,迫使齐王请孟尝君再就相位。表现冯谖工于机谋, 待遇,而是慧眼独具,礼贤下士,使 士形象跃然纸上。本文的奇思妙笔,体现 “冯谖署曰‘能’”——冯谖毛遂自荐,为主人收 善于审时度势的政治才能。 双方面子。又如,“寡人不祥……万 “士为知己者死”,这是可贵的领导 了《战国策》写人叙事生动有趣的特征。 债,足见其怀有真才。“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吾负 (3)请立宗庙,使君固位——表现冯谖的深谋远虑。请 人乎!”是齐王自己不便认错聊以解 才能。并且能放手用人,不指手画脚, 求在薛地再建一座齐国宗庙,是巩固和强化薛作为封地的政 之,未尝见也。’”一个“果”字,说明孟尝君是识才 嘲的话。并且委婉的收回成命,恢复 从而给人才以创造发挥的天地。这些 治地位的重要举措,宗庙一立,封地就不能再取消。 的伯乐。而且在人才面前十分谦恭,故而能赢得人心, 孟尝君的相位。这样表达,使位尊者 对当今人才的培养都是很好的启示。 总之,“狡兔三窟”表现了冯谖居安思危的远见卓识和非凡 使冯谖倾其才智,以酬知己。 才智;也表现了孟尝君用人不疑,使人尽其才的气度和胸怀。 少一些尴尬。
大学语文《老子》四章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老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理解《老子》四章的基本内容。
2. 通过对《老子》四章的学习,体会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理解“有无相生”的哲学观点。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文言文表达思想的能力。
4. 引导学生将《老子》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生活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老子》四章中的核心思想,如“有无相生”、“无为而治”等。
2. 分析老子辩证法思想在《老子》四章中的体现。
教学难点:1. 理解老子辩证法思想中的“有无相生”和“无为而治”等概念。
2. 将老子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老子及其思想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老子》会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著作?二、课文讲解1. 讲解《老子》四章的原文,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2. 分析老子在四章中提出的“有无相生”的哲学观点,引导学生理解“有”与“无”之间的关系。
3. 讲解“无为而治”的思想,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三、课堂讨论1. 讨论老子辩证法思想在《老子》四章中的体现,如对立统一、量变到质变等。
2. 分析老子思想对现代人的启示,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思考。
四、课堂小结1. 总结《老子》四章的核心思想。
2. 强调老子辩证法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老子》四章的核心内容。
2. 提问:如何将老子思想应用于现实生活?二、案例分析1. 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老子思想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2. 例如,在人际关系、工作学习等方面,如何运用“有无相生”和“无为而治”的思想?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运用老子思想的经验和感悟。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老子思想融入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中?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老子思想对现代人的指导意义。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探索和实践老子思想。
大学语文孟子第五章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孟子在第五章中提出的“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等治国理念。
2. 领悟孟子关于仁政、法治、民生等方面的思想。
3.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孟子提出的“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等治国理念。
2. 孟子关于仁政、法治、民生等方面的思想。
教学难点:1. 理解孟子在文中运用的大量比喻和寓言。
2. 领悟孟子思想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孟子》的前四章内容,总结孟子的主要思想。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理解孟子在第五章中提出的治国理念,领悟孟子关于仁政、法治、民生等方面的思想。
二、阅读课文,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孟子·公孙丑上》第五章,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 学生自主思考:孟子在本章中提出了哪些治国理念?这些理念有何现实意义?三、课堂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孟子提出的“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等治国理念。
2. 学生讨论孟子的仁政思想,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仁政在治国安邦中的作用。
3. 学生讨论孟子的法治思想,探讨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孟子治国理念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
2. 布置作业:结合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孟子治国理念的文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孟子的治国理念。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领悟孟子关于仁政、法治、民生等方面的思想。
二、阅读课文,深入学习1. 学生再次阅读《孟子·公孙丑上》第五章,结合注释,深入理解文中的比喻和寓言。
2. 学生思考:孟子在文中运用比喻和寓言的目的是什么?这些比喻和寓言有何寓意?三、课堂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孟子在文中运用的大量比喻和寓言。
2. 学生讨论孟子的仁政、法治、民生等方面的思想,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这些思想在治国安邦中的作用。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教材文言文点线面 选择性必修上册 Ⅰ 课文2、3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⑮( 萌芽,发端) 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⑯( 如同,好像 )其有四体⑰(四肢)也。有是四端而自 谓不能者,自贼⑱( 伤害 )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 于 我 者 , 知 皆 扩 而 充 之 矣 , 若 火 之 始 然 ⑲ ( 同“燃”) , 泉 之 始 达 ⑳ ( 流通,指泉水涌出 )。苟 ( 如果 )能充之,足以保 ( 安定 )四海 ( 天下);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 (侍奉 )父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①(狠心对待别人 )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斯②(于是,就 )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 运之掌上。所以③( ……的原因)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④(假如,如果) 人乍⑤( 忽然)见孺子⑥(儿童,小孩)将入于井,皆有怵惕⑦( 惊骇,恐惧 )恻 隐⑧(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之心;非所以内交⑨( 结交。内,同“纳”) 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⑩( 博取名誉)于乡党⑪( 同乡)朋友也,非恶其 声而然⑫( 这样 )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⑬(对自身的 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之心,非人也;无辞让⑭(谦逊推让)
于忧患,死于安乐》)
法,使……变得坚韧
④故遂忍悲为汝言之(《与妻书》)
动词,忍受,忍耐
4.词类活用
例句 ①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③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活用类型及释义 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 使动用法,使……显明,使……彰明
使动用法,使……真诚
5.特殊句式
例句
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大学语文_议论文(文言文)上PPT文档47页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31,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大学语文_议论文(文言文)上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论语五则_大学语文_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论语》中五则经典语句的含义及其背后的儒家思想。
