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学试题A
针灸学考试试题与答案

针灸学考试试题与答案一、名词解释1.针灸学:2.经络系统3.十二经脉:4.砭石:5.“阳脉之海”:6.经气:7.“一源三歧”:8.十五络脉:9.经络学说:10.“六合”:11.“气街”:12.五输穴:13.“肺系”:14.募穴:15.“陷下则灸之”:16.“感觉阈”:17.隔姜灸:18.平刺:19.四总穴”20.艾炷灸二、判断题1.《针灸大成》记载了361个经穴。
( )2.《难经》“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 )3.唐代初期,针灸发展成为一门专科,有“针师”、“灸师”等专业称号。
( )4.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上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 )5.经脉循行中与耳有联系的经脉有2条。
( )6.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浮络、孙络。
( )7.下合穴中,三焦下合委中,胆下合穴为阳陵泉。
( )8.丰隆穴的定位: 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一横指。
( )9.十二经脉皆有“标”部与“本”部。
( )10.胎位不正首选至阴穴。
( )11.十二经筋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而走向头面躯干,行于体表,并深入内脏。
( )12.肺经的五输穴是少商、太渊、鱼际、经渠和尺泽。
( )13.八脉交会穴中,公孙通带脉,而内关通阴维脉。
( )14.火罐法是利用燃烧时火的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将罐吸皮肤上。
( )15.大肠经的郄穴是手三里。
( )16.十二经脉中,六阳经均不经过手(足)掌部。
( )17.拇短、长伸肌腱之间凹陷取阳池。
( )18.瘀血腰痛的配穴为膈俞、次髎。
( )19.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故有“阴脉之海”,“血海”之称。
( )20.中风的中经络型的针灸治法为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主穴选内关、水沟。
( )三、单项选择题1.最原始的针刺工具是()A.骨针B.竹针C.砭石D.陶针E.铜针2.创子午流注针法的是( )A.徐凤B.何若愚C.窦默D.李梃E.高武3.肘横纹至腕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A.14寸B.15寸C.12寸D.9寸E.13寸4.确定了349个腧穴的著作是( )A.《针灸逢源》B.《针灸问对》C.《针灸甲乙经》D.《外台秘要》E.《卫生针灸玄机秘要》5.耳后两乳突之间的骨度分寸是( )A.6寸B.5寸C.8寸D.9寸E.10寸6.下列哪个不是灸法的作用()A.调和阴阳B.扶阳固脱C.温经散寒D.消瘀散结E.防病保健7.针灸被传到朝鲜、日本( )A.大约在公元7世纪B.大约在公元6世纪C.大约在公元17世纪D.大约在公元16世纪E.大约在公元19世纪8. 经络在躯干分布的原则是“腹为阴,背为阳”但有一条例外,是()A.足少阳胆经B.足阳明胃经C.足厥阴肝经D.足少阴肾经E.足太阳膀胱经9.足太阴脾经穴名有( )A.20个B.14个C.21个D.45个E.28个10.八会穴的骨会是( )A.绝骨B.太渊C.阳陵泉D.大杼E.膈俞11. 月经先期的针灸治疗原则是()A.温经散寒B.清热调经C.调补肝肾D.和血调经E.活血化瘀12.创用“夹脊穴”的医家是()A.孙思邈B.华佗C.杨继洲D.滑伯仁E.王惟一四、多项选择题1.最基本的行针手法有( )A.提插法B.循法C.刮法D.摇法E.捻转法2.中府是( )A.募穴B.在肺经上C.任脉的经穴D.在前臂E.肺经的终止穴3.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素问》B.《灵枢》C.《足臂十一脉灸经》D.《脉经》E.《阴阳十一脉灸经》4.手指同身寸包括( )A.拇指同身寸B.食指同身寸C.中指同身寸D.横指同身寸E.小指同身寸5.骨度分寸为12寸的是( )A.肘横纹至腕横纹B.前发际至后发际正中C.腘横纹至外踝尖D.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E.肩胛骨内侧缘至后正中线6.下列几组穴位中,属俞募配穴的有()A.肝俞配期门B.胃俞配章门C.大肠俞配天枢D.心俞配膻中E.肺俞配中府7.针灸治疗腰痛的主穴是()A.阿是穴B.肾俞C.腰眼D.伏兔E.委中8. 下列腧穴中属脾经的是( )A.太白B.头维C.公孙D.归来E.三阴交9.行针的辅助手法有( )A.循法B.提插法C.震颤法D.搓柄法E.摇柄法10.《十四经发挥》增加循经列穴的经脉是( )A.阴、阳跷脉B.任脉C.督脉D.阴、阳维脉E.冲脉11. 三棱针常用的操作方法有( )A.点刺B.刺络C.散刺D.叩刺E.挑刺12.肾经联系的脏腑是()A.肾B.膀胱C.肺D.肝E.心五、写出下列穴位的定位、归经、特定穴类别1.列缺:2.郄门:3.鱼际:4.丰隆:5.肝俞:6.支沟:7.三间:8.膻中:9.关冲:10.偏历:11.梁丘:12.至阴:13.胆俞:14.章门:15.昆仑:16.然谷:17.外关:18.曲泉:1.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针灸方法和技术,运用针灸防治疾病,阐明针灸作用机理的一门学科。
