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专项规划》思维导图
高考地理环境保护专题(思维导图+考点解析+高考典型例题)

高考地理环境保护专题(思维导图+考点解析+高考典型例题)环境保护专题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一、思维导图二、考点解析考点一】环境的概念和分类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
考点二】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并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释放到环境中去。
人类通过生活和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包括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以及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
环境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反作用可能是良性的,可使人类与环境得到协调发展,也可能是恶性的,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
考点三】环境问题的表现生态破坏是环境问题的一种表现,主要是植被的破坏。
植被是生态系统的基础与核心,植被破坏不仅损害一个地区的景观,而且引起生物多样性受损害、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地荒漠化等,使这些地区的居民丧失了起码的生存条件。
全球环境变化也是环境问题的表现,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等问题。
考点四】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以及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三、典型例题2009福建高考】图12为某流域示意图。
该流域是我国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区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分别说出甲、乙地区环境保护的侧重点,并说明理由。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一、思维导图二、考点解析考点一】水污染的类型、成因、危害及防治水污染主要有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海洋石油污染等类型。
这些污染的成因包括工业生产中含重金属的污水排放和固体垃圾中含重金属的淋溶污水,近海石油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泄漏的石油等。
沧州市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实施方案

沧州市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实施方案2021年以来,沧州市坚持规划引领,以园博园、南川楼和朗吟楼、百狮园等项目建设为载体,加快打造大运河文化保护带、运河生态景观带、全域文化旅游带、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带,推动构建“河为线、城为珠、线穿珠、珠带面”的融合发展格局。
沧州,一座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的城市。
运河给沧州带来千年辉煌,留下了宝贵财富。
近年来,沧州主动接轨国家战略,统筹做好保护、传承、利用3篇文章,在全国、全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体现沧州担当、打造沧州样板。
2021年以来,沧州市坚持规划引领,以园博园、南川楼和朗吟楼、百狮园等项目建设为载体,加快打造大运河文化保护带、运河生态景观带、全域文化旅游带、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带,推动构建“河为线、城为珠、线穿珠、珠带面”的融合发展格局,将发展图景由“大写意”变成“工笔画”,铺展新时代千年运河新画卷。
顶层设计全域规划,再现运河繁荣盛景古老的大运河蜿蜒流淌,厚重的运河文化犹如涓涓河水生生不息,滋养着沿线百姓。
沧州作为一座运河古城,凝聚着大运河文化的精髓,承载着宝贵的文化记忆。
近年来,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省、沧州市推动文化带建设的规划和政策相继出台,给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创造了重要机遇。
2021年以来,沧州市委、市政府以沧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总体指导思想为指导,以开展“两转两促三思考”思想大讨论、实干大行动为抓手,完整准确全面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系统性思维,坚持高位谋划、高频调度、高效推动,先后召开专题会、调度会30余次,调研检查20余次,紧密对接国家、省上位规划,对全域215公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风貌,对中心城区31公里运河沿线整体规划设计。
“着眼顶层设计,建立长效机制,全市形成了以《沧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为总纲,以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交通体系建设等专项规划为支撑的‘1+6’全域规划体系。
”沧州市大运河办主任张强介绍。
在此基础上,沧州市提出将大运河作为城市精彩中轴线、建设运河文化名城的发展思路,将大运河规划与城市更新有机结合,加快推进园博园、大化工业遗存改造提升、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中心、中心城区大运河生态廊道、南川楼片区改造、百狮园等一系列专项规划和城市设计,形成中心城区完整规划系统,通过打通运河绿廊、促进城河互动,推进城市转型升级,再现运河繁荣盛景。
苏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条例

苏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条例(2022年12月30日苏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2023年1月12日江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批准)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和保护第三章传承和利用第四章法律责任第五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促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推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大运河苏州段范围包括大运河相城区望亭镇至吴江区桃源镇段,以及山塘河、上塘河、胥江、环城河、頔塘等河道。
相城区、虎丘区、姑苏区、吴中区和吴江区是大运河文化带苏州段核心区。
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昆山市是大运河文化带苏州段拓展区。
第三条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遵循保护优先、强化传承、合理利用,规划引领、统筹推进、创新发展的原则。
第四条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领导,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县级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规定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相关工作。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规定做好本辖区内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相关工作。
第五条市、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议事协调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审议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协调跨地区跨部门重大事项,督促检查重要工作落实情况。
市、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议事协调机构办公室具体落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综合协调、组织推进和督促检查。
市、区发展和改革、教育、工业和信息化、宗教事务、财政、自然资源和规划、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园林和绿化管理、城市管理、交通运输、水务、农业农村、商务、文化广电和旅游(文物)、体育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有关工作。
管理部分第16课法规与标准思维导图

