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中人名翻译小议

合集下载

《红楼梦》两英译本死亡委婉语翻译的文化比较

《红楼梦》两英译本死亡委婉语翻译的文化比较

《红楼梦》两英译本死亡委婉语翻译的文化比较一、引言作为中国著名古典小说之一,《红楼梦》对中国文学史影响非同凡响。

它突出的文学成就以及艺术魅力吸引了许多翻译家把它翻译成各种语言。

自19世纪以来,已经有多种英译本陆续问世,这些译本为跨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一个是英国出版的David Hawkes 译本 The Story of the Stone,另一个是1978年在出版的杨宪益、戴乃迭(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译本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两个英译本都有自己的鲜明特征,译者都显露了自己深厚的文学造诣。

同时,他们在文学翻译都有各自的得失。

二、两个英译本的比较作为源语语言文学和译语语言文学的中间人,译者在完成翻译任务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在对源语读者语言、风格、文化信息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译者会考虑如何把他们所理解的东西表达出来。

他们应该跟源语的想法一样:比如,如何选择正确的方法把正确的意思翻译出来,如何把场景描述生动,如何让人物形象更有魅力,如何体现写作风格,以及如何传达原文化等等。

这本身就是一个重现和再创造的过程。

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表达方式,就算是相同的文章,不同的译者的译文也不尽相同。

为了说明这点,笔者将从《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引用一些例子,并从以下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理解理解原文是整个翻译过程的第一步。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理解是翻译的基础,否则翻译将是空中楼阁。

大多数翻译错误都是由译者的误解造成的。

没有正确的理解,译者传达的就不是原文的意思。

其实任何对原意的改动都是对原著的不忠诚。

抛弃了原有观点的翻译,已经不是那个翻译了。

对汉语的理解包括对词意和句子的理解以及背景知识的理解。

《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这个社会的一切特点诸如等级制度,伦理道德等都渗透在字里行间。

汉语与英语是两种差距很大的语言,很多习惯说法不好懂,这也增加了翻译的困难。

红楼梦 英译本 对比翻译

红楼梦 英译本 对比翻译

原文:…不过赖祖父之旧情分,户部挂虚名,支领钱粮,…
H:…for his father’s and grandfather’s sake, he was allowed to register at the Ministry and receive regular payments of grain and money,… Y: …but prevailed on his grandfather’s old connections to find him a well-paid sinecure in the board of revenue… 分析: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 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 这个官职比较大,在清代是从二品。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副部长。 So its payment should be well-paid, which is much appropriate.
原文:且家中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
H:The family was immensely wealthy. As one of the official Court Purveyors they received money from the Privy Purse with which to make purchases for the Imperial Household. Y: For they were millionaires, in receipt of an income from the State Treasury as Purveyors for the Imperial Household
原文:各省中所有的卖买承局、总管、伙计人等,见薛蟠年轻不 谙世事,便趁时拐骗起来,京都中几处生意,渐亦消耗。

