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西雁北花馍馍

合集下载

【画说山西】山西花馍

【画说山西】山西花馍

【画说山西】山西花馍山西自古就有一样面百样做的说法,山西面食,已有两千年的历史,被誉为“世界面食之根”。

山西面食有280种,按照制作工艺来讲,可分为蒸制面食、煮制面食、烹制面食三大类。

山西的馍类民间面塑主要包括两类:花馍和礼馍。

花馍是配合岁时节令祭礼或上供的馍。

如“枣山”在祭祀神灵之中,还寓意“早生贵子”。

又如,用于清明节的“飞燕”花馍,既是扫坟祭礼的用品,也表示春燕飞来,阳光明媚。

礼馍,则是伴随诞生、婚嫁、寿筵、丧葬等人生仪礼而制作的馈赠物品。

在山西晋南平原每当婴儿满月时,姥姥家都要蒸一种又圆又大、中间空心的花馍漠,俗称“囫囵”,妇女们把它用红包袱裹起来,一手提着囫囵礼馍,一手拉着小孩,来往于乡间小路,互赠于亲戚乡里之间,传递着浓厚的乡里乡情。

闻喜花馍是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的汉族传统名点,是人工用面做成的各种样式的馒头,因花式各样而命名为花馍。

闻喜花馍盛行于明清,已有1000多年历史,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创作体系。

闻喜花馍有“花糕”、“花馍”、“吉祥物”、“盘顶”四大系列200多个品种。

闻喜花馍2006年入选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历经千年的传承中,闻喜花馍不仅被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技艺。

包括:搓、团、捻、擀、剪、切、扎、按、捏、卷等十多道工艺,所用的工具包括擀杖、剪刀、筷子、梳子、竹签等。

闻喜花馍的制作工艺有麦子的筛选、晾晒到面粉的加工,从制酵、发面到捏形、蒸制,成形和着色等。

做出一个闻喜花馍,至少需4到5天,需要9大工序即凝水、箩面、制酵、揉面、捏形、醒馍、蒸制、着色、插面花,100多道小工序,全手工揉捏而成。

闻喜花馍在喜丧节典日常交往各种活动都可用,分大花馍、对对馍、枣花馍、馄饨馍、石榴馍等等。

大到重十多公斤,小的像枣那么大,常用的有2斤多和半斤多的。

“有馍就有事,有事就有馍” ,在闻喜农村流传着许多如剪纸、花馍、布画、刺绣、草编等民间艺术,其中闻喜花馍流传最盛,因为它始终和百姓的民俗文化紧密相连,从而形成了节日花馍、婚嫁花馍、寿诞花馍、丧葬花馍、上梁花馍、乔迁花馍等较为完整的花馍体系。

山西春节风俗蒸花馍作文

山西春节风俗蒸花馍作文

山西春节风俗蒸花馍作文
我的家乡山西忻州过春节的时候,有很多习俗,今天我给大家介绍其中的一项--蒸花馍。

花馍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除了过年,小孩子过十二岁生日,结婚办喜事都要蒸花馍。

花馍可以捏成不同样子的,十二生肖,各种花鸟,技艺高的连龙凤都能捏出来,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艺术品。

我过十二岁生日时,奶奶要送给我一份厚礼,我十分好奇,所以跟着来到厨房,到底要做什么呢?我一再追问下,奶奶终于说出了这份厚礼--花馍。

奶奶在案板上撒了些面粉,拿出发好的面,就在案板上使劲揉搓,不一会儿就揉出了一个大面团。

奶奶还说面团不能太硬,否则蒸出的馒头容易裂开也不能太软,否则成不了形,我似懂非懂地在旁边点了点头。

揉了好长时间,奶奶将大面团切成几小块,又开始揉起来,我询问奶奶要做什么样子的,奶奶想了会儿说要做十二生肖。

奶奶拽了一点面在案板上搓,越搓越细,最后在较粗的那一端用剪刀剪开一个小口,在两侧粘上黑豆,一条小蛇便做了出来。

接着,奶奶又揪了稍大一点的面团,捏出上下大小一致的形状,轻轻拉出耳朵,用剪刀在靠上的面部中间剪了一下,在中间的身子部分剪出手脚,再用红豆做眼睛,兔子也做好了,奶奶用蛇缠住兔子,祝我节节高升,我高兴地拍起掌来!名为“蛇盘兔"。

