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大气实验
[笔记]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笔记]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7d32e4c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73.png)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注意记实例)吸收: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浮尘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反射: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越强散射: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波长越短,越易被散射。
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其能量集中在可见光,因为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能量集中在红外光,绝大部分可被对流层大气中的CO2、水汽和浮尘所吸收。
故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2、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进行保温。
{实例}①夏季的白天阴天的气温会比晴天低?---反射②晴朗的夜晚,朝霞或晚霞,黎明前东方天际先泛起“鱼肚白”,红色交通信号灯,阴天房间里、教室里没有阳光也是明亮的----散射③有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度高----大气逆辐射强④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云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⑤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二氧化碳,浮尘多,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二、大气运动一、热力环流------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
注意:气压大小比较方法:(1)“高高低低”:如图所示,同一水平面上,附近的等压面向高处凸的是高压区,附近的等压面向低处凹的是低压区。
(①>②, ③>④);(2)同一等压面上气压相等,介于高压区和低压区之间。
(①>⑤=⑥>②,③>⑦>④)(3)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②>③, ①>④)。
综上, ①>⑤=⑥>②>③>⑦>④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风力大小:风力取决于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力取决于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大小故同一幅图,等压线越密集,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2.两种主要风向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与等压线成一夹角)3.风向的判断与画法:①绘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 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②根据“南左北右”画出风向: 高空:平行于等压线;近地面:斜交等压线(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的右边,南半球在左边;摩擦力始终和风向相反。
【课后作业】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影响因素。
2.借助有关资料,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3.举例说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
预习案知识链接:气候:指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时间长、稳定的特点。
气候变化:是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主要表现为不同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天气: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况。
如阴、晴、雨,具有时间短、多变、不稳定的特点。
我的预习:阅读教材P46-P49,完成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1、2,思考问题3、4。
我的疑惑:课中案我的探究一:假设学校派遣专家团前往世界各地实地考察“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带来的影响”,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在南极、马尔代夫、俄罗斯、我国南方地区、撒哈拉沙漠、亚马孙雨林六个地点中选择其中一个作为研究对象。
结合当地自然地理特点,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生态环境、降水多少、社会经济等方面)(时间7分钟)材料一:据报道,南极地区的阿德利亚企鹅数目从1975年的万对减少到目前的9000对左右。
在南极考察的美国科学家指出,此类企鹅通常喜欢在海面浮动冰山的顶部群居生活。
据统计,南极的平均气温近50年来升高了℃,导致浮动冰山顶部的大量积雪融化,淹没了企鹅赖以产卵和孵化幼仔的地方,导致企鹅数量剧减。
材料二:联合国人居中心调研发现,海平面上升1米,海拔4米的陆地都将受到威胁。
据研究,我国城市、经济密集分布的珠江、长江、黄河三角洲附近海平面到2021年将上升9-107厘米,届时预计要淹没大片土地,毁坏沿海建筑,影响港口码头,影响沿海水产养殖业发展,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经济损失。
几十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一直在开发更多的耐盐大米;建设堤坝以防止海水淹没低洼的农田;频繁的台风促使其建起台风避难所以及自然灾害的早期预警系统。
材料三: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在未来数十年内,地球的温度还将上升,而中国国防部报告则称:中国南部地区在2021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我们先回顾大气的组成
气体
注意:水汽也
N2有这个作用源自O2 CO2-吸收红外线,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组成
O3 -吸收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悬浮物质
水汽
成云致雨
分 上 高层大气: 有一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层
平流层:水平运动显著,利于高空飞行;有一O3层
下 对流层:对流运动显著,天气复杂多变
见下图
大气的垂直分层
课前实验:
准备两支温度计(初始温度相同),其中一支 放在透明的塑料袋中。
将两支温度计同时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5分钟 后记录两支温度计的读数。
重复实验两次。
瓶内的温 度计读数
瓶外的温 度计读数
第一次 28.6 ℃
28.2 ℃
第二次 28.8 ℃
28.3℃
为什么两只温度计的读数会不同?瓶内的温度计读 数为什么会较高?
5.露或霜为什么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答案同上)
1
大气上界
大气 吸收 75
95%
2
4 (指向地面)
地面
~
思考:这幅图可以解决多少问题? 1.四种辐射的关系和波长比较; 2.大气如何保温(温室效应原理); 3.为什么一天中气温最高在午后14点?
