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语文考前《现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复习 现代文阅读之词句赏析、人物心理揣摩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  现代文阅读之词句赏析、人物心理揣摩练习题(含答案)

现代文阅读之词句赏析、人物心理揣摩词句赏析、人物心理揣摩词句赏析、人物心理揣摩【考纲解读】2019年杭州中考考试说明要求学生“理解重要语句在文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赏析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评析作品的思想内涵”。

主观题型之词句赏析和人物心理揣摩,除了解题思路和方法,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是最终得分点的关键所在。

考生应该熟悉阅读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文章阅读的方式,再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便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纵观这几年中考,词句赏析更偏重对人物心理的揣摩,难度适中,预计之后会略有提升,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考点分析】回顾最近六年的语文中考真题,每年都有考到词句赏析、人物心理揣摩这类题型。

2014年《故乡红叶》中,第10题考查作者惆怅的原因,表面上是原因题,其实考查的是对人物心理的揣摩,只需按照人物心理分析的方法倒过来回答即可。

2015年考的《继父》,本篇文章第10题为加点词反映的人物心理,问法很明确,直接考查认为心理揣摩。

2016年《多彩陶碗》中,第9题为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从本质上来看,仍然可以按照赏析题的答题步骤来操作,但表面上不容易看出,以致解题思路不清晰,最终导致答题不规范。

2017年《回家》中,第9题为加点词反映的人物心理,和2015年问法一致,直接考查人物心理揣摩。

2018年《老木匠桑伯》第9题句子反映人物心理,第11题为品味句子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

第9题和2015和2017年问法相似,只不过把加点词改成了句子。

第11题为品味语句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

问法比较新颖,涉及到语言特点,问法和高中相近,但答题方法还是按照句子赏析的角度来回答的。

2019年《鸡蛋小面包》第11题为赏析句子好在哪里。

问法另辟蹊径,没有直接问句子的好处,而是给出一个情景,借同学间一问一答的方式来提问和作答,但本质还是在考察句子赏析。

备考过程中,在明确解题思路——第一步,赏析句子①看表现手法②抓关键词句③看结构效果;第二步,结合语境(上下文)暗示信息;第三步组织答案——的基础上,注意“一把抓”(五抓):抓关键词语,抓上下语境,抓表现手法,抓结构作用,抓内容情感。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答题技巧与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答题技巧与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答题技巧与练习题(一)答题基本知识:1.阅读: 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题干具有以下作用: 暗示答题区域; 暗示答题思路; 暗示答题方法; 暗示答案本省。

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如问:“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则:(1)题眼(答题重点)是:短暂而愉快; (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3)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4)句式应为: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3.答题: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 (3)分点分条作答。

(二)常用写作手法(技巧)第一类: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第二类: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联想想象, 象征,类比,虚实结合渲染烘托第三类: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第四类:修辞手法: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第五类:描写手法: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三)基本题型题(非探究型和评价型)及解答思路题型1: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浙江省义乌绍兴市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含答案)

浙江省义乌绍兴市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含答案)

2018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绍兴卷)语文试题温馨提示:1.全卷共6页,三大题,21小题及附加题2小题。

满分120分,其中卷面书写3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请仔细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

一、书写(5分)请在答题时努力做到书写正确、工整、美观。

二、积累(20分)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4分)坚毅刚强的性格伴随了鲁迅一生,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mèi)▲骨。

他一生顽强战斗,追求真理。

“横.眉冷对千夫指,(fǔ)▲首甘为孺子牛。

”在我心目中,他仿佛成了一块铁,一块钢,一块金刚石。

刀砍不断,石砸不破,火烧不,水浸不透,他的身影凛然立于宇宙之间,给人带来无限的鼓舞与力量。

(节选自季羡林《访绍兴鲁迅故居》)(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mèi)▲骨(fǔ)▲(2)给文中加点宇“横”选择正确的读音。

(▲)A.héhèng(3)给文中处选择合适的汉字。

(▲)A.融2.鸟影蹁跹,入诗入文,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入相应的句子。

(10分)(1)独怜幽草涧边生,▲。

(韦应物《滁州西涧》)(2)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3)▲,缥缈孤鸿影。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4)晓雾将歇,▲。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5)晏殊《浣溪沙》中惋惜与欣慰交织,又深含理趣的句子是:▲,▲。

