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资料(全)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资料(全)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资料(全)一绪论0.1.1.“文化”名称的来源。

1.“文”:①“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文先天素质的“质”相对。

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

②《论语雍也》曾说:“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化”的本义:改易。

①易学著作《周易系辞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里指的是自然的生成演化。

3.文化:①最早合成一《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②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③翻译: culture。

0.1.2.广义文化与狭的定义。

1. (1)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①《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定义:文化等同于“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

②《苏联大百科全书》定义“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2)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注重人的心态部分。

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学,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2.理解广义文化定义的三个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

(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

(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0.1.3.各种与文化相关概念的正名。

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例如农具。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观念:诸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等等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文化产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果,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的专指精神产品。

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

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简述分封制的特点和意义。

第一,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

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

第三,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科举制: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文化现象: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因材施教: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能够尽其材。

因材施教的最早实践者是孔子。

辩证思维: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礼制的核心:礼义原则宋代程颐提出了知先行后的主张提出“行先知后”的思想家是王夫之顾炎武对秦汉的乡治发出由衷的赞美,称“三代明王之治亦不越乎此人生礼仪,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寿礼和葬礼。

中国生产经济与文化特征:(1)天时、地利、人勤的重农经验;(2)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人心理;(3)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

皇家贵族礼仪的文化特性:皇家贵族礼制可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无不以明示等级尊卑为宗旨,皇家贵族的礼仪活动注意规模与程式,将礼仪过程视为国家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强化王权,明晰统治集团内的等级与名分关系,礼制成为维系传统社会的强有力的文化纽带。

简述中国皇家贵族礼制的文化特性国的礼仪制度在社会上层包括政府与宫廷表现得严整与周密。

在等级观念浓郁的古代,统治者依靠严密的礼制来区分、规范人们的身份、地位与社会角色,从而保证国家社会体系的协调与稳定。

从先秦及汉代以来的礼制著作,可以概括出官方礼制的若干特性:(1)祭祀典礼的神圣庄严;(2)冠婚丧礼的隆重盛大。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的课程,其重点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点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其基本特点包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人文主义和人伦关系,强调和谐与平衡,以及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

二、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和信五个方面。

仁是指关爱他人,义是指公正合理,礼是指礼貌规矩,智是指知识智慧,信是指诚信守信。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诗词、绘画、音乐、戏曲、建筑等。

这些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中国文化的传统医学和科技
中国传统医学和科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其中包括中医、中药、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

这些传统医学和科技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传承。

五、中国文化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
中国文化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中的主要哲学思想,道家、佛教、伊斯兰教等也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宗教信仰。

这些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中国文化概论》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认真阅读原文,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二、要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艺术表现形式,以及传统医学和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三、要注意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以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 • • • •
二、求是务实 求是务实是良好的学习态度。 求是务实是良好的学习态度。 求是务实是积极的处世精神。 求是务实是诚实的做人原则。 求是务实是严谨的科学精神。
• 三、贵和尚中 • 在古人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 在古人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 是相类相通的,因而可以达到和谐统一。 是相类相通的,因而可以达到和谐统一。在人与 人的关系上,注重和睦相处,相互尊重, 人的关系上,注重和睦相处,相互尊重,相互理 解和关心,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孔子说: 解和关心,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孔子说:“礼 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 ),以为实行礼 学而》 之用,和为贵”(《论语 学而》),以为实行礼 制的根本目标是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制的根本目标是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这 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成就事业的至关重要的条 孟子说: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件。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将人和看得比天时和地 公孙丑下》 (《孟子 公孙丑下》),将人和看得比天时和地 利更加重要。 利更加重要。
• 《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晏婴与齐景公论及 “和”与“同”: • ……公曰:“唯据与我和夫!” 晏子对曰: “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 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 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 之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 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 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 羹,既戒既平,鬷嘏无言,时靡有争。’先王之 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 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 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 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1,什么是广义的文化?什么是狭义的文化?文化结构四层说包括哪四个文化体系?答: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成为“小文化”。

物态文化层,(衣食住行);制度文化层,(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等);行为文化层,(民风民俗);心态文化层,(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

2,简述中国古代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答:从纵的方面讲,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分。

从横的方面讲,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的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以农业生产为界限,而是包括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经济成分。

3,宗法制度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有哪些特征?答:1,家天下的延续: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2,封国制度不断:分封制度曾是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构成中国传统社会基石的以血源纽带联系起来的家族始终非常稳固。

4,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4唐文华的隆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文化背景——隋唐文化的气象恢弘,与地主阶级结构的深度变化休戚相关。

、2,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首先,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虑的体现在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其次,体现在以博大的胸襟广为吸收外域文化。