后来我了解到,“鱼”指五谷丰登、“龙”指时运亨通、“莲”指喜气迎门。

“花馍”这种艺术我们不应该让它失传,应该永久保留下来,因为那是老祖宗们留下来的东西,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去学习,去研究,去把它发扬光大!。

花馍背后的文化隐喻

花馍背后的文化隐喻

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
新郎家要给新娘家蒸“上头糕” 花馍,待新娘出门时,妈妈要 将“上头糕”的底部一段裁下 来,让一对新人带走,意为女 儿应在婆家扎根,其余切成片 分送给家族与邻居,表示喜鸟 儿飞翔得很高很远了
小孩过满月时,亲戚前去喝喜 酒,会带上奶头馍,那做成乳 头样子的馍,寄托亲戚对孩子 的祝愿:好好吃饭,健康成长
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
最大花馍
最上层是天安门城楼的造 型,下面还盘着九条世龙, 就是龙腾盛世,下面每一 层都有说法,底座的第二 层是56朵向日葵象征着56 个民族团结兴盛,第三层 是百花争艳,第四层是四 季发财,第五层是五谷丰 登。
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
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
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
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
闻喜花馍能够流传至今,因为它始终和 百姓的民俗文化紧密相连,它可是说伴随着 一个的一生,出生、结婚、生日、死去,都 有相应的表现形式。同时,在每个节日也有 相应的表现形式,在民间的传承与发展中, 形成了了节日花馍、婚嫁花馍、寿诞花馍、 丧葬花馍、上梁花 馍、乔迁花馍等较为完整 的花馍体系。
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
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
最高龙王
龙王神像面塑位列花馍展的 第一位,高14米,创造了世界最 高的面塑纪录。由闻喜县畖底镇 众村民制作。 设计者闻喜县文 化馆馆长支建康是闻喜花馍非物 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说,“龙 王是用面粉、钢筋和泡沫三部分 组合而成,用泡沫45立方米,用 面粉是2000余斤,钢架结构有 三吨之多。历时半个月时间,20 多个人把它做出来的。”
悠悠乡土塑真情
—闻喜花馍
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 晋南的馍,晋中的面,晋北的糕。 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的花馍是一种 特色食品。它是人工用面做成的各 种样式的馒头,花式各样,从而命 名为花馍。

山西花馍做法

山西花馍做法

食菜谱故事:
羊妈妈是某人的妈妈,相关菜谱其实都是由某人来代劳。

花馍的艺术性和民族性无须多言。

羊妈妈的妈妈,也就是某人的姥姥,是土生土长的山西老太太,虽然解放初就已经离开了山西,但仍然保留了一手制作花馍的绝活,传到羊妈妈这里,花馍式样便少了很多;再传到某人手里,就基本快没了~
和那些艺术性要大于可食性的花馍雕刻来说,某人家里的花馍还是基本有着可食用的原则,所以式样不会那么繁杂。