针灸学习题

绪言试题一、选择题(一)A型题1.针灸学的指导理论是( A )A.中医理论B.经络理论C.腧穴理论D.刺灸理论E.脏象理论2.针灸学起源于我国的时代是( B )A.青铜器时代B.石器时代C.仰韶文化时期D.奴隶制度时代E.春秋战国时期3.1 9 63年出土的1根磨削石针是在( D )A.甘肃B.陕西C.山西D.内蒙古E.青海4.最原始的针刺工具是(C )A.骨针B.竹针C.砭石D.陶针E.铜针5.依据经络学说选穴施术的治疗方法是( B )A.薰洗B.针灸C.中药D.食疗E.正骨(二)B型题A.《内经》B.《难经》C.《针灸甲乙经》D.《黄帝内经太素》E.《黄帝针经》1.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著作是( A)2.成书于秦汉时期的著作是( B )3.成书于魏晋时期的著作是(C )A.《伤寒论》B.《曹氏灸经》C.《肘后备急方》D.《备急千金要方》E.《外台秘要》4.晋代葛洪所著( C )5.东汉张仲景所著( A )6.唐代孙思邈所著( D )A.《针灸逢源》B.《针灸问对》C.《针灸甲乙经》D.《外台秘要》E.《卫生针灸玄机秘要》7.确定了349个腧穴的著作是( C )8.列出了3 6 1个经穴的著作是( A )9.主要内容设有80多条问答的著作是( B )A.汉代B.晋代C.唐代D.宋代E.明代10.最早在太医署设制针灸科的朝代是(C )11.最早传入国外的针灸学专著的朝代是( B )12.最早铸造针灸模型的朝代是(D )A.徐凤B.何若愚C.窦默D.李梃E.高武13.创子午流注针法的是( B)14.著《针灸大全》的是( A)1 5.撰写《针灸聚英》的是( E )(三)D型题1.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 )A.《素问》B.《灵枢》C.《足臂十一脉灸经》D.《脉经》E.《阴阳十一脉灸经》2.《针灸甲乙经》是一部( )( )A.经络学专著B.针灸学专著C.腧穴学专著D.治疗学专著E.率先传播至国外的针灸学专著3.晋代著名的女医家及特长是( )( )A.鲍姑B.陶弘景C.秦承祖D.擅长用灸E.擅长针刺9.主要内容设有80多条问答的著作是( )A.汉代B.晋代C.唐代D.宋代E.明代10.最早在太医署设制针灸科的朝代是( )11.最早传入国外的针灸学专著的朝代是( )12.最早铸造针灸模型的朝代是( )A.徐凤B.何若愚C.窦默D.李梃E.高武13.创子午流注针法的是( )14.著《针灸大全》的是( )15.撰写《针灸聚英》的是( )(三)D型题1.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 )A.《素问》B.《灵枢》C.《足臂十一脉灸经》D.《脉经》E.《阴阳十一脉灸经》2.《针灸甲乙经》是一部( B )( E )A.经络学专著B.针灸学专著C.腧穴学专著D.治疗学专著E.率先传播至国外的针灸学专著3.晋代著名的女医家及特长是( )( )A.鲍姑B.陶弘景C.秦承祖D.擅长用灸E.擅长针刺4.唐代针灸学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 )A.子午流注针法兴起B.确定穴位的数目和主治C.针灸成为一门专科D.创立奇经八脉理论E.针灸教育占有重要地位5.《十四经发挥》增加循经列穴的经脉是( )A.阴、阳跷脉B.任脉C.督脉D.阴、阳维脉E.冲脉(四)X型题1.针灸学术渊源与理论基础主要导源于( )( )( )( )( )A.《内经》B.《针灸大全》C.《难经》D.《十四经发挥》E.《针灸甲乙经》2.唐代载有针灸学内容的著作有( )( )( )( )( )A.《外台秘要》B.《骨蒸病灸法》C.《备急灸法》D.《神应经》E.《备急千金要方》3.宋代著名的针灸学家有( )( )( )( )( )A.王惟一B.刘完素C.王执中D.李东垣E.张元素4.明代著名的针灸著作有( )( )( )( )( )A.《针灸大成》B.《针灸资生经》C.《针灸大全》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E.《针灸问对》5.早年我国传入日本的针灸著作有( )( )A.《医宗金鉴》B.《神应经》C.《针灸甲乙经》D.《针经》E.《明堂图》二、非选择题(一)名词解释1.针灸学2.针刺麻醉(二)填空题1.以外科闻名于世的华佗亦精于,创立了著名的穴。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理复习题【2013级针灸推拿专业】

第一章绪论、,、、、按照老师讲课时画的重点整理,请根据需要参考或补充根据当时我班的学习委员官方整理的药理复习资料,这个相当全面,都可以当提纲用了,做小抄就不建议用这个了,东西太多,我是在大二下学期考的药理,也就是2015年的6月份,所以资料还是很新的,有需要的可以下载下来,用作复习资料;我们不生产答案,我们只是答案的搬运工。
因为是搬运别人的所以资料结尾我就不附上我自己的了,嘿嘿:这一套资料最起码适用于针灸推拿专业和中西医临床专业仔仔酱写于2016年7月25日星期一1.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和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学科。
2. 药物:能够影响生物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化过程,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物质。
