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 社会认知
《健康教育学》人卫第3版教案

健康教育学教案授课学期:授课地点:授课对象:授课教师:第一讲教案课程名称健康教育学课程类型考查课教学内容第一讲绪论教学对象教学时数2学时任课教师教学时间年月日第节教学地点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健康教育学、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增权、健康素养以及健康共治的概念。
熟悉:行为与健康的关系、健康教育学与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的关系、健康教育与增权的关系、健康教育与健康素养的关系、健康促进与健康共治的关系、健康促进5大行动领域与3大策略的关系。
了解:“健康选择”和“使健康选择成为既方便又实惠选择”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中的意义,以及我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发展的历史和展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健康教育学、健康教育以及健康促进的概念。
理解如下几种关系:行为与健康的关系、健康教育与增权的关系、健康教育与健康素养的关系、健康促进与健康共治的关系。
难点:增权、健康素养、以及健康共治的概念以及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式教学为主,进行课程导入,中间适当穿插案例、图片,结合启发性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引入互动式教学,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教学课件、教学图片教材《健康教育学》(第三版)傅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7月参考资料[1]郑振佺,霍建勋主编.《健康教育学》案例版科学出版社. 2016年7月[2]甄铁梅,贾玉梅主编.《大学生健康教育》.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年6月[3]陶芳标主编.《大学生健康教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年11月板书提纲第一讲绪论1、健康教育学的定义及研究范围2、行为与健康及学习健康教育学的意义3、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概念4、中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历史发展教学步骤✧步骤一:课程导入:15min由数据和案例说明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导入到本课程内容。
总体说明本课程的教学进度安排,课程性质,考核方案等。
✧步骤二:教学内容讲授:60min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健康教育学的定义及研究范围一、健康教育学的定义二、健康教育学研究范围第二节行为与健康及学习健康教育学的意义一、行为与健康二、健康教育学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的作用第三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概念一、健康教育的概念二、健康促进的概念第四节中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历史发展一、卫生宣传与健康教育的兴起二、卫生宣教与爱国卫生运动时期三、健康教育学科的建立与网络初步形成时期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时期五、展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在建设“健康中国”的作用✧步骤三:组织学生讨论:15min以讨论方式理解“健康教育目的是让人们做出有益于健康的选择”,而“健康促进是使健康选择成为每个人既方便又实惠的选择”。
社会心理学5-社会认知3-记忆与思维

2020/5/11
认知启发(cognitive heuristics)114
• Kahneman等认为,人们常用心理上的捷径来解决复 杂的问题。他们把这样的捷径称为“策略”
• 金:认知启发是指人们用于快速、简便地进行推理 、得出结论的决策法则。
2020/5/11
Tversky等人的研究
• Tversky 和 Kahneman曾问美国被试,第一个字母 是 r 或 k 的词(如road,king)和第三个字母是 r 或 k 的词(如car,awkward)哪个多,多数人回 答说是第一个字母是 r 或 k 的词更多。
• 其实,英语中第三个字母是 r 或 k 的词比第一个字 母是 r 或 k 的词多得多,但由于人们更容易想起第 一个字母是 r 或 k 的词,因此作出了上述回答。
内隐社会认知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121
• 含义: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 一过去的经验,但这一经验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依 然具有潜在影响的认知现象。它是一种深层的、复 杂的社会认知活动,是认知主体不需要努力的、无 意识的操作过程。
• 特征:社会性、积淀性、无意识性、启动性 • 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IAT测验) • 内隐社会认知的相关研究
– 编码、储存和提取是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
2020/5/11
四 记忆结构及其加工过程
外界 刺激
感觉 记忆
新异刺激 选择注意
短时 存储
编码
记忆 提取
长时 记忆
2020/5/11
图式的含义与类型 (金:128)
社会认知

场独立型
场独立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自己的内部线索(经验、价值观)为依据,他们不易受周围因素的 影响和干扰,倾向于对事物的独立判断。行为常是非社会定向的,社会敏感性差,不善于社交,关心抽象的概念 和理论,喜欢独处。因此,他们不适合于那些“社会敏感性”的教学方法,更喜欢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学习。
社会认知
词语
01 定义
03 特征
目录
02 基本对象 04 认知方式
05 归因理论
07 影响因素
目录
06 分类图式 08 影响健康
基本信息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 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认知的过程既是根据认知者 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又必须通过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加工、推理、 分类和归纳)来进行。社会认知是个体行为的基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
