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的基本原理
玻璃的制备原理

玻璃的制备原理
玻璃的制备原理是通过将石英砂、碱金属氧化物(如碳酸钠、碳酸钾)和石灰石这三种主要原料混合后加热,使其熔化并迅速冷却固化而得。
具体制备过程如下:
1. 将适量的石英砂、碱金属氧化物和石灰石按一定比例混合,使其成为均匀的粉末混合物。
2. 将混合物放入制造玻璃的特殊炉中,在高温下加热。
加热的温度通常可达到约1500℃以上。
3. 当原料混合物被加热到适当的温度时,各种成分开始熔化,并形成一种黏稠的液体。
这种液体是玻璃的前驱体。
4. 在玻璃液体形成后,迅速将其倒入特制的模具或通过喷射气流冷却,使其迅速冷却并固化。
5. 最后,经过冷却和固化后的玻璃被从模具中取出,可以进一步加工和处理,以得到所需的形状和功能。
通过以上制备过程,石英砂提供了玻璃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SiO2),碱金属氧化物(如碳酸钠、碳酸钾)提供了玻璃的助熔剂,而石灰石则提供了氧化钙(CaO),同时还有一些辅助成分如氧化铝(Al2O3)、氧化镁(MgO)等可以根据需要添加。
整个制备过程中的加热和冷却控制可以影响到玻璃的物理性质,如透明度、硬度和抗冲击性等。
玻璃的工作原理

玻璃的工作原理
玻璃是一种透明的固体材料,通常由硅酸盐和其他氧化物组成。
它的工作原理基于光的传播和折射原理。
首先,当光线照射到玻璃表面时,一部分光会被反射,而另一部分光会穿过玻璃并传播到另一侧。
这是因为玻璃的表面具有反射特性,部分光线会按照反射定律被反射回去。
接下来,穿过玻璃的光线会遇到玻璃内部的折射现象。
折射是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当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时,由于玻璃的折射率比空气大,光线会向玻璃的法线方向弯曲。
这导致光线在传播过程中改变方向。
玻璃制品的透明性与其材料的分子结构有关。
玻璃的分子结构是无序的,其中的原子或分子没有规则的排列。
这使得光线在玻璃内部传播时不会受到明显的散射影响,从而使得玻璃表现出透明的特性。
此外,玻璃的光学性能还与其成分和制备过程有关。
通过控制玻璃的成分和加工方法,可以制造出具有特定光学性能的玻璃,如透射特定波长的光线、具有特定折射率或色散性能的玻璃。
综上所述,玻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光的传播和折射现象实现的。
光线穿过玻璃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最终使得玻璃表现出透明的特性。
生产玻璃的原理

生产玻璃的原理
玻璃制造的原理是通过加热混合物使其熔化,然后将熔化的物质迅速冷却,使其固化成无定形的玻璃。
最常用的玻璃制造方法为浮法法。
首先,将硅石、石灰石、碱类和其他添加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形成玻璃材料的原料混合物。
然后,将该混合物加入隧道炉中,炉内温度升至约1500℃使
原料混合物熔化。
在炉内,原料混合物在高温下热分解,并形成粘稠的熔融物。
这种熔融物顺着炉内容器形成一层厚厚的液体,称为玻璃池。
玻璃池的温度保持在约1100℃左右,使其保持流动状态。
接下来,将玻璃池的表面均匀化,使其呈现平滑的状态。
随后,将一台连续运转的钢带放置在玻璃池表面,使其与玻璃池的表面接触。
由于钢带与玻璃池表面接触面积大,玻璃会迅速传热至钢带上,导致玻璃冷却并固化。
随后,玻璃连同钢带一起被拉升,冷却过程继续。
当玻璃冷却到一定程度后,将其转移到冷却室进行降温。
在冷却过程中,玻璃逐渐凝固,形成平整的玻璃表面。
最终,钢带上的玻璃被切割成所需的尺寸,形成成品玻璃。
以上就是浮法法制造玻璃的基本原理。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
些制造方法,如玻璃坯料的挤压法、吹制法和注射法等。
这些方法根据不同的玻璃类型和用途,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制造。
制造玻璃原理

制造玻璃原理