《红楼梦》两英译版本中姓名翻译的对比研究

《红楼梦》两英译版本中姓名翻译的对比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功能翻译理论浅谈公示语翻译2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3 论《爱玛》中的新女性形象4 从《紫色》中的意象看黑人女性身份的自我重塑5 从商业性角度论电影名称的翻译6 浅谈非语言交际中的手势语7 无尽的欲望致使毁灭8 场独立和场依存对不同主题阅读材料的影响研究9 广告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广告翻译策略10 Influence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Food o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Dishes11 The Study of Strategies on Cosmetic Marketing based on Female Consumption Psychology12 The Word Use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News13 汉英数字文化比较及其翻译14 成功智力理论对英语素质教育的启示15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隐喻分析16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17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喜福会》18 斯嘉丽的新女性形象探析19 应用学习动机理论优化高中英语学困生20 大学英语教学中积极情感的激发21 The Analysis of Hesitation in Oral Communication22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Red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23 肢体语言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应用24 英美日常交际礼仪对比分析25 对外交语言准确性与模糊性的语言特点的研究26 化妆品商标的文化内涵与翻译27 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分析网络聊天室会话的含义28 商务英语信函中的礼貌原则29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的分析30 分析简•奥斯汀的作品《爱玛》中的理性主义31 《夜色温柔》中主人公迪克人格分析32 Rhetoric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News Headlin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ors33 从E.B.怀特的三部儿童文学作品看模糊叙事艺术34 初中英语说写技能综合教学研究35 《我的安东尼娅》中女性人物形象的生态女性主义分析36 中国人和美国人特征的比较37 从电影功夫字幕翻译谈文化负载词的翻译38 Maternal Love in The Millstone39 浅析美国俚语的起源40 嘉莉妹妹的人物特征41 《加里波利的坟墓》的反讽与对话42 商务英语函电的语言特征及翻译策略43 “反偶像的偶像”乔治奥威尔44 论中西婚姻观的差异45 产品说明书的翻译技巧46 汉英植物隐喻对比研究47 A Probe into Three Phases for Effective Business Negotiations48 非智力因素与英语学习的关系-以xx大学学生为例49 绝望而不言败的抗争——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50 从华裔女性文学看东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与融合——以华裔女作家林湄及其作品《天望》为例51 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师提问策略对学生口语输出的影响52 On the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53 环境、性格、命运--评《远大前程》主人公皮普54 On Virginia Woolf’s Feminism in A Room of One’s Own55 商务电子邮件中礼貌用语的运用56 林黛玉和简.爱不同命运的对比57 肢体语言的文化趋同性研究58 浅谈中西体态语的差异59 论《认真的重要性》的喜剧艺术特征60 论《黑夜中的旅人》中主人公的信仰冲突与融合61 《彼得•潘》中的“成长”主题62 Gothic Romanc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edieval Romance--A Case Study of The Castle of Otranto63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解读《蜗居》对话折射的生存焦虑64 分析《等待》的悲剧65 Application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Top Talk66 文化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67 从传统消费观念看中美文化差异68 从校园流行语看中美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异69 《收藏家》中空间与人物心理关系的解读70 骑士精神与时代精神:论《苹果树》中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峙与对话71 试析《远大前程》中匹普性格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72 论《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冲突和不确定性的体现73 从意象看《喜福会》的主题74 论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差异75 Discourse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Person of the Year, an Editorial in the Time Magazine76 哥特式特征在《黑猫》中的运用77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78 论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及其影响79 论《红字》的模糊性80 From Dormancy to Revival—A Feminist Study on Kate Chopin’s Awakening81 解读布莱克的《伦敦》与华兹华斯的《在西敏寺桥上》的诗歌异同82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83 论希斯克利夫出走的必然性84 海明威小说硬汉形象的悲剧色彩85 浅谈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差异86 探究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87 论《呼啸山庄》中的象征主义运用88 悖论式的唯美主义--论王尔德的《道连•格雷的画像》89 A Study of Foreignization in Film Dubbing Translation90 关于形成性评价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调查报告91 影响中学生英语口语流利性的障碍及解决策略92 《飘》中斯嘉丽人物性格分析93 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94 论礼貌原则在国际商务信函的应用95 中西文化差异对品牌翻译的影响96 导入艺术在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中的运用97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研究98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礼貌现象研究99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French Higher Education100 On the Death of Francis Macomber101 会计英语缩略词特点及翻译研究102 《马丁伊登》中马丁伊登美国梦的分析103 文化语境对汉译英的影响104 对中英语“丑”词的文化和认知解读105 中西方奢侈品消费文化之比较106 内向型与外向型性格对英语学习的影响107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Humor108 从语境视角浅析《生活大爆炸》中反语的幽默属性109 从艾米莉•狄金森与李清照的诗歌看女性文化差异110 A Semantic Analysis of the Written Errors Committed by Chinese English Majors111 对乔治艾略特作品中的独特女性意识的研究——以《米德尔马契》为例112 《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113 战争、归乡、爱情—《冷山》的多元主题研究114 中英数字习语的翻译115 汉英谚语中关于文化价值观的比较116 浅谈我国服装行业的网络营销117 网络英语词汇探究118 中美大学课堂文化比较研究119 An Analysis of Snobbery in Jane Austen’s Pride and Prejudice, Sense and Sensibility, and Mansfield Park120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中文旅游文本翻译121 初中英语课堂教师话语分析122 《简爱》中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123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成长三部曲124 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125 中英基本颜色词比较和翻译126 礼貌,商务信函的灵魂—礼貌原则及其在商务信函中的应用127 从电影功夫字幕翻译谈文化负载词的翻译128 英语新闻标题的前景化129 伊丽莎白•班内特和姚木兰的比较研究130 初中生英语口语常见错误分析及纠错策略131 An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Mary Turner in The Grass Is Singing132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的三中译本----各译作对原作忠实度的对比评析133 论《老人与海》中的象征手法134 浅析英语谚语中的女性歧视135 Negative Transfer and the Errors Committed by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136 浅谈自有品牌在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137 浅谈英语科技文献汉译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138 《红字》中人性的罪恶与光辉139 《奥兰多——一部传记》中译者女性主义干预方式研究140 A Study on Cultural Shock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141 浅析《飘》中女性主义的萌发142 《绯闻少女》中的话语标记词研究143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性格分析144 《最蓝的眼睛》和《宠儿》中黑人女性的悲剧根源145 Euphemistic Expressions in Business Correspondences146 别样的美丽——析《厄舍古屋的倒塌》中无处不在的哥特式风格147 理想政体的历史超越性探因——《理想国》、《乌托邦》和《新亚特兰蒂斯》中哲学家的自我中心共性148 On the Integrative Use of Multiple Teaching Methods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149 从寂寞到超然—索尔•贝娄的《赫索格》中书信体的内心独白150 试析《远大前程》中匹普性格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151 剖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复杂个性152153 教师在初中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154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论人性与兽性155 The Application of Corpus in Teaching English Reading156 中美幽默的比较157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West-Eastern Business Negotiations158 Effects of Chinese Culture on Promotion of Automobiles--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 159 A Study of Angel Clare’s Multiple Personaliti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160 浅析《呼啸山庄》女主人公凯瑟琳的悲剧命运161 《当幸福来敲门》的人际功能文本分析162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Oral English Class of Junior School163 亨利•詹姆斯的《戴茜•米勒》中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164 《我的安东妮亚》中安东妮亚的成长165 从美学角度浅析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三首》——“意音形”三美论166 思嘉丽是淑女还是魔鬼?167 梦幻梦灭皆痛苦---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意义168 比较《简•爱》中女性“陈规形象”与《飘》中女性“新形象”169 霍桑《红字》女性主义的探析170 模糊语在英语广告中的语义分析171 英文歌曲名称翻译浅析172 中国菜名英译的恰当方法173 海斯特—《红字》中一位具有反叛精神的女英雄174 浅析《理智与情感》中简奥斯汀的婚姻观175 动物委婉语176 《永别了,武器》主题的分析177 英汉标点符号比较178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在《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应用179 文化杂糅背景下的身份诉求——解读奈保尔的《半生》180 华兹华斯诗歌的精神生态研究—以《丁登寺》为例181 伊丽莎白班内特和姚木兰的比较研究182 Symbolism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183 分析《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人物形象和悲剧意义184 从文化视角考察中英语言的称谓语差异185 浅析英语俚语的特征及其功能186 法国大革命对《西风颂》创作的影响187 中英诗歌及时行乐主题比较188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 from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ve Functions189 The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Marg aret Mitchell’s Gone with the Wind and Alexandra Ripley’s Scarlett190 从跨文化角度论谚语中的比喻与翻译191 查尔斯狄更斯《远大前程》的自传性分析192 剖析希腊神话中的爱情观193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Anne of Green Gab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al Aesthetics194 《分期付款》中英语长句的分译策略195 从尊卑与平权的词汇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196 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197 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198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女性性意识的觉醒分析199 《红楼梦》两英译版本中姓名翻译的对比研究200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红楼梦各个版本翻译对比