(6)杜甫《春望》一诗中,“▲,▲”两句移情于物,因时伤怀,表达了诗人深切的爱国情怀。

(7)在美丽的绍兴乡村,浅山婀娜,暮色氤氲,群鸟纷纷归巢,再现了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美景。

(《饮酒》其五)3.用现代汉语给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作注释。

(6分)(1)居.①数月,其马将.②胡骏马而归。

(《塞翁失马》)(2)策.③之不以其道,食.④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说》)(3)一鼓作.⑤气,再.⑥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①居:▲②将:▲③策:▲④食:▲⑤作:▲⑥再:▲三、阅读(57分)(一)名著阅读(7分)4.小明在复习自己读过的科幻类小说时,发现一张掉落的插图(见下)。

★2018年重庆市A卷中考语文《如何成为一个学霸》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2018年重庆市A卷中考语文《如何成为一个学霸》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2018年重庆市A卷中考语文《如何成为一个学霸》阅读练习及答案现代文阅读是中考语文必考的题型,现在各地区的2018年中考语文阅读考试题已经公布,为了帮助大家提高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水平,下面为大家带来2018年重庆市A卷中考语文《如何成为一个学霸》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阅读。

如何成为一个学霸学霸有很多含义,其中一种含义是指那些会学习,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

虽然学霸在先天方面可能有一些优势,但是,在心理学家眼中,学霸之所以为学霸,正确的努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是最重要要的原因。

本文想为各位呈现一些经心理学研究证实普遍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详尽发问法:连接新知识与旧知识研究发现;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思考为什么的问题能够非常显著地提升学习成绩。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自己读憶了,实际上印象并不深刻,也没有真正理解。

当我们对所学知识进行各种为什么的发问时,我们会把新的知识与旧的知识联系起来,用旧的知识来解释新的知识,从而让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这样才是真正的理解,因而也会记得更牢。

所以,我们应打破教条式接受知识的习惯,对学到的每个知识点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二、心理意象法:用心作画印象深人的想象力是无穷的。

心理意象法的关键就是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

在心理学界早就流传一句话:只要能付诸比喻和联想,使其可见,就没有记不住理解不了的东西。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抽象的学习内容放到一个心理图像里,这个心理图像可能是一个具体的物品、一幅画面、一个动态的故事。

心理意象法把新的知识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场景联系起来,实现知识整合,提升我们的记忆和理解。

三、习题检测法:从内部主动回忆大部分学生都很不喜欢习题测验。

但是,习题测验的确能够提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和记忆。

1906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说过:一般而言,从内部进行主动回忆比从外部吸收的印象要深。

所以,我们能给学生的建议是适量地做高质量的习题,而这种习题最好是依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编写。

中考语文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专题练习(含答案)

中考语文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专题练习(含答案)

(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第12 讲理解内容,把握文意一、(2018·陕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最美的化学反应邓迎雪①十几年前,我和秋明是初中同学。

②那时的我总认为,他以后一定会成为大名鼎鼎的化学家。

③因为秋明对化学有那么浓厚的兴趣,懂的又是那样多,尤其是会做许多非常有趣的化学实验。

在我眼里,他简直像是会变戏法一样,许多普普通通的物品一经他手,好像就被施了魔法,立即变成了千奇百怪的样子。

④有次我和同学去他家玩,秋明又给我们演示他的化学新实验。

只见他端着一杯棕黄色飘着香味的茶水,然后用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棒,在水里轻轻搅动三下,口中念声“变”,那杯香气四溢的茶水立即变成了蓝色的墨水。

还没等大家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秋明又把玻璃棒的另一端在墨水里轻轻一搅,淡蓝色的墨水又变回了刚才的茶水。

⑤“哇——”我们惊呼连连。

⑥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⑦众人摇头。

⑧秋明嘴边绽放出一抹狡黠的笑,说:“这是因为玻璃棒的一端先蘸上了绿矾粉末,另一端蘸上了草酸晶体粉末,茶水里含有大量的单宁酸,当单宁酸遇到绿矾里的亚铁离子……”⑨“停——”我们大叫,“赶快再变个更好玩的。

