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习题
农业气象学期末考试试题

农业气象学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农业气象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 植物生长周期B.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C. 农业气候资源与农业气象灾害D. 农业机械化2. 以下哪项不是农业气象灾害?A. 干旱B. 洪涝C. 霜冻D. 土壤盐碱化3. 农业气象观测中,哪个仪器用于测量土壤水分?A. 雨量计B. 蒸发皿C. 土壤水分计D. 风速计4. 农业气象学中的“气候适宜度”是指什么?A. 作物生长所需的最佳气候条件B. 作物生长的最低气候要求C. 作物生长的极端气候条件D. 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范围5. 农业气象服务中,以下哪项服务不是针对农作物生长周期的?A. 病虫害预报B. 灌溉指导C. 作物生长预测D. 土壤改良指导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6. 农业气象学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包括哪些方面?A. 提供气候资源评估B. 指导病虫害防治C. 优化作物种植结构D. 提供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分析7. 农业气象灾害的预防措施包括:A. 建立气象预警系统B. 选择抗灾性强的作物品种C. 采用科学的田间管理方法D. 增加农业保险8.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A. 光照强度B. 温度C. 土壤类型D. 空气湿度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9.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科学。
()10. 所有气象因素对农作物生长都是有利的。
()11. 农业气象服务可以完全替代农民的田间管理。
()12. 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可以减少农作物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13. 农业气象学不涉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4. 简述农业气象学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15. 阐述农业气象服务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方面的作用。
五、论述题(15分)16. 论述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可能带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六、案例分析题(20分)17. 某地区连续三年遭受严重干旱,导致农作物大面积减产。
农业气象学试题及答案

农业气象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农业气象学主要研究的是以下哪个领域?A. 农业与气象的关系B. 农业与气候的关系C. 气象与地理的关系D. 农业与环境的关系答案:A2. 以下哪个因素不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主要气象因素?A. 温度B. 湿度C. 光照D. 土壤酸碱度答案:D3. 农业气象站通常设置在什么地方?A. 农田中心B. 农田边缘C. 农田附近的山顶D. 农田附近的河流旁答案:A4. 以下哪个不是农业气象观测的主要内容?A. 温度B. 降水C. 风速D. 土壤成分5. 农业气象预报对农业生产有什么作用?A. 提供灌溉建议B. 提供病虫害防治建议C. 提供种植时间建议D. 以上都是答案:D6. 农业干旱指数是衡量什么的指标?A. 土壤湿度B. 空气湿度C. 降水量与蒸发量之差D. 温度与湿度之差答案:C7. 以下哪个不是农业气象灾害?A. 干旱B. 洪涝C. 冰雹D. 地震答案:D8. 农业气象服务的主要目的是?A. 提高农作物产量B. 减少自然灾害损失C.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D. 以上都是答案:D9. 以下哪个不是农业气象观测的仪器?B. 湿度计C. 风速计D. 土壤pH计答案:D10. 农业气象数据通常用于哪些方面?A. 农作物种植规划B. 农业灾害预警C. 农业资源管理D. 以上都是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主要气象因素包括哪些?A. 温度B. 湿度C. 光照D. 土壤答案:A、B、C2. 农业气象站的主要观测内容有哪些?A. 温度B. 降水C. 风速D. 土壤湿度答案:A、B、C、D3. 农业气象预报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哪些方面的服务?A. 灌溉建议B. 病虫害防治C. 种植时间安排D. 灾害预警答案:A、B、C、D4. 农业气象灾害主要包括哪些?A. 干旱B. 洪涝C. 冰雹D. 霜冻答案:A、B、C、D5. 农业气象数据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包括哪些方面?A. 种植规划B. 灾害预警C. 资源管理D. 产量预测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农业气象学只研究农业与气象的关系。