基本对象
对他人性格
对他人表情
对人际关系
对他人表情
人是一种富有表情的社会人,人的表情是反映其身心状态的一种客观指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根据他 人的表情来判断其心理,判断的正确程度取决于认知者对他人表情的认知与解释。人的表情以面部表情为最重要, 此外身体的动作与姿态、说话的语调等也是属于人们表情范围之内的种种形式。
以上几个因素都能影响人们的社会认知,事实上人们的认知活动并不是单个的因素单独地发生作用的,而往 往是几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对认知活动发生作用的。
影响健康
影响健康
社会认知的许多方面涉及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领域就是它对人类健康和幸福的影响,心理 学研究发现这样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认知PPT课件

该理论认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会认知是一个信息 加工过程,涉及注意、记忆、思
维和判断等心理活动。
社会学习理论
该理论强调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是 社会认知的重要方式,通过观察学 习可以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和判断。
社会认知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思维和情感 是由其自我概念和角色认知所驱动 的,社会认知过程是个体与社会环 境互动的结果。
阐述学习社会认知的意义,如提高人 际交往能力、增强团队协作精神、促 进个人成长等。
02
社会认知的概念
定义与含义
定义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如何理解和评 价他人、自己和社会事件的心理 过程。
含义
社会认知是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 ,它涉及到个体如何获取、处理 和解释信息,以形成对他人的印 象、判断和决策。
社会认知的重要性
印象的形成
印象的持久性
人们对他人或事物的认知,首先通过 印象来形成初步认知。
有些印象一旦形成,可能会持续较长 时间,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评价。
印象的调整
随着信息的不断获取和经验的积累, 人们会不断调整和修正自己的印象。
社会判断
判断的依据
人们在进行社会判断时,会根据 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以及当前的
信息和情境来进行。
育中可以利用这一理论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思考和解决问题。
03
提高合作学习效果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社会互动在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教育中可
以利用这一理论来促进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团队项目等形式来提
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构建学习型组织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持续的过程,不仅发生在个人层面,还发生在组织层面。因此, 在企业管理中可以利用这一理论来构建学习型组织,鼓励员工不断学习和成长,提高组织 的适应性和创新能力。
社会认知知识点总结

社会认知知识点总结一、社会认知的定义和内涵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它涉及人们对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规范、社会角色等方面的认知。
社会认知包含了许多方面的内容,比如对社会身份和角色的认知、对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的认知、对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认知等。
社会认知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与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密切相关,对人们的社会适应和行为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认知的形成和发展社会认知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文化、教育、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个体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思考和体验,逐渐形成对社会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认知会受到社会化过程和社会化代理人的影响,比如家庭、学校、大众传媒等。
此外,社会认知的发展还受到个体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的影响,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社会认知水平。
三、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的关系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密切相关,它对个体的社会适应和行为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个体在社会互动和社会决策中会根据自己的社会认知来进行选择和行为。
比如,一个人对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认知程度,会影响他在面对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时的行为反应。
此外,个体对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的认知,也会影响他在不同社会情境下的行为表现。