玻璃是一种常见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它具有透明、坚硬、脆性
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器皿等领域。
那么,玻璃是如
何制造的呢?接下来,我们将从玻璃的原理入手,为大家详细介绍
制造玻璃的过程。
首先,制造玻璃的原理是利用石英砂、碳酸钠和石灰石这三种
原料进行熔融,然后快速冷却固化形成透明坚硬的物质。
具体来说,石英砂是玻璃的主要原料,它含有高纯度的二氧化硅,能够赋予玻
璃优良的透明性和抗压性;碳酸钠是玻璃的助熔剂,能够降低石英
砂的熔点,促进玻璃的熔化;石灰石则是用来稳定玻璃的化学性质,增加玻璃的硬度和耐久性。
其次,制造玻璃的过程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原料准备、熔制、成型和固化。
首先,将石英砂、碳酸钠和石灰石按一定比例混
合均匀,然后送入窑炉中进行熔融。
在高温下,原料会逐渐熔化并
混合在一起,形成玻璃熔体。
接着,将玻璃熔体倒入模具中,经过
成型和冷却后,玻璃就会逐渐固化成型。
最后,制造玻璃的原理虽然简单,但其中涉及到的工艺和技术
却是相当复杂的。
在实际生产中,还需要考虑原料的选取、熔化温度、成型工艺等诸多因素,以确保生产出高质量的玻璃制品。
同时,为了满足不同用途的需求,还需要对玻璃进行加工和处理,如钢化、镀膜等,以提升其性能和功能。
综上所述,制造玻璃的原理是利用石英砂、碳酸钠和石灰石进
行熔融,然后快速冷却固化形成透明坚硬的物质。
在实际生产中,
需要经过原料准备、熔制、成型和固化等多个步骤,同时还需要考
虑工艺和技术等因素。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让大家对制造玻
璃的原理有所了解,感谢阅读!。
隐私玻璃的原理

隐私玻璃的原理隐私玻璃是一种特殊的玻璃,具有隐私保护功能。
它是由一系列特殊处理的技术组成的,使得这种玻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外界的透视效果,从而保护使用者的隐私。
下面将详细介绍隐私玻璃的原理。
一、隐私玻璃的定义及基本效果隐私玻璃是一种特殊的玻璃,又称为隐形玻璃或防窃玻璃,具有半透明的特性。
它的表面采用特殊的处理工艺,在不影响采光的情况下,可以屏蔽室外人员的视线,从而保护使用者的隐私。
1.光线的散射反射作用隐私玻璃在外部光线照耀下,会产生散射和反射的作用。
这种作用可以改变光线的路径,使得透过玻璃的光线方向发生改变。
由于隐私玻璃的表面处理可以使玻璃表面自然弯曲化,这也有效地影响了透视效果,从而达到了保护隐私的目的。
2.玻璃的光透过率低隐私玻璃的光透过率比普通玻璃低。
北京朝阳区万达广场的隐私玻璃光透过率仅为6-8%左右,使得玻璃的透明性下降,从而保护了使用者的隐私。
3.制造玻璃涂层技术隐私玻璃的制作过程中,通常采用了多种玻璃涂层技术。
涂层可以通过改变玻璃的物理和机械性能来产生隐私保护作用。
通过在玻璃表面涂覆一层特殊涂料,使涂层具有反射、散射、吸附和光谱选择等效果,进而影响光线的照射和折射方向,达到保护隐私的效果。
4.材料组合技术隐私玻璃的制作过程还涉及材料组合。
通过选取特殊的材料,与其它材料组合使用,可以生产出优良的隐形效果。
通常采用带有特殊纹理的玻璃和其它材料的组合,为玻璃制造出特殊纹理,从而达到保护隐私的目的。
三、隐私玻璃的应用范围隐私玻璃广泛应用于各种商业和家庭建筑,如车站、机场、酒店、医院等地方。
隐私玻璃的功能不仅在于保护隐私,而且还可用于美化和保温。
在商业场所中,隐私玻璃使客户的隐私得到最佳保护,增强了他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在家庭建筑中,隐私玻璃则可用于门窗、浴室、书房等地方,使居住者在享受阳光的不用担心隐私泄露的问题。
四、隐私玻璃的优点和不足1.优点隐私保护:隐私玻璃是保护隐私的理想材料,它能够屏蔽室外视线,确保了个人的安全和隐私。
钢化玻璃的原理

钢化玻璃的原理
钢化玻璃(也称为强化玻璃)是一种经过特殊处理以增加其强度和耐冲击性的玻璃类型。
它的原理基于快速的冷却和控制的热处理过程,以下介绍的是钢化玻璃的原理:
1.预压操作:首先,将玻璃加热至接近软化点(约600°C),然后迅速将其置于预压机
中。
在该机器中,玻璃板的两面被压缩,施加了高度压力。
2.快速冷却:接下来,通过将玻璃迅速冷却,使用强风或冷气流,使其表面迅速冷却,