农业气象学——精选推荐

农业气象学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1、晴天,到达某地水平面上的太阳直接辐射强度主要取决于和两个因子2、近地层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使大气逆辐射,地面有效辐射。
3、空气中水汽凝结的基本条件是、4、沿海地区相对湿度的日变化规律与气温日变化,这主要与沿海地区的有关5、气温的日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年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6、云中水滴增大的途径主要有、两过程8、相同气象条件下,干燥土壤的日较差潮湿土壤,粗糙地面的最低温度平整地面。
9、海地区白天底层空气的流向是。
10、从季风形成的原因来看,东亚季风是原因形成的。
11、某地纬度为北纬36度,其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春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
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夏至日,赤道上的可照时数()A.、大于12小时B、等于12小时C、小于12小时D、等于零2、低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源于()A 、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 C 、地面反射D、大气逆辐射3、土壤中热传播的主要方式是()A 、分子热传导B、辐射热交换 C 、潜热交换D、湍流热交换4、表示某地降水稳定程度的统计量是()A 、绝对变率B 、相对变率C 、平均绝对变率D 、平均相对对变率5、摩擦层平直等压线的情况下,空气质点运动受到几个力的影响()A 、1 B、2 C 、3 D 、46、对热带低压的命名是从风力大于级开始命名编号的()A 、7B 、8C 、9D 、107、下列那组气压系统是深厚的气压系统()A 、冷低压、冷高压B、冷低压、暖低压C、暖高压、暖低压D、冷低压、暖高压8、在反气旋中,其低层气流()A、辐散下沉B、湍流上升C、辐合上升D、乱流下沉9、生产上常用的表示空气湿度的物理量是()A、水汽压B、绝对湿度C、相对湿度D、露点温度10、夏季影响我国最主要的气团是()A、极地大陆气团B、热带海洋气团C、热带大陆气团D、赤道气团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可照时数2、霜冻3寒潮4、气温年较差5、饱和差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1、简述影响地面有效辐射大小的因素有哪些?2、地球大气在垂直方向可分为几层,对流层的特点有那些。
农业气象学 习题

目录绪论 (1)第一章辐射 (2)第二章温度 (7)第三章水分 (12)第四章空气运动 (20)第五章天气学基本知识 (27)第六章农业灾害天气 (30)第七章气候通论 (34)第八章黑龙江气候 (40)第九章小气候 (42)一、名词解释大气,气象学,农业气象学,农业气象要素。
二、填空题1.大气中CO2浓度的增加对气候有作用。
2.臭氧层分布在,它对地球生物有作用。
3.大气上界有公里高,它是根据来确定的。
4.大气物理上界有公里高,它是根据来确定的。
大气最低层是层,此层在中纬度地区有公里高。
5.对流层的特点是:、、。
三、简答题1.大气共分几层?对流层的高度是多少?2.臭氧层分布在哪里?距地面有多高?为何当今世界科学家们关注臭氧层的变化?第一章辐射一、名词解释太阳常数,辐射通量密度,光照强度,大气透明系数,太阳直接辐射,天空散射辐度,太阳总辐射,太阳辐射总量,生理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地面有效辐射,地面净辐射,太阳高度角,太阳方位角,可照时,日照时,日照率,曙暮光光照时间,光能利用率,长日性植物,短日性植物,中性植物。
二、填空题1.同纬度地方随海拔高度增高,则太阳直接辐射越,天空散射辐射越。
2.大气吸收太阳短波辐射的能力。
但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却是。
3.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后被削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能的、和作用而引起的。
4.太阳辐射光谱总能量主要是由、和组成。
5.大气中的水汽含量越多,则地面上的有效辐射越,天空云越少,则地面有效辐射越。
6.在夏至这一天,地球上从南极到北极,越往北可照射越;冬至这一天,从南极到北极越往北,可照时越;春秋分日全球各地可照时。
7.太阳高度角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例外),地理纬度每增高1度,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就减小度。
8.植物对昼夜长短的反应,统称为现象。
长日照作物要求太阳光的可照时数长于小时。
9.绿色植物对辐射具有选择性吸收。
对绿色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作用的辐射波长范围大致在0.30~0.75微米之间、称为。
农业气象学基础题集

农业气象学题集一、选择题1. 对农作物光合作用最有效的辐射是()A. 紫外线B. 可见光C. 红外线D. 微波答案:B解析:可见光中的蓝紫光和红光对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最为有效。