3,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中国文化发展至唐代,显示出一种阶段性的集大成的灿烂风采,其辉煌令后世追慕不已。

诗歌、书法、绘画、散文。

5,什么是中国文化?它包括哪些基本内容?答:1中国文化是指由中华名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

2.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瀚如烟的文化典籍,佳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

一、文化总论1.为什么文化是“自然的人化”?人类从茹毛饮血茫然于人道的直立之兽演化而来,逐渐形成与天道联系而有区别的人道,就是文化创造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这里的自然,不只是自然界,还是人的自然属性。

文化是改造自然社会的活动,也改造着改造者自身,即实践者的人。

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课题的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成果体现,既反映在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更反映在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总而言之,凡是长约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结果,都属于文化,即“自然的人化”就是文化。

2.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包括哪些内容?物质: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质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制度: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风俗习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思想与价值: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氤氲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具体而论,心态文化又可以再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子层次。

依据与社会存在关系的疏密程度,我们又可以将社会意识形态区别为基层意识形态和高层意识形态.二、中国文化(一)文化背景1.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1)持续性。

循环式的复苏和进步周而复始,使农业自然经济长期延续(2)多元成分结构。

从纵的方面讲,它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份;从横的方面讲,它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的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农业生产,它还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份。

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商品性农业和为市场而生产的手工产品更在农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第一章:中国文化的起源与演变1.1 中华文明的起源1.2 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与演变1.3 中国文化的地域性与民族性1.4 中国文化的特点与影响第二章:中国传统哲学思想2.1 儒家思想2.2 道家思想2.3 佛家思想2.4 墨家思想与名家思想第三章:中国文学艺术3.1 中国古代文学概览3.2 诗词、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的特点与代表作品3.3 中国艺术的种类与特点3.4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作品与影响力第四章:中国传统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4.1 儒教的信仰与哲学思想4.2 道教的信仰与哲学思想4.3 佛教的信仰与哲学思想4.4 中国民间信仰与宗教习俗第五章: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生活中的礼仪、习俗与节日5.1 中国传统礼仪的起源与演变5.2 传统习俗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5.3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庆祝方式5.4 中国传统生活中的其他重要习俗与活动第六章: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与历史变迁6.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6.2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6.3 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变革6.4 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影响与现实意义第七章:中国传统经济制度与商业发展7.1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7.2 中国封建社会的商业发展7.3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7.4 中国经济制度的转型与挑战第八章:中国传统科技与教育8.1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8.2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8.3 近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改革8.4 当代中国的科技教育现状与挑战第九章: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成就9.1 中国绘画艺术9.2 中国书法艺术9.3 中国音乐与舞蹈艺术9.4 中国建筑艺术与园林艺术9.5 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与传承第十章: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挑战10.1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文化变迁10.2 中国文化的全球化与对外交流10.3 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的挑战与争议10.4 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前景与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中国文化的起源与演变:重点关注中国文化的地域性与民族性,以及中国文化的特点与影响。

2024版《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2024版《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目录CATALOGUE•中国文化概述•中国语言文字•中国哲学思想•中国文学艺术•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中国古代科技与发明•中国饮食文化01CATALOGUE中国文化概述文化的定义与特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总和。

文化的特点文化具有多样性、传承性、变异性、共享性和象征性等特点。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文化的起源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同时也保持着自身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哲学思想,它认为人类和自然是一体的,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仁爱思想中国文化强调仁爱思想,即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热爱和平,这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思想,它主张在处理事物时要保持适度、避免极端,追求平衡和和谐。

礼制精神中国文化注重礼制精神,即尊重传统、注重礼仪、讲究规矩,体现了一种对秩序和规范的尊重和维护。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02CATALOGUE中国语言文字结绳记事、仓颉造字等传说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演变汉字的结构与特点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发展阶段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以及汉字的表意性质030201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汉语的特点声调语言,音节清晰,词汇丰富,语法灵活汉语的传播与影响对周边国家语言文字的影响,以及汉语国际推广的现状与趋势汉语的魅力表达细腻,音韵和谐,文化底蕴深厚汉语的特点与魅力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中国方言的概况七大方言区及其特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多样性、丰富性及其保护传承的重要性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的文化价值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贡献03CATALOGUE中国哲学思想儒家思想概述01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绪论1、‘文化’中的‘文’的本义是:花纹。

2、《论语》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中的文是指:品德。

3、在中国古代经典中,“文化”的含义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4、现代学者钱穆认为广义的“文化”是:长期的大群集体公共人生。

5、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6、只有写成的典籍或成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才是文化产品。

