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少年中国说(节选) 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四单元1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人教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四单元1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浓浓家国情”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和《圆明园的毁灭》三篇精读课文,以及1篇略读课文《无名岛》组成。

《古诗三首》分别记录了宋代陆游的《示儿》、林升的《题临安邸》以及清代的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一首,三首古诗体现了诗人满满的爱国情怀;《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中国少年的朝气蓬勃,热烈讴歌希望出现“少年中国”,号召和激励我中国少年为创建少年中国而奋斗,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表达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警示人们勿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无名岛》主要讲了将军上岛后发生的事情,表达了战士们对祖国领土的热爱,抒发了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单元重点:(1)阅读时,学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在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进一步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古诗三首》的学习中,要鼓励学生去查找写作的背景,了解诗人,了解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

如当时宋代的社会环境等;《无名岛》一文鼓励学生去查找我国海岛战士生活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深入理解和感受文中的含义和包含的情感,学会积累,学习拓展运用。

(2)学习列提纲,体会习作的乐趣。

本单元安排了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

这次习作中,要求学生大胆想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长大后建设家乡,造福家乡的美好愿望,通过列写作提纲,让学生分段叙述,将文章写清楚。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网络技术,能通过计算机查找资料,有一定查找资料的基础,但有针对性的查找和筛选需要的材料的能力较弱,还需要训练。

13《少年中国说》(节选) 教案

13《少年中国说》(节选) 教案

1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目标1.认识“泻、鳞”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4.能结合资料,了解为实现强国梦想而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并制作手抄报。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能结合资料,了解为实现强国梦想而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并制作手抄报。

教学策略认写字词“泻、鳞、惶、胎”为形声字,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形声字的构字特点掌握字音,理解字义。

如,“泻”的三点水表义,“写”表声,指液体很快地流下;“惶”左部是竖心旁,说明这个字和心情有关,表示恐惧。

还可以将识字与理解句意结合起来。

如,“惶”表示恐惧,“百兽震惶”便是百兽感到惊惶害怕。

“哉”是平舌音,一般在文言文中做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感叹。

“履”字在生活中不常见,可以出示一些词语帮助识记,如“如履薄冰、如履平地”,通过这些常见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履”在这里指踩、踏的意思。

“泻、潜、试、胎、疆”为左右结构,要写得左窄右宽,“试”不要多写一撇;“潜”右半部分中第一个“夫”的最后一笔捺变点;“疆”左半部分中的“土”不要丢掉,“土”的最后一笔变成提,右半部分中间的横最长,其次是下横,上横最短。

阅读理解教师首先要给学生留足时间读课文,让他们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在朗读中完成识字。

其次要让学生借助注释和资料大致理解文意,梳理各段的主要内容,勾画出赞美少年中国的事物,结合插图和想象体会其象征义,厘清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关系,在朗读、背诵中体会情感。

最后查找资料,了解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的故事,并制作手抄报。

朗读指导本文感情充沛,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情怀,对读者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读来使人心潮澎湃,豪情万丈。

之所以能够产生这样的表达效果,一方面源自积极进取的内容和情感,另一方面得益于整齐的句式和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少年中国说》,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3.了解本文比喻、象征的手法,把握少年中国所具有的特点。

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2. 朗读法教学过程:一、情境铺垫导语引入1.师:同学们,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曾写下了一篇文章,激励了当时无数的中国有志青年,这篇文章是《少年中国说》,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位著名作者是谁?2.作者链接: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代表人之一,著名学者,诗人,宣传家。

作为政治家的梁启超,师从康有为,受改良思想影响。

曾经参与“公车上书”,又与谭嗣同等创办南学会,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组织保国会,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

一生著作甚丰,大部分收入《饮冰室合集》。

3. 背景资料:本文写于1900年,是作者在维新变法失败后在日本时写的。

文章从日本人和西欧人称我国为“老大帝国”说起,以人喻国,怒斥当权的清王朝封建贵族官僚是保守守旧、顽固苟且的“老朽”,号召“中国少年”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

二、初步感知,解决生字词。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鹰隼(sǔn)发硎(xíng)澌(sī)2. 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全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部分(第一段)点明少年的责任。

第二部分(第二段)说明中国少年的勃勃生机。

第三部分(第三段)赞美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点明了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

三、深入阅读。

1.细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及翻译书弄懂重点文言字词和文章的译文。

2.理解题目中“少年”一词有什么深刻含义?明确:一是针对日本人称我中国为“老大帝国”,作者愤然回击,称中国为少年中国;二是因为少年象征着国家如朝阳般蓬勃兴旺,生机勃勃;三是中国是古老的中国,又是进步的未来之国。

2024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四单元13 少年中国说(节选) 教案

2024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四单元13 少年中国说(节选) 教案

1.认识“泻、鳞”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8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课件。

一、激趣导入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承担着国家复兴的历史重担。

清代末年,一位非常有远见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他就非常明白这个道理。

因此,他写了一篇脍炙人口之作——《少年中国说》。

这篇文章用事实和道理告诉我们,告诉全世界,我们中国的少年充满了希望,少年的中国更加生机勃勃。

[板书:少年中国说(节选)]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1.简介作者。

(出示课件2)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今江门市新会区)人。

清光绪举人。

与其师康有为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赴北京参加会试,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次年主讲长沙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