红楼梦各个版本翻译对比

• 贾琏 Jia Lian 的妻子被称为Mrs. Lian 不但不 会感到别扭 ,而且会感到顺理成章。这也为将贾 宝玉译成 Master Bao ,将薛宝钗译成 Miss Bao 或 Miss Chai 提供了依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宝 钗的译法:Miss Bao 。将薛宝钗译成Miss Chai 不 失为一种可能。据笔者的分析 ,最后在大部分 场 合译成Miss Bao ,一是为了同Master Bao 形成对 照 ,帮助读者记忆 ,另一个原因是为了影射宝玉与 宝钗的悲剧结合 ,后来两人成婚后 ,正好一个 Master Bao ,一个Mrs Bao ,有点命里注定的寓意。 这样一来 ,主人这方面的三个辈份便通过姓名的翻 译 ,分得清清楚楚。
王熙凤因笑道:“……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 是个嫡亲的孙女,”(第三回)
She doesn’t take after her father, son-in-law of our Old Ancestress, but looks more like a Jia.(杨氏)
She doesn’t take after your side of the family, Grannie, she’s more like a Jar. (霍氏) 由于英语中没有外孙女和孙女的区别,更没有亲疏之 别。在翻译该句时,霍氏采取意译,表现王熙凤奉承 老祖宗,但没有译出隐含的家族亲疏关系。杨氏直译 ,表现了句子的文化内涵。
(4)颦颦 Pin-pin (knitted brows 颦眉,这是宝玉送给黛玉 的表字)
(5)李纨 Li Wan (plain silk 素绢)
(6)官裁 Kung-tsai (palaces seamstress 宫殿女裁缝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第一回) 杨译:Yesterday, yellow clay received white bones; Today, red lanterns light the love-birds’ nest. 霍译:Yesterday her lord's bones laid in clay; On silken

