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健康考试题库

合集下载

环境污染与健康问题考试题含答案

环境污染与健康问题考试题含答案

环境污染与健康问题考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 当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超过一定阈值时,我们称之为:- A. 环境污染- B. 空气污染- C. 健康问题- D. 污染阈值正确答案:B. 空气污染2. 以下哪种污染物在家庭中最常见?- A. 重金属- B. 灰尘- C. 臭氧- D. 二氧化硫正确答案:B. 灰尘3.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具有以下哪些方面?- A. 呼吸系统疾病- B. 心脏病- C. 癌症- D. 精神疾病- E. 全身性疾病正确答案:A. 呼吸系统疾病,B. 心脏病,C. 癌症,E. 全身性疾病二、判断题1. 环境污染只对老年人有害。

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2. 水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食物上。

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三、简答题1. 简述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空气污染可以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癌症等健康问题。

暴露在空气污染物中,人们容易患有呼吸道感染、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系统疾病,并增加心脏病发作风险。

此外,空气污染与癌症发生的关联也被广泛研究,某些有毒的空气污染物被认为是致癌物质,可引发不同种类的癌症。

2. 如何保护健康免受环境污染的影响?保护健康免受环境污染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避免长时间在污染较重的区域呆在户外;- 减少开车和使用高污染排放设备的频率,尽量选择环保出行方式;- 在室内保持良好的通风;- 关注天气预报和空气质量指数,合理安排户外活动;-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污染环境引起的健康问题。

以上是关于“环境污染与健康问题考试题含答案”的文档。

环境与健康期末试题及答案

环境与健康期末试题及答案

环境与健康期末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最大?A. 遗传因素B. 饮食习惯C. 运动量D. 环境污染答案:D2.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呼吸系统疾病B. 消化系统疾病C. 心血管系统疾病D. 泌尿系统疾病答案:A、C3. 下列哪种环境因素对孕妇的胎儿健康影响最大?A. 空气污染B. 噪音污染C. 辐射污染D. 水污染答案:C4. 长期接触噪音污染可能引起以下哪种健康问题?A. 耳聋B. 肝脏疾病C. 肺部感染D. 糖尿病答案:A5. 下列哪种行为对减轻土壤污染影响最大?A. 多种植物轮作B. 大规模使用化学肥料C. 大面积土地围栏D. 大规模使用杀虫剂答案:A二、简答题1. 简述水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答案:水污染可能导致人们饮用污染水源后出现各种健康问题,包括肠胃疾病、胃痛、腹泻、呕吐等消化系统问题,以及肾脏疾病、泌尿系统感染等。

水污染还可能引起皮肤病、中毒症状和某些癌症等。

孕妇饮用污染水源可能导致胎儿畸形或发育异常。

因此,水污染是对人体健康极具威胁的因素之一。

2. 阐述环境污染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答案:环境污染对呼吸系统影响巨大。

空气中的污染物,例如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可以刺激呼吸道黏膜,引起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同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微粒物质也可进入肺部,增加肺癌、哮喘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

因此,环境污染对呼吸系统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三、论述题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保护环境与健康密切相关。

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改善环境质量,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环境管理和监督,制定更为严格的环保政策和法规。

例如,减少工业废气排放、治理水体污染、限制车辆尾气排放等。

此外,加强对环境污染源的追责和处罚,使企业和个人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其次,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提高环保意识和行动。

职业环境与健康题库

职业环境与健康题库

第一节职业相关疾病一、名词解释1、生产性有害因素2、职业病3、工作有关疾病4、健康监护5、就业前健康检查6、定期健康检查二、填空题1.健康监护本身属于()级预防。

2.职业有害因素是是在生产工艺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

3.职业有害因素是是在()、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

4.职业有害因素是是在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

5.职业性损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包括()、职业性多发病(工作有关疾病)和工伤三大类。

6.职业性损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包括职业病、()和工伤三大类。

7.职业性损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包括职业病、职业性多发病(工作有关疾病)和()三大类。

