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问题等级划分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
心理健康状态的等级

心理健康状态的等级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1、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状态与非健康状态的区分标准一直是心理学界讨论的话题,不少国内外心理学学者根据自己研究调查的结果提出了多种心理健康标准。
简捷的评价方法。
即: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分析:①本人不觉得痛苦—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
②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久的现象。
③社会功能良好—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2、不良状态又称第三状态,是界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
是正常人群组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它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如过于好胜、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压力大、晋升失败、被上司批评、婚恋挫折等)、身体不良状况(如长时间加班劳累、身体疾病)等因素所引起。
它的特点是:①时间短暂—此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一周以内能得到缓解。
②损害轻微—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比较小。
处于此类状态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应付”是他们常说的词汇。
③能自已调整—此状态者大部分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能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
小部分人若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可能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
这小部分人应该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以尽快得到调整。
3、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因为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偏离。
它的特点是:①不协调性—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
如:成人表现出幼稚状态(停滞、延迟、退缩);儿童出现成人行为(不均衡的超前发展);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异常(偏离)等等。
中国人心理健康等级

中国人心理健康等级(实用版)目录1.中国人心理健康等级的背景和重要性2.心理健康等级的划分标准3.中国人心理健康等级的现状4.影响中国人心理健康等级的因素5.改善中国人心理健康等级的建议和措施正文【中国人心理健康等级的背景和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心理健康等级已成为评价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对于了解国人心理健康状况、制定相关政策和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等级的划分标准】心理健康等级通常分为五个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心理健康、心理亚健康、心理不健康、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其中,心理健康指个体心理活动在自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心理亚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活动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适,但未达到心理不健康的程度;心理不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活动方面出现明显的不适,影响正常社会功能;心理障碍是指个体在心理活动方面存在持续的、严重的不适,需要专业治疗;心理疾病是指个体在心理活动方面出现严重的功能紊乱,需要住院治疗。
【中国人心理健康等级的现状】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心理健康等级呈现以下特点:心理健康人群占比较小,心理亚健康人群占比较大,心理不健康、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人群也占有一定比例。
具体而言,心理健康人群约占 20%,心理亚健康人群约占 50%,心理不健康人群约占 20%,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人群约占 10%。
【影响中国人心理健康等级的因素】影响中国人心理健康等级的因素众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环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压力加大,社会环境变化剧烈,导致人们心理压力增大,影响心理健康。
2.家庭背景: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成员关系等因素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3.工作压力:工作负担重、加班时间长、职业发展压力等导致人们心理负担加重,影响心理健康。
4.个人性格特点:个体性格特点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如内向、敏感、容易焦虑等性格特点容易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等级划分

心理健康等级划分心理问题等级划分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心理健康状态与非健康状态的区分标准之一直是心理学界讨论的话题,说法不一,下面就是其中一种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分析的判断方法。
一、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状态与非健康状态的区分标准一直是心理学界讨论的话题,不少国内外心理学学者根据自己研究调查的结果提出了多种心理健康标准。
目前在临床心理学实践工作中,有一种简捷的评价方法。
即: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分析:1.本人不觉得痛苦-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
2.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现象。
3.社会功能良好-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二、不良状态又称第三状态,是界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
是正常人群组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它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如过于好胜、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压力大、晋升失败、被上司批评、婚恋挫折等)、身体不良状况(如长时间加班劳累、身体疾病)等因素所引起。
它的特点是:1、时间短暂。
此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一周以内能得到缓减。
2、损害轻微。
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比较小。
处于此类状态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应付”是他们常说的词汇。
3、能自己调整。
此状态者大部分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能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
三、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因为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偏离。
它的特点是:1、不协调性。
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
心理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心理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心理是指人内在符号活动梳理的过程和结果。
那么你对心理知识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心理知识竞赛试题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心理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一)一、选择题1、当人的愿望受到挫折后,通过想象自己达到了目的或获得了成就的方式属于心理防御机制的哪一种表现?( C)A补偿 B 分离 C 幻想 D 升华2、判断一种行为是属于正常还是变态,首先必须考虑以下哪个要素(D ) A家庭 B职业 C 信仰 D 文化3、妄自尊大并总是需要得到别人注意和赞美,这些特点是哪一种人格障碍类型的表现( A)A 自恋型B 反社会型C 偏执型D 控制型4、一个人总是反复检查是否锁了门或不停的洗手,这属于下面哪一种心理障碍( D)A 恐怖症B 一般性焦虑障碍C 抑郁症D 强迫症5、在心理治疗中,病人对心理医生产生的情绪依恋被称为 (D )A 自由联想B 显相联想C 阻抗D 移情6、下列哪一种治疗中最强调角色扮演 ( A)A 心理剧B 意识训练C 家庭治疗D 交朋友7、当你身边大多数人选择某种东西时,你常不自觉的做出相同的行为,这一心理现象称作( C)A 刻板印象B 社会吸引C 从众D 服从8、不是少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是(D )A、“成人感”出现B、独立性增强C、评价能力提高D、身体发育快9、当你进入一个黑暗的房间时,开始感觉眼前一片漆黑,但过一段时间后,你便可以看见周围的一切,这叫什么心理现象( B)A 明适应B 暗适应C 色弱D 视觉后像10、你认为“大一综合征”(即大一学生产生的空虚,焦虑,失眠等症状)下列不是产生诱因的是( D )A、理想与现实的落差B、对新环境的适应力弱C、优势地位的丧失D、生活过度挥霍而产生罪恶感11、下述关于人格的描述哪一个最为准确?(D )A、人格稳定性受到性别与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B、在整个成人期,人格在整体上会发生系统性改变C、在青春期后,人格保持非常稳定D、成人期人格兼有稳定和变化两重特征1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表明了一个人意志品质的( D)。
给心理问题划分一下等级

