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爱尔克的灯光》自考复习要点
爱尔克的灯光

爱尔克的灯光巴金教学目的:一、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及对封建家庭的深刻批判和复杂情感。
二、掌握本文的结构线索,学习使用象征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
三、体会本文叙事、抒情、议论相交融的表达特点。
四、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朗读技巧,恰当地表现本文内容、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及对封建家庭的深刻批判和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一、掌握本文的结构线索,学习使用象征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
二、体会本文叙事、抒情、议论相交融的表达特点。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设想:第一、二课时分析《爱尔克的灯光》,第三课时将巴金的另一篇文章《灯》作为课内自读介绍给学生。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通读全文,解决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分析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一、引入:二、新授:一)作者简介:巴金(1903年11月25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中国现、当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春》《秋》(激流三部曲)《雾》《雨》《电》(爱情三部曲)此外还有小说《灭亡》《寒夜》《憩园》。
1982年,巴金获得了“但丁”文学奖。
巴金既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又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作品有很多,如《海行杂记》、《随想录》等。
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
他热情关注和支持旨在繁荣文学创作的各项活动,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
新编的《巴金全集》于1986年起陆续出版。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多年来他还出版了大量译作。
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动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
大学语文《爱尔克的灯光》2020年自考大专考点精选(含答案)

大学语文《爱尔克的灯光》2020年自考大专考点精选(含答案)自考专科《大学语文》的一些考试重点,希望能帮到大家。
《爱尔克的灯光》145.概括作者由“长宜子孙”四个字所引发的思想感情?答:所谓“长宜子孙”的封建家庭对年轻生命、年轻心灵的摧残,表现出巴金对受害者的深深同情,并由18年后所见的观感,显示作者对封建势力的本质及其顽固性的深刻认识,总结出唯一的出路就是和旧家庭决裂,年轻人应该走出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寻求光明的前途。
146.“长宜子孙”是什么意思?答:原意是封建家庭的家训,意思是封建家长要创办家业,长久地宜于子孙后代舒适的生活。
要保证“长宜子孙”,既要有足够的财富,还要维护封建家庭,继承与恪守封建礼教。
147.文章展示了哪两种人生道路?答:⑴是祖辈依照“长宜子孙”的家训,为子孙创建家业,积攒财富,希望为子孙谋求舒适的生活,实质却葬送年轻可爱的生命,囚禁了许多年轻人的心灵。
⑵是作者自己正走着的路,即与封建大家庭彻底决裂,冲出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
148.说明文中出现的三种灯光的象征意蕴?答:⑴故居大门内的灯光,代表笔者的故居,象征那个狭小的旧家庭,旧礼教的没落与衰亡。
⑵哈立希岛上的灯光,即姐姐爱尔克的灯光。
既表现姐弟之情,又象征苦难与希望的破灭。
⑶我心灵的灯光,象征作者坚定的生活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149.以“灯光”为线索,简要说明文章的内容脉络?答:作者在旧居前看到大门内的灯光,联想起具有悲剧意味爱尔克的灯光,引起对自己姐姐的回忆,更清楚地认识到旧家庭、旧礼教的罪恶,对“长宜子孙”进行了批评,从而作者心中的灯点亮了,指明年轻人应该走的人生之路。
本文还通过灯光突出文章中批判的“长宜子孙”的内容,使作者的思绪与情感推进得更有层次。
150.姐姐的悲剧说明了什么?答:文中对姐姐的回忆与作品的主旨是论据与结论的关系。