8. 2002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将职业病扩大为()大类115 种。

9.2002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将职业病扩大为10大类()种。

1 0 .职业健康检查包括()、在岗健康检杳、离岗健康检查及应急健康检杳。

1 1 .职业健康检查包括就业前健康检查、在岗健康检查、()及应急健康检杳。

12.职业健康检查包括就业前健康检查、()、离岗健康检查及应急健康检查。

三、判断题2.健康检查可分为就业前检查和普查两种基本类型。

四、选择题3.下列关于健康监护论述错误的是A.通过健康监护评价劳动条件是否符合劳动卫生标准B.通过各种健康检查和分析掌握职工健康状况C.是早期发现健康损伤的重要手段D.就业前和定期健康检查是健康监护的基本内容之一4.卜.列哪项不属于生产环境职业有害因素控制措施A.从卫生和安全角度设计生产工艺和设备B.减低劳动强度,减少接触时间C.正确选择厂址、合理安排车间布局D.避免使用有毒物质5.下列哪项不属于个体防护措施A.正确选择和使用个人防护用品B.遵守安全操作规程C.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D.按时接受职业性体检6.( )不属于职业病。

职业环境与健康题库

职业环境与健康题库
D.炭疽杆菌
8.属于我国法定职业病的有:
A.教师的咽喉炎和气管炎
B.接触噪声引起的高血压
C.苯作业工人的白血病
D.矽尘作业工人的肺结核
9.进行职业中毒诊断的有关资料不包括:
A.就业前体检资料
B.症状和体征
C.有诊断意义的实验室检查
D.现场卫生学调查,了解有无发生中毒的条件
10.就业前健康检查的目的主要是
6.简述职业病的特点
第2节物理因素职业病
1、名词解释
1.正辐射
2.负辐射
3.高温作业
4.干热作业
5.湿热作业
6.夏季露天作业
7.热适应
8.热射病
9.热痉挛
10.热衰竭
11.中暑
12.生产性噪声
13.暂时性听阈位移
14.听觉适应
15.听觉疲劳
16.永久性听阈位移
17.噪声性耳聋
18.爆震性耳聋
19.电离辐射
8.2002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将职业病扩大为()大类115种。
9.2002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将职业病扩大为10大类()种。
10.职业健康检查包括()、在岗健康检查、离岗健康检查及应急健康检查。
11.职业健康检查包括就业前健康检查、在岗健康检查、()及应急健康检查。
10、听觉适应是指脱离噪声环境()分钟之内,听阈可以恢复。
11、听阈提高超过()dB(A),需数小时听力才可恢复,称为听觉疲劳。
12、噪声性耳聋的早期临床特征是(),患者主观()耳聋感觉。
13、局部振动病发病部位多在(),其典型表现为()。
14、非电离辐射包括射频辐射、()、()、()。
15、通风降温措施( )和()两种方式。

环境与健康考试题库

环境与健康考试题库

环境与健康考试题库环境与健康一、名词解释: 1.预防医学:以人群为研究对象,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以及制订防制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三级预防:是卫生工作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体现和具体措施,即以人群为对象,针对健康发展变化过程的不同时期,全方位地搞好预防、治疗和康复等保健服务。

3.环境:在特定时刻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的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实的或远期的作用。

4.生物圈: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活动领域的总称,是生物生存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所构成。

不仅是生物生长的场所,也是生命诞生、繁衍和发展的场所。

其中不停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与交换。

5.原生环境:是指自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原生环境存在着多种对机体健康有利的因素,但有些原生环境于各种原因也会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

6.次生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是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的主要环境因素。

7.剂量-效应关系:是指进入机体的剂量与某个机体所呈现出的生物效应强度间的关系。

8.剂量-反应关系:是指随着剂量增加,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特定生物学效应的个数增加,通常以出现特定生物学效应的个体占总测试个体数的百分数来表示。

9.物质蓄积:经过多次反复暴露后,环境中有害因素或环境化合物在体内具有蓄积性,如果在机体靶器官和组织中的浓度或剂量蓄积到有害作用水平,就将这种现象称为物质蓄积。

10.功能蓄积:机体虽然长期接触某种环境有害因素或化合物,却难以在体内检测出该物质,但这种有害效应可以逐渐累积,最终导致器官或组织机能的改变,表现出中毒的病理症状,这种现象称为功能蓄积。