而内部仍然保持相对较高的温度。
这个过程被称为“淬火”。
3.热处理:之后,将冷却后的玻璃再次加热至约620°C左右,并用控制的方式恒温保
持一段时间。
这个过程称为“回火”或“退火”,目的是消除内部应力并增加玻璃的强度。
通过上述步骤,钢化玻璃达到了比常规玻璃更高的强度和耐冲击性。
具体的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冷却过程中,玻璃表面迅速冷却,而内部温度较高。
这导致了表面和内部之间的压缩应
力差异,使得玻璃变得更加坚固。
2.热处理过程通过回火来消除内部应力,并增加玻璃的强度和稳定性。
3.钢化玻璃在受到冲击或破碎时,会以小颗粒的形式散开,减少了对人身安全的威胁。
总结:以上介绍的是钢化玻璃的原理。
简单来说,钢化玻璃的原理是通过预压、快速冷却和热处理来改变玻璃的物理特性,使其具有更高的强度和耐冲击性,以及更安全的破碎方式。
制玻璃原理化学方程式

制玻璃原理化学方程式1.引言1.1 概述玻璃作为一种常见的材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用于制造窗户、容器和光学设备等实用品,还广泛应用于建筑、汽车、化工等领域。
然而,你是否曾想过如何制造玻璃以及它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制造玻璃的过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最早的玻璃是通过加热和冷却金属氧化物与硅酸盐混合物而得到的。
而在现代玻璃制造中,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将石英砂、碱金属氧化物和辅助原料混合后,经过高温熔融,再经过冷却形成固态玻璃。
在制造玻璃的过程中,化学反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混合原料在高温下被熔融,形成玻璃的熔体。
这个过程涉及到多个化学方程式,其中最重要的是碱金属氧化物与石英砂的反应。
碱金属氧化物(如钠氧化物或钾氧化物)与石英砂(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玻璃的主要成分——矽酸盐。
矽酸盐是玻璃的主要成分,它赋予了玻璃优越的物理性质,如硬度、透明度和耐热性。
除矽酸盐之外,玻璃还可能包含其他添加剂,如氧化金属、氮化物或氢氧化物,这些添加剂可以使玻璃具有不同的特性和用途。
总的来说,制造玻璃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
通过控制原料成分、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可以得到不同成分和性质的玻璃。
这些玻璃不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作用,还在科学研究、医疗设备和信息技术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制玻璃的基本原理和化学方程式,以及它们对玻璃性质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玻璃的制造过程和性能,并为未来的玻璃研究和应用提供指导。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写为:文章结构部分将介绍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通过清晰的结构安排,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文的逻辑顺序和主要观点。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在概述部分,将简要介绍制玻璃原理化学方程式的主题背景和重要性。
文章结构部分则是当前所在的章节,将详细介绍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生产玻璃的原理

生产玻璃的原理生产玻璃的原理玻璃是一种无定形固体,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SiO2),通常还添加了一些助剂和添加剂,以调整其物理和化学性质。