因此,社会认知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具有指导作用,对于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社会认知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社会认知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社会认知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比如,社会认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们对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认知程度,从而揭示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和传播机制。
此外,社会认知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们对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的认知,从而揭示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的构建和演变过程。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动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社会认知是人们对社会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它涉及了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规范、社会角色等方面的内容。
社会认知名词解释心理学

社会认知名词解释心理学
社会认知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个体如何理解与思考他人,并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形成对他人或事物的推论。
它主要关注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作出的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基于认知者的过去经验以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来进行的,同时也需要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信息加工、推理、分类和归纳等。
社会认知是个体行为的基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
社会认知的许多方面涉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对人类的健康和幸福产生重要影响。
它主要包括对他人(特别是他人的情绪和人格特征)、人际关系以及对自我的认知。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通常需要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如看法、意图、愿望和信念等),预测他人的想法,判断他人的行为,并指导我们自身的社会行为。
这些都属于社会认知的基本内容。
因此,社会认知是理解他人、与他人交往的“一套重要的工具”,主要包括情绪识别、共情(同理心)、社会互动等多种认知功能。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心理学家。
社会认知PPT教案

的心理与行为。 (二)对他人的认知 社会知觉中,个体通常会依据他人的外表、语言、行为、形态、情境等,对他人
状态、心理与行为等进行了解与认识。 (三)对人际的认知 人际知觉中不但包括自我知觉、他人知觉,还包括对交往情境的知觉。
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 1、社会知觉 vs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社会知觉的上位概念,包括推理等;社会知觉仅是社会
2.几种控制性思维
• ⑴自动化相信,控制性怀疑 • 过程: • 第一步:初步接受资讯 (自动化过程) • 第二步:评估真实性 (控制性过程) • 第三步:必要时加以拒绝 (控制性过程) • 身体疲惫、心不在焉或缺乏动机时,第二、第三步不能启动,往往可能接受很多错误信息。
⑵思考抑制
• 试图避免想起一些我们宁愿忘记的事物。(分手的情人、不喜欢的老板、美味的食物等) • 监控过程:在意识中搜寻要避开的事物。
表2-6:改进后的归因模型(Weiner 1982)
内部
外部
稳定 不稳定
稳定
不稳定
可控制 特定的努力 针对某事的暂时努力 老师的偏见 来自他人的偶然的帮助
不可控 特定的能力 心境与情绪
考试难度 一个人的运气
归因与情绪
• 把成功归因于内在因素如努力、能力等,使人感到满意和自豪; 若把成功归因于外在因素如任务容易、运气好等,使人产生意 外的和感激的心情。
第五讲 职业社会认知

1、个人职业选择自由度空前提高 2、职业变动不断趋于公平,个人能力成为职 业获得的重要因素 3、职业和岗位的变动频繁,新职业层出不穷
13
案例分析:知名企业的选才标准
14
三、认识工作世界
幸福的关键是发现自己适合做什 么并确保有机会去做。 —— 约翰·杜威
15
现代社会下的职业能力培养
职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
16
现代社会下的职业能力培养
职业对通用技能的要求
17
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看重的条件
18
用人单位观点:最困扰毕业生的因素
19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希望
20
了解工作世界的维度与方法
①静态的资料接触
②动态的资料接触 ③参与真实情境
21
你了解自己的专业吗?
• 描述你的专业及所修课程。 • 拥有你所学专业学士学位的人应该有什么能 力和知识? • 有这些能力和知识的人都能从事哪些工作?
第五讲 职业社会认知
1
内容提要:
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内容
一
高等教育发展与大学生就业
二
职业分类及职业要求
三
认识工作世界
一、高等教育与大学生就业
劳动力市场现状
劳动力总 量过剩
转换工作成 为一种惯例 没有技术 意味着没 有工作
劳动力市 场与迁移
全球化的 经济环境
培训和再教 育成为常事
多大学生应做什么准备?
6“就业难”已不再是新闻。683000条7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单位:万人)
500 400 300 200 100 115 0 2001年 145 212 2003年 280 340 2005年 400 495 2007年
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问题
❖ 人们是如何看待社会的?
面对社会,人们怎么摄入信息、记忆信息、 加工信息?
每个人的选择和加工过程是否一致?大多 数人是怎么做的?有什么规律?
不同选择和加工信息的过程对人们的心理 感受及行为决策有什么影响?
在选择和加工信息的过程中,会不会犯错? 会犯什么错误?如何避免这些错误?