”⑩看我们对那些枯燥的化学知识不感兴趣,秋明遗憾地皱皱眉,把没有讲完的知识咽了回去。

然后又做了一个清水变豆浆、豆浆变清水的化学实验,自然大家又是一片叫好。

⑪我不由得感叹:“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你这家伙以后不当化学家就亏了!”⑫秋明的眼睛更亮了,说:“对呀,我的理想就是当化学家,以后在实验室里做各种各样有趣的实验。

”⑬“我觉得秋明有当魔术师的潜质。

”另一个同学说。

⑭“我还是最喜欢化学。

”秋明说。

⑮可是世事难料,秋明读高中的时候,他的父母因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捉襟见肘。

坚强的秋明为撑起这个家,供弟弟继续读书,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南方打工去了。

⑯离开了校园,秋明的化学梦一定是从此破灭了。

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为他难过。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练习题及答案(2019-2021)共20篇汇总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练习题及答案(2019-2021)共20篇汇总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附答案详解一、阅读理解训练题1.(2020泰州)阅读苏沧桑的《酿泉》,完成问题。

①小寒前的一个清晨,明强领着我从楚门镇出发,进山谷,沿山路盘旋而上。

那个小小的酿酒坊,就窝在山坳一棵巨大的香樟树下。

②做酒人在木蒸桶底部摊上一块白纱布,倒入浸好的糯米,盖上竹斗笠,打开一大早就开烧的锅炉,蒸汽从木蒸桶下汹涌而上,将糯米“炊”热,黏度恰到好处。

炊饭,拉开了山里村冬酿的序幕。

③酿酒坊的老师傅伊海说,要雪白的糯米,一粒坏米都不要。

④酿酒坊的总管灵江点点头,对,雪白的糯米,宁可贵点。

⑤泉水在一道斜坡下面,一眼泉亘古不断,冬酿用的就是这眼泉。

⑥伊海、灵江、全于等七个做酒汉子,在热气蒸腾里默默配合着,最大的七十岁,最小的四十九岁。

灵江将铁锹斜插进糯米饭里,用力抬起,翻倒进大木桶里。

铁锹收回,在一旁的小水桶里蜻蜓点水般地浸一下,以免糯米太黏,接着又插进糯米饭里。

如此反复,使的是巧劲,从六点到十一点,一刻不停。

全于用小水桶舀起泉水,淋在糯米饭上,要五桶半冷水,然后舀起温水再淋四遍。

他个子高,拎起水桶看着挺省力,但喧嚣的蒸汽声里,还是能听见他气喘吁吁。

⑦米好水好,还要手艺好。

最要紧的是拌曲。

⑧永青伸出粗壮的手臂,将酒母撒到糯米饭上,然后一把一把将糯米饭搂近自己,用手掌连同手腕不停翻炒、抖洒,将结团的饭团揉松。

接着,他将糯米饭从缸底沿着缸身搭好,用竹刷子刷平,湿漉漉的糯米饭服服帖帖。

然后,他在缸底掏出一个小碗大的窝,轻轻盖上稻草盖子。

⑨月亮挂在大樟树上,小屋通往酿酒坊的斜坡上,走来酿酒坊唯一的守夜人,六十九岁的伊海。

他走进酿酒坊,蹲下身子,将耳朵贴紧发酵缸,一个缸一个缸地听,捕捉着每一个细微的声音﹣﹣醪①液的发酵声,是那种“节节声”,像初春小雨打在树叶上,很细很急。

如果缸料厚了,温度高了,“节节声”便变得波涛汹涌,他就赶紧打开稻草盖子,耙几下,把气排出去。

发酵期间的搅拌冷却,俗称“开耙”,是整个酿酒工艺中的关键。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三篇)附答案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三篇)附答案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附答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三篇)附答案(一)喝得很慢的土豆汤肖复兴那天下午,我和妻子路过北大,因为还没有吃午饭,忽然想起儿子曾经特意带我们去过的一家生意很红火的朝鲜小饭馆,便去了这家小饭馆。

