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种常见修辞手法
高职高考修辞手法

如"温暖的红色"和"清冷的蓝色",仿佛视觉和触觉 相通,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 ,如"热闹"和"冷静",仿佛触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 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 茫的歌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乃是听觉 ,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⑤通感: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
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 、听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 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 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式。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 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 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指视觉、触觉、嗅觉 、听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 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 也分不开。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味道似乎 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
10、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借代
三、比拟:
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作人,或将甲物化为 乙物。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 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 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拟物两类。 1.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 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2.拟物。拟物又包括两类:一是把人当作物来 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二是把甲事物当作 乙事物来写。
性,是特征带本体的借喻。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八种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八种:1.比喻: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2.拟人: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3.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4.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作用分析】: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例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小学写作手法六种

小学写作手法六种
1、对比: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
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2、欲扬先抑:欲扬先抑,词语解释为要发扬、要放开,先控制、压抑。
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
与“欲抑先扬”是相反相类的两种布局写作方法。
3、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4、借景抒情:借景抒情不同于托物言志。
是指作者带
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自己的心情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5、首尾呼应:写作手法的一种,是文章前后是说明一
个意思,或者说是铺盖,覆盖上首,互相照应。
所以,又称对照。
一般在文章的开头与结尾。
也就是说,在文章开头提到一次相应内容,结尾时再呼应一次。
6、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
揭示作品的主旨。
初中常见的修辞方法有

初中常见的修辞方法有
1. 比喻:用一个与所要表达的事物类似或具有共同特点的形象生动地描绘该事物。
例子:他是一头骄傲的狮子。
2. 拟人:赋予非生物事物以人的行为、感受或特征。
例子:大树的枝叶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晃。
3. 夸张:对某个事物或现象进行夸大处理,以突出特征或效果。
例子:他跑得飞快,比闪电还快。
4. 对偶:用相反的词语、句子或观点进行对比和对立,突出其中的差异。
例子:黑夜没有白天明亮。
5. 排比:将同类事物或句子依次列举,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子:我喜欢春天的阳光,夏天的雨水,秋天的丰收,冬天的雪花。
6. 反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以达到强调、感召的修辞效果。
例子:你难道不知道这是错的吗?
7. 借代:用一个物体代表另一个物体,通过关联和联想互相补充。
例子:我怀念那片青山。
8. 比照:通过与其他具体事物的对比,突出所要表达的对象的特征。
例子:你的笑容如同春天的阳光一样明媚。
9. 双关:运用一个词、短语或句子同时具有两种或多种意义的修辞手法。
例子:他是一个功夫高手,不只是厨艺了得。
10. 增补:在句子中插入一些修辞性的修饰语,以增加句子的表现力和修辞效果。
例子:那个小男孩,眼睛明亮而深邃,活泼而机智。
六种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演讲和书面表达中,运用特定的语言表达技巧,以达到强调、揭示、美化、感染等艺术效果的方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六种,分别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仗和设问。
1. 比喻:比喻是一种将两种本质上不同的事物或现象,在某一方面具有相似性的基础上,用一种事物来形象地描绘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
比喻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事物形象生动,增强表达效果。
2. 拟人:拟人是一种将人的思想、情感、行为等特性赋予非人类事物的修辞手法。
通过拟人,可以使非人类事物具有人的生活气息,拉近人与物的距离,增强表达的艺术性。
3. 夸张:夸张是一种通过对事物或现象的夸大事实,使其更突出、鲜明的修辞手法。
夸张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强调某种情感,使表达更具感染力。
4. 排比:排比是一种将同类事物或相对事物依次排列,形成韵律美和节奏感的修辞手法。
排比可以使句子结构紧凑,表达鲜明,具有强烈的说服力。
5. 对仗:对仗是一种将相对的事物或现象,在词性、词义、语音、字形等方面进行对称排列的修辞手法。
对仗可以使句子和谐统一,具有形式美和韵律感。
6. 设问:设问是一种自问自答的修辞手法,通过设问引导读者或听众思考问题,强化表达效果。
设问可以激发读者的兴趣,突出问题的核心,使表达更加生动有趣。
阅读理解常见的六种修辞手法