下面将详细介绍生产玻璃的原理。
1. 材料准备:生产玻璃的首要材料是二氧化硅(SiO2),通常以石英沙为主要来源,也可以使用木炭、白云石、长石等材料。
此外,还需要添加一定比例的碳酸钠(Na2CO3)或碳酸钙(CaCO3)以降低熔点,辅助剂和添加剂用于调整玻璃的性质。
2. 熔化过程:首先将原材料粉碎成粉末,然后按一定比例混合。
混合均匀后,将混合物投入到玻璃窑中。
窑内温度逐渐升高,使原材料熔化。
当温度超过玻璃的熔点时,原材料完全熔化成液体状态。
这个过程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加热,以确保混合物充分熔化并达到均匀性。
3.形状成型:一旦原料熔化成液体,可以选择不同的成型方法来制造玻璃的不同形状。
常见的成型方法包括浇注法、压制法、拉伸法和浮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控制材料的温度和形状来形成玻璃坯。
4. 冷却和退火:玻璃坯经过成型后,需要进行冷却和退火的过程。
冷却过程需要缓慢进行,以允许玻璃逐渐从高温过渡到室温,以避免内部应力的产生。
冷却后,可以进行退火处理,使玻璃坯进一步稳定并减少内部应力。
退火温度和时间根据玻璃的成分和用途来调整。
5. 加工和装饰:经过冷却和退火处理后,玻璃坯准备好进一步加工和装饰。
这包括切割、打孔、磨边、打磨等工艺,以及印刷、喷砂、贴花等装饰工艺。
这些步骤使玻璃产品获得所需的尺寸、形状和外观。
6. 配方和控制:玻璃的性质和用途取决于其原料配方和熔化过程的控制。
例如,添加适量的氧化金属可以改变玻璃的颜色,添加适量的氧化物可以改变其光学和热特性。
此外,熔化过程中的温度、时间和压力等参数对玻璃的成分分布和结构也有重要影响。
总之,生产玻璃的过程包括材料准备、熔化、形状成型、冷却退火、加工和装饰等多个步骤。
这些步骤需要精确的控制和技术经验,以确保玻璃的质量和性能。
随着技术的进步,玻璃的生产过程也在不断改进,以满足不同需求的玻璃产品的生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玻璃的基本知识玻璃结构理论:晶子学说(1930年Randell)近程有序(微晶尺寸1.0‐1.5nm)晶子学说的价值在于它第一次指出玻璃中存在微不均匀物,及玻璃中存在一定的有序区域,这对于玻璃分相、晶化等本质的理解有重要价值。
一、玻璃的结构[SiO4]石英晶体结构以及石英玻璃、钠硅酸盐玻璃晶子结构示意图2玻璃结构是指玻璃中质点在空间的几何位置、有序程度以及他们之间的结合状态。
1932年W.H.Zachariasen借助V.M. Goldschmidt的离子晶界化学原则,利用晶体结构来阐述玻璃结构,即查氏把离子结晶化学原则和晶体结构知识推演到玻璃结构,描述了离子-共价键的化合物,如熔融石英、硅酸盐玻璃、硼酸盐玻璃。
氧化物形成玻璃的四个条件:¾一个氧离子不能和两个以上的阳离子结合——氧的配位数不大于2;¾阳离子周围的阳离子熟不应多过3或4——阳离子的配位数为3或4;¾网络中氧配位多面体之间只能共顶角,不能共棱、共面。
¾如果网络是三维的,则网络中每一个氧配位多面体必须至少有三个氧离子与相邻多面体相连,以形成三维空间发展的无规则网络结构。
根据上述条件,B2O3、SiO2、P2O5是很好的玻璃形成体。
不符合上述条件的氧化物则属于网络改良体,如碱金属、碱土金属氧化物。
一些氧化物可以部分参与网络结构,称为网络中间体,如BeO、Al2O3、ZrO23无规则网络学说强调了玻璃中多面体之间互相排列的连续性、均匀性和无序性,而晶子学说则强调了不连续性、有序性和微不均匀性。
因此,玻璃的结构是连续性、不连续性,均匀性、微不均匀性,无序性、有序性几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条件变化,矛盾双方可能相互转化。
Figure 1. (a) Crystalline material (regular) and (b) glassy material (irregular).无规则网络学说的玻璃结构模型B2O3玻璃在不同温度下的结构模型无序性(远程)与有序性(近程)、连续性与不连续性,均匀性与不均匀性是玻璃这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而且根据玻璃成分、热处理等条件不同,可以相互转化。