而今天要讲的,自然是最最简单、最容易学习的一种花馍式样。

最后,某人借地儿,祝愿姥姥身体健康!
菜谱第 1 步:
之前某人手笨,没有拍下来,不好意思。

但是其实也不复杂:
首先像蒸普通蒸馍一样,配置合适比例的面粉、水、酵母,进行和面即可。

同时将干红枣用提前温水泡发。

然后进行发面,也是基本发面做法。

然后切出大小均等的面剂子(面团),大约有两个鸡蛋大小。

将面团揉成长条形,用筷子在中间按一下,如图所示。

菜谱第 2 步:
处理如图。

菜谱第 3 步:
取两颗红枣,将面条进行“S”缠绕,如图所示。

注意筷子夹出的小槽靠上。

菜谱第 4 步:
中间用筷子夹一下,夹紧一些。

菜谱第 5 步:
处理好即如图中所示。

菜谱第 6 步:
上蒸锅,如同蒸普通馒头一样,大约三十分钟即可。

这样,样式简单但别致的花馍就出炉了。

可以作为早点餐桌上的美好心情哦~。

山 西 的 花 馍

山  西  的  花  馍

习 俗
七月十五节前 ,晋北喜欢用花馍来祭奠祖宗。
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 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 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 育之恩; 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 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 双全; 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 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
满月,是人来到世界上的第 一个比较隆重的仪式,其时面塑 也颇为讲究。霍县一带,外婆要 做一个直经尺余的叫“囫囵”的食 品,上有精细的十二属相造型, 孩子属什么,就在那个属相上点 一个红点,谓之“点头脑”。“囫囵 中间放臵精美的龙、凤或虎头叫 龙凤呈祥或猛虎驱邪。送与孩子, 分给来探望庆贺的亲友吃,取免 灾之意。
霍州面塑,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 古时的“羊”即是“祥”,有着“吉祥”的寓意。 霍州面塑造型朴实,不多修饰着色,往往 仅用品红点彩。 新媳妇过门第一年,娘家要给女儿送 “羊羔儿馒头”。馒头造型多样,而且都有 寓意。比如“牛羊”,象征六畜兴旺,“麦秸 集”象征五谷丰登,石榴比喻多子多福。
绛州花馍,造型 比较夸张,塑造造型 别致,尤其以“走兽花 馍”最为出色。
山 西 的 花 馍
一、花馍的大概介绍
山西民间有个习 俗,那就是逢年过节、 婚丧嫁娶以及其它喜 庆时日,都要捏制面 塑以示庆祝。面塑, 民间俗称“面人”、“面 羊”、“羊羔馍”、“花馍” 等。各地叫法不一, 形态也各有特点。
二、有关中元节
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 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 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 五日为下元。
佛教盂兰盆节起源于“目莲救母”的故 事
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 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後堕落在 的恶鬼道,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於是用他的神力化 成食物,送给他的母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 无法下咽。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 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 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 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目 莲遵佛旨意,于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其母, 其母亲终得食物。

山西花馍馍的做法大全

山西花馍馍的做法大全

山西花馍馍的做法大全简介:山西花馍馍是山西省传统的美食,它是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一道独特的面食。

花馍馍通常呈现出花朵的形状,外表金黄酥脆,内里柔软香甜。

它不仅口感独特,而且制作方法简单,是家庭聚会和宴客的绝佳选择。

下面将为您介绍几种常见的山西花馍馍的做法。

一、原料准备:- 高筋面粉:500克- 温水:适量- 酵母:5克- 盐:2克- 油:适量二、基础花馍馍的制作方法:1. 将高筋面粉放入大碗中,加入温水搅拌成面团。

面团不要太硬也不要太软,应该能揉成有韧性的状态。

2. 在面团中加入酵母和盐,继续揉搓至面团变得光滑。

然后将面团静置发酵大约2小时或至面团体积增大。

3. 发酵好的面团取出后,再次揉搓排气。

4. 将面团分成小剂子,每个剂子擀成薄片。

5. 擀好的薄片用刀切出花朵的形状,然后逐渐用手将花瓣展开。

6. 加热锅中的油至七成热,将花馍馍逐个放入煎炸,炸至金黄色捞出即可。

三、花馍馍的变种做法1. 百花馍馍原料准备:- 高筋面粉:500克- 温水:适量- 酵母:5克- 盐:2克- 橙子皮:适量- 白糖:适量制作方法:1. 将高筋面粉放入大碗中,加入温水搅拌成面团。