二、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气压:指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质量
陆地
海洋
海陆风—陆风
(低压)
(高压)
陆风
降温快,气温低(高压)
陆地
降温慢,气温高(低压)
海洋
以上的这种热力环流 叫做 “海陆风”。
城市风
上升气流
郊区
市区
郊区
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城市风
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带答案易混淆知识点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带答案易混淆知识点综合题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理学习应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地理实验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材料一:图甲为某模拟实验示意图,图乙为某海岸近地等压面示意图材料二:海陆风是滨海地区在一天之中,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交替而转换的现象。
某地理兴趣小组记录了某天的海陆气温变化,如下图。
(1)从图甲中观察到的该模拟实验结果,烟的运动方向呈____(填“顺时针”或“逆时针”)循环;其模拟的自然地理过程是____;若实验模拟的是夜晚的海陆风,则热水代表的是____(填“陆地”或“海洋”);若实验模拟的是白天山坡与谷地之间的环流,则冰块代表的是____(山地或谷地)。
若该实验模拟城郊之间的热岛环流,那么表示城市的是____,形成城市上空气流垂直运动的原因是____。
(2)为了更好地观察到实验现象,请提出改进建议。
(两项即可)(3)据图乙中等压面分布所知,a、b、c、d四地的气压从高到低依次为:____,近地面吹____(填“海风”或“陆风”)。
(4)由材料二可知,海陆相比,昼夜温差海洋____陆地(大于或小于),兴趣小组的小芳想体验面朝大海长发飘向后脑的感觉,应选择的该天时段为____时,导致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____。
2、读北半球某地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和A、B间热力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就气压状况而言,图中A和B中气压较低的是________,就气流状况而言,B和C中垂直方向为下沉气流的是________。
(2)在线段上加上箭头,完成A、B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3)若气压只受气温影响,则A、B、A′、B′四点气压由高到低的排序是________,气温最高的是________。
3、读“我国东部海某地热力因素形成的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上图中用箭头标出A、B、C、D所组成的热力环流模式图。
(2)A、B、C、D点气压由高到低的排序为____,受图示气压影响,地面A易发____天气(阴雨或晴朗)(3)如果A地是海洋,B地是陆地,则此时应该是____(白天或夜晚),此时A地与B地吹____风(填具体风向)。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学好地理最主要的就是要熟悉课本,地理当中有很多的知识都是和书本有关的,有很多的同学在学习地理的时候,不太注重地理课本,指向去做题,这样是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今天本店铺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接下来随着本店铺一起来看看吧!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1.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来源①地球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大气的运动》说课稿

《大气的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气的运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大气的运动》这一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整个高中地理课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大气的受热过程,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而大气的运动又是理解气候类型、天气变化等后续知识的关键。
本节课主要包括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个重要知识点。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从动态的角度去认识大气环境,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抽象的地理原理和过程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于风、气温的变化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去深入思考和分析这些现象的能力。
此外,高一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获取知识。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能够解释生活中的相关地理现象。
(2)掌握大气水平运动——风的受力情况及风向的判断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2)通过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和风的受力分析图,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2)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风的受力情况及风向的判断。
2、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过程中气温、气压、等压面的变化关系。
(2)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课件(共13张PPT)

A 郊区 B
市区 C
B 郊区
A
思考:
1.钢铁厂等对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在哪个位置?为什么? A 2.绿化带在什么位置?对城市环境有哪些影响? B
本节课结束!谢谢!
面
密度增加 (高压)
冷却
C
观察 裙子是从陆地 飘向海洋? 还是从海洋飘 向陆地? 为什么?