3. 药效学:药理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产生作用的机制,称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
4. 药动学:药理学研究药物在机体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及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
5. 药理学的研究方法:(1)基础药理学方法:以动物为实验对象1 )实验药理学方法:整体实验;离体实验;2 )实验治疗学方法⑵临床药理学方法:以人体为研究对象。
第二章药效学I. 直接作用:又叫原发作用,是指药物直接对它所接触的器官、组织、细胞所产生的作用。
2•间接作用:又叫继发作用,是指在药物直接作用后引起的进一步作用。
3. 局部作用:是指药物无需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直接作用。
4. 全身作用:又叫吸收作用,是指药物被吸收入血后分布到机体各部位而产生的作用。
5. 选择性:多数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器官或组织发生明显作用,对其他组织器官作用较小或不发生作用。
6. 对因治疗:药物治疗的目的是消除原发致病因子。
7. 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8. 量效关系:药理效应的强弱与其剂量大小或浓度高低成一定关系,即量效关系。
9. 剂量:一般是指药物每天的用量,是决定血药浓度和药物效应的主要因素。
10. 最小有效量:或称阈剂量,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理复习题【2013级针灸推拿专业】

第一章绪论前言:按照老师讲课时画的重点整理,请根据需要参考或补充根据当时我班的学习委员官方整理的药理复习资料,这个相当全面,都可以当提纲用了,做小抄就不建议用这个了,东西太多,我是在大二下学期考的药理,也就是2015年的6月份,所以资料还是很新的,有需要的可以下载下来,用作复习资料;我们不生产答案,我们只是答案的搬运工。
因为是搬运别人的所以资料结尾我就不附上我自己的了,嘿嘿:这一套资料最起码适用于针灸推拿专业和中西医临床专业仔仔酱写于2016年7月25日星期一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和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学科。
2.药物:能够影响生物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化过程,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物质。
3.药效学:药理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产生作用的机制,称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
4.药动学:药理学研究药物在机体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及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
5.药理学的研究方法:(1)基础药理学方法:以动物为实验对象1)实验药理学方法:①整体实验;②离体实验;2)实验治疗学方法(2)临床药理学方法:以人体为研究对象。
第二章药效学1.直接作用:又叫原发作用,是指药物直接对它所接触的器官、组织、细胞所产生的作用。
2.间接作用:又叫继发作用,是指在药物直接作用后引起的进一步作用。
3.局部作用:是指药物无需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直接作用。
4.全身作用:又叫吸收作用,是指药物被吸收入血后分布到机体各部位而产生的作用。
5.选择性:多数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器官或组织发生明显作用,对其他组织器官作用较小或不发生作用。
6.对因治疗:药物治疗的目的是消除原发致病因子。
7.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8.量效关系:药理效应的强弱与其剂量大小或浓度高低成一定关系,即量效关系。
9.剂量:一般是指药物每天的用量,是决定血药浓度和药物效应的主要因素。
10.最小有效量:或称阈剂量,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
中医针灸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医针灸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中医针灸学是一门结合了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实践的学科,它通过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来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一套中医针灸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供学习者参考:一、选择题1. 中医针灸学中,常用的针刺手法不包括以下哪项?A. 点刺B. 旋转C. 插针D. 拔罐答案:D2. 针灸治疗中,以下哪个穴位不属于“任脉”?A. 百会B. 神阙C. 气海D. 关元答案:A3. 根据中医理论,以下哪项不是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A. 辨证施治B. 治未病C. 以痛为输D. 以形补形答案:D二、填空题1. 针灸治疗中,常用的穴位“合谷”位于______。