2. 以下哪种温度指标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最为直接()A. 日平均温度B. 极端最高温度C. 活动积温D. 有效积温答案:D解析:有效积温考虑了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温度阈值,能更直接地反映作物生长发育与温度的关系。
3. 农业生产中,影响土壤水分蒸发的主要气象因素是()A. 气温B. 相对湿度C. 风速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都会影响土壤水分的蒸发。
气温高、相对湿度低、风速大都会加快蒸发。
4. 风对农作物的主要作用不包括()A. 传播花粉B. 调节温度C. 增加光照D. 帮助授粉答案:C解析:风可以传播花粉、调节温度、帮助授粉,但不能直接增加光照。
5. 辐射强度的单位是()A. 摄氏度B. 焦耳C. 瓦特/平方米D. 帕斯卡答案:C解析:辐射强度通常用瓦特/平方米来表示。
6. 农作物生长的三基点温度不包括()A. 最低温度B. 最适温度C. 最高温度D. 平均温度答案:D解析:农作物生长的三基点温度包括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
7. 水分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不包括()A. 参与光合作用B. 构成植物体C. 保持体温恒定D. 溶解养分答案:C解析:水分在农业生产中主要参与光合作用、构成植物体、溶解养分等,保持体温恒定不是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主要作用。
8. 以下哪种风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A. 微风B. 大风C. 季风D. 海陆风答案:B解析:大风可能导致农作物倒伏、落花落果等,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
9. 温度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 影响生长速度B. 决定生育期长短C. 影响产量和品质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温度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包括影响生长速度、决定生育期长短以及影响产量和品质。
农业气象学期末考试试题

农业气象学期末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根据题意选择正确答案,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1. 下列哪项是农业气象研究的范畴?A. 种植技术的改进B. 植物病虫害的防治C. 农作物的收获和贮存D. 气象服务的推广与应用2. 气象因素对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最大的是:A. 温度B. 降水C. 光照D. 风速3. 下列哪项是描述农业气象学研究方法的正确说法?A. 肉眼观测法是指通过显微镜观察天气现象B. 土壤分析法是通过探测机器测量土壤湿度和温度C. 遥感方法是通过卫星和无人机获取大气资讯D. 样本调查法是通过随机调查农户的意见和建议4. 农作物遭受低温冻害时,下列哪项应对措施是不正确的?A. 喷洒水雾增加作物温度B. 使用农业覆盖膜C. 改种适应低温的作物品种D. 增加灌溉水量5. 下列哪项是农业气象灾害的典型代表?A. 干旱B. 暴雨C. 强风D. 高温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根据题意完成简答,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1. 简述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2. 请列举三种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并阐述其对农作物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3. 请简要介绍农业气象预报的方法及预报的作用。
三、论述题(20分)根据题目要求,撰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论述,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论述气象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附:答题卡姓名:学号:一、选择题(40分)1.2.3.4.5.二、简答题(30分)1.2.3.三、论述题(20分)附:答题卡*注意: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请务必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祝你考试顺利!。
农业气象学期末考试试题