11.易感人群:当环境发生改变或环境中有害因素发生作用时,人群对此的反应存在着差异。

通常将这类对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

环境健康与安全考试试题

环境健康与安全考试试题

环境健康与安全考试试题一、单选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1、以下哪种气体不属于温室气体?()A 二氧化碳B 甲烷C 氧气D 一氧化二氮2、在工作场所,噪音超过多少分贝时需要佩戴耳塞或耳罩?()A 60B 70C 80D 903、以下哪种物质不是常见的室内空气污染物?()A 甲醛B 苯C 氧气D 氡4、发生火灾时,应该首先采取以下哪种行动?()A 寻找贵重物品B 乘坐电梯逃生C 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低姿逃生D 大声呼救5、长期暴露在以下哪种辐射下可能会导致癌症?()A 紫外线B 红外线C 微波D 无线电波6、食品中毒最常见的原因是()A 细菌污染B 病毒感染C 农药残留D 食品添加剂过量7、以下哪种做法不利于节约用水?()A 随手关闭水龙头B 用洗菜水冲厕所C 长时间淋浴D 安装节水器具8、以下哪种职业最容易受到粉尘危害?()A 教师B 建筑工人C 办公室文员D 医生9、危险化学品应该存放在()A 普通仓库B 专用仓库C 露天场地D 办公室10、以下哪种行为不符合用电安全?()A 不超负荷用电B 用湿手触摸电器C 定期检查电线D 安装漏电保护器二、多选题(每题 5 分,共 30 分)1、以下哪些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A 呼吸系统疾病B 心血管疾病C 癌症D 神经系统疾病E 生殖系统疾病2、以下哪些是常见的安全生产事故类型?()A 火灾B 爆炸C 触电D 机械伤害E 高处坠落3、以下哪些措施可以减少电磁辐射的危害?()A 保持距离B 减少使用时间C 穿戴防护用品D 多吃抗辐射食物E 安装屏蔽设施4、以下哪些是环境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的要素?()A 方针B 策划C 实施D 检查E 改进5、以下哪些是职业健康检查的内容?()A 上岗前检查B 在岗期间检查C 离岗时检查D 应急职业健康检查E 康复检查6、以下哪些是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措施?()A 立即停止相关作业B 疏散人员C 启动应急预案D 进行环境监测E 及时报告上级三、判断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可以直接排放到河流中。

环境与健康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环境与健康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环境与健康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1、著作《寂静的春天》于1962年问世,标志着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

答案:对--------------------------------2、下列哪项不属于按环境要素分类的环境污染?A、噪声(音)污染B、能源污染C、辐射污染D、热污染答案:能源污染--------------------------------3、同一污染物在同一地点的污染浓度不会随气候条件发生变化。

答案:×--------------------------------4、环境污染是各种污染因素本身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

答案:对--------------------------------5、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硫酸气溶胶在高浓度时,会表现出相加作用。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硫酸气溶胶在高浓度时,会表现出相加作用。

()参考答案:错误答案:×--------------------------------6、《寂静的春天》一书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

答案:错--------------------------------7、《柳叶刀》的研究显示,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要比中等收入和低收入水平国家严重得多,且由环境污染导致的死亡病例更多。

A:对B:错答案:错--------------------------------8、生物污染属于按造成环境污染的性质来源分类的环境污染。

答案:对===--------------------------------9、放射性污染不属于按人类活动分类的环境污染。

答案:对--------------------------------10、能源污染不属于物理污染。

能源污染不属于物理污染。

()答案:√--------------------------------1、下列选项哪些是21世纪人类最大的健康威胁?下列选项哪些是21世纪人类最大的健康威胁?A心血管病B癌症C慢性呼吸系统疾病D糖尿病答案:ABC--------------------------------2、颗粒物组分中含碳颗粒包括元素碳和有机碳,元素碳主要产生于高温燃烧过程,有机碳则主要来自于相对低温过程的不完全燃烧。