姐姐应该有幸福的生活,然而却悲惨地早逝了,死后还受到冷遇。
作者对姐姐的回忆,暴露了旧家庭、旧礼教摧残青春和生命的罪恶,从反面揭示出,应冲出狭小的家庭,走向广大的世界之中。
21爱尔克的灯光

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
❖ 主要是围绕这死去的姐姐展 开回忆和联想,以姐姐惨死 的事实说明,青年们只有彻 底挣脱封建家庭和封建道德 的束缚,奔向广阔的世界, 才有希望,才有出路。
❖ 第三部分(第9-12自然段)
作者以一个封建叛逆者的姿 态,集中笔力批判“长宜子 孙”,把冲破旧家庭提高到走 什么样的人生道路这一高度来 认识。
❖ 爱尔克,一个美丽的女孩子,那个欧洲古传说的主 人公。 她和心爱的弟弟住在一个叫“哈里希”的孤岛上, 这里荒无人烟,只有他们姐弟二人相依为命。 年少的弟弟终于耐不住孤岛生活的寂寞,决定独 自出海闯闯,看看外面的世界。姐姐的泪水和劝阻 也没能牵绊少年匆忙的脚步,他义无反顾踏上了远 航之旅。 临别之际,面对爱尔克担忧不舍的眼神,弟弟让 姐姐耐心等着自己,他说他很快就会平安归来,还 要把外面的新鲜事讲给她听。 弟弟走后,爱尔克每天都在窗前点一盏油灯为他 引航,多少个风雨交加的夜里,她守着微弱的烛光 整夜难眠,她怕弟弟看不到这灯火,怕弟弟会遭遇 不测。 日子一天天过去,孤岛的小屋里,每个晚上灯火都 亮着,那是爱尔克在焦急地等着弟弟平安归来。 日日翘首,夜夜盼望,可是一直到她心力憔悴孤独 地死去,也没能盼回她的弟弟——这个远航的少年! 于是,这个绝望的女子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以“爱尔克的灯光”为题,有这样几个含 义: 1、讴歌姐弟之情,表达对亲人和故乡的思 念; 2、爱尔克的灯光能照亮归来的路,若它熄灭 了,这里就不再给人以光亮的感觉; 3、引人深思,使全文有浓郁的诗意。
四、课文串讲: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 主要写“我”回到阔别了18年的故 居,在门外徘徊时的所思所感。作者 看到故居大门内的照壁上“长宜子 孙”四个字“原样地嵌在那里”,不 禁感慨万千,于是展开了对18年前往 事的回忆。第1自然段的“长宜子 孙”有引领全篇的作用。
2020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课文考点:爱尔克的灯光

2020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课文考点:爱尔克的灯光一、作家作品。
《爱尔克的灯光》作者巴金。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他是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
1923年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上海、南京求学。
1927——1928年旅居巴黎,创作并出版了他的处女作《灭亡》。
回国后又陆续出版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寒夜》、《憩园》等作品。
其代表作是《家》,通过对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生活内幕的生动描绘,深刻暴露了封建末世的黑暗与腐朽,控诉了旧礼教、旧势力的罪恶,歌颂了“五四”初期知识青年的觉醒及对封建势力的斗争。
除小说外,巴金还有《生之忏悔》、《旅途随笔》、《静夜的悲剧》等十多个散文集。
他的散文多描写自然风光和人生世态,洋溢着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热情,意境清新,语言流畅。
解放以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巴金文集》十四卷.二、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选自散文集《龙。
虎。
狗》。
这篇文章写于1941年3月,原载1941年4月19日重庆《新蜀报》副刊《蜀道》,最初收入散文集《龙。
虎。
狗》,后收入《巴金文集》第十卷。
三、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抒写了作者回故乡时的所忆、所念、所思、所感,控述了所谓“长宜子孙”的封建家庭对年青生命、年青心灵的摧残,表现出巴金对受害者的深深同情,并且由18年后回来时看见的还是一样的情形的观感,显示作者对封建势力的本质及其顽固性的清醒理解。
从而,作者总结出一个真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的出路是和旧家庭决裂,年青人应该走出“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寻求光明的前途。
四、层次段落。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第1自然段到第4自然段。
主要写作者回到阔别了18年的故居,在门外徘徊时的所思、所感。
作者怀着亲切的心情在故居门外徘徊,当他看到大门内“长宜子孙”四个字,原样的嵌在那里时,一下了触动了他的情怀,他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