案例分析1:海陆风
高压
低压
低压
高压
海风
升温快,气温高 低压
陆地
白天
升温慢,气温低 高压
海洋
陆风
降温快,气温低 (高压)
陆地
夜间
降温慢,气温高 (低压)
海洋
知识框架
冷 热 不 均 引 起 的 大 气 的 运 动
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D )
A.减弱① B.增强② C.减弱③ D.增强④ 2.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能使图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 C)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减弱
案例分析2:城市热岛效应
气 流 上 升
热
郊区
市区
郊区
案例分析2:城市热岛效应
气 流 上 升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 大气的削弱作用
大地暖大气 地面是大气直接热源
大气还大地
大气的保温作用
大气逆辐 射
热力环流
形成原因
地面冷热不均
形成过程 应用
海陆风 山谷风
城郊风
课堂练习
1.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 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 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完成下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课件(共34张PPT)

2、风向、风力大小判断
(1)风力(风速)较大的是 高
____,理由_______。
压
甲处风向为_____,乙处风向 脊
为________。
3、高压脊、低压槽
课堂练习2:
1、读等压线图,回答A点 近地表风向 V的形成过程:
(1)F1是 水平气压梯度 力, 它垂直于
等压线 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辐
射
活 动
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
地球:夜间,
地弱辐球了射地部大给温低:到,面 分 气 地 不白达 气辐 热 逆 面 致天地 温射 量 辐 , 降,面 不绝 又 射 使 得大的 会大被还气过气太太削阳高月的射气月气月很球保强温对球面高温烈很:太温:效,低夜阳度白应月间辐升天,面由射得,月温于的很由球度没削于 高表 骤有弱没 ,面 降大作有 气辐 ,气用大 温,
第二章 第一节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2个)
过程1:太阳暖大地(短波辐射)
大部分太阳辐射(短波辐
太
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
阳
地面增温。
辐
射
大 气上界
大气
削弱
少部分太阳辐射被大气层削弱,削
弱的形式包括:选择性吸收、全部反射
和部分散射。
地面增温
“太 阳 暖 大 地”
过程2:大地暖大气(长波辐射)
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而增
温的同时,以长波辐射把热量传 射向宇宙空 间 递给近地面大气,大气吸收地面
长波辐射而增温。
大气上界
大
气
前面已述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的
吸
吸收较少,因此,地面是近地面
收
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大气实验:自造太阳能发电站准备材料:盆、铝箔、挂钩、土豆实验步骤:把铝箔放在脸盆里,清理平整;盆中间撕开一块铝箔将挂钩固定在上面,再将土豆穿在钩上;把盆放到阳光底下;光照强烈的条件下,若干分钟后,土豆熟了。
原理说明:铝箔把光线引到盆的中间使其产生高温。
实验:分解太阳光准备材料:塑料盆、小镜子、白纸、水实验步骤:在塑料盆里倒入2.5厘米的水,把水盆放在阳光能直射到的地方;把镜子斜靠在盆边;把镜子反射的光导向白纸上,纸张上呈现七彩颜色,从红开始最后是紫色。
原理说明:水使得从镜子反射出来的阳光折射了。
当光线折射时,每个颜色都会以不同角度弯曲,造成彩虹效应。
实验:温室效应准备材料:1个透明的玻璃杯、2条黑色美术纸、2支温度计、透明胶扣在地上;将2支温度计用透明胶分别粘在黑色美术纸上;将其中的一组放在玻璃杯内,另外一组放在玻璃杯外面,记录下当时的温度;每隔30分钟观测一下,记录一下2支温度计上的温度,看有什么不同。
原理说明:放在玻璃杯中的那支温度计的温度在开始时和外面的温度计的温度一样,但隔一段时间后,就会始终高于外面的温度。
同理,地球表面的二氧化碳形成了地球的“玻璃杯”,吸收了大量的太阳光,却反射回来了地球的辐射热,造成了温室效应。