答案:手背,拇指与食指之间的凹陷处2. “足三里”穴位是中医针灸学中常用的保健穴位,它位于______。
答案:小腿外侧,膝盖横纹下三寸处三、简答题1. 简述针灸治疗的基本原理。
答案:针灸治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调节经络气血,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2. 列举至少三种常见的针灸治疗方法。
答案:常见的针灸治疗方法包括:1) 针刺法,即用针刺入穴位进行治疗;2) 艾灸法,即用艾绒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穴位;3) 拔罐法,即通过负压吸附皮肤,达到刺激穴位的效果。
四、论述题1. 论述中医针灸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答案:中医针灸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它不仅在治疗疼痛、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疗效,而且也被用于辅助其他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针灸学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非药物、非侵入性的治疗手段,有助于减少药物依赖和副作用,促进患者的整体健康。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实际考试题库和答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进行设计。
针灸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针灸学考试试题及答案考试试题:1. 针灸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哪个时期?2. 请简要介绍针灸学的基本原理。
3. 针灸学的主要治疗方式有哪些?4. 针灸学的作用机制是什么?5. 针灸学在哪些疾病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6. 针灸学的禁忌症有哪些?7. 针灸学的副作用及安全性如何?8. 针灸学技术在实践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9. 针灸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答案:1. 针灸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具体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约距今6000多年前。
2. 针灸学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刺激,调整人体的气血流动,以达到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根据中医理论,通过在穴位上插入针具,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脏腑功能的平衡。
3. 针灸学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针刺、灸法、拨罐、按摩等。
其中,针刺是最常见和广泛应用的治疗方式,通过在穴位上插入细针,刺激相关穴位来调整气血流动。
灸法则是利用艾绒或艾条燃烧产生的热量刺激穴位。
拨罐通过在患者体表使用负压吸附物来刺激穴位。
按摩则是通过按摩手法在相应的穴位或经络上进行刺激,调整人体的气血流动。
4. 针灸学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调整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免疫功能、改善血液循环、抗炎镇痛等。
针灸刺激可以促使神经内分泌系统产生反应,通过神经递质的释放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
此外,针刺还可以刺激机体产生内源性阿片样物质,从而达到镇痛的作用。
5. 针灸学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等。
例如,针灸可以缓解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痛、便秘等的症状,改善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咳嗽等的症状,减轻神经系统疾病如头痛、失眠等的症状,控制心血管系统疾病如高血压、心悸等的症状,缓解运动系统疾病如关节炎、腰痛等的症状等。