早年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

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

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

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今辑有《梁启超全集》。

2.写作背景。

(出示课件3)《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于1900年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文章。

当时八国联军阴谋瓜分中国,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东亚病夫”“一盘散沙”,不能自治,只能由帝国主义列强共管或瓜分。

在国内,一些昏聩无知的卖国求荣者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

为了驳斥帝国主义的野蛮行径和卑劣阴谋,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甘为亡国奴的心理,激起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梁启超先生适时地写出了这篇《少年中国说》。

课文节选了其中的一部分。

三、读文识字小组活动,合作探究。

1.大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画出生字新词,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范文(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范文(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范文(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范文第【1】篇〗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3课《少年中国说》(节选)的第二课时。

是梁启超先生于1900年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滥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白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

全文逻辑严密。

语气气势磅礴感情充沛。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热切期盼。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尚在雏形,但对于爱国这一主题并不陌生。

本文句式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气势磅礴。

能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之志。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少年中国说》,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了解本文比喻、象征的手法,把握少年中国所具有的特点。

3.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难点:学习本课的写法。

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2. 朗读法教具准备课本,课件,讲稿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现在正处在人生什么年龄阶段?对,你们现在是青少年时期。

现在的你们就如八九点钟的太阳,光芒四射,充满希望。

同时,你们也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议论少年与中国的文章——《少年中国说》,来,请齐读课题。

板书:少年中国说2.这一篇文章是1900年,我国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百日维新运动的领袖之一—梁启超先生所写。

PPT呈现作者简介咱们今天学习的是文章的节选,下面咱们来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ppt播放《少年中国说》视频二、研读课文。

1.请同学们逐段读课文,师生共同分析朗读课文的方法:要多读,读熟练;结合感受读,想象当时的画面读。

《1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1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提问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内容是梁启超所作的《少年中国说》。

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少年的期望和鼓励,激励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深入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2)联系实际,理解作者对少年的期望和鼓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自己是中国少年吗?(2)介绍课文作者梁启超,展示其照片和简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提问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是什么?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2)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中国少年的期望和鼓励。

5. 练习巩固(1)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2)学生进行书写练习,巩固生字词。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少年中国说梁启超期望与鼓励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作为新时代少年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1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1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13 少年中国说(节选)——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少年中国说》(节选),使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提高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学《少年中国说》(节选),该文是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激励中国少年发愤图强,振兴中华的演讲。

文章主题鲜明,观点鲜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少年中国说》(节选),使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提高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音频文件,让学生聆听《少年中国说》的全文,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激情。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梁启超要把中国的希望寄托在少年身上?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朗读练习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韵律和激情。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少年中国说梁启超振兴中华七、作业设计1. 抄写课文,加强语言感悟。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少年强则国强”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1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1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案:少年中国说(节选)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少年中国说》节选,让学生理解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中国少年的期望和鼓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激励中国少年奋发图强的一篇演讲。

课文通过对少年中国的赞美,表达了对中国未来的信心。

本节课将学习课文的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中国少年的期望和鼓励。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培养学生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写作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文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梁启超的照片,简要介绍其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戊戌变法,为学习《少年中国说》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对中国少年的期望和鼓励。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写作。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情况,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解析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六、板书设计少年中国说中国少年聪明、勇敢、有担当中国前景美好、强大、繁荣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按照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心中的中国少年。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和课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少年中国说》的内容,掌握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素材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节选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这篇文章运用象征的写法,介绍了少年同中国的关系,表达了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

文章语言简练,含义丰富,韵律优美,值得一读。

【作者介绍】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
新法家代表人物。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干将:(gān jiāng)是古代传说的一把剑,十大名剑之一。

干将、莫邪是干将、莫邪铸的两把剑。

干将是雄剑,莫邪是雌剑。

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与梁启超集结603名举人联名上书朝廷、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

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课后作业
这条大河yí xiè qiān lǐ( ),气势非常宏伟。

二、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1.鹰隼试翼,风尘翕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文整体梳理。

这篇课文首先强调了少年的________,告诉我们,国家的强大要靠少年的强大,紧接着,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奇花、干将发硎等做比,告诉我们中
国少年前途无量,少年中国前途无量。

四、重点段落品析。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翕张。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方法。

A排比 B比喻 C拟人
2.第一自然段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构方式。

中心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列举了这些事物,想告诉我们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为当代少年,你觉得你有什么责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一泻千里
二、1.鹰隼展翅试飞,掀起狂风,飞沙走石。

2.宝剑从磨刀石上磨,发出耀眼的光芒。

三、责任红日河出伏流潜龙乳虎鹰隼
四、1.A 2.总分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3.作者列举这些事物,想告诉我们,我们中国的少年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中国也像少年一样前途无量。

五、示例:作为当代少年,我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非常重大。

祖国富强要靠我们,祖国强大要靠我们,祖国未来的发展也要靠我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