注意:图式指导我们关注什么样的信息。在这个阶 段,图式的作用像过滤器。
编码:大脑存储我们所关注的信息的过程,即什 么样的信息被记忆和保存。
提取:大脑中恢复信息的过程。提取的目的是为 了以某种方式使用存储在记忆中的信息。
❖例子: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社会认知图式的积极作用
❖ 图式能帮助记忆
当我们对过去的人或事物形成图式化表征时,记忆效果最佳。
宽容的
有技能的
平易近人的
聪明的
幽默的
不懈的
不幸福的
愚蠢的
不好的评价
自负的 易怒的
轻浮的 动摇不定的
令人讨厌的
不可靠的
不受欢迎的
笨拙的
阿希的实验
❖ 时间:1946年 ❖ 研究目的:人格印象的形成过程 ❖ 实验方式:
实验1:
❖ A组:精干、坚信、健谈、冷酷、机智、进取、有说服力 ❖ B组:精干、坚信、健谈、热情、机智、进取、有说服力 ❖ 实验结果:A组说该人是“冷型”的人;B组说该人是“热型”的
❖ 平均模式
对一个人印象的形成等于形容该人的全部特性的平均值。
❖ 加权平均模式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会对他人身上的典型特性采取 增加模式,而又依据平均模式综合对方的所有特性。
❖ 先行信息的加权作用:先行发现的特性,会影响后来的信息 ❖ 消极否定信息的加权作用:更注重不好的特性
3.印象与判断中的偏差(1)
消极方面:阻碍人们接受新事物,则易导致成见。
刻板印象的现实表现
❖ 一个笑话:
一位美国老教授带了几位来自不同民族的研究生,暑假前 以“大象”为论题布置他们每人写一篇文章。
暑假结束后,英国学生交上来的文章题为《大象记》,法 国姑娘交上来的题为《大象罗曼史》,德国小伙交上来一 本厚厚的《象类百科全书》,苏联学生交上来的题为《论 象之存在与否的唯物主义前提》,中国学生交上来的题目 为,《象肉烹调法》。
下半段:放学后,吉姆独自一人离开教室,走出了学校。他开始沿着 漫长的路步行回家。街道上的阳光非常耀眼,于是吉姆走到了街道阴 凉的一边。迎面而来的街道渐渐消失在他身后,他看到一位前一天晚 上遇到过的那个漂亮的女孩。吉姆走进了一家糖果店,店里挤满了学 生,他看到一些熟悉的面孔。吉姆静静地等待着,直到引起柜台服务 员的注意之后才买到了饮料。他坐在一张靠墙的椅子上喝饮料。喝完 之后他就回家了。
❖ 背后原因:
“优秀学生”形成了一种关于自己能力的信念 老师们头脑中的图式变得更为积极,基于“优秀学生”更多的微笑、
鼓励、注意、表现机会和较好的反馈。
❖ 思考:你愿意做鸡头还是凤尾?
(2)心理策略
❖ 认知捷径:一种节省认知资源的策略,被社 会心理学家成为“认知吝啬鬼” 策略。
代表性策略:将要判断的事物与记忆中的典型事例进行 比较,根据相似性进行归类,并得出判断。
人。
实验2:
❖ A组:精干、坚信、健谈、机智、进取、有说服力 ❖ B组:精干、坚信、健谈、机智、进取、有说服力 ❖ 实验结果:两组被试形成的印象转为中性,不再具有褒贬性。
2.印象形成的基本模式
❖ 累加模式
印象形成以特性价值的总和为依据。
N
Xn SK k 1
Xn:印象总体;SK:对知觉材料的评价值 N:知觉材料的数目
实验结果:
❖ 两组学生对代课老师印象大相径庭。 ❖ 两组学生对代课老师印象影响到他们的发言行为。
❖ 晕轮效应:
又称光环效应,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 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3.印象与判断中的偏差(3)
❖ 社会刻板印象:社会刻板印象就是指人们对某个
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用于评价的核心内容:社会特性和智能特性
❖ 社会特性:社会交往中需要的一些品质 ❖ 智能特性:与完成工作任务有关的智力、能力的品质
中心特性作用:在形成印象时,某些特性的信息更有分量。
❖ 例子:阿希( Asch)的实验
用于评价他人的社会特性与智能特性
评价
社会特性
智能特性
助人的
科学的
真诚的
果断的
好的评价
二、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1:印象与判断
❖ 社会印象是人们通过与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 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它具有综合性和完整性。
❖ 社会判断是在形成社会印象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 评价是人们对社会事件的某些方面的性质、特征、过程、类 型、作用等进行测定和评估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总体看法。 推论则是在评价的前提下、运用概念系列进行逻辑推理得出 结论的认知过程。
❖ 社会印象与社会判断具有连续性。
1. 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
❖ 一致性
在判断一个人的时候,人们趋向于把他作为协调一致的对象来观察。 甚至当关于某人的信息资料自相矛盾时,人们也极力消除或减小这种 冲突,把对方看成是多种特性一致的人。
❖ 评价的中心性:
人们基本上总是从评价(好-坏)、力量(强-弱)和活动(积极-消极) 三种角度来描述对一个人的印象。其中,评价是最主要的。
