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要】结合国家骨干院校建筑工程技术重点专业建设,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能力主要工作职责进行了分析,从而确定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五阶段课程体系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一、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通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及能力分析,获取各个岗位的主要工作职责;以房屋建造过程为导向,进行实际工作任务分析,获取“4个工作领域”;以完成工作领域的工作为目标,通过主要工作职责分析,寻求与工作领域对接的程课,使完成岗位任务的职业能力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在研究“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实践专家的五阶段职业成长模式”的基础上,考虑到各个职业岗位的职业成长阶段有不同的岗位基本能力、通用能力(关键能力)成长要求,结合高职的特点,在学校主要培养前三个职业成长阶段的能力,并为后两阶段“熟练者—实践专家”的可持续发展打基础。并按照从自由人到职业人的规律、人的认知规律进行设计,最终形成项目化课程体系(见图1),其中专业核心技能培养阶段的课程大部分为项目化课程。

(一)职业岗位能力主要工作职责分析。通过社会调研、企业调研、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项目化课程建设实施方案【模板】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项目化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化第三轮教学改革,全面推进课程建设,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创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富有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的目标。根据《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第三轮教学改革与实施方案》和2011年度学院教学工作要点,在广泛调查研究、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制订学院项目化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与安徽省市属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研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实现一流的省级示范院校建设为目标,以更新教学思想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为先导,以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为基础,以工学结合的项目化课程为单位,通过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不断提高高等职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项目化课程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建设是专业改革和建设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项目化课程建设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将专业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训练具体技能的项目,并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实施教学与考核,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项目化课程设计是立足职业岗位要求,把现实职业领域的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把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并与国家的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若干个项目模块组成课程,进而有机地构成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密切对接的课程体系。因此项目化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一)项目化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课程项目化_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

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 路海萍 摘要:课程项目化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课程项目化的设计要符合三个原则:实践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和思考性原则。同时,要注意选取项目的内容、组织项目的顺序,以及解决好课程教材、教学基地和相关保障机制的建设问题。 关键词:课程项目化;工作体系;知识表征方式 作者介绍:路海萍,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和教育心理研究(江西南 昌 330013)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产生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课程问题,从更深层次看,是由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具有明显学科化倾向的课程模式 不协调造成的。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类型,其人才培养规律不同于学术人才培养规律。当前高职教育所面临的核心任务是课程的改革,其中,课程项目化是突出高职办学特色、促使课程改革走向优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课程项目化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课程项目化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训练具体技能的项目,并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实施教学与考核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设计。课程项目化立足职业岗位要求,把现实职业领域的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把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并与国家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相衔接,若干个项目课程组成课程模块,进而有机地构成与职业岗位实际业务密切对接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项目化的体系结构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 长期主导高职教育的学科课程模式,其基础体系是学科体系,学科体系的结构是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所建立的学科门类 和学科内部知识的组合关系。显然,学科结构与学术教育的功能相联系,因此,学科课程的功能定位必然是培养学术型专门人才,学科课程模式主导的局面必须改变。课程项目化模式的基础体系是工作体系,所谓工作体系是指围绕职业工作目标的达成,不同的工作任务按照其特点和属性,尤其是工作任务的内容和顺序的相关性所组成的工作任务体系。该体系的基本逻辑关系是基于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 务的相关性。在工作体系中,工作知识依附于工作体系而存在,工作知识是在以建设、改造世界为主要目的的工作实践中“生产”出来的,它们的产生完全出于工作任务达成的需要,依附于工作实践过程而存在;而学科知识是在以认识世界为主要目的的学术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尽管随着理论技术的发展,学科知识在工作体系中获得了越来越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科实习报告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科实习报告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起专) 一、实习目的 通过接触和参加实际工作,充实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培养综合应用的能力,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二、实习内容 参加测量工程、钢筋工程、模板工程、混凝土工程、砌筑工程施工全过程的操作实习,学习每个工种的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管理方法,学习和应用有关工程施工规范及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学习施工过程中对技术的处理方法。 三、实习概况 在实习期间遵守实习单位和学校的安全规章制度,出勤率高,积极向工人师傅请教善于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工地技术员的帮助下解决问题。对钢筋工程、模板工程、混凝土工程等有了很具体的了解,同时对部分工程进行实践操作。 1.钢筋工程钢筋使用必须坚持先检查后使用的原则;钢筋必须有出厂合格证和检验报告,按国家规范进行复检合格后方可用于工程中,钢筋在现场加工,制作加工工序为:钢筋机械安装→钢筋对焊→锥螺纹加工→弯曲成型→钢筋绑扎。