于是展开了对18年前的往事的回忆。
爱尔克的灯光

作者简介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巴金是他在写小说《死亡》时起用的笔名,之后一直延用。 代表作有: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爱情三部曲的《雾》、《雨》、《电》 代表小说还有《灭亡》《寒夜》《憩园》 代表散文有其晚年写的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忏悔录”的 《随想录》和《海行杂记》。巴金被人们称为一个敢说真话的 作家。亦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 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写作特色:
第一,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构思精巧。全文以“灯光”为标 题,又以“灯光”为线索,“形散神不散”,集中笔墨抒发了感情, 表达了深刻的主题。 故居大门内亮起的灯光,使作者“仿佛看见了哈立希岛上的 灯光”,想到了“在寂寞中死去”的姐姐。由此,作者清醒地看到: 祖上的遗训是荒唐的,“长宜子孙” 无法改变封建家族的堕落。作 者在批判了封建家庭的遗训后,告诉人们:“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 我引到这里来的。” 文章最后,当作者再一次离开狭小的家,又投 身于广大的世界中去时,作者说他仿佛又看见了灯光,那是作者常 见的灯光,是永远指引他前进的“心灵的灯光”。。文章始终以灯 光为线索,最后又以灯光作结,结构严谨,笔墨集中,构成了一个 完美的艺术整体。我们写作文中也是可以做到的。像前面慕老师给 大家讲的一篇作文《距离》。作者以“距离”为题,由距离展开自 己对开始一个月的预科生活的思考,由距离将整个文章提携起来。 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就应该努力去构思。
课文分析 5.阅读第七自然段解释爱尔克灯光的意义 灯光在呼唤我,我恨不得腋下生出翅膀,即刻飞到那边去。 “作者想回到家,去看看自己的亲人,但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回到 自己的故乡。 这是文中出现的第二种灯光,哈里希岛上的灯光就是爱尔克 的灯光。旧家庭微暗的灯光,使作者联想到了哈里希岛上的灯光。 爱尔克的灯光是姐姐为弟弟点的灯,为的是给弟弟指出一条回家 的路,这是姐姐对弟弟的爱,这孤灯虽不曾唤回那位航海远去的 弟弟,可是不少捕鱼的人都能得到它的帮助,这也是人与人之间 的相助相爱,因此这灯光是照路的灯也是爱与温情的灯。姐姐愿 意用一生守侯弟弟,只要姐姐还在,灯就不会灭,希望也就还在, 因此,这灯光也象征着一种希望。 作者的感情: 愤怒——由爱尔克的灯光,作者想到了姐姐的悲剧命运,他 认为姐姐的命运就是罪恶的家造成的,由此作者对封建家庭、封 建礼教做出强烈的批判,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带着对封建家族的深深失望,带着对新 生活的热望和憧憬离开家的。当这次故乡之行,旧家族的噩梦再 次击碎他的幻想时,作者忽又感到了一种轻松和振奋,他说“我 很高兴,自己又一次离开了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我仿佛又看见了一线光、一个亮,这还是我常常看见的灯光, 这一定是我心灵的灯。”这灯光就像是一种指引,贯穿着巴金一 生对光明、公平、正义、良知的呼唤和对黑暗、不公、虚伪的鞭 挞,正是这种追求光明的精神和信念支撑着巴金,使他在他的作 品中,在他的人格中都同样闪烁着理想的光辉。他在《激流三部 曲》中,通过封建家庭里青年一代的痛苦挣扎和悲惨遭遇,控诉 着那些年轻生命的被摧残;在《爱情三部曲》中,他表现着有为 知识青年的理想和反抗;在《寒夜》中,他哀悼着善良人们命运 的渺小和无力,试图通过这些悲剧性的描写,唤起人们对黑暗不 公的憎恨和记忆,和对于光明的渴望。也正是因为始终对未来抱 有希望,这些作品才能在当时不仅仅唤起广大读者的悲哀、痛苦 和同情,而且更能使他们惊醒和感奋起来,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时 代和环境,选择一条改变命运的道路。早期的作品如此,晚年的 《随想录》更是以深刻的反思精神撼人心灵,赢得了世人对巴金 的尊敬。《随想录》是巴金晚年抱病完成的作品,是对十年文革 的自我剖析、自我反思和批判,《随想录》被人们誉为“讲真话 的大书”,巴金也因此被誉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
自考考点——爱尔克的灯光

自考考点——爱尔克的灯光巴金题解:一、题解:欧洲古老的传说:在古老的欧洲哈立希岛上,曾经有一束明亮的灯光,那是一位叫爱尔克的善良的姐姐点燃的。
为了使远去航海的兄弟不迷失方向,这位细心的姐姐每夜每夜灯光亮在她的窗前,她一直到死都在等待那个出远门的兄弟回来,但是,最后她带着失望进入坟墓。