7、我们平时所说的“筷子文化”、“扇子文化”等等,是针对所称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8、战国时期文字构形的差异远远高于它的前后时代是属于文化现象。

9、由中国境内56个名族构成的中国文化具有多维性。

10、民俗学家钟敬文提出“中国名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三种干流”,即上层文化、中层文化、下层文化,又将中下层文化归纳为民俗文化。

11、任何一种名族传统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名族文化的影响,所以,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就引进和吸收外来文化。

12、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

13、从学科性质来说,《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学的入门课程。

14、《易·贲卦》说:“圣人观乎天文,以查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和人文分别指:自然现象和规律及社会现象和规律。

15、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分别属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范畴。

16、文化产品、文化内涵、文化思潮、文化政策、文化现象分别与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的相适应。

17、狭义文化的定义适用的学科有人类文化学、国别文化学、名族文化学。

18、以下几种表述,正确反映“文化现象”和“文化事象”两个概念区别的是:文化现象具有经验性,文化事象已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

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文化事象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

文化现象是个别、具体的;文化事象则是概括的、抽象的。

文化现象偏重感性的体验,有些现象带有单一性;文化事象是理性认识,有一定规律性。

19、文化事象包括:原始的巫术、生产领域中的行业禁忌、宫廷服饰以颜色和样式代表等级、文学上所说的建安风骨、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动作。

20、在诗歌题材的问题上,人们观察出的文化现象包括:律诗盛行于唐代、词盛行于宋代、曲盛行于元代。

21、文化事象在内容和形式上往往有彼此类似的性质,同时有在传播过程中的某些变异,两者分别称为文化事象的类型性和变异性。

22、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这些文化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23、中国文化概论课程采用四分法,可分为:生活生产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24、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25、文化学研究基础单位是文化事象。

26、“化”的本义是改易。

27、宫廷文化属于上层文化。

28、在中国典籍中,“文化”合成的最早典籍是《说苑·指武》29、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都属于国别文化。

30、文化政策包括民族政策、文艺政策、宗教政策和语言文字政策。

31、农具、陶器、雕塑、绘画、典籍都属于广义文化产品。

32、上层文化包括宫廷礼仪、文庙典礼、宗庙音乐。

1.我们要了解一个文化的总体特征,从地理环境方面观察是十分必要的。

2.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3.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

4.在中国境内,地形呈阶梯状分布,总体来看,地势最高的高原是西高东低。

5.吐蕃在南北朝时开始出现在历史记载中。

6.在中国境内,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地势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

7.青藏高原因为离印度比较近,所以佛教文化非常兴盛。

8.今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区,从来都是中原人群与草原人群的必争之地。

9.历来有“天下形势”之说的地区是指山西。

10.灵渠开凿于秦朝。

11.在1972年《考古学报》第一期上发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的作者是竺可桢。

12.历史上中国的灾荒发生的总趋势是频率越来越高,程度越来越大。

13.古希腊文明是地中海半岛和岛屿上的文明。

14.历史上,文明古国一般都出现在大河流域,中国文化也是如此,它的发祥地是在黄河流域。

15.中国文化的重心向南迁移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

16.数千年来,中国文化和经济的重心都在不断移动,总体趋势是由西北向西南移动。

17.元明清时期,中国的南方是经济中心、北方是政治中心。

18.中国文化发展迟滞真正开始于元明清时期。

19.最早把天下划分为“九州”的说法的著作是《尚书》20.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条件是自然环境。

21.在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人物多出现在三晋之地。

22.中国实现文化大统一的朝代是秦汉。

23.比较全面地描绘秦汉时期各地域文化特色的文献是司马迁《史记》中的《货殖列传》。

24.司马迁曾在《史记》中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

25.儒家思想发源与齐、鲁两国。

26.被司马迁称为有“先王之遗风”的地区是关中之地。

27.为建造一支海军船队,在南京周围种植近5000万棵梧桐树和棕树、漆树的皇帝是朱元璋。

28.明清时期,为了加强对土地的深度利用,提高亩产量,普遍采用区田法。

29.古代相当重视对土地的深度利用,导致了一种量力而行经营观念的出现。

30.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典籍《齐民要术》的作者是贾思思。

31.“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出自《齐民要术》。

32.连接江、淮、河、海的运河网形成的时期是魏晋南北朝。

33.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分成南北两支。

34.从唐代中期以后维系唐帝国命脉的交通线是大运河的偏南一支。

35.元朝京杭大运河的基本走向是南北。

36.“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出现在唐宋时期。

37.历史上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曾居住过吐蕃人和无人。

38.山西高原的东西两侧是太行山和吕梁山。

39.华北平原直接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连,这一平原可分为江汉平原、番阳湖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