2. 在面团中加入酵母和盐,继续揉搓至面团变得光滑。

然后将面团静置发酵大约2小时或至面团体积增大。

3. 发酵好的面团取出后,再次揉搓排气。

4. 将面团分成小剂子,每个剂子擀成薄片。

5. 擀好的薄片用刀切出花朵的形状,然后逐渐用手将花瓣展开。

6. 把橙子皮切成细丝状,撒在花馍馍上。

7. 加热锅中的油至七成热,将花馍馍逐个放入煎炸,炸至金黄色后撒上适量的白糖。

2. 豆沙花馍馍原料准备:- 高筋面粉:500克- 温水:适量- 酵母:5克- 盐:2克- 红豆沙:适量制作方法:1. 将高筋面粉放入大碗中,加入温水搅拌成面团。

2. 在面团中加入酵母和盐,继续揉搓至面团变得光滑。

然后将面团静置发酵大约2小时或至面团体积增大。

3. 发酵好的面团取出后,再次揉搓排气。

山西花馍的古诗

山西花馍的古诗

山西花馍的古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山西花馍,又称花馍,是山西传统的面食之一。

它是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加入适量水和调料,经过和面、擀面、刻花等工序制作而成。

山西花馍外形美观,口感鲜美,被誉为“山西名点”。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以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哲理和情感,常常能在几句诗句中抒发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下面我将用古诗的形式来描述山西花馍的魅力。

花馍如瓷质,犹如山水画。

软糯香脆甜,山西风味来。

擀面刀斧功,刻花艺术家。

古老传统味,世代相传话。

山西花馍,造型别致,明暗相间的花纹仿佛是一幅山水画卷,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它的质地犹如瓷器般光滑,脆而不硬,软而不糊,回味无穷。

每一口花馍都散发着浓浓的香气,让人回味无穷。

擀面、刻花是制作花馍的两个重要工序。

擀面需要技术娴熟的厨师用力均匀地擀压面团,使面团变得柔软而有弹性。

而刻花则需要艺术家般的精湛技艺,通过刀法的灵活运用,在花馍表面刻画出各种花纹,使得花馍更加美丽。

山西花馍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它承载着山西人世代相传的烹饪技艺和审美情趣,蕴含着山西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每一块花馍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传承着山西人的智慧和情感。

第二篇示例:在中国的山西省,有一种传统美食叫做花馍。

花馍是一种用面粉制作的饼类食物,形状像一朵绽放的花朵,因此得名花馍。

花馍的制作工艺独特,口感香酥可口,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在山西的古代诗词中,也常常提及花馍。

一首《花馍》的古诗,描述了制作花馍的情景:花馍出,香气逼人,形如花朵绽放。

手工巧妙,烟火袅绕,吸引了无数食客。

金黄色泽,酥脆可口,咬上一口心情愉悦。

香馍飘飘,食客欢欢,山西人民乐此不疲。

这首古诗生动地描绘了花馍的美味和制作过程,让人们对这种传统美食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在山西的农村,每到传统节日或重要场合,人们都会制作花馍,以示热闹和喜庆。