2.模板工程模板及其支架应根据工程结构形式、荷载大小、地基土类别、施工设备和材料供应等条件进行设计。模板及其支架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浇筑混凝土的重量、侧压力以及施工荷载。浇筑混凝土时模板及支架在混凝土重力、侧压力及施工荷载等作用下胀模(变形)、跑模(位移)甚至坍塌的情况时有发生。为避免事故,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提出了对模板及其支架进行观察、维护和发生异常情况时进行处理的要求。 3.混凝土工程结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用于检查结构构件混凝土强度的试件,应在混凝土的浇筑地点随机抽取。 取样与试件留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拌制100盘且不超过100m3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2、每工作班拌制的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不足100盘时,取样不得少于一次;3、当一次连续浇筑超过100m3时,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每200m3取样不得少于一次;4、每一楼层、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5、每次取样应至少留置一组标准养护试件,同条件养护试件的留置组数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四、实习主要工作任务 我们这次实习的主要任务就是看懂实习工地的建筑类型,了解工程的性质,规模,建筑结构特点与施工条件等内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论文

中国地质大学 成人教育 专科实习报告题目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处理 学生明批次1503 专业建筑工程技术学号 8 函授站爱因森科技专修学院奥鹏学习中心【39】 2017 年 4 月

中文摘要与关键词 (3) 一、前言 (3) 二、凝土工程中常见裂缝及预防 (4) 1.干缩裂缝及预防 (4) 2.塑性收缩裂缝及预防 (4) 3.沉陷裂缝及预防 (5) 4.温度裂缝及预防 (5) 5.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及预防 (6) 三、裂缝处理 (7) 1、表面修补法 (7) 2、灌浆、嵌逢封堵法 (7) 3、结构加固法 (7) 4、混凝土置换法 (7) 5、电化学防护法 (7) 6、仿生自愈合法 (8) 四、结论 (8) 参考文献 (8)

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处理 摘要混凝土的裂缝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难于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本文对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一些裂缝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些预防、处理措施。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预防处理 一、前言 混凝土是一种由砂石骨料、水泥、水及其他外加材料混合而形成的非均质脆性材料。由于混凝土施工和本身变形、约束等一系列问题,硬化成型的混凝土中存在着众多的微孔隙、气穴和微裂缝,正是由于这些初始缺陷的存在才使混凝土呈现出一些非均质的特性。微裂缝通常是一种无害裂缝,对混凝土的承重、防渗及其他一些使用功能不产生危害。但是在混凝土受到荷载、温差等作用之后,微裂缝就会不断的扩展和连通,最终形成我们肉眼可见的宏观裂缝,也就是混凝土工程中常说的裂缝。 混凝土建筑和构件通常都是带缝工作的,由于裂缝的存在和发展通常会使部的钢筋等材料产生腐蚀,降低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承载能力、耐久性及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外观、使用寿命,严重者将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很多工程的失事都是由于裂缝的不稳定发展所致。近代科学研究和大量的混凝土工程实践证明,在混凝土工程中裂缝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的围也是可以接受的,只是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其危害程度控制在一定的围之。钢筋混凝土规也明确规定[1]:有些结构在所处的不同条件下,允许存在一定宽度的裂缝。但在施工中应尽量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裂缝产生,使结构尽可能不出现裂缝或尽量减少裂缝的数量和宽度,尤其要尽量避免有害裂缝的出现,从而确保工程质量。 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很多,有变形引起的裂缝:如温度变化、收缩、膨胀、不均匀沉陷等原因引起的裂缝;有外载作用引起的裂缝;有养护环境不当和化学作用引起的裂缝等等。在实际工程中要区别对待,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长沙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方案编制要求-长沙发改委

长沙市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方案编制要求 (提纲) 第一章项目概述 1、项目名称 2、项目建设单位及负责人,项目责任人 3、初设编制单位 4、初设编制依据 5、建设目标、规模、内容、建设期 6、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7、效益及风险 8、相对可研报告批复的调整情况 9、主要结论与建议 第二章项目建设单位概况 1、项目建设单位与职能 2、项目实施机构与职责 第三章需求分析 1、政务业务目标需求分析结论 2、系统功能指标 3、信息量指标 4、系统性能指标