实验:散射的光线(宇宙中)准备材料:一个装满了水的玻璃杯,一个手电筒、牛奶实验步骤:在玻璃杯中滴几滴牛奶,把水搅浑;打开手电筒,把它对准瓶口,让光线垂直射到水面上;注意观察水的颜色;再把手电筒平放在杯子的一侧,让光线射到玻璃杯的外壁上,注意观察水的颜色;当光线垂直落到水面上时,水看上去是淡蓝色的,当光线穿过玻璃杯的外壁射向水里时,水似乎变成了粉红色,而光线本身在水里看上去是橘黄色的。
原理说明:掺了牛奶而变浑浊的水把手电筒的光分解成了好几种不同的颜色的光。
其中,蓝色的短波光比红色的长波光更容易被散射,以致它不能直行。
实验:比较说明“温室效应”现象。
实验用材:1.5升或更大的宝矿泉水瓶、温度计(2支)、土壤(一些)、玻璃金(2个)、剪刀、手表、纸笔等文具。
实验步骤:(l)将一些土壤分别放人两个玻璃金,用剪刀将塑料瓶拦腰剪断,将底都婉状部分倒扣在盛有土壤的盘中。
这样就制成了“微型温室”;(2)在“微型温室”顶部钻一个小洞,将温度计插进去;(3)将“微型温室”放置在阳光(或其它有较强热能的光源)下,将另外一支温度计放量在没有“微型温室”的盘中,保证两支温度计接受同样的光照射,然后观察升温过程,每隔三小时观察一次温度计,并记录温度。
实验结论:两支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有所不同,塑料瓶内的温度明显高于瓶外温度。
实验:热力环流的形成实验器材: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厘米,宽30厘米,高40厘米)、胶合板盖(一侧开有一小洞)、一盆黄沙、一盆清水、一支香、一盒火柴、两只1000W射灯及电源。
实验步骤:第一步:将黄沙和水并排放置于玻璃缸内的两侧,盖上胶合板(将小孔一侧正对水盆);第二步:接通电源,使射灯同角度同时照射黄沙和水;第三步:点得从小孔垂直插入适当深度,观测烟气运动。
实验原理:由于黄沙和水的热力差异,引起空气受热不均,从而产生气体的环状流动。
实验:比较说明海洋与陆地气温日较差的大小。
实验用材:水、沙子、烧杯(2个)、温度计(2支)、带夹子的铁架台、大功率白炽灯、手表、纸笔等文具实验步骤:(1)在室内把装有相同体积水和沙子的两个烧杯放在铁架台两侧,把温度计分别插入水和沙子中,并用夹子固定。
(2)用大功率白炽灯对水和沙子同时加热到相同温度,并记录此温度。
(3)把步骤(1)的装置移到室外阳光下,观察升温过程,每隔10分钟观察一次温度计,并记录温度。
实验结论:水升温和降温都比沙子慢,即水的温度变化比沙子小,说明海洋气温日较差比陆地小。
实验:大气散射实验1实验器材:一个装满了水的玻璃杯,一个手电筒、牛奶实验步骤:在玻璃杯中滴几滴牛奶,把水搅浑;打开手电筒,把它对准瓶口,让光线垂直射到水面上;注意观察水的颜色;再把手电筒平放在杯子的一侧,让光线射到玻璃杯的外壁上,注意观察水的颜色;当光线垂直落到水面上时,水看上去是淡蓝色的,当光线穿过玻璃杯的外壁射向水里时,水似乎变成了粉红色,而光线本身在水里看上去是橘黄色的。
原理说明:掺了牛奶而变浑浊的水把手电筒的光分解成了好几种不同的颜色的光。
其中,蓝色的短波光比红色的长波光更容易被散射,以致它不能直行。
实验说明:该实验简单易行,其中牛奶浓度的配制很关键;但实验效果差,并不能取得预期实验现象,故不能很好解释大气散射原理。
实验:大气散射实验2实验器材:浓度为5%硫代硫酸溶液和浓度为5%的稀硫酸溶液各250ml,容积为500ml烧杯一只以备用,幻灯机一台,优质可溶性淀粉少量。
实验过程:1、将大约0.5g(三分之一药匙)淀粉放入容积为500ml烧杯中,加温度大约为800C热水500ml于烧杯中,搅拌均匀,此时可以看到淀粉溶液呈乳白色。
2、将250ml 5%硫代硫酸溶液倒入250ml浓度为5%的稀硫酸溶液,搅拌、混合,配制成500ml胶体溶液。
3、将一张黑色卡纸开半径为3.3cm的相邻3cm二个圆孔,并盖在幻灯机面板上,使光只能从二个圆孔射出。
4、打开幻灯机将以上二烧杯放置于幻灯机上面板上,。
5、对比二杯溶液可以看到(最好在暗室进行),500ml胶体溶液呈明显的浅蓝色,而盛淀粉溶液的烧杯呈乳白色。
投影到白色墙壁上,可看到二个光斑,一为橙红色,一为乳白色。
原理说明:5%硫代硫酸溶液和浓度为5%的稀硫酸混合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硫的微粒胶体,此颗粒较小能使白光发生散射,波长较短的蓝色光一部分发生散射,所以垂直玻璃烧杯看到浅蓝色,由于白光中蓝色成份减少,剩余的光投射到墙壁上表现为橙红色。
而淀粉溶液中由于淀粉颗粒较大,其散射不改变光的颜色,仍然表现为乳白色。
实验说明:该实验效果明显,尤其是红色光斑效果好,能较好解释大气散射原理,解释蓝天红日现象。
不足之处是实验时间短,不利于学生充分观察和思考。
实验:大气散射实验3实验器材:浓度0.2%KI(碘化钾)溶液500ml,浓度为5%AgNO3一滴瓶,容积为500ml烧杯二只,幻灯机一台,优质可溶性淀粉少量。
实验过程:1、将大约0.5g(三分之一药匙)淀粉放入容积为500ml烧杯中,加温度大约为800C热水500ml于烧杯中,搅拌均匀,此时可以看到淀粉溶液呈乳白色。
2、将浓度500ml 0.2%KI(碘化钾)溶液加入500ml烧杯中。