二、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巴金,(1904.11.25-2005.10.17)原名李尧棠,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
自幼在家延师读书。
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春》和《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
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
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三、文章的结构三种灯光是统领全文的线索。
作者的思想和感情随着灯光的依次闪现而逐层向前推进。
课文共15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一)第一部分(1)作者满怀希望的回到十八年前的故居,照壁上长宜子孙四字引发作者对往事的回忆。
作者满怀希望的回到十八年前的故居,这时故居已几易主人。
从外观看,巍巍的门墙已代替了太平缸,卫兵也代替了原来的石狮子。
但通过敞开的大门,作家却看到了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大字,而且那完全是18年前见过的样子。
作者受到震动,感到万般的失望。
然后由阴暗中亮起的一线微光,想起了欧洲古老传说中关于爱尔克的灯光的故事。
解析第1段:1、引起作者对人生思索的触发物:长宜子孙四个字2、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却是原样地嵌在那里,似乎连颜色也不曾被风雨剥蚀。
寓意:象征虽过18年的风风雨雨,但中国的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基本没变。
3、本段的抒情特点:抒情和叙事、议论结合;情真且强烈。
(二)第二部分(27)故居大门闪亮起昏暗灯光引发我对死去姐姐的回忆和联想。
(插叙)姐姐曾给作家以温暖,对于她的出走他乡也寄寓过很大的希望。
爱尔克的灯光

(2)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一线微弱的光”、“ 爱尔克 的灯光”、“我心灵的 灯”的依次 闪现,正是作者思绪的推进和感情 的激荡。由看到旧家庭的败落,到 痛心疾首于姐姐的惨死,一直到对 新生活的向往,是文章内涵的演进 脉络,也是作者情感起伏跌宕的轨 迹。
爱尔克的灯光
一、背景与题解
选自《龙.虎.狗》,抒情散文。 作者巴金自幼生活在成都一个号称首 富的封建家庭。19岁时冲破封建家庭 的束缚,18年后第一次返回故乡。
题目“爱尔克的灯光”出自欧洲的 古传说,爱尔克是人名,姐弟俩的 经历、情感与巴金姐弟俩同。
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4):写作者“我” 回到了阔别十八年的故居,在故居 门前的所思、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5—7):展开对姐姐的 回忆和怀念。
“长宜子孙”作为封建秩序的象征,
它维护着“家”的秩序,“囚禁着 许多年轻人的心”,“许多可爱的 生命被摧残了”。体现了控诉之情 和反封建的强烈愿望。
中心思想
通过作者在故居前的所思、所感, 抒发了对姐姐的深切怀念,批评了 封建家训“长宜子孙”对青年们的 毒害,从而揭示了一个生活哲理: 封建家庭及其财富并不能“长宜子 孙”,
第三部分(8—12):抨击封建家庭、 封建礼教的“吃人”罪恶,揭露封 建家训“长宜子孙”对年轻人的毒 害。 第四部分(13—结束):写作者再 次离开狭小的家,又一次走向广大 的世界。
内容评析:
双线结构:灯光,“长宜子孙”。 表现了对封建道德思想和封建专制 制度的彻底否定,对姐姐的缅怀之 情,以及作者深沉的人道主义博爱 情怀。
腐朽没落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摧 残人才,吞噬青年,青年人应该走 出狭小的家,到广大世界去寻求光 明。
《爱尔克的灯光》阅读题的答案

《爱尔克的灯光》阅读题的答案巴金《爱尔克的灯光》文中提到了三种灯光,其中爱尔克的灯光,象征着旧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
“爱尔克的灯光”其相关的阅读训练试题及其答案是由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把握“爱尔克的灯光”的课文特点,进而提高阅读能力。
(一)、阅读巴金《爱尔克的灯光》原文,回答1-5小题爱尔克的灯光巴金傍晚,我靠着逐渐暗淡的最后的阳光的指引,走过十八年前的故居。
这条街、这个建筑物开始在我的眼前隐藏起来,像在躲避一个久别的旧友。
但是它们的改变了的面貌于我还是十分亲切。
我认识它们,就像认识我自己。
还是那样宽的街,宽的房屋。
巍峨的门墙代替了太平缸和石狮子,那一对常常做我们坐骑的背脊光滑的雄狮也不知逃进了哪座荒山。
然而大门开着,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却是原样地嵌在那里,似乎连颜色也不曾被风雨剥蚀。
我望着那同样的照壁,我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我仿佛要在这里看出过去的十九个年头,不,我仿佛要在这里寻找十八年以前的遥远的旧梦。