第四章总体建设方案 1、总体设计原则 2、总体目标与分期目标 3、总体建设任务与分期建设内容 4、系统总体结构和逻辑结构 第五章本期项目设计方案 1、建设目标、规模与内容 2、标准规范建设内容 3、信息资源规划和数据库设计 4、应用支撑系统设计 5、应用系统设计 6、数据处理和存储系统设计 7、终端系统及接口设计 8、网络系统设计 9、安全系统设计 10、备份系统设计 11、运行维护系统设计 12、其它系统设计 13、系统配置及软硬件选型原则 14、系统软硬件配置清单 15、系统软硬件物理部署方案 16、机房及配套工程设计 17、环保、消防、职业安全卫生和节能措施的设计

18、初步设计方案相对可研报告批复变更调整情况的详细说明 第六章项目建设与运行管理 1、领导和管理机构 2、项目实施机构 3、运行维护机构 4、核准的项目招标方案 5、项目进度、质量、资金管理方案 6、相关管理制度 第七章人员配置与培训 1、人员配置计划 2、人员培训方案 第八章项目实施进度 第九章初步设计概算 1、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编制说明

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济南职业学院电子工程系

二O—四年四月五日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一、课程体系建构 (一)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通过对行业和本区域典型电子企业的调研,确定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岗位任职要求和主要工作任务,分析归纳职业能力,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按照“工作岗位一工作任务一职业能力一典型工作任务一课程体系” 一一对应、层层递进的方式,构建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体系的开发流程表

◎询南牡业弟乱 (二)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过程 调研典型企业,确定工作岗位群:通过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济南高新区等区域内企业的调查分析,电子类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电子产品装配、电子工艺操作、电子生产管理等为主的电子产品制造岗位群,以生产质检、产品维修为主的产品检测维护岗位群和以小型电子产品设计、开发与售后服务 为主的产品开发与客户服务岗位群。 课程体系的建构:结合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分析提炼典型工作任务。 按照“工学交替、产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将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具体、可操作的项目化课程,构建工学结合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二、专业核心课程设计 (一)微控制器应用系统开发 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能力为本,工学结合,为区域经济服务、为学生就业服务。本 课程的设计打破了原来各学科体系的框架,将内容按项目进行整合,各项目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兼顾企业和个人两者的需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全面素质为基础,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课程中的每个项目均由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组成,每个任务均将相关知识和实践过程有机结合,力求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项目内容的选择以实际应用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应用电子专业的发展需要,参照电子产品装接工、维修电工、微控制器设计工程师的职业资格标准,将本课程的教学活动设计成七个项目,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并以典型设备为载体,通过具体案例,让学员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引出相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 设 规

划 土木建筑工程系 目录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目标 三、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的定位四、专业职业岗位群分析图表 五、专业职业岗位技能库分析 六、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分解图表 七、职业关键能力、素质教育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体现八、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建设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坚持以育人为根本,坚持产、学、研结合,开创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和发展校办产业的新路子,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目标 (1)建成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产、学、研”和“教、学、做”相结合的办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2)建成一支适应高职教育要求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3)建设一套赋有高职特色的专业系列课程教材,以及一套应用多媒体教育技术的专业课程教学课件。 (4)建成5~7个校外产学研结合稳定的人才培养实习基地。 (5)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成为具有专业特色、质量优良、打造“湖北建工”品牌、省内一流的专业。 三、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的定位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原理1.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类人才与一定区域的市场、职业、行业、产业、技术等有着更直接、更紧密的关联,其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高专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要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因此,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原则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技术含量为参数、以学科专业的交叉复合来综合研究专业的设置。” 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在进行充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分析基础上,为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而设置的专业,专业设置遵循了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原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