譬如:玻璃经过热处理后可以逐渐趋于析晶或分相,这样从结构特征看,无序性、连续性、均匀性就变得次要,相反地,有序性、不连续性、不均匀性就占主导地位了。
由此可见,同一成分的玻璃可以具有不同的结构状态,因为从本质看,玻璃本身处于一种热力学不稳定状态,在不同温度下,或者在相同温度下保温不同时间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玻璃的结构状态。
二、玻璃态物质的特征三、玻璃的形成玻璃是物质的一种存在状态,那么是否任何物质都可以形成玻璃?实践证明:有些物质如石英熔融后很容易形成玻璃,有些物质如食盐(NaCl)却不能形成玻璃。
玻璃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是什么?¾熔体冷却——传统方法¾非熔融法:sol‐gel (溶胶‐凝胶)、放射线辐照、蒸发凝聚、气相反应、电沉积任何物质的熔体,只要达到足够高的冷却速率(106107◦C/s)都可以形成玻璃态,如金属等。
1、玻璃的形成方法:2、玻璃形成的动力学条件从热力学观点看,玻璃态的内能较晶体高,属于亚稳态,有转变为晶态的趋势。
然而,从动力学观点看,玻璃又是稳定的,转变成晶体的几率很小。
析晶过程必须克服一定的势垒(析晶活化能),同时,如果熔体冷却时,粘度增加很大,降低了内部质点扩散,来不及排成有规则的排列,因而形成玻璃。
事实上,只要冷却速率足够快,不容易形成玻璃的金属也能形成非晶态;反之冷却速率足够慢,容易形成玻璃的SiO2熔体也会析晶。
因此,冷却速率是玻璃形成的一个关键动力学条件。
玻璃中可测定的最小结晶体积与玻璃体积只比约为10‐6,即容积分率Vc/V=10‐63、玻璃形成的结晶化学条件熔体自高温冷却,原子、分子的动能减小,它们必将进行聚合并形成大阴离子,从而使熔体粘度增大。
一般认为,如果熔体中阴离子基团是低聚合的,就不容易形成玻璃,如果熔体中阴离子基团是高聚合的,如三维网络、二维层状结构或一维链状结构,这种错综复杂的网络,由于位移、转动、重排困难,不易调整为晶体,即容易形成玻璃。
但熔体的阴离子基团的大小并不是能否形成玻璃的必要条件。
只是一个重要条件之一。
3.1 熔体结构3.2、键强化学键强度对熔体能否冷却成为玻璃有重要影响。
其中较重要的有孙光汉提出的单建强理论。
单建强度大的化合物容易形成玻璃。
据此把氧化物分为三类:键强在80kcal/mol以上的称为玻璃形成氧化物,它们自身能形成玻璃,如SiO2,B2O3, P2O5,GeO2.键强在60 kcal/mol以下的称为玻璃调整氧化物(网络外体),在通常条件下自身不能形成玻璃,但能改变玻璃的性能,一般使玻璃结构变弱,例如Na2O,K2O,CaO,MgO;键强在60 ~80 kcal/mol之间的称为中间体氧化物(网络中间体),其玻璃形成能力介于玻璃形成氧化物和玻璃调整氧化物之间,在通常条件下自身不能形成玻璃,但加入玻璃中能改变玻璃的性能,如Al2O3, BeO, ZnO, TiO2等。
3.3、键性化学键是决定物质结构的主要因素,因此它对玻璃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化学键:金属键、共价键、离子键、氢键、范德华键。
这五种键不是绝对的,还存在着相互之间的过渡形式。
共价键与离子键、共价键与金属键之间存在混合键形式。
由于氢键和范德华键在无机玻璃形成中不起重要作用。
我们只讨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单纯的金属键、离子键和共价键化合物在一般条件下都难于形成玻璃。
当离子键和金属键向共价键过渡时,形成离子-共价、金属-共价混合键所组成的大阴离子时,就容易形成玻璃。
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混合键(极性共价键)主要有sp电子杂化轨道,并构成σ键和π键。
这种混合键既有离子键易改变键角、易形成无对称变形的趋势,又有共价键的方向性和饱和性,不易改变键长和键角的倾向。
前者造成玻璃的长程无序,后者赋予玻璃的短程有序。
因此极性共价键化合物较易形成玻璃。
例如SiO2, B2O34、各种氧化物在玻璃中的作用¾碱金属氧化物:Li2O、Na2O、K2O.K+ 离子半径大,场强小,与O结合弱,故K2O给出游离氧能力最强,Na2O次之, Li2O最小。
K+, Na+主要起断网作用。
Li+主要起积聚作用。