守门的卫兵用怀疑的眼光看我。
他不了解我的心情。
他不会认识十八年前的年轻人。
他却用眼光驱逐一个人的许多亲密的回忆。
黑暗来了。
我的眼睛失掉了一切。
于是大门内亮起了灯光。
灯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
我只得失望地走了。
我向着来时的路回去。
已经走了四五步,我忽然掉转头,再看那个建筑物。
依旧是阴暗中的一线微光。
我好像看见一个盛满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了一般,我痛苦地在心里叫起来。
在这条被夜幕覆盖着的近代城市的静寂的街中,我仿佛看见了哈立希岛上的灯光。
那应该是姐姐爱尔克点的灯吧。
她用这灯光来给她航海的兄弟照路,每夜每夜灯光亮在她的窗前,她一直到死都在等待——那个出远门的兄弟回来。
最后她带着失望进入坟墓。
街道仍然是清静的。
忽然一个熟悉的声音在我耳边轻轻地唱起了这个欧洲的古传说。
在这里不会有人歌咏这样的故事。
应该是书本在我心上留下的影响。
但是这个时候我想起了自己的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尔克的灯光
巴金
中心思想:对封建家庭和封建礼教的彻底否定
写作特色:将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行文充满激情
重点掌握的词语:照壁梦魇捱
历年考题
(2000、4,单选10)在《爱尔克的灯光》中,作者通过回忆姐姐的命运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是(B)
A. 对故居的留恋
B. 对封建家庭和封建礼教的否定
C. 对不幸者的哀悼
D. 对理想的追求
(2001、4,单选12)《爱尔克的灯光》中有一段文字是:“傍晚,我靠着逐渐黯淡的阳光的指引,走过十八年前的故居。
这条街,这个建筑物开始在我的眼前隐藏起来,像在躲避一个久别的旧友。
”这里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B )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层递
(2001、10,单选10)在《爱尔克的灯光》中,作者关于人生道路的思索的主要触发物是( B )
A. 故居
B. “长宜子孙”四个字
C. 亡姐
D. 爱尔克的灯光
(2002、10,单选10)《爱尔克的灯光》中的"我心灵的灯"所含象征
意义是( D )
A.封建家庭和礼教的没落和崩溃
B.美好希望的破灭和生活的悲剧
C.对旧家庭的憎恶和对财富的鄙弃
D.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2003、1,单选10)在《爱尔克的灯光》中,“爱尔克的灯光”的象征意义是( C )
A.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B.对旧家庭的憎恶和对财富的鄙弃
C.美好希望的破灭和生活的悲剧
D.封建家庭和礼教的没落和崩溃
(2004、4,单选11)在《爱尔克的灯光》中,作者关于人生道路的思索的主要触发物是(B)看“提示”
A.故居 B.“长宜子孙”四个字
C.亡姐 D.爱尔克的灯光
(2004、4,简析37)阅读《爱尔克的灯光》中的一段文字:黑暗来了,我的眼睛失掉了一切。
于是大门内亮起了灯光。
灯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
我只得失望地走了。
我向着来时的路回去。
已经走了四五步,我忽然掉转头,再看那个建筑物。
依旧是阴暗中一线微光。
我好像看见一个盛满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了一般,我痛苦地在心里叫起来。
在这条被夜幕覆盖着的近代城市的静寂的街中,我仿佛看见了哈立希岛上的灯光。
那应
该是姐姐爱尔克点的灯罢。
她用这灯光来给她的航海的兄弟照路,每夜每夜灯光亮在她的窗前,她一直到死都在等待那个出远门的兄弟回来。
最后她带着失望进入坟墓。
请问答:
A.这“阴暗中的一线微光”有何象征意义?
这昏暗微弱的灯光,象征着封建家庭、封建礼教以及他们赖以生存的封建制度的没落和即将消亡。
B.“我好像看见一个盛满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了一般”,这个比喻的喻义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对悲惨死去的姐姐的无限哀痛和对封建家庭、封建礼教的憎恶、否定。
C.这段文字在抒情达意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在叙事、议论中抒情,在象征、类比中达意。
(2004、10,单选8)下述文章中运用了插叙方式来记叙的是(C)参看教材P148
A.《背影》
B.《郑伯克段于鄢》
C.《爱尔克的灯光》
D.《马伶传》
(2005、1,简析37)阅读《爱尔克的灯光》中的一段文字:忽然在前面田野里一片绿的蚕豆和黄的菜花中间,我仿佛又看见了一线光,一个亮,这还是我常常看见的灯光。
这不会是爱尔克的灯里照出来的,我那个可怜的姐姐已经死去了。
这一定是我的心灵的灯,它永远给我指示我应该走的路。
请回答:
A.作者为什么说我“仿佛”“又”看见了一线光,一个亮?