阅读理解常见的六种修辞手法修辞手法一:比喻(1)定义定义:即“打比方”,根据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处,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手法。
(2)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3)例句1.云彩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的飘浮在空中。
(云彩喻为羽毛)2.水仙花很漂亮,像一位站在小河边,穿着白衣服的仙女。
(水仙花喻为仙女)3.春风像个慈祥的母亲,拂着你的脸颊,使你感到舒畅,心旷神怡。
(春风喻为母亲)4.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小河喻为蓝绸子)修辞手法二:拟人(1)定义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
(2)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3)例句1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2.秋天迈着沉稳的脚步缓缓地向咱们走来,又悄无声息地走开。
3.它脱下破旧的外衣,又开始新的生活;它贪婪地吮吸着春天那清新甜润的露珠儿,慢慢地长出逗人喜爱的嫩枝绿叶。
4.街上十分热闹。
电车不慌不忙地跑着,客客气气地响着铃铛,一点也不性急,好像在说:“借光。
呃,借光J修辞手法三:夸张(1)定义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
(2)作用揭示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读者联想,引起共鸣。
(3)例句1.哇,好大一棵树,都要顶到天了。
2.整个教堂挤得连根针都插不下。
3.这花真香,十里之外都能闻到。
4.华山可真险,陡峭的岩石似乎都摇摇欲坠。
修辞手法四:排比(1)定义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2)作用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完整)六年级语文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句子的修辞形式共有六种: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也就是用具体、人们熟悉的事物去说明抽象、生疏的事物。
比喻句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个是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一个是比喻的事物,叫喻体;还有一个是把两者联系起来的词,叫比喻词。
)例如:翠鸟像箭一样往远处飞走了。
本体:翠鸟喻体:箭喻词:像……一样(1)像这个例句除出现本体和喻体外,还用上“像”这个比喻词,把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的比喻句叫“明喻”,这类比喻句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仿佛、如同、像……一样、仿佛……一般“等。
(2)暗喻:句中不用比喻词,而用上“是”、“成了”、“构成”等词把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
正因为它不用比喻词,显得不那么明显,所以称为“暗喻”。
例如: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本体:井冈山连接词:是喻体:摇篮(3)借喻:只出现喻体。
如:1、邱少云周围成了一片火海。
这题的喻体是火海,而本体是燃烧的草。
辨识是不是比喻句要注意下面几点:1、有出现“像”、“好像”这类的词语,不等于都是比喻句。
例如:这个人我好像在哪儿见过。
这句话中虽然有“好像”一词,但它没有构成比喻的基本条件——本体和喻体,因而不是比喻句。
2、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东西。
像“他长得真像他的爸爸。
”句中的“他”与“他爸爸”都是人(性质相同),不是根本不同的东西,不能作为本体的喻体,因此也不是比喻句。
一、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比喻。
2、老师是,我们是。
3、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
4、美丽的彩虹出来了,像。
5、老师像一样关怀我们成长。
6、长城蜿蜒盘旋,好像。
7、鲜红的太阳像,慢慢地从东方升起。
8、沉甸甸的稻穗像,真惹人喜爱。
9、桂林的山山水水构成了。
10、我们的生活像。
二、把下面的句子写成比喻句。
1、经霜的柿子红红的。
柿子树上挂满了灯笼似得柿子。
2、中朝两国人民的情谊深。
中朝两国人民的情谊深的像蔚蓝的大海一样。
3、敌人很狡猾,很凶残。
敌人狡猾的像狐狸似的,让人捉摸不透。
小学常见的六种修辞手法

