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肉筑长城》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第16课血肉筑长城》教学设计.doc

《第16课血肉筑长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基础知了解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识掌握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和中共七大等重要史实识图列表复述根据图例符号意思,识别战役空间分布情况,了解进程;配合列表,能力训战役捋顺知识要素;通过复述,学习论从史出的方法练过程重现情景体验通过课本插图以及收集到的资料,重现当年激战情景,体验中国军方法情感人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理解“血肉筑长城”课题的涵义讨论探索多角度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情感态度价值爱国情感国共两党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不惜流血牺牲,英勇抗击日寇,体现了炎黄子孙强烈的爱国传统,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思想意识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中共七大起了承抗战胜利之果、启建立新国家之端的作用教学重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教学难点中共七大的召开教学方法循序善诱法、情景再现法、图表辅助法学情分析学生历史知识的来源主要还是乐意直观感受,所以适当选取音视频、图片、文字材料教学,经过阅读分析,得出学习历史的方法。
由于已经上到了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历史能力,在教学上侧重培养学生从历史知识中得出结论以及史论结合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观看电影《血战台儿庄》敢死队片断,感受战争的激烈和残酷。
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的惨烈场景,中国军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了抵御日本侵略的坚固长城。
经过全民族的英勇抗战,中国人民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第16课——《血肉筑长城》。
(板书):第16课血肉筑长城二、学习新课:1、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自做、自纠】请同学们打开《能力培养与测试》八年级上册第37页,完成自主学习的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学生填写情况并进行提示,填不出的内容可同位、小组内交流,互相检查填写情况。
结合教材第79-80页的大字标题,找出中国军队英勇抗战的史实有哪些?(生答: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自学】请同学们自己阅读教材79-81页相关内容,并在小组内讨论完成《三次战役比较表》。
《血肉筑长城》教学设计

《血肉筑长城》教学设计教学主题第16课血肉筑长城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讲述中国军民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进行的著名战役,抗战胜利前夕召开的中共七大,抗日战争的胜利三方面的内容。
本课内容上承七七事变、下启国共内战,它为整个第四单元整体感知历史发展脉络打下基础,从而也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走向的一个转折点。
因此本课无论在本单元还是在整个教材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课的重点有二:一是台儿庄战役。
首先,因为台儿庄战役是抗战开始后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
二是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取得重大战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本课的难点:中共七大二、学生分析经过平时影片、电视剧、爱国主义教育等,学生对中国抗日战争有较多的了解,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初二学生经过一年多历史知识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可以通过形象、直观的教学,如展示大量历史图片,视频等,来进行新课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次胜利──平型关大捷,最重大的胜利──台儿庄战役,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百团大战及抗战时期中共召开的重要会议“七大”,抗日战争的胜利。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问题引导,明确学习内容,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环节,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合作、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浴血奋战,获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反压迫的巨大力量.六、教学流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习,5、6、7、8组完成百团大战的学习。
汇报交流:台儿庄战役汇报交流:百团大战,第二篇:中共七大展示《日本帝国主义的投降》示意图,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到1945年,抗战形势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总结一下。
教学设计4: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第16课血肉筑长城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及中共召开的重要会议“七大”,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抗战胜利,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意义奠定基础。
(2)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完成本课的学习。
对于疑难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与他人协作学习的能力。
(2)全课总体上创设“战地小记者采访中国军民抗战”的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浴血奋战,获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反压迫的巨大力量。
以及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出的贡献,认识到和平的珍贵。
教学实录:导入新课教师:上课。
(出示“长城”图片)教师:屏幕上这幅图片所显示的是什么?学生齐声:万里长城。
教师: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
同学们知道长城在古代历史上起到怎样的作用吗?学生:抵御外来侵略的军事防御作用。
教师:提起长城,我不禁想起一首歌曲,就是我们每周一在国旗下聆听的……学生齐声:《义勇军进行曲》。
教师:对了,就是这首创作于抗战时期的《义勇军进行曲》,即我们今天的《国歌》。
(出示《国歌》图片)教师:在国歌的歌词中有这样一段:“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
”这里也有一座长城,但这座长城是用什么筑成的?学生齐声:血肉筑成的。
教师:就是在抗日战争中,从大江南北到黄河两岸,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血肉和不屈的脊梁,筑起了一道新的长城抵御日本侵略者。
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血肉筑长城”。
一、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教师: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日军进军山西,企图夺取太原。
此时,改编后的八路军各师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下,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
平型关大捷就是抗战初期,八路军为阻击日军西进而进行的一次伏击战。
北师大版初二历史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说课稿范文

北师大版初二历史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说课稿
范文
初中频道为大家编辑了历史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说课稿,学习可以这样来看,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过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一课是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
集中体现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全民性、艰苦性和伟大性。
从九一八事变的局部侵华到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日本侵略者旨在灭亡中国的野心全然暴露。
在此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战场上将士浴血奋战,英勇杀敌,取得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的胜利;抗日后方中华儿女直面凶残,讨伐侵略者,国共两党领导军民和各阶层上下齐心,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众志成城最终赢得抗战的胜利。
重点: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难点:让学生通过具体史实,体会中国各阶层人民是怎样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反击日本侵略者的。
二、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的学习对象是初二学生。
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第16课血肉筑长城(教案)