Li+不属于惰性气体型离子,离子半径小,电场强度大,作用特殊,主要体现在(取代K+, Na+时)能提高玻璃的化学稳定性、表面张力和析晶能力方面,具有高温助熔,加速玻璃熔化的作用。
¾二价金属氧化物的作用(1) 碱土金属氧化物:BeO, MgO, CaO, SrO,BaO;(2) ZnO, CdO, PbOCaO与SiO2不能形成玻璃,在高温下只能生成两种不混溶液体,但加入Na2O(或其它碱金属氧化物时)便能形成均匀的玻璃。
钙离子不参与网络,属于网络外体,配位数为6,钙离子在结构化活动性很小,一般不易从玻璃种析出,在高温时活动性较大。
钙离子有减弱硅氧键的作用。
玻璃种CaO含量高,使玻璃料性变短脆性大。
在硼硅酸盐玻璃种CaO一般不加或少加,否则玻璃析晶倾向大,这与钙离子的积聚作用有关。
MgO: 在钠钙硅玻璃中,常以MgO取代部分CaO降低玻璃的析晶能力和调整玻璃的料性。
在保温瓶或瓶罐玻璃种少用MgO, 因为含MgO玻璃在水或碱液作用下易产生脱片现象。
BaO,SrO: 在玻璃种作用介于碱土金属与碱金属离子之间。
在普通玻璃种以BaO,SrO取代部分CaO能增加料性。
BaO,SrO加入能提高玻璃的折射率、色散、防辐射和助熔等一系列特性。
ZnO: 锌能提高玻璃的耐碱性,ZnO用量过大增玻璃的析晶倾向。
¾氧化铝Al 2O 3在一般钠钙硅玻璃种,引入少量Al 2O 3,Al3+可以夺取非桥氧形成铝氧四面体进入硅氧网络中,把断网重新连接起来,使玻璃的结构趋向紧密。
氧化铝能改善玻璃的许多性能,但对电性能有不良影响。
当以少量Al 2O 3取代SiO2时,介电损耗和电导率不是下降而是上升。
故电真空玻璃电性能要求高的铅玻璃,一般不含Al 2O 3或少含Al 2O 3。
四、玻璃的粘度及表面性质粘度是玻璃的一个重要物理性质,它贯穿于玻璃生产的全过程。
影响玻璃粘度的主要因素:化学组成和温度,在转变温度范围内,还与时间有关。
1、粘度与温度的关系在玻璃温度粘度曲线上,存在着一些代表性的点称为特征温度或特征粘度。
用它可以描述玻璃的状态和某些特征,在玻璃工艺中作为重要的参数。
玻璃软化点在ASTM C‐338中这样规定:长度为235mm、直径为0.65mm的玻璃纤维,上半部分100mm在炉子中以5±1℃的升温速率升温,当玻璃纤维的伸长速度达到1mm/min时温度即为Littleton玻璃软化点。
按照ASTM C‐338方法测定玻璃软化点,具有速度快、操作简单、数据重复性好等优点,数据的精度在1℃以内。
特别注意:玻璃软化点是一个温度点,不是粘度点,玻璃软化点实际上不是粘度为107.6泊(4×107泊)时的温度;测定玻璃软化点,ASTM规定的方法只有玻璃纤维伸长方法,因为该方法的测试速度非常快,一个样品的测试一般只需5~10分钟,一个操作人员在8小时的工作时间内可以测试50个玻璃纤维样品,因此是被广泛使用的控制参数。
以下是几种典型玻璃在Littleton软化点时的实际粘度测试值,显然软化点时的玻璃的粘度≠4×107泊。
玻璃退火点和应变点在ASTM C‐336中是这样规定:退火点就是内部应力可以在几分钟内释放时的温度。
采用玻璃纤维伸长方法,长508mm,直径为0.65mm的玻璃纤维,在1Kg力的作用下,先将玻璃纤维的温度升高,高于玻璃的退火点温度以上以释放玻璃纤维内已有的内应力,然后以4±1℃/分钟的降温速率降温时,当伸长速率降为0.14mm/min时的温度即为退火点温度;将该温度点外推,至伸长速率为退火点温度时的伸长速率的0.0316倍时的温度即为应变点温度。
按照ASTM C‐336方法测定玻璃退火点和应变点温度,具有速度快、操作简单、数据重复性好等优点,数据的精度在1℃以内。
在ASTM C‐598中,采用另一种方法,即弯曲梁法测定玻璃变形速率,以4±1℃/min的降温速率降温过程中,玻璃样品的变形速率满足下列公式时即为退火点温度:玻璃变形速率,cm/min=2.67×10‐11×L3×M/Ic其中:L,弯曲梁跨度,cm;M,负载,g;Ic,横截面的惯性矩,不同界面形状均可计算。
将退火点的变形速率外推至退火点时的变形速率的0.0316倍时的温度,即为应变点温度。
2、玻璃粘度与组成的关系各种常见氧化物对玻璃粘度的作用¾SiO2, Al2O3,ZrO2提高玻璃粘度;¾碱金属氧化物降低玻璃粘度;¾碱土金属氧化物对玻璃粘度的影响较为复杂:高温时碱土金属离子使玻璃粘度减小,低温时由于积聚作用使玻璃粘度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