农业气象学期末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哪些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A. 气候变化B. 土壤肥力C. 作物病虫害D. 水资源分布2. 下列哪个因素不是影响作物生长的主要气象因素?A. 温度B. 光照C. 土壤湿度D. 化肥种类3. 气象学中,什么是“气候带”?A. 根据气温和降水划分的地球表面区域B. 根据作物种植区域划分的地带C. 根据人类活动划分的地带D. 根据海洋和陆地划分的地带4. 农业气象学中的“光合作用”是指什么?A. 植物通过吸收光能,将其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B. 植物通过吸收水分,进行水分循环的过程C. 植物通过吸收土壤养分,促进生长的过程D. 植物通过释放氧气,进行呼吸的过程5. 在农业气象学中,什么是“积温”?A. 一定时期内日平均气温的累积值B. 一定时期内日最高气温的累积值C. 一定时期内日最低气温的累积值D. 一定时期内每小时气温的平均值6. 下列哪个不是农业气象学中的降水类型?A. 降雨B. 降雪C. 露水D. 霜冻7. 在农业气象学中,什么是“干旱”?A. 长期缺乏降水,土壤水分严重不足的现象B. 短期内降水过多,导致水土流失的现象C. 土壤温度过高,导致作物生长受阻的现象D. 土壤温度过低,导致作物生长缓慢的现象8. 农业气象学中的“风向”是指?A. 风从哪个方向吹来B. 风的速度大小C. 风的持续时间D. 风的周期性变化9. 在农业气象学中,什么是“气候异常”?A. 气候长期稳定不变的现象B. 气候短期内出现极端变化的现象C. 气候随季节变化的正常现象D. 气候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现象10. 下列哪个是农业气象学中常用的观测工具?A. 气象卫星B. 土壤湿度计C. 光照计D. 所有选项都是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气象学中的“气压”是指________对________施加的压力。
农业气象学试题及答案

农业气象学试题及答案1. 试题:a) 请简述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及重要性。
b) 什么是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举例说明。
c) 农业气象学如何应用于农作物管理和灾害风险减轻?举例说明。
2. 答案:a)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象因素对农业生产和农作物发展的影响的学科。
它关注气候、天气和气象要素与农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以及农田管理的关系。
农业气象学的重要性在于帮助农民和相关农业机构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天气和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从而制定合理的农业管理决策,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减少灾害风险。
b)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广泛的影响。
例如,气温升高和降水模式的改变可能导致农作物生长季节变化,胁迫植物生长和发育,减少农作物产量。
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涝和风暴也会破坏农田和农作物,导致大量损失。
此外,气候变化还可能引发农作物病虫害的爆发,破坏农作物健康和生产。
因此,了解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对于制定适应和缓解措施以应对这些变化至关重要。
c) 农业气象学的应用有助于农作物管理和灾害风险减轻。
通过农业气象学的知识,农民和农业机构能够更好地规划农作物种植和管理。
他们可以根据气象数据和预测来确定最佳的播种时间、灌溉计划和施肥方案,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天气条件来促进农作物生长和发育。
此外,在灾害风险减轻方面,农业气象学可用于监测和预测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例如干旱、洪涝和冰雹等,农民和农业机构可以根据预测结果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减少损失和风险。
总结: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灾害风险的减轻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农民和农业机构可以更好地制定管理决策,以应对不确定的气候和天气条件,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农业气象学也有助于监测和预测极端天气事件,帮助农民和农业机构减少灾害风险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因此,农业气象学的发展和应用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生计非常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套简答题1·试说明大气垂直分层的各层中的垂直高度、温度变化答:对流层:低纬地区平均为17—18千米,在中纬地区平均10—12千米,在高纬地区平均为8-9千米。
一般夏季对流层厚度比冬季厚。
2千米以下大气层称为摩擦层;2米以下大气层称为贴地气层。
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而降低。
平均来说,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5℃。
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5千米高度。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中间层:自平流层顶到85千米高的气层为中间层。