因为不是饭点儿,小馆里空荡荡的,一个胖乎乎的小姑娘笑着问我们吃点什么。

我想起上次儿子带我们来,点了一个土豆汤,非常好吃,很浓的汤,却很润滑细腻,特殊的清香味儿,撩人胃口。

不过已经过去两个多月的时间,我忘记是用鸡块炖的,还是用牛肉炖的,便对妻子嘀咕:“你还记得吗?”妻子也忘记了。

没想到,小姑娘这时对我们说道:“上次你们是不是和你们的儿子一起来的,就坐在里面那个位子?”我和妻子都惊住了。

她居然记得这样清楚!更没想到的是,她接着用一种很肯定的口气对我们说:“那次你们要的是鸡块炖土豆汤。

”我还是开玩笑地对她说:“你就这么肯定?”她笑了:“没错,你们要的就是鸡块炖土豆汤。

”我也笑了:“那就要鸡块炖土豆汤。

”刚才和小姑娘的对话,让我在那一瞬间都想起了儿子。

思念,一下子变得那么近,近得可触可摸,仿佛一伸手就能够抓到。

两个多月前,儿子要离开我们回美国读书的时候,特意带我们来到这家小馆,特别推荐这个鸡块炖土豆汤,所以,那一次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很慢,临行密密缝一般,彼此嘱咐着,一直从中午喝到了黄昏。

许多的味道.....,浓浓的,都搅拌在那土豆汤里了。

事情已经过去两个多月,这个小姑娘居然还能够如此清楚地记得我们坐的具体位置,而且还记得人们喝的是鸡块炖土豆汤,这确实让我百思不解。

汤上来了,”我问小姑娘,她笑笑,望望我和妻子,没有说话,转身离开。

我抿了一小口,两个多月前的味道和情景立刻又回到了眼前,熟悉而亲切,仿佛儿子就坐在面前。

那一天下午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

临走的时候,我忍不住又问小姑娘,还是那样抿着嘴微微笑着,没有回答。

又过了好几个月,树叶都渐渐变黄了,天都渐渐地冷了。

那天下午,还是两点多钟,我去中关村办事,那家小馆,那个小姑娘,和那锅鸡块炖土豆汤,立刻又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似的,闯进我心头。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①瘦西湖是美的,似梦一样,长久以来,以一个女子的形象披着轻纱,笼着薄雾,入驻在我心里。

②古人乘一叶小舟,烟花三月,独下扬州。

严冬时节,我从一座古城穿行到另一座古城,似乎只为你而来。

烟雨迷蒙,你的衣袂不知何时就悄悄挽住了我的视线。

③瘦西湖,你弹奏一曲悠扬的轻歌,飘舞着柔柳的发丝,别一枚枚花朵的发簪装扮着四季的姿容,将湖中的鹭岛、凫庄点缀成一枚枚玲珑的玉佩镶嵌在绿萝衣上,裙裾飘飘,说不尽的妩媚。

古朴而明艳的五亭桥,在你的细腰上轻轻一挽,更显你的清瘦与飘逸;朵朵出水的莲花灿烂如靥。

不论这座古城经受岁月流年如何的洗礼和变化,瘦西湖,你始终不为之所动,静静地穿过唐诗宋词,走过明清小说……芳步婷婷,不染征尘,像你的名字诠释着中国文人一种清瘦、怡然的品性,飘逸于历史和尘世之外。

④漫步于徐园水光盈盈的小径上,一片片落叶不知何时抖落下时光的霜染,随意地飘零路上。

有淡淡的清香在烟雨中缭绕、散逸,原来是路旁一株株怒放的腊梅,正绽着花容对我微笑,是那扬州八怪里的金农先生泼墨挥毫、遗留下来的吧。

⑤沿着山路迤逦而上,倚立于心仪已久的风亭,环顾四下,烟水迷蒙,那飘逸的裙裾,飞扬的舞袖,似乎就缠绕在我的臂膊上,更别说那婉丽的容颜了。

一只只静泊的画舫,这些美人衣裳上散落的红的黄的绣花也欲飞舞起来。

凝神久矣,眼前的湖水便一波一波漫来,仿佛自己是一滴飘悠的细雨,渐渐融入瘦西湖的清波,只是不知这如湖水般幽深的韶光到底有多深?融入了多少历史文化的音符?⑥租一只小船,在阑珊的暮色中,去探幽那梦里传说中的二十四桥。