第16课血肉筑长城一、学习目标:1、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次胜利──平型关大捷、最重大的胜利──台儿庄战役、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百团大战及抗战时期中共召开的重要会议“七大”,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抗战胜利、分析抗战胜利原因奠定基础。
2、通过讨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原因”,培养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百团大战和台儿庄战役,让学生了解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认识到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击日军、流血牺牲,是抗战胜利的最重要原因。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难点:中共七大的召开三、课堂导入:上课之前我请同学们欣赏一首能让我们热血沸腾的歌曲,(国歌),这首歌曲告诉我们,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面对日本的侵略,用血肉之躯筑起了坚固的血肉长城,今天我们就一起回到那个灾难沉重、战火纷飞的年代,一起去感受那条血筑的长城。
(PPT展示第16课血肉筑长城)四、自主学习:(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学。
时间:15分钟)1、抗战爆发后取得的第一次胜利是什么战役吗?而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又是哪一次战役?它们分别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在哪里?作战双方是谁?概况如何?2、百团大战是谁指挥的?为什么要发动百团大战?目的是什么?这次战役的目标又是什么?请说说战役的简单经过。
3、中共七大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召开的?其主要任务是什么?作出了什么重要的决定?中共七大的召开有什么历史意义?4、“八年浴血战,今日奏凯歌。
”抗日战争是什么时候取得最后胜利的?抗战胜利有什么重大意义?抗战结束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又会怎样呢?五、合作探究:采用同桌→小组→师生合作探究的形式。
1、“八年浴血战,今日奏凯歌。
”抗日战争是什么时候取得最后胜利的?抗战胜利有什么重大意义?抗战结束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又会怎样呢?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血肉筑长城教案

学校:学科:八年级历史执教者:
课时
1课时
教学
目标
1、掌握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和中共七大等重要史实。
2、通过课本插图以及收集到的资料,重现当年激战情景,体验中国军 人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理解“血肉筑长城”课题的涵义。
3、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重点
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主体课型
4、 教师分析徐州的地理位置以及日军的战略意图(1分)
5、播放短片《台儿庄战役》(2分)
6、 假如你是一位记者,对台儿庄战役进行了战地采访,请你向社会报道台儿庄战役的情况。(3分)
环节三:百 团大战(7分)
1、为什么要发动百团大战?这次战役的目标又是什么? (2分)
2、 试一试(四人组讨论):评价百团大战(从目标、规模、战绩等方面评价)(5分)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时间、原因)
2、如果你是老师,你会用怎样的问题来引导你的学生进行本课内容的学习? (2分)
1、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2、培养学生阅读、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并 加深记忆。
3、通过动态画面,了解和感受中国军人在国家、 民族危亡关头,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4、让学生理解“血肉筑长城”的含义
3、学生讲述平型关大捷的经过(2分)
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并加 深记忆。
环节四: 中共七大
(7分)
分析(四人组讨论):如何理解七大召开的意义?(从召开的背景、内容上分析)
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环节五:抗 日战争的 胜利(3分)
各抒己见: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5分)
1、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要素组
北师大版历史八上《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说课稿

北师大版历史八上《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五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选自北师大版八上第四单元第19课。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集中体现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全民性、艰苦性和伟大性。
中华儿女在“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的呼声之下,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抗击侵略者,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所以,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课标要求及教材安排: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1、列举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2、知道冼星海、徐悲鸿、侯德榜等人的成就。
教材安排:本文用三个字目“血战台儿庄”、“百团大战”“众志成城”,分别讲述了国共两党领导的军民和各个阶层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史实。
引言为纲,总领全文,正文为目,分述内容,二者表里结合,浑然天成。
科学的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结合课标和教材内容,我设置了如下三维目标。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的史实,体会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知道冼星海、徐悲鸿、侯德榜的主要成就,体会各阶层在抗日战争中威武不屈、不怕牺牲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抗日战争和冼星海、徐悲鸿、侯德榜等人的资料,以备使用。
课堂教学中,请学生讲述他们掌握的知识,检查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本节课后的自我测评题目,提高学生制作表格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故事比赛,提高学生敢于发言、善于和他人进行交流的素质。
通过对抗日战争中军民一心、共抗外敌精神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从而激起同学们团结一致,努力学习,为早日实现中国的富强梦而努力。
《血肉筑长城》教案素材

《血肉筑长城》教案素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抗争历程。
2. 培养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3. 引导学生深刻领悟到和平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珍惜和平、奋发图强的信念。
二、教学内容1. 抗日战争的背景及中国军队的抗战准备。
2. 重要战役:如卢沟桥事变、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
3. 民族英雄的事迹:如杨靖宇、赵一曼、张自忠等。
4.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役、民族英雄的事迹、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抗日战争的背景及中国军队的抗战准备。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抗日战争的背景、战役及英雄事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抗日战争中的具体战役和英雄人物。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五、教学准备1. 教材:《血肉筑长城》及相关资料。
2. 课件:抗日战争相关图片、视频等。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播放抗日战争相关视频,引发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抗日战争的背景及中国军队的抗战准备,引导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性和我国人民的抗争决心。
3. 分析重要战役,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抗日战争的经过和英雄事迹。
4. 讲解民族英雄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英雄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5. 总结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让学生深刻领悟到和平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珍惜和平、奋发图强的信念。
6. 课堂互动:引导学生讨论抗日战争对我国的影响,以及如何传承和发扬抗战精神。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战役、英雄事迹和抗日战争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加深对抗日战争历史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