40.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气候,最常见的灾害有旱灾、洪涝、蝗灾、病虫害、冰雹。

41.古代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大事是备荒、救荒。

42.中国古代文明、埃及古代文明、巴比伦古代文明各自发生在黄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河流域。

43.秦汉以后,蒙古高原居住的民族有匈奴、契丹、党项、突厥、鲜卑。

44.用现代地理学的观点观察中国地理的自然特征,可以将广大的中国领土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部高山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45.汉武帝时期,为了提高单位亩产量,曾积极推广区田法和代田法。

46.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文化成就表现在土地的开垦、水利的兴修、运河的开凿。

47.水利的兴修受政治、经济多方面的影响。

为保证漕运畅通,严禁河北、山东一带的农民引用运河沿线支流灌田。

到宋元时期,北方的水利灌溉事业开始全面萎缩。

48.被中国古人称为“表里山河”的地带是黄土高原地带。

49.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

50.中国古代的森林乱砍乱伐,在北方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统治者太喜欢大兴土木。

51.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从春秋至西汉时期,便进入了第二个温暖时期。

自隋唐至北宋初期,便进入了第三个温暖时期。

52.古代的云贵高原作为民族杂居地区,曾被称作西南夷。

53.南北朝时期,北方处在游牧人群向农业居民转化是时期,但占有很大比重的仍是牧业及狩猎经济。

54.黄河泛滥、海运兴起而使京杭大运河走向衰落的时期是清代后期。

55.在保护自然方面,中国古代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值得注意,就是孟子提出的不违天时观念。

56.《隋书·地理志》记载汉中地区的风俗为好祀鬼神、尊崇道教、有张鲁之风。

1.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知道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时期的文化经历。

2.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

3.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结束于距今。

4000年左右。

4.氏族制度形成于新时期时代。

5.贯穿于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手工业是陶器的制造。

6.快轮加工陶器在迎韶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

7.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国家如夏、商两代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建立的。

8.考古学家在凌源、建平两线交界地区发现在山顶上的“女神庙”和巨大的女神塑像建立于红山文化时期。

9.五帝的谱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10.“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

11.考古工作者近年在阳的西水坡45号墓地中发现用蚌壳摆成的龙、虎、鹿图案,专家认为这是一处巫师的墓葬。

12.《史记》中曾记载,尧舜时代的一件事“乃命羲和敬顺昊天”目的在于“敬授民时”。

13.中国“家天下”的历史起源于夏代。

14.夏文化的特征是尚忠。

15.历史上的“太康失国”发生在夏代。

16.从夏代开始,族群相处的一种新的关系模式是战争征服。

17.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说河南登封告成镇王城岗城址,据说是禹都所在地阳城。

18.商朝的鼎盛时期是武丁时期。

19.殷人好鬼神,他们祈祷的主要对象是祖先神。

20.中国统一文化的历程开始于西周。

21.周朝实行分封制,其治下有许多诸侯,其中部分商人后代的封国是宋国。

2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率众迁都邑,开始了东周时代。

23.在文化史上,春秋战国时代被称作是文化观念的原创时代。

24.以下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范围的派别是佛家。

25.提出最有价值的人生是从“修生”开始,一直到“治国”、“平天下”的儒家著作是《大学》。

26.庄子哲学的宗旨重在个体精神解放,这种宗旨的最高表现是逍遥。

27.在秦国实施变法,最终遭受车裂肢解之祸的法家人物是商鞅。

28.法家在先秦分前后两期,后期法家的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

29.在诸子百家中,提出“兼爱”、“非乐”、“尚贤”的意想流派是墨家。

30.主张“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的名家代表是登析。

31.西汉初期,南方的南越国一直与汉朝保持关市贸易,互通有无。

最早的南越王是赵佗。

32.汉武帝时期,中原对匈奴战争中,进行过三次大的战役。

这三大战役是河南战役、河西战役、漠北战役。

33.郡县制建立于秦朝。

34.著名的“七国之乱”发生于西汉。

35.最高权力著称“皇帝”开始于秦朝。

36.在汉代察举的科目中,重视才能的是茂才。

37.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我国重农主义观念起于西周。

38.代表汉一代文章的大赋是《七发》的延续,其作者是枚乘。

39.东汉灵帝时,太学生联合在朝的“清流”力量,与宦官集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宦官依仗皇帝的势力对他们残酷打击,制造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党锢之祸。

40.东汉时期,钟长统写了《理乱篇》,把秦汉以来的历史总结为从大乱到小乱再到大乱的循环。

41.公元265,司马炎以禅让的方式取代曹魏的统治,建立起西晋王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