第五章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 本章主要内容项目管理涉及多方主体的参与项目日趋大型化、复杂化及国际化信息的交流与传递日趋频繁,传统的信息管理模式及手段已不能满足项目管理的需要。 第一节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意义和实施策略 1.1 项目管理信息化及其特征 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含义:是指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涉及的各方主体及各个阶段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以促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项目信息化的特征: 信息收集自动化 信息存储电子化 信息交换网络化 信息检索工具化 信息利用科学化项目信息化的目的:不仅意味着利用信息设备替代手工方式的信息处理作业,更重要的是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达到工程项目建设增值的目的。 1.2 项目管理信息化现状及意义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历程 (1)单向程序应用阶段——20 世纪70 年代,如工程网络计划时间参数计算程序、施工图预算程序。 (2)程序系统应用阶段——20世纪80年代如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3)程序系统集成阶段——20 世纪90 年代,随着工程项目管理的集成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进入到程序系统的集成阶段。 (4)信息平台应用阶段——从20 世纪90 年代末期开始,基于网络的项目信息平台得到快速发展。 项目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 部分大型企业建立了信息网络,有的企业开发应用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有少数工程项目管理中应用了监测和自动控制技术,更多的企业则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使用了各类专业软件,如建设工程投标报价软件、进度计划管理软件、合同管理软件、材料管理软件等。 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体现在: 基于互联网数据库技术的应用 应用诸如Oracle. DB2等数据库,开发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对工程项目进展过程中产生的海量信息,包括文字图形文档和声音、视频资料实现有效存储和快速查询。 项目信息门户PIP 的应用 PIP 为工程项目建设各参与方提供项目全寿命期管理中所需要的大 部分信息,如项目编码权限管理、费用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等。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对建设工程项目贽用、进度质量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将系统行为和 形态、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及其时空表现模式有机地结台起来,建立系 统仿真模型并求解,然后进行纠偏校正实现工程建设目标的有效控制。

5-附件2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报告

附件2 增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论证报告 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准备后,我院认为增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条件已趋成熟。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城市建设对建筑工程技术人才需求增大,也为了更好的推进我市城市建设,我院特申请增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并提交论证报告如下: 一、专业设置的背景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作为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而发展的产业,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目前为了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每年均有大量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建设任务,建筑业发展前景广阔。 重庆地处中国的最中西部,是向西开放的门户。截止2013年底,总人口达到3000万人,近年来重庆的建筑行业得到了飞速地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农转城工作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成为城市居民,城市不断扩大,对建筑的需求不断增加,建筑产业的发展也越发蓬勃。 然而,据统计,重庆地区从事建筑行业的人数达百万,在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约达数万人,许多技术岗位是由没有受过专门教育、仅仅经过短期岗位培训的人员占据着,这一现象是制约建筑业发展的瓶颈,是造成建筑质量低劣、建筑事故不断发生的根源。建筑业的产品多数是公共产品,其质量好坏直接关系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因工程低劣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事故影响极坏,甚至影响社会安定。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迫切需要加快建设教育事业的发展,以满足生产

一线对建设人才的需要。 从社会发展趋势看,科学技术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出现,将使建设行业的科技水平、生产技术和手段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国面临的是一个经济全球化、信息国际化、知识产业化、学习终身化的时代,建设行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手段的巨大变化迫使我们必须加快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以适应时代发展和建设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从教育本身看,高职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它所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但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因起步较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还不能满足建筑行业的需求。 二、社会需求分析 随着建筑业的迅猛发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短缺问题日渐突出。目前,重庆市内建筑企业生产一线的本科毕业生很少,即使有一些也不太安心生产一线的工作,人才流失、智力流失相当严重,建筑企业生产一线基本留不住本科生;同时,由于本科是一种更加注重理论教学的普通高等教育,其过多的理论在施工现场派不上用场,而动手实践能力的薄弱又让施工企业觉得本科生眼高手低使用起来极不方便。而高职层次的毕业生理论知识够用,比中专生强;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又较本科生优秀,上岗即能顶岗,加之心态正常能安心在一线工作,完全适应施工现场的工作环境、内容要求,对企业而言,也不影响企业资质评定,是层次和类别最理想的学生。 对用人市场的调查统计(多项选择)分析显示,对各种学历层次的需求状况是:研究生10%、本科生42%、大专生34%、高职生39%、中专技校生3%,除本科生以外,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量排在了第二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报告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报告 建筑工程技术系拥有一支理论基础坚实,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设有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监理、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建筑施工等五个专业(方向)。本系主要课程:建筑材料、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力学与结构,地基与基础、建筑施工、高层建筑施工、建筑施工组织、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在2008年新生中设立重点专业的试点班,将按深度融合的新课程体系,新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本专业相关领域工作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适应建筑工程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等职业岗位群要求的技术及管理人才。本专业培养具有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施工技术、招投标与合同、成本与预算、质量与安全、建筑材料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同时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并具备建筑工程技术与经营的基本素质,能够从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施工技术、质量与安全、预算合同等专业岗位工作的技术及管理人才。 建筑分支很多,要是学建筑学毕业后主要从事建筑形体空间设计,这个主要培养目标就是面向工业与民用建筑领域的,如果你想在未来从事民用建筑方面的结构设计则要把三大力学学透,即“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还有钢混,砌体结构设计课程!!虽说现在都用软件做结构验算了,但手算功底必须要有!!这会对你日后有莫大帮助的!如果要从事工业建筑设计则除了上面的课程外,钢结构也要学好!!当然现在土木工程的本科生大部分的就业方向都是施工单位了,去设计单位的只有一部分。而且不会是太好的设计单位!因为好的设计单位现在的敲门砖就是你要有硕士学历!在施工单位工作工资开始时会高于设计单位。随着城市建设和公路建设的不断升温,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就业形势近年持续走高。找到一份工作,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讲并非是难事,然而建工程技术专业的就业前景与国家政策及经济发展方向密切相关,其行业薪酬水平近年来更是呈现出管理高于技术的倾向,而从技术转向管理,也成为诸多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职业生涯中不可避免的瓶颈。如何在大学阶段就为“钱”途做好准备,找到

