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湘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1.4 动物的驯化 教案

合集下载

湘科版科学六下《动物的驯化》教学设计 (7)

湘科版科学六下《动物的驯化》教学设计 (7)

湘科版科学六下《动物的驯化》教学设计 (7)一. 教材分析湘科版科学六下《动物的驯化》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动物的驯化过程,掌握一些基本的驯化技巧,并探讨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共处。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案例和互动活动,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动物的特性和驯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六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和探究能力,对于动物的特点和习性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和驯化技巧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掌握驯化技巧,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动物的驯化过程,掌握一些基本的驯化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动物的驯化过程,基本的驯化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运用驯化技巧,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图片、案例和互动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和理解动物的驯化。

2.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掌握驯化技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案例和互动活动素材。

2.准备驯化动物所需的道具和材料。

3.教室环境布置,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驯化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图片和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动物的特性和驯化过程,让学生了解驯化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驯化动物的过程,掌握基本的驯化技巧。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内容,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湘科版科学六下《动物的驯化》教学设计(12)

湘科版科学六下《动物的驯化》教学设计(12)

湘科版科学六下《动物的驯化》教学设计 (12)一. 教材分析湘科版科学六下《动物的驯化》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物的驯化过程以及驯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探索动物驯化的奥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本节课适用于六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动物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可能对动物的驯化有初步的认识,但对驯化的具体过程和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动物的驯化过程,掌握驯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方法,探究动物驯化的原因和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提高他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动物的驯化过程。

2.难点:驯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动物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3.准备课堂用的实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驯化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猎豹捕猎、狗是人类最忠实的伙伴等场景,让学生谈谈对动物驯化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动物驯化的原因。

例如,通过展示动物在自然界中的生存压力,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有些动物会逐渐变得温顺,甚至成为人类的伙伴。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结合生活实例,分析驯化过程中动物的行为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驯化现象。

4.巩固(10分钟)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动物的驯化现象。

湘科版科学六下《动物的驯化》说课稿(9)

湘科版科学六下《动物的驯化》说课稿(9)

湘科版科学六下《动物的驯化》说课稿 (9)一. 教材分析湘科版科学六下《动物的驯化》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动物的驯化过程,以及人类如何通过驯化改变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行为。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动物的驯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动物。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对动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驯化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认知空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了解动物的驯化过程。

此外,学生对动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也是本课的重要学情基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动物的驯化过程,掌握驯化动物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动物的驯化过程,驯化动物的方法。

2.教学难点:动物驯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何正确对待动物。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野生动物与人类的和谐共处图片,引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导入本课。

2.知识讲解:介绍动物的驯化过程,以及驯化动物的方法。

3.案例分析:分析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动物驯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4.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如何正确对待动物,提出保护动物的建议。

5.实践操作:学生进行小实验,如尝试驯化一只小动物(如金鱼),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6.总结提升: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分为两部分:1.动物的驯化过程:野生动物→ 半驯化动物→ 驯化动物2.驯化动物的方法:食物诱导、训练、繁殖选择等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等。

湘科版科学六下《动物的驯化》教学设计 (4)

湘科版科学六下《动物的驯化》教学设计 (4)

湘科版科学六下《动物的驯化》教学设计 (4)一. 教材分析《动物的驯化》是湘科版科学六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让学生了解动物的驯化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动物的野生状态、驯化的概念、驯化过程以及人类如何利用驯化的动物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过有关动物的知识,对动物的生活习性、特点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动物的驯化过程以及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引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动物的驯化过程,认识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3.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动物的驯化过程,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动物的驯化过程,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动物的驯化过程。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动物图片、视频等素材。

3.分组讨论的道具、器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说出这些动物的名字,简要介绍这些动物的特点。

通过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动物的驯化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展示图片、视频等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材中给出的案例,了解动物的驯化过程。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湘科版科学六下《动物的驯化》教学设计(8)

湘科版科学六下《动物的驯化》教学设计(8)

湘科版科学六下《动物的驯化》教学设计 (8)一. 教材分析湘科版科学六下《动物的驯化》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物的驯化过程,以及人类如何利用科学的方法对动物进行驯化,进而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便利。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探索动物驯化的奥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动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驯化方面,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案例、图片等生动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动物驯化的过程和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动物的驯化过程,知道人类如何利用科学的方法对动物进行驯化。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动物的驯化过程,人类如何利用科学的方法对动物进行驯化。

2.教学难点:动物驯化的原理,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动物驯化的过程。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动物的驯化过程。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动物驯化的理解和看法。

3.实验法:设计相关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动物的驯化过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动物的驯化案例,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实验器材,如笼子、食物等。

3.准备教学课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动物的驯化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动物驯化的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动物的驯化?为什么人类要进行动物的驯化?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关于动物驯化的图片和案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动物的驯化过程。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动物是如何被驯化的?人类是如何利用科学的方法对动物进行驯化的?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动物驯化的理解和看法。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和评价。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汇报,进行总结和点评,帮助学生巩固对动物驯化的理解。