《红楼梦》中人名的英译比较

《红楼梦》中人名的英译比较

《红楼梦》中人名的英译比较[摘要]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的优秀作品,本文通过对杨宪益和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两个《红楼梦》英译本中人名翻译的研究来探讨汉英翻译技巧,旨在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地翻译,以真正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 《红楼梦》人名英译1. 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的优秀作品,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它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涵盖量成为中国小说史上一座至今无人能超越的丰碑,被公认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对《红楼梦》翻译的研究,也就是对中国文化翻译的研究。

翻译难,尤其是翻译《红楼梦》这样的名著更难。

这不仅是由于《红楼梦》本身因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要求译者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深厚的学力,更由于牵涉到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作为介于原作与译本读者之间的中间人,翻译工作者除了必须忠实地传递原著的语言、文化等各种信息外,同时还要兼顾读者的心理,使读者尽量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或相似的感受。

《红楼梦》内涵博大精深,其翻译难度是其他小说难以比拟的。

翻译界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和杨宪益夫妇都完整地翻译了《红楼梦》,但由于他们的出发点不同,所处的文化背景也不同,因此他们英译的《红楼梦》在风格上各具特色,给读者的感受也各不相同。

杨宪益夫妇译本书名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以下简称杨本),大卫·霍克斯译本书名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 (以下简称霍本)。

本文将对这两个译本中人名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对一些常用的翻译技巧进行探讨。

2. 《红楼梦》两个译本中人名的翻译《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说,要想记住众多人名并理清楚其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是比较困难的,对外国读者来说那更是件复杂繁琐的事情,如何准确而又清楚地翻译众多人物的姓名,使外国读者可以简单明了地区分,并不是项简单的工作。

浅析_红楼梦_两个英译本中人物姓名译法

浅析_红楼梦_两个英译本中人物姓名译法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1卷,第2期,2010年4月Journa l of H enan Po l y technic U n i ve rs i ty(Socia l Sc i ences),V o.l11,N o.2,A pr.2010浅析5红楼梦6两个英译本中人物姓名译法王静(皖西学院外语系,安徽六安237012)摘要:姓名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语言符号,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社会符号。

因此,译者应当考虑如何使日常交际中的姓名翻译更加规范,尤其是如何使文学作品中的人名翻译最大限度地传达作者的寓意,保持原作的风格。

鉴于此,本文浅析了两个英译本5红楼梦6的人物命名艺术,着重探讨译著中人物姓名的英译方法,如音译法意译法、运用双关语法和借用法语、拉丁语等。

关键词:人名;5红楼梦6;英译方法;音译;意译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79(2010)02-0208-04On English T ranslati on of Personal Na m es of Two English V ersions ofA D rea m of R ed M ansionsW ANG Ji n g(De part m e n t of Fore i gn Language,W estAnhui Universit y,L i u.an237012,Anhu i,Ch i na)Abst ract:Personal na m e itself is no t only a pure sy m bo l i n a language but also a cu ltura l and soc i a l sy mbo.l Therefore,what a translator must consider is ho w to m ake their translati o ns of the co mm on na m es m ore prescr i p tive,especially ho w to reveal the literature wo r ks and keep the origina l sty les furthest i n translati n g the persona l na m es.In v ie w of this,t h is paper g i v es an ana l y sis of the translati o n o f the per-sona l na m es i n t h e t w o Eng lish versi o ns o f A D ream of R ed M ansions(Y ang.s andH a wkes.),andm ain-l y explores severa ld ifferen t translation skills,such as transliterati o n,se m antic translati o n,pun,French, Lati n language,etc.K ey words:personal na m es;A D rea m of R ed M ansions;Eng lish translation;transliteration;se m antic translati o n姓名是区别社会成员的符号,同时隐含着一个民族的语言、历史、地理、宗教等信息。