6. 针灸学的禁忌症包括急性感染、出血倾向、严重心血管疾病、重度贫血、孕妇腹部、肝脾肿大、肺结核等。
对于这些禁忌症患者,不适宜接受针灸治疗。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2019-2020学年针灸学练习题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2019-2020学年针灸学练习题基本信息:[矩阵文本题] *1. 十二经脉的命名,主要包含了下列哪些内容() [单选题] *A.阴阳、五行、脏腑B.五行、手足、阴阳C.手足、阴阳、脏腑(正确答案)D.脏腑、手足、五行E.以上均非答案解析:该题考查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构成。
从正经十二脉的名称也可以推断出如:足厥阴肝经(C对)。
十二经脉的名称应严格按照手足、阴阳、脏腑的顺序。
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十二经脉名称不包含(ABD错)。
2. 三焦经在.上肢的循行部位是() [单选题] *A.外侧前缘B.内侧中线C.外侧后缘D.内侧前缘E.外侧中线(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该题考查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属记忆内容。
三焦经又称为手少阳三焦经,分布于上肢外侧中线(E对)。
上肢外侧前缘为手阳明大肠经(A错)。
上肢内侧中线为手厥阴心包经(B错)。
上肢外侧后缘为手太阳小肠经(C错)。
上肢内侧前缘为手太阴肺经(D错)。
记忆:阳经,前中后:阳少太。
阴经,前中后:太厥少。
3. 循行于.上肢内侧中线的经脉是() [单选题] *A.手太阳经B.手少阳经C.手厥阴经(正确答案)D.手少阴经E.手太阴经答案解析:该题考查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属记忆内容。
手太阳经分布于上肢外侧后缘(A错);手少阳经分布于上肢外侧中线(B错);手厥阴经分布于上肢内侧中线(C对);手少阴经分布于上肢内侧后缘(D错);手太阴经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E 错)。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为考察重点,需准确记忆。
记忆:阳经,前中后:阳少太。
阴经,前中后:太厥少。
4. 循行于内踝尖上八寸以下胫骨内侧前缘的经脉是() [单选题] *A.足少阳胆经B.足少阴肾经C.足厥阴肝经(正确答案)D.足太阴脾经E.足阳明胃经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足三阴经在下肢的分布规律。
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C对)、太阴在中(D错)、少阴在后(B错)。
针灸学试卷(AB卷及答案

针灸学试卷(A)答题说明是非题:对的打“√”,错的打“×”。
2、A型题:为最佳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3、B型题:为配伍题,请为每一道试题配伍一个与它关系最密切的答案。
在每组试题中,每一个备选答案可以被选1次,几次或1次也不选用。
4、D型题:为相关选择题, 备选答案中必须有两个答案在某一方面有特殊联系,请根据题干选出两个有特殊联系的正确答案。
5、X型题:为多项选择题, 备选答案中包含2个或2个以上正确答案,请根据题干要求选出全部正确答案。
[试题册一]一、是非题:1、奇经八脉的腧穴均寄附于十二经脉。
()2、“腧穴所在,主治所在”,此仅是十四经腧穴的主治共性。
()3、十二经筋主要是加强了脏腑之间的联系。
()4、通里穴至少海穴为11寸。
()5、根据经络学说的标本根结理论,四肢部为根为本, 头面躯干部为结为标。
()6、十二经筋、十二经别都是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
()7、胃、腹疼痛取耳穴交感是根据中医理论选穴。
()8、施行瘢痕灸时,每壮艾炷均须燃尽。
()9、三棱针刺法,即可适用于实热证,又可用于实寒证。
()10、手足阳明经依次分别入上齿中和下齿中。
()二、A型题:11、在目内眦会合的经脉是:()A手足阳明经B手足太阴经C任督脉D阴阳跷脉E阴阳维脉12、手三阳经筋结于“角”,其“角”是指:()A头B手C胸D腹E足13、光明穴的命名是依据:()A腧穴所在部位B特殊治疗作用C中医基础理论D腧穴局部形象E利用地貌天体14、既是募穴,又是八会穴之一的是:()A中府B中脘C中庭D中渎E中渚15、太医署中设针博士、针助教、针师的朝代为:()A春秋战国B五代十国C隋唐D宋元E明清16、横指同身寸算作:()A1寸B2寸C3寸D4寸E5寸17、拘挛、抽搐、强直是……病候:()A络脉B经脉C经别D经筋E皮部18、秩边穴属:()A胆经B胃经C膀胱经D脾经E肝经19、横骨上廉至内辅骨上廉为:()A13寸B14寸C16寸D18寸E19寸20、我国第一位绘制彩色针灸挂图的医家是:()A华佗B扁鹊C孙思邈D王焘E王惟一21、十四经现共有穴名数为:()A365个B361个C359个D352个E309个22、腹部前正中旁开第二侧线是:()A脾经B胃经C肾经D肝经E胆经23、循行分布具有离、入、出、合特点的是:()A经筋B经别C皮部D络脉E奇经八脉24、中风左下肢瘫痪,头针刺激区当选:()A右运动区的下2/5B左运动区的下2/5C右运动区的中2/5 