碧水阴阴,桨摆水动,仿佛一只停飞的水鸟,一片洁白的翎羽乘着月光的翅膀,将灵动的思绪和情感在欸乃的橹声,神性的目光里放飞。

⑦船儿驶近五亭桥,虽不是满月,半轮明月笑在天宇却也颇为动人,一缕银亮的月光柔柔地泻在湖面,湖光竟也潋滟了,说不清是月光还是水色,两相缠绕着。

小舟似剪,沿着时放时收的湖道渐行,水揉的丝绸便剪开又愈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中考语文考前《现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2018年中考语文考前《现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一)移栽①常大年的办公室里放着一盆盆栽,那是一株常绿植物,植株矮小,模样普通。

常大年却异常珍惜,专门配了一个紫砂小盆,且天天施肥浇水,一有空还端着这株植物仔细欣赏。

但盆中的植物似乎并不领情,叶子一直泛黄,尤其是最近,耷拉着枝叶,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宛若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

②常大年为此忧心忡忡,特意到农业局去请教植物专家老严。

老严一看这植物,扑哧一笑,说:“这么个破玩意儿你还当宝贝疙瘩,我建议你扔了算了。

”③常大年说:“怎么能扔?这盆栽意义重大。

”④“到底有什么意义?说了我就给你支招。

”老严说。

⑤常大年看着盆栽,叹了口气,就给老严讲起了它的来历。

⑥两年前,常大年按照报社安排,到北部山区采访。

在采访途中,常大年遇到了一个叫小光的小男孩。

当时小光只有10岁,读小学四年级。

小光非常懂事,除了读书,还要照顾生病的爷爷奶奶。

更重要的是,从出生以来小光一直没见过自己的父母。

这让常大年十分震惊。

常大年问小光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小光说,就是能和爸爸妈妈一起过一次年。

常大年被小光感动了,专门以小光为主角策划了一期专题报道,千方百计找到了小光的父母,让他们一家人在镜头下相聚。

当看到这家人阔别10年后温馨相聚的场面,常大年再次被感动了,于是他动用各种力量,给小光的父母在他们家乡的镇上找了不错的工作,并把小光接到镇上读书,一家人从此不用再分开。

⑦常大年离开北部山区的时候,小光的爸爸非要送常大年一些土特产,常大年拒绝了,他自己挑了一株山上的植物,就是现在这盆盆栽。

⑧常大年说:“让他们一家人团聚,是我最自豪的一件事,每次看到这盆栽,都让我倍感荣耀。

你说,它意义重大不?”⑨老严说:“重大,相当重大。

不过,你要真心想救它,还得去趟当初挖它的地方。

这玩意儿怪,不单是施肥和浇水那么简单,它需要适应它的土壤,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盆子里装上它生长地的土。

”⑩从老严那里回来,常大年立即带着那盆盆栽直奔北部山区。

车行两个多小时,终于到了小光读书的小镇,他必须去找找小光。

常大年凭着记忆找到了当初给小光父母介绍工作的工厂。

但工厂负责人告诉常大年,小光的父母早就离开工厂开了个小超市,就在学校旁边。

常大年连忙驱车到镇上的学校。

在学校门口,他很快就发现了一个小超市,在里面的正是小光的妈妈。

“常记者,真是谢谢你了!要不是你帮忙,我们还在外面漂着呢!现在我们才意识到孩子的未来多么重要,真得谢谢你。

”“你们能这样看待孩子,我真的很欣慰”小光的妈妈说:“这是我们该做的,我和他爸就是读书太少了,只能出去打工,可孩子不能再走和我们当初一样的路。

”说到这里,小光妈顿了一下又说:“只是这孩子不懂事,成绩也不咋样,很让人伤脑筋。

”常大年说:“孩子小,不着急。

对了,小光他人呢?”小光妈抬头看了看墙上的钟说:“他爸陪他去补习班了,这个点应该快回来了。

”“补习班?”常大年当即一愣“我们这么多年没管他,他基础太差,不补习不行啊,马上读初中了,不补怎么能跟上?”恰在这时,常大年看见小光牵拉着脑袋和他爸爸一前一后走了过来。

两年不见,小光已经长成半大小伙子了,高高的个子,把他爸爸比得矮小了许多。

“小光,今天常叔叔可是找你帮忙来了。

”常大年说。

小光愣了愣,看了一眼他爸爸,问:“什么忙?”常大年连忙端出自己的盆栽说:“你还记得这个吗?”小光瞥了一眼盆栽,盯着常大年说:“要我帮忙可以,不过你得答应我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常大年有些意外。