给心理问题划分一下等级*导读: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有一些心理问题,给心理问题划分一下等级,你会更了解你的状况,如果问题严重需要及时去治疗,这篇文章就教你给心理问题划分一下等级,让你的心理保持健康状态。
心理问题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一、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状态与非健康状态的区分标准一直是心理学界讨论的话题,不少国内外心理学学者根据自己研究调查的结果提出了多种心理健康标准。
笔者在临床心理学实践工作中,总结了前人的理论与经验,提出了一简捷的评价方法。
即: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分析:1、本人不觉得痛苦: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
2、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久的现象。
3、社会功能良好: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二、不良状态不良状态又称第三状态,是界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
是正常人群组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它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如过于好胜、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压力大、晋升失败、被上司批评、婚恋挫折等)、身体不良状况(如长时间加班劳累、身体疾病)等因素所引起。
它的特点是:1、时间短暂:此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一周以内能得到缓解。
2、损害轻微: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比较小。
处于此类状态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应付是他们常说的词汇。
3、能自已调整:此状态者大部分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能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
小部分人若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可能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
这小部分人应该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以尽快得到调整。
三、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因为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偏离。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练习-6 中学生心理辅导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练习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1.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为()A.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B.发展学生的能力C.提高学生的成绩D.克服学生的厌学情绪答案: A解析: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2.反复检查个人的衣服鞋袜是否整齐属于下列哪种强迫行为()A.强迫性洗手B.强迫性计数C.刻板的仪式性动作D.强迫性自我检查答案: D解析:略。
A.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B.获得正向的情绪结果C.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D.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答案: C解析: ABC理论中,A表示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B表示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C表示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
4.害怕大片的水域、空荡荡的街道的恐怖症被称为()A.广场恐怖症B.单纯恐怖症C.社交恐怖症D.泛化恐怖症答案: A解析:恐怖症可分为单纯恐怖症(对一件具体的东西、动作或情境的恐怖)、广场恐怖症(害怕大片的水域、空荡荡的街道)、旷野恐怖症(害怕路过旷野,严重时害怕路过任何建筑)、社交恐怖症(害怕出现在众人面前,特别是对于被人注意更为敏感)和闭室恐怖症(害怕较小的空间)。
5.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目标是()A.无心理疾病C.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D.寻求发展答案: B解析: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归纳为两个方面: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
其中,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
6.下列哪种情况属于肯定性训练()A.呈现厌恶刺激B.消除敏感反应C.消除肌肉紧张D.请求他人为自己做某件合理的事答案: D解析:肯定性训练的目的是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
自我肯定行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请求他人为自己做某事,以满足自己合理的需要;(2)拒绝他人无理要求而又不伤害对方;(3)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
7.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可划分为三个等级,其中不包括()A.一般常态心理B.人格障碍心理C.轻度失调心理解析: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可划分一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和严重病态心理三个等级。
心理问题分类

Hale Waihona Puke (一)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状态与非健康状态的区分标准即:从 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分析:
1)本人不觉得痛苦--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 一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
2)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 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久的现象。 3)社会功能良好--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 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 (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二) 不良状态
又称第三状态,是介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 态之间的状态。
是正常人群组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 它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如过于好胜、孤僻、 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压力大、被领 导批评、婚恋挫折等)、身体不良状况(如 长时间加班劳累、身体疾病)等因素所引起。
它的特点是:
1.时间短暂-- 状态持续时间较短。
3.损害较大---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较 大。它可能使当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标准完 成工作。如社交恐惧,不能完成社交活动, 锐器恐怖者不敢使用刀、剪。
4.需求助于专业援助---此状态者大部分不 能通过自我调整和亲人帮助而解决根本问 题。
(四)心理疾病
常见心理疾病.ppt
(三) 心理障碍
有心理障碍的人没有能力按社会认可的方 式行动。
它的特点是:
1.不协调性--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 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
如:成人表现出幼稚状态(停滞、延迟、 退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异常(偏 离)等等。
2.针对性---处于此类状态的人往往对障 碍对象(如敏感的事、物及环境等)有强 烈的心理反应(包括思维及动作行为), 而对非障碍对象可能表现很正常。
心理问题等级划分