另一首《花馍颂》的古诗,更是赞美了花馍的独特魅力:花馍出,千层叠叠香气溢。

赞美山西花馍的句子

赞美山西花馍的句子

赞美山西花馍的句子1.山西的面花,我把它称为花馍。

很多人只知道陕西的面花,不知道山西晋南的花馍(面花)才是最漂亮的。

2.我小时候,每逢过年的时候,妈妈在蒸过年的馒头、豆包时,总会给我们蒸一堆小花馍。

只用一把剪子,就做出了小兔子、小刺猬、小猪等漂亮的小动物面点,还有各种花朵、水果造型。

蒸好之后,个个白白胖胖,光光溜溜,一点不开裂。

我从来都是爱不释手,舍不得吃3.做面食是晋南农村女孩的成长必修课。

要会搓馓子、炸麻花、做面花。

逢年过节,家家户户要炸一大堆馓子麻花,送给亲友,客人上门端上来。

自家老人、长辈过寿,要亲手做大型花馍作为礼品送上。

当年妈妈过七十生日时,我的表哥就从老家专程送来一个巨大的好几层的花馍。

4.南方软面馒头颜色较北方馒头白,而且大多带有添加的风味,如甜味奶味肉味等。

有手揉圆馒头刀切方馒头体积非常小的麻将形馒头等品种。

5.松露馒头是日本佐贺县唐津市知名的和果子。

用蛋糕质地的表皮圆圆地包住豆沙馅,与唐津市名胜虹松原上生长的高级食用松露相似,因此被安上了这个名字赞美馒头的句子6.后来我们用筷子、小刀划,用手指捏、拧、扭、掐、搓做成了“小兔子”、“瓜子”、“糖果”、“白菜”……姥姥拿去蒸了。

我着急的在旁边看着,想像着蒸好后它们会是什么样子呢?二十多分钟后,馒头出笼了,一个个又白又胖,热气腾腾。

哈,“小老鼠”的尾巴乖乖的贴在了后背上,“小兔子”的耳朵搭在了脖子上。

我拿起这个,放下那个,爱不释手。

后来,忍不住尝了一个,虽然小红豆还是硬硬的,但我吃着比什么都香。

7.记得我上大学在野外实习时,我们班分开小组轮流做饭,我们组蒸出的馒头,蒸时多大点儿,出锅儿时还是多大点儿。

那馒头拿在手中,就像一只橡胶皮,沉甸甸的,吃在嘴里又硬又硌牙。

那样子,现在回想起来都想笑。

8.每次去,我总爱吃母亲蒸的馒头。

尤其是刚出笼的馒头,它散发着特有的香气,我可以不就菜连吃两个。

我的顽劣像,我的不雅吃相,常惹得母亲拍我后脑勺儿,有时还带着响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山西雁北花馍馍
寒燕儿是山西省代县一带的寒食节面塑民俗特色产物,浸润着当地人的地域文化和人文文化,装点着人们的情感生活,寒燕儿文化如一块宝石镶嵌在山西人面塑文化上,熠熠生辉。

标签:寒燕儿现状传承
山西是面食的摇篮,老祖宗在面食上做足了文章,不光下锅煮、上屉蒸、入油炸,祭供的面塑已然成为艺术品,更是精彩。

祭天、祭地、祭神、祭祖,满月、开锁、上梁、上坟,皆不离面塑。

面塑文化在三晋大地,孕育了一代代山西人,启迪着山西人的智慧,影响着山西人的成长与发展。

面塑的存在与发展是不能脱离民俗这一现象的,尤其是一些地域偏僻的民俗非物质文化,如;山西雁北面塑花馍馍,大众以为面人和花糕,其实还有寒燕儿。

寒燕儿需要世人认识和传承乃至发展。

如今,面塑文化渐渐地登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台,同时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面塑的价值意义,并着手保护和传承,进而发展中。

如:2004年,山西省面食文化节,特意以面塑作为文化展示窗口,让山西人重新认识面塑文化,让世人认识山西面塑文化。

《面道天下》专栏以动物、植物、人物为创作题材,充分展示山西面塑的独特性,从造型、体积大小、色彩罩染、寓意等方面,尽显着山西农耕民俗文化的特色和人民的智慧。

山西面塑以晋南一带和雁北一带最为突出,本文主要是针对山西雁北面塑花馍馍---寒燕儿(注释:寒食节捏制体积小巧的动物形象诸如燕子等飞禽走兽类)进行浅谈。

山西雁北面塑花馍馍---寒燕儿独具意义,是山西省雁北面塑的一种,来自民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

用小麦面粉蒸制,进行上色或其他装饰的工艺品,具有特殊的含义和文化指向,如:走亲访友表示庆贺或祝福,祭拜神灵和祖宗,驱邪除恶等含义都可以用面塑来表现,真是深藏于民间,扎根于民间,和民俗活动紧密相依,深切地寄托人民的愿景。

一、探究山西雁北民间面塑寒燕儿民俗文化艺术特征
1.寒燕儿初期的寓意,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近年来,国家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大力度的抢救、保护、继承和可持续发展的专门研究,从上到下,成立了很多非物质保护中心。