小光又看了一眼他爸爸,趁他爸爸不注意才把常大年拉到一边,然后小声说:“你走的时候我搭个顺风车呗。

”“去哪儿?”常大年不解。

“我想去城里打工!越远越好!”小光瞥斜了一眼小超市,一字一句地说。

小光话音未落,常大年手中的盆栽哐当一声落到地上,盆碎了。

(游睿/文,选自《小说月刊》2016年第10期,有改动)1.本文的明线和暗线各是什么?请简要梳理。

(含分)明线:暗线:2.本文第⑥、⑦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4分)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3分)盆中的植物似乎并不领情,叶子一直泛黄,尤其是最近,聋拉着枝叶,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宛若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

4.题目《移栽》有怎样的内涵?(4分)(二)关于“和同开珎”①我国古代铜币曾被戏称为“孔方兄”,指的是方孔圆钱。

这种钱出现于战国时期,其形制为秦半两和汉五铢所承袭。

但当时中亚、西亚多使用无孔的银币,贵霜一萨珊式银币的流通范围甚至波及我国新疆地区。

不过西方银币上的图纹为打压而成,这是从希腊钱币那里留传下来的工艺传统。

所以尽管币面上的国王像或神像很精致,却必须一枚一枚地加工,遂使造币的规模受到制约。

而我国的方孔铜钱是铸造的。

特别是汉代发明了叠铸法,即将多枚范片叠合起来组装成套,从共用的浇口中灌注金属液,这样一次就能得到许多铸件。

如西安郭家村新莽烘范窑遗址中出土的叠铸范,每套一次可铸铜钱184枚。

②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铸造的数量须达到一定规模,交易中才有条件实现物畅其流。

因此与西方币值较高的银币相比,东方的铜钱具有自己的优势。

而毗邻中亚的新疆地区,受到东西方两方面的影响,曾出现过带有东西方两大货币文化特点的钱币。

比如于阗的“汉佉二体钱”,圆形,无孔,钱面为汉字“六铢钱”,当中为其族徽,钱幕用佉卢文标出王名,当中为驼纹。

它虽然是铜钱,但钱文是用钢模打压而成的,并不是铸出的。

再晚些,魏晋时的龟兹地区铸造了带方孔的“汉龟二体钱”,则接近中原货币。

唐时,河曲六胡州之安国部所铸的钱,正面与唐“开元通宝”无殊,只在钱幕标出族徽。

这表明来华的九姓胡不仅奉唐为正统,且亦铸造和使用开元钱。

③我国东部沿海邻国的情况又不相同。

由于与西方距离遥远,其所受到的主要是中国的影响。

比如日本,那里原来不产铜,元明天皇时在本土发现铜矿,称其为“和铜”(日本铜),年号也随之改为“和铜”( 708-715 )。

有了铜,日本开始铸钱,其方孔钱的钱面上铸出“和同开珎”四字。

“和同”即“和铜”。

吐鲁番出土的一个寺庙的交纳账中记有“同钱”,那里的“同”也是“铜”字的简写,可与“和同”相参证。

这种钱的形制、尺寸和钱文,均模仿唐朝的“开元通宝”,特别是那个“开”字,更完全照搬开元钱上的特殊写法。

“和同开珎”四字的书体颇美观,不过由于其中的“同”是个简化字,所以开元钱上用的“寳”字也被简化成“珎”,只留下此字当中的一部分;也或许是出于使钱文两侧笔画匀称的考虑,“寳”字被简写成“珎”。

1970年,在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文物中,五枚“和同开弥”钱曾引起人们的注意。

《文物》月刊于1972年发表的发掘简报将钱文释为“和同开珍”。

因为在章草中“珍”字可以这样写,所以释文似乎不为无据。

然而比照钱币史,此说却是讲不通的。

④释“开珎”为“开宝”,笔画匀称并不是唯一的理由,试看从8世纪到10世纪,日本铸造的“皇朝十二钱”,钱文无一例外地都叫某某“宝”,如“万年通宝”“隆平永宝”“富寿神宝”“承和昌宝”“乾元大宝”等。