诺 耳, ,
Y 士细粥鼋 。Y 妊 船孬 ‘ 半 杀 辫谗 。 Y
‘ 孚下活
面 。 驷姆善号 越 铷粥 ‘ Y
研乐
:Ⅱ
部 分来 。现在来测一下 ,你是什 么样的性 格。 A. 鞋尖朝入 口处排好 。
q
。 砰 驷 丁 鄹 土 d
态 到心理 疾病状 态 一般 可分 为 4
一
学界
的 结 价
1本人不觉得痛苦 .即在一个时间段中 ( 一周 如
月 一季或一年 )快乐的感觉大干痛苦 的感觉 。
2他 人不感觉到异常 即心 理 活 动 与 周 围环 境 相 协
格不入的现象。
个等级:健康状态 、 不良状态 、 心
理障碍 、心理疾病 。
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 , 能在 自身能 力 ,利用现有条件 ( 或
不 良状态
又称第三状 态 是界 于健康 因素所引起 。它的特 点是 :
状 态 与疾 病 状 态 之 间 的状 态 。 正 是 常 人 群 中 常 见 的 一种 亚健 康状 态 。 它是 由 于个 人 心 理 素 质 ( 如过 于好
成人表现 出幼稚状态 ( 停滞 、延迟 退缩 ) ;儿 童出现成人行为 ( 不均衡的超前 发展 ) ;对外界 刺激的反应方式异常 ( 偏离 )等等 。 2针对性 , 处于此类状态的人往往对 障碍
对象 ( 如敏感的事 物及环境等 )有强烈 的心
理反应 ( 包括思维 , 信维及动作行为) 而对非
苦 感 , 很 累 没 劲 、 不 高 兴 、 、 的 帮 助 .以尽 快 得 到调 整
等
维普资讯
心理障
心 理 障 碍是 因为个 人 状 态 的某一 方 面 ( 几 方 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问题等级划分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一、心理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状态与非健康状态的区分标准一直是心理学界讨论的话题,不少国内外心理学学者根据自己研究调查的结果提出了多种心理健康标准。
临床心理学实践工作中,总结了前人的理论与经验,提出了一简捷的评价方法。
即: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分析:
1.本人不觉得痛苦-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
2.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久的现象。
3.社会功能良好-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二、不良状态
又称第三状态,是界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
是正常人群组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它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如过于好胜、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压力大、晋升失败、被上司批评、婚恋挫折等)、身体不良状况(如长时间加班劳累、身体疾病)等因素所引起。
它的特点是:
1.时间短暂-此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一周以内能得到缓解。
2.损害轻微-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比较小。
处于此类状态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应付”是他们常说的词汇。
3.能自已调整-此状态者大部分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能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
小部分人若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可能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
这小部分人应该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以尽快得到调整。
三、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因为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偏离。
它的特点是:
1.不协调性-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
如:成人表现出幼稚状态(停滞、延迟、退缩);儿童出现成人行为(不均衡的超前发展);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异常(偏离)等等。
2.针对性-处于此类状态的人往往对障碍对象(如敏感的事、物及环境等)有强烈的心理反应(包括思维、信维及动作行为),而对非障碍对象可能表现很正常。
3.损害较大-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较大。
它可能使当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标准完成其某项(或某几项)社会功。
如:社交焦虑考(又名社交恐惧)不能完成社交活动,锐器恐怖者不敢使用刀、剪,性心理障碍者难以与异性正常交往。
4.需求助于心理医生-此状态者大部分不能通过自我调整和非专业人员的帮助而解决根本问题。
心理医生的指导是必须的。
四、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思维、情感、动作行为、意志)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感。
是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
其特点是:
1.强烈的心理反应-可出现思维判断上的失误,思维敏捷性的下降,记忆力下降,头脑粘滞感、空白感,强烈自卑感及痛苦感,缺乏精力、情绪低落成忧郁,紧张焦虑,行为失常(如重复动作,动作减少,退缩行为等),意志减退等等。
2.明显的躯体不适感-由于中枢控制系统功能失调可引起所控制人体各个系统功能失调:如影响消化系统则可出现食欲不振、腹部胀满、便秘或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等症状;影响心血管系统则可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影响到内分泌系统可出现女性月经周期改变、男性性功能障碍……等等。
3.损害大-此状态之患者不能或勉强完成其社会功能,缺乏轻松、愉快的体验,痛苦感极为强烈,“哪里都不舒服”、“活着不如死了好”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体验。
4.需心理医生的治疗-此状态之患者一般不能通过自身调整和非心理科专业医生的治疗而康复。
心理医生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一般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段。
在治疗早期通过情绪调节药物快速调整情绪,中后期结合心理治疗解除心理障碍并通过心理训练达到社会功能的恢复并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