湘教版科学六下1.4《动物的驯化》教学设计

湘教版科学六下1.4《动物的驯化》教学设计

湘教版科学六下1.4《动物的驯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动物的驯化》是湘教版科学六下1.4的内容,这部分教材主要让学生了解动物的驯化过程,以及人类如何通过驯化动物来改善生活。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案例,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动物驯化的概念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动物的特点和分类等基本知识。

通过对动物的观察和研究,学生可以理解动物的驯化过程,以及人类与动物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动物的驯化过程,掌握驯化动物的方法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培养学生对动物的观察和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以及与动物和谐共处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动物的驯化过程,驯化动物的方法和技巧。

2.教学难点:理解人类如何通过驯化动物来改善生活,培养学生对动物的观察和研究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和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动物的驯化过程。

2.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模拟驯化动物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图片和案例:收集与动物驯化相关的图片和案例,用于课堂展示。

2.准备实验材料:为学生提供驯化动物所需的实验材料,如食物、绳子等。

3.分组安排: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名组长,负责讨论和分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动物的驯化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知识点,让学生掌握驯化动物的方法和技巧。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模拟驯化动物的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驯化经验和观点。

教师总结,强调驯化动物的重要性。

5.拓展(10分钟)学生举例说明其他动物的驯化过程,以及人类如何通过驯化动物来改善生活。

湘科版科学六下《动物的驯化》教学设计 (10)

湘科版科学六下《动物的驯化》教学设计 (10)

湘科版科学六下《动物的驯化》教学设计 (10)一. 教材分析湘科版科学六下《动物的驯化》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动物的驯化过程,掌握一些基本的驯化技巧,以及认识动物的习性和特点。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动物的驯化概念、驯化过程、驯化技巧、动物习性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动物的驯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他们对动物的认知水平。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动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驯化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认知空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了解和掌握驯化的相关知识。

同时,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动物的驯化概念,知道驯化过程和驯化技巧。

2.认识动物的习性,提高对动物的认知水平。

3.培养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科学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动物的驯化概念、驯化过程、驯化技巧。

2.难点:动物习性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动物的驯化过程。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驯化技巧和动物习性。

3.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4.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含有图片、文字、动画等多媒体素材的PPT,直观展示动物的驯化过程。

2.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动物驯化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3.小组讨论工具:准备小组讨论所需的白板、彩笔等工具。

4.动物图片:准备一些动物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动物。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可爱的动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动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动物是可以被驯化的吗?驯化是什么意思呢?”让学生思考,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动物的驯化过程,让学生了解驯化的基本概念。

湘科版科学六下《动物的驯化》教学设计 (17)

湘科版科学六下《动物的驯化》教学设计 (17)

湘科版科学六下《动物的驯化》教学设计 (17)一. 教材分析《动物的驯化》是湘科版科学六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动物的驯化过程以及人类如何通过驯化动物来改善生活质量。

本章内容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动物的习性和特点,以及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又有实践操作的指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有关动物的基本知识,如动物的分类、特征等。

但学生对动物的驯化过程以及人类如何与动物相处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动物的驯化过程,以及如何与动物和谐相处。

三. 教学目标1.知道动物的驯化过程以及人类如何通过驯化动物来改善生活质量。

2.培养学生观察动物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动物的驯化过程,人类如何通过驯化动物来改善生活质量。

2.教学难点:动物的驯化方法,如何与动物和谐相处。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动物的驯化过程。

2.实践操作法: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等教学资料。

2.观察动物的实物或图片。

3.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放大镜等)。

4.与动物相处的实例或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动有趣的实例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驯化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视频,向学生介绍动物的驯化过程,以及人类如何通过驯化动物来改善生活质量。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动物的驯化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动物驯化过程的掌握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
动物的驯化
教材分析
学习了本单元的第2节《物竞天择》,学生对动物的进化历程有了大致的了解,所以这节课重在让学生了解人类在动物进化过程中进化的作用,也即了解人类是驯化动物的目的和驯化动物的方式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对野生动物与驯化动物的对照分析,判断人类的哪些需求决定动物的进化过程。

2.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现代人们驯化动物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动物驯化的研究,引发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应用知识保护自己的意识。

科学知识
1.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动物驯化的历史。

2.知道现代化的动物驯养,可以弥补野生动物资源的不足。

教学重难点
动物的驯化的目的及过程。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学了三年半的科学,已拥有一定的科学的学习经验和方法,加之他们喜爱阅读,又特别喜欢动物,所以他们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动物知识储备。

此外,12岁左右的少儿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比较强,他们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的科学学习方法来分析,归纳和推理,并举一反三。

教学准备
相关动物图片、动物驯化过程的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自然界的动物是从哪里来的?(生物进化的结果)那动物进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自然环境的变化),正因为如此,有
的动物不能适应环境的改变而灭绝,而有的动物则因适应环境的改变而生存下来。