论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811757761.html, 论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作者:姜江 来源:《科技资讯》2012年第28期 摘要:随着技术的革新,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受到青睐,工程项目管理的模式也将更趋向于信息化管理,本文综述了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现在及工程项目管理建设的意义,最后对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对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信息化工程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TU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a)-0139-01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在飞跃,信息技术也在腾飞,21世纪的工程项目管理不会再局限 于过去的管理方式,而是将走向信息化管理,信息技术在项目管理的竞争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推动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竞争力,增强项目管理的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现在,逐渐地与国际接轨。 虽然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已经引起了广泛地关注,但是理论与实际总是存在着差距,实际地应用并不容乐观,预期地效果并没有实现,还有待更进一步地发展。 1 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1.1缺乏信息化人才 要对工程项目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首先就必须具备人才,即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不仅具备优异的管理知识和能力,也要熟练掌握信息管理理论,用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在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能够策划并实施各种方案,为企业谋福利。但是如今这种复合型技术骨干极度匮乏,要想对项目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关键,因此,企业要对员工进行培训,或者招聘这类复合型人才。 1.2意识上存在问题 很多大型企业都没有意识到项目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他们认为管理的软件太过昂贵,短时间内是不会给企业带来效益,只会加重企业的负担,所以他们不愿意在管理信息化建设上花费财力物力。对大型企业如此,那些中小企业,因为资金和人才的缺乏,更不可能有对项目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 1.3项目信息化建设的参与方相互独立

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模块化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探索

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模块化项目化课程 体系的探索 模块化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探究 [摘要] 本文依照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形,分析了现在中职学生学习的现状。以相关理论为依据,提出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模块化、项目化课程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程、大类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程四个模块。通过对这一新课程体系的探究与实践,逐步实现课程体系模块化、专业课程项目化。新的课程体系突破了学科性专业知识的纵向完整体系框架,并在此基础上编写了相应的课程教材,采纳行为导向法作为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本文对此类课题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模块化项目化课程体系探究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不高,有的毕业生甚至连最差不多的专业技能都没有把握。造成这一结果的缘故较多。单就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来看,一是多数中等职业学校仍旧采纳以学科体系的方式来设计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在这种课程体系下,学生们对传统的以理论和知识为主的课程传授不感爱好引发厌学;二是在这种课程体系下,课程的内容陈旧,不能反映工作实际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与实践脱节;三是这种课程体系下的专业课程教材不能实现“做中学、做中教”的功能,造成教师埋怨难教,学生感到难学的两难局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进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中职学校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重要的一环。随着经济社会的进展,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改变,职业学校要着力解决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摆脱目前普遍存在的既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也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的逆境。探究以职业技能为主线,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项目化课程体系,重组课程结构,调整课程内容,是一个值得下功夫探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仅就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模块化、项目化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究,望能引起同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模块化项目化课程的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 职业教育模块化、项目化课程建设的理论依据分别是联系论、结构论和结果论。 联系论认为:纯粹的知识不是职业能力,纯粹的工作任务也不是职业能力,只有当知识与工作任务相结合,才能说他具备了职业能力。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