《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中人名翻译小议

《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中人名翻译小议

《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中人名翻译小议(武雯敏哈尔滨商业大学150028)摘要:笔者选取《红楼梦》两个全英文译本中的人名作为研究对象,在目的论指导下,探讨翻译策略中“归化”与“异化”在具体翻译问题处理时的取舍问题,以期找出翻译策略与翻译目的的实现之间的关系。

关键字:人名翻译、翻译策略、翻译目的对中国人来讲,人的名字是至关重要的,它并不仅仅是个代号。

好的名字可以给使用者带来一生的好运气,反之,坏名字则可能带来霉运。

因此中国人,尤其是老年人在给下一代起名字时是相当谨慎的。

曹雪芹就为小说中的芸芸众生创造了众多意义非常的好名字。

诺德曾经指出(Christiane Nord)名字是文本所在文化的载体。

因此译者在处理人名的翻译时必须得下一番力气,译入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是译者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在处理人名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因而呈现出迥异的风貌。

杨宪益夫妇在翻译人名时主要采用了韦德-吉尔斯系统(Wade-Giles System)中的音译法,如下面图表所示:霍克斯清楚地知道,对英语读者来说,即使是《红楼梦》中众人名的发音已经是一件难事,勿论读者能体会名字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并进而记住他们了。

并且对目的语读者来说,汉语拼音依然是陌生的。

因此霍译本别开生面地采用了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来优化其人名的翻译。

一方面为了尽量保持原作的风姿,霍译本按照拼音规则,对《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以及贾家成员采用音译,例如译文中的Baoyu, Daiyu, Wang Xifeng等,另一方面对于原作中众丫鬟仆人等的人名翻译,霍译本采用意译即归化的策略,将其内在的含义在目的语中找其功能对等点,例如王熙凤的丫鬟平儿没有直接音译成"Ping'er"而是按照这一名字所蕴含的人物性格特征将其归化译为"Patience", 再如贾母的丫鬟鸳鸯在霍译中作Faithful, 宝玉的大丫鬟袭人作Aroma, 晴雯作Skybright,黛玉的丫鬟紫鹃作Nightingale,等等。

《红楼梦》中人名的英译比较

《红楼梦》中人名的英译比较

《红楼梦》中人名的英译比较[摘要]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的优秀作品,本文通过对杨宪益和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两个《红楼梦》英译本中人名翻译的研究来探讨汉英翻译技巧,旨在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地翻译,以真正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 《红楼梦》人名英译1. 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的优秀作品,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它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涵盖量成为中国小说史上一座至今无人能超越的丰碑,被公认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对《红楼梦》翻译的研究,也就是对中国文化翻译的研究。

翻译难,尤其是翻译《红楼梦》这样的名著更难。

这不仅是由于《红楼梦》本身因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要求译者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深厚的学力,更由于牵涉到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作为介于原作与译本读者之间的中间人,翻译工作者除了必须忠实地传递原著的语言、文化等各种信息外,同时还要兼顾读者的心理,使读者尽量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或相似的感受。

《红楼梦》内涵博大精深,其翻译难度是其他小说难以比拟的。

翻译界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和杨宪益夫妇都完整地翻译了《红楼梦》,但由于他们的出发点不同,所处的文化背景也不同,因此他们英译的《红楼梦》在风格上各具特色,给读者的感受也各不相同。

杨宪益夫妇译本书名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以下简称杨本),大卫·霍克斯译本书名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 (以下简称霍本)。

本文将对这两个译本中人名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对一些常用的翻译技巧进行探讨。

2. 《红楼梦》两个译本中人名的翻译《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说,要想记住众多人名并理清楚其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是比较困难的,对外国读者来说那更是件复杂繁琐的事情,如何准确而又清楚地翻译众多人物的姓名,使外国读者可以简单明了地区分,并不是项简单的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中人名翻译小议
(武雯敏哈尔滨商业大学150028)
摘要:笔者选取《红楼梦》两个全英文译本中的人名作为研究对象,在目的论指导下,探讨翻译策略中“归化”与“异化”在具体翻译问题处理时的取舍问题,以期找出翻译策略与翻译目的的实现之间的关系。