10世纪以后日本长期不铸钱,习对宋钱,直到相当于我国明代末叶时才又铸造“宽永通宝”,仍称之为“宝”因此没有理由认为8世纪时会出现一种名“珍”的钱。

可是学术界过去常绕开这个问题,时此钱钱文的命意存而不论,“珎”字在书刊中照原样摹写。

⑤近年来,我国学者或将“开”字训为“开始”,表示日本这时开始铸钱但无论是“开宝”或“开珍”,解释成开始铸钱均不无滞碍。

上文说过,日本古钱皆以“宝”字为称,其实这也是从唐代钱文之“通宝”“重宝”“元宝”“泉宝”等名目中学来的,而唐钱并没有称“珍”的。

不仅如此,由于唐钱中“开元通宝”行世最久,影0hr 最大,所以开元钱被尊奉为当时东亚的标准货币。

它在日本曾被简称“开钱”,“开宝”亦同此义、也就是说,在这里“开元通宝”,尤其是简化了的“开宝”的叫法,已成为标准货币的通称。

“皇朝十二钱”中不是还有一种“神功开宝”吗?其上的“寳”字未曾简化,清清楚楚,无可置疑。

它与“和同开宝”一样,都叫“开宝”。

也就是说,它们均被视为在其所标出的年代中铸造的“开钱”。

可见日本当时对唐文化的倾慕几乎达到亦步亦趋的程度。

日本钱问世之初,面前的样板只有一种,那就是唐钱,所以它从形制到名号唯唐钱马首是瞻。

(孙机/文,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月8日,有改动) 1.第①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我国古代钱币与西方古代钱币的不同?(3分)2.指出第①、②段的说明顺序,并说说文章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顺序。

(4分)3.关于本文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我国汉代以后的方孔铜钱是叠铸而成的,西方银币是打压而成的。

B.作者认同“和同开珎”解释为“和同开珍”的说法。

C旧本对唐文化非常倾慕,“和同开珎”模仿了中国唐钱。

D.新疆地区曾出现过带有中国铜钱和西方银币两大货币文化特点的钱币。

4.小明是一个收藏爱好者,他看到“和同开珎”钱币后,不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

假如你是鉴宝专家,会怎样向他解释?(80字以内)(4分)(三)纪念胡适之先生①我于1947年之秋,发现了《懋斋诗钞》,撰文发表,使雪芹的踪迹比先前丰富了很多。

胡先生于报端见到拙文,立即写信给以响应。

以此为始,通信频繁,讨论切磋。

②他从赵万里先生处得知我只是燕京大学的青年学生,和他的学术地位实有“云泥”之隔,但他依然以平等的态度相待,信札的语气一贯客气委婉,真率关切。

③一开始,讨论新发现的《懋斋诗钞》内所表示的雪芹生卒年问题,胡先生只同意拙见的一半(卒年),而不赞成拙说之生年之说,我即与之辩论。

适之先生不肯接受此言,而且后来连他同意的卒年也撤销了。

当时我少年“气盛”,说话莽撞,但他并未介意,依然和蔼“对话”。

④更有严重者,是我在文稿中讥讽了他的“白话文”的主张,批评他赞赏“程乙本”。

这回我的措辞更是太欠委婉,态度太不平和了。

他的反应是只将这一页用紫色笔打了“x”,加了一句批语,将稿寄还给我。

此后也并无芥蒂的迹象可寻。

⑤就是这样的交往关系,我竟冒昧地想借他珍藏的《甲戌本石头记》乾隆抄本,我写信请借,他毫不迟疑地包裹好了,托孙楷第先生带给了我。

那是一天的下午,孙楷第先生把一个报纸包交给我说:“是胡先生梢给你的。

”我急忙来看那个“纸包”:A三层旧报纸裹着,正面极浓的朱笔字写着我的学校、宿舍、姓名。

打开看时,一个不太大的旧布函(俗呼“书套”),函内四册敝旧的抄本书。

⑥掀开第一页—我不禁惊住了。

抄本的黑字写得质朴厚重,似乎老练中又带点儿“稚气”。

B黑字之外,上下左右,还有教不清的“红字”—朱批满布于眉上行间。

纸已微黄,明显已经发脆了,我小心翼冀地翻转叶子(叶,是中国式的双折叶,不是今天的“页”), 一切使我惊奇不止,对书发“愣”,久久才从兴奋激动中“醒”过来。

⑦这部连城之璧、无价之珍的抄书,我就一句话,先生就慷慨地捎给了我—而且,从此以后,再无一言询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