(一稿)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项目化课程改革实践

(一稿)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项目化课程改革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项目化课程改革实践 摘要:职业教育课程正处于深刻变革阶段,改革势在必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改革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建设的核心部分。项目化课程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基本方向,是高职课程改革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实质就是课程与项目的双向整合,即课程项目化与项目课程化。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的电磁应用技术课程作为案例,介绍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具体做法,以期提出可供借鉴的课改结论。 在职业教育不断变革的大趋势下,对高职课程的改革是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项目化课程改革是目前大家正在探索的一种很有价值的方法,能有效推动专业建设,推动师资建设,推动教学环境建设,推进内涵上的工学结合,推进“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研究”。它是一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进行的课程改革模式。首先,分析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确定主要工作任务和典型工作任务,然后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能力训练项目以及考核方案。项目化课程改革要求课程和教学必须基于工作过程,与具体的职业活动相联系,这样可以从根本上保证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促使职校学生能学以致用,满足职业岗位工作要求,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从而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由量到质的提升,更好的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项目化课程改革提出的背景 课程建设是高职内涵建设的核心。近年来,对高职课程的改革如火如荼。其目标是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以形成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质上,高职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或多或少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与此同时,一些深层的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 (一)高职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1、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没有面向工作岗位 长期以来,由于受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定势的影响,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往往重“高”而轻“职”,但这个“高”又看不到“高”在哪里,因为目前“高职”有许多专业与“中职”相似, 没有体现出与“中职”的具体区别。高职的定位问题,直接影响到培养目标的制定;而培养目标又是课程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高职《建筑装饰制图》课程初探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高职《建筑装饰制图》课程初探摘要:根据建筑装饰工程岗位的需求,对《建筑装饰制图》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教学组织架构的分析。其课程教学可以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实现,按照各个工作阶段的内容创设学习情境,并建立新的技能考核目标对学生进行综合型实践考核。 关键词:建筑装饰制图项目化教学组织架构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engineering job,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the project teaching was analysised on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Drawing “courses.The teaching can be achieved by project-driven approach.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tents of the various working stages,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a new skills assessment mode were created.Finally,students were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based practice. Key words:Architecture and Decoration Drawing;Project teaching;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1 引言 目前建筑装饰行业企业岗位需求是职业素质高、爱岗敬业、与人合作协调能力强,培养上手快,专业能力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为适应市场需求,对以往《建筑装饰制图》课程的

高职院校能力本位项目化课程教学的探讨

驦驦New Curriculum Research 能,所有的考核应尽量使学员参加院校组织的卫勤演练或部队演习,使其在真实的环境中得到锤炼,通过考试。 参考文献: [1]彭祝.谈对教研室主任的要求[J].高教发展与评估,1996,(1). [2]尹万建.怎样做好教研室主任工作[J].机械中专,1995,(8).[3]司丽萍等.浅析加强教研室主任队伍建设以夯实教育教 学质量基础[J].企业导报,2012,(5). [4]居长志.关于高职院校教研室主任工作的思考[J].江苏经 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项目化教学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项目化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有很大不同。本文重点介绍了项目化教学的发展与现状,结合实践,阐述了如何有效开展项目化教学,建立符合高职教育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关键词:能力本位;项目化教学;单元课程设计;整体课程设计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5-0136-02 高职院校能力本位项目化课程教学的探讨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 赵 斌 高职教育除了“职业性”,还具有“高等性”,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而创业教育的特点之一便是创造性,是以主动、创新为特征的“拓业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独立、自立的发展精神,同时加强对综合专业技术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把握机会和创造机会的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体系的影响,使得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实际岗位需求。加上学生整体素质普遍不佳,越来越多的情况表明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当前高职院校的核心任务就是课程教学改革,因此项目化教学的理念提出,可以说是促进高职课程改革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即根据当前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发展现状,提出有利于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高职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提出 教育部教职成(2011)12号文件中指出,要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观念———项目化教学。所谓项目式教学,就是学生在学习中围绕某一个具体的项目学习,通过利用最优化的资源来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实践体验,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来进行探索创新与实际技能的提升,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高职院校的项目化教学中,既是一种日常的教学模式,也是一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它的理论基础融合了多种教育理念。在实际的项目化教学中,采取类似实践的方式来对整个项目进行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通过有意义的任务来实现技能的提升。 二、高职课程的“项目化”教学 项目是指能训练学生职业能力的大型的、典型的、 、、、、、、、、、、、、、、、、、、、、、、、、、、、、、、、、、、、、、、、、、、、、、、、、、、、、、 教学新思维 136