关键字:人名翻译、翻译策略、翻译目的
对中国人来讲,人的名字是至关重要的,它并不仅仅是个代号。

好的名字可以给使用者带来一生的好运气,反之,坏名字则可能带来霉运。

因此中国人,尤其是老年人在给下一代起名字时是相当谨慎的。

曹雪芹就为小说中的芸芸众生创造了众多意义非常的好名字。

诺德曾经指出(Christiane Nord)名字是文本所在文化的载体。

因此译者在处理人名的翻译时必须得下一番力气,译入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是译者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在处理人名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因而呈现出迥异的风貌。

杨宪益夫妇在翻译人名时主要采用了韦德-吉尔斯系统(Wade-Giles System)中的音译法,如下面图表所示:
霍克斯清楚地知道,对英语读者来说,即使是《红楼梦》中众人名的发音已经是一件难事,勿论读者能体会名字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并进而记住他们了。

并且对目的语读者来说,汉语拼音依然是陌生的。

因此霍译本别开生面地采用了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来优化其人名的翻译。

一方面为了尽量保持原作的风姿,霍译本按照拼音规则,对《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以及贾家成员采用音译,例如译文中的Baoyu, Daiyu, Wang Xifeng等,另一方面对于原作中众丫鬟仆人等的人名翻译,霍译本采用意译即归化的策略,将其内在的含义在目的语中找其功能对等点,例如王熙凤的丫鬟平儿没有直接音译成"Ping'er"而是按照这一名字所蕴含的人物性格特征将其归化译为"Patience", 再如贾母的丫鬟鸳鸯在霍译中作
Faithful, 宝玉的大丫鬟袭人作Aroma, 晴雯作Skybright,黛玉的丫鬟紫鹃作Nightingale,等等。

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使目的语读者一眼就可以区分出贾氏家族的主要成员与众丫鬟仆人。

杨宪益夫妇意识到单纯借助音译,按照Wade-Giles系统来翻译《红楼梦》中众人名有可能导致其深层意义的缺失,因此读者在翻阅他们的英译本时会发现在人名音译之后有个注释,如甄士隐音译为Chen Shih-yin; 杨宪益夫妇又在后面加注:其同音异意词为“真相被隐藏”;又如卜士仁音译为Pu Shih-jen, 加注其同音异意词为“不是人”等等。

这是译者为挽救原文信息流失而采取的补偿策略。

尽管杨宪益夫妇旨在将中国的文化原汁原味的译入外国,但他们所采用的异化翻译方法并没能很好地实现其翻译目的。

相反,霍译本竟然将一些在原作中有丰富内涵的名字在译作中得以重现,下图即可说明这一点。

了解了《红楼梦》中人名的内在含义之后,我们再来将这两个译本的人名翻译做一下比照,如下图:
霍译本对原作人名的翻译处理既可尽量保持原作的风姿,让目的语读者得窥中国名著之一斑,又可消除他们对汉语拼音的陌生感,增强了译作的可读性,当然也可扩大读者群。

正如霍克斯在翻译之初谈到的,他的翻译是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的,要让英语读者读的懂,读的舒服,获得与中国读者相对等的感受。

而他所选择的归化策略恰好实现了这一翻译目的。

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采用什么样的翻译策略,而译作的成功与否就看其策略有没有很好地为实现翻译目的服务,实现译者的翻译目的。

在作者看来,霍译本成功地将翻译策略应用到译作中,实现了他们的翻译目的,是难得的佳作。

评价一部译作的优劣应看其译者是否成功再现了原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否满足了目的语读者的阅读期望,让他们得到对等的阅读享受。

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选择归化还是异化取决于他要实现的翻译目的。

策略是为目的服务的,“归化”和“异化”仅仅是两个能有助于译者实现其翻译目的的手段/工具。

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呼唤有创造力的译者。

称职的译者不应拘泥于任何一种翻译策略,只有能为其翻译目的服务的策略才是最恰当的。

但作者并非在给那些毫无限制的“胡译”“乱译”提供借口,因为译者为实现其翻译目的而进行的任何创造都应受到“忠实”或“忠诚”的制约。

称职的译者享受的只是相对的自由。

本文是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翻译中“假朋友”现象研究(编号)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行动研究视域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探索”(编号)的阶段研究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