一、小学常见的六种修辞手法(比喻、排比、拟人、反问、设问、夸张)拟人1.鱼儿在水中悠闲地散步2.小鸟在枝头欢快地唱歌3.蟋蟀在草中弹琴4.老虎在树下打呼噜5.花儿在风中弯着腰6.风在轻轻地拍打着水面7.蝴蝶在空中跳舞8.蜜蜂在花儿上挑蜂蜜9.星星在空中眨眼睛10.树在风中絮絮低语11、风儿清唱著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1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跳舞。
13.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4.请听听森林爷爷的话吧。
16、船头飞溅起的浪花,吟唱著欢乐的歌儿。
17、荷塘里的荷花都羞涩地打着朵。
18、落叶随着风高低起舞。
比喻1.春风像太阳一般,照进我们的心里。
2.月亮像香蕉,弯弯的。
3.书是心中的启明星。
4.书是通向彼岸的船。
5.生命就是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6、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排比1. 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2.痛苦是黑暗中的摸索,前进的路途中满是坎坷;痛苦是无人理解的悲哀,无助的面对一切挫折;痛苦是心灵最深的折磨,无泪且无法直言;痛苦是天生没有的表情,是烦恼中的恶魔。
3.愚蠢是一种天生的无奈,是一种后天的懒惰,是一颗自己种下的恶果,是一条好果实中的蛀虫。
4.谎言是一只心灵的蛀虫,将人的心蛀得面目全非;谎言是一个深深的泥潭,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谎言是一个无尽的黑洞,让人坠入罪恶的深渊万劫不复。
5. 阴险,是一条披着羊皮的狼,干着不见天日的勾当;阴险是善良的公敌,嫉妒的朋友;阴险是一座心灵的冰山,让人透过清澈感到的是阵阵的寒意。
6.自私是一面镜子,镜子里永远只看得到自己;自私是一块布匹,蒙住了自己的眼睛,看不见别人的痛楚;自私是一层玻璃,看上去透明,却始终隔开了彼此的距离。
7.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景)、 喻体(被拿来用作比喻的事物 或情景) 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 语)
3.构成比喻的关键:
1、①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 的事物; 2、②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 之处。 3、①②两条必须同时成立,否则 比喻不能成立。
4.作用主要是:
化平淡为生动; 化深奥为浅显; 化抽象为具体; 化冗长为简洁。
举例子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 磅礴走泥丸。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反问
1.定义:
疑问句的形式
表示确定的意思
2.作用
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 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 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 调。
举例子
(1) 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 么可以骄傲的呢? (2) 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例如:难道不是我们人民群众创造了 世界吗?
六种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 【夸张】【设问】【反问】
讲课人:韦菊玲
动听的言语文章
杰出的写作才能
?
运用
表达技巧
表达真情实感
?
?
比喻
拟人Bຫໍສະໝຸດ 排比C? ?夸张
A D
反问
E
设问
F
比喻
1.定义:根据两
种不同性质的事物 之间的相似之处, 用一种事物来比方 另一种事物的修辞 手法。
2.结构
比喻
拟人
冬天全没有离开大 地的意思,好像要 长久赖下去似的。
北极星像盏指路 灯一样挂在天空。
保卫家乡,保卫黄
河,保卫华北,保
卫全中国!
夸张
1.定义:为达到
某种表达需要,对 事物的形象、特征、 作用、程度等方面 着意扩大或缩小。
2.作用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1.定义:把结构相同
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 语气一致的 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 的一种修辞方法。
2.作用:
有节奏感,琅琅上口, 有极强的说服力, 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 深化中心。
举例子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 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 了。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 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 在于勤。
排比
设问
1.定义:
明知故问,
自问自答。
2.作用
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 ,启发思考; 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 动; 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 ,有变化。
举例子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 春风似剪刀。
要学好语文一定要背书 吗?一定要!
比喻 夸张
拟人 反问
排比 设问
感谢您的观看
举例子
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 就是您的笑容。
露似真珠月似弓
拟人
1.定义:就是把
事物人格化,将本 来不具备人动作和 感情的事物变成和 人一样具有动作和 感情的样子
2.作用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 活泼、亲近、生动、形象
举例子
青蛙唱着恋歌, 嫩蒲的香味散在晚春的 暖气里。
连每一根小草都 在跳舞。
排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