关于雁北寒燕儿,也在做着传承和发展。

寒燕儿又叫介子推,据《中国古代美术经典式民间吉祥艺术卷》记载,寒燕儿是清明前后流行于山西北部的食品,它起源于介子推的故事。

介子推背母隐匿于绵山,且抱柳,焚烧致死,后人在介子推死的日子,禁止举烧烟火,吃寒食(寒、冷的食物),纪念介子推,弘扬它的“忠孝”精神,所以清明节前一天又叫寒食节。

随着时间的变迁,人们习惯了每逢清明,做寒燕儿来吃,后来寒燕儿,又增添了新的寓意,如:1、寒食节正逢乍冷乍暧时日,禁火吃寒食,而寒燕儿的功能是可以直接食用,同时纪念(燕燕又读“念念”)介子推;
2、寒食节,捏寒燕儿,寓意寒冷的日子要走了,燕子飞回来了,柳树枝头出新芽了,一切预示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目前人们更多的想法是,借捏制寒燕儿表达对新的一年的愿望,对家人对子女或子孙后代,像人们对春天的给予寓意一
样的,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切切万物复苏,好梦成真,事事顺意。

2.寒燕儿造型特征和艺术处理手法
2.1造型多以燕子造型,还有各种禽兽、果品、人物,它们体积小。

色彩一直保留着古人的规律,五行色观即黄黑赤青白,粗狂的审美,渗透着山西雁北人民热爱生活的浓郁热烈品味和质朴忠厚的性格。

2.2寒燕儿造型艺术处理手法:
①简化。

寒燕儿造型捏制中使用了简化的艺术手法,使得寒燕儿类型看起来简单大方,质朴。

加以简单的设色,最质朴的农耕文化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
②变形。

寒燕儿造型捏制中使用了变形的艺术手法来处理一些本身物象复杂的造型,让它看起来更加富有寓意。

尤其在驱邪避凶的动物形象中,如老虎、龙、狮子;
③象形。

根据农民的对自然界的情感,创设了很多本身不存在的物象,主观地使用象形手法来捏制些形象。

二、探究山西雁北民间面塑寒燕儿的工艺条件和制作方法、流程以及注意事项
1.山西雁北民间面塑寒燕儿的工艺条件和制作方法以及流程
1.1寒燕儿的制作工具和材料:普通的土炕就是工作台,面板、面杖、剪刀、刀、镊子、筷子、梳子等,辅以红枣、食色、黑豆、红小豆,颜料等材料。

1.2寒燕儿的制作技法:主要有搓、捏、拍、拉、压、盘、揪、剪、切、扎等工序。

1.3寒燕儿的制作大体分为四个步骤:和面、制作、气蒸、着色。

2.山西雁北民间面塑寒燕儿的发面以及和面的重要注意事项
山西雁北面塑传承人郝果弟老人语录:“捏寒燕儿要用比较硬的发面,这个面要比蒸馒头的发面要要硬,捏制的时候容易成型且不变形,蒸熟也较少变形,看起来像活的一样,活脱脱的。

”山西雁北面塑传承人张桂英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代县面塑制作工序繁多,新鲜纯碱手工制作,无任何添加剂,食用色素彩绘,可永久保存,具有观赏性。


三、山西雁北寒燕儿的现状。

1.传承状况
山西民间面塑多是农村女性制作和传承。

民间面塑多为妇女制作,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主要由劳动妇女通过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的方法传承著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并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地探究,汲取精华,去其糟粕。

如:传承人张桂英和传承人郝果弟皆是女性传承人。

但学习制作面塑的人不多,原因一,新时代下很多产物代替了面塑的功能,如寒燕儿正逢清明,农民们忙着春忙播种和扫墓祭祖,机械生产馒头做工替代了寒燕儿。

原因二,寒燕儿的价值,人们认识不够深切。

原因三,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够大,需大力推广,鼓励人们认识非物质文化寒燕儿面塑的价值意义。