2. 通过对《论语》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论语》五则经典语句的解读。
2.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启示。
教学难点:1. 对《论语》中较为深奥语句的理解。
2. 将儒家思想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
教学准备:1. 教材《论语》五则经典语句。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论语》及其作者孔子,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论语》五则经典语句1. 阅读教材,引导学生对五则经典语句进行初步理解。
2. 对每则语句进行详细解读,结合背景资料和儒家思想进行分析。
- 第一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二则:“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可谓好学也已。
”- 第三则:“巧言令色,鲜矣仁。
”- 第四则:“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第五则:“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五则语句的理解和感悟。
2. 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五则经典语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深入探讨儒家思想1. 分析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2. 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儒家思想对个人和社会的启示。
三、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儒家思想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反思自身,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儒家思想。
四、布置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论语》五则经典语句的学习心得。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情况,了解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论语》五则经典语句的学习心得,评估其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大学语文-记叙文(文言文)

兄弟间的矛盾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斗争的尖锐和 残酷以及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
3.本段的中心人物是谁?作者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一 形象的?
中心人物是郑庄公。主要通过对话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也 通过人物性格对比反衬来刻画郑庄公的形象。
18.*《张中丞传后叙》(重点课文)韩愈
韩愈:文学常识。
一、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驳斥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记述南霁云及补记张巡, 许远的一些逸事,赞美了安史之乱时,抗击叛军的英雄,斥 责了一些小人对这些英雄的诬蔑。
二、学习要点
1.理解“后叙”的含义: “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
二、《学习要点》
1.了解郑庄公、共叔段和姜氏的性格特点。 郑庄公:工于心计,城府深陈,奸诈狡猾,虚伪卑劣。 共叔段:无知愚昧、贪婪狂妄,野心勃勃。 姜 氏:偏袒昏聩、以私情干政。
三、《疑难词句》
1.亟请于武公。(亟:屡次) 2.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通避,躲避) 3.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鄙:边邑;两属) 4.无庸,将自及。(庸:同用;及:延及) 5.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完聚:修治城郭,聚集
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
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二、《学习要点》
2.掌握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 叙事和议论并重、文章前半部分议论与后半部分记叙的有机
结合。 3.本文前部分是议论文,属于驳论;后部分是记叙文。 前部分驳斥从两个方面驳斥了对许远的诬蔑,从一个方面驳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 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为己邑,至于廪延。子 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
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称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秋水庄周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不似稊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仑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论毅力梁启超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
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
大逆之后,必有大顺。
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
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
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皆彼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
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
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谖客孟尝君战国策齐人有谖(xuān)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
”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
”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jiá)归来乎!食无鱼。
”左右以告。
孟尝君曰:“食(sì)之,比门下之客。
”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左右皆笑之,以告。
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左右皆恶(wù)之,以为贪而不知足。
孟尝君问:“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于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kuài),能为(wèi)文收责(zhài)于薛者乎?”谖署曰:“能。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
”请而见之,曰:“文倦于事,愦(kuì)于忧,而性懧(nuò)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谖曰:“愿之。
”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券遍合,起,矫(jiǎo)命,以责赐诸民。
因烧其券。
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zhài)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
”“以何市而反?”谖曰:“君之‘视吾家所寡有者’。
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
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终日。
孟尝君顾谓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请为君复凿二窟。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
”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
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齐其闻之矣。
”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jī)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
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
”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xiān)介之祸者,谖之计也。
垓下之围司马迁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乃自刎而死。
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
最其后,郎中骑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武各得其一体。
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喜为赤泉侯,封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失其政,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