好像,“又”,前文有“阴暗中的一线微光”等
B.作者为什么说“这不会是爱尔克的灯里照出来的”?
这是希望之光,而爱尔克的灯是希望的破灭
C.作者“心灵的灯”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2005、4,单选11)在《爱尔克的灯光》中,"我"走过故居时感到:"这条街、这个建筑物开始在我的眼前隐藏起来,像在躲避一个久别的旧友。
"这里运用的修辞手法是(B)
A.比喻B.拟人 C.夸张D.借代
(2005、10,单选11)《爱尔克的灯光》中,写我走过故居时,“这条街、这个建筑物开始在我的眼前隐藏起来,像在躲避一个久别的旧友”,这里运用的修辞手法是(B)
A. 比喻
B. 拟人
C. 夸张
D. 借代
(2006、1,单选11)《爱尔克的灯光》的总体行文特点是(A)A.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B.边叙事,边议论,难得抒情
C.边叙事,边抒情,难得议论
D.先叙事,再抒情,后议论
(2007、4,单选9)《爱尔克的灯光》中,爱尔克的灯光象征着( C ) A.旧家庭、旧礼教走向没落 B.对故居的留恋
C.生活的悲剧、希望的破灭
D.对理想的追求
(2008、7,单选6)《爱尔克的灯光》中,故居大门内亮起的昏暗灯光象征着(C)
A.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
B.对旧家庭的追思和怀念
C.旧家庭,旧礼教走向没落、崩溃
D.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2008、10,单选10)下列文章中,多次使用插叙以表现作者联翩思绪的是(A)
A.《爱尔克的灯光》B.《秋夜》
C.《都江堰》D.《香市》
(2009、1,简析38)阅读《爱尔克的灯光》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我高兴地来,痛苦地去。
汽车离站时我心里的确充满了留恋。
但是清晨的微风,路上的尘土,马达的叫吼,车轮的滚动,和广大田野里一片盛开的菜子花,这一切驱散了我的离愁。
我不顾同行者的劝告,把头伸到车窗外面,去呼吸广大天幕下的新鲜空气。
我很高兴,自己又一次离开了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A.这里用了哪几种人物描写方法?
心理、动作
B.“但是清晨的微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转折
C.说明这段文字中“我”的感情。
有对旧家庭、旧礼教回忆的痛楚,更有对新生活的向往
(2009、4,单选8)《爱尔克的灯光》中,引发作者对人生道路进行思索的是(A)
A.故居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
B.爱尔克的灯光
C.姐姐的死讯
D.田野里的一线光、一个亮
(2009、10,单选8)《爱尔克的灯光》所写的“灯光”中,象征着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的是( D )
A.“于是大门内亮起了灯光”
B.“哈立希岛上的灯光”
C.“在窗前发亮的灯,……灯光在呼唤我”
D.“我仿佛又看见了一线光,一个亮,这还是我常常看见的灯光”(2010、1,单选10)在巴金的笔下,“爱尔克的灯光”所象征的是(B)
A.旧家庭的冷落
B.希望的破灭
C.对礼教的憎恶
D.新的生活道路
(2010、4,简析38)阅读《爱尔克的灯光》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他用空空两手造就了一份家业。
到临死还周到地为儿孙安排了舒适的生活。
他叮嘱后人保留着他修建的房屋和他辛苦地搜集起来的书画。
但是儿孙们回答他的还是同样的字:分和卖。
我很
奇怪,为什么这样聪明的老人还不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不向他们指示一条生活道路;“家”这个小圈子只能摧毁年轻心灵的发育成长,倘使不同时让他们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利益上面。
A.概括这段文字两个层次的内容。
1.至“分和卖”创业艰辛守业难
2.“财富并不‘长宜子孙’”
B.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真正的“长宜子孙”?
给子孙“生活技能”“向他们指示一条生活道路”
“让他们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
C.说明其中排比句三个分句共同的语序特点。
先果后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