2023年-2024年生命环境与健康知识竞赛题库(含答案)

2023年-2024年生命环境与健康知识竞赛题库(含答案)

2023年-2024年生命环境与健康知识竞赛题库(含答案)一、单选题1.人每天都要补充一定数量的蛋白质,理由是()A、每天都有蛋白质需要更新B、蛋白质是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主要物质C、蛋白质在体内不能贮存D、蛋白质全部由脂肪和糖类在人体内转变而成参考答案:A2.水分进出植物体的主要途径依次是()A、根毛.导管.气孔B、根毛.筛管.气孔C、气孔.根毛.导管D、根毛.气孔.导管参考答案:A3.肝脏位于身体的哪一位置?()A、腹腔内右上方B、腹腔内左上方C、腹腔内正中参考答案:A4.培养新冠病毒时,应选用()A、冷却的牛肉汤B、含有多种无机盐的营养液C、固体培养基D、活的鸡胚参考答案:D5.根据BMI标准,身高172厘米中国男性,体重()㎏属肥胖体型。

A、71B、83C、65D、55参考答案:B6.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其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

A、适宜人群B、不适宜人群C、功效成分D、治疗功能参考答案:D7.以下几种食用鸡蛋的方法中,消化率最高的()A、炒鸡蛋B、荷包蛋C、生鸡蛋D、煮鸡蛋参考答案:D8.细胞的胞间连丝是()A、微丝B、微管C、居间纤维D、原生质丝参考答案:D9.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长期多食鸡蛋会导致胆固醇偏高B、空腹不宜饮茶C、死鳝鱼.死甲鱼.死螃蟹只要做熟了还是能吃的D、关节炎患者不宜吃海鲜时喝啤酒参考答案:C10.洗手采用正确方法,时间在()秒以上。

A、50B、40C、30D、20参考答案:B11.发热门诊与感染性疾病科室医务人员的防护级别为()A、一般防护B、一级防护C、二级防护D、三级防护参考答案:B12.人体皮肤的主要成分为(),因此,每天饮食中必需保证该营养物质的摄入量才能美肤。

A、脂肪B、钙质C、碳水化合物D、蛋白质参考答案:D13.如果要对家中进行消毒,可以使用()酒精或84消毒液A、45%B、60%C、75%D、90%参考答案:C14.细菌性食物中毒一般在()月份最多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与健康一、名词解释:1.预防医学:以人群为研究对象,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以及制订防制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三级预防:是卫生工作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体现和具体措施,即以人群为对象,针对健康发展变化过程的不同时期,全方位地搞好预防、治疗和康复等保健服务。

3.环境: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的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实的或远期的作用。

4.生物圈: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活动领域的总称,是由生物生存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所构成。

不仅是生物生长的场所,也是生命诞生、繁衍和发展的场所。

其中不停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与交换。

5.原生环境:是指自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原生环境存在着多种对机体健康有利的因素,但有些原生环境由于各种原因也会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

6.次生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是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的主要环境因素。

7.剂量-效应关系:是指进入机体的剂量与某个机体所呈现出的生物效应强度间的关系。

8.剂量-反应关系:是指随着剂量增加,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特定生物学效应的个数增加,通常以出现特定生物学效应的个体占总测试个体数的百分数来表示。

9.物质蓄积:经过多次反复暴露后,环境中有害因素或环境化合物在体内具有蓄积性,如果在机体靶器官和组织中的浓度或剂量蓄积到有害作用水平,就将这种现象称为物质蓄积。

10.功能蓄积:机体虽然长期接触某种环境有害因素或化合物,却难以在体内检测出该物质,但这种有害效应可以逐渐累积,最终导致器官或组织机能的改变,表现出中毒的病理症状,这种现象称为功能蓄积。

11.易感人群:当环境发生改变或环境中有害因素发生作用时,人群对此的反应存在着差异。

通常将这类对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

12.环境应答基因:是指对环境因素的作用产生应答反应的相关基因。

环境应答基因的多态性是导致人群易感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某些环境暴露疾病具有高度相关性。