2 . 水工程实施保护的规定
省 市 四级河长体系 县 乡
各级河长负责组织领导 相应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 、水污染防治、水环 境治理等,牵头组织对侵占河道、围垦湖泊、超 标排污、非法采砂 、破坏航道、电毒炸鱼等突出 问题依法进行清理整治,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对跨行政区域的河湖明晰管理责任,协调上下 游、左右岸实行联防联控
省际边界河流(河 段 )、湖泊上建设的水工程 国际河流
流域管理机构直接管理的河流(河 段 )、湖泊 上建设的水工程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 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
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洪泛区
防洪区
蓄滞洪区
纸包饭
防洪保护区
《防洪法》规定,洪泛区、蓄滞洪区和防洪保 护区的范围,在防洪规划或者防御洪水方案中 划定,并报请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 定的权限批准后予以公告
禁止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 以及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碍 河道行洪的活动
禁止性规定和限制性规定
河道管理范围
有堤防 没堤防
两岸堤防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 行洪区和堤防及护堤地
历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设计洪水位之间 的水域、沙洲、滩地和行洪区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桥梁、码头和其他拦河、跨河、 临河建筑物、构筑物,铺设跨河管道、电缆,应当符合 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和其他有关的技术要求
直冲村里啃
利用措施
植物措施
为保证经过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的严格实施, 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 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国家对水工程建设移民实行开发性移民的方针,按 照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妥善 安排移民的生产和生活,保护移民的合法权益
南水北调助推大运河复兴与生态保护

南水北调助推大运河复兴与生态保护作者:张劲松来源:《群众》2019年第24期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长并且仍然在发挥作用的人工运河。
南水北调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战略性调水工程。
两者都是中国人民凝聚智慧和心血创造出的世界奇迹。
进入新时代,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与京杭大运河牵手前行,既践行水资源配置的伟业,又推动大运河沿线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提升,使大运河焕发新的勃勃生机。
南水北调是依托运河而起的伟大工程南水北调选择了大运河。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决定了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南丰北枯。
近年来,北方地区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多依靠地下水,黄淮海地区已出现大面积地下漏斗,并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形成恶性循环。
面对北方地区严峻的缺水形势,除继续推进节约用水外,只有通过调水才能缓解和最终解决北方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
如何将水由南向北调?大运河为南水北调工程提供了规划思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围绕大运河开始擘画。
即便后来又有了中线、西线工程的规划方案,最终形成南水北调水资源空间配置四横(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三纵(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西线)的总布局,围绕京杭大运河展开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都始终是这一宏大布局中最坚实、最饱满、最伸展的“一纵”。
南水北调的先行实践在我省围绕大运河展开。
1957年,为解决淮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我省率先提出了“以京杭大运河为纲,三湖调节,八级抽水,使江淮、沂沭泗沟通,达到引江蓄水相结合,把苏北地区逐步建成完整的电网、抽水站网和渠系网”的宏伟规划。
经过40年的持续建设,形成了以京杭大运河苏北段为输水主通道,江都等9个梯级为节点,20余座抽水站为主体,数千座控制建筑物为支撑的较为完整的江水北调水利工程体系。
经过几十年的运行管理实践,江水北调工程保障了7市50县农业灌溉、城市供水、交通航运需求,有效解决了工农业生产、城乡生活、生态与环境用水问题,充分发挥了其防汛、排涝、灌溉、航运等综合功能,工程受益范围达6.3万平方公里,灌溉耕地4500多万亩,受益人口近4000万。
高考地理模拟考场仿真演练卷(含答案)