原因四,寒燕儿没有很好地推广,没有进行市场化推销,也没有很好地引出去和走进来,或通过招商引资等渠道,让几十家面塑作坊,通过参加各项比赛,达到经济效益增收的目的。

2.政府发展措施
全年贯彻非物质遗产法,鼓励民间手艺传承人踊跃参与手艺展示平台,推广非物质文化,让更多的提高审美,认识非物质文化的新时代作用,多渠道的展示民間艺术绝活,特别是面塑这一块。

3.山西雁北寒燕儿的艺术造型相对表现单一,还是保留着古人的程式化做法
所有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我的观点是在艺术造型上既要传承,也要创新和发展。

如:色彩上可以出现更多的颜色,使物象的颜色更加层次丰富,色彩绚丽。

同时,不要局限在五色规律中,要结合现代艺术的多样性,借鉴雕塑和各种美术类的幽默、夸张造型和色彩搭配,使物象更加贴合人们的心理,表达人们对生活的需求和热爱,使人和物和谐统一起来,让活化石,更加富有时代感和历史意义,更加具有艺术观赏性。

四、山西雁北寒燕儿非文物质化的发展和创新
面塑艺术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劳动者情感的真实表达,在各种节日中扮演祭拜祖宗和神仙或者表达寄托对未来美好愿望的一个精神载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旧事物被新事物所代替。

寒燕儿的发展和传承也受到了影响。

我们迫切需要合理规划和构建山西雁北寒燕儿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1.坚决学习、贯彻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2.严格落实政策,搭建平台,培养更多的传承人或继承人,培养更多人以面塑文化特色产业,促进经济发展;
3.要走出去,引进来,让更多的老手艺人走出去,去宣传和推广,如山西代县上馆镇西关村61岁的农家妇女刘金毛(刘金毛被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靠面塑技艺走遍大江南北,甚至跨出国门。

目前,刘金毛、席梅梅母女俩又被邀请出席定于9月19至25日举办的第十二届平遥国际摄影节和中部6省非遗博览会,让更多的人认识面塑民间艺术,更多人喜欢学习面塑,走进面塑,传承面塑,发展面塑和创新面塑。

据《中国联合商报》相关报道,张桂英传承人说:“目前,山西雁北(代县)其中也不乏有金奖被收入囊中,因此,如何利用代县面塑的优势去发展创新、更好地面向市场,是一项新的研究课题。

代县县政府以及文化宣传部门也已积极部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工作,成立了
县研究中心,制定了五年计划,并且正在有针对性地进行招商引资。

结合山西面塑艺术的影响力,加上雁北面塑独特的地域性,全面发展雁北面塑艺术和相关产业绝不会是梦想”。

4.制定面塑经济增长发展计划,并全面实施发展。

5.增设面塑文化宣传,让更多的子孙后代了解,热爱,为更好地弘扬、传承面塑或寒燕儿的民俗文化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总之:山西雁北寒燕儿这一非物质文化民间艺术需要更多的人认识、喜欢,需要更多的人为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聂元龙《山西民俗拾》[M]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06
[2]《代县志》1988-06-01 代县地方志编委员
[3]张志蓬;山西人性格的文化解读[J];前进;2006年07期.
[4]闫秀珍. 山西大同民俗文化广场精彩亮相暨大同市收藏协会成立[J]. 收藏界,2005,(11):102. [2017-09-15].
[5]姚勤智. 山西面食文化的成因、特点及饮食习俗[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86-89. [2017-09-15].
[6]邹宗昌.清明习俗与寒燕. [J].中国青年网2009年08 月6日
[7]张剑磊.内蒙古当代本土油画色彩语言研究[D].浙江:浙江理工大学,2014.
[8]张丑平. 上巳、寒食、清明节日民俗与文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9]邱收. 清明节与中国的民间信仰[D].中南民族大学,2011.
作者简介:蔡艳艳,女,汉族,湖南湘潭人,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研究方向:美术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