工程建设信息化建设方案

工程建设信息化建设方案 第一节概述 工程建设信息化是实现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国家体育场工程各项指标的重要保证。国家体育场项目公司遵循“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宗旨,总结多年来参与国际工程和国内大型工程建设中信息化应用的经验,联合国际、国内多家IT公司和厂商对国家体育场工程建设中的信息化需求进行了缜密的分析,对信息化建设方案进行了精心的策划和准备,可以相信,该方案将为整个工程建设提供最强有力的保证。 国家体育场工程信息化建设方针:全面覆盖、先进可靠、灵活实用、以人为本、持续改进。 按上述方针,国家体育场工程信息化建设将实现的目标和所呈现的特点为: 1.1全面覆盖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 在项目管理公司和项目施工现场建立功能完善的、高速的局域网;通过专线或VPN与设计、监理、工程总包和分包单位的局域网连成外延网;通过光纤接入INTERNET网;采用通讯卫星等先进通讯技术,实现信息网的全面覆盖和信息透明,除了保证工程建设信息的及时准确地传递和处理,同时也保证项目公司与北京市政府、中国奥委会、国际奥委会以及全世界关心奥运建设的人们的迅捷联接。 1.2先进的网络技术和管理 为保证网络信息畅通,对外要建一个强大的信息门户,该门户可以通过工作流的方式,完成各种信息的传递和审批,该门户通过个性化的界面,根据授权,为登录网站的用户提供及时、详尽的数据和资料。在内部要建立一个功能强大的信息支撑平台,由该平台完成不同单位、不同业务系统的数据的传递和整合,最终存入公共数据库供全体用户共享。

1.3可靠的安全保障 保证网络的安全、可靠运行以及施工现场的安全和环保是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选择成熟的技术和先进设备是重要的过程,可靠的信息备份是系统必备的条件。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持的视频监控(会议)系统、门禁系统、巡更系统和报警系统的建立和有效运行,切实保障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确保工程项目建设期间的安全和环境保护。 1.4灵活实用的应用系统 开发先进的信息支撑平台和应用软件系统,兼容来自土木工程、钢结构工程、房屋工程、设备安装、装饰装修,以及相关的勘察设计、设备半成品、钢结构加工等众多行业的应用软件,对项目的进度、质量、成本和安全进行有效控制。与此同时,为虚拟现实技术(VR)、全球定位技术(GPS)、CAD三维建模技术等最新技术在建设施工领域的应用提供支撑平台。 1.5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 提高劳动者素质是除了工程建设指标以外的另一项重要目标,通过奥运工程信息化建设,在本质上实现国内信息技术从软件、硬件水平到人才素质的全面提升,与此同时,建设行业的劳动力水平也会因此而得到本质提高。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国家体育场工程信息化系统将充分体现人性化,并通过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实现劳动力水平的不断提升,满足奥运工程高标准的要求。 1.6持续改进的运行机制 国家体育场工程信息化系统不仅仅服务于该工程的施工建设阶段,在系统的策划和设计上,还具备了该系统与今后项目运营系统的可扩展性,以确保该系统能够顺利地过渡为运营阶段的信息化系统,从而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实现信息化在奥运工程中的全过程参与和最有力支持。