2.同学们都知道自然界现存的动物种类比较多,那我们可以怎么给它们分类呢?从而引导学生将动物分类引向野生动物和家养的动物,再抛出问题:现在的家养动物究竟是怎么来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继而引入本课学习并板书课题——动物的驯化(师出示书主题图)
二、新课学习
(一)家畜从哪里来
1.同学们,你们家养有狗吗?是的,现在很多家庭都养有狗。

我们家里养的狗确切说应该叫做家狗(课件出示家狗图)。

同学们,其实自然界里原本没有狗,但有长得与狗相像的狼(师课件出示狼图)。

(1)学生观察两图:狼与狗的样子有什么异同?
(2)狼生活在什么地方?它的性情怎样?它又是怎样变成家养狗呢?
2.家畜从哪里来?
(1)师请学生阅读书第14页家畜从哪里来的内容。

(2)学生汇报阅读收获:远古时代,人类靠采集和打猎生活起初,由于打猎的工具很落后,多是木棒、石块等,捉到的野生动物很少,人们经常饿肚子。

后来,随着打猎工具的进步,有了长矛、弓箭等武器,捉到的野生动物也越来越多,一时吃不完,他们就把活着的小动物养在用木头或石块围成的圈里(出示原始人饲养野猪图),供给它们食物,让它们继续活着,留作以后缺少食物时再吃。

慢慢地人们发现它们长大后可以繁殖小动物,于是人们就不再冒着危险到森林里去捕捉而是把这些野生小动物养起来。

就这样,野生动物就被人们一代代的饲养起来,最终驯化为家畜。

3.我国驯化动物的历史
(1)学生阅读书第14页指南车信箱。

(2)生汇报阅读收获。

4.师播放野生动物驯化的
(二)人类驯化动物的成绩
1.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肉食品主要是什么?
(猪肉),现代的猪是由什么动物驯化而来的呢?(野猪),野猪是怎样被驯化为家猪的呢?过程,生观看了解。

(1)学生分组探讨野猪是怎样被驯化为家猪的,师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探讨结果,师生评议得出结论。

野猪驯化为家猪,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野猪就不能到处乱跑,只能在圈里活动。

由于人供给野猪们充足的食物,它们就不需要自己去捕食。

时间久了,它们的性情和形态都有所变化,例如变得比较肥了,不像以前那么凶猛了。

后来,人们发现生下来的小野猪,在形态和性情方面与它们的双亲关系很大,于是人们根据需要,总是选择那些性情比较温驯、体肥肉多的野猪繁殖后代。

就这样,那些体瘦肉少、性情凶猛的野猪,变成了体肥肉多、性情温驯的家猪。

2.前面我们讲过狗是由狼驯化而来的,那狼到底是怎样被驯化为狗的呢?同学们,你们能结合家猪的驯化历程说说狼是如何被驯化为狗的吗?
3.同学们,你们已经知道猪和狗的来历了,那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动物是由野生动物驯化而来?
(1)学生分组探讨,师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探讨结果,师对应出示野马与马及野牛与牛(野鸡与鸡)图片。

4.同学们,现在你们已经知道家猪、狗、马和牛(鸡)是由什么动物驯化而来的了,那野猪、狼、野马和野牛(野鸟)为什么能变成家猪、狗、马和牛(鸡)呢?
(1)学生讨论推想所有家畜的由来。

(2)学生汇报,师生小结:家畜的祖先都是野兽,它们都是根据人的需要,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驯化而来的,也就是说,野生动物的驯化是人类需求的作用。

(三)现代的动物驯养
1.学生阅读教材第16页内容。

2.学生说说自己的阅读收获。

(1)人们驯养野生动物的意义?
野生动物能为我们提供肉、皮、毛、药材等多种物品,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如果只靠狩猎的方法,不仅不能满足需要,还会带来破坏大自然的恶结果。

因此,人工驯养野生动物的方法是一种既有经济价值又能保护大自然的好方法。

(2)我国在驯化野生动物方面的成果。

人们每年需要大量的鹿茸、麝香等药材,还需要大量的貂皮做皮大衣。

过去,多是靠杀鹿取茸,杀麝取香,捕杀野貂取皮毛。

现在,我国人工饲养鹿、麝、貂已经成功,可以不必杀鹿取茸、杀麝取香、杀野貂取皮毛了。

3.驯养动物要注意什么?请生阅读书第16页指南车信箱。

4.小结:人工驯养野生动物是既能保护大自然又有很大经济价值的活动,今后必定会有更大的发展。

但是我们在驯养动物的过程中要注意防范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三、拓展延伸
请学生调查我们所在地驯养动物的状况并完成书16页调查表。

四、板书设计
4 动物的驯化
家畜哪里来?野生动物驯化家畜
人类驯化动物的成绩
现代的动物驯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