13.生态系统:在自然环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生物群落之间逐步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完整体系。

在这个系统中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和循环。

这种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

14.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各个组成部分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的动态系统,它不断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和转移,使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物质、能量、信息三者的输入、输出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15.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吞食,彼此形成的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

16.生物放大作用:环境中某些不易降解的化学性污染物,可通过食物链从一种生物体向另一种生物体转移,并逐渐增大在生物体中的浓度。

通过食物链,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环境污染物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作用。

17.生物蓄积作用:指同一生物个体对某种物质的摄入量大于排出量,因而在生命过程中该物质在体内的含量逐渐增加的现象。

18.生物浓缩作用:指生物体摄入环境中某种物质后加以浓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高于环境浓度的现象。

19.温室效应:大气层可使短波辐射直接透过,而吸收大部分来自地球的长波辐射,并以逆辐射的方式吧热量传给地球,大气层对地面的这种温度保护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20.酸雨:降水(包括雨、雪、雹、雾等)pH值小于时称为酸雨。

21.环境污染:是指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组成发生不可逆的变化,造成环境质量的下降和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并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的现象。

22.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环境中可发生物理、化学、生物学等作用,生成理化特性与原来完全不同的新的物质,称为二次污染物,如光化学烟雾、甲基汞。

一般来说二次污染物的危害性往往大于一次污染物。

23.二次污染:由于某些原因,使已经转移的污染物又返回原来的环境中时,即造成二次污染。

24.空气离子化: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如宇宙射线、紫外线、雷电、海浪等),气体分子的外层电子跃迁出轨道而形成阳离子,该跃出的电子即吸附在另一个气体分子上而形成阴离子。

25.大气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空气的构成和性状发生改变,并超过大气本身的净化能力,从而对人类生活和健康,对其他动植物的生长和寿命产生直接和间接危害的现象。

:是指粒径≤10μm能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可进入人体呼吸道的颗粒物质。

:直径≤μm的颗粒物,是由直接排入空气中的一次微粒和空气中的SO2、NOx和NH3等气态污染物通过化学转化生成的二次微粒组成。

由于其粒径小更易被吸入深部呼吸道,再加上它的载体作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较其他粒径的可吸入性颗粒物更大。

28.光化学烟雾:是二次污染物,主要是由机动车尾气排入大气中的NOx和VOCs在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所产生的一种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混合烟雾。

:环境内分泌干扰化合物,是指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体内内分泌功能的环境化学污染物,已发现环境内分泌干扰化合物对雌激素、甲状腺素、儿茶酚胺、睾酮等呈现显著干扰效应。

30.大气卫生标准:是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法定最高限值,是防止大气污染、保护居民健康,评价大气污染程度、制定大气防护措施的法定依据。

31.一小时平均浓度限值:是指任何1小时内平均浓度的最高容许值。

32.日平均浓度限值:是指任何一天内多次测定的平均浓度的最高容许值。

33.水体污染:是指自然或人为的原因使污染物进入水体,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和水底质的理化特性及水中生物的组成等发生改变,造成水质恶化,影响了水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

34.水体富营养化:当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水进入湖泊、水库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这种现象称为富营养化。

35.水俣病:日本熊本县水俣湾地区居民长期食用该湾中含有甲基汞甚高的鱼贝类而引起的一种公害病。

36.菌落总数:是评价水质清洁度和考核净化效果的指标,菌落总数增多说明水受到微生物污染,但不能识别其来源,必须结合大肠菌群等指标进一步判断污染来源及水质安全程度,《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菌落总数每毫升水中不超过100CFU(菌落形成单位)。

37.总大肠菌群:是一群在37℃培养24-48小时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它不只来自人和温血动物粪便,还能来自植物和土壤。

38.耐热大肠菌群:是总大肠菌群中在℃仍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一类细菌,主要来源于人和温血动物粪便。