D左运动区的上1/5E右运动区的上1/525、屏间切迹内,耳甲腔底部的穴位是:()A内分泌B交感C皮质下D肾上腺E肺26、耳前听会、听宫、耳门三穴,所属的经脉依次分别为:()A胆经小肠经三焦经B三焦经小肠经胆经C胆经三焦经小肠经D小肠经胆经小肠经E三焦经小肠经胆经27、足阳明经的荥穴是:()A至阴B厉兑C足窍阴D隐白E以上都不是28、“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是指下肢经气多汇集在少腹部的:()A冲门B气冲C府舍D气穴E归来29、“面口合谷收”的主要机理是:()A辨证取穴B对症取穴C循经取穴D经验取穴E根据现代医学的神经传导30、初起的肿疡,宜选:()A隔姜灸B隔蒜灸C隔附子饼灸D隔盐灸E瘢痕灸三、B型题A起于小指外侧端B起于胸中C起于足大趾内侧端D起于足大趾丛毛之际E起于无名指尺侧端31、足太阴脾经()32、手少阳三焦经()A至阴B偏历C大椎D百会E肩髎33、能升阳举陷治疗脱肛的穴位是:()34、发热性疾病常用的穴位是:()A鼻旁B目内眦C目外眦D耳上角E颧骨35、手足少阳经交接于:()36、手足太阳交接于:()A胃B肾上腺C皮质下D神门E大肠37、耳轮脚消失处的耳穴是:()38、耳屏下部隆起的尖端的耳穴是:()39、对耳屏内侧面的耳穴是:()40、耳轮脚上方内1/3处的耳穴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专业2001级针灸学试题A
—、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针灸学
2、经络
3、奇经八脉
4、四海
5、腧穴
二、填空:(每空0。
5分,共10分)
1、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是在前在中在后。
2、奇经八脉中的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
3、奇穴是指,又有名确但尚未列入的腧穴
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是、、、。
5、骨度分寸法,前两额发角之间寸,耳后两乳突之间寸,胸
剑联合中点至脐中寸,两乳头之间寸,股骨大转子之间至腘横纹
寸,腘横纹至外踝尖寸,眉尖至前发际寸,
前发际至后发际寸。
三、简答题
1、写出下列腧穴定位(10分)
合谷天枢昆仑风池曲池三阴交大陵颊车
听宫外关
2、请举例说明腧穴的主治特点(10分)
3、双手进针法有哪些?(2分)
4、针刺的角度有哪些?与皮肤的角度?(2分)
5、单式补泻手法有哪些?(2分)
6、吸火拔罐法有哪些?(2分)
7、《头皮针穴位名称标准化国际方案》的头部标准现有多少条?其分布的区域?适应症?(2分)
8、针灸的治疗原则?治疗作用?(2分)
9、针刺配穴方法有哪些?(3分)
10、何谓腧募配穴?举例(3分)
11、何谓晕针?有哪些症状?如何处理及预防?(8分)
12、面痛的症状?针刺主穴?(6分)
13中风(中经络)主症分型,针刺主穴,配穴?(8分)
四、写出足阳明胃经的经脉循行(10分)原文或白话文均可
五、某患,女性,晨起后突然出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闭目、露齿,伴有耳后痛及舌前2/3味觉消失。
此为何病,写出主治主穴。
2001级护理专业针灸学试题(第一套)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
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2、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3、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
维脉、阳乔脉、阴乔脉共八条,故称奇经八脉。
4、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5、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二、填空
1、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2、督脉、任脉、冲脉,“一源三歧”
3、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十四经系统
4、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腹胸
5、9寸,9寸,8寸,8寸,19寸,16寸,3寸,12寸
三、简答题
1、写出下列腧穴定位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中点旁。
天枢:脐中旁开2村。
昆仑: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曲池:曲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大陵: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颊车: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按之凹陷处,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
听宫: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2、(一)近治作用