3. 社会认知的特征
❖ 选择性
关于报偿和惩罚原则的体验 刺激的强度
❖ 显著性
❖ 防御性
为了与外界环境保持平衡,适应社会,从而运用认知机制抑 制某些刺激物的作用。
❖ 完整性
人们倾向于将所获得的信息系统化和规则化,以形成完整的 认知印象。
对人与物的认知差异
以人为对象的社会认知 人与己的双向互动性 由外及内的推断猜测性 不稳定、易改变的变动性 易受社会因素影响的社会性
❖ 卢钦斯(A.Luchins)的著名实验:
❖ 被试者:两组水平相当的中学生
❖ 刺激物:消极和积极部分的文字描述
上半段:吉姆离家去买文具。他和两个朋友一起走在洒满阳光的街道 上,边走边晒太阳。吉姆走进文具店,店里挤满了人。他一面等待售 货员招呼他,一面和熟人聊天。买好文具向外走的时候又遇到了熟人, 他就停下来和熟人打招呼。后来他告别了朋友网学校走,路上遇到了 一个前天晚上才刚刚认识的女孩,他们说了几句话就分手了。吉姆来 到了学校。
❖ 能言善变、社交能力强:律师 or 工程师
易得性策略:根据最容易浮现在脑海中的事例进行启发 后形成判断。
❖ 中小企业更容易成功嘛?
取舍性策略:在判断事情的时候,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 然后再进行调整。
❖ 1×2 × 3 × 4 × 5 × 6 × 7 × 8 ❖8 × 7 × 6 × 5 × 4 × 3 × 2 × 1
社会认知图式的自我实验效应
❖ 皮格马利翁效应(Effect of Pygmalion)或 罗森塔尔效应
❖ 著名实验: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senthal)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 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一 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 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 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 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 秀。
目标定向
❖ 目标定向:
在加工信息时,根据目标、动机、需要、情绪、环境进 行灵活的调整与选择。在需要加工某些信息时,我们会 特意忽略一些自认为不必要的信息,而对那些值得特别 关注的信息,是不会采取认知捷径的。
例子:
❖ 重要人物的性情 ❖ 南非的班图族牧人与苏格兰人
❖ 人们在认知中并不总是被动地被“认知吝啬鬼”策 略引导,同时也是一个主动的思考者和谋略家。
❖ 图式帮助自动化推论
认知者无须任何有意识的努力就会自动产生一些与图式相关的推论。 当环境中的信息强烈暗示一个特定的图式时,或当图式涉及到你极其
关心的个体或生活领域时,这些自动化的效应最可能发生。
❖ 图式增加信息
❖ 图式包含感情
图式中包含着关于针对图式内容的情绪。所以当我们使用某个图式时, 就会伴随某种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叫图式驱动的情绪。
❖ 卡兹和伯莱利: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生对各个国家、 各个种族成员所具有的刻板印象。
本讲结构
❖ 社会认知的含义与基本机制 ❖ 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1:印象与判断 ❖ 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2:行为归因
一、社会认知的含义与基本机制
❖ 社会认知:
在社会心理学中,我们将对他人、他人的社会行 为及其规律的感知与认识称为社会认知。
❖ 两方面含义:
就认知对象而言,社会认知指的是对人及其行为 的认知,而不是对物以及非人的客观存在的认知。
❖ 不同生存环境中的人,具有不同的特性,选择 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过程和内容是不同的。
❖ 基本机制:心理图式、心理策略
(1) 社会认知的心理图式
❖ 心理图式
经过对来自社会环境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后在人脑中组织起来的认知 系统。
❖ 泰勒和克劳克(Taylor & Crockeer):四种图式
他人图式:有关他人行为特征、人格类型等的认识类型。
二战中,部分从事军事心理学的人逐渐看到了这种缺陷。 1947年,美国心理学家布伦纳最先提出了“社会知觉” 概念,强调知觉过程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50年代之后,社会认知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前进, 形成了围绕从社会知觉到社会判断这个完整的社会认知 过程的全面研究。
2. 社会认知的范围
❖ 社会认知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
❖ 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