39.有效氯:含氯化合物中氯的化合价大于-1者,具有杀菌作用,均为有效氯。

40.需氯量:是指氧化1L水中的有机物、还原性无机物和灭菌以及完成某些氯化反应等所消耗的有效氯量。

41.余氯:是指加氯消毒接触一定时间后,水中剩余的有效氯。

包括游离性余氯,即HOCl,OCl-和化合性余氯,即NH2Cl和NHCl2。

42.加氯量:是加氯消毒时投加的有效氯量,为需氯量与余氯量之和。

43.地方病:是指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内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一类疾病。

44.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有些地区水或土壤中某些微量元素含量过多或过少,居民通过长期饮水、摄食后导致体内的某些微量元素也相应的过多或过少而引起的疾病,属于化学元素性地方病,是地方病的最主要类型,也是预防医学研究的重点,包括元素缺乏性地方病,如地甲病和元素中毒性地方病,如地氟病。

:碘缺乏病,是因长期摄入量绝对不足或相对不足而导致的一类疾病,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亚临床克汀病、流产、早产、死产等。

46.地方性氟中毒:是因长期摄入过量氟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又称为地方性氟病。

47.土壤污染:是指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排出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并且达到一定的程度,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畜健康的现象。

48.痛痛病:是发生在日本神通川流域,因用含镉废水灌溉农田而引起的公害病,患者全身疼痛,终日喊痛不止,故名痛痛病。

、问答题:比较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异同之处(6分)答:⑴共同点:两学科的任务均是针对健康和疾病,工作中都应用病理学来探索疾病,应用生理学知识来研究健康。

(1分)试述影响环境对人体作用的因素答:(1)污染物的理化性质(1分)(2)剂量-效应(反应)关系(1分)(3)作用时间与蓄积效应(1分)(4)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1分)(5)人群易感性(1分)试述人群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反应(10分)人群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反应构成一个金字塔形的人群健康效应谱:(3分)(1)(1分)(2)(3)①最低水平:人体接触该有害因子可使该因子在体内的总负荷增加,但不引起人体代谢、生理等功能的任何变化。

(1分)②第二种水平:环境与机体负荷进一步增加,引起了代谢、生理学的改变,但此种改变无病理生理学意义。

(1分)③第三种水平:是接触水平可以导致明显的代谢、生理学的改变,即病理生理学的改变,称为病前状态。

(1分)④第四种水平:引起明显的疾病状态。

(1分)⑤第五种水平:引起死亡。

(1分)当前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哪些(3分)(1)全球性气候变暖(2)臭氧层破坏(3)酸雨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原因及危害(10分)答:⑴原因:大气层可使短波辐射直接透过,而吸收大部分来自地球的长波辐射,并以逆辐射的方式把热量传给地球,大气层对地面的这种温度保护作用称为温室效应(2分)。

温室气体(包括CO2、CH4、N2O、O3、CFC等)能捕捉约90%的外逃热辐射,并能长时间保留住。

当有温室效应的气体浓度增加时,将加剧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2分)。

⑵危害:①由于热浪冲击导致循环、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死亡率上升。

(1分)②一些虫媒疾病随气候变暖可使流行范围扩大。

(1分)③加快了水的蒸发,导致降雨量增加,助长了灾难性暴风雨的形成。

(1分)④使气候带移动,森林将受到严重破坏,使物种灭绝问题更加恶化。

(1分)⑤使海洋上层海水升温膨胀和极地冰川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使沿海低地遭受被淹没的危险。

(1分)⑥对农业生产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产量,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干旱、病虫害流行。

(1分)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有哪些(5分)答:①环境污染物或环境有害因素可通过多种环境介质(空气、水、食物等)、多种渠道进入人体。

(1分)②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往往是以慢性损伤为主,具有低剂量(浓度)、长期反复作用的特点。

(1分)③环境污染的范围大,受环境污染影响人群广泛且反应个体差异较大,包括老、幼、病、弱以及具有遗传易感性的易感人群,因此造成的健康危害表现出明显多样性。

(2分)④环境污染物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时引起的健康危害往往是多因多果,增加了健康效应的复杂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