气温随高度增高而迅速下降,其顶部气温可降至一83℃以下。
暖层:暖层位于中间层顶至800千米高度。
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迅速增高。
散逸层:800千米高度以上的大气层称为散逸层2·二十四节气释义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我国黄河中下游(西安、洛阳),反映了黄河流域的四季寒暑变化。
其中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天文四季的开始;二分(春分、秋分)为昼夜平分,处于春、秋季的中间;夏至及其以后的小暑、大暑是逐渐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处暑表示炎热季节结束;冬至及其以后的小寒、大寒是逐渐进入一年中最寒冷时期;白露、寒露和霜降表示气温下降程度,并有露水和霜等水汽凝结物出现。
其他节气中,惊蛰是春雷响动,冬眠蛰虫开始复苏,出土活动;清明表示天气开始转暖,草木新绿,景象清新;小满是草木开始繁茂,夏熟谷物籽粒开始饱满;均通过物象间接表示气温的升高。
芒种是一年中农事繁忙时期,需要夏种、夏收和夏管,它以农事活动表示夏季来临。
此外,雨水和谷雨表示雨水开始增多,对谷物生长有利;小雪、大雪是进入降雪季节;反映了一年中降水的时期;性质和大小程度。
3·雾对农林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答:①它能遮蔽太阳辐射,削弱投射到植物体上的光合有效辐射,从而影响同化作用的正常进行。
②为病原孢子的发芽提供了必要的水分,为作物病害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雾消散后,天气晴朗,高温高湿的条件下,更有利病原菌的繁殖。
③有些植物,如茶、麻等,由于雾削弱了太阳辐射的紫外线,而有利于它们的生长发育及产品质量的提高。
“高山云雾出名茶”即说明雾对茶的生长发育及品质有有利的一面。
4·干热风的类型有哪些?答:我国的干热风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①高温低湿型特点是大气急剧增温变干,以大气干旱为主要特征。
一般地面吹偏南风或偏西南风(有的地方吹偏东风)。
对小麦危害的主要因子是高温和低湿,风加剧干、热的危害程度。
这种天气使小麦干尖、炸芒,植株枯黄,它是华北和黄淮地区干热风的主要类型。
②雨后枯熟型主要出现在小麦乳熟及蜡熟初期,若遇到雨后高温或雨后猛晴,日晒强烈,吹热风,常造成小麦青枯或枯熟。
这种天气多发生在华北和西北地区。
③旱风型特点是空气湿度低、风速大,但气温不一定高于30℃,对小麦的危害主要是风和干旱。
多发生在黄淮平原的苏北、皖北等地区。
5·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改变下垫面性质下垫面性质的改变,必然使相应范围的气候发生变化。
例如,滥伐森林、盲日开荒等可以造成植被破坏,使这些地区的气候逐渐干旱。
人类可以通过灌溉、植树造林、建造水库等改造干旱气候。
(2)改变大气成份人类活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水汽、尘埃逐渐增加,从而影响大气辐射热能的收支,导致气候变化。
①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②尘埃的阳伞效应(3)释放热量论述题1·根据你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说明地形条件对一地气候形成的影响。
答:一般说来,它对气候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地形本身所具有的气候特点;二是高原和山脉对邻近地区气候的影响。
⑴地形本身所具有的气候特点:①高山上的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②山地的降水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高度的增高而增加,特别是迎风坡更为明显。
③在迎风坡,气流被迫上升,雨量丰沛;背风坡,气流下沉,雨量稀少。
④高山垂直气候带⑵高原和山脉对邻近地区气候的影响。
山脉能阻滞气团和锋面移动。
如东西走向的山脉,使北方冷空气不易南下,南方暖空气难以北上,结果虽是一山之隔,气候却很悬殊。
例如,横贯我国中原地区的秦岭山脉,山南山北的温度和雨量相差很大。
高大的山脉常常成为气候的重要分界线。
2·试述冰雹的形成及人工消雹的基本原理。
答:(1)形成冰雹的积雨云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①必须有足够强烈的上升气流,而且上升气流必须是时强时弱,其速度必须在20米/秒以上,这样大的上升速度完全依靠大气不稳定能量释放而获得。
所以,大气的层结愈不稳定,冰雹愈容易降落到地面。
②冰雹产生在积雨云中,云中必须含有大量的水汽,一般水汽含量必须在10—20克/米3以上,云中水汽含量越多,越有利于冰雹的增长。
(2)人工防雹一般采用催化剂和爆炸两种方法。
催化剂法:通过地面燃烧的方法或用火箭、高射炮和飞机等手段,把催化剂(如:碘化银、碘化铅等)播撒到冰雹云中去。
可在冰雹云中产生大量的人工冰雹胚胎,它们和自然胚胎争夺水分,使云中水分分散到大量的胚胎上,由于云中水分有限,结果每个冰雹都不能长成对农作物有害的大冰雹。
同时大量人工冰核的引入可使过冷却水滴及早冰晶化,限制了冰雹的冲并增长,阻止了大冰雹的形成。
爆炸法:用高射炮、火箭或土炮等轰击冰雹云,经爆炸产生冲击波震动后,可使部分冰雹破碎而松软;冲击波可直接引起过冷却水滴冻结;由于爆炸而使得空气绝热膨胀冷却,导致过冷却水滴冻结;爆炸引起云内外空气混合,破坏了垂直气流场,减弱了上升气流的速度。