3、将一张黑色卡纸开半径为3.3cm的相邻3cm二个圆孔,并盖在幻灯机面板上,使光只能从二个圆孔射出。
4、打开幻灯机将以上二烧杯放置于幻灯机上面板上,并向加有KI(碘化钾)溶液的烧杯中加入大约20滴AgNO3溶液,搅拌均匀。
5、对比二杯溶液可以看到(最好在暗室进行),滴入AgNO3溶液的盛KI(碘化钾)溶液的烧杯呈明显的浅蓝色,而盛淀粉溶液的烧杯呈乳白色。
投影到白色墙壁上,可看到二个光斑,一为橙红色,一为乳白色。
原理说明:KI和AgNO3反应生成AgI胶体颗粒,此颗粒较小能使白光发生散射,波长较短的蓝色光一部分发生散射,所以垂直玻璃烧杯看到浅蓝色,由于白光中蓝色成份减少,剩余的光投射到墙壁上表现为橙红色。
而淀粉溶液中由于淀粉颗粒较大,其散射不改变光的颜色,仍然表现为乳白色。
实验说明:该实验效果最佳,既能取得上述实验效果(除红色光斑效果有些不如外),又能克服上述实验时间短的缺陷,既能较好解释大气散射原理,解释蓝天红日现象,又能让学生充分观察和思考。
实验:温室效应准备材料: 1个1000ml透明的玻璃杯、2条硬纸板、2支体温表、透明胶、300w 戴灯罩白炽灯、黑色塑料布或胶袋。
实验步骤:如图将玻璃杯倒扣在桌子上;将2支温度计用透明胶分别粘在硬纸板上;将其中的一支粘于玻璃杯内,另外一支粘于玻璃杯外面,并相对放置,最初可让水银全部甩入水银泡内;用300w白炽灯照射,每过3分钟观测一下,记录一下2支温度计上的温度,看有什么不同。
实验结论:两支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有所不同,玻璃瓶内的温度明显高于瓶外温度。
原理说明:放在玻璃杯中的那支温度计的温度在开始时和外面的温度计处于同一温度环境中,但隔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处于烧杯内温度计水银液面高度始终高于外面的温度计,并且处于烧杯内温度计水银液面在不断上升,经过一段时间后保持某一温度(我们的实验是保持于410C左右),而处于烧杯外面的温度计液面高度几乎没有变化。
这里的玻璃杯就相当于地球表面的空间空气,吸收了大量的黑色胶袋的产生的辐射热(红外辐射),通过辐射热交换反射回来了地球的更长波长的辐射热,造成了烧杯内气体温度升高,形成温度效应。
但应注意是如果用摸一下烧杯,你并没有感觉有什么温度变化和没有用光照射前感觉差不多。
它实际完成的是辐射热交换在玻璃上并没有太多的能量积累,类似(未完稿)实验说明:一般所做的温室效应的实验都是在太阳光下进行的,其缺点是历时较长,且变化相当缓慢,不能在课堂上把温室效应的实验过程演示给学生;同时还要受天气影响。
如何使学生更多的学习、了解温室效应,又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呢?经过我们的不断探究,终于探索出一种可以在课堂上演示给学生观察的温室效应演示实验,即用物理强化实验法演示温室效应,实验效果相当明显,只需5分钟时间就能明显观察到温室效应的效果。
该实验突出优势是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
课题:下垫面对气温的影响(地理课外观察实验)一、活动内容1、测量林地、草地、裸地、硬化地面的气温;2、对比林地、草地与裸地、硬化地面气温值及它们的平均值并分析原因;3、记录测量日的天气预报气温值。
二、活动目的1、通过测量林地、草地、裸地、硬化地面的气温,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2、通过对气温值的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绿地对气温的影响,培养学生爱护绿地、保护环境的意识;3、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活动准备:温度计、记时表。
四、活动步骤:1、教师动员,介绍活动内容、活动目的、活动步骤,指导测量方法;2、落实小组活动计划,组长负责,分工协作。
确定观测员、记录员,项目落实到人;3、选择观测点:(1)成片树林林荫地(凤皇山边松林);(2)成片的草地(校园草坪);(3)开阔空旷裸地(校园操场);(4)无遮挡水泥地(校园水泥地)。
4、测量:用温度计进行实地测量,测量时选择晴天进行。
5、要求:活动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6、记录各点测量值和天气预报气温值,填入记录单中:气温测量记录单(℃)(1)各项测量值的日平均值:(℃)林地气温日平均值=各时刻气温值累加÷次数=草地气温日平均值=各时刻气温值累加÷次数=裸地气温日平均值=各时刻气温值累加÷次数=硬化地面气温日平均值=各时刻气温值累加÷次数=林地气温总平均值=林地气温日平均值累加÷测量次数=29.0草地气温总平均值=林地气温日平均值累加÷测量次数=30.5裸地气温总平均值=林地气温日平均值累加÷测量次数=32.1硬化地面气温总平均值=林地气温日平均值累加÷测量次数=33.78、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