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济南职业学院电子工程系 二○一四年四月五日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一、课程体系建构 (一)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通过对行业和本区域典型电子企业的调研,确定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岗位任职要求和主要工作任务,分析归纳职业能力,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按照“工作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典型工作任务→课程体系”一一对应、层层递进的方式,构建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调研典型企业,确定工作岗位群:通过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济南高新区等区域内企业的调查分析,电子类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电子产品装配、电子工艺操作、电子生产管理等为主的电子产品制造岗位群,以生产质检、产品维修为主的产品检测维护岗位群和以小型电子产品设计、开发与售后服务为主的产品开发与客户服务岗位群。 课程体系的建构:结合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分析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工学交替、产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将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具体、可操作的项目化课程,构建工学结合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二、专业核心课程设计 (一)微控制器应用系统开发 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能力为本,工学结合,为区域经济服务、为学生就业服务。本课程的设计打破了原来各学科体系的框架,将内容按项目进行整合,各项目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兼顾企业和个人两者的需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全面素质为基础,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课程中的每个项目均由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组成,每个任务均将相关知识和实践过程有机结合,力求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项目内容的选择以实际应用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应用电子专业的发展需要,参照电子产品装接工、维修电工、微控制器设计工程师的职业资格标准,将本课程的教学活动设计成七个项目,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并以典型设备为载体,通过具体案例,让学员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引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二)小型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 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参照电子产品装接工、PCB设计与制作员、电子产品在线生产工艺员和电子设计工程师等的职业资格标准,我们以真实的电子产品为载体,设计整个课程。 “理实结合”贯穿专业专项能力形成全过程。通过真实的项目来进行实践教学,完成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设计思路如下:围绕专业培养目标,通过调研PCB设计/制作、电子产品系统助理设计等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遵循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标准与岗位要求相结合”的原则,结合电子产品设计工程师等工种的中/高级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融合《电子CAD实训》、《PCB设计与制作》、《电

高职教育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实践

一、对高职教育课程的认识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办高职教育时间很短,不少院校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还停留在对普通本科院校以学科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进行简单压缩的层次,高职教育仍然是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严重影响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把提高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确定为高校办学主线。在2010年9月13日,教育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陈希说:“今后十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高职教育如何加大改革力度,走出一条具有高职特色的改革与发展之路,不辜负党和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殷切期望,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改革现行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是一个关键问题。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分属于两个体系、两种类型教育,本科教育是普通教育类型,属于学科体系,而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类型,属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体系。两者办学理念、课程体系是有很大差异的。不能按照普通本科教育以学科知识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来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岗位专业能力。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就成为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工作过程是“综合”的系统,综合了“三个维度”——技能、知识、态度,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工作过程是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的系统,是说工作过程的“六要素”,即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工作过程是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是说工作过程的“六步骤”,即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其结构是相对固定的。由此,便形成了“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六步教学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是指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的名称和内容不是指向科学学科的子领域,而是来自职 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 二、高职教育“项目化”课程的主要特征 所谓项目化课程,是指以工作任务(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 职业教育的项目化课程的主要特征:学习内容是企业或职业活动中典型的工作任务;课程的编制与教学实施必须打破学科型专业知识的纵向体系结构,实现相关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横向构建;专业学习再也不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两张皮;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行为;学生实现从学习到实际工作,从学院到企业现场的过渡,真正达到就业准备教育的目标;学习的教室或实训中心是尽可能真实的工作环境或者仿真的工作环境;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安全生产等非常重要的职业意识和素质得到有效培养。 三、高职教育“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实践 1.转变观念。通过培训学习,使广大教师转变了许多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了高职教育新理念。如要切实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中国传统陈旧思想,彻底抛弃学科本位课程观和“精英教育”的教学观,树立正确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人才观,能力本位和素质教育的课程观,毕业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乐于到基层去就业和创业,既具有专业的一技之长,又具有可迁移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质量观和为每个学生搭起“精神成人,技能成才”的平台,“交给每个学生成功开启就业之门的一把钥匙”,使毕业生能顺利就业的教学观。高职课程教学目标有三: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要凸显能力目标。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需转变的高职教育理念很多。如把课程从理论思维为主,变为以能力训练为主;要教“课”,不要教“书”;把课程从知识讲授型为主,变成知识应用型为主;把课程内容从以教师讲授和课本知识为载体,变为以完成项目任务为载体;课堂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是主导者,而是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可以少讲或者不讲知识,但要带领学生做事, [摘要]评价一堂课是不是好课,其新标准的三个基本原则,一是突出能力目标,二是用项目任务训练学生能力,三是要以学生为主体,重塑了职业教育新理念。适合“一堂好课”新标准的三个基本原则的高职课程应是“项目化”课程。为此,必须在新的高职教育理念指导下,对现有课程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革。要按照“总结经验、巩固成果,深化改革、稳步推进,全员参与、鼓励创新,重点实施、重在效果”的总原则进一步推进“项目化”课程改革工作。 [关键词]“项目化”课程改革 能力本位 学生主体 [作者简介]贾丽飞(1980-),女,吉林双辽人,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学管理;李鹰(1963-),男,吉林白山人,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所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改革及教学管理。(吉林吉林 13202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124-02 高职教育“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贾丽飞李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