因此认为,爆炸法可以获得消雹效果。
三套简答题1·杂质对大气中物理过程和现象的作用:答:①吸收太阳辐射,使空气温度增高,但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②阻挡地面辐射,减缓地面的辐射冷却。
③降低大气的透明度,影响能见度。
④充当水汽的凝结核,对成云致雨有重要意义。
2·根据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说明作物引种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①纬度相近的地区,因光照时间相近,引种成功的可能性大。
②对短日性植物而言,南方品种北引时,由于生长季内日照时间变长,将使作物生育期延迟,严重的甚至不能抽穗开花结实,因此,宜引用较早熟的品种或感光性弱的品种。
反之,北方品种南引时,由于日照时间变短,温度变高,使作物加速发育,缩短生育期。
如果生育期太短,过多地影响了营养体的生长,将降低作物产量,因此宜选用晚熟品种或感光性较弱的品种。
③对长日性植物而言,北种南引由于日照时间变短,将延迟发育和成熟,南种北弓I则反之。
3·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答:提高光能利用率可以通过改善栽培措施和培育新品种来实现。
①充分利用生长季采取间作套种和轮作制度,合理安排茬口,改善农田群体结构,使田间作物保持有旺盛的群体,提高群体的光能利用率。
②选育高光效的作物品种选育光合作用强、呼吸消耗低、叶面积适当、株型和叶型合理的品种。
③采取合理的栽培技术措施在不倒伏和不妨碍通风透光的前提下,扩大群体的叶面积指数,并维持较长的功能期,使之有利于作物光合产物的积累和运输。
④提高叶片的光合效率如抑制光呼吸作用,补施C02肥料,人工调节光照时间等,均可增加光合能力,提高光合效率。
⑤加强田间管理,改善作物群体的生态环境包括水肥管理、及时除草、及时消灭病虫害、有效防御各种农业气象灾害等具体措施,都可以增加产量,提高光能利用率。
4·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
答:①空气饱和或过饱和空气中的水汽达到过饱和状态有两种途径:一是增加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使水汽压(e)超过当时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E);但必须具有充分的蒸发源,且蒸发面温度高于气温的条件下才有可能。
二是降低空气温度,使饱和水汽压减小到小于当时的实际水汽压。
②凝结核在纯净的空气中水汽是很难凝结的,也表明自然界中水汽的凝结或凝华是得助于大量杂质的存在。
5·在三圈环流中,气压带和行星风带有哪些?答:从赤道至极地,气压带依次为:①赤道低压带(或赤道辐合带)、②副热带高压带、③副极地低压带和④极地高压带。
风带的分布为:①赤道无风带;②信风带,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南半球为东南信风,信风带又称为热带东风带;③西风带,北半球吹西南风,南半球吹西北风。
④极地东风带,北半球吹东北风,南半球吹东南风。
论述题1·试述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答:①从2月中旬至3月下旬,副高脊线由北纬130缓慢北移到北纬150附近,脊端也靠近东经1200。
这时,可以造成华南低温阴雨天气或霜冻天气。
②4~6月,太平洋高压逐渐加强,脊线明显地向北移到北纬200以南。
这时,可以造成华南前汛期。
③6月中旬或下旬,副高脊线第一次北跳,跳至北纬25—270,脊端可达到东经1200以西。
太平洋高压西北侧的大范围雨区,随之北移到我国长江中、下游和日本一带。
这就是该地区的梅雨季节。
④7月上、中旬副高脊线第二次北跳,跳至北纬300附近,其脊端已到东经1200以西。
形成黄淮雨季。
⑤7月底至8月初,副高脊线稳定在北纬350,其脊端已伸入到整个华中地区。
形成华北暴雨。
⑥9月上旬,副高脊线第一次回跳,跳到北纬250附近,这时大范围雨区又退回到黄河流域,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秋高气爽的天气。
⑦10月上旬副高脊线第二次回跳到北纬200以南,其脊端显著东撤到东经1200附近。
这时,可以造成华南后汛期。
2·试述抗御低温冷害的措施。
答:(1)寒潮的防御①重视收听寒潮天气预报,以便采取积极的抗灾措施。
②在农业上应采取以下措施:抢收已经成熟的农作物,覆盖育苗地,稻田施肥、灌水,对果树的主干及果实采取各种保暖措施。
③改善农田生态条件,如冬小麦越冬期间可采用冬灌、搂麦、松土、镇压、盖粪或盖土等措施,对达到防御寒潮的目的。
④牧区采取定居、半定居的放牧方式,在定居点内发展种植业,种植饲草饲料、搭建塑料大棚保证牲畜有温暖的畜棚。
(2)抗御低温冷害的措施①选育耐低温、早熟品种如选用早熟晚稻品种,在9月下旬以前抽穗扬花,就可以躲过低温对花粉受精的影响。
②调节播种期如适当提早播种插秧,由于播种期提前,减少了农耗热,结合增施农家肥,改善农田的热状况,即改善了农田小气候,这样便可促进农作物的正常成熟。
③灌水根据天气预报,在低温来临之前,向农田灌水,可提高土壤温度和植株间的温度,改善农田小气候。
④喷水和根外追肥在低温来临之前,喷水以及根外追肥,均可达到增温的目的。
如广西南宁农业气象站,在低温来临前一星期,喷施磷肥加人尿,结实率提高13.5%。
(3)冻害的防御措施主要有:①合理布局,确定合理的作物种植北界;②利用局地小气候环境,实施避冻栽培;③选育适宜品种,加强抗寒锻炼,提高抗寒能力;④采取必要的农技措施,如:冬灌、镇压、盖粪、覆土、喷施化学制剂等·五套简答题1·写出二十四节气歌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忙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