高考地理模拟考场仿真演练卷第四模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于1987年正式注册成立,现已经发展为全球第一大电信设备商,下图为华为公司发展历史简图。
据此完成1~2题。
1.华为在美国、印度、俄罗斯等国内外设立了多个研究所,并大力推行员工的本地化,其最主要目的是为了A.降低运输成本B.更好的把握市场需求C.分散投资风险D.利用当地的技术条件2.华为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突出的优势有A.低碳环保节能B.小批量定制化生产C.劳动力丰富廉价D.打造自主品牌【答案】1.B 2.D【解析】1.华为在美国、印度、俄罗斯等国内外设立了多个研究所,并大力推行员工的本地化,其最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当地市场,更好的满足当地顾客的需求,B正确;华为在海外设立多个研究所是从事产品研发的,对运输需求不大,加大了投资风险,AC错误;华为是全球第一大电信设备商,在5G领域全球领先,利用当地的技术条件不是其在海外设立多个研究所的主要目的,D错误。
故选B。
2.由题干可知,该技术有限公司于1987正式注册成立,现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电信设备商,该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突出的优势是打造自主品牌、重视科研投入,A正确;该行业除电子元器件制造之外,其他产品制造工艺基本相同,都是由元器件组装和整机装配两大部分构成,属于对环境污染较轻行业,低碳环保节能、小批量定制化生产不是其发展过程中突出的优势,AB错误;华为发展为全球第一大电信设备商,依靠的是技术和人才,与劳动力丰富廉价关系不大,C错误。
以河长制统筹江苏水生态环境治理

"JI家•学员论坛以河长制统筹江苏水生态环境治理张春松江苏濒江临海,境内河湖众多、水网交织,河湖水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6.9%,是全国水域面积率最高的省份。
自北向南分布着沂沐泗、淮河、长江和太湖四大水系,长江横穿东西425公里,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718公里。
全省分布着290多个大小湖泊,2900多条大小河流,坐拥全国五大淡水湖中的太湖、洪泽湖,沿海地区包括连云港、南通和盐城三市,海岸线长达954公里。
全省有村级以上河道10万多条、乡级以上河道2万多条,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1495条,在册水库921座(其中大中型水库49座)。
全省水资源充沛,水文化底蕴深厚,水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对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实现江苏“两争一前列”目标至关重要。
-、江苏推行河长制取得的显著成效自2016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全面推行河长制重大决策部署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全面推行河长制,先后出台了《关于在全省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实施意见》《江苏省生态河湖行动计划(2017—2020年)》。
省委书记娄勤俭、省长吴政隆共同担任省级总河长,12位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20条流域性重要河道和14个重点湖泊的河(湖胀。
落实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5.7万余人,在全国率先全面建立河长制,实现了全省水体全覆盖。
为打赢碧水保卫战、河湖保护战,省委、省政府部署开展了河湖违法圈号和违法建设专项整治工作。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河(湖)长、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省河长制、湖长制从“有名”到“有实”、从“高强度”向“高质量”,碧水保卫战、河湖保护战成效显著,河湖生态环境恶化状况得到全面遏制,并呈现出系统性好转迹象。
强化责任担当,凝聚合力治河。
一是河(湖)长履职尽责。
省委书记、省总河长娄勤俭亲自巡查长江、大运河苏北段、洪泽湖、淮河入海水道;省长、省总河长吴政隆亲自巡查太湖、长江,不定期以“四不两直”方式检查各地水污染防治情况。
关于“十四五”时期加强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的若干思考

第12期2020年4月No.12April ,2020关于“十四五”时期加强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的若干思考王拯(江苏省生态环境评估中心,江苏南京210036)摘要: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大运河3部分构成,地跨2个直辖市、6个省,是我国南北水系重要通道。
大运河地区资源环境压力大,严重挤压大运河生态空间,生态环境短板亟待补齐。
文章通过系统分析大运河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认为“十四五”时期,加强大运河生态环境治理,既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战役”,也是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促进运河沿线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下大力气加强大运河生态修复,确保自然生态功能逐步恢复,早日实现河体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打造一道纵贯中国南北的亮丽生态文化长廊。
关键词:大运河;“十四五”;文化带;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中图分类号:X52文献标志码:A江苏科技信息Jiangsu 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作者简介:王拯(1980—),男,江苏南京人,工程师,学士;研究方向:环境管理政策,环保改革。
1大运河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大运河全长3200多千米,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人工水道,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省(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超大型线性活态文化遗产。
总体来说,“十三五”以来,大运河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围绕运河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一些成效。
1.1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近5年间,大运河沿线造林总面积在500万ha 以上。
2015—2018年,地表水国控断面优于Ⅲ类比例提高10.8%,劣Ⅴ类断面比例明显下降。
1.2污染治理力度空前加大近5年间,大运河沿线8省(市)工业污染治理投资近2000亿元,仅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就减少57.6%,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显著提升。
河北、山东、河南、浙江、江苏等地开展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