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均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症的作用。
如眼区周围的睛明、承泣、攒竹、瞳子髎等经穴均能治疗眼疾;胃脘部周围的中脘、建里、梁门等经穴均能治疗胃痛。
(二)远治作用
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症的作用。
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有远治作用。
如合谷穴不仅能治疗手部的局部病症,还能治疗本经所过处的颈部和头面部病症。
(三)特殊作用
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所谓双向良性调整作用,是指同一腧穴对机体不同的病理状态,可以起到两种相反而有效的治疗作用。
如腹泻时针天枢学可止泻,便秘时针天枢穴可以通便;内关可治心动过缓,又可治疗心动过速。
此外,腧穴的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
性,如大椎穴退热,至阴穴矫正胎位,阑尾穴治疗阑尾炎等。
3、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
4、直刺与皮肤呈90度;斜刺与皮肤呈45度;平刺与皮肤呈15度角。
5、提插补泻法和捻转补泻法。
6、闪火法、投火法、滴酒法和贴棉法。
7、共25条。
额区:额中线、额旁1线、额旁2线、额旁3线
顶区:顶中区、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
颞区:颞前线、颞后线
枕区:枕上正中线、枕上旁线、枕下旁线
8、(1)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三因治宜
(2)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
9、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
10、把病变脏腑的俞募穴配合运用,以发挥其协同作用,即为俞募配穴,如肺经有病取肺俞与中府。
11、定义: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
症状:突然出现精神疲惫,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扑倒在地,二便失禁,脉微欲绝。
处理:(1)立即停止针刺,全部起针,平卧保暖,给饮温水或糖水;
(2)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
(3)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预防:(1)消除紧张情绪;(2)卧位。
12、症状:面部突然发作闪电样、刀割样、针刺样、电灼样疼痛,持续数秒钟至
数分钟,发作次数不定,间歇期无症状。
主穴:攒竹、四白、下关、地仓、合谷、风池。
13、分为肝阳上亢、肝肾阴虚、痰浊内生、日久血瘀
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配穴:肝阳暴亢者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者,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者,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者,加足三里、气海;阴虚风动者,加太溪、风池;口角歪斜者,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者,加肩瘐、手三里、合谷;
下肢不遂者,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丰市;头晕者,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者,加丘墟透照海;便秘者,加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复视者,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滁留者,加中极、曲骨、关元。
四、《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如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1)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2)其支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夹脐,入气街中。
(3)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4)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5)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五、此病为面瘫,选用